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2022-04-30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及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以下简称救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230号)等文件,制定本办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篇1:

基于可行能力理论的避灾移民安置优化

摘 要:避灾移民指缘于地质灾害进行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是移民在人与自然关系需要协调的情境下的自适应行为表现。运用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可对移民应该享有的公共服务异域享有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工具性自由进行明确。对于避灾移民安置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主体分散、移民后续发展难、缺乏灵活的搬迁机制、搬迁不彻底等问题,应通过持续优化移民活动的政策措施,包括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资源整合、建立健全避灾移民运转机制、创新避灾移民安置模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移民后续发展扶持等予以解决,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移民的合法权益,实现避灾移民的政策宗旨。

关键词:可行能力理论;避灾移民;九江市;风险;活动优化

一、避灾移民安置活动分析

避灾移民指缘于地质灾害进行的人口迁移与社会经济系统重建活动,是移民在人与自然关系需要协调的情境下的自适应行为表现,属于自然灾害移民的一个亚类,具有不确定性、自愿与非自愿转换性、往复性等特征。[1]避灾移民主体是地质灾害的受影响群体,影响其迁移决策的理性因素主要是移民对未来可能的风险的感知,以及在迁移投入产出分析基础之上对迁移后生产生活水平改观的价值预期。原居住地的“压力因子”推力与安置区“地点效用”拉力的耦合共同促成避灾移民活动的展开。避灾移民不仅涉及到移民从原居住地向安置区的空间转移,而且涉及户口、土地资源承包关系、社会资本变迁等社会经济资源的重新配置。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只是避灾移民活动的直接诱因,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管理观念、经济实力等则决定了避灾移民是否发生、迁移规模、持续时间以及移民搬迁安置保障程度。

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灾害具有隐患多、分布广且隐蔽性、突发性和破坏性强的特点,防范困难,风险损失突出。《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国发[2011]20号)中指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2]

江西省作为全国12个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隐患点25228处,受威胁人口26万多人,其中危害程度高、工程治理难度较大的隐患点3800多处,受到直接威胁的群众达8万多人,地质灾害防御形势十分严峻。[3]依据国家的统筹安排,江西省颁布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通知》(赣府厅字[2011]92号),决定开展避灾移民。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在自愿的基础上,实施移民搬迁。江西省九江市严格执行避灾移民文件,2011年共搬迁1741户,7568人,其中集中安置4438人,分散安置3002人,有土安置4595人,无土安置2973人,建房安置5334人,购房安置2097人,敬老院安置9人。整体搬迁村组421个,建设集中安置点34个。补助资金到位3216.38万元,整合新农村建设、交通建设等资金共15577万元。

归纳总结九江市2011年避灾移民安置实践,按照工作开展顺序,避灾移民安置主要环节表现为:一是调查规划环节。依托地质勘测等技术部门的基底数据,明确地质灾害隐患点。在充分听取各地政府和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搬迁对象,并制定详实的搬迁方案与安置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二是强化政策宣传。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向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避灾移民意义、政策、安置模式、实施方案等内容的宣传,使他们知晓政策、掌握政策并支持政策;三是规划操作。避灾移民安置工作关乎迁出地和安置区两个区域的经济有序发展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在与移民利益密切相关的原居住地遗留资源处理、补偿资金发放、安置区项目建设与管理、移民与非移民之间的关系融合等活动开展时,管理主体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兼顾工作效率和效益;四是关注移民安置后续发展扶持。避灾移民安置的政策宗旨是“使他们搬迁后的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居住安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因此在移民安置后,还要继续关注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并以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带动生产发展为抓手,帮助移民尽快融入安置区社会经济环境,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目标。

