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兴起了办学热,了解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篇1:

论多元智能理论如何促进特殊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自然。多元智能理论从自然出发,从个体的真实情况出发,势必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该文从特殊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教育观念、课程、教学形式以及对特殊儿童的诊断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特殊教育;新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生态与自然。多元智能理论从自然出发,从个体的真实情况出发,势必为特殊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多元智能理论在普通教育界诞生,而当前智力评价系统主要以传统智力理论为标准而形成的,的确对学生能力的评估和发展造成了相当影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用传统智力的观点已经无法科学、完整的衡量学生的真实能力。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普通教育的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一、多元智能理论为现代特殊教育观念的变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智力不再以数理逻辑能力或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而强调实践创新;第二,智力突破了传统意义上跨时间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背景不同有所发展变化的能力;第三,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是以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为中心,而是八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种方式存在着的能力。教育观念的变革是教育理论变革的基础与先兆,没有思想观念上的变革,真正的教育变革不可能产生。人们对特殊儿童的态度也就是特殊教育观念的态度,观念的转变是极其漫长的过程。从最开始对特殊儿童(主要是肢体残疾和智力落后儿童)的杀戮、剥夺生存的权利到将其丢弃到敌对的部落,到将其遗弃在荒山野岭任其自生自灭,再到隔离养护、保障特殊儿童最为基本的生存的权利、设立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到二十世纪初期提出回归主流、全人教育、融合教育、生態教育、和谐教育等,特殊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人的自然属性和个体差异的尊重,同时也是对大自然的尊重。

(一)秉持明确而具体的个别化教育目的

个别化教育一直是特殊教育的核心,也是特殊教育主要的教育原则,多元智能理论的诞生为个别化教育的发展与重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我们应该为特殊儿童制定个别化教育方案,特别注重其优势智能的培养。

(二)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主建构

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学习活动中,渴望创造和自主、独立和尊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对学生的施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绝对不是救世主的角色。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应以儿童智能的个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建构,让儿童真正成为他自己。

(三)多元智能理论对现代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普通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进行,特殊教育课程改革也提上了议事日程。对特殊教育课程内容设置、结构建设的探索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关键点。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教育课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多元智能理论是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多元智能理论能够指导特殊教育课程内容和活动选择,指导关注特殊儿童个别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提供各种有针对性的活动和经验。特殊教育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的差异在于特殊教育课程更重视校本课程以及班本课程的开发,课程的内容更重视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体面对的真正难题,这一点与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不谋而合。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中可从儿童的各个方面的智力进行评估,找到智力的优弱势,扬长补短,最大限度地发挥儿童的优势智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提供新的理论基础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精神,可以在某一个或两个儿童发展较好且有发展潜力的智能领域开展研究和实践,作为特殊儿童发展的方向。

三、多元智能理论促进特殊教育教学形式多元化

(一)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传统的特殊教育教学形式

例如讲授式、讨论式、辩论式等都是从普通教育借鉴过来的,是从儿童与教育的共性出发。由于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以及特殊儿童与特殊儿童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儿童需要,因此,个别补救、个别训练等方式在特殊教育中必不可少。

(二)教学主要形式从注重缺陷补救到重视潜能发展

过渡传统的特殊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即希望学生通过教育能掌握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障碍的补偿训练,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来达到适应社会生活的水平。

四、多元智能理论对特殊儿童诊断提供新的方向

多元智力理论运用在特殊儿童能力测验中是对传统测验的重大冲击,势必给特殊儿童诊断带来新的发展方向。

(一)诊断目的从单纯的智力鉴定转向对潜能的探究

在多元智力理论的指导下,诊断的目的不是要找到儿童能力缺陷,为儿童贴上智力障碍者的标签,而是发现儿童的优点和潜能,以便在以后的教育过程中扬长补短,甚至扬长避短。障碍不等于无能,仅是表明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发展有困难。诊断的目的不在于诊断结果本身,而在于过程,在对特殊儿童进行诊断的同时,通过对儿童的语言、动作、表情、情绪等的观察可以发现儿童综合能力的发展情况。

