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2022-04-24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其内部得以稳定运营。本文中,笔者建议通过导入金融工程技术的方式,切实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其中具体论述的操作办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1:

中邮保险品牌管理策略的研究

【摘 要】在当前金融业高速发展的形势下,品牌竞争已经成为各家金融机构的新兴核心竞争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成为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的关键。中邮保险作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的自办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从企业品牌来看,虽然中邮保险有着百年邮政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但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也应当与时俱进,采取积极的品牌管理策略,不断提升中邮保险自身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中邮保险;品牌管理;实施措施

1 引言

中邮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邮保险)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旗下国有全国性寿险公司。中邮保险以充分依托邮政现有网络和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己任,打造专业化与特色化的寿险公司。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课题组”最新发布的《中国人身险公司竞争力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邮保险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列第9,其中,经营能力位列第2,盈利能力位列第8,风险管理能力位列第9,发展潜力以满分在进入榜单的46家寿险公司中拔得头筹。

2 寿险业环境分析

2.1 寿险业市场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险行业也迎来发展的上升期,竞争也愈发激烈[1]。2016年,保监会批准了至少17家保险公司筹建。保险市场发展模式粗放等问题,越来越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同时,保险产品同质化,价格战、拼收益等恶性竞争形式层出不穷,行业仍处于盲目做大业务规模和提升市场占有率等层级的竞争阶段。这些问题损害着保险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诚信形象,不利于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监管环境的改变,寿险公司原保费虽然还保持着较快速度的增长,但其增速已有所放缓,随着保监会134号文件的发布,各大寿险公司纷纷加快了转型步伐,大型传统险企因为拥有较强的个险渠道,转型更加迅速,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而高度依赖万能险的一些中小险企转型则比较缓慢,整个寿险行业的转型远没有结束,未来还将继续回归个险,专注保障型业务和期交业务,寿险行业的产品结构和竞争格局还将发生重大变化[2]。

2.2 竞争环境分析

2.2.1 劣势与威胁

第一,保险行业监管环境已经发生重大改变。保监会“1+4”系列新政,从负债端到资产端,从产品设计到销售管理,全方位从严监管,力度空前,影响深远。第二,保监会134号产品新政,对保险公司产品形态、业务结构均作出明确规定,对邮政自办保险和代理保险均产生重大影响[3]。同时,监管部门对中邮保险高度关注,针对邮政自办保险实行的“自营+代管”独有模式,工农中建等旗下保险公司一直都向监管要求同样政策,保监会承受着较大的监管压力,并对邮政市县机构能否有效建立专业架构,能否有效实施风险管控,确保不出问题存在一些忧虑。第三,中邮保险品牌竞争力未发挥应有作用,品牌架构、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品牌维护、品牌资产管理等品牌经营战略的落后情况,成为限制企业发展步伐的主要因素。

2.2.2 优势与机遇

第一,中国邮政金字招牌已有百年历史,凭借邮政龐大的营销队伍及各项服务业务,邮政品牌深入人心,为百姓所信赖[4]。第二,中邮保险的发展充分依托邮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中国邮政拥有5.7万个全国服务网点,其中包括4万余个县及县以下网点,超24万个邮政三农服务站,邮政投递员队伍达14万余人;同时,邮政也有着10多年代理保险业务的经验,邮政代理保费在近十年邮银代理渠道中一直独占鳌头。第三,中邮保险品牌多次获奖,先后荣获“2016最值得百姓信赖的保险机构”“最受欢迎保险品牌口号奖”“年度创新品牌传播奖”等荣誉称号,在首届中国金融品牌高峰论坛中获评“年度卓越金融公益品牌案例”。第四,公司的战略定位以“服务基层、服务三农”为己任,凭借遍布城乡的网点,为农村贫困地区居民带去风险保障,填补基层三农保险空白,与国家、监管部门保险姓保,回归保障本源的方针政策相符[5]。

2.2.3 重点问题

目前保险业发展的重点问题体现为中邮保险独具特色的品牌价值,建立科学的品牌理念和运作模式。

3 消费者分析

3.1 总体消费趋势

影响消费者做出购买保险决策的因素众多,主要有:年龄、学历水平、收入等。其中,收入和学历水平与对保险的需求成正比,由此可以看出,居民日益提高的收入水平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发展。但从当前客观情况来看,消费者对保险产品不满的因素主要是:保费过高、收益率低、保障范围小、退保时现金价值低等[6]。

