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对矿区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作一些简述。阐述了矿山地质灾害情况,分析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对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关键词:老坡锰矿;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引言老坡锰矿区位于德保县城南东部足荣乡的老坡-孟棉村一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 篇1: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这使得部分地区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与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进而形成了一系列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问题。针对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进行的调查,是实现准确获取地质信息,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降低地质灾害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害问题的发生几率。本文探讨了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的相关要点内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调查

1.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现阶段地质环境调查工作在技术层面有了显著的进步,空间遥感、地位技术以及其他数字技术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准确性。当前,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应用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基本模式:

1.1传统调查评价方法+数字地质图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传统地质勘测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录入软件系统,借助软件制图成为数字化的地质图,便于相关地质调查人员的信息查阅和使用。在当前的地质调查工作中,这种模式的应用较为普遍,提升了地质图制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性。但这种模式在是对传统地质制图方法的改进,属于工具应用方法层次的改变。其使用的软件仅仅调用了图形编辑功能,没有全面发挥出当前信息化软件的整体技术优势,对于地质调查工作整体性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就整体趋势而言,这种模式将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形成更具规模的空间数据库,在充分引入融合数字地形模型后才能实现质的飞跃。

1.2基于RS、GIS的地质灾害数据库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综合了RS、GIS勘测获得的相应区域的地质水文、及其他相关空间地理信息,以此为基础将相关信息录入软件系统,借助图形处理技术,形成一系列的地质环境空间数据库。在改模式的应过程中,在上述数据库内信息的支持下,GIS系统能够对调查区域进行综合性的智能化分析,根据地质环境条件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专业人员通过预测结果的运用形成相应的地质灾害图或调查报告。这种模式的应用全面提升了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的水平,在数据规模和分析预测能力等方面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是当前核心技术形式。

1.3 智能化的GIS、RS、GPS整合的调查评价模式

该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调查技术模式是将以GIS,RS和GPS三种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优化整合,实现标准化统一性的空间数据和信息处理与使用系统,通过三维可视化的形式进行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分析。该模式实现了地质数据的动态化监测与更新,有效保证了信息的实效性,智能化GIS系统的功能支持,在分析结果准确性方面达到了专家级识别处理水平。这种模式是当前科研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和实验的重点。随着网络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种技术模式的覆盖性必将全面提升。

2.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中的注意事项

2.1调查的类型与精度的确定

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工作中,相应调查类型的选择与精度的确定是基础性环节。地质环境调查相应数据和灾害预测结果的应用是以所在区域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的,其目的在于降低地质灾害对于区域建筑物、功能性设施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损害。在具体的选择过程中,调查人员可对区域建筑密集程度、功能性设施的重要性以及人口规模等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对地质调查对象等级进行划分,从而选择相应的调查类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适用的相应精度标准,具体的精度标准包括:小比例尺、中比例尺、大比例尺和详细比例尺等。在确定调查模式和精度的基础上,按照相应的指导规范展开调查工作。

2.2地质灾害风险分级

地质灾害风险分级工作是在调查预测结果的基础上,综合对所在区域可能形成的系列性影响所划分的,主要判断依据为生态环境损害和构筑物与经济损害的整体水平,执行标准为危害发生可能性与破坏损失两方面参数。在具体判定过程中,对于地质灾害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主要衡量准则为相应灾害的发生几率和与受影响目标的空间距离,而破坏损失则可通过地质灾害所在区域经济价值和承灾脆弱性判别。对于地质灾害分级,当前行业主要执行依据为:按照《澳大利亚地质力学联合会规定》( AGS, 2007a)进行6个层级灾害划分,按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调查规范》等系列国家标准进行4个层级灾害划分,最终结果根据两者进行综合性判定。

2.3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方法的选择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在完成类型精度设置与灾害分级后,可确定具体的调查方法,调查方法的选择主要依据调查项目二确定,除去传统的灾害成因、灾害规模以及发生变化趋势外,应包括一下部分数据内容:①达到一定体积规模的地质灾害发生的年频率;②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的滑距和滑速;③承灾体及经济价值;④承灾体时空概率和⑤承灾体易损性。上述信息内容共同构成了地质环境与灾害调查的整体目标,以此为基础结合调查精度与类型确定调查方法。当前,较为通行的调查方法分类如下:低精度的调查适用于中小比例尺(<12.5万),采用的方法也是一般性的收集资料、遥感解译、地面调查等;中精度的调查适用于大比例尺(1:2.5万-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工程地质测绘、经验办法、走访知情者、简单模型、统计技术等;高精度的调查适用于详细比例尺(> 1:5000),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详细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钻探、物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承灾体资产评估等。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现实需要的促进之下,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要点内容之一。多种新型地质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调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方面水平的提高,有效保证了地区对于地质灾害的控制,进一步降低了地质灾害发生对于经济生产和人员安全的损害,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张像源,曾青石,陈辉.地质灾害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据模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7,05:98-101.

