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制度改革论文

2022-04-17

农村金融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目前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尽管近年来各方面都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农民贷款难等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融资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金融制度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制度改革论文 篇1:

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简析

摘要: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以诺斯等构建的模型为理论框架,对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过程做简要分析,并从中提炼出金融制度转轨的经验与教训,希望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启示作用。

关键词:俄罗斯;金融制度;转轨;新制度经济学;诺斯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

俄罗斯从1992年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转轨,其中对金融领域的动作十分频繁,其中的种种智慧、种种狂热、种种丑陋,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悬念,也给经济学家们留下了数不清的问题。

为什么要在历次改革的基础上对金融领域做如此大的变动呢?其理论依据是什么?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过程怎样?预期的效果如何?是否又达到了改革者们的预期效果?从制度的角度看,它的制度设定是否合理呢?同时,这些改革到底取得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又有什么样的启示,本文拟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这些问题,以期提炼出有益结论。

二、研究理论简介

在前苏联到俄罗斯的转轨过程中,经济转轨包括金融制度的改革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所以本文将对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加以简单介绍并勾勒出本文的主要分析工具——制度变迁理论。

笔者将从这一角度出发来解释俄罗斯金融制度的变迁,重点阐释其变迁轨迹、动因及绩效。并尝试解释俄罗斯金融领域出现的大量效率诉求陷阱(越追求经济效率,现实中经济运行越糟糕)以及非效率诉求(制度本身就不是为追求效率)的现象。

制度变迁的“诺斯模型”:制度首先指“制度环境”,即“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基础的政治制度和法律规则”,其次是指制度安排,即“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的方式的一种安排”。前者相对稳定,可作为制度创新模型的外生变量,制度创新则主要指制度安排的变化。

1.制度创新的动因和条件:经济制度之所以可以发生创新是因为在社会中的个人或集团看来承担这些安排的成本是有利可图的。

2.制度变迁过程:诺斯等人把制度变迁视为一种制度均衡——非均衡——均衡的过程。

3.制度创新的发动机制:诺斯把制度创新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认为制度创新将按以下机制发动:第一步,出现“初级行动团体”;第二步,初级行动团体提出制度创新方案,这些新的方案应得到基本制度结构或制度环境的许可;第三步,初级行动团体对预期净收益为正值的几种制度创新方案进行选择,选择的标准是利润最大化方案;第四步,形成促动制度创新的“次级行动团体”;第五步,初级行动团体和次级行动团体一起努力使新的制度方案得以通过并付诸实施。

三、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过程

1.银行的改革

1990年12月11日,苏联总统签署实施了《苏联国家银行法》和《苏联银行和银行业务法》,这两部法律的诞生标志着苏联银行体制改革走上了制度化、法律化的道路。

法律生效一年以后,苏联宣告解体,但其对俄罗斯银行体制改革却具有重大借鉴意义。1999年末俄政府制定了《关于俄罗斯联邦中央银行(俄罗斯银行)联邦法》修改草案。其中规定,在宪法和联邦法律允许的职权范围内,俄联邦中央银行直接对总统和国家杜马负责等。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最终得到确立。

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第一,通过运用货币信贷工具,对宏观经济调控;第二,对金融业中的商业银行及一些金融机构进行监管。

综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商业银行有两种体制,一种是单一银行体制,一种是综合银行体制。俄罗斯经济转轨时采取的是货币主义激进学派的“休克疗法”,这决定了它必然会给商业银行以极大的自由度,为了迅速发展向国内外资本开放的证券业,俄采取了综合商业银行体制。俄《银行和银行活动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有权从事有价证券业务。

俄罗斯转轨速度过快,政府更迭频繁,宏观政策不稳定,私有化进程又使财富迅速集中,使得俄罗斯商业银行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商业银行数量多,资本金不足,势力弱,不利于发挥规模效应,不利于资金的合理配置;商业银行资产业务中,中短期贷款比重过大,长期贷款比重太小;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不足;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经营管理水平低

由于上述种种问题,俄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活动进行规范管理。整顿之后,商业银行的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

从1999年初到2000年3月,俄罗斯有问题的银行(负债率高、还贷能力低、吸收居民存款比例过高的银行)从480个减为186个,有问题银行的资产在银行资产总额中的比重从45.5%下降到13.3%。