二、移民安置活动风险与可行能力理论分析框架

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避灾移民的受益者是移民群众。开展避灾移民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维护处在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的发展权益。依据默顿的反功能理论,“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有助于一定系统之调试的后果。反功能就是观察到的那些削弱系统之调试的后果。还有那种非功能后果的实际可能性,即后果与所考察的系统完全不相关。”[4]避灾移民行为也可能会产生有违政策宗旨而导致群众合法权益受损的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个还没有成型理论和经典经验可资借鉴的社会经济系统重建工程而言。借鉴塞尼的IRR风险分析模型,避灾移民安置活动可能带给移民群体的风险主要包括经济收入降低、边缘化、失业,增加的发病率、失去享有公共权利、社会组织结构解体等,[5]其诱致性因素主要是生产方式的转变和发展环境的变化。诸多风险隐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移民群体的持续发展能力,不但不能让移民群众致富反而可能使其致贫,若出现这种状况则有违避灾移民政策的初衷。因此,应优化避灾移民安置活动,关注有利于移民群众发展致富能力的维护与保障,提高避灾移民发展的可行能力。

被称为“经济学良心”的阿玛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發展》一书中提出“发展可以看作是扩展人们享有的真实自由的一个过程。能力就是一种自由。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因此可行能力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或者就是实现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的自由)。[6]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在分析个体差异性带来发展结果不同现象的同时,关注了人的选择和实现的自由度,认为发展即是扩大并享受自由的过程,强调“主体的合法权益得以维护与保障”在实现进一步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江西省避灾移民实践,对于避灾移民的合法权益的维护与保障体现在:

第一,保障避灾移民的参与权、选择权和申诉权。主要是指移民在从规划设计、安置实施直至后续扶持整个搬迁安置过程中具有广泛的参与权。政府相关部门应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参与机制,充分听取移民的意愿和诉求,并反映到工作方案中去。在涉及安置模式选择、补偿方案确定等需要移民行使选择权时,要切实落实相关规定并予以政策规约、物质基础等保障。为防止移民在行权过程中遇到妨碍或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应建立畅通的申诉渠道,健全申诉机制。

第二,保障避灾移民的补偿权和生产生活水平改善权。虽然避灾移民搬迁安置活动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搬迁安置行为也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期间内扰乱了移民的正常发展秩序,带来了多种损失。因此,应给予移民一定补偿补助,以尽量减轻移民搬迁安置对移民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给予多种发展资源支持和政策优惠,扶助移民生产生活水平迅速恢复并有所提高。

第三,保障避灾移民的受教育权与就业权。避灾移民子女与安置区原住居民子女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政府要解决好移民户口的签转问题、移民子女择校阻碍等问题,帮助移民子女克服语言、知识基础差异等因素的干扰,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开展移民技能培训,增强避灾移民的就业技能和择业竞争能力,使其较好地对接和把握新环境下的各种发展机会。

第四,保障避灾移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相关部门应按照法定程序,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的全部信息通过合适的渠道向移民宣传,杜绝信息不对称现象,让移民知悉避灾移民方针政策、安置方案、操作规程、补偿标准等,以便更好地支持和利用政策。同时,要保障移民对于管理机构工作人员工作行为的监督权,防止相关部门或人员侵害其合法权益。

第五,保障避灾移民的社会保障权和公共服务异域享有权。不论避灾移民远迁或近迁,都涉及到移民群体社会资本的损失,由此“在发现与新环境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易变却趋于稳定的、不同于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边际人格”,[7]主要表现为移民的内在排斥和缺乏良好环境与心理适应。因此,避灾移民管理部门应在考虑安置模式、移民生产生活水平与社会保障政策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不同区域之间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衔接机制,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匹配机制,切实维护移民的社会保障权和公共服务异域享有权,避免移民“因移致贫”现象发生。

三、避灾移民安置活动优化

避灾移民是一项减灾防灾、造福移民、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效果较好的长效发展机制,体现了国家从 “因灾移民”向“因险移民”观念与策略的转变。系统审视九江市2011年开展的减灾移民安置实践,尤其是在搬迁安置过程中出现的管理主体分散、补偿标准低、移民后续发展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足、缺乏灵活的搬迁机制、搬迁不彻底等问题,[8]避灾移民的安置工作应持续优化,注重效能的提升。