3.2 行为分析

在诸多影响消费者购买保险产品的因素中,“保障期限短、收益高”占有绝对高的比重。可见,“期限短、投资收益高”是保险消费者关注的首要因素[7]。其次,保险产品的费率也非常受消费者关注。同时,消费者对保险公司品牌认知、购买便捷性、服务体验等也成为消费者购买时普遍考虑的较为重要的因素。

4 企业竞争分析

4.1 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中邮保险自2009年成立之后,公司保费规模快速增长,规模在全国寿险公司中排名始终处于前20名位置。

4.2 企业的竞争对手

全国同业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是品牌最为悠久、实力最为雄厚的老字号寿险公司。安邦人寿、富德生命、陽光人寿等中小型寿险公司以激进型产品迅速打开市场,逐渐成为中邮保险主要竞争对手。

4.3 品牌竞争分析

随着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成立,公司品牌、产品品牌格局日益多元,以中国人寿、平安保险、人民人寿品牌为代表的大型寿险公司以及以安邦人寿、泰康人寿、国华人寿等为代表的中小型寿险公司层出不穷[8]。

4.4 中邮保险品牌现状

中邮保险更多依赖于中国邮政的品牌,历史悠久的中国邮政发展史,是当今邮政集团及其旗下各个子公司的无形资产。但近年来,中国邮政在品牌经营方面却不甚理想,“邮政”品牌在行业市场及消费者当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受到巨大挑战[9]。具体表现为:一是邮政品牌形象降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传统邮政业务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逐步降低,导致在普通消费者印象中,邮政品牌日趋模糊,而同业对手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形象,致使邮政品牌形象快速下降。二是品牌体系不清晰。中国邮政在宣传自身品牌时没有进行统一规划,没有突出邮政整体品牌影响,品牌宣传体系模糊混乱。三是品牌经营水平欠缺。中国邮政因其国企的经营体制及其员工作风方面的问题,造成客户服务工作不到位、品牌宣传不到位等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邮政原本良好的品牌形象。

5 中邮保险品牌管理具体策略

5.1 突出“百年邮政”品牌

利用中国邮政在行业中已有的知名度,突出体现“百年邮政、值得信赖”的品牌优势。在宣传过程中,突出中国邮政“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重要地位,重点体现“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宗旨。在宣传“百年邮政”品牌的基础上,推出更具时代感的品牌宣传策略,体现邮政科技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总体发展态势,制定符合百姓日常生活的品牌宣传内容,引起消费者在品牌认知上的共鸣点,改变邮政带来的拘泥不前的传统印象,树立创新形态、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发展的邮政新形象。在此基础之上,塑造个性突出、特点鲜明的中邮保险自有品牌[10]。

5.2 实施邮政副品牌策略

作为品牌延伸的一种形式,副品牌策略的本质是利用已成功的品牌形象,推出新服务、新产品,可以在品牌经营上取得理想效果。

第一,中邮保险作为邮政副品牌,可以凸现邮政服务的“个性美”。例如,“信送到哪里,中邮保险就到哪里”的广告语,既能突出中邮保险与中国邮政一脉相承的关系,又能利用百年邮政品牌优势,彰显中邮保险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公司战略。第二,“副品牌”策略可以最大限度借助邮政主品牌的声誉。中邮保险可以充分利用邮政主品牌现有的品牌优势,无需重新打造新品牌而造成大笔宣传成本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中邮保险品牌的打造,提高邮政主品牌的社会影响力。第三,中邮保险“副品牌”策略为邮政带来新的发展空间。企业要持续发展,就要在业务种类上不断推陈出新,并快速提升市场占有率。采用“副品牌”策略,使不同种类业务实现差异化品牌宣传,为传统 邮政业务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5.3 培育品牌忠诚度

品牌忠诚度,指的是消费者决定购买某种商品时,表现出对某品牌非随意性偏好的反应。中邮保险一方面要通过广告媒介进行品牌宣传,另一方面要通过遍布全国的邮政服务网点及一线员工的行为塑造邮政企业良好的品牌形象,通过提供符合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对顾客投诉做出积极反应、不断提高服务水准等方式,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提高顾客的品牌忠诚度[11]。