2.金融市场的管理制度改革

俄罗斯的证券市场是改革后从零开始发展起来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需要有资本市场。1996年4月俄通过了《有价证券市场法》,为有价证券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法律基础。1997年起俄采用类似于美国道琼斯指数的俄罗斯道琼斯证券综合指数,与俄罗斯交易系统指数一起作为挂牌证券交易的主要参数,使证券市场逐渐规范化。最先出现的专业证券交易所是莫斯科中央证券交易所和国际证券交易所。

四、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1.俄罗斯金融体制改革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银行组织体系方面,形成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和分工协作的金融体制。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最为符合效率诉求要求的必然是国际目前通行的二级银行体制,如果一国的中央银行既制定一国的宏观金融政策,同时又从事具体的银行存贷业务,则必然导致整个银行体系的效率匮乏。

因为,公众利益最大化与个体利益最大化这两个目标发生冲突时,很可能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央银行的私欲战胜其公心,博弈的结果也必然表现为一种非效率诉求,这也就是前一段时间在学术界的流行话语“寻租理论”的表现形式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俄罗斯的银行体系框架的搭建是一种符合效率诉求目的的一种制度安排。

(2)重视中央银行职能转换,使其真正成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执行金融政策的银行”。

任何一国的中央银行都应该以“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地位自居,做真正的为金融系统担当风险的最后一道稳定防线和收益的先导。这样也才能让自己在公众心中的地位得以稳固,让民众相信自己的信用。从理性预期的角度来讲,这样也是最能让自己的政策得以落实的唯一有效手段。

(3)确立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俄政府在立法中赋予中央银行较独立的地位,使其既不归政府管理,也不属于议会管辖,而是与财政部平行,但银行政策必须与政府政策保持一致。

(4)培育和建立金融市场,发展多样化的诸如商业票据、国家债券、企业债券及各类金融债券等信用工具和融资手段,使其逐步在融通资金和优化资金配置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理论上讲,一个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则会有下述结果的发生:生产领域中,资本不能有效地流向产生效益最大的经济部门,生产的帕累托条件即边际技术替代率不能在各个部门之间达到均等的程度。金融企业没有较好的避险工具,在投资领域无法较好的开展业务。对个人来说,无法很好地进行理财、投资、以及筹资,无法达成交易的帕累托最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从效率角度出发,没有一个健康、完善的金融市场对一个市场经济国家来说是极为可怕的。而俄罗斯按照西方通行的做法,培育、建立金融市场是一个十分正确的经济金融制度安排措施。

虽然有以上的论述,俄罗斯的金融制度重新安排的效率诉求目标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但其实,这条路上依然有许多崎岖之处,俄的金融制度安排陷入制度不均衡或者重新陷入非效率均衡的可能性依然较大。

2.俄罗斯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1)从制度安排环境的角度来讲,俄罗斯金融体制在“震荡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下,以货币主义理论为指导,忽视国家的经济调节作用。

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应该做到市场机制和国家经济调节相结合,才能既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缺陷而导致的失调现象,又可避免国家的过度开放而造成过高的金融体制改革成本的问题。

(2)从对商业银行监管的角度来讲,制度性漏洞也很多。

中央银行总行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业务缺乏监督。在许多方面,分支机构享有发放贷款的自由权,并不遵守总行制定的规则和有关限制性规定。商业银行数量过多,潜伏着引发金融危机的各种因素。

并且新设立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都享有存贷款利率上浮的自由,对国有银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对老商业银行构成严重的破产威胁,外国硬通货与软弱的国内货币同时流通,就会引起金融波动。

(3)金融市场方面,金融市场的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力。

国家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工具软化。从公开市场业务看,俄中央银行习惯以透支的形式满足财政借款。专业银行的资产主要由各种工商企业贷款构成,国债及其他证券只占其资产构成中很小的份额。这些因素使得中央银行不能利用吞吐国债方式来调节货币供应量,货币市场结构不合理。在俄金融市场中,由于政府向金融机构投资者强制发行低于市场利率的国库券,维持低水平、不灵活的银行存款利率政策,因而货币市场很不发达,只有银行同业拆放市场,并且货币市场金融工具的种类很少,妨碍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缺乏规范的国债市场和具有流动性的资本市场使俄政府的财政预算赤字难以通过向公民推销政府债券的方式加以弥补,而主要通过借用居民储蓄存款和发行货币及纸币这两个途径来进行,使得居民持有巨额货币,但实际购买力在不断下降。

证券市场运作机制不规范,存在大量的非法发行和流通的现象。

(4)俄罗斯的金融政策连贯性较差,经常令出多门,让普通民众无所适从,这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金融改革政策紊乱,给广大居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国家放开物价导致居民存款贬值,物价上涨速度高于工资增长速度从而使居民实际收入水平下降,社会贫富悬殊拉大而导致失业率的提高,外汇浮动汇率制既增加了外汇市场的不稳定性,又导致严重的“资本外逃”现象。

总之,虽然近年来俄罗斯金融制度运行过程中没有出现转轨初期的那种乱象丛生的局面,但其运行中的效率诉求仍远未达至其最初设想的目标。而这也是所有转轨经济体的一个共同困境。

参考文献:

[1]赵立枝.俄罗斯东部经济社会发展概要[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04.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7.

