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论文范文

2022-05-14

本论文主题涵盖三篇精品范文,主要包括《金融改革论文范文(精选3篇)》,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加剧,建立相应的金融管理体系,改革金融体制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离不开金融改革方向的探寻与明确。基于此,本文就金融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相应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第一篇:金融改革论文范文

发展民间金融推动金融改革

民间金融指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各种投资和资金借贷活动。在我国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经济建设,克服市场缺陷的过程中,民间投资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从实际发展来看,民间金融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金融资源供需上的矛盾,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与此同时,民间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问题。为真正发挥民间金融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作用,我国必须加强民间金融制度的规范和完善,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民间金融的概念有着宽泛的外延性,但总体可概括为个人、企业、组织在国家监管之外的非官方金融市场进行金融交易活动的行为。有国外专家经研究后指出,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一部分是由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组成的在国家监管下的金融市场;另一部分是由地下钱庄、高利贷等构成的在国家监管体制外的金融市场。这里提到的后一部分即本文所指的民间金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对民间金融的分析仍局限于民间金融的微观层面,对于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交互作用的研究也多是规范性分析,缺乏说服力。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民间金融尚处于官方监管之外,具有较强的隐蔽性。为此,我国对这一未知领域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1. 民间金融的界定

由于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国内对于民间金融的内涵和外延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与正规金融相比,国内关于民间金融的文献、研究数量也相对较少。所以,国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重出发,对民间金融做出了不同的界定。有专家认为民间金融是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不受国家信用控制和中央银行管制的内生条款;有专家则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是同一国家中并存却又相互割裂的两种金融体系。两者的差别在于,正规金融受到国家相关金融法律的控制,而民间金融则在这种控制力的范围内运作。除去以上两种主流观念,还有部分专家认为,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主要差别在于依靠的对象。正规金融依靠社会法律体系运作,而民间金融则不受社会法律体系的限制。

综合上述几种观念,民间金融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现象。民间金融的概念中既包括了如民间直接借贷等形式的民间直接融资活动,又包括了如地下钱庄、高利贷组织等在内的民间金融中介组织。同时还涉及到如抗震救灾储金会在内的保障性互助组织,如农村互助合作基金会在内的商业资金通融组织。可以说,民间金融是一种在提供资金通融服务同时,促进社会进步的经济、社会组织。

我国的民间通融在不同地区也呈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民间金融属于一种商业性质的融资组织;而到了经济落后地区,民间金融则带有更多的互助合作意味。总体而言,我国民间金融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其一,主要依靠地域、亲缘等因素来建立信用体系;其二,具有高效灵活的交易方式;其三,具有高效率与高风险并存的特点。

2. 民间金融的发展原因

我国对民间金融的研究虽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但我国的民间金融存在历史悠久。结合我国民间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经验,我国民间金融得以发展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内生性原因——民间资金市场供需两旺。民间金融的资金来源于民间私人财富。随着我国中小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民间私人财富也在不断增长和积累。各类中小型企业及农户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由于中小企业和农户受自身规模和市场信用等因素限制,难以在正规金融机构筹集到大量资金,因而转向求助于民间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现行正规金融渠道不畅通。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信贷机构的减少,使我国民间金融活动获得了发展机会。改革后,正规金融机构受到的贷款条件更为严格,且出于实现贷款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减少了信贷交易成本。因此,正规金融机构往往只能将大企业作为主要的金融服务对象。而民间金融的存在弥补了正规金融服务领域的缺陷,因而获得了生存空间。

管制利率制度使大量资金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我国政府对正规金融实现管制利率制度,且在正规金融体制内,人们可选择的投资渠道十分有限。因而部分居民选择把资金存入民间借贷,而非正规金融机构。甚至有部分居民通过借入后再高息借出的方式,从中牟取利益。

