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2024-04-17

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精选8篇)

篇1: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现代经济危机常常是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的,而每当危机发生,金融制度就会受到社会的普遍批判,金融产业就成为人人怪罪的对象。1997年发生亚洲金融风暴时是这样,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海啸”时也是这样。因此每次危机发生,金融业和实体经济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关系就一次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以后,经济学界兴起了批判“金融深化”、“金融创新”的浪潮。然而讨论的浪潮未退,亚洲各国经济通过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很快复苏,速度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8年以来从美国的次贷危机一直到欧洲的主权债务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海啸”般的巨大冲击,人们对现代金融制度的信心几乎崩溃。在危机最为深重的时候,悲观的看法认为美国经济会从此一蹶不振,欧元体系也可能会分崩离析。

时过五年,事实证明这些看法都过于悲观了。但在危机发生的过程中,悲观的言论最容易摧毁人们的思想理性,从而主导社会舆论,甚至激起大众对于金融业的激愤情绪。正如格林斯潘最近所说:“在造成市场大幅波动方面,恐惧造成的效应至少是兴奋的三倍”。

现在经过危机过后的冷静思考,不少人会承认货币经济和实体经济其实是相生相伴、互为表里、密不可分的整体。金融并不是导致危机的唯一根源。事实上,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是一个谁也不喜欢,但谁也躲避不了的人类学习过程,是社会为经济发展和制度完善必须支付的学费。尽管我们总是希望少付一点学费,但不能想象市场制度可以完全避开金融危机而逐渐成熟起来。

金融植根于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一天也离不开金融。这是因为人类的实体经济是一个始终充满风险的合作过程。如果没有分散风险的途径和规避风险的工具,人类经济合作的范围就无法拓展,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就无法深入,从而规模效益就无法提高,比较优势就无法发挥,成本就无法持续下降,经济就不可能发展,科学技术就不可能进步。比如,如果没有股票市场提供流通性极高的退出通道,风险资本就不会介入高科技创业投资;没有大量风险资本涌泉般的浇灌,高科技的突飞猛进是不可想象的。所以,金融活动每时每刻都在为社会创造价值。

人们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价值比较容易认识,对现代金融,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出现以后,其创造价值的作用就不是那么直观。金融产品包括期货、期权、调期等衍生工具的价值,是基于它们的风险规避功能之上的。在全世界成熟的期货市场上,实物交割量不到总交易量的5%,但这决不意味着95%以上的交易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果没有那些愿冒风险的金融资本的参与,在高度放大的交易量中提供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的功能,那5%的实物生产和流通就会遇到很大的阻滞,承受很大的风险。

当然,金融资产又是一种与心理预期和信息流通速度关系密切的资产。社会心理因素导致的金融泡沫经常会给实体经济带来破坏性影响,我们应该在制度上加以防止,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金融对实体经济的积极推动作用。必须承认人类世代积累起来的制度经验是宝贵的,值得我们敬畏和学习。今后我们仍然要按国际上通行的游戏规则去进行金融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5年来,金融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最近10年,包括银、证、信、保在内的金融机构总资产从2002年的24.35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3.70万亿。为了提升金融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新一届中央政府已表现出巨大的决心来推动金融改革。最近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已呈现出明显加速的迹象。我们看到,从央行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到存款保险制度日益浮出水面,再到大额可转让存单方案的探讨,利率市场化正在取得实质性突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将成为人民币可兑换的试验田;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真实出表业务的推动,正在加速金融脱媒的进程;从资本市场到整个金融市场都在加快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并在积极探索改变目前各类市场割裂发展的现状;金融机构业务合作与创新也在不断深化,业务边界日渐消解。

为了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切实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今后一段时间里,金融改革和创新可能应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首先,放松管制、鼓励创新是金融改革的突破重点。

本届政府多次强调要简政放权,要减少前置性审批,要把市场的权力还给市场,把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目前,在金融领域除了利率、汇率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制以外,在股票债券发行、机构设立、业务许可、金融产品等方面还存在着名目繁多的前置性、实质性的审批。这些程序复杂、周期过长的管制和审批,不仅阻碍了金融创新,而且成为产生“寻租”腐败的土壤和温床。今后的金融改革应该围绕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可兑换两条主线进行,放松行政性管制和审批,激发金融领域的创新活力。

新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承担着贸易自由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和行政精简化四项使命。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在上海自贸区优先试点,彰显了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全球自由贸易体系的决心。按照“可复制、可推广”战略部署,上海自贸区的所有实验都对全国具有十分巨大的示范意义。

其次,加强监管、严惩违规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保证。

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对现行的监管体制和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虽然我国目前实行分业经营,但随着理财市场的不断壮大,以及金融产品创新的不断深化,各金融机构间已经开始相互渗透,合作与竞争也日益广泛,金融混业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混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金融各业的资金现已相互打通,风险高度关联,容易导致风险在产品接头环节迅速积聚,引发市场系统性风险。

当前我国的金融创新大致朝着三个方向展开:一是突破现有制度和分业监管约束的制度套利性创新,二是以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推出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性创新,三是以资产证券化和非标融资为核心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的创新。这三类创新很大程度上由于机构的趋利动机在市场上自发进行的,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令人担心的是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制度套利性创新步伐过快,已经超出了现实的监管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助长了金融机构不正当的盈利模式。制度套利性创新的急剧膨胀,不仅突破了现有法规,冲击了现有的监管体系,也导致了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极度畸形化,蕴藏着巨大风险。