[2]陈亮,曹恺.信息量模型在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3,12:170-172.

[3]钮亮.灾害调查信息系统的建立——在娄烦县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D].太原理工大学,2002.

[4]李彪.探讨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4,06:65+63.

作者:胡先礼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 篇2:

浅析老坡锰矿区矿山地质环境及其地质灾害防治

摘要:本文对矿区的地形地貌、地层、构造、地下水等地质环境作一些简述。阐述了矿山地质灾害情况,分析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并对其提出防治措施及建议。

关键词:老坡锰矿;矿山;地质环境;地质灾害

引言

老坡锰矿区位于德保县城南东部足荣乡的老坡-孟棉村一带。地处摩天岭复式向斜北西翼,含矿层产于下三叠统北泗组中段含锰灰岩及锰质硅质泥岩中,为锰帽型氧化锰矿石。矿床规模达中型。

矿山自1996年开采至2014年,大大小小采矿点达20多个,先后建设5个采区共17个露天采场进行开采生产,均为露天机械开采。随着采矿工作的延续,部分矿体受地质、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闭坑,目前剩下7个采场仍在开采中。

1.矿山地质环境

1.1矿区自然地理条件

矿区为中低山陡坡地形,山峦巅连起伏,局部为岩溶地貌。山脉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延伸,山地坡度在20~60°不等;海拔最高为鸡冠山主峰905.00m,一般为490~720m,最低点老坡河下段415.00m,最大相对高差为490m,一般高差为100~200m。区内植被发育,覆盖广泛。残坡积层一般厚1~3米,局部大于3米。

矿区除最大的主干沟谷老坡河有常年的地表径流外;支沟多为旱沟,山坡及坡下地表出露的渗水泉点甚少,山间沟谷水流量受雨季控制,雨季有水(流量为28升/秒),均向老坡河排泄。

本区地处亚热带,年平均气温18~21℃,最高37℃,最低-2.6℃。年平均降水量为1461.4mm;年降水的分配具有明显的季候性特征,五~八月为雨季,十一月至次年三月为旱季。地表水多受采矿及人畜活动的污染,不能直接饮用;地下泉水露头较多,饮用水可解决。

1.2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为下、中三叠统、第四系。自下而上为:

(一)下三叠统马脚岭组:下部为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夹中~厚层状灰岩及深灰色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灰岩夹深灰色薄~中层状含硅质灰岩;中部浅色~灰色中~厚层状灰岩夹灰色中层状泥质灰岩,局部夹黄灰色薄层状泥灰岩;上部灰色层状含硅质灰岩、泥质条带状灰岩竹叶状灰岩、浅灰~灰色中层状状扁豆状泥质灰岩,顶部常相变为灰~深灰色块状~角砾状白云质灰岩。

(二)下三叠统北四组:为矿区之含锰岩系,自下而上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下部为灰黄色薄~中层状泥岩夹少量薄层硅质岩、偶夹锰土条带。上部为黄绿色,灰黄色,(风化后呈灰白、灰黄色)中~厚层状含锰质泥岩、锰质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局部相变为含锰硅质岩或硅质泥岩。第二段:下部岩石以普遍含锰为特征,含锰矿5层,矿层间的夹层含锰(1

(三)中三叠统百蓬组下段底部长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凝灰质砂岩,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层状泥岩与粉砂质泥岩互层;中部黄绿色、黄褐色薄~中层状粉砂质泥岩互层;上部灰绿色、黄绿色中~厚层状长石质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互层夹泥岩。

(四)第四系,矿区内第四系主要有洪冲积层和坡残积层。洪冲积层发育于小河两侧阶地及河漫滩,为砂土、砾石层。面积较小,厚度极不稳定。坡残积层主要发育于碎屑岩、钙质泥岩分布地区,为棕色、棕灰色、黄褐色含岩石碎块、碎石的粘土、亚粘土或亚砂土。锰矿层及其附近常含较多的锰矿碎块,可作为找矿的标志。

1.3构造-褶皱与断裂

矿区为摩天岭复向斜北西翼之次级构造。总体主构造线呈北西走向,与北东向构造反复接合,形成向西凸出的弧形褶皱;同时,次级褶皱发育,并叠加北西向、北东东向和北东向断裂,地质构造较为复杂。