6 中邮保险品牌建设实施措施

6.1 设立品牌管理专门机构

中邮保险作为传统国有企业,应快速转换观念,以企业战略的高度开展品牌管理工作,将品牌经营战略纳入公司重点工作。开展品牌管理工作,设计品牌定位、品牌确立、品牌核心价值选择、品牌形象塑造、品牌传播等工作,以及规范化系统化的制度、决策和实施策略。因此,中邮保险应当在现有组织架构中,增加负责品牌经营管理的专门机构。

6.2 实行集中管理的体制

不论是中国邮政还是中邮保险,在品牌统一规划方面始终存在短板。因此,中邮保险应该建立品牌的集中管理体制,统一规划中邮保险公司的品牌,明确品牌定位,统一制订品牌发展战略,在保证统一品牌核心价值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订灵活的品牌经营策略[12]。

6.3 开展品牌形象运作

中邮保险要在充分利用“百年邮政”金字品牌基础上,不断创新技术、创新手段、 创新设计,来包装中邮保险,突出体现中邮保险是中国邮政自办的保险业务这一优势,全方位开展中邮保险品牌运作。

第一,完善理念识别系统。对中邮保险的经营战略、发展方向、企业精神、服务宗旨等进行精准定位。以短小精炼、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述形式,表现出邮政自办保险业务的特色和优势,方便消费者的认知,实际上这是树立企业形象的一个过程。另外,要立足中邮保险形象的传播,运用多形式的宣传媒介,向消费者长期灌输中邮保险服务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使整个行业和全社会对中邮保险逐步形成统一的认知,使口号式的理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认知,如“情系万家、信达天下”“信送到哪里,中邮保险就到哪里”等。第二,丰富行为识别系统。一方面制定完整、规范、严格的管理制度及业务规程,加强对职工及企业运作的规范性和约束性,营造积极向上、严肃认真的工作精神和优雅整洁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配備专业人员,开展市场调研,深入了解客户真实保险需求、筹划营销项目,举办慈善公益活动。加大媒体宣传力度,使消费者与企业长期保持感情沟通,增进友谊,提高企业声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第三,建立视觉识别系统。从目前来看,中邮保险品牌识别系统主要通过以下载体来建立:宣传折页、海报、网点营业展厅、微信公众号、印有中邮保险logo的宣传品等。在通过这些载体宣传中邮保险品牌时,要重视视觉符号的统一,体现出中邮保险是邮政自办保险业务、服务大众、服务基层的优势和特点。同时,要持续强化对中邮保险品牌内涵的宣传解释,使中邮保险标识在行业市场及消费者心目中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才能使富有意义的中邮保险识别系统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齐蓓.大数据时代的中小企业品牌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8(32):126+140.

【2】品牌动向[J].中国眼镜科技杂志,2018(20):84-87.

【3】曾凤鸣,敖灵.强化品牌核心诉求的差异化表达——以泸州老窖品牌宣传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8(10):65-67.

【4】吴雅英,刘晖.关于农业银行品牌建设的思考[J].现代金融,2018(10):10-12.

【5】俞富强.基于“自营+代理”的普惠金融品牌联合建设探析[J].邮政研究,2018,34(05):39-41.

【6】孟怡廷. 邮政储蓄银行A分行个人理财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南

昌:江西财经大学,2018.

【7】李鹏.推进邮政金融“四化” 增添百年品牌内涵[J].中国邮政,2018(06):48-49.

【8】夏翠荣.全媒体时代的邮政企业品牌管理策略[J].中国邮政,2018(01):46-47.

【9】邹戈胤,张璇.“互联网+”时代下邮政企业品牌建设中蕴含的文化红利——浅析英国皇家邮政品牌价值开发经验对中国邮政的借鉴作用[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01):207-209.

【10】施煚珲.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7(07):178-179.

【11】彭军.医院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6(10):165-166.

【12】汪文成.论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6(16):39+43.