最近,各金融监管机构都在加强监管方面纷纷“亮剑”,对于金融改革和创新都是十分必要的。证监会负责人撰文指出:“要坚决查处欺诈发行、违法披露、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老鼠仓行为等违法行为”。同时证监会严格查处了一批违规违法的机构和个人,对市场有着十分重大的警示和教育作用。这为下一步的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重要保证。

第三,业务转型、机构整合是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

这几年,金融改革和科技进步深刻地改变了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各个金融机构由于战略眼光的高低和业务转型的快慢,市场出现明显分化。有的强的变得更强,有的弱的变得更弱,但是也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一路上升,有的机构市场排位下滑不止。有的机构在技术人才准备不足、内部风险控制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匆匆开展创新业务,导致重大事故。所以,业务转型的成败决定金融机构的兴衰存亡。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依赖于牌照管理和价格保护下的垄断收益,导致金融机构普遍创新动力不足。但在金融同业合作和竞争中,业务牌照壁垒将会逐步弱化,而规模与渠道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市场化程度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起到更大的决定作用。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一方面要保持并培养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基于自身优势参与金融价值链同业合作,在金融风险合理定价和分摊的基础上发挥协同效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金融机构的分化整合,从以“监管套利”为核心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金融创新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第四,顺应潮流,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扩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进入新时代,人类都将在“网络化”环境下生存。面对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金融机构应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互联网金融。可以肯定,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进步,互联网金融将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颠覆传统金融服务的理念和模式,也会以超过人们预料的速度侵占传统金融服务的市场份额。大变在即,何去何从?我们要么顺应潮流,奋起直追,要么消极观望,坐以待毙,此外别无选择。

篇2: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在国际上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金融制度的完善性,对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金融工作必须围绕着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这三项任务。只有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逐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立起健全的金融法制,才能保障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为我国未来的金融市场体系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得我国金融良性循环。

最近几年,金融业蓬勃发展。但是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尽管金融服务的能力一直在有条不絮的上升,但是由于过快的扩张规模,导致金融业并没有想象中一样服务于实体经济,而是有所“脱实向虚”。这是由于最近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得原本应该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机构蠢蠢欲动。这样既不利益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对金融业自身有所危害。实体经济无法得到资金支持,无法顺利转型,导致国家金融实力受损。

纵观金融的历史长河,全球发生过多起金融危机事件。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不仅对波及全球金融市场,而且对发生金融危机的经济体是毁灭性的打击。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地区和国家,他们的金融体系存在缺陷:这些国家在他们长期以来的发展中,严重脱离的实体经济,即没有服务好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与金融业本就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脱离实体经济的根基,那金融业将自食恶果;失去金融业的支撑,实体经济也将缺乏活力。金融与实体经济两者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服务好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产业链进行转型升级,形成良性循环,这样才不会脱实向虚,畸形发展。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其经济发展的根基必定是实体经济。实体经济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谓重中之重,一个国家要是缺少实体经济的发展,其产业链会出现空心化问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会受到严重的障碍。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一片萧条,爆发源头美国,采用了实体经济增长的模式,逐步化解,慢慢恢复经济。前后共用了6年时间,才使得原本崩溃的经济逐渐回到正常运行的轨道中。由此可见,服务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而实体经济中的产业发展以及以后的产业形态高级化将会促进金融资源的再分配,进而影响金融业发展。

习近平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但是我国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我国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缺乏互动

众所周知,实体经济大力发展必定需要大量资金的注入,但是融资困难一直是目前无法得到改善的问题。究其原因是一方面融资成本高,在我国企业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加快发展,但是间接融资的成本依然较高,这会使得企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严重阻碍。另一方面是因为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因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以规避风险为目标,故而融资便利的目标以大型企业为主,小微企业难以得到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

2.金融业金融创新不足,金融结构中多层次资本市场未形成。

从国际经验表明来看,直接融资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比间接融资的银行体系更富有效率。成熟的市场体制中,应该是以直接融资为主,间接融资为辅。但在我国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占绝大部分比重,远高于直接融资。而且,我国金融业政府行政调控多,政府直接插手金融市场的情况也会出现,我国银行等金融机构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绝对控股,一股独大,这样的治理结构及产权结构使银行间竞争不足,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并且,我国中小商业银行依靠规模扩张和存贷款利差为主导的增长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创新业务的品种、渠道及内容都不够完善。

3.金融业发展态势不均衡

从各行业发展态势来看,银行业发展稳中趋升。虽然存在降息周期利润受挤压、非银行机构竞争更为激烈等不利影响,但是积极因素更占上风: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增强对信贷规模要求加快增长、银行非信贷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将带动银行业保持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也在降息周期中延长定价周期,减缓利率降低的不利影响。证券行业发展有较大改善。一是在流动性持续改善、实体经济企稳的状况下,资本市场相对有一定回暖,交易量上升带动营业收入、利润回升,从而带动行业较快增长;二是随着监管层加大对证券公司创新的支持力度,证券行业很多创新业务试点启动(约定回购证券交易、保证金管理等业务),证券公司创新业务种类逐步增加,行业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带动行业较快发展;三是新三板扩容,一方面丰富了资本市场体系,为中小企业疏解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带动相关收入较快增长,保险业发展相对平稳。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设计金融体系的顶层方针,改革金融管理体制,提高金融系统效率