[3]许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6.

[4]沈国明.世界经济改革潮[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2.

[5]布兹加林.俄罗斯过渡时期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2.

作者:王世龙

金融制度改革论文 篇2:

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对策探讨

农村金融制度是中国金融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改革的关键环节。目前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为主体,农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等共同发展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尽管近年来各方面都加大了农村金融的改革力度,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农民贷款难等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与农民对融资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一)20世纪后期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1979年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恢复农业银行的通知”,并正式恢复中国农业银行。恢复后的中国农业银行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79年我国进行了以银行专业化为方向的金融体制改革,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首次打破了大一统的传统金融体制格局。随后,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相续恢复或成立,四大银行具有各自的业务范围,形成了专业银行体系,人民银行转变成专门的中央银行。专业银行不仅经营商业性业务,而且作为政府的银行,直接执行政府计划与政策,经营目标也体现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型,是集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职能于一身的综合机构。中国农业银行的恢复,接管了农村金融的领导工作,促进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但也使农村信用社带有严重的“官办”色彩,合作金融组织性质丧失,农村信用社置于农业银行控制之下,演变成农业银行的附属基层机构。

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1993年1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4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通知”,批准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章程和组建方案。1996年8月,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农村金融制度改革的决定”,设立了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并存的新农村金融体制。并废除了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管理下的制度,由县联社统一管理基层信用社的业务,人民银行监督。这个制度变化更强化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自主性,扩大了其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领域;而农业银行为了追求利润,会优先融资于城市的大企业,迅速缩小农村地区的业务。

农村金融体制的初步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一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随着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对资金需求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与此相对的是,农村不仅很难吸引外来资金投入,伴随着商业银行的大量撤出,农村居民存入这些银行中的资金都采取上划的方式汇至其上级行而被“抽出”农村金融体系,使原本就缺少资金的农村地区雪上加霜。即使在农村地区,较大部分资金也都存在四大国有银行,只有小部分存在农村信用联社。遍布农村各乡镇的邮政储蓄机构,不办理贷款业务,吸收的资金全部抽离农村。国内大部分的社会资金均流向效益比较高的非农部门,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调查研究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封闭,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及自身经营效益问题等原因,农户和农村企业取得贷款非常困难。内蒙古属于欠发达地区,对农村的财政投资是有限制的,农村存款的相当一部分又都流向了城市,这样,农村资金短缺的状况更加严重。二是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据农业部的样本调查,有70%的农户依赖于民间借贷。农村的土地产权不清晰,土地、房屋以及相关财产都无法进入市场,不能抵押,这种情况限制了贷款的发放。许多农民没有房地产证、固定资产所有权证等,无法办理抵押手续。对农户而言,设定的信用贷款和担保贷款额度上限过低,对多数需要贷款的农户没有太大的帮助。贷款金额不足和借贷手续复杂的问题,始终制约着农户向正规金融机构融资。