作者:刘鹏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2:

导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事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必须加强风险管理,确保其内部得以稳定运营。本文中,笔者建议通过导入金融工程技术的方式,切实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其中具体论述的操作办法,希望能够为广大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金融领域和工程领域开始出现了此前未曾有过的密切链接,借势工程技术优化现有的银行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也是大数据、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所致。让高科技走向银行金融管理,优化现有的风险管理举措,能够规避过往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将危机和隐患降至最低。
导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必要性

对风险进行管控意味着在准确辨别风险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工具、手段以及途径,规避风险、控制风险以及防范风险的过程。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通过导入金融工程技术的方式促进风险管控,带有强烈的必要性。

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发展诉求促使其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金融行业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开始成为助推社会经济飞速前行的一分子。从宏观态势来看,金融行业的国际化发展为大众提高生活品质带来了诸多的帮助,比如金融服务的类型日渐多样化、资本配置效率日益提高、资本流动性不断增加等。但是不得不说道的是,这种国际化的发展虽然呈现出一定的便利和优势,但是其本质是一把不容忽视的双刃剑,其往往潜藏着更大的风险有待关注和重视。而且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环境出现的一系列波动,金融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已经受到了明显的冲击,有效的风险管理是有助于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进一步提高收益、减少损失的重要保证,金融工程技术萌于金融领域以及信息工程领域,为银行的风险管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以及契机,其将改变过往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导致国内的金融风险管理问题日渐严峻

步入新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影响力在不断提升,而伴随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加深,这意味着国内金融经济与国际市场的关联性越来越强,依存度越来越高,银行也需要与时俱进,伴随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实现对外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开放本就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在国内的金融行业进军海外市场时,海外的金融机构也会进入中国的市场。在这样一个“互通有无”的过程中,来自海外的金融机构可以将先进的管理办法与思维,经过论证的手段和技术导入国内的金融市场,促进国内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繁荣;另一方面,当众多的海外机构进入到国内的市场,国内市场的份额会被更多的机构所瓜分,尤其是很多国外金融机构体系庞大、分布全球,其对于全球金融形势的变动会更加敏感。但是当我们国家的汇率、利率以及股票指数等会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多的影响,给国际金融市场造成更多的波动时,更需要规避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隐患,需要在信息技术以及高科技的支撑下俯瞰全局。

银行改革与发展促使其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工作

时至今日,银行正在抓住时代和外部环境所给予的机遇,绽放出新的活力。总结各方面因素不难发现,当下的银行正在经历四种显而易见的变化,这也是目前国内银行改革的重要方向,即特色化、零售化、轻型化以及综合化。所谓特色化是指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国内的一些中小型银行、特色银行,有望在经营管理方面更上一层楼,取得发展上的突破;所谓零售化是指在国际经济形势日渐动荡的当下,银行会进一步推进自身的零售转型,借助双循环格局达成驱动消费升级的目的;所谓轻型化是指银行业务朝着数字、移动以及掌上等多元渠道进步,以服务广大客户为重要导向;所谓综合化意味着区域性的银行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以及特色走出一条差异化的道路,银行子单位与银行母单位之间的联动性会变得更为突出。
导入金融工程技术,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两大措施

金融工程技术主要是在计算机、数学以及金融专业的基础上创建的新技术,很多西方国家颇早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应用金融工程对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和隐患规避,其在能够进一步优化银行运营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基础上,为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周到的保障。本文中,笔者将从人才管理以及信息技术应用两个角度出发,就国内银行的金融工程技术应用策略展开论述。打造服务于银行内部的金融规划师队伍

从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其要想构建长期且稳定的风险管理模式,必须重视“人”在此过程中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这需要组建一支高素质并且专业能力足够强的精品团队,其不仅能够为广大银行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可以基于市场情况开展合理且必要的分析。银行更可以借助先进的资源优化内部的金融管理以及服务工作,确保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首先,银行对于金融规划师队伍的建立必须从最基本的积累做起,要结合相关工作人员的经验、技能以及优势进行综合性的评估,将不同的人才安排在相应的岗位,强调岗位职责的契合性。

其次,在队伍的扩编方面,要始终从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为了构建利益链条,减少人才的导入,也不能盲目地增加人才,這样很容易出现管理缺位,严重时会酿成严重的损失。银行对于金融规划师的导入要有计划性、目的性以及节奏性,要使用对口管理的方式,为广大金融规划师能够确实履行岗位职责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及技术支持。在如今的市场资源以及发展条件之下,要注重对于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所应具备的核心理念的承载与贯彻、注重对品牌文化的开发和塑造,将专业技能和思想理念进行高度融合,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性及道德品质的考核,确保打造出的团队能够真正意义上为“精品团队”。

