北方园林建筑论文

2022-04-17

摘要: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建设品味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提升和地域性文化符号的继承与创新性应用。提炼和彰显城市,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为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步骤。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淮安走向外界的重要通道。淮安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们,切不可盲目攀比、刻意摹仿,走其它城市发展的老路。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方园林建筑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北方园林建筑论文 篇1:

文化自信视角下潍坊十笏园现状及可持续保护研究

摘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十笏园古建筑群作为我国北方园林建筑的代表,在我国园林建筑具有重要的地位,十笏园古建筑群建筑雅致、景色秀美、文人墨迹丰富,引来众多的社会名流造访或下榻。近年来,市政府对其进行了大力的保护和开发,但在对其保护和发展中也凸显了一些问题。

关键词:十笏园;建筑艺术;文化;体验感

对十笏园古建筑群的整体空间格局及其周边环境和历史风貌进行调研,以保护为宗旨,正确处理十笏园街区保护、开发和利用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系,着力打造与传统风貌协调的历史文化街区,重塑十笏园的文化风情,改善十笏园街区的游览、居住、生活条件,提高十笏园的文化品质,促进历史文脉的延续,增强文化自信。

一、十笏园建筑背景及研究的方法

说到十笏园首先要介绍这个名字的由来。十笏园中的“笏”是笏板的意思,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那个手板,可以在上面记事用。十笏园这个名字就是形容这个园子面积比较小,就像十个笏板那么大。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园子的主人丁善宝处事谨慎小心,害怕树大招风,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故起此名说这是小园子而已。

十笏园始建于明朝,其原本是明嘉靖年间刑部侍郎胡邦依的故居。到了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被潍县首富丁善宝购下故居,改建为私人花园,称“丁家花园”,曹鸿勋为其题名为“十笏园”。十笏园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园内建有假山、池塘、瀑布、迥廊、曲桥、亭榭等,不同建筑特点的房屋二百余间,空间布局属于严谨轴线布局中的自然山水空间,是自然式与规整式布局结合的典范。园中自然造型奇异、玲珑秀气的置石、高耸独立的楼阁、依山傍水的石舫、自然配置的花木、小巧轻盈的栏杆等造景要素的营造法式有江南园林风格,但十笏园明显的轴线对称和四轴三进三跨式的严谨空间布局体现了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和儒学礼教的秩序等级,该园林建筑具有斗拱的梁架、平缓的翼角、浑厚的装饰等典型北方特征,整个建筑与园林的布局紧凑而不拥挤、错落有致,是长江以北保护最完整的,具有江南风格的私家园林。十笏园古建筑群建筑雅致、景色秀美、文人墨迹丰富,引来众多的社会名流造访或下榻。

以定量研究为主导并先于质性研究、质性研究部分对量化结果进行更为深入的阐释的混合式研究法,以传统建筑形式和数字技术为研究对象,后期采用解释性序列设计,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在数据揭示阶段进行整合,最终实现研究目的。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收集、鉴别、整理、分析;采用实地调研法对其进行测绘;采用解构分析法开展“数字技术语言与传统建筑语言结合”研究。

二、存在问题

十笏园建筑群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战乱、自然灾害、风吹日晒的侵蚀等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该建筑群遭受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但政府对其进行大力修复,现该建筑群保护状况良好。政府曾经将十笏园作为市博物馆,后来市博物馆从这里迁出,留下了部分展厅。除十笏园林外,十笏园古建筑群還包含了丁氏故居、关帝庙和东汉北海相孔融的祠堂,总占地面积达一万零四百平方米。2007年,潍坊市政府批准成立潍坊十笏园博物馆,馆址就设在十笏园内,成立了十笏园博物馆。

(一)对其建筑本身艺术宣传力度不够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而传统民族建筑就是“凝固的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是华夏民族时代变迁和地域文化的重要见证。但传统建筑形式和组合群体具有一定复杂性,人们在游览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只缘身在此山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盲目性。上面我们谈到十笏园在我国园林建筑,尤其是我国北方园林建筑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既体现着北派浑厚平稳的传统建筑构思和营造方式,又将南方传统建筑的轻巧精致表现的淋漓尽致,可以说,它是将南北方建筑融于一起,集南北方园林艺术于一体的典范。而去到十笏园园内大力宣传介绍各个建筑的使用功能、文化和发展历程,对其建筑本身艺术宣传力度远远不够,还有一部分展馆展示了一些与十笏园联系不密切的内容。