区内褶皱宏观上受北西向构造和北东向构造的复合控制。矿区的主体褶皱为岜意屯背斜,背斜西翼,由于构造叠加,产生了多个次级褶皱,有领屯背斜、果福背斜等,形成了不同级次的次褶皱组。褶皱组主要有果福褶皱组、华屯褶皱组、朴素倾伏向斜。在上述褶皱的翼部,常发育有不同方向的裙饰褶皱。

区内断裂发育,有北西向、北东向和北东东向三组。其中北西向和北东东向形成较早,稍晚于褶皱期;北东东向断裂组,切断北西向断裂组,但为北东向断裂所截切。北东向断裂形成最晚,对氧化锰矿层的形成或破坏起到很重要的控制作用。

2.矿山地质灾害

一、灾害类型及其危害性

矿山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开采矿山而直接诱发的人为地质灾害。矿山开采引起的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包括:冒顶片帮、深部岩爆、采空区垮塌和地表塌陷、井下突水、崩塌滑坡、地下水破坏、矿震、环境污染等。其崩塌、滑坡、(人造)泥石流是本矿区常见或可能诱发的主要地质灾害灾种,它具有突发性强、分布范围广和一定的隐蔽性等特点。它的主要危害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阻断交通道路、摧毁村庄矿山、淹没山地农田土地和水利工程设施等。

二、灾害的成因及相关因素

地质灾害的成因跟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有关。自然因素包括地质环境条件、气候条件、植被条件等;人为因素主要原因是不合理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造成。

2.1 滑坡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整体下滑的动力地貌现象。滑坡是矿山的突发性地质灾害之一。滑坡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滑坡主要出现在松散沉积层。松散沉积物,尤其是粘土及黄土浸水后,粘聚力骤降,大大增加其可滑性。基岩区的滑坡和软弱岩层有关,当组成斜坡的岩石性质不一,特别是上覆松散堆积层,下伏坚硬岩石时,易产生滑坡;岩层的倾向与斜坡坡向一致时,也有助于滑坡发育。高陡的山坡或陡崖,使斜坡上部的软弱面形成临空状态,上部土体或岩体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产生滑坡。

(2)气候条件及其他条件:持续的强降雨,活跃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地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2.2 崩塌

崩塌是较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动力地貌现象。崩塌现象的发生在矿山较为普遍,有土体崩塌和岩质崩塌(也称落石),规模较大小不一。崩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地貌及地质条件:地貌是引起崩塌的基本因素,一定的坡度和高差是崩塌发生的基本条件。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坡地,当坡度超过它的休止角时可能出现崩塌,根据坡度和高差的不同出现崩塌情况不同。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斜坡,当坡度较大,一般大于50度,高差大于50米时,才可能发生崩塌。结构致密又无裂隙的完整基岩,在坡度很陡的情况下也不会发生崩塌。反之,结构疏松、破碎的岩石易发生崩塌。

(2)气候条件:在岩石风化强烈地区,风化层较厚,悬崖陡坡容易出现崩塌。暴雨、连日阴雨等也是崩塌的触发因素,岩体和土体中水分的大量渗入,增加了荷载,同时还影响岩土体内部结构,导致崩塌发生。

(3)人为因素:主要为不规范矿山开采。如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极易冲蚀河岸、土体等,都导至崩塌的发生。

1996-2007年间,本矿区在人工采矿过程中,安全意识薄弱,盲目挖掘,至使边坡角度过陡而导致崩塌多起,造成1人死亡,轻伤12人的事故;自2007年至今,以机械采掘(兼水采)为主,因采剥失调、边坡角度过陡等因素而导致的大、小崩塌现象不记其数,造成死亡1人,轻伤6人及掩埋设备事故。

2.3(人造)泥石流

泥石流是一种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突然爆发,历时短暂,来势凶猛,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洪流。泥石流一旦发生,其造成的损失较大。泥石流的成因三项必要条件:特定的地形和坡度、丰富的疏松土石供给以及集中的水源补充。然而这些条件又受控于地质环境气候、植被等各种因素及其组合状况。

该矿区易诱发泥石流地段主要分布在朴素矿段的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素屯旱河一带。该地段特点:河道狭窄,两岸河谷有多个采矿点及排土场、堆渣场,呈递级的简陋尾矿坝。河道北岸及上游地层为松散的砂土、砾石层,厚3-60米。

图片2-1. 朴素屯尾矿坝与堆渣场一角.