在金融领域中,金融危机的实体经济的破坏影响深远。众所周知的08年金融危机,美国就是通过将生产效率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仅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并且从金融危机的低谷中走了出来。因此,要全面制定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体系顶层方针,规划好改革路线图,将改革同步推进。并且要加强金融体制建设,建立一个与我国国情发展相适应的金融管理体制。一要加快社会资金的配置格局,形成产融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性金融的导向作用。对落后产能及过剩产能行业,要限制金融企业对其支持,并在适当时机退出,倒逼传统行业进行转型升级。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工业等则需要更多的金融扶持;二要加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要以改革的方式着力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措并举引导实际利率下行,加快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要加快与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服务方式。

2.优化金融结构,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水平

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数量与种类还比较少,要健全以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不断优化金融结构。首先,扩大直接融资比重,使更多资金进行股权投资,减少企业对借贷杠杆的依赖。引导更多资金投入实体经济,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积聚,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其次,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等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银行业,引导民间资本规范发展,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再次,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构建主流业态与新兴行业协调发展的金融体系,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大数据平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稳妥开展综合经营。

3.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要加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要特别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和金融运行的市场化,金融监管日显重要,目前已经建成了“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金融监管格局。然而,“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存在诸多缺陷,例如,监管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过度集中权力,忽视了地方政府、行业自律组织和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一行三会”缺少有效协调机制,监管过度和监管不足同时并存。对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监管法律制度,形成协调有序的监管机制。二是要严格执行产业法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防范各种金融风险。三是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活动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增大了金融风险。但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出现,金融监管也在不断寻求更为有效的体制和运行方式,从而推动金融监管体系的不断变革。因此,需要正确处理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金融创新过程的监管,促进监管手段的丰富与创新,另一方面则需要赋予金融机构足够的金融自主权,鼓励金融机构不断创新。事实上,金融领域混业经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可以把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合并成一个金融监管机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金融产品的特点,实行不同的监管政策;对于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行不同的监管幅度;金融创新产生大量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产品,如果监管存在空白、监管标准不统一,极易滋生新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的发展,自律性的内部监管表现得很有效,但也要加强宏观金融监管,金融监管与深化金融改革是相辅相成的,是要通过强化金融监管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还要特别注意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按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定,任何情况下实体经济的规律都是第一性的,要根据实体经济发展规律改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机制,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切实改变金融业的服务理念、原则、员工结构。我国的金融业尤其是银行业的信贷原则、风险评价标准等,多是基于发达市场为基础的抽象金融理论,这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及实体经济发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别。我国的金融从业人员特别是银行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学经济、金融、会计的出身,对产业、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不甚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服务理念、服务原则、员工结构。金融从业者尤其是银行机构中要充实、配备具有与产业、行业相关专业背景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知道行业的发展趋势、企业的需求、风险点,服务才具有针对性,才能真正做到服务实体经济。

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进一步明确机构的功能定位。当前社会上常说传统金融服务门槛高,很多实体经济尤其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如“三农”、小微企业、学生还有一些创业的群体无法覆盖,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范围及深度。理论和实践研究已经表明,我国并不缺少大银行,而缺少为社区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因此要通过市场准入等方面措施为商业银行从“跑马圈地”向“精耕细作”转变提供条件。一方面须合理限制城市商业银行跨区经营,对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跨区经营更要从严把握,防止中小金融机构通过规模扩张做大做强的冲动,从政策上创造条件,培养中小银行服务本地实体经济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征信服务机构、担保机构等金融服务机构,强化配套体系建设,使金融机构能够有意愿、有能力、有保障服务实体经济。

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之基础的风险分散、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大众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个性化的,但以银行机构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很难对这方面金融需求提供有效的支持。这就需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畅通金融服务供求之间的信息渠道,为生产要素的重组提供便利,为创业、创新提供试错的金融机制。一方面要发展有效的股票市场,建立主板、创业板、三板市场有效支撑的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权益资金;发展有效的债券市场,为企业提供长期和短期的债务性资金;另一方面要加快发展金融租赁市场,要促进产业和金融业进一步的深度融合。

篇3: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1. 实体经济产生钱荒的原因分析

1.1 2008-2013年期间的银行信贷运行状况

钱荒表面上是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和金融市场的过度开发所导致的, 实际上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金融结果的多重性矛盾的具体体现。首先企业债券和非金融债券的股票融资与人民币贷款余额占社会融资总额的比例在逐年的上升。直到2014年4月份这两个比例数值为34%和18%, 充分说明了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之间的融资贷款。

1.2 2013年最近几个月热钱大量流出以及货币超发现象严重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的GDP迅速增加, 但是GDP中的效能确实在各个国家当中是最低的, 导致了我国的广义货币总量与GDP之间的比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1的水平,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比值目前在世界上也较为罕见, 引起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广泛关注。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2013年的新增货币量达到了13万亿人民币, 是美国的三倍和日本的六倍。货币的超发会带来前所未有的通货膨胀, 这已经成为了广大社会民众所关注的重点问题。

单位:万亿人民币数据来源:各央行注:日本2008年数据缺失 (不影响分析)