(二)周边公共设施不齐全

公共设施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设施,对一个地区的发展和民众的体验感、幸福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景区周围没有停车场,道路比较狭窄,容易造成交通拥堵;指示牌、标识牌也并不完善,易导致走错道路。给市民和游客造成不便。

(三)周边园林景观绿化较少

园林绿化作为一个地区具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改善环境、美化地区景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保持地区的生态平衡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是地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措施。十笏园作为我国北方传统园林建筑的代表之一,建筑群周边园林景观和绿化竟然很少。

(四)开发后存在闲置状况严重

近些年来,市政府对十笏园地区进行规划,大力开发,但效果不佳。虽然建立了文化街和美食街,但游客并不多,街区内的一些商铺已关门歇业没有运营。十笏园位于潍城区的老城区,人流量本来就较少,建筑群被现代建筑所包围,建筑群不易被发现,与大型商业区较远。

(五)旅游体验感不佳

旅游配套设施并不完备,如住宿、餐饮、购物、休闲等服务设施是必不可少的。十笏园历史街区在这些方面的建设比较缺乏,自然对街区的旅游经济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游客来此地仅能停留在观光水平,参与性、娱乐性项目较少,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最后可能会导致游客,会大失所望,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三、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加大对建筑本身艺术价值的宣传力度

十笏园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文化价值。新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社会发展的各行业,数字技术表达对复杂社会经济虚拟形式和具象形式都起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推动。通过数字技术对十笏园建筑形式进行模型表达,从角度、空间、结构、民俗、文化、交通等方面对其进行表达与模拟,还可以通过现在新兴的一些媒体形式,如:直播、短视频等。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十笏园的传统建筑、传统民俗、传统民族文化,增加人们对传统建筑的了解,增强文化自信。

(二)完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十笏园周边街区空间体验与情绪,对于该街区空间的品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完善街區周围的公共交通及配套设施,在街区周围设置停车场及其配套设施,完善街区标识系统,如导游指示牌、标识牌、街区地图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从而提高市民和游客的观赏感和体验感,进而激发游客的游览、消费的欲望。增设休闲休息设施,在十笏园周围及南侧广场配备休闲坐凳、景观小品,增设风格统一的服务设施;增加购物、中高端餐饮、住宿配套服务。通过公共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使十笏园街区成为集文化艺术传播、民俗旅游、公共服务、商业价值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空间,提高居民生活品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改造并完善周边景观绿化

如果说建筑物本身是硬线条的话,那园林景观绿化能够对其起软化作用,使空间显得不突兀更加协调统一,更富有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在秉承十笏园造园手法与风格的基础上,注重小品景观和绿化的合理搭配,从而使空间呈现出统一性,丰富十笏园建筑群和周围街区的节奏韵律感,提高该区域的整体美感。通过对该街区园林景观绿化改造,提升其整体视觉体验感,突出人文意境。

(四)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价值,改造完善文化商业环境,提高人们的体验感。

十笏园文化街区是人们感受文化、学习交流、休闲的公共空间,通过改造并完善历史遗存、文化展馆、餐饮、住宿、民俗商店、文化购物、基础服务等,形成园林文化、民俗文化、餐饮休闲、购物消费为主产业板块,文化开发的主题,应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职业游客和市民的需求,大力营造文化、旅游与商业三位一体的、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

把旅游从仅仅的观光层面提升到观光加体验,打造文化艺术之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对生活的体验感,十笏园景区应转变传统观光形式,为游客提供不同体验感,使消费者能够融入其中享受并有所回味,从而使商业活动增加活力,实现经济发展。

增加免费开放的艺术文化场所,如画廊、民俗文化馆、美术馆等,增设公共交流空间,为游客提供观赏名家作品、交流切磋技艺的空间;增加风筝、杨家埠年画制作等体验式民俗文化,使游客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潍坊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十笏园景区的旅游由传统的观光层面向体验层面转变。

传统文化展馆适合多数中老年游客,而书咖则对年轻一代更具有吸引力。应增加中高档餐饮,提升餐饮环境,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还要增加特色餐饮,如文化茶馆、该地区特色菜品店等,为游客提供良好的餐饮服务与休闲空间。

要引进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商业企业,还要打造一批十笏园特色品牌,提升整体文化活力。同时优化、细化十笏园街区内的购物空间,强化商品特色,为游客打造独具特色的购物体验。

总结:

十笏园作为我国北方园林建筑的代表,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其大力的修复保护、开发利用,但还存在对其建筑本身艺术宣传力度不够、周边公共设施不齐全、周边园林景观绿化较少、开发后存在闲置状况严重、旅游体验感不佳等问题。可以通过加大对建筑本身艺术价值的宣传力度、完善周边公共服务设施、改造并完善周边景观绿化、充分利用自身文化价值,改造完善文化商业环境,提高人们的体验感等措施进行保护和开发。对十笏园古建筑群保护和开发,既展示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浓郁的文化,又承载了城市的文化与内涵。十笏园建筑群的保护和开发之路任重而道远。我相信未来的十笏园古建筑群一定会经过合理的保护和开发,会成为这座城市一张崭新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吕洁,陈东田,黄露,张萌,胡瑞祎,于彩云.基于游客满意度的潍坊十笏园文化街区空间品质提升途径研究[A].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8(4):497-503

[2]李政辉.“文化自信”视角下我国传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若干问题与对策浓[J]中外建筑.2019

[3]张海:木的华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上).华西都市报.A15 博物志.2020.11

作者:王成君 薛雅文 彭连飞 张建坤

北方园林建筑论文 篇2:

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摘要: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建设品味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提升和地域性文化符号的继承与创新性应用。提炼和彰显城市,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为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步骤。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淮安走向外界的重要通道。淮安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们,切不可盲目攀比、刻意摹仿,走其它城市发展的老路。只要坚持科学规划、深耕本土、精练特色,把淮楚文化特色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去,一定会为淮安的城市建设增加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淮楚文化;符号;城市建设;淮安;文化特征;创意设计

Application of Huai and Chu Cultural Signs to Modern Urban Construction

LUAN Jian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根,是一座城市的活力和灵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构成城市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铺设城市文化的基本底色。进入新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城市建设品味的提高,关键在于城市文化的提升和地域性文化符号的继承与创新性应用。提炼和彰显城市,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成为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步骤。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应用,是淮安走向外界的重要通道。

一、淮安古城规划及其传统建筑设计文脉溯源

历史上的淮安是“三联城”的古城格局。作为南北交通咽喉、历代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也造就了淮安独有南北并列的“三联城”古城风貌。老城始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年),新城始建于宋,联城建于明代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古城轴线明确,以雄居城中心的镇淮楼同漕运总督部院、淮安府署构成城市中轴线,并配以十字棋盘形的街巷格局。古城三城并列,气势雄伟,格局独特,在我国建城史上也是罕见,具有较高的城市建设历史价值。

淮安的传统建筑属于南北集成的建筑风格。历代官宦、富豪集聚于淮安,城区至今留下近4000余间典型民居。城内徽派民居建筑和典雅的北方园林建筑交相辉映,建筑风格南北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素、雅、淡、灰、精、秀”特色。民居多为青砖青瓦翘脊飞爪的老式瓦房,抬梁式结构,门楣多由花砖砌成,雕工精细,徽派风格浓郁,颇具艺术价值。古街巷多为石板铺设,古建筑多以砖木结构为主,深深庭院内,渠水清幽,绕室而流,显得淡泊古拙,江南园林韵味十足。

淮安淮河以北的地区多干旱,传统民居建筑多以土墙草盖四合院为主,多施以红色瓦片;此类建筑在涟水、沭阳、灌南、响水、泗阳、宿迁等县区较为普遍。夯土墙多采用50cm黏土带草筋层层垒打而成,墙体内部竖立木柱作为梁架之用。

同时对于墙体也起着稳固作用。讲究的也可以在墙体的门洞和窗洞处采用青砖砌筑,墙基采用石头铺筑,这叫做“包门包窗乌龟缝”建筑作法。梁采用直径30cm左右的原木三角梁,根据房屋进深确定其梁体的跨度,但多受木料长度局限,传统淮北民居难以在进深上作较大的改善。梁架上再搭上檩子,檩子上铺设椽子,椽子上铺上草望,讲究的人家则上以望砖,上面铺设红瓦。而淮河以南民居建筑多为U型、L型主房,厢房结构砖瓦房多,并施以青黑瓦片,尤其在楚州区,市区的东西大街,北门桥附近还留存着部分的青砖黛瓦的民

居建筑,具有典型南方特征。其建筑多为砖木框架结构,落地花窗门,主,墙体部分三面采用砖砌,白色调外抹灰,室内为40×40cm青砖铺地;主体堂屋多采用传统八仙桌、靠背椅、供桌摆设成对称式布局。厅堂中墙挂饰字画,风格十分古雅,营造出一种闲适宽舒的感觉。建筑的整体布局融合了北方四合院落和南