(二)诊断内容丰富,涵盖日常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多元智力理论包含八种智力,使得诊断的内容空前丰富,对特殊儿童能力的诊断已不再以某一个或者几个标准的量表为主。诊断的内容除了传统的量表以外,还包括各种标准或者非标准化的动作评估﹑语言评估﹑情绪评估、绘画能力评估、音乐能力评估等。只有全面细致的评估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为日后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提供可信的理论依据。

(三)诊断方式由标准化测验向动态测验转变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后,能力诊断内容扩大,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根本不可能用一个固定数值来衡量。因此,诊断越来越多的采用定量和定性测验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性的诊断方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只要能够检测出儿童真实能力的测验都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

总之,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普通教育界对此理论的研究仍在继续,特殊教育界对它的研究需要加强,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小林,张大钧,陈旭.关注个体差异发展优势智能[J].中国特殊教育2005, 5

作者:李瑞清

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篇2:

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摘  要】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兴起了办学热,了解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专业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展望。

【关键词】高等师范特殊教育  发展趋势  展望

高等师范的特殊教育和残疾人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学科体系,其中高等师范特殊教育主要是指为特殊教育学校或者康复机构培养教师和其他与残障人群有关的社会服务人员,是高等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师范大学中从事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的二级学院或者系,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此类高校作为传统师范类院校,师范类专业有优势,特殊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实力较强。第二种是中等师范特殊教育学校与其他院校合并升格为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如郑州师范学院是在原河南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成立了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类似的高校还有潍坊学院、乐山师范学院等,这类高校从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较早、师资力量比较强,是当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首要力量。第三种是由中等特殊师范学校独立升格为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辽宁特殊教育师范专科学校等,此类高校重视特殊教育专业,以特殊教育为特色,打造特殊教育相关专业方向群。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需求的增加,很多高校通过申请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或者扩大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因此,认真研究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推动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30多年来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

1.办学规模

1984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开始招生,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开始招收第一批特殊教育本科生,首批招收15个学生,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学院等高校相继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截止到1998年,全国总共建立了35个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7所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2所省属师范大学设立了本科和大专层次的特教师资培训部。蒋云尔、李泽慧的统计数据表明:到2007年底,全国涉及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学校共18所,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合计8000多人,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发展的需求,必须增加支持力度,扩大办学规模,培养更多优秀的特殊教育师资。2008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支持和鼓励高等师范学校开办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积极探索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新模式。2014年,中国残联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随后各个省陆续出台了本省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明确支持本省师范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如《海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明确提出,“在省属师范院校设立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特殊教育专业教师”。《山西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也明确提出,“加大特殊教育教师培养力度,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特殊教育专业自2014年起每年招生人数达到200人以上,其他师范类院校和有条件的高校适时增设特殊教育专业,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很多高等院校应国家政策和社会要求开设特殊教育专业,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统计,截止到2014年,全国共有25个省(区、市)61所高等院校计划招收特殊教育专业学生7260人,相比于2012年实际招生人数增加77%,办学规模较以往有了很大增加。

2.办学层次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以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为主,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所培养的特殊教育本科毕业生主要定位于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师,1997年上海市教委颁布《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力争到2002年左右使80%以上的教师达到大学专科毕业程度,10%的教师达到大学本科毕业程度。随着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特殊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已从20世纪的中等特殊师范教育模式,经由专科特殊教育培养模式向本科特殊师范教育模式转变,比如南京特殊教育中等师范学校,在2002年升格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正式更名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江苏师范大学合作培养手语翻译研究生,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于1993年首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硕士点,随后华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设特殊教育硕士点,截止到2015年,根据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查知,我国共有15所大学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术型硕士,特殊教育专业型硕士点也具有了一定的招生规模。培养特殊教育专业的博士始于华东师范大学,根据已有资料查知,到目前为止共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招收特殊教育学专业博士。整体而言,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由专科层次为主向本科转变,形成了以学士为主,学士、硕士、博士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

3.专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培养主要由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承担,随着师范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培养主要由本科、专科层次的院校承担,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盲、聋、培智三类特殊学校,由于专业不细分的缘故,多以综合化的特殊教育通识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师范生主要掌握特殊教育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不针对某特定残疾类型进行深入系统的学习,这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对特殊教育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但是由于泛泛而学的缘故没有一样是精通的,很难满足对某一类残障儿童进行专业性质较深的教学或康复工作。

