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地建设进度管理论文

2022-04-26

物流基地建设进度管理论文 篇1: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之我见

摘 要:本文从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项目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总结了建设工作的经验体会,对申请或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培训基地 课程体系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技能人才培训也成为各职业院校的工作重心。培训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培训基地的建设,笔者认为,唯有高质量的培训基地,唯有符合社会需求的培训基地,才能体现国家对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的要求。

2012年4月,国家启动了第二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笔者学院收到文件后,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立即成立了由分管副院长牵头,相关专业系部负责人及教学骨干组成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小组,通过10天左右的精心准备,完成了浙江公路技师学院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上报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经过省级专家初审,国家人社部、财政部等部委复审,批准了我院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之后在院相关部门的齐心努力及相关企业的全力协助下,完成了申报书中的各项建设目标,2014年11月顺利通过了浙江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的专家验收。

此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实践,不仅强化了我院的行政办事效率,还提升了我院的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为了再接再厉,发挥好基地的作用,我们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了总结,笔者认为在建设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时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理解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意义及要求是建设工作的基础

为了做好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项目申报工作小组首先对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进行了认真学习,对我院的管理、教学、培训、设施设备、场地、师资力量、校企合作等基础申报条件进行了全面分析。我院建校三十多年来,为我省交通公路行业输送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组织完成了多批次的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鉴定工作,所涉及专业与我省的经济发展密切结合,符合我省交通建设、养护发展规划战略的需要,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业,项目建成后会为我省的交通建设、养护事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为广大老百姓提供安全、便捷、快速、舒适的交通服务,发挥引领示范效应。大家认为我院基本符合申报条件,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决定集中精力开展申报工作。

二、形成切实可行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要紧贴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文件要求及本省、行业、学校的实际。大量的资料表明:2011年浙江省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亿元大关,“十一五”以来,交通运输部提出交通公路建设要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于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交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交通服务涵盖所有社会群体,“面向各行各业,联系千家万户”,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离不开交通。浙江交通坚持率先发展,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另外,浙江为全国首个交通物流业发展试验先行区,随着浙江交通事业的大发展,浙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工程机械化施工与管理、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公路施工与养护、公路工程检测等专业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浙江省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如此繁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养护任务,提高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当然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交通高技能人才。但是我省在交通公路工程建设与养护、工程机械设备管、用、养、修等专业高技能人才严重紧缺。浙江省公路管理局“十二五”规划中已认识到公路行业技术工人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比例远远低于需求的比例,数量也严重短缺。

我院是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工程机械类专业、公路施工与养护类专业是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品牌专业,是我省培养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公路施工与养护技师的唯一一所技师学院。同时我院也是浙江省公路工程机械施工与管理、使用与维护、公路养护、公路施工等行业技能培训考核站,是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是我省唯一一家拥有强大的工程机械、公路施工与养护师资力量并且直接服务于工程一线施工单位的培训机构,在交通系统在职职工培训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培训经验,为浙江省的交通建设培养了大量的一线施工技术人员。

基于以上情况,并考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及《浙江省人才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目标的要求,我们明确了立足浙江省交通类高技能人才急需的实际,面向行业、企业培训的建设目标,以培养工程机械化施工、工程机械使用与维修、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公路施工与养护类、公路工程检测类技能型人才作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我院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训的内涵和培训能力。

三、申报材料中写到的一定要做到,做到的一定都要有记录

申报材料中的建设任务明确后,我们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交通类职业资格标准,通过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完善、形成了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了突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模式。建立了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培训课程标准,规范了培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把培训质量、培训效果作为培训工作的核心。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充分体现课程结构、课程定位和课程内容的职业性,以现场模拟与实际操作为载体,融“教、学、做”于一体构建了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建设过程中我们还坚持了实用、科学、可持续发展、综合性、先进性、共享性、社会性的建设原则,形成了培训课程标准共16套,校本培训教材、大纲共16部,高技能人才培训技能评价体系共5套,新签订校企合作协议10份,编写理实一体化教案、培训项目题库共16套,8本培训教材已列入人民交通出版社2015年的出版计划并正式出版;建立了专业带头人培养、培训、教师聘请、校企合作、财务管理、资产管理、培训管理等20项管理办法、制度;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共5名、骨干教师6名、引进教师9名,聘期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培训教师10名。完善了与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相适应的实训室建设,实训场地超过13000平方米。

四、强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工作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在两年的时间里要完成培训体系、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管理制度、培训场地的建设等一系列的工作,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为了保质保量按期完成任务,我们成立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小组,明确了各自的任务分工、要求及完成时间、质量标准,切实做到层层落实;工作过程中围绕产出这个重点,对完成时间均留有余地,并尽可能做到前期工作安排的稍微紧一些,以便为后期的成果整理及完善工作留有余地。

