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畜牧业论文

2022-04-15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畜禽养殖环保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相关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三区”划分不断推进,使得养殖环保形势越来越紧迫,不断挤压着养殖空间,广大养殖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政府部门协调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休闲畜牧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休闲畜牧业论文 篇1:

休闲观光畜牧业应量力而行

休闲观光畜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融合了畜牧业与旅游业的优势,符合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旅游新需求,也为畜牧业找到了新增长点,是一种能够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提升挖掘畜牧业附加值的新型发展模式,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休闲观光畜牧业并不是畜牧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包含农畜养殖、观光、科普、休闲、体验、环境保护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多元有机结构,它可以实现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双赢。对于畜牧业,不仅拓宽了畜牧业的经营领域,而且提高了畜牧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了畜牧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进而提升了行业的影响力。通过不同的体验项目,让游客与牧民一道挤奶、放牛等,让游客在体验游中住牧家新房、品特色农畜产品,这些方式能够有效促进牧业人口向商业服务业转移,提升畜牧业整体效益。对于旅游业,一是丰富了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种和类型;二是为旅游者提供新的选择;三是进一步推动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通过草场培育、自然养殖和农牧生活体验,发展注重教育、培训、体验等展示功能的现代畜牧业实践园,实现旅游、度假等休闲观光功能,让游客在自然风光中实现牧羊体验、果蔬采摘、池塘垂钓、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一站式休闲生活。

然而,发展休闲观光畜牧业不能一味模仿和标新立异,要定位清晰,目标明确,摸准需求,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对接周边城市消费群体。同时,应结合本地的产业链条、交通情况以及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规划,防止人员过度密集、游客生活污染破坏当地环境。因此,休闲观光畜牧业的有效发展,需要对畜牧“景区”有效承载量进行评估,同时对游客所带来的环境污染进行掌控,这是休闲观光畜牧业能否實现绿色循环发展的关键。

(王眉宇)

休闲畜牧业论文 篇2:

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的几种可行性模式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总体战略,畜禽养殖环保问题日益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并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相关政策和法规相继出台、“三区”划分不断推进,使得养殖环保形势越来越紧迫,不断挤压着养殖空间,广大养殖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政府部门协调保供给与保生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广大从业者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历史欠账多、推进难度大,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探索多种可行性的产业对接模式,实现畜禽粪便内在消化和利用,对破解养殖环保问题意义重大。本文结合我省从业者的探索和实践,对几种可行性强的应用模式进行了总结。

1 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模式

将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施于农田代替化肥、农作物产品及副产品作为畜禽饲料,可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有机结合,这种模式将畜禽养殖生产过程重归于农业生态系统之内,畜禽粪便得以内在消化,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生态化”利用的最佳模式。养殖场(户)根据畜禽粪便产生情况,在场区周边或异地配套自有、流转可消纳用地或与农户签订消纳农田协议,实现畜禽养殖与农田种植直接对接。一是粪污直接还田。将畜禽粪便收集于贮存池中自然发酵,在施肥季节作有机肥施于农田;二是“畜—沼—种”种养循环。粪便通过沼气工程处理,沼气作能源用于照明、发电,沼渣与沼液直接施于农田;三是粪便与沼渣生产有机肥还田。典型模式是“产业园区、配套循环”和“异地加消、对接循环”模式,即在一个产业园区内或两个园区间,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产加消一体化循环利用。推广该模式重点要建立养殖场土地流转、租赁、粪污合同消纳等协调机制;研究制定种养结合奖补政策,应补尽补,最大限度地实现农牧结合。该模式适宜农田面积较充足的养殖场。

2 立体养殖、生态循环模式

通过林牧结合、牧渔结合、牧牧结合,实现资源的多级、综合利用。如“林下养殖、自然利用”,“生态养殖、多级利用”等,既充分利用林下、水面等空间以及虫草、水生生物等资源发展养殖生产,又充分利用畜禽粪便资源就地还林、还水,增加土壤肥力和水中营养,促进林木、水产品等生长,达到以林以渔养牧、以牧促林促渔、林牧渔结合,循环发展,是发展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林下养殖主要适合于山区特色养殖和地方品种养殖,如山东金秋农牧食品有限公司、德州扒鸡集团公司的合同养殖,采用林下养殖模式饲养芦花鸡和鲁蒙笨鸡,为公司的高端产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

还有“地下养殖、地上利用”模式,挖掘土地地下空间资源发展畜牧生产,同时利用地下养殖产生的粪便促进地上农林渔等产业发展。地下养殖比较适合土地资源紧缺地区,典型模式,如“鸡—猪—蝇蛆—鸡、猪”模式,即以鸡粪喂猪,猪粪养蝇蛆后肥田,蝇蛆制粉(含蛋白质高达63%),用来喂鸡或猪,可替代豆饼,并且蝇蛆含有甲壳素和抗菌肽,可大幅度提高鸡、猪的抗病力。这种模式,既节省了饲料粮和日常药物投入,又使鸡粪作了无害化处理,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与此相似的还有“鸡—鱼、藕”模式:架上养鸡,架下鱼池,池中养鱼、植藕;“水禽—水产—水生饲料”模式:坝内水上养鹅鸭,水下养鱼虾,水中养浮萍,同时坝上还可养猪鸡,都是很好的立体养殖模式。

3 集中处理、产业化运营模式

为推进畜禽养殖密集区和畜禽养殖大县整县治理攻坚工作,集中建设畜禽养殖废弃物区域性专业化集中收集、处理中心,如沼气工程、有机肥生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等,是近年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各级政府也大力支持这种模式。该模式主要适用于养殖密度比较大、养殖场周围消纳面积相对不足的区域。肥城元溢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商河济玉循环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沂南盛源动物无害化处理有限公司等在这种模式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尝试,并且取得了不错效果。