2. 如何通过金融改革来解决实体经济的钱荒问题

2.1 对我国金融市场实行结构性的调整

经过最近几年的发展, 直接融资的比例有了一定的升高, 但是资本市场的功能还没有完全地体现出来, 主要是针对资本市场金融秩序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 尤其是大资本市场的一些结构功能并没有很好的开发出来。在资本市场中不同的资本主体对于资本行为所产生的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 对于风险的喜好程度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在客观上能为不同主体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 包括企业债券和国家债券, 继续加强对股市创业板的发展, 积极探索股权交易市场, 目的是为了满足微观经济体不断膨胀的资金需求。

2.2 针对钱荒问题, 银行内部的改革措施

商业银行之间应该加强合作, 采取联合行动。一方面, 各个商业银行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基本的金融政策, 国家国有银行要履行维护金融市场金融秩序的义务。另外一方面, 面对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 各个商业银行之间应该根据目前的市场情况, 加强交流和沟通, 只有形成合力实现抱团出击才是明智的选择。其次银行应该健全风险评估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有效的化解资金的流动性风险。最后, 银行应该逐步提高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可兑换, 着力解决我国金融体系的战略问题。

2.3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我国解决钱荒问题的启示

引起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的巨大泡沫破裂。由于在2008年以来, 我国长期存在内需不足、实体经济产能过剩, 尤其是当前我国货币的超发以及资金使用效率的低下, 必然会导致房地产经济的泡沫越来越大, 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进一步导致了资本市场中大规模的资金流入房地产的泡沫中, 将会对经济的实际运行产生很大的金融风险。所以中国要从根本上解决钱荒, 就是需要对中国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推动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 不断的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 大力促进新能源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并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幅点, 将每年银行提供的有限信贷资金投入市场之中, 并大幅度降低那些低效率行业对信贷资金的占用。

小结

2013年的上半年, 银行之间出现前所未有的钱荒危机, 引起了企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相关参考文献的总结和分析, 重点探讨了实体经济产生钱荒的原因, 通过对2008-2013年期间的银行信贷运行状况的分析, 指出银行出现钱荒的原因就是2013年最近几个月热钱大量流出、货币超发现象严重以及经济的粗放型增长, 笔者认为我国产生钱荒现象的本质就是由于经济结构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从金融改革的角度来探讨如何解决目前的实体经济钱荒问题, 首先可以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实行结构性的资本调整, 其次银行内部应该建立和健全资金风险评估机制, 最后从美国次贷危机的角度探讨了我国如何解决钱荒危机。

摘要:2013年6月份以来, 我国的金融市场发生了一次实体经济的钱荒危机。本文通过对最近五年来我国经济数据运行结果的分析, 对我国出现钱荒现象的本质原因进行探讨, 指出现钱荒的本质原因就是我国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合理。如何解决目前的钱荒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金融市场的秩序进行整顿, 其次加强和引导信贷资金向实体经济的流入, 不断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最后银行之间要建立和健全资金流动的风险评估机制, 有效化解资金的流动性风险。

关键词:钱荒,金融改革,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张流泉.中国版“钱荒”的原因及对策建议.中国内部统计, 2013.10

篇4: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一、提高认识,充分认清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是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源泉

(一)服务品质是现代金融业的核心竞争力。金融业在实质上是为社会提供金融产品或金融服务的行业,服务是其基本职能也是其创造价值的基本途径,金融业的竞争一般体现在规模竞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三个方面,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实践证明,规模竞争和价格竞争机制缺乏可持续性,很容易落入粗放经营或价格战的误区,不利于行业的稳健发展,而服务竞争则体现了金融业发展的内在本质,金融服务品质的优劣、服务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金融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准,是金融业赢得市场、创造价值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 二)“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形势使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当前,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债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境外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金融市场将呈现主体多元化、需求多样化、竞争白热化的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金融业只有不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赢得主动、取得优势。

(三)服务实体经济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金融业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金融业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而实体经济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基础,如果实体经济不能健康发展,金融业的稳定发展必将受到严重制约和冲击,这已为美国次贷危机和当前欧债危机的发生发展所证明。金融业只有不断强化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经营理念,才会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开拓新的发展空间。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实际上是一个如何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方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在操作层面则是如何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如何优化信贷结构,如何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经济领域聚集等一系列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这无不对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提出了更多期待和要求。

(四)瞄准服务实体经济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有助于推动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不仅是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推动金融改革发展的重要手段,已成为金融业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中,着眼满足实体经济和市场主体的需求,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率,通过调整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客户结构和渠道结构,优化组织架构、管理机制、业务流程,努力构建起集约化经营、内涵式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经营管理模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化、差异化的金融改革道路已成为是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必然走向。

二、突出重点,充分把握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基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一)以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为推动力,打造服务实生体经济的交通枢纽。要围绕配合国家和地方重大项目工程,加强各金融机构之间信息沟通和资金配合,通过银团贷款、委托贷款、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开展个性化项目金融服务,确保在建续建项目、铁路公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打牢经济发展基础。

(二)以支持“三农”发展为着力点,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找准定位,以强化支持“三农”职能为着力点,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为目标,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做出贡献。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超对接、专业市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积极探索对县域粮食龙头企业、大型粮食加工企业的信贷延伸服务,积极探索农业生产保险业务,重点支持农业综合开发、中长期项目,积极扶持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继续完善提升“三农”金融服务,加快推进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三)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积极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为突破口,践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社会责任。一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对小微企业贷款执行较低存款准备金率,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保证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的贷款额度;二是完善服务管理平台,围绕区域核心企业、产业集聚区、产业园区等小微企业集聚度高的客戶群体,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企业全部纳入目标客户库;实施项目管理,围绕“串串、结块、挖转、帮扶”四个环节,积极服务好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客户,加强省、市、县三级行联动,重点推动县域小企业发展。