随着特殊教育对象范围的不断扩大,情绪障碍、自闭症、学习障碍、唐氏综合征、阿斯伯格综合征、注意力缺陷与多动症等新的残疾类型不断出现,他们的教育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另外,从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趋势来看,一部分聋校、盲校、培智学校正从单一型向综合型的特殊教育学校转化,这对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掌握某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必须熟悉和了解相关专业的知识,以适应对不同类型学生的教育、教学需求。但是整体而言,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仍然按照特殊教育专业大类开设课程,还停留在传统的盲、聋、智障三类残疾儿童上,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对象扩大的需求,培养出来的特殊教育人才与市场需要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即原有的特殊教育专业已经不能适应特殊教育发展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当前已经有部分院校在原有特殊教育专业的基础上进行探索,拓展专业方向和学科领域,发展集特殊教育、心理教育、康复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于一体的多元化专业发展平台,具体而言主要为以下两个方向。

第一,细化特殊教育,培养专业化人才。如毕节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形成了以“服务+实训”为特色的特殊教育发展方向,并逐步形成了以特殊教育专业、康复训练专业、特殊儿童心理咨询与教育专业为核心的专业方向群。重庆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专业分为特殊教育职教师资、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方向。郑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专业细分为手语翻译、学前教育、学前融合教育等方向。这样细化的结果是培养目标更具有针对性,培养出的人才更具有操作能力,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某一类残障儿童的教育和康复工作。

第二,增设新的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医教结合”“教康结合”等理念的指导下,华东师范大学于2013年开设教育康复学专业,并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治疗学专业合作,本科学生不仅仅要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还要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修满60个学分,学生毕业时既可获得教育学(教育康复专业)的学位证书,还可以获得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康复治疗学的学位证书,很多高校也在特殊教育培养方案中开设康复课程,甚至划分了康复方向,部分师范院校通过申请开设运动康复学专业,为中国特殊教育事业培养人才。兰州城市学院将小学教育课程与特殊教育课程相结合,开设了小学教育(特殊教育方向)。这些复合型专业的开设有助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二 分析与展望

通过对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分析得知,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办学规模较以往得到增加,办学层次从以中专为主到以专科、本科层次为主转变,高学历人才(硕士、博士层次)培养取得一定成果,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整体而言,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数量仍然有限,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对特殊教育人才的需求,而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则满足不了目前特殊教育事业对于教育与专业化康复以及融合教育发展的综合化需求。同时,高学历人才的培养比起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一些州甚至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必须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甚至包括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要求小学教师的起点学历为大学本科的标准来说,仍然远远满足不了特殊教育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高等师范特殊教育要在整合办学规模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提高办学层次,甚至有条件的高等特殊教育师范院校争取在特殊教育专业硕士层次或者博士层次招生,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水平专业人才。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当然,机遇和挑战是并存的,办学院校的增多,无疑会增加学生的就业难度。因此,作为师范类院校要认真研究本专业的培养定位,发挥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范特色,不断提升自身的办学水平,深化拓展特殊教育专业的方向,积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应的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模式,如美国纽约州的雪城大学将融合教育、早期教育和特殊教育相结合,开设有全纳小学特殊教育和融合早期儿童特殊教育专业,弗吉尼亚大学柯里教育学院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下,在特殊教育课程中开设小学特殊教育普通课程和中学特殊教育普通课程,这些都值得国内的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去学习借鉴。另外,由于融合教育的开展,特殊人群不仅仅需要融合教育,还需要社会系统的支持性服务,这就需要大量的手语翻译、康复师、法律支持等社会服务型人才,这些领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能为特殊需要人群服务的人才。作为师范类院校要从师范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调整结构、拓展专业,从为残疾人服务的角度形成一批非师范类的、应用型的特殊教育其他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蒋云尔、李泽慧.关心特殊教育  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之感想[J].中国特殊教育,2008(4):3~6

[2]王淑勤.我国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现代特殊教育,2012(Z1):120~121

[3]鞠录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问题与对策[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86~188

[4]邓猛、赵梅菊.融合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学报,2013(6)