第一,理顺管理体制,强化资源整合。避灾移民安置涉及民政、国土、财政、城建、扶贫和移民办等多个工作部门,为有序开展移民搬迁安置,需建立一个运转高效的组织机构,联合行动,加强协作配合,以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协同效应,[9]顺利推进避灾移民安置工作。各个工作部门应明确职责,按照“范围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办法,构建不同层次的资源整合平台,整合财政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国土资源专项避灾资金等资金资源,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前提下,拟定和颁布专业、翔实同时又与各部门前期政策衔接的法规、政策、实施方案、补偿标准及操作规程,以降低政策风险。

第二,建立健全避灾移民实施运转机制,增强移民的可行能力。首先优化避灾移民安置的“政府主导,移民主体,社会参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推进”的政策执行综合模式,健全利益平衡、政策宣传、民主参与、沟通协调、执行监督、行为诱导与激励、各主体责权利优化配置等保障多主体有序推进移民安置工作的政策执行机制;其次,加大对移民群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行权意识,增强其获取资源和维护权益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避免形式与内容、与运行机制不和谐的“嵌入式”的移民搬迁安置;再次,完善避灾移民社会保障体系,“从针对保障对象的生存救助型保障转向以能力发展为重点的发展型保障;保障的人群从针对特定的孤残受灾等生活生存群体,转向所有可能遇到生活风险和困难的居民;从以往的临时性、封闭性救助救济转向制度型的开放性、常规性救济”,[10]為避灾移民社会保障事项专门立法,加大财政投入,广开社会保障筹资渠道,为避灾移民提供牢靠的防护性保障。

第三,创新避灾移民安置模式,注重防范安置风险。坚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政策宗旨和“政府主导,群众自愿,整体搬迁”实施原则的协调统一,创新避灾移民安置模式,采取就近安置、宅基地权置换、异地统迁等灵活的搬迁安置机制, (下转第101页)(上接第97页)的移民需求,因地制宜,妥善安置。鉴于避灾移民是涉及社会经济系统重建的系统工程,一旦安置模式或者工作机制运转失控,有可能引发系列性的移民致贫、区域发展乏力、资金管理失控、安置区环境超载、迁出地遗留发展资源浪费、移民与原住居民利益冲突等风险,应做好区域生态承载力测算、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排查、资金审计、实施过程定期督查、资源优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动态协同的避灾移民风险防范机制,以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注移民后续发展扶持。在避灾移民安置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固然重要,服务于移民生产生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与移民增产增收紧密联系的后续发展扶持同样不可忽视。避灾移民安置工作的开展要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注重完善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移民生活条件。各级管理部门要立足服务,打破“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生产开发扶持”的工作格局,注重后扶资金整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立足当地特色,注重市场接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投资发展地方产业,帮助移民群众增收致富,[11]为移民发展经济牵线搭桥。

参考文献:

[1]施国庆,郑瑞强,周建. 灾害移民的特征、分类及若干问题

[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

[2]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

定[EB/OL]. http://www.gov.cn/zwgk/2011-06/17/content_

1886569.htm.

[3]凌成兴. 以人为本惠及民生全力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

搬迁工作[J]. 老区建设,2011,(13).

[4][美]罗伯特·K·默顿.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M]. 唐少杰,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62.

[5] Michael M. Cernea. Risk Safeguards and Reconstruc

tion:A Model for Population,Displacement and Rese

ttlement[M]. The World Bank,2000:14-43.

[6][美]阿玛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赜,于真,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2.

[7]胡书芝,舒玢玢. 外迁地质灾害移民边际人格研究——

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J]. 西北人口,2010,31(3).

[8]扶贫和移民办公室. 2011年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

总结[R]. 2012:2-3.

[9]邱国栋,白景坤.价值生成分析:一个协同效应的理论框

架[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10]梁绮惠.可行能力视角下的村改居研究[J].云南行政

学院学报,2011,(6).

[11]宋彦峰,夏英.资源整合产业扩张与扶贫新方式探索

[J]. 农村经济,2011,(2).