(四)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夯实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要以支持“节能减排”为切入点,支持发展以设计、建设、运营为核心的节能环保工程,支持各地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支持钢铁、有色、石化等重点耗能行业余热余压利用,支持煤炭资源整合与清洁利用,支持先进技术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通过“节能减排”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不牺牲生态和环境的发展原则,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紧跟形势,充分拓展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中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路径

(一)开展信息化服务。近年来,商业银行发展的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可视电话银行和个人财务管理业务发展很快,银行业务服务渠道的自动化、网络化等自助化趋势明显。在加强物理网点建设同时,也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增加信息化服务模式,探索“营业支行+电子银行+客户经理”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二)开展顾问式服务。要在原有网点运作模式基础上,探索顾问式销售的经营模式,将被动的等客户上门办理业务转化为主动上门为客户服务,通过客户识别系统以及与客户的互动交流中,捕捉到客户的潜在的业务需求,及时将本单位的特色产品或适合客户的产品推荐给适合的客户,为其理财出谋划策,从而提高为客户服务效率。

(三)開展多样化服务。对客户而言,一家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强与不强,服务水平高与不高,主要看这家银行能不能持续不断地开发和提供多样化和可供客户选择的金融产品。要在政策许可和客户需求的基础上,拥有更加丰富的多样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的客户需求。

(四)开展精细化服务。在经营业务时,要对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及对金融利润的贡献度的甄别,分别开发和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入了分层服务观念。在加强对一般客户提供标准化服务的同时,特别对中高端优质客户开发和提供了更加完善、周到的服务措施和内容,充分体现银行的个性化服务水平。

四、主动作为,充分发挥金融青年在金融业创新和提升服务品质服务实体经济中的地位作用

(一)提高服务意识。作为金融业青年,要有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客户的高度满意,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努力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顾客、感染顾客,衷心为客户着想,积极为顾客排忧解难,以个人良好口碑的打造金融机构服务品牌,进而赢得客户、提高工作绩效。

(二)提高学习意识。要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更新观念,提高能力素质,努力以专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赖,既要熟练掌握现有的产品和业务,也要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和关注业内最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以备客户咨询和业务拓展的需要。

(三)提高创新意识。首先要在思想上创新,要多学习、多了解国家金融政策方针,使自己的认识和思路与各级党委和领导保持一致。其次要在工作中创新,及时总结和学习借鉴他人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学习、总结中提高自己。三是在业务上求新,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业务、新产品,以适应未来金融发展的需要。

篇5:金融改革和实体经济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提高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竞争力,维护金融稳定。”

不可否认,金融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全局效应,是振兴经济全局的催化剂,若处理不慎也会成为撼动全局的火药桶。因此,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是错综复杂,经济社会发展压力越是加大,就越需重视金融体制改革的独特关键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将强烈激发我国的经济潜能,大幅开拓我国经济发展空间,创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是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条件上建立的,它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特点是高度垄断,主要为国有企业服务。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传统的金融体制也开始迈开改革的步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不仅伤害我国经济健康运行,而且威胁到长期稳定发展,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不容忽视的是,新形势下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要更加注重顶层设计,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新要求。

因此来说,一方面要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推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改革,发展农村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改制和增资扩股,培育多元化金融市场主体,并推动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存款类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将每年新增存款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同时要加快金融业制度和产品创新,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金融活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地方性中小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提高其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同时要加强宏观统筹指导,营造良好金融环境,要着力构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和完善监管体系,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经之路。要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和措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持续加强管理创新、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和信息系统创新,形成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业协调发展的社会氛围,推动银行业金融体系与经济社会良性互动。

金融体制改革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金融体制的改革及金融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度垄断没有完全打破,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较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发展缓慢。这些体制性缺陷,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影响稀缺资金的配置效率。所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已刻不容缓。

2011年4月份以来,温州接二连三地发生中小企业老板“跑路”甚至跳楼等恶性事件,8、9两个月出现愈演愈烈的局面。可以说,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温州最为严峻的形势。

温州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温州“两多两少”纠结:民间资本多而投资渠道少、民营企业多而信贷融资少。从民间资金供给方来看,由于楼市限购、股市低迷、存款负利率,民间投资渠道变得越来越窄,为追求更高的收益率,大量资金流向民间借贷领域;从民间资金需求方来看,借贷主体多是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体制内融资困难,不得不向体制外寻求融资。正是因为民间资金供需双方各自面临的困境:供给方难以获得满意的收益率,需求方难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贷款,导致供需双方转向民间借贷领域,较大的供需缺口使得民间资本呈现“高利贷化”。

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一场攻坚战。

一要引导民间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使民间借贷从地下无序的“灰色地带”走向地上“阳光”规范运作。对民间金融不是打击取缔而是规范“招安”,要多疏少堵、因势利导,让其成为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组成部分。对高利率借贷不能让其在“地下”野蛮成长,而应在“地上”理性发展,既要严惩违法违规行为,更要重视民间借贷的法律制度建设、监管体系改革和金融体制创新。