民间金融自身拥有有利优势。与正规金融管理规定多、程序复杂的缺陷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交易成本低。民间借贷不借助信用系统,借贷活动一般建立在人情网络关系上。有时甚至仅凭借条或口头约定就可完成交易。其次,民间交易对担保的要求低。由于民间交易主要建立在人际关系上,因此交易双方往往对彼此的伦理、道德等有一定的了解和信赖,从而降低了对规范担保的要求。最后,民间金融的利率也相对灵活。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由交易双方根据自己供求状况来确定。民间借贷多在熟人网络中进行,因而交易双方对彼此的借还款能力及工作收入等都有一定了解,可以根据实际状况对利率做出调整。

3.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

我国民间金融发展的意义主要有三点。首先,民间金融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源配置效率得到了提升。同时,民间金融还通过将部分民间储蓄转化为民间投资,提高了社会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其次,民间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由于正规金融的条件限制,农村经济对金融支持的需求无法在这一金融体制下获得满足,而民间金融以其顺应生产、发展规律的优点,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充足的资金。再次,民间金融为正规金融注入了竞争因素,促进了正规金融的发展。近年来,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对正规金融构成了一定威胁,促使政府和企业对正规金融的反思和改革。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在相互的竞争中不断完善。

4. 我国民间金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间金融虽对我国的金融体制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因其非规范性融资的特点,在发展中也显露出一些负面效应。例如,民间金融组织的客户群相对固定,一旦超出其原有的地域范围或客户群,其运营机制无法正常运行,导致交易成本优势的丧失。同时,由于民间金融缺乏完善的风险预防措施,但凡发生贷款者对借款者信誉、贷款用途判断失误的情况,经济风险会显著加剧。民间金融还吸引了大量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外的闲置资金,容易造成监管失控,金融信号失真的情况。总体而言,民间金融具有风险性、盲目性、不规范性等特点,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稳定。

5. 完善民间金融的措施

民间金融的存在和发展,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和缺陷但民间金融自身存在的抗风险能力弱、投机性强等缺陷将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生干扰,甚至引发局部金融危机,危害社会和谐稳定。因此,国家必须对民间金融加以规范和完善,使民间金融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具体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加强民间金融的监管。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化管理,必要时还可将其纳入国家宏观金融管理体系。同时,还应建立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对民间金融融资双方的交易操作进行监管。

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有效降低金融风险。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管理,极易发生违约、破产等危机。为此,政府应建立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并设置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检查,最大程度规避过高利率所带来的巨大风险。

统而言之,中国民间金融在产生和扩张的过程中,虽出现过高利贷等不规范行为,甚至资金链断裂等不良现象,但在金融市场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中,民间金融总体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并且成为了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对于民间金融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做到正确引导、必要监管,只有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并且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民间金融的潜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黄明曦

第二篇:探究金融改革方向,优化金融体制改革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加剧,建立相应的金融管理体系,改革金融体制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而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离不开金融改革方向的探寻与明确。基于此,本文就金融改革方向进行分析,并积极探索相应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希望能够为我国金融领域的更好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金融改革;改革方向;体制改革

一、中国金融体系未来的改革方向

第一,以债券市场作为核心,对“流动性储备池”進行建设。在我国,虽然货币占GDP的比重高于发达国家,但是能够投资或投机的金融资产却明显低于任意发达国家,“炒古董”、“炒大蒜”等现象比比皆是。突出债券市场的核心作用,对中国金融体系进行建设,能够使流动性膨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同时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发挥国债的基础作用,对金融杠杆进行合适引进,大力建构债券市场,债券市场中,除了具备丰富多样的品种之外,交易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快捷,这是未来几年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发展趋势。

第二,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相适应的大国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发展。随着中国资本的国际化,能够明显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要想将人民币成为其他国家的外汇储备,除了具备充足的人民币资产之外,其有关变现工作应当便捷。要想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其关键应当对大规模、多样化品种、快捷变现、活跃交易的人民币债券市场进行建设。

人民币的国际化要求人民币的发展,应当将超大国际货币作为主要方向,这就对我国金融市场提出了相关要求。中国金融市场应当对该货币与经济地位相适应的金融体系进行建设,为了满足自身未来经济发展需求,应当朝着美国与英国式金融体系方向进行发展。