[5]任登峰.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思考——以毕节学院为例[J].毕节学院学报,2013(9):94~98

[6]杜晓新、刘巧云、黄昭鸣等.试论教育康复学专业建设[J].中国特殊教育,2013(6):25~28

[7]刘扬、肖非.试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中的几个争议问题[J].教师教育研究,2005(4):47~51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武砀

多元化特殊教育论文 篇3:

优化支持保障体系,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质量

【摘要】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完善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近年来在国家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支持力量投入到特殊教育事业的建设中。在强调“支持保障体系”的今天,除了希望特殊教育有更多的支持,还应把握“高效运行”的宗旨,这样才能使支持力量形成有效的“保障体系”。因此,本文基于融合教育背景下立足于区域现状,通过围绕构建有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全方位搭建起顺滑平衡的自身发展保障体系、专家智库高位决策发展的保障体系、纵横交错的支持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各类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又优化服务,力求为提升区域特殊教育质量提供支持性系统模式。

【关键词】优化;支持保障体系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办好特殊教育”的精神要求,国家颁布实施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该举措为特殊教育带来新一轮质量的讨论热潮。作为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区——越秀区,同时也是广东省首批“教育强区”,无论在教育整体环境还是教育取得的成果方面,越秀区都是位于排头兵的位置,特殊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倡导公平教育的氛围中,特殊教育的办学质量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城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近年来,越秀区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融合教育的发展,并将特殊学校的建设作为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搭建起十五年无缝衔接高品质特殊教育,探索提升区域特殊教育整体质量的范本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质量要求进一步提升,国家近年颁发了多份特殊教育纲领性文件,继2014年教育部联同七部委颁布的《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实施后,全国各地迅速行动起来,特殊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2017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在内涵和质量方面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其中在总体目标中提出:“到2020年,各级各类特殊教育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规模显著扩大。”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的运行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教育质量全面提升。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因此,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支持保障体系是健全特殊教育保障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

二、构建全方位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越秀区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早,建构起了区域性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特殊学校、职高特教班等多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为各种有需要的特殊学生提供教育及康复训练等服务。同时,区域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及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智测评估中心、积极行为指导中心、辅具中心均有较完善的运作机制。近年来,随着特殊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特殊教育更应立足于学生的个体,提供全面、个别化、动态的安置方式。因此,构建全方位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保障体系非常有必要。那么,如何优化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怎样合理布局?构建与组织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支持体系,使支持力量最大化、最优化利用,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优化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从某种程度上既有利于当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又使相关组织投入精准化、支持最优化、教育成效最大化。在融合教育的理念下,让区域相关组织之间的支持模式形成服务保障体系,继而提升特殊教育质量,推进区域特殊教育发展都值得我们去探索与实践。

三、全面架构区域性的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保障体系

1992年美国智能障碍协会(AAMR)将智力障碍从一个人的固有特性转变为是一个人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功能状态。也就是说,所谓的智力障碍是人与环境之间互动产生的问题,因此应着力探索为智力障碍者提供全面、适当的支持体系,使之可以更加有尊严地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随着我国中小学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轻度障碍特殊学生已经逐渐融入普通学校学习,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则多为中重度智障、多重障碍或严重行为问题的特殊学习需求学生。为了帮助各类特殊需求学生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过有品质的生活,则需要全面架构起区域性的特殊教育支持服务保障体系。

(一)搭建顺滑平衡的特殊教育自身发展保障体系

越秀区设有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该中心负责整个越秀区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指导工作。该中心成员由来自越秀区特殊学校的主管行政、科研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主要任务是组织普、特校专项教研活动、为普校提供教育及建议,以及根据需要对部分特殊学生实施评估鉴定。随着融合教育浪潮的到来,随班就读成为特殊教育的必然主流,然而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教育方式是有明显差距的,就目前的师资来说,普通学校的教师都是非特殊教育专业的,其对特殊需要学生的知之甚少,会显得无所适从、有心无力,但随班就读学生在普校获得的是融合的机会;反观特殊学校的教师较多是特教专业毕业,且经过较多系统的职后培训,专业知识和能力较强,对特殊需要的学生的教育及康复有丰富的经验,但特校就读的学生缺少生态化的融合环境。

