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畜牧业管理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 ——以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为例

摘要: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阻挡西北部沙漠向东南入侵的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该地区受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灾害频发,已成为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在乡村衰退已是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背景下,集干旱灾害频发、贫困集聚、多民族聚集、生态脆弱的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变化表现更加剧烈,成为乡村人地关系深刻变革的典型区,也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具有哪些特征?系统可持续发展受哪些因素影响?系统发展过程呈现哪些规律?怎样在减缓乡村人地系统外部干扰的同时,通过调整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以提高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实现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适应性循环等概念、内涵及理论,为量化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系统,表征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化过程,剖析乡村人地系统演化机制提供了分析工具与理论基础,为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成为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研究新范式。本文基于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适应性循环等理论,构建了“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与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的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以内蒙古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为案例区,按照“气候变化、城镇化与政策实施扰动—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要素变迁—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特征—乡村人地系统结构、功能及稳态变化规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对策与建议”的逻辑思路,运用综合指数、变异系数、障碍度等方法,分析与总结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与机制,解决以上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全文研究结论如下:(1)达尔罕茂名安联合旗自1952年建旗以来,乡村经历了重组阶段(1952-1978):人口快速发展,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经济快速发展,人口稳步增长,生态环境恶化加剧;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6):生态环境逐步治理,社会、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呈现稳步、协调的发展态势;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演化阶段性特征显著;气候暖干化是制约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政策引导下的社会、经济活动,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乡村人地系统结构趋于复杂,功能不断完善;现阶段形成了由农业主导型、畜牧业主导型、旅游主导型、综合型乡村复合的乡村人地系统,乡村人地系统空间异质性特征显著。(2)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间上经历了急速下降、缓慢上升、缓慢下降的变化过程;空间上呈现“南部高脆弱、中部低脆弱、北部中度脆弱”的空间格局,但脆弱性空间碎片化趋势显著;从脆弱性变异特征来看:农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低幅度变化态势,畜牧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随着纬度提高脆弱性变化幅度减小的趋势,旅游业主导型、综合型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化幅度呈现高幅度变化发展过程;在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中,乡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子系统间结构与功能的协调程度波动变化,系统稳定性差;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活动对系统适应能力差异、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系统稳定状态以及脆弱性时空演化产生重要影响,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中尺度效应显著。(3)在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过程中,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是农牧户适应的起因;气候暖干化导致的农牧业投入增加,政策实施导致的自然资本缺失,成为农牧户适应发生的推力,草原旅游开发、快速城镇化是农牧户适应发生的拉力;农牧户基于自身家庭生计资本特征与偏好,追求良好的适应效果,是农牧户适应发生与适应行为选择差异化的内在动因,其中,农牧兼型、务工主导型、旅游参与型适应行为是在生存、经济、社会理性的内在动因下,从纯农户与纯牧户适应行为分异而来,最终形成了现阶段不同适应行为的农牧户;适应能力是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化的根本原因,直接影响着农牧户适应结果;农牧户适应性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关键影响因子,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4)气候暖干化、城镇化与政策实施构成的外部扰动力与系统结构、功能演化产生的系统自组织能力,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主要动力,其中,系统自组织力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调节能力),其关键因素是农牧户适应性;外部扰动力对系统给予压力,系统通过自组织来缓冲、适应外部压力对系统产生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的动力机制。随着系统脆弱性演变,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始终趋于“协调—不协调—协调……”循环往复的发展态势中1,在此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呈现出快速增长(r)、稳定守恒(k)、释放(Ω)、重组(α)的阶段性适应性演化特征,系统状态始终处于“稳定—不稳定—稳定……”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之中。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过程中,政策作用凸显,导致系统尺度关联作用首先是自宏观乡村到微观农牧户,由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转变胁迫农牧户生计转型,形成“大齿轮驱动小齿轮”现象,尔后,农牧户生计转型状态反作用于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演化,成为系统演化的关键影响因素,甚至决定着乡村人地系统是否能可持续发展。从系统演化尺度效应来看,政策引导下的乡村结构与功能演化对农牧户生计转型的促进作用较小,而小尺度农牧户生计转型发展对于大尺度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作用较大。(5)提高农牧户适应性,降低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优化乡村人地系统结构与功能,促进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是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研究的最终目标,乡村人地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实质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但在具体制定适应性管理措施时,应该重点考虑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中乡村人地系统与农牧户之间的尺度效应问题、制度与协调问题等,因此,本文从宏观乡镇尺度降低系统脆弱性,微观农牧户尺度提高其适应性两个视角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牧交错区乡村;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化;脆弱性;适应性;农牧户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数据与搜集