二、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优化路径

(一)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1.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

我国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市场主要包括四大类别,即股票交易市场、债券交易市场、期货交易市场与外汇交易市场。其中,股票交易市场的生存,能够为股票发行者服务,使其直接投资环境变得更加有利;通过债券交易市场,能够使资金需求者的融资渠道变得更加多样化;通过发展期货交易市场,能够使我国国际贸易中的收益更具有长远性与稳定性;通过发展外汇交易市场,能够使资金盈余者的投资渠道变得更加安全、便捷。

2.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

现阶段,在我国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中,主要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天津股权交易所与各地产权交易市场三大主体。在建设全国性场外交易市场的进程中,我国证监会管理层已经将代办股权转让系统作为重中之重,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有助于推动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3.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

从原则方面来说,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业务开展不应当跨区进行,应当对场外交易方式进行运用。其能够为企业股权转让提供平台,有利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我国金融领域的多元化发展。

(二)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改革

1.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

关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加快推进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双边互换工作的完成,持续将美元脱离;

第二,在与附近国家开展贸易活动的过程中,我国应当大力提倡将结算货币选择为人民币;

第三,由于香港市场人民币流动数量比较多,可以在该地区对离岸人民币市场进行建设。

截止到目前,我国已经进行到第三个步骤。虽然我国人民币资本项目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但是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金融体制的持续健全,正在加快促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发展。

2.利率市场化改革

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其作为根本的目的就是加快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方面来说,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行,有利于金融机构产品创建活动的开展。在我国现有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中,存在着许多弊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在消除弊端的同时,还能够促进银行类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使其更具有生机与活力。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通过认真分析发达国家及够成长模式,吸取其精华部分,并与我国实际国情结合起来,对具有我国特色的金融产品进行建设,在加快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也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三)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1.民营金融机构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由于世界经济的影响作用,大型金融机构贷款难度系数持续加大,促使企业利用民间借贷形式来完成融资活动。由于民间借贷所存在的风险性非常高,加之监管工作都不全面,致使民间借贷呈现出疯狂扩大趋势,对经济的稳定运行造成了严重影响。

2.民营金融机构的改革

关于民营金融机构的改革方面,可以对有关金融综合改革细则进行制定,将多个方面的内容都包括进来,对民间融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注重对民间融资监测体系进行建设,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确保其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对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进行建设,使民间资金的出路变得更加宽广等。

三、结束语

中国金融体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在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更加需要结合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律以及独特特点来进行,同时融合国际规则,让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既能够符合国际发展需要,也能够满足国家发展实际情况,让我国金融体系的建设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陆平,徐光远.我国金融改革顶层设计的方向与路径选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06):69-71.

[2]杨娉.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改革[J].南方金融,2015,(12):4-8.

作者简介:

丁一凡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作者:丁一凡

第三篇:繁荣金融文化 服务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5月,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管理,是以出版金融类图书、期刊、音像电子制品为主的专业出版社。作为中国人民银行主管的国家级专业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在提升国家金融文化“软实力”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工作职责和历史使命。近年来,中国金融出版社在人民银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新闻出版方针,较好地发挥了金融新闻出版事业主力军的作用,始终坚持出版物的高质量和高品位,大力推动金融文化的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不断焕发着创造激情,增强创新能力,在金融界、出版界、学术界赢得了良好声誉,为推动金融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先进金融文化的繁荣作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中国金融出版社也紧紧依托金融专业品牌优势,始终与中国金融业风雨同舟、相伴而行,在扎根金融沃土、弘扬金融文化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记者: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专访。请您先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金融出版社在图书出版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魏革军:“十二五”以来,我社组织出版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社会价值、专业权威的重点图书和精品。《变革——中国金融体制发展六十年》等4种图书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和入选“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这两个奖项是目前中国图书出版行业的最高荣誉);《薛暮桥文集》和《金融学大词典》获得了“国家图书出版基金”资助;《中国人民银行行史》等一大批出版物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选题;《证券投资学》等8种教材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百年中国金融思想学说史》等7种图书获金融图书“金羊奖”。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金融发展简史》等几十种精品图书分别获得“年度全行业优秀畅销品种”、“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 “金融教育优秀研究成果” 、“华文出版物设计大赛”等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颁发的奖项。大批精品图书的出版,满足了金融系统广大读者的需求,为繁荣金融文化以及促进金融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坚持图书精品战略的同时,我们能够正确处理专业化与多元化的关系,牢牢扎根金融沃土,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公众的原则,做深、做细、做专、做广、做活金融图书,逐步实现图书出版的多样化,形成独特的品牌和系列。我们有独创性鲜明的金融理论类选题,有与金融改革发展相关的实务类选题,有培养金融人才的教材类选题,有面向广大民众普及金融知识类的通俗读物。近几年我社图书出版规模一直在稳定增长,出版数量从2010年的660种增加到2013年的897种,出版码洋从2010年的1.53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2.12亿元,经济效益平稳增长,较好完成了我社“十二五”图书选题规划前三年的各项指标要求。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中国金融出版社在版权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