作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下属的成员单位,特校、普校之间应搭建起顺滑平衡的自身发展保障模式。一方面,加大师资的双向融合,特教指导中心要肩负起对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教师的指导工作,同时,普通学校教育起步早,发展比特殊教育好。这些教师拥有丰富的普教教学经验和实践经验,通过特教中心与各个普通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也可以从普通学校教师身上学到知识和技能,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只有通过这样双向的指导、交流、合作,教师群体才能形成合力,为随班就读提供师资支持。另一方面,探索十五年平滑对接、无缝衔接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模式,特教指导中心还应基于学生的个体评估及需求,赋予教育安置的任务,如早期应介入大量的康复训练;中高年段应在充分支持下回归主流教育环境,在资源教室予以个别化补充课程学习。对区域内特殊需要的学生实施双学籍管理,更有利于对其提供多方位且适性的教育方案,顺滑平衡的特殊教育运作体系有利于满足教育对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区域积极行为指导中心已开展一定个案的评估与介入服务,未来仍需优化运作模式,集中在普通学校中针对行为问题学生和自闭症学生开展个别化的行为干预,以融合教育为前提,将学校整体视为干预单元,系统化、持续化地实施预防干预的积极行为支持,对普通学生及随班就读学生的行为发展开展系统化的积极行为支持,探索适合校情和学校管理特点的校本积极行为支持实践模式。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下设的区域辅具适配中心功能服务需进一步完善。辅具,简单地说就是辅助器具。美国辅助科技法对辅具下的定义为:“指任何一个(种)产品、设备或系统,不论是现成商品、经改造或特别设计,其目的是用来增加、维持或改善身心障碍者的能力。”由此可见,辅具不一定就是指经过设计的高科技产品,只要是可以增加、维持或改善身心障碍者能力的任何器材都可以称为辅具。辅具的配置对残障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特教学校的教育、康复越来越重视通过先进的技术;个别化的手段来改善特殊学生的残障情况,在特殊教育学校中,教学与辅具是特殊教育学校开展教学与康复工作的必要条件,完善辅具适配中心的运作流程,最优化地发挥其功能也是特殊教育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二)搭建专家智库引领高位决策发展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

特殊教育提质,基础在专业,关键靠人才。随着教育的迅猛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快速变化等的挑战,为了推动特殊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由知名高校学者、医疗专家、特校校长组成的专家组成“智库”,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把脉及决策作用。加强专家智库的建设,是推动特殊教育发展决策的重要支撑和资源保障体系。

当前,中国教育正处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破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难题,突破特殊教育机制障碍的复杂性、艰巨性前所未有,迫切需要健全特殊教育决策支撑保障体系,加快区域特殊教育智库的建设,以科学咨询支撑科学民主依法特殊教育决策,以科学民主依法特殊教育决策引领教学科学发展,推动区域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搭建纵横交错的特殊教育专业保障体系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越秀区逐步架构起“3+3”纵横交错的特殊教育专业保障体系,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三级纵向教育体系和“教育康复—医疗康复—训练康复”等三级横向干预体系,为区域特殊教育两头延伸的提质提供专业支持和保障。

为顺应区域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越秀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办了以智障教育为主体的十五年制特殊教育模式(纵向):学前教育的开办,解决区域内特殊需要幼儿入园难问题,重点开展医教结合下的早期康复训练,促进智障儿童身体机能的康复;进一步优化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教学,开发中度智障教育的课程、教材,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智障儿童适应生活;职业高中的三年,解决了特殊青年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难的问题,开设生涯规划为导向的职业课程,帮助其学习职业技能和提高职业适应能力,未来自食其力或不成为家庭的负担,顺利回归主流社会。

随着特殊学生障碍类别的复杂性和程度的不断加重,需要多专业、多学科的干预支持(横向):包括教育康复、运动康复和医学康复。教育康复即根据学生的障碍程度加大教育教学中康复的比重;运动康复是介入必要的运动训练,改善机能状态,提高身体的控制能力;医学康复则是在教育评估及训练中需要医疗康复专业、自闭症、多动症、脑瘫专科医师的意见和建议。三级横向干预机制可有效保障教育质量的有效性。