二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中小型金融机构,构建草根金融支持草根经济的“门当户对”的金融格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社区银行经验和我国村镇银行经验,逐步放宽民间资本组建地区性民营中小银行的限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立城市民营中小银行,将满足条件的现有民间金融组织逐步改造成规范化运作的民营中小银行,在市场准入和利率方面给予更大的灵活性。卓博教育版权

三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努力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的双轨制,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善以市场为基础、有管理的基准利率制度,循序渐进地推行存贷款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存贷款利率的上下限,减少民间金融“高利贷”化的生存空间。

四要创新金融监管机制,建立分层次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的多元化和分层化。要建立地方与中央相关部门的即时信息沟通机制,探索中央监管机构只监管大的金融机构,微小型金融机构放给地方的监管模式。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在地市、县的监管能力优势,赋予其对地市、县域内草根金融类中小金融机构法人的监管权力。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发展实体经济(范文二)

近年来,我国部分实体经济领域出现了“脱实向虚”的发展苗头。一些实体企业为了追逐高回报放松主业,转向房地产和民间借贷市场,投机氛围浓烈,这不仅影响了经济健康运行、扩大了社会贫富差距,也增加了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

由实体经济贫血造成的产业空心化正逐步成为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潜在风险。具体表现为:

一是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中,受国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严重的融资难、用工荒和高成本的生存困境,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二是实体经济与非实体经济之间投资回报反差巨大,做实业不如做投机和投资赚钱多、赚钱快,比较利益诱导大量做实体经济的企业将从实业平台取得的资本投向非实体经济领域。三是垄断行业投资无门,竞争性行业过度竞争导致大量民间资本游离实体经济,变成炒资产的“游资”和“热钱”。据社科院《社会蓝皮书(2012年)》称,在温州1100亿元民间借贷资金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的仅占35%,用于投机和高利贷的资金占比高达60%。四是随着企业精英大量移民或外迁,大量实体经济的发展要素流失。

五是企业家实业精神衰退,呈现出“赚快钱”的浮躁、急躁心态。

[措施]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基础,只有筑牢这个根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才能实现,稳中求进才能落到实处。

巩固实体经济基础是避免经济 “硬着陆”的关键。当前要高度重视如何巩固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营造实业致富的市场环境,防范产业“空心化”的潜在风险。

一要在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要更加重视民间资本投资渠道的拓展,特别要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努力减少投机暴利,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营造勤劳做实业能富、创新做实业大富的市场环境,高度重视上游产业过度垄断和下游产业过度竞争造成的“两极分化”。

三要推动政府和企业联手应对高成本,防止多种因素叠加,过快推高成本致使大量企业“硬着陆”。积极财政政策要以减税为中心,增加实体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要改革金融体制,放宽民间资本设立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良性互动,让金融回归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位。

篇6: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中国信息报 2008-10-24 09:23:54 凡个人署名文章,均不代表国家统计局观点,作者文责自负。转载或引用时务请遵守本网“版权声明”。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前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决定》由十七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其中明确提出将农村金融列为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可见中央对农村金融问题的重视。

农村金融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1993年以来,我国农业信贷规模占全国信贷规模之比在3.1%和5.3%之间,这期间,农业增加值占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1993年为19.7%,2007年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达到11.7%,同时,农村非农产业对国民经济中还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因此,农业和农村信贷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极不对称。

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不足,严重地影响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资本不足将导致经济体的发展陷入“贫穷陷阱”,不仅使贫困恶性循环,而且将使农业的产业态势逐渐弱化。更严重的是,农业和乡镇企业作为消化农村劳动力以及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和部门,一旦失去发展的源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难度将大大加大。

另一方面,“贫血”的农村经济还在继续向城市“输血”。长期以来,金融资源不断从贫困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流向城市,从农业流向非农产业,导致农村金融空洞化。金融资源的匮乏必然影响贫困地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影响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以及影响农村发展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的难度明显加大。

一面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匮乏,同时却是农村地区金融资源的大规模转移。这其中暴露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滞后性和不合理性。农村金融问题长期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

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其实,管理层很早就开始关注农村金融问题,近些年来,国家一再出台相关措施强调金融机构要支持“三农”。2003年6月,国务院出台《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

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6年12月底,邮政储蓄银行挂牌,主要定位于服务农村金融;2007年10月,村镇银行等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央行、银监会发布《关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有关政策的通知》,明确四类农村金融机构相关政策。

尽管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已大幅改善,但农村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央行上月19日发布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中做出如上表述。截至2007年末,全国有286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机构,约占全国乡镇总数的7%。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定位仍不很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此外,虽然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相对仍然较高。

同时,包括工、农、中、建等国有四大银行不断从县以下撤离,农业融资规模的增长缓慢,成为一道多年未化解的难题。

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空白和覆盖率低,使农民无法享受普惠制金融服务”。

多年来,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我国农业生产有成本高、收益低,自然风险大的特点;加入WTO后,弱小分散的小农户面临国际市场的冲击,增大了市场风险。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而收益低,系统性风险严重。由于风险和收益不匹配,造成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

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评估贷款安全的时候仍然强调抵押担保的作用而不是借款人的偿还能力。农户贷款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土地集体所有使得农户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农户的有效金融需求难以满足。

