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畜牧业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草场不同利用方式下牧区人口迁移原因比较研究 ——以正镶白旗Z嘎查与太仆寺旗G嘎查为例

摘要:人口迁移现象作为衡量人类活动、劳动、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扶持发展的重要区域,其牧区人口迁移现象也受到了普遍关注。据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内蒙古牧区一直是人口迁入地,但在90年代后,牧区牧业人口逐渐出现迁出现象。从迁出特征来看,自草场承包到户政策实施以来,人均草场面积越少迁出人口越多。但个别地区却有例外,如太仆寺旗,该地区在人均草场面积少的情况下,并未出现牧业人口大量迁出的现象。为解释这一问题,作者分别从两个旗县选择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相当的两个嘎查,即正镶白旗照拉嘎查和太仆寺旗格日勒图嘎查进行对比研究,经研究证明牧业人口迁出与草场利用方式有关。作为研究对象之一的正镶白旗照拉嘎查,自20世纪90年代末草场承包到户政策实施后,一家一户用网围栏分割放牧草场,打草场由嘎查统一管理。经过二十多年的利用,该嘎查放牧场出现严重退化,产草量降低,载畜量下降,无法饲养保障一户家庭最低生活水平牲畜头数的情况,每逢灾年之际(内蒙古牧区“十年九旱”)牧民亏本经营或负债经营而破产转为失业牧民的现象发生频率较高。迫于生计,牧民被迫放弃畜牧,选择另谋出路。照拉嘎查被迫迁出牧民户数占嘎查总户籍牧户的35.71%。而太仆寺旗格日勒图嘎查,同时期内同样实施草场承包到户政策。打草场由嘎查统一管理,但放牧草场以“面积到户、位置未到户”(1)的共同利用方式来经营。经过二十多年的利用,放牧草场虽出现轻微退化,草场产草量也有一定的降低,但草场退化速度明显低于正镶白旗照拉嘎查,草场最低载畜量也能够保障格日勒图嘎查每一户家庭最低生活水平。以草场共同利用为基础,以合作经营畜牧业生产为手段,实现了经营成本低,抗灾能力强,牧业人口承载力高的畜牧业发展模式,从而该嘎查并未出现被迫迁出现象。所以,作者认为在草场面积非常有限的条件下,一家一户分割利用草场是牧民被迫迁出的主要原因。共同利用草场和合作经营牲畜有利于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牧民生活需求。本文运用人地关系理论、推拉理论、牧草刺激再生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和蹄灾理论阐述了主要观点。根据研究得出的结论提出以下建议及对策:(1)完善牧区承包草场“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草原所有权和牧户承包权前提下,通过流转、整合草场等措施,采取合作经营模式发展畜牧业。(2)构建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牧业的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促进牧业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部分牧民“离牧不离乡”,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科学协调“草-畜-人”的有机关系,(1)面积到户、位置未到户指在实施草场承包到户政策时,仅对牧民所承包草场面积做出明确规定,但并未就草场具体位置做出划分。改变“头数畜牧业”的旧观念,减轻草场放牧压力,恢复草原生态环境。(4)实施休闲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牧民人家、特色牧区,吸纳更多的“失业牧民”。

关键词:草场利用方式;人口迁移;人地关系;锡林郭勒牧区

学科专业:牧区地理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理论

2.1 人口迁移理论

2.2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 牧草刺激再生机制

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3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自然概况

3.3 社会经济

3.4 草场利用情况

4 迁出人口概况

4.1 不同研究区牧业人口迁出相同点与不同点

4.2 非自愿迁出人口特征

5 研究区人口迁出原因分析

5.1 照拉嘎查非自愿迁出原因分析

5.2 格日勒图嘎查无非自愿迁出原因分析

6 讨论与结论

7 对策及建议

7.1 完善牧区承包草场“三权分置”制度

7.2 构建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3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4 实施休闲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研究生图书馆学论文提纲下一篇:领导科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