[责任编辑:孙 巍]

作者:郑瑞强 王英

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篇2:

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及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央财政农业生产救灾及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以下简称救灾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关于印发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3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230号)等文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救灾资金是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应对农业灾害的农业生产救灾、应对水旱灾害的特大防汛抗旱和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地质灾害救灾三个支出方向的专项补助资金。其中:农业生产救灾支出用于灾害的预防、控制灾害和灾后救助;特大防汛抗旱支出用于防汛抗洪抢险、修复水毁水利设施和抗旱;地质灾害救灾支出用于已发生的特大型地质灾害应急救灾,不包括灾害发生前的防治支出。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农业灾害指对农、牧、渔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危害和造成重大损失的农业自然灾害和农业生物灾害。其中:农业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干旱、洪涝、高温、低温冻害、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风雹、台风、风暴潮、寒潮、海冰、草原火灾等;农业生物灾害主要包括农作物病、虫、草、鼠害和植物疫情,草原鼠害、病害、虫害、毒害草,赤潮等。具体灾害种类和范围可由农业部商财政部进行调整。

本办法所称水旱灾害包括江河洪水、渍涝、山洪(指由降雨引发的山洪、地质灾害等)、风暴潮、冰凌、台风、地震等造成的洪涝灾害以及严重旱灾。具体灾害种类和范围可由水利部商财政部进行调整。

本办法所称突发地质灾害是《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的因自然因素引发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面塌陷所造成的特大型地质灾害。

第四条 救灾资金由财政部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共同管理。财政部负责救灾资金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编制,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分配及下达资金,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负责提出救灾资金分配建议,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加强资金管理等工作,配合财政部做好资金使用情况监督。

第五条 在遭受严重农业灾害、水旱灾害和特大型地质灾害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责任,安排资金投入,保障抗灾救灾需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水利部直属流域机构要积极调整部门预算支出结构筹集资金,并按程序报批。

第六条 救灾资金的分配使用管理,要体现应急机制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救灾理念,突出政策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在全国人大批复预算之前,可根据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按照《预算法》有关规定提前拨付救灾资金。

第二章 分配和下达

第七条 根据救灾资金规模,财政部商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确定分别用于农业生产救灾、特大防汛抗旱和地质灾害救灾三个支出方向具体额度,并根据灾情统筹安排。

第八条 各省申请救灾资金,由省级财政部门分别会同农业、水利、国土部门联合向财政部和农业部或水利部或国土资源部申报。申报文件编财政部门文号,主送财政部和农业部或水利部或国土资源部。

第九条 救灾资金主要按照因素法分配。资金分配的因素包括:

(一)农业生产救灾支出方向:自然灾害损失情况、生物灾害发生情况、灾害发生紧急情况、农作物种植面积、草原面积、畜禽水产养殖数量,以及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救灾事项、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

(二)特大防汛抗旱支出方向:洪涝成灾面积、水利工程设施水毁(震损)损失情况、农作物受旱成灾面积及待播耕地缺墒缺水面积、因旱临时饮水困难人口和牲畜数量,以及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救灾事项、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

(三)地质灾害救灾支出方向:特大型地质灾害发生情况、发生数量、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情况,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救灾事项、地方财力状况等因素。

第十条 农业生产救灾支出方向由农业部对各省上报的受灾情况进行审核,并向财政部提出救灾资金分配建议;特大防汛抗旱支出方向,由水利部对各省上报的受灾情况进行审核,并向财政部提出救灾资金分配建议;地质灾害救灾支出方向由国土资源部对各省上报的受灾情况进行审核,并向财政部提出救灾资金分配建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救灾事项,由财政部分别商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落实。

第十一条 分配给各省的救灾资金,由财政部将预算下达给各省财政部门,并抄送相关部门。

分配给新疆生产兵团、农业部直属垦区、水利部直属流域机构的救灾资金,纳入中央部门预算管理。

第三章 使用范围

第十二条 农业生产救灾支出方向的使用范围如下:

(一)自然灾害预防措施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包括购买化肥、农膜、植物生长调节剂、燃油、饲草料、小型牧道铲雪机具、小型草原防扑火机具及技术指导费、培训费、农机检修费、作业费、渔船应急管理费、渔港应急维护及港池疏浚费用等;

(二)生物災害防控措施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包括购买药剂、药械、燃油及生物防治、综合防治、生态控制技术应用费、技术指导费、作业费、培训费、有毒有害补助等;