再次,金融规划师队伍必须有强烈的核心意识,能够通过提升自身技能来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和进步,促使其实现合作共赢。金融工程技术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所以对团队的组建不能忽略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应用,要根据近年来市场波动的实际情况,围绕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核心建议,强调管理机制的创新。同时也需要给团队内部的规划师以发言和建议的契机,群策群力共同寻找和组建借势金融工程技术的银行发展模式,尤其在资金周转和流通领域下功夫。

最后,银行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只有组建高质量的金融规划师队伍,吸纳更多数据分析、数值计算以及模型构建方面的专业性、复合型人才,才能更好地为银行发展服务,也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银行也需要及时根据外部政策的变动情况,调整队伍的构建情况以及规模比例,响应政策号召制定相应的策略方案,通过设计先进的策略规避银行风险;亦从资产定价理论和市场理论的角度出发,丛金融工程技术的角度出发,对银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交叉风险控制,随时切换契合企业实际情况的运营管理模式。

建立健全数据库,提高数值计算质量,实施信息档案决策管理

随着信息科技以及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银行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强调风险管控的数据性以及科学性无疑是一种非常理性的选择。就金融工程技术所覆盖的内容而言,建立数据库是其中的一种代表性操作模式,其能够将银行日常的风险管理生成的各类数据进行分析,针对绝大多数人的需求建立相应的数据模型。

通过建立数据库,银行在数据整理以及分析方面能够获得基础性的支撑,最终助力银行使用大数据实现科技革新。应用金融工程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并实现对于人力以及物力成本的高度控制,这对于银行风险管理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仅以银行融资工作为例,借助金融工程技术后的融资管理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关键点:首先,在实际承接或开展融资业务以前,需要对市场客户的实际需求开展充分调查,要坚持内部信息整合与外部信息映射相结合;其次,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应变模型,结合市场动态变化情况,建立出以客户为对象的融资风险动态模型,让风险管理得到最为直接的量化和形象化呈现。
结 语

综上所述,通过应用信息科技、人工智能培养高质量的银行业务以及管理团队,以及建立健全数据库,实施信息档案决策管理,是目前借势金融技术,有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有力措施。在金融工程技术领域,要使用契合国情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借助信息技术以及大数据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通过多角度、多渠道、多策略的分析手段,对銀行风险进行必要的规避,进一步拓宽其发展前景,实现发展的升级与进步。

(内蒙古科技大学)(蒙商银行包头分行)

参考文献:

[1]李乔.金融风险度量的渐近方法研究及应用[D].重庆理工大学,2020:26-29.

[2]王宇雁,张馨月.基于金融工程的银行业风险管理[J].经营者, 2019(04):135.

作者:边璐 赵家明

金融品牌风险管理策略论文 篇3:

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困境及变革路径分析

摘 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工具和信息平台,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推动了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变革。在互联网金融大背景下,银行业应抓住机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避免空间和信息不对称的限制,加强风险监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早日实现银行业的转型和升级。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前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处理、云计算)融合于銀行经营管理的各环节,这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涉及面广的颠覆性创新,其包括客户营销、业务发展、生产技术发展和运营流程创新等多个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作为银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必然要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提升自身风险管理水平,从而迎接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浪潮。

1.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要求

和传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相比,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风险管理依旧主要包括: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和处理等基本流程,但在操作流程和路径上却有着较大的改变:一是体现在早期的风险识别方面。传统的银行风险管理主要依靠单一且限制较大的内部数据作为风险分析的基础数据,如公司交易账户、基金管理和征信记录等,而在大数据时代,商业银行可以愈加充分地利用外部数据带来的便利和高效,包括互联网、电商、社交媒体等新型的数据来源,以此满足自身对大量高价值客观数据的需求。二是数据仓库的建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对数据库的建立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技术不成熟,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数据库的解决方案可以为实现相关业务数据和信用评价数据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提升信用评价的效率,如中信银行就通过引入Greenplum 数据仓库解决方案进行数据的挖掘,实现了客户行为的 24 小事评估和风险管理的动态化。