(照片说明:沿朴素屯旱河河谷拦截而成的简易尾矿坝,距村庄最近处仅50m,采矿点离村庄300m。冲沟从两村庄中间穿过,向东面的老坡河排泄。)

引起或诱发(人造)泥石流主要因素是:排土场、堆渣场边坡失稳,或者尾矿坝垮塌(溃坝);露天采矿场边坡失稳、洪流冲蚀引起的边坡失稳、及水采方式开采矿石形成的人造成洪流等,提供丰富的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和水源补充。如在雨季的强降雨,加简陋的尾矿坝,易引发的场库失稳导致尾矿坝溃决继而形成(人造)泥石流。如:2012年①号尾矿坝溃决形成(人造)泥石流,其大量的废泥污水涌向老坡河,造成淹埋沿岸农田、冲垮沿岸矿山设施、冲垮桥梁1座、污染下游人畜饮水。

3矿山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根据矿山的地质条件和地形特点及矿山的开发利用方案,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对该区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3.1合理设计边坡参数,加强边坡监测,建议作挡墙稳固边坡,开挖后如果出现开裂变形,建议做专门的工程地质勘察。对于原有的灾害点,做好边坡加固和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因矿山开采而诱发灾害复发的隐患。

3.2渣场弃渣严格作好方量及边坡坡度的设计,作好挡墙设计,设置拦渣坝,防止(人造)泥石流的产生。特别是在朴素屯、那腰屯及其北西向的朴屯旱河一带易诱发泥石流地段更要加强监测,对该区的尾矿坝进行加固,防止(人造)泥石流的发生。建议在那腰屯小山包的北西方向400米的河道拐弯处进行人工河流改道,以消除或降低(人造)泥石流发生,以保障谷口处的村屯、学校的生命财产安全。

3.3在进场公路、矿山生活区建设中,会形成大量的边坡和一定数量的弃渣,可能形成边坡失稳,造成滑坡和塌方;加强工地管理,合理堆放弃渣,严禁随意弃渣;在险要地段建设拦挡滚石和飞石的设施。

3.4建议加强矿山复垦工作,防止水土流失、恢复植被和景观。在开采过程中,有计划地将弃渣回填到采空区。弃渣场经处理后再敷表土、植草种树,以恢复矿山生态功能。

4结束语

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矿山环境、加强监测与信息化管理、防止矿山地质灾害、实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广西锰矿资源,新编《广西地质矿产志》

[2].《浅谈广西山区公路地质灾害分析及其防治措施》黄纯粹、农 良,2007

[3].《广西山地灾害及其防御对策》广西水利水电,陈润东、黄华军,2003

作者:黄纯粹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 篇3:

地质环境利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摘  要】当前,人们正面临着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出现这一问题的主因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开采量逐步增加,而随着开发工作的推进,人们往往会忽视地质环境受损情况。地质灾害会给人们的正常生活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甚至导致人员伤亡。所以该现象需要得到高度关注,人们要提高对地质环境利用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将二者整合起来,构建更加完善的灾害防治体系。

【关键词】地质环境利用;地质灾害;防治

1 引言

在国家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基于自然界客观规律进行了自然改造,助推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改造过程中,遇到地质灾害问题通常是不可避免的。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有助于助推生态文明事业的长效发展,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在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提高对地质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加大利用力度,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还能够为灾害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保障。本文着重对地质环境利用和地质灾害的防治策略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未来地质工作的长效健康发展作出贡献。

2 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概述

2.1 地质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本文所研究的地质环境指的是生态体系当中由非生物部分物质所构成的一个环境系统。从微观视角进行研究,地质环境是岩石风化的产物[1]。众所周知,地球处在持续性的发展与演化当中,那么地质环境也是持续变化的。由此观之,地质环境的形成与地球演化存在着直接关联。在生态环境内部作用之下,遵守能量守恒原则,形成了如今存在稳中求变特点的地质环境。所以对地质环境特点进行分析,把握地质运动的具体规律,剖析具体地点有可能出现的灾害,做好提前准备,有助于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水平。

2.2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球在演化的整个历程当中,因为发生不同类型的地质作用而带来的灾害地质事件。从分布上看,地质灾害具备空间规律性特征,与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是人类和自然活动带来的综合结果。一般而言,自然地质固定结构、板块运动、不合理开垦等均会导致地质环境恶化发展的问题,进而引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具备一定的不可抗力性,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所以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与实际治理都是非常困难的,一旦出现地质灾害,将会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所以现如今社会各界都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问题,但是因为现代科技发展仍然有限,现阶段还无法准确预测地质灾害。面对这一情况,只能竭尽所能地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考察地质环境,做好对考察数据的综合研究,掌握自然运动的实力性特征有助于估计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为防范工作提供必要依据。当前,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别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塌陷,等等[2]。