(三)恢复农业生产措施所需的物资材料补助,包括购买种子、种苗、鱼苗、种畜禽,农业渔业生产设施及进排水渠、助航设施修复、功能恢复和渔业机械设备等;

(四)灾后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费等;

(五)牧区抗灾保畜所需的储草棚(库)、牲畜暖棚和应急调运饲草料补助等;

第十三条 特大防汛抗旱支出方向的使用范围如下:

(一)用于特大防汛的支出,主要用于补助防汛抗洪抢险,应急度汛,水利工程设施(江河湖泊堤坝、水库、蓄滞洪区围堤、重要海堤及其涵闸、泵站、河道工程)水毁修复,水文测报设施设备修复,防汛通讯设施修复,抢险应急物资及设备购置,组织蓄滞洪区群众安全转移。

具体开支范围:伙食费。参加现场防汛抗洪抢险和组织蓄滞洪区群众安全转移的人员伙食费用。物资材料费。应急度汛、防汛抗洪抢险及修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所需物资材料的购置费用。防汛抢险专用设备费。在防汛抗洪抢险期间,临时购置用于巡堤查险、堵口复堤、水上救生、应急监测、预警预报等小型专用设备的费用,以及为防汛抗洪抢险租用专用设备的费用。通信费。防汛抗洪抢险、组织蓄滞洪区群众安全转移、临时架设租用报汛通信线路、通信工具及其维修的费用。水文测报费。防汛抗洪抢险期间水文、雨量测报费用,以及为测报洪水临时设置水文报汛站所需的费用。运输费。应急度汛、防汛抗洪抢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组织蓄滞洪区群众安全转移、租用及调用运输工具所发生的租金和运输费用。机械使用费。应急度汛、防汛抗洪抢险、修复水毁水利工程设施动用的各类机械的燃油料、台班费及检修费和租用费。中央防汛物资储备费用。水利部购置、补充、更新中央防汛物资及储备管理费用。其他费用。防汛抗洪抢险耗用的电费等。

(二)用于特大抗旱的支出,主要用于补助遭受严重干旱灾害的区域旱情监测,兴建应急抗旱水源和抗旱设施,添置提运水设备及运行的费用。

具体开支范围:抗旱设备添置费。因抗旱需要添置水泵、汽(柴)油发电机组、输水管、找水物探设备、打井机、洗井机、移动浇灌、喷灌滴灌节水设备和固定式拉水车、移动净水设备、储水罐等抗旱设备发生的费用。抗旱应急设施建设费。因抗旱需要应急修建的泵站、拦河坝、输水渠道、水井、塘坝、集雨设施等费用。抗旱用油用电费。抗旱期间,采取提水、输水、运水等措施而产生的油、电费用。抗旱设施应急维修费。抗旱期间,抗旱设施、设备应急维修发生的费用。旱情信息测报费。抗旱期间临时设置的旱情信息测报点及测报费用。中央抗旱物资储备费用。水利部购置、补充、更新中央抗旱物资及储备管理费用。

第十四条 地质灾害救灾支出方向的使用范围如下:补助遭受特大型地质灾害的地方开展地质灾害救灾。包括灾后人员搜救等应急处置、为避免二次人员伤亡所采取的一定期限内的调查与监测、周边隐患排查、人员紧急疏散转移、排危除险和临时治理措施、现场交通后勤通讯保障等。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业、水利、国土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应当加强对救灾资金的申请、分配、使用、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财政部驻各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按照相关要求对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救灾资金的支付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救灾资金使用管理应当全面落实预算信息公开有关要求。

第十八条 各级财政、农业、水利、国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有关部门、单位及个人在救灾资金分配、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违反规定分配或使用救灾资金,以及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纪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追究相应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各省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应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財政部 水利部关于印发〈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1〕328号)、《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3〕3号)、《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特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建〔2014〕886号)、《财政部水利部关于修改〈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费管理办法〉有关条文的通知》(财农〔2016〕178号)、《财政部 农业部关于修订相关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2016〕238号)相关条款同时废止。

(本刊编辑部根据财政部网站内容整理)

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管理论文 篇3:

坚定信心敢有作为全力以赴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政府7月14日召开的全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仅过3天,办党组就以这种高规格、大规模会议的形式研究部署全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这充分凸显了办党组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战略部署之决心,充分凸显了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在办里重中之中的地位,充分凸显了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艰巨性和紧迫性。这次会议的目的就是要求全系统务必以对人民群众、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以不负重托的使命感、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力以赴地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向省委省政府交一份满意的答卷。下面,我就如何做好全省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讲三点意见:

一、咬定目标,把思想认识统一到省蚕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决定,对居住在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众,实施避灾移民搬迁,这是省委省政府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威胁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工程。胡幼桃副主席指出:“地质灾害直接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凡是危害程度高,工程治理难度大的地方,原则上实施搬迁,并把它作为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实抓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对群众生命财产的危害”。为此,贯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的这一重大战略部署,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必须深刻领会省委省政府开展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主要做到“四把握”:

一是把握目标任务。我省是全国12个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危害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地质灾害高、中易发区面积有5.6万平方公里和6.6万平方公里,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全省自然灾害中仅次于洪涝灾害和旱灾,造成人员伤亡超过洪灾。坦率地说,这些大面积的地质灾害,我们是抗拒不了的,虽然可以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手段,但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天”斗是斗不起的。有句俗话说得好“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因此,讲究科学,避让搬迁是一个重要手段。今年6月份刚刚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和应急体系,基本消除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威胁,使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明显减少。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群众搬迁避让,优先搬迁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周边群众。要加强对搬迁安置点的选址评估,确保新址不受地质灾害威胁,并为搬迁群众提供长远生产、生活条件。从中可以看出,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已纳入国家层面统筹安排的范畴。我们要充分把握好这次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的目标任务,那就是:使地质灾害区的群众抗灾能力显著增强,居住和安全环境和条件明显改善,生产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省政府决定,全省用2年左右的时间避灾移民搬迁8万人。今年先在4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实施,其余县(市、区)选择部分地方试点,明年扩大到全省。今年安排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计划4万人,其中在已下达41个县的扶贫移民计划中调剂1万人;41个县以外安排试点搬迁计划1万人;农村危房改造安排搬迁计划5000户2万人。分县的实施计划也已下达,请各地抓紧落实。

二是把握原则要求。主要就是三条,即自愿搬迁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和整体搬迁原则。第一条,自愿搬迁的原则是前提。我们要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充分理解省领导关于“这是一件为民分忧解难的大实事,要把好事办好”的精神实质。群众既是受益的主体,也是搬迁的主体,如果不尊重群众的意愿,不让群众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就会做出出于好心却伤害了群众的事情。实践证明,群众自愿的原则是我们做好移民搬迁工作一条鲜活的经验,务必坚持。第二条,政府主导的原则是手段。所谓“主导”,就是居主要地位,起重要作用的意思。政府的主导作用,应该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一个好的做法,也是行之有效百试不爽的好经验。政府在避灾移民搬迁中,必须用强有力的手段,全力推动。但是,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更不是强迫命令,而是要抓关键环节,抓关健问题。在规划、调控、监管、整合资源、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第三条,整体搬迁的原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地质灾害区域的群众实施了整体搬迁,才能彻底解除地质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三是把握政策方向。这次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的移民;享受《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扶贫和移民办关于完善库区深山区移民搬迁扶贫有关政策意见的通知》(赣府厅发[2010]32号)中关于扶贫和移民的所有优惠政策。实施危房改造的搬迁户,同时享受危房改造的相关政策。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要以集中安置点为中心,促进公共资源向集中安置点倾斜,公共设施向集中安置点延伸,公共服务向集中安置点覆盖,按照“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由移民扶贫、地质灾害防治、新农村建设以及交通、电力、水利等相关资金整合筹措。