建设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定期召开工作碰头会,对阶段性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交流、检查,对存在问题进行研讨,遇到分歧时能及时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办法,工作小组的重点是围绕推进工作出发,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是服务于工作小组,从政策、资源、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另一方面,我们似情况开展小范围的沟通,以解决小范围的问题。

我们比较重视对兄弟院校的学习、取经,借鉴他们的建设经验,以便少走弯路走捷径,提高建设工作的效能。

经费使用管理方面,我们能严格按照《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执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没有用于差旅费、劳务费等禁止使用的范围,严格实行项目管理,落实项目申报时制定的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单独建账,实行专款专用。

五、存在问题及建议

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是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满足各行各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的质量、深度对其今后在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质量及效益发挥方面影响很大。但繁重的项目的建设过程与有限的人力资源矛盾突出。教学带头人、骨干教师、企业一线技术负责人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教学与生产一线的主力军,教师平时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已经非常繁重。企业技术负责人经常为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在奔波,工作非常辛苦,尤其是现在的学校、企业岗位人员都相对紧张。如何克服这些矛盾决定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成败。为保障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建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要在项目建设一开始就建立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行业要建立保障企业积极参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的机制。建设过程中,上级主管部门要对建设过程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形成有利于建设工作的政策、制度。组织建设单位与主管部门开展定期的交流、研讨,保障项目建设能够按照实施办法稳步推进并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公路技师学院)

作者:王潘劳

物流基地建设进度管理论文 篇2: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探析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Prefabricated Component Production Base of Prefabricated Building

GAO Yun, WU Shu-an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Yangzhou 225009, China)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行业实现了迅猛发展,进而使得建筑行业的市场竞争压力随之增加。因此,实现行业创新成为建筑行业突破瓶颈的重要途径。装配式建筑具有节能、环保、提升工程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等优势,其成为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推行,其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中,建筑构件的预制环节是装配式建筑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存在问题较多且具有一定解决难度的部分。论文主要分析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就应对策略进行探析。

【關键词】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策略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设规模不断加大,建筑行业发展飞快,其应用的科学技术有了明显提升。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建筑行业的工业化程度发展较为缓慢,为了更好地提升我国建筑工程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企业利益的增长、实现更加环保节能的目标,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建筑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但是因为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还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如建造成本高、缺乏专业技术型人才、缺乏相应的技术支持等,这使得装配式建筑的实际应用情况与预期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障碍,但并不影响装配式建筑自身具有的多方面优势的发挥,因此,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实现大范围和快速发展势在必行。

2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建筑工程材料和技术不断得到创新和优化。装配式建筑指的是将建筑工程中所使用的相关构件在工厂进行预先制作,然后再配送到施工场地进行现场组合、拼装等操作。这种搭建式的建筑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工程材料损耗、缩短工程周期,同时,还更加环保。近年来,建筑行业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关注和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同时,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倡导政策,对于装配式建筑的使用率、发展速度、使用范围等有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因此,多地相继出台相关的政策和详细的指标,为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众多支持。装配式建筑自身的发展还可促进建筑材料、设备、技术等实现共同创新和进步,加快了建筑新材料的科研和使用、促进了建筑技术水平的提升、实现了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更突出的环保、节能、降耗作用,使建筑工程向着绿色建筑方向发展,其技术的应用减少了建筑工程实施过程中的人工成本,提升了工程效率和质量。装配式建筑的实施必须通过预制构件来完成。因此,研究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相关策略,是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基础。

3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3.1 标准化程度较低,产能稳定性不足

受到建筑工程项目具体情况不同的因素影响,在设计阶段,通常首先考虑的是销售量问题,而欠缺模块化方面的设计考量,进而使得很多预制构件在进行进一步的设计过程中要依据不同项目和不同业主方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图纸的深层绘制。鉴于现状下的低标准水平问题,使得后续预制构件在进行生产時,其实际生产节奏无法得到科学管控。例如,在一些建筑工程项目中需要预制凸窗构件,这种形式的预制构件所需混凝土放量极少,使得该类型的预制构件在存放过程中无法进行叠放堆放,进而需要占用大量的储存场地。但是在实际生产基地的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缺少此方面的考虑,造成场地不足问题。

3.2 生产基地建设无法与进口生产流水线相匹配,实际产能低

当前,我国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主要分为国外和国内两种生产线,国外进口生产线成本高、技术对接以及后期服务受到空间距离以及时间成本的影响,使得其低生产基地的设计过程缺少参与,造成生产基地和进口生产线无法匹配的问题。国产生产线其自身自动化水平低,流水线工人技术水平不足,使得实际产能低。