魏革军:中国金融出版社始终坚持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版权图书的出版是我社图书精品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更快、更持续地做好版权图书工作,近年来,我社专门设立了“中国金融出版社版权引进基金”,制定了《关于继续做好版权图书引进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部署版权引进工作,有计划地打造重点引进版权图书项目,建立版权图书出版的量化考核机制,各图书编辑部除与国外商业性出版公司保持引进版权合作业务外,还积极探索与国外同业或行业协会、中央银行、国际金融组织建立出版合作关系,大力引进与金融政策、业务及培训相关的出版物。安排专门的版权信息员,跟踪国外出版信息,定期汇报国外版权图书选题,为版权图书的滚动出版打下良好基础。版权经理积极加强与国外机构的沟通和合作,落实我社版权信息发布工作,定期与图书编辑部版权信息员沟通,及时推荐版权选题,做好版权图书引进的日常工作。

与此同时,我们也着力推动我国金融图书“走出去”战略,提升中华金融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社以强烈的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经过精心组织策划和严密论证,推出“中国金融走出去丛书”,全面介绍中国金融发展中的金融体制、金融运行机制,以及中国的金融制度、金融宏观调控和金融服务体系等诸多方面的成果,揭示构筑中国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做法。丛书采用中英文对照方式出版,为国外读者了解中国经济金融问题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中国金融走出去丛书”已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选题。

记者:我们知道贵社发行的《中国金融》杂志被评为“2013全国百强社科期刊”,《金融博览》和《金融博览•财富》杂志也拥有较大发行量,请您介绍一下贵社在期刊业务方面的发展情况。

魏革军:《中国金融》杂志多年来始终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按照“权威、专业、理性、前沿”的办刊理念,紧密跟踪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坚持选题动态策划机制,适时解读宏观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的新举措、新目标,深度报道宏观金融运行和微观金融实践的新进展、新成效,努力开阔刊物的国际化视野,并持续关注和贴近基层一线,在编辑思想和报道内容上大力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刊物的主流媒体地位不断巩固,品牌营销日益增强,中国金融在线网站也日益受到金融机构和媒体的关注。2013年,《中国金融》杂志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2013全国百强社科期刊”,被中国广告协会评为2012-2013中国报刊广告投放价值排行榜“期刊三十强”。

《金融博览》杂志在“关注金融人、博览天下事”的办刊理念下,进一步明确了“思想性、文化性、开放性、趣味性”的编辑思想,着力提高刊物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先后策划了一系列热点专题,得到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着力挖掘优秀作者资源,先后组织著名作家为《金融博览》撰稿,提高了栏目影响力和品牌价值,文章转载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