4 旅游畜牧、互动共生模式

是指以自然环境和畜牧资源为依托发展休闲畜牧业、旅游畜牧业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好体现了养殖与环境的融合,也是当前畜牧业功能拓展和产业增值的一种方向与模式,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近几年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和山东省 旅游局联合遴选、发布了一批畜牧旅游试点并授牌,获得了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通过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改善场区内部及周围环境,深入开发畜牧业生产潜力、旅游潜力,实现旅游业与畜牧业互动共生,能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推广该模式,重点要研究制定旅游畜牧业奖补政策,开展创建花园式牧场、家庭生态牧场活动,促进畜牧旅游示范区不断发展壮大。我省济宁南阳湖农场、山东合力牧业公司(安丘)等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5 雏苗集中供给、商品分散生产模式

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由于养殖量大、产业集中度高,环保压力大,实现种养结合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土地整合难的现实问题,通过龙头企业集中繁育雏苗,以分散的生态农场进行商品畜禽生产,且其内部又实现了种养结合,能使畜禽养殖及其粪便产生密度大大得到稀釋。这一模式既解决了良种繁育技术含量高、小规模分散繁育生产水平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大规模商品畜禽生产粪便过于集中产生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龙头企业和生态农场通过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省山东荣达农业科技公司和临沂新城金锣牧业公司等为这种模式的典型。□

作者:孙名磊

休闲畜牧业论文 篇3:

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摘要: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畜牧业;新农村建设;荆门市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畜牧业首当其冲现代畜牧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产业支撑和环境保障,其“环境友好、资源节约、持续高效、质量安全”的本质特征,契合新农村“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等建设要求,也符合自然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就发展现代畜牧业对荆门市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1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生产动力

当前,畜牧业已成为多数农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且随着种养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牧业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

1.1 促进农民增收

相对于种植业,畜牧业受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小,比较效益较高。尤其是在山区发展畜牧业,可利用现有的草地、灌木、林地等资源发展草食畜禽,也避免了耕地较少、交通不便等限制,畜牧养殖促增收效果明显。2012年荆门市农民人均畜牧业产值 5 973元,同比增长9.4 %,畜牧业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05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7.51%。如荆门市京山县钱场镇通过发展畜牧业充分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12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 500元,比全市水平高113元,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60%以上,牧业占农民纯收中贡献比达22.7%,畜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1.2 推进农村“两转”

据不完全统计,荆门全市通过发展规模养殖带动农民工就地转移15万人。同时,规模养殖的迅速发展也有效推动了土地流转。如钟祥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按照1 500元/(km2·年)的价格租赁农民土地,目前已流转土地8 389 km2,项目建成后将就地转移农民工2 000人以上。

1.3 活跃农村经济

从2000年至今,荆门全市共落实生猪标准化改扩建、菜篮子补贴、良种繁育补贴等畜牧相关项目资金6.8亿元,拉动社会投资70多亿元投向农村。这些资金的注入极大地推动畜牧业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活跃了当地农村经济,推动了道路交通、环境整治等基础建设,助推了新农村建设。

2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2.1 产村互融,助推新村建设

产业是新村建设基础。通过发展畜牧业助推新村建设,早已成为绝大多数村推进产村互融的现实选择。如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彭墩村集体投资建成了存笼南特和樱桃谷种鸭10万套、年孵化繁育鸭苗2 000万只的种鸭场及1个10万只标准化蛋鸡养殖基地,转化粪污生产的生物肥发展了1 334 km2有机蔬菜种植。2012年全村畜牧业年总产值达到7 000万元,占到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的30%。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京山县罗店镇马岭村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均选择将肉羊养殖场与新农村居民集中点同步规划、同步建成、同步受用。

2.2 产业互动,拓展发展空间

近年来,以“体验农牧作业,享受乡土情趣”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畜牧业迅速发展。现代畜牧业所涵盖的观光休闲、感知体验、健身养生、传承文化等功能被逐步拓展,与乡村旅游互动进一步加强,极大地增强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空间。京山县钱场镇朱山村近年大力发展孔雀养殖,已成为湖北省孔雀养殖第一村,孔雀养殖为该村人均增收300元的同时,围绕"孔雀谷"开发的乡村旅游以及餐饮、标本饰品等产业的吸附效应不断扩大。

2.3 产品互链,承农启工带动

畜牧业是一个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既能承接利用豆粕、菜子粕等粮食或油料加工副产品,开发廉价饲料资源,实现农产品质材的链式利用,也可带动农民发展农产品及饲料的运输、物流、销售等,促进农民增收。

3 现代畜牧业为荆门市新农村建设夯实环境保障

一方面,现代畜牧业直接带动循环农业发展。发展畜牧业既消化了剩余的粮食和尤其是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肥料,实现种植养殖和谐互补,促进低碳、循环农业发展,还可以发展沼气解决新农村建设的能源问题,推动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如荆门市政府2013年在全市选择17家畜牧养殖场开展以奖代补秸秆收购试点,带动全市秸秆转化利用115万t,不仅减少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也给农民增加了300元/km2的收益。沙洋县高阳镇垢冢村以5 000头规模肉牛养殖场为发端,建成1万m2双孢菇基地,打造了“秸杆养牛-牛粪种菇-菇渣返田”之“高阳模式”,现已成为带动一方循环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助推现代高效农业。规模化养殖场的设施化水平相对较高,自动化喂料、温控、通风、捡蛋、除粪等多环节操作的装备普及率高。同时,现代畜牧业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也吸引了大批社会投资,这些数额大、起点高、理念新的投资为现代农业发展聚集了资本,注入了活力。

作者:万震 秦世华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下一篇:政治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