2.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困境

2.1 风险管理内部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尚未形成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息一般是存在在独立的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目标不统一,功能单一,数据口径存在较大差异,风险管理所需要的数据不集中、不规范,内部信息联通共享机制尚未形成。这就使得风险管理数据处理过程有效性查,数据的价值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国内众多中小银行仍以规模效益为其经营模式,难以跟上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浪潮。同时在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 IT 建设中,信息系统的发展模式为业务驱动型,银行把业务单元分为多个层次进行考核,以最先满足业务单元的正常使用为主,但这种方式很多时候需要减少客户信息的采集量,减少部分功能的添加,精简程序代码等,这些行为就导致银行的信息系统缺乏应对风险的弹性,银行的决策能力也就受到限制。

2.2 风险管理外部数据信息结构化严重

在传统的数据分析中,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分析、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结构化数据,其中包括客户存取款信息客户的交易信息和基本信用评级等,传统商业银行只能获取到客户在金融机构往来产生的数据信息,对于工作单位、网上购物记录、兴趣爱好和个人情感等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无法获取,在互联网时代下,80%的数据为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数据占比仅为 20%,并且半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占新增数据的比例高达 95%。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本应将数据获取的重点置于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上,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占众多比例的外部数据关注度较低,对数据的采集、整合、储存和利用的进程开展不足,在银行风险类型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背景下,简单的结构化数据无法提供必需的信息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则很难得到提升,管理效果也经常达不到预期。

2.3 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

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基础设施和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转型难度。大数据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部门构成,要求整合各部门资源,各部门相互配合,这就提高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未来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大量人才来配合互联网金融相关技术的应用,实现自身转型。

3.互联网金融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变革路径分析

3.1 建设互联网信息采集平台,构建客户征信数据库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开放、共享的时代,若商业银行能着眼于长远利益,积极与第三方数据提供方合作,构建双边或多边互助合作平台,不仅可降低数据收集的成本,也可以让风险管理的结果更具可信度。对于企业或个人的消费行为、生活习惯和交易记录等数据,不同数据收集平台可以直接共享,相同的数据可以合并,不同的数据则可以融合和相互补充,这种跨地区、跨平台和跨类型的数据收集形式可以全面提升征信数据库的准确度,为日后银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

3.2 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风险预测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对象除面对企业、个人和金融产品外,还有不同行业的宏观经济指标。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决定了经济波动对整个行业的影响有时远大于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而且行业对风险的影响往往是不可控的,因此,对于行业发展的预判是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找到评估量化行业风险等级的方法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商业银行能更加便捷地找到不同行业之间的数据间的关联性,通过模型的演算和数据分析找出各数据变动间的因果关系以及未来行业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建立起银行为主体的行业风险等级评估体系,为更明确地认识行业风险提供基本的判断依据,为银行开展针对客户授信的行业准机制、行业压力承载机制和行业集中度管理提供必要的比较尺度。

3.3 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大数据技术运用

大数据时代海量的信息需要处理,而数据处理分析离不开数据人才。商业银行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处理的数据相对简单,对人才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但大数据时代则有所不同,数据量更为庞大,数据种类更为多元,数据库关系更为复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的数据分析人员具有更强大的数据解读能力和分析挖掘能力。这些数据分析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商业银行业务领域知识,还应精通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并将两者在实际拥有中融合。因此,商业银行应从人才培养方面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大数据分析团队。事实上,商业银行在应用大数据的过程中,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构建、系统维护,还是数据挖掘分析等等各方面均需要专业型的数据人才。

商业银行拥有良好的品牌效应、资金充足、人才吸引能力强等多方面的优势,应致力于人才方面的培养,培育出自己的大数据核心竞争力。同时,从互联网企业引入大数据人才也是一条可行道路,从而全面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素质,强化大数据核心优势。

结束语:

爆发式发展的互联网金融迅速改变了原有的金融生态,严重冲击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迫使银行激进经营行为、改变风控策略以维持盈利水平。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商业银行应当将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和风险识别、风险监管相结合,积极培养熟知互联网金融和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式人才,从基本的人才培养到信息系统建立再到风险管控,商业银行应以更加主动的状态,全面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梁建颖.“互联网+”背景下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新机遇[J].现代商业,2016,6(18):56-59.

[2] 黄志凌.互联网金融下银行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探讨[J].征信,2016,3(15):34-36.

[3] 章理智.中国大型银行的市场困境与转型思考[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6,6(15):123-125.

作者:韩璐

上一篇:区域金融中心建立分析论文下一篇:创业投资外资模式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