3.3 预制构件信息化程度较低,储存和物流信息混乱

在生产基地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信息管理,使得构件信息化水平较低,缺乏相应的登记管理,对于产品的流向、后续跟踪等无法实现有效管控,进而造成构件的堆放、存储、物流等信息混乱。

3.4 施工现场工期滞后,新订单缺乏使用场地

根据相关调研工作发现,当前很多装配式建筑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存在较严重的堆场超负荷问题,主要原因是受到天气、外部环境以及其他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使得施工进度无法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堆场超负荷使得新订单缺乏相应的场地,进而造成了生产停滞问题,从而是生产基地的实际产能降低。

4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原则

4.1 以满足市场需求为建设方向

预制构件的生产基地建设必须考虑市场需求因素,依据所在地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应用范围等进行相关的规模建设考量。其建设规模和预计生产量等在满足当前所需的前提下,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使其具备创新发展的空间,同时,还要避免规模过大造成产生过剩、供大于求现象的发生,以避免资源浪费。因此,需要在生产基地建设前期做好全面、详细、科学的调研,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同时,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海量信息功能,实现相关建设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以提升调研信息的科学性。

4.2 以环保和成本管控为基本原则

装配式建筑本身就具有更加环保、节能、绿色的特点,因此,在进行预制构件的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同样要遵循环保特点,加强成本管控是提升企业效益的直接途径。因此,环保和成本管控是生产基地建设的基本原则。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原则主要体现在需要因地制宜,尽量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和发展优势。例如,将生产基地选择在距离原材料水泥、钢筋等厂址较近地区,减少运输成本等。在进行厂址选择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原有的工业园区划分和厂区设置等,选择基础性设施较为齐全、交通便利的区域。这样的建设原则不仅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利用,使建设过程更具环保节能的特点。同时,可减少相关的成本支出,进而提升企业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4.3 以服务范围为基准确定建设规模

生产基地的建设布局过程中需要注意其辐射半径的选择,如企业自给性的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其辐射半径应最小,区域性的生产基地辐射半径居中,而综合性的生产基地辐射半径是最大的。同时,还要深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和当地装配式建筑发展情况,结合钢厂、工业园实际地址、产量、需求等多种因素实现预制构件的生产基地服务范围的准确设计。

5 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策略

5.1 生产基地功能区域划分

①生产基地的总体规划。

生产基地的总体规划需要考虑经济、环境、成本、政策、市场需求、交通、发展空间、运输等多种因素,确定厂址,最后进行相关规划。供电方面的规划需要考虑生产、生活以及办公三方面。依据实际生产情况设计总功率,通常生产用电需要在800kVA以上,也不可设计过大容量避免造成浪费。供气和供暖方面的设计规划要以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满足相关的洁能要求,选择成本较低的能源供应方式。例如,使用市政供暖管道。生产基地规模在目前情况下其用地面积通常在15亩左右,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留有发展空间。

②依据生产基地的功能区域,需要重视堆放空间和厂房的具体设计。

堆场是预制构件生产基地的重要功能区域,其规划面积的大小、位置等对于后期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常用的有两种布置方式,即侧方和环绕两种。侧方堆场指的是堆场在生产车间一侧,环绕堆场指的是依据实际生产基地的地形将堆场分成两部分,环绕着生产车间进行设置。

进行堆场规划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是功能区要设置分明,生产和堆场不能存在干扰。而且在生产车间和堆场的面积设计方面,堆场不得小于生产车间面积。环绕堆成设计过程中可以选择不规则侧作为堆场,以确保生产区域的完整性,同样两个堆场总面积不得小于生产车间面积。

厂房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具备的功能有: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固定的模台、钢筋加工区域、混凝土搅拌站、办公区等。当前,我国的预制构件生产行业中关于生产基地的自动化生产线规划布局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由1条自动化的生产流水线和1条模台生产流水线加钢筋生产区组成,适用于狭长型的厂房。该布局可以更好地确保自动化生产流水线的产能,削弱固定模台产能。第二种是由1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1条模台生产流水线加钢筋生产区组成,适用于规模较大的厂房。使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模台的产能都可得到保障,更具生产灵活性。第三种是由1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和1条模台及1条备用生产流水线加钢筋生产区组成,适合厂房用地宽裕的情况,可生产的产品种类多样化、产能高,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力,有利于规模化发展、品牌形象建设等。