方四水归堂建筑群的布局特点,经过适应当时当地实际创新,设计出一种在四合院基础上的穿堂式建筑群体布局。

传统风貌的保护继承和发扬要求淮安建设规划部门能以现代的眼光审视淮安地区的建筑原生态风貌,结合实际情况,尊重传统文脉,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对旧有历史街区进行合理改造,通过改造来挖掘传统地方建筑工艺作法,及建筑布局设计的文化。并进行系统整理,落实具体保护措施,使得这些与地方建筑密切相关的知识得以重新保护和传承。新建建筑造型要简洁明快,具有地方特色,探讨运用传统手法保护和修复传统民居,采用小瓦屋顶青砖墙,维护原有风貌。新建建筑色彩要与古城风貌相协调,住宅宜为白色墙面,青灰色屋面,公共建筑宜采用浅色系、冷色系,与传统风貌相呼应。

二、淮楚文化符号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应用解读

城市文化体现在城市建设的各个环节,也体现在城市建设的整个过程,包括有形的形象建造如城市广场、城市雕塑、城市景观等,也有无形的文化渗透、教化和引导。淮安城市建设如何寻求更多更好的切入点,使文化与城建共荣共生,相互辉映,成为当前力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所急需破解的一道难题。笔者以为,淮安城市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求解:

1、公共文化场馆建设

建设公共文化工程既是文化建城的需要,也是完善城市功能的需要。近年来淮安已陆续建设一批功能性文化场馆,它们不仅能成为丰富城市空间的优秀建筑,也是教化城市居民、推动人的现代化的重要场所。根据政府规划,淮安正加快推进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城市博物馆、戏剧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建设。

2、名人故居修缮开放

淮安名人资源丰富程度,国内罕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等各门类、各行业都涌现出了不少杰出人士。他们的品德、学识,他们的思想、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其故居的修缮、开放,吸引更多的淮安市民和外地游客参观,是弘扬先进文化、打造文化大市的迫切需要。

3、历史街区的系统保护

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淮安有一些历史街区比较幸运、完好地保留下来了。但受保护资金来源、保护区内居民安置等难题限制,目前总体进度不快。今后几年,淮安应重点突破,逐步探索适合淮安的历史街区系统保护模式,使一片片街区成为集中、整体展示淮安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特色的区域。

4、城市建设中文化元素的植入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公共空间。在这些零碎的公共空间的规划中,把地域文化符号放进去,实际上是对城市本身文化的重视。成都在立交桥下引入“老成都民俗公园”,创造性开发利用了城市的公共空间。近年来,淮安在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的结合上树立了不少典范。如运河广场及周边景观工程建设,充分在这这市政建设中,融入了淮安依水建市、傍河塑景的地域特色。钵池山公园的营造更是融古通今,出入内外,实现了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景园设计营造的衔接。今后,在道路、建筑、广场等建设中,都应有意识地注入文化元素。如桥梁建设,可借鉴古代桥梁镌刻楹联的做法,征集并雕刻具有古典气韵和时代特征的楹联。高楼大厦前的广场上,可设置与之呼应的主题雕塑;也可设置石碑,铭记为该楼房建成作出贡献的被拆迁人、建设者名单,或该建筑崛起前地块内的街巷名称及历史典故。有了这些历史记录和文化宣扬,钢筋水泥构筑的丛林便有了更多的文化气息。即使是建设工地的封闭围墙,也可植入文化元素,如将其作为开展书画比赛的“画布”,既美化工地,又为城市增添一抹文化亮色。

5、分散的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除了历史街区外,淮安还散布着许多零星的文物建筑,它们在城市化建设中风雨飘摇,亟待修缮保护。对于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控制单位,可以说已经越来越受到城市建设者和开发商的重视。妥善地加强资金和项目合作,是实现文化遗存保护的一项主要措施,但是如何让出资者、项目持有者上升到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认识的高度,还需要我们通过相关的政策引导,政治宣传,项目创新来实现。但是对于那些尚未列入保护名单的有价值的建筑,我们明显重视不够。最典型的就是城市道路建设、地块开发中大量的传统民居被顷刻间推倒。如果城市规划建设者的工作更加细致些,文化保护的意识更强烈些,这种令人痛心的情况可以大大减少。再如对近现代工商业遗存的保护,我们重视不够,已经拆除了不少见证淮安文化历史发展的公用建筑和民用建筑。随着文化遗存保护的逐渐升温和淮安努力打造最适宜旅居的文化名城的目标提出,希望今后淮安能更加重视这些历史遗存的保护。