(二)21世纪以来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

2003年6月,国务院在江苏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公布了“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方案”,逐渐扩大了实验地区。为配合此次农村信用社改革,国家提出了四项配套措施,即对亏损农村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的保值贴补息,给予补贴;从2003年1月1日起至2005年底,对西部地区试点的农村信用社一律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试点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可采取两种方式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即中国人民银行提供一部分专项再贷款给农村信用社或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在民间借贷比较活跃的地方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允许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率不上浮,个别风险较大的可小幅上浮,对受灾地区的农户贷款还可适当下浮。人民银行到2009年6月末,在全国对2406个农村信用社发行了总额1691亿元的专项票据,交换了等额的不良债权。农村信用社的不良债权比率逐渐下降,对农村的贷款也渐渐增加。农村信用社2002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是36.9%,到2008年末下降到7.9%。2010年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分别为3614亿元和7.7%,不良贷款比率比2009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全部农村信用社单位在2004-2008年的5年内每年都有盈利,结束了之前每年都有亏损的局面。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村信用社实力明显增强,系统性风险得到化解,信贷投放能力提升,特别是涉农信贷投放大幅增长。到2013年3 月末,全国农村信用社资本充足率为11.3%;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为3525 亿元和4.2%,比上年末分别下降15 亿元和0.3个百分点。截至2012年末,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5.3万亿元,其中农户贷款2.7万亿元,分别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30%和农户贷款的75.2%,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银行转变的方针。从2003年末开始对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等五个银行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8年10月,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方案获国务院通过,2009年1月15日农业银行完成工商变更登记手续,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并更名为“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5月,作为农业银行改革的一部分,银监会公布了关于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度改革和监督的办法。三农金融事业部是专门为农业、农村、农民进行金融服务的部门,扩大了惠农卡业务和面向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农业银行曾一时抛弃了农村,进入城市,设立了三农金融事业部后逐渐完善了面向三农的商业经营体制。2010年7月15日和16日,农业银行分别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上市最晚的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农业银行的优势是全面的业务组合和广阔的分销网络,深入农村网点,客户来源广泛。截至2010年,农业银行总资产103374.06亿元,各项存款88879.05亿元,各项贷款49567.4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949.07亿元。在2010年英国《银行家》杂志“全世界1000家大银行”排名中,中国农业银行位列第28位。截至2012年,农业银行总资产突破13.2万亿元,同比增长13.4%;全年实现净利润1,451.31亿元,同比增长19.0%;资本充足率达到12.61%,同比提高0.6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减少15.1亿元,不良贷款率下降0.22个百分点至1.33%;县域贷款余额突破2万亿元,增长17%,在县域及乡村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显现。

2006年,银监会公布调整农村地区银行金融体系的政策,加大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促进地域密集型小规模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开始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6省自治区。到2007年10月扩大到全部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到2009年6月,诞生了100个村镇银行、11个农村资金互助社、7个贷款公司;2009年6月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是131亿元,贷款余额是98亿元。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引入,是以非正规金融机构合法化为目的,原来的非正规金融替换为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但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进入,往往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如多数的村镇银行设立于县城,融资也偏向于乡镇企业等。

促进贫困县和西部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比其他地区设立村镇银行和贷款公司给予了更加优惠的政策。2009年5月,财政部决定,3年之内对满足一定条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给予前一年贷款余额平均值2%的补助金。同时,财政部又公布了对农村金融机构为农业、农村贷款的增加额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刺激了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积极性。随着改革的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7月末,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组建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34家,其中376家设在经济不是很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到2013年3月末,已组建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876家,累计向74.2万农户发放了2002亿元贷款。据银监会的统计,到2012年12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占比分别是村镇银行占86.05%,农村资金互助社占9.30%,小额贷款公司占4.65%等。从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看,村镇银行“一枝独秀”,占据近90%的份额。今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重点还要放在农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域乡村,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的县域乡村,以及国家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域乡村等。

二、完善农村金融制度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多机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为满足农户的小额信贷需求,放宽市场准入,放松利率管制,将合格的非正规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监管系统,有效地提供金融服务,还要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发展农村小额信贷机构。鼓励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担保与农村其他金融机构相结合,进一步满足农民的贷款需求。鼓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利用农村信用社的网络系统,开展对农村信用社的批发金融和委托服务等业务,引导资金回流农村。

(二)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担保制度

关于农村金融担保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较多的。已往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因承包经营合同而拥有使用权的农户不能把土地用于担保。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户宅基地及房屋、农民承包经营的土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都应列入农村金融信贷担保的范围。

(三)加快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和法制环境改善

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产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和改善客户关系。选择正确的经营策略,将中短期盈利目标与金融机构本身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扩充资金来源,提取足够的准备金,防范金融风险。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一批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信用社要按照合作制原则进行改造。加快制定和完善农村金融相关法律,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法律支撑和信用环境,明确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及监管责任和监管办法,通过立法进一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等。

责任编辑:杨再梅

作者:包玉珍 王关区

金融制度改革论文 篇3:

关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与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摘 要]商业银行的风险既是银行赢利的基础,也是造成银行损失的直接性因素,可以说,风险是商业银行与生俱来的属性。因此,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金融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一个重难点问题,研究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前提下提出解决措施,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简单提出笔者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复杂,类型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面临的风险也就越来越多且复杂。因此,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科学掌控被视作现代银行的竞争核心。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制度改革问题层出不穷,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制度改革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