3 地质环境利用策略

当前,地质灾害频发问题已经成为威胁生产生活的巨大隐患,只有做好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工作,才能把风险降到最低。考虑到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地质环境变化又会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在探究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过程中,要把着眼点放在地质环境的利用这一要点上,通过做好环境利用与监测工作,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出现的概率。地质环境的利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构建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地质灾害防治的目标在于通过一系列的灾害防治工作,保证人民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要想利用地质环境做好灾害防治工作,就需要对地质环境的安全性进行探测,估计地质环境当中的风险因素,以便构建完整全面的环境评价体系。在该体系建设环节,需要特别关注质量评价、实地勘察地质环境,评估风险、评价工程周围环境、评价研究工程周围环境容量。第二,地质环境安全建设。一般而言,在进行工程建设前,都会注意对工程用地展开有效检测,最大限度保证工程质量与安全,尽可能规避其中的风险。做好地质环境安全建设,就是要加大对此项工作的投入力度,而在地质环境的安全建设环节,要对工程性质与用地形态进行把握。同时,检测地质成分和结构,评估其是否存在如造成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基于此,有关单位必须正确认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秉持绿色发展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对工程用地的实际地质信息进行把握,全面评价安全环境,以便对用地区域之内的地质环境进行科学化利用;做好对建设工程当中各层次安全性的评价工作。第三,做好区域环境的利用工作。在工程建设环节,要高度关注地质环境的优势和缺陷。利用多样化手段勘测地质环境,得到尽可能全面准确和真实的地质信息,并将诸多信息整合起来,发现地质环境的综合优势,为区域地质环境的合理化利用打好基础;立足地质灾害产生区域划分与工程建设等不同的角度,分析地质环境,发现地质环境的缺陷,并通过开展一系列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与实用性的分析工作,保证地质环境的利用效果。

4 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地质灾害防治是降低地质灾害损失必不可少的手段,考虑到这一工作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需要构建全方位的灾害防治体系,实现多角度考量,制定完善科學的措施[3]。第一,有效调查区划建设情况。在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当中,调查区划建设是其中不容忽视的环节。相关部门需要开展实地勘察工作,查看地质边界情况,目的是掌握区域内地质环境及其变化情况。根据勘测获得的结果,能够预测有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并做好危险度的划分,以便针对不同危险程度采取差异化和针对性的预防方案,减少灾害损失。第二,健全监测报警体系。相关部门要在容易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安装好监控报警设施,实时记录地质变化的数据信息,并开展专业化的信息分析,了解其中有可能存在的危险要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确定地质灾害检测标准,做好设施设备的购置与安装利用工作。另外,还要加强监测报警体系建设,为抗险救灾赢得更多宝贵时间,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第三,完善紧急避让机制。一旦发现地质灾害险情,必须立即拉响灾害警报,将险情上报给上级部门,及时采用紧急避让方案。在这项工作的实施当中,需要关注受灾人群的安全迁移,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之上维护经济安全。做好一系列处理之后,需关注灾后地质环境,为灾后重建提供必要保障。第四,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相关部门在接收到灾害警报信息之后,需第一时间做好灾情研究,立足实际确定紧急应灾救灾方案。假如发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极大,则需立即采取有效方案,撤离受灾人群,并注意协调好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通力协作与合理分工,落实责任,为灾害防治效果的提升提供保证。第五,健全科学研究体系。在防治地质灾害时,有效的科学技术研究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除了要强化救护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提升科技水平作为重中之重,将完善的科技作为基本支撑[4]。

5 结语

在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进一步增加了对资源与能源的消耗,并由此引发了诸多地质灾害问题。地质灾害事件的出现,不仅会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秩序。在地质灾害的防治环节,对地质环境进行合理化利用是不可忽视的,只有将二者有效结合,才能够让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获得实效性进展,强化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效果。具体来说,在对地质灾害进行评估时,要加强对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工作,以便结合地质环境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灾害防治方案。

【参考文献】

【1】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9,35(10):207-209.

【2】唐夺.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究[J].卷宗,2019,9(4):229.

【3】徐兴.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J].建材与装饰,2018(33):233-234.

【4】汪民.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现场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J].国土资源通讯,2016(12):13-17.

作者:孙晓亮

上一篇:公益创投企业研究论文下一篇:公司资产运营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