农村金融的性质决定了在地广人稀的农村提供零售金融产品与服务成本巨大。这就要求农村金融的提供者,坚持不懈地开发符合需要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不遗余力地压低运营成本。而封闭的农村金融市场,又因为金融供给不足而导致金融服务与产品定价过高,金融服务方式单一。

发展农村金融要从制度着手

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责任和分工不清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改革出现离农倾向、涉农服务能力减弱;农村民间金融缺乏规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育迟缓;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进展缓慢,满足农民贷款需求与化解金融组织风险的矛盾依然突出等问题和形成原因,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宋洪远提出,当前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任务应包括:

首先,加快推进正规金融机构改革。一是抓紧实施中国农业银行整体股份制改革,通过国家扶持、自身重组将其改造为按市场规则运行的商业银行。农行要充分发挥贴近农村的传统优势着力提高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农户等提供金融服务的能力。二是强化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功能,除继续履行粮棉油收购资金供应和管理职能、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外,要在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支持作用。三是深化信用社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顾虑信用社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其次,积极培育民间的信贷组织。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对“只贷不存”的小额信贷组织,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管制;对已经进入市场的小额信贷组织,帮助督促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补充机制。允许和引导农民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再次,创新农村信贷担保抵押方式。在继续鼓励农户资源互助担保的同时,建立专门的担保基金,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机构,从事农业担保服务;鼓励引导商业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探索实行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完善信用评级制度,建立农户信用记录;发展农户联户担保,降低信用风险。

篇7: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强有力的发动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日益突出,带给人类社会空前的巨大利益。

我国古代的工程科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当时的中国具有强大的生产能力,经济总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在所有重大工程高科技领域中都开展了研究开发工作,在一些很重要的领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一是工程科技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对接,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到亿亿次高性能计算机,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的掌握,大大提升了我国综合竞争力。二是工程科技推动了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高速发展,支撑了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建设。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工程在长江防洪、发电、航运、生态调度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综合作用;率先掌握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优化了我国的能源资源配置;不断增强的钢铁和石化创新能力,支撑我国成为材料和化工的生产消费大国。三是工程科技在促进民生改善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以世界9%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20%的人口,13亿人民丰衣足食;医疗卫生科技快速发展,人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当前的76岁,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工程科技惠及民生,造福百姓。

当前,我国的发展正处在关键的战略转折点,面临着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变坏、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根本是要依靠科技力量,最关键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从依靠资源、投资、低成本等要素驱动,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优势上来。

在全球范围内,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不断深化。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新一轮工业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这对我国的现代化是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是极大的机遇。一方面,新一轮工业革命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竞争格局,作为新兴工业国家的我国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就算实现了工业化,还是有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被远远甩在后头。另一方面,我国可以通过掌握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依靠工程科技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并联式”发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

工程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未来30年到50年,我国仍将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我们要充分利用当今日益开放的国际环境,广泛学习和借鉴各国的先进技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部署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切实掌握核心关键技术;要坚持有所为、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有所不为,抓住核心关键技术,集中优势力量,重点突破,实现工程技术的跨越式发展;要抓住工程科技创新成果工程化产业化这个关键,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把创新成果尽快完成工程化并面向市场实现产业化,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篇8:以金融改革推动实体经济发展

1 准确把握治理管理之间关系,抓住节点寻找重点突破方向

“治理”和“管理”,虽然仅一字之差,但是意义不同、各有侧重。治理是指“三会一层”之间如何规范运行,而管理则重在决策与执行。因而,它们之间关系表现为治理更宏观、管理相对微观,治理以战略为导向、管理以任务为导向,先有了治理、后才有管理,治理决定管理、管理促进治理,它们之间既密切联系、互为补充,又相互制衡制约、需要决策执行监督分开运行,两者向往相同、目标一致、利益共同,一般都通过战略管理层形成治理、管理系统,共同实现企业目标。作为一名国企董事长,只有准确地把握好治理管理之间的关系,才能寻找出它们之间的结合点、融合点、契合点、对接点,从而找准主攻方向,明晰治理思路,制订管理目标,抓住主要矛盾,严格规范运作,搞好经营发展。

2 探索创新公司治理模式,增强金融国企管理能力

就企业治理管理而言,不管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还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美洲以及中国模式,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统一规范的公司治理管理结构,或者说还没有一个优秀成熟的治理管理模式。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不同结构,但是治理管理原则是基本相同的。所以,企业治理管理仍处在一个尚需积极探索、改革完善的发展阶段。那么,作为金融国企如何创新治理管理模式,使之朝着更加优秀、成熟、先进的发展轨道前进呢?我认为这种治理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在于健全完善“三会一层”基本构架、明确各个治理主体职责边界、明晰各个治理主体报告路线、建立充分有效及时沟通交流的渠道与平台;重点要义在于管好战略、把握经营发展方向,管好高管、打造优秀管理团队,管好投资、实现资本集约管理,管控风险、有效提升经营质量,管好机制、强化监督制约作用;根本要求在于制衡协作有效、决策民主科学、运行规范高效、信息及时透明;基本方法在于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兼顾长远、可持续,安全为本、风控第一,审慎经营、稳健发展;总体目标在于建设一个充分、有效、民主管理的股东会,建设一个决策正确、科学、并能超前谋划运作的董事会,建设一个有效、依法、合规监督的监事会,建设一个决策执行有力、认真落实到位、管理严格规范的经营层。