6、导入城市CI

城市CI,即城市形象识别系统。将城市CI理论导入城市建设,即从城市自然环境特征、人文因素和经济因素中提取关键,对各种景观构成要素进行统筹安排,打造差别化的城市总体形象。城市CI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城市CI即城市视觉识别系统,更适宜于城市建设介入和参与。城市CI要求将建筑小品、城市设施、广场、绿化、亮化进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统一管理。广场及人行道铺装的色彩布局要依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根据街道的方向选用不同的色彩,或以主次干道为原则来确定色彩的布局等。在道路绿化或小游园建设中,广泛采用市树雪松和市花月季,既对城市起到标示作用,也增添城市的趣味。道路、桥梁、公园、楼宇的名称也应尽量避免使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名称,凸显城市个性。与北京的灰色城市主色调、青岛威海的红色主色调相比,淮安的城市主色调至少到目前为止尚不甚明确,这与淮安原有历史风貌的破坏有关。笔者并不主张无根据地刻意确立淮安城市的主色调,而倾向于某个区域内的色调协调和分功能区、分建筑结构确立主色调,比如在历史建筑、文化古迹周边的建筑色调必须与古建筑色调协调。

7、城市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也可视作城市识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其重要性,我在这里单列讨论。常见的标志物主要有雕塑、高楼、桥梁、钟楼等。提及上海,我们很容易想到东方明珠塔和金茂大厦这两个著名的标志性建筑。高层建筑之所以能成为上海的标志,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形象、高速发展的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对淮安来说,如果盲目跟风,以摩天大楼为城市标志,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取的。对于淮安这样一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运河城市来说,完全不需要以这种本身缺乏文化底蕴的建筑形式来树立城市标志。可取的方案可以是雕塑、可以是特色景观、也可以是动态的文化娱乐项目创新。城市标志性建筑的标志性地位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自封的,需要时间检验,需要公众认可。我们可以构建城市标志性建筑为目标,建设多个雕塑;也可以运作通过对城市的建设改造,建设几个城市景观湿地;也可以运作数个与淮安历史有关的有了项目,定期举行人气聚集的大型城市活动,以此营造浓郁的地域文化氛围;然后让历史作答,择其一二,作为淮安的标志性建筑。

淮安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们,切不可盲目攀比、刻意摹仿,走其它城市发展的老路。只要坚持科学规划、深耕本土、精练特色,把淮楚文化特色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去,一定会为淮安的城市建设增加无穷的魅力。

作者:栾剑

北方园林建筑论文 篇3:

研学旅行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在党的基本文献中对美育进行了准确定位,也为我们的美育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学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审美和人文素养是成才的关键要素和基本的衡量指标,因为美的事物,总能感染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扩展人的情趣,净化人的心灵。美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陶冶感情来塑造精神人格。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推出《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研学旅行要因地制宜,呈现地域特色,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

地理美育就是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审美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人们对地理环境美的观察、欣赏能力,以及对表现地理环境美的艺术作品的欣赏、鉴别和创造的能力。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完美学生的人格,并能自觉地遵循美的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美育教育也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加强研学旅行中的审美教育。研学旅行中我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体会自然的千变万化。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其中的美育素材不但能帮助学生了解乡情、了解国情、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研学旅行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其基本方法有:

一、引导学生发现美

在美育活动中受教育者是真正的审美主体,研学旅行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呢:就是要强调运用美育素材激发受教育者的感情,引导他们进入审美境界作深入的情感体验,而最终陶冶他们的感情。“以情动情”是审美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其中第一个“情”是指美育素材中的情感内容及其外在表现,其次是施教者的感情。第二个“情”是指受教者的感情。所以美育的“以情动情”是施教者携带着美育素材的感情来打动受教者的感情。所以教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学生主动介入寻找并发现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美育素材。

1.绚丽多姿的自然美

研学旅行中能使学生具有审美感受的地理事物和自然现象很多。我们祖国幅员辽阔,大自然丰富多彩,处处蕴含着美的风韵:看东北“林海雪原”、叹西北“大漠孤烟”、瞧江南“小桥流水”、眺青藏“雪峰林立”……祖国处处皆胜境,名山秀水似画卷。如果我们基地老师依托这些美育素材,以饱满的激情、绘声绘色的讲解,或通过活动项目的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对自然美的欣赏,就会由然而然地产生爱国爱乡之心和民族自豪感!