商业银行和其他银行不同,其自有资金在全部资金中占据的比例较低,属于高负债经营企业,一旦对风险管理不善,极其容易引发经营危机。因此,在识别并分析商业银行的风险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的控制方法和手段保证商业银行经营稳步发展是所有银行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下面逐一进行介绍。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商业银行内部系统引发,或者是职员不正确的操作引发,也有可能是外部事件和内部程序引起,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根据这一概念,操作风险被划分为四小类风险,分别是:内部系统风险、职员操作风险、外部事件风险和流程风险。这些风险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不同的业务操作和活动,这就使得风险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经常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交织发生,有时候并不能严格区分,导致发生许多重大的风险事故,比如银行内部重大的腐败、徇私舞弊、欺诈事故等。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的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引发的表内外业务损失风险。市场风险又可以分为股票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股票风险指的是由于市场股票价格的变动可能导致商业银行遭受经济损失。汇率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可能因以外币为表现方式的债务债权由于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致使价值变化进而遭受重大损失。负债成本和资产收益由于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而致使商业银行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被叫做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顾名思义,指的就是存在于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变动致使银行经济收益受到影响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市场风险不仅仅存在于以证券衍生产品、期权和利率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工具中,还存在于以期货、商品、股权和外汇为代表的标准证券工具之中。我国现阶段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尚不健全,难以对金融衍生产品进行合理定价,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难上加难。

(3)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方或者是债务人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履行相应的合同义务,进而可能给银行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最复杂的风险,不仅存在于银行的各种业务中,如贷款承诺、场外衍生品交易、信用担保、债券投资,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于各种新型业务中,如交易清算、担保的延伸、债权、股票、同业拆借等。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有着存贷款期限严重错配、中长期贷款比重增大、信贷集中度过高的特点,不利于风险管理。

2 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

2.1 加强内部治理,构建并完善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

风险管理组织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直接承担者,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的构建和完善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效率。首先,要对董事会结构进行合理优化,切实发挥董事会的管理职能,完善公司内部管理结构,在确保公司各部门相互制约、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流程。其次,要构建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在保证工作独立的基础上切实发挥监事会的监督管理职能,针对商业银行关键岗位职员和中高层领导进行道德风尚的监督。

2.2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力度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可知,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商业银行中发挥的风险监管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对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安全运行方面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管作用,以风险监督为主,以合规性监督为辅,实现监管方式由合规性监督到风险监督的有效转变,对切实提高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可靠性有着较大的促进作用。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要强化现场监管作用,有针对性地将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进行结合,为商业银行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

2.3 完善信用评级系统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允许使用内部评级法和标准法。商业银行在标准法的背景下会用到外部评级机构,因此就需要相关监管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方法检查、监督评级机构的质量管理制度,降低道德风险,保证评级质量。在使用内部评级法时,必须以准确无误的银行财务数据为前提,同时对银行的会计等信息质量进行有效监督,保证银行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报告等都是真实的、确实能反映银行的实际经营状况、财务现状等。

3 商业银行金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面对与生俱来的风险和巨大的竞争压力一直在进行着金融制度的改革,但改革效果不大,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现代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一直无法与银行金融体制相适应,导致银行运营效率低。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策金融比重过高。政策金融比重过高不仅表现在占据我国商业银行重要地位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有明显的政策特性,还体现在我国设立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上。实践证明,银行金融制度改革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体系,市场化金融体系构建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不同、成分和职能不同的金融市场和多元化金融机构所实现的。

面对这一改革瓶颈,必须独立将保险、证券和银行进行分业监管的银行金融监管体系,同时也需要独立具有货币执行政策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以中央银行为主导,将商业银行作为主体,建立起包括非银行金融机构、城乡合作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机构在内的功能互补的以外汇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组成的比较统一、规范的市场金融体系,实现以市场化为主导的金融制度的建立。

4 结 论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了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内的三大风险种类,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各类风险的解决措施。同时针对商业银行中风险压力和竞争压力下进行的金融制度改革问题进行了简单研究,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帮助。

参考文献:

[1]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财会研究,2012(18).

[2]庞雯霞.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12(9).

[3]付玉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4]刘先,余凌曲.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若干思考[J].开放导报,2012(6).

[作者简介]商旭(1989—),男,汉族,山东阳信人,中央财经大学硕士,金融学专业。研究方向: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

作者:商旭

上一篇:教育单亲孩子论文下一篇:概率知识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