四是把握资金使用管理。避灾移民搬迁户的建房补助标准为人均4000元,其中省补助3500元,设区市配套400元,县(市、区)配套100元,直接补助到搬迁户的资金应不少于3500元。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的避灾移民搬迁户,除住建部门的建房补助资金外,按实际人数人均3500元算账缺口的资金,由地质灾害专项资金解决。这里要强调的是,扶贫移民搬迁是按人均补助的,而危房改造是按户均补助的,在实施过程中,同是危房改造的搬迁户,既要满足危房改造的补助标准,又要满足扶贫移民搬迁的补助标准,请各地在操作过程中注意衔接。

二、精心操作,把避灾移民搬迁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范围广、环节多、要求高,并且有50多个县(市、区)还是第一次组织实施移民搬迁,经验缺乏,加上今年的时间已过半,所以要求各市县必须赶快行动起来,精心筹划,严密组织,认真实施,确保今年的任务如期完成。具体来说要做到“四个到位”。

1、对象落实到位。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抓紧确定避灾搬迁点和人数,并落实今年避灾移民搬迁对象。避灾移民搬迁对象根据国土部门核查地质灾害的情况确定。今年41个县以外试点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和41个县安排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由扶贫和移民部门在国土部门核定的需要搬迁对象中确定,由于41个县的扶贫移民

搬迁计划已经下达,请各地及时调整搬迁对象,确保完成调剂计划。农村危房改造安排避灾移民搬迁的对象由省扶贫和移民办根据发改、住建部门的计划,在国土部门核定的需要搬迁的对象中确定。

2、宣传发动到位。为了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避灾移民的意义、进程和要求,要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地质灾害的危害及防护的知识,宣传避灾安全的责任意识,宣传避灾移民搬迁的相关政策及措施。要采取过去在扶贫移民搬迁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宣传引导方法,比如召开村民宣传动员会,政策宣传登门上户。制定宣传手册,在当地媒体宣传有关政策等等。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人民群众对避灾移民的重要性认识,及时解答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搬迁移民的思想工作,引导地质灾害区的群众自愿整体搬迁。

3、工作程序到位。基本的工作程序分为计划准备、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后续扶持四个阶段,具体地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1)规划制定及审批。有搬迁任务的县(市、区),要制定避灾移民的搬迁规划,报市扶贫和移民办审批,省扶贫和移民办备案。(2)宣传发动。通过宣传,使群众对政策了解明白,群众的疑虑饵释明白,群众的意愿了解明白。(3)组织实施。各地在具体组织避灾移民的搬迁过程中,要严格按《江西省搬迁移民工作操作规程》进行。实行全过程阳光操作。注重群众全过程参与,保护群众在搬迁过程中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参与权,确保操作“公开、公平、公正”。在安置方式上,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安置点的选择尽量做到近路、近水、近电、近校、近医院。集中安置点的选择要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资金管理、统一竣工验收和分户自主建房”。(4)搞好试点。今年在重点县和西部政策延伸县以外的50多个县安排了试点计划21247人,占全省地质灾害移民搬迁计划的53%。其中搬迁任务超500人的县(市、区)13个,超200人的县(市、区)有35个。各设区市要加强对试点县(市、区)的指导,帮助他们尽快地熟悉程序,学习套路,掌握方法。试点县(市、区)要配强领导,抽调专门人员,同时选择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试点。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好的案例,为明年全面铺开打下扎实的基础。(5)检查验收。各地在完成避灾移民搬迁任务的基础上,开展自查和验收,进行相关工作的总结。省办将根据工作的开展情况组织检查和验收。(6)档案管理。县、乡要建立避灾移民搬迁档案制度,做到“一户一档、一点一档、一乡一册、一年一卷”,以便监督和检查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在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纳入危房改造的搬迁户,还要根据农村危房改造的要求,做好档案管理工作。档案资料要分类别、分乡镇收集整理,实行一户一档,并将档案及时录入国家农村危房改造信息系统。关于这方面的工作,省办还将和省住建厅联合召开一次档案管理培训班,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要和住建部门做好衔接。(7)后续扶持。避灾移民搬迁后可能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后续发展问题,对移民的后续扶持将是实现“长期稳得住,逐步富得起”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避灾搬迁移民后续扶持的措施,努力提高避灾搬迁移民户的收入水平。要坚持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巩同搬迁,实行改善条件与发展经济并重,增加收入和提高素质并重,努力提高避灾搬迁户的自我发展能力。