2.巧夺天工的人文美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中国旅游风景区最大的特色。泰山的自然景观只有与人文景观结合,方能显示其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才能对人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巍峨蜿蜒的万里长城、举世瞩目的高峡平湖、红墙黄瓦的北方园林建筑、设计巧妙傣家竹楼 这一切华丽精巧的现代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想象,使人在内心深处享受美的乐趣,给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鼓励!

3.发展变化的地理规律美。

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大气的运动、水的循环、火山喷发、生态的平衡、昼夜的更替、四季的变化这一切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例如我们在讲到大国重器—三峡工程的位置选择时,可穿插“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一江春水“向东流”恰好能反映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也正因为有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才方便了东西方交通,也在阶梯交界处形成了巨大的水能。由此既让学生深刻领悟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使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荫、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面对这不断轮回中“四时之景”,欧老先生终于发出了“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这样的感慨!这就是典型的“以情动情”,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只要我们基地老师做有心人,在社会实践中适时穿插,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展开。这种变硬性的灌输知识为通过启发诱导激发学生对美的渴望和向往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审美需要,通过平时的美育渗透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二、教会学生欣赏美

辩正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美的感受不是自然产生的,需要后天的教育和培养。这就是说:鉴赏既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通过它可以提高學生的艺术修养和思想情操。事实上,我们带学生到一些旅游景点去游览,也时常听到有人抱怨:这有什么好看的,不就是一座山,山上长些树和草,建几个亭子,有几处摩崖石刻而已。这就说明我们学生缺乏欣赏美的能力,因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我们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我们基地老师更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研学旅行中,我们要抓住一切美育素材适时进行美育渗透。例如在研学旅行中如何欣赏旅游景观时就时时处处可进行美育渗透。引导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观其形  世界各地、祖国大江南北由于地形、气候、植被、土壤、水文等地理要素的组合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形态美:劈地摩天的华山主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山峦、曲折幽深的挪威峡湾、黄沙漫漫的塔克拉玛干、

2)察其“色 ” 世界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自然景观会呈现出不同色彩美。色彩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绿水、青山、蓝天、白云,使人赏心悦目;春杜鹃、夏芙蓉,秋黄菊、冬腊梅给人以绚丽景色。大自然的色彩,对人的精神有很大的调节和协调作用。没有色彩就没有生活,就没有美。例如杭州西湖“六月中”的“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美丽神秘的峨嵋佛光、胡天八月“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玉洁冰清的世界、漓江两岸的碧莲玉笋世界

(3)听其“声” 大自然赋与人们听觉美的声音很多:有江南盛夏夜 的“蛙声一片”和“半夜鸣蝉”、有波滔汹涌的钱塘大潮声、有莽原中的虎啸猿啼声

(4)看其“动”,地理事物是运动的,从而给人们无限的

动态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总之在教師的精心指导下,在研学考察和探究活动中,通过调动人的各种感观去深切体验、感受各种地理景观和教学图像并认真分析,展开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的情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当然,学生美好情感的培养、高尚情操的树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老师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人格塑造。 只要我们坚持不懈进行美育渗透,学生的审美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

三、激发学生创造美

人是自然美的欣赏者,更是人文美的创造者。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培养学生分辨美、丑的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要教育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的爱护美,与一切破坏美的行为作斗争。更要激励自己的学生从我做起,从周边环境做起,爱护一草一木、从美化我们的校园、美化我们的家乡做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追求美、创造美。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在神洲大地这幅画卷上勾画出一幅幅宏伟蓝图,为世界艺术宝库添砖加瓦。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了综合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逐步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创意物化就是一种动手操作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不光要熟练掌握多种操作技能,物化过程更需要有包含审美情趣等创意设计,以美的作品呈现给大家。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常形象地说明了美育的渗透过程:“知之”是基础,“好之”是条件,“乐之”才能达到美育潜移默化地塑造心灵的目的——这正是从“发现美”到“欣赏美”再到“创造美”的一个过程。

研学旅行就是要在旅行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思考探究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面对大千世界中举不胜举的美学素材,我们“基地人”必须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提高自身的鉴赏能力,并积极创造和利用这些美育素材,把学生感受到的引向深入,让学生拥有一颗感受美的心,鉴赏美的眼,表现美的口,创造美的手,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充分展现我们实践基地“实践育人”的强大功能。

(江苏省无锡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  214200)

作者:谈海华 陈涛

上一篇:融资结构分析论文下一篇:间谍罪的研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