1.4.1 自然基础数据与遥感影像

1.4.2 社会统计数据与历史资料

1.4.3 实地调查数据与调研样点

1.5 研究目标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1 研究目标

1.5.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辨析

2.1.1 乡村人地系统

2.1.2 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转型

2.1.3 乡村人地系统体制转换

2.1.4 乡村农牧户生计适应能力

2.2 理论研究综述

2.2.1 社会-生态系统

2.2.2 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

2.2.3 社会-生态系统适应性

2.2.4 研究述评

2.3 基础理论与方法

2.3.1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2.3.2 适应性循环理论

2.3.3 可持续生计框架

2.3.4 可持续性科学理论

2.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构建

2.4.1 脆弱性、适应性、体制转换和适应性循环关系

2.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与农户适应性的框架联系

2.4.3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分析框架的构建

第三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3.1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概况

3.1.1 自然环境概况

3.1.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1.3 农牧业发展概况

3.1.4 生态建设与保护概况

3.1.5 研究区典型性

3.2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

3.2.1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阶段划分

3.2.2 乡村人地系统重组阶段(1952-1978 年)

3.2.3 乡村人地系统快速发展阶段(1979-2002 年)

3.2.4 乡村人地系统稳步发展阶段(2003-2016 年)

3.3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发展特征

3.3.1 乡村人地系统发展阶段性特征显著

3.3.2 气候暖干化在乡村人地系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3.3.3 人类活动深刻影响着乡村人地系统发展动力与稳定状态

3.3.4 乡村人地系统结构趋于复杂,功能不断完善

第四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4.1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框架

4.1.1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意义

4.1.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过程

4.1.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内容

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2 数据处理与确定权重

4.2.3 脆弱性演变评价模型

4.2.4 脆弱性各维度时空分异评价结果

4.3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

4.3.1 不同产业主导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化特征

4.3.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总体特征

4.4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时空变异特征

4.4.1 不同产业主导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异特征分析

4.4.2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变异总体特征

4.5 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演变中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特征

第五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农牧户适应行为分异

5.1 适应结果分析

5.1.1 生活满意度

5.1.2 生活满意度分析

5.2 适应行为分析

5.2.1 适应行为

5.2.2 适应主体类型划分

5.2.3 不同类型适应主体家庭基本特征

5.3 适应能力评价

5.3.1 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构建

5.3.2 权重计算与指标科学性检验

5.3.3 农牧户生计资本指数计算

5.3.4 评价结果分析

5.4 适应能力对适应行为选择的影响

5.4.1 数据分析模型

5.4.2 数据分析结果

5.5 适应能力对适应结果的影响

5.5.1 模型检验及相关变量说明

5.5.2 实证结果分析

5.6 适应机制分析

5.6.1 适应障碍分析

5.6.2 适应机制分析

第六章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

6.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内涵与分析方法

6.1.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内涵界定

6.1.2 乡村人地系统演化主控因素识别与方法

6.2 典型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分析

6.2.1 农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2 畜牧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3 旅游业主导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2.4 综合型乡村人地系统演化路径分析

6.3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分析

6.3.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影响因素分析

6.3.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特征分析

6.3.3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路径分析

6.3.4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演化机制分析

第七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乡村可持续发展政策启示

7.1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内涵

7.1.1 适应性管理的过程与目标

7.1.2 乡村人地系统适应性管理框架

7.1.3 乡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7.2 乡镇层面的适应性管理政策启示

7.2.1 生态功能保持约束下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定位

7.2.2 制定动态管理体系,实现不同类型乡村差异化管理

7.2.3 重视乡村异质性特征,寻求效益与生态兼顾的复合型发展模式

7.3 农牧户层面适应性管理政策启示

7.3.1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制定差异化补偿政策

7.3.2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制定差异化生态保护与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

7.3.3 针对不同类型农牧户适应障碍,提供不同的扶持政策与行动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特色与创新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绿化管理下园林绿化论文提纲下一篇:地方海洋宗教文化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