4、协调配合到位。这次避灾移民搬迁工作,涉及的部门多,各相关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密切配合。扶贫和移民部门负责日常的组织和协调、计划和资金的协调、移民搬迁工程的业务指导和监督;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地质灾害隐患核查、移民搬迁摸底调查。搬迁安置新址评估、避灾业务指导以及安置用地的保障;财政部门负责移民搬迁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监管;新农村建设部门争取将避灾移民搬迁安置点纳入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交通部门负责安置点的公路建设;水利部门负责规划内安置点的饮用水工程建设;电力部门负责安置点的用电建设;其他相关部门,也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以上这些要求,省政府在文件中有明确要求,关键是要密切配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三、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避灾移民搬迁的组织、调度和责任落实体系

做好避灾移民搬迁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建设,事关稳定大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各部门务必坚决做到思想上一丝不苟、责任上一环不漏、措施上一抓到底;务必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盼、解群众之所难;务必把这项工作办实办好。具体地讲就是要做到“四落实”。

1、组织机构落实。全省的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由省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省政府明确其日常工作由省扶贫和移民办牵头负责。有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任务的市县,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原已成立了库区深山区移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机构,可由该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从41个有移民搬迁扶贫任务县成立的深山区库区移民扶贫领导小组情况看,除个别县外,绝大多数县由县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中遂川、莲花、万安、赣县、永新县县委书记任组长。各县均成立了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机构,有专人负责移民扶贫工作,有些乡镇还配有移民专干,有的县移民安置点还成立了村级移民扶贫工作理事会。这些都是好的经验,还没有成立机构的市县,可以借鉴。

2、工作责任落实。为了掀起做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工作高潮,形成浓厚的干事氛围,省办决定建立工作调度制度。采取报表、简报、工作汇报、不定期检查和督查等方式,每半个月进行一次调度,通报工作进展,总结工作成绩和经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关问题。各地、各部门也要把避灾移民搬迁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各地要充分利用领导小组这个平台,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有关部门参加的协调会,研究解决避灾移民搬迁过程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将避灾移民搬迁工作的相关部分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重点给予支持。各级扶贫和移民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今年的重中之中的工作,制定工作方案,细化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时间进度落实。为了保证完成省政府要求的4万人避灾移民搬迁任务的总体目标,在时间进度上要控制好以下几个节点:(1)搬迁对象核查争取在7月中旬完成,7月20日前以设区市为单位将调查摸底情况汇总报省办。(2)县级避灾移民搬迁规划于7月30日前报设区市审批。(3)设区市将审批后的县级规划于8月20日前报省备案。(4)今年的搬迁安置前期准备工作于8月底前完成。(5)今年的搬迁任务于12月31日前完成。(6)2012年1月10日前以设区市为单位,书面向省办报送工作总结和自查情况。(7)2012年2月底前省办组织检查验收。根据这些时间节点,各地要以目标倒逼责任,以时间倒逼进度,以督查倒逼落实,全力以赴,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资金筹措落实。各地要以县为单位,积极整合筹措资金。按照省政府文件规定的补助标准和资金来源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充分整合各部门和社会资源,确保避灾移民搬迁户的建房补助资金落实到位。要积极协调发改、财政、国土、住建、新村办、农业、电力、交通、水利等部门,整合好涉农相关资金用于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协调好农村危房改造的2万人和国土部门的1万人的资金到位使用,要足额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市、县配套资金及时拨付到位。

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是党和政府的“德政工程”。我们深知,做好这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但是,做好这项工作有很多有利条件和难得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对我们做好这项工作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决不能辜负省委省政府的期望,决不能辜负地质灾害区人民群众的期待。坚定信心,在重视程度、认识高度、工作力度上做到思想再统一、认识再提高、措施再加强,以求真务实的态度,按照会议的要求积极行动起来,切实履行职责,攻坚克难,扎实工作,不折不扣完成任务,向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地质灾害区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建设和谐江西,实现中部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饶振华

上一篇:建筑企业市场开发项目管理论文下一篇:工作室教学模式下艺术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