3 建立完善长效机制,加快提升治理管理水平

金融企业相比其他国有企业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具有其他国企不能代替的特殊性。因此,必须有效建立健全完善包括决策、监督、执行、考评、高管履职、创新发展、投资管理、资本约束、风险控制、资源配置、机构网点、企业文化、成本管理、品牌服务、人才建设、干部管理、科技信息系统建设、授信评审、会计结算在内的并能够全部覆盖银行经营发展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各个业务品种的系列规章制度及管理办法,不断完善能够辐射治理管理全部过程、全部流程的长效机制,加快提升金融国有企业治理水平、管理能力,推动金融国企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4 坚持从严规范治理管理,推动经营发展“稳中求进”

4.1 确立治理管理思路

对艰难曲折与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新变化、新情况以及行业监管新政策、新规定、新要求,我行今年或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治理管理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经营方针,以中央经济金融及重庆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主导思想,以公司治理为建设基础,以从严管理为发展前提,以“十二五”战略规划为前进动力,以创新经营为经营主题,以“十个立足”为发展要务,以差异化、特色化为主攻方向,以优化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为重要抓手,以完成十大攻坚任务为突破重点,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价值创造力、风险控制力为价值取向,以人才队伍、内部控制、文化建设为根本保障,突出经营发展中心,大力开拓业务市场,有效提升管治水平,全面完成董事全下达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奋力推进2012年经营管理跨越式、超常规发展。

4.2 找准治理管理战略定位

一是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基调不动摇,着力建设稳健的董事会、稳健的公司治理、稳健的发展战略、稳健的管理模式,稳健的经营指标,确保全行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二是坚持服务实体。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经营方向不动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强化服务质量水平,彰显社会责任品牌优势,提升本行市场反映力、社会影响力、公众形象力。三是坚持风险管控。坚持严守风险底线的管控措施不动摇,突出风险防控重点,准确把握风险防线,全面提升风险管控水平,确保全行经营发展“快中见好”。四是坚持资本约束。坚持资本约束的管理方式不动摇,重点在全面完成增资扩股及引进战略投资者、发行企业债券以及启动资本上市方面做文章,把握好平衡关系(风险、收益、资本),从而使全行资本的精细管理和业务经营较快发展相得益彰。五是坚持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发展的主题思想不动摇,以调整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突破推动发展新突破,进而推进全行各项工作跨越式、超常规发展。六是坚持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的管理策略不动摇,通过全力攻坚“三大战略”目标,认真实践“五个银行”定位,全面实现“八大业务”板块互动、协调发展、齐头并进。七是坚持加快转型。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道路不动摇,重点在调整结构、优化配置、转变方式,巩固强化“红海市场”、进军“金融蓝海”领域上功夫。八是坚持跨区发展。坚持走出去、大发展的跨区经营策略不动摇,重点是争取首家乌鲁木齐分行获批开业、启动二家异地分行筹建。同时积极探索异地村镇银行、异地小微型企业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九是坚持机制改革。坚持加强机制建设、突出精细管理的改革方向不动摇,重点要加强三大(约束、激励、运营)机制建设,不断深化改革、系统完善提升,切实做到风险与收益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当期与长远相匹配、收入与成本相对应、数量与质量相统筹、规模与结构相兼顾的经营管理机制。十是坚持人才强行。坚持以人为本、大胆使用人才的指导方针不动摇,突出人才强行战略理念,切实加强干部员工队伍及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员工精气神,为全行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4.3 突出治理管理重点

2012年,我行将在治理管理中高举创新旗帜,突出发展主题,坚持精细管理,克难攻坚,突出重围,重点做好10项工作,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一是咬定目标不放松,全面完成2012年各项经营发展任务。二是始终坚持风险防范不动摇,全面持续提升风险管控水平。三是争取完成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换届,确保各项工作平稳过渡。三是严格资本约束管理,大胆探索尝试资本补充新渠道新方式。力争在2012年上半年完成面向市内国企增资4亿股任务;持续跟踪、推进引进战略投资者,力争在2012年下半年内实现6亿股增资目标;大胆探索补充资本的新渠道、新方式,集中时间、人员、精力,落实责任,确保全行9亿元人民币次级债在年内首发成功。五是认真筹划准备,积极推进上市工作。按照先于香港H股、再回归国内A股上市两步走的方法,我行将在2012年启动资本上市筹划,按照有关准入规定条件,尽早动手,精心筹划,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力保2013年成功上市。六是高举创新旗帜,突出发展主题。我行将在渠道建设、商业模式、手机银行、电子商务平台、金融服务产品5个方面进行重点改革创新,力求突破并取得成效。七是努力推进跨区经营,争取乌鲁木齐分行开业。我行将通过多个渠道、多种方式取得突破,力争获批早日对外营业。同时将在年内择机筹备第二家异地分行机构,还将积极探索试点设立异地村镇银行、异地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延伸服务领域,扩大经营范围,开拓业务市场,进而推进本行加快有效发展。八是实施人才强行战略,全面提升干部员工队伍素质。通过创新理念、完善机制、加强培训等多种方式,实施人才强行战略,提升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九是切实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打造市场竞争“软实力”。坚持以文“化”人,提升员工精气神,持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发展“软实力”。十是强化高管履职考核评价机制,不断丰富完善公司治理内容。严格高管考评,强化履职监督,不断提升高管团队治理管理能力。

上一篇:祝福母校校庆的话下一篇:《朋友》第二章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