《金融博览•财富》杂志继续坚持“市场性、专业性、实用性、可读性”的办刊原则, 选题策划深度和广度明显提升,对著名经济学家的系列访谈以及策划的一系列专题,得到读者广泛关注和好评。建立了动态策划和考评机制,栏目布局合理有序。杂志与社会知名媒体和机构合作路径进一步拓宽,杂志的社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记者:按照中央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和上级机关的要求,中国金融出版社在2010年完成了转企改制,那么改制后贵社在体制机制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魏革军:近年来,我社按照中央关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精神和人民银行的要求,以转企改制为契机,抓改革、促增长、树品牌、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着力增强我社核心竞争力和金融出版品牌影响力。转企改制后,我社汇编出版了《中国金融出版社岗位风险防范指南》,梳理了每个岗位的职责、风险点和防范措施,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员工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自觉性。此后又陆续建立、修订和完善了三十余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按照相关政策要求,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职工落实了“五险一金”,制定了《员工基本薪酬管理办法》、《企业年金方案》以及图书和期刊部门的目标责任制内部指导意见,消除了部分职工在转制初期的思想顾虑,逐步建立起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基础、考核结果与薪酬分配相挂钩的现代企业薪酬激励机制。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社党委每年研究制定全社《综合经营计划》和《工作任务分解》,确保了各项工作权责明确、高效运转,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出版社文化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模式。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近年来中国金融出版社在品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魏革军:为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我社依托自身传统的体制优势和资源优势,全面加强与各大金融机构、中介组织、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采取联合研发、资源共享、平台共建、合作经营等方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图书选题、期刊论坛、广告投放等协同发展的全方位、立体化合作模式,实现互利共赢。目前已与中国银行业协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等50多家单位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近年来,由我社三本期刊作为承办方,成功举行了一系列论坛、研讨会和座谈会,主题涉及银行卡发展、电子支付、金融IC卡、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等,得到了业界的充分认可。我们还于每年举办一次金融机构品牌建设座谈会,邀请各大金融机构总部的品牌和宣传部门负责人探讨如何做好品牌建设工作,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与沟通,增强我社期刊品牌的影响力和传播力。2014年4月25日,由中国金融文学艺术届联合会、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和我社《金融博览》杂志共同举办的《中国梦·金融梦——邮储银行杯全国金融摄影大赛》在京启动,这次大赛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是我社品牌建设的又一项重要活动和有益探索。

为促进社会主义金融文化事业的繁荣,鼓励优秀金融图书作品的创作与出版,助力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我社与广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中国(广州)国际金融交易·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联合创办了金融图书“金羊奖”,该奖项每年开展一次评选活动,遵循学术影响力、专业权威性、公众认知度等综合指标,评审委员会由来自政府、金融、学术及媒体机构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通过现场投票的形式每年评定出10种获奖图书,涵盖了学术理论专著、通俗普及读物、实务操作、教育培训教材等四大类别。该奖项促进了全国金融图书行业的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我社与合作方也致力于将其逐步发展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图书大奖,为全国金融图书行业提供高端的交流平台。

中国金融出版社在稳步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响应人民银行为“金惠工程”公益慈善项目捐赠图书的倡议活动,连续两年,向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惠工程”捐赠价值300万元的金融图书,向中西部贫困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普及金融知识,宣传国家的金融体制和金融政策,提高公民的金融素质。

记者:最后请您谈谈对于金融出版社下一步发展规划有什么打算?

魏革军:金融出版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当前,数字化革命和各种新媒体形式的应用对传统的期刊和图书出版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我们在体制、机制和观念上还未完全符合市场化要求;在精品力作的挖掘力度上还需继续努力;自主策划和能够立足国际市场的书籍还不是很多。

对于我社下一步发展规划,我总结为十个字:“治理、布局、基础、市场、忧患”。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一手抓以利润为中心的内部流程管理,一手抓以文化导向和影响力为核心的社会效益,作为金融专业出版社,我们将继续完善与各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关系,适应大数据时代要求,建立动态策划机制和高等学校金融专业教师资源库、图书馆馆配资源库、金融系统客户资源库,探索适应专业出版社图书发行的新机制,提高图书市场发行占有率。做到既能保证自身的稳步发展,又能有责任担当,对提升国家金融软实力做出贡献。

上一篇:中医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党员教师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