(四)搭建多元化的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特殊教育质量的提升离不开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予以保驾护航,该体系涵盖了医教结合、社会志愿服务、融合支持三个共同参与主体。特殊教育的发展缺不了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面对各方面的支持,有机整合,共赢协调,使多方位支持力量优势最大化。

搭建医教结合的专业服务团队可为区域内的学生及家长提供必要的、更专业的支持服务。随着融合教育观念的普及,特殊学校的教育对象发生了极大变化,中重度障碍学生及多重障碍学生快速增加,因而学生的康复需求也越来越大,老师们接受的是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学生的学习更需要教育、医疗康复跨专业整合,特殊教育学校实施医教结合,得到医疗部门专业团队的跨领域支持合作,可突破教育瓶颈,于此区内两所特校与医院联手展开医教结合新模式的探索,建立起一套教育与医疗康复紧密结合的有效运作模式,大大提升了特殊学校中特殊需要学生康复训练的成效以及学校教师“双师化”的培养进程。

搭建起完善的志愿服务团队可全面推进融合教育的发展,有效助推特殊教育。近年來,大批有能力有爱心的社会志愿团体走进特殊学校,搭建以社会志愿者为中介的特殊教育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关键在于为特殊学校的学生创造更多的与健全人学习交往的机会,为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搭建融合支持保障体系有利于促进特殊学生的潜能领域的开发。特奥体育是特殊学校的一大品牌,区域内的特殊学校均积极推动,在开发特奥运动项目,践行“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特奥精神之际,依托在融合保障体系下为特殊学生建立起一系列长期合作的融合伙伴,如世界羽协(羽毛球项目)、NBA及中国男篮(篮球项目)、中超联赛(足球项目)等,通过一系列共融活动,建立长效融合机制,大大促进特殊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自信心。

四、优化支持保障体系下的几点思考

(一)优化支持保障体系,需政府领衔政策扶持

特殊教育的提质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支持保障体系应构建在政府的主导,部门的协同,以及多方参与的常态运作格局下,健全制度,政策扶持,加强管理,形成优化、全覆盖、顺畅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推进融合教育下公平优质的特殊教育。

(二)发挥资源教室的作用,切实落实个别化教育

应进一步树立大教育观,资源教室不仅是为特殊学生服务的场所,整个学校都可视作是教育的场所,通过资源教室可进一步发挥为特需学生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基地作用,教育形式应该是多元化的。

(三)不断探索融合教育下的融合课程,真正实现内涵上的融合

努力让各类残疾孩子都有机会到普通学校平等接受教育,是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目标、践行全纳教育理念的基本途径,是残疾儿童少年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举措。在我区随班就读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质量也要同步提升,探索融合教育下的融合课程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学变革,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优质的教育,需要普特强强联手,走出坚定的第一步。

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将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机制为基础,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不断优化和完善各项教育支持保障,搭建起十五年无缝衔接,乃至终身教育的高品质特殊教育服务体系,构建成普特融合、学段完整、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从而探索一套适合区域特殊教育整体质量提升的支持保障体系范本。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2017-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31/201707/t201707

20_309687.html.

[2]广州市教育局网.广州市教育局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市财政局 市民政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市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jyj.gz.gov.cn/gzsjyj/zcfg/20180

8/f758840b94424c6b91f90f1d01a99bc4.shtml.

[3]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网.越秀区教育局越秀区发展和改革局 越秀区民政局 越秀区财政局 越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越秀区卫生健康局 越秀区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广州市越秀区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EB/OL].http://www.yuexiu.gov.cn/jyzl/gk/jyjwj/20190429/detail-217353.shtml.

[4]夏峰,王瑶.建設区域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办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7(23):9-11.

[5]方俊明,李泽慧.健全支持保障体系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国家特殊教育实验区工作进展情况分析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6(8).

[6]洪佳琳,陈荣弟.智障学生十五年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基础教育参考,2015(17):34-37.

[7]刘艳,蒋骊.特教需要学生的支持服务模式与本土推进策略[J].中国特殊教育,2015(Z1):37-38.

[8]陈庆.特殊教育学校辅具配置的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2012(2):63-64.

作者:聂永平

上一篇:民族心理学研究论文下一篇:资产证券化信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