5.2 生产基地设施配置及规划

①预制构件的生产流程。

目前,装配式建筑行业所需的预制构件种类主要有:实心的墙板、三明治式墙板、叠合型墙板以及叠合型楼板。因此,在进行生产基地设计规划过程中要切实考虑到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具备的环节和相应的设备,对于上述常用预制构件要以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为目标实现设施的配置。

②生产线相关设备清单。

生产基地的核心设备之一就是生产线,当前使用的生产线主要有进口和国产两种。上文已经提到过进口生产线具有较大的使用限制性,因此这里不作研究。主要分析研究国内生产线相关的设备清单,主要包括生产线模台、混凝土布料机和送料机、模台立起机和存取机、构件的养护库、摆渡车、混凝土振动台、运输车、划线机、工位控制系统、信息化系统。

③生产过程中的辅助设备清单。

辅助设备同样是确保生产线的稳定和产能提升的基础性设施,因此,需要通过设计使其相互间实现更好的匹配才可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常用构件生产的辅助设备主要有:桥式起重机,又分为10T双梁、16T双梁、25T双梁,以及叉车、空压机、地磅、装载车、锅炉、实验设备、搅拌机、配料系统、提升系统、计量系统、气路系统、自动控制系统等。

5.3 生产基地人员管理及培训

①生产人员配置。

生产人员配置要充分结合具体生产线情况,上述内容中提到过国外生产线所需人力成本较大,自动化程度高,但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对于进口生产线人员配置方面要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无法达到统一性。对于国内生产线的人员配置问题,主要存在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的问题,因此,提升了对生产人员的依赖程度。但基本上每个工位人员控制在1~2人即可,具体还需结合工人实际能力以及生产情况而定。

②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水平与生产基地的产能、经济效益等有直接关联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如利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和激励政策,可以更好地规范生产人员的工作行为、技术标准,还可促进其工作积极性提高。针对不同工位,还可设定相应的指标,将指标完成情况作为各项考核和奖励的依据,使管理更具平等性。

③人员培训。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預制构件生产过程中的人员职业素质相对较低,因此,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结合不同岗位和工作内容,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时间,并结合培训考核制度,促进培训效果的提升。

6 结语

本文主要分析装配式建筑目前在我国的发展形势,分析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从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的厂址选择、总平面设计、车间设计以及配套设计等方面进行相关设计要求的分析。研究装配式建筑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过程中的策略,主要从生产基地用房建筑方面的规划、设备配置方面的规划以及人员配置方面的规划进行具体策略的研究和探析。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到科学合理的布局设计可以优化各功能区域,保证生产的顺利开展,提升产能和经济效益,同时,人员配置和培训是实现生产基地高效生产的基本保障。装配式建筑是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强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可以有效促进建筑行业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秦翻萍.装配式建筑混凝土预制构件部品基地规划设计的思考[J].混凝土世界,2020(2):58-62.

【2】陈茗.装配式预制构件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20.

【3】庞瑞,吴汉,韩慧磊.河南省重点城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布局研究[J].建筑设计管理,2017,34(8):12-13.

作者:高云 吴书安

物流基地建设进度管理论文 篇3:

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探索

[摘要]通过加强校内校外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可以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顺利实现后发展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基地

[作者简介]潘大胜(1975- ),男,广西靖西人,百色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副主任,讲师,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现代教育技术;覃铭(1963- ),男,广西百色人,百色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广西百色533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第三批立项课题“后发展高校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07A67)

[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在迅速发展。但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和高校自身的原因,各高校发展不平衡。一些高校在物质条件和发展机遇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生产和分配中所占的份额相对缩小,发展相对减慢,实力相对变弱,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相对下降,成为后发展高校。后发展高校鉴于自身条件、实力和客观环境,其培养目标应当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此,后发展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一、后发展高校的办学定位

目前,我国的后发展高校有以下共同特点: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区,大部分位于地级市;大多由几所专科院校合并升格而成;办本科的时间短、经验不足、底蕴不厚、知名度不高,办学资源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后发展高校在确定办学定位时,要打破传统“规模求大,学科求全,层次求高”的办学思想,扬长避短,发挥优势,遵循错位竞争原则,以特色求生存,科学确定自身办学定位。具体而言,即办学类型与办学层次定位要坚持“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努力培养应用型创新本科人才;服务面向定位要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区域(或行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急迫需求与变化,在教师科研方面着重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选择课题,并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学科专业定位要坚持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互协调,重点扶持交叉边缘学科,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由此推动专业特色与学科特色的形成。

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1.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实现后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后发展高校和高职高专学校都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但二者的培养层次和培养方向有着重要区别。高职高专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后发展高校则主要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知识理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适应性,具有一定创新潜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此,后发展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更应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奠定后续发展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在不断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要实现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展创新活动、参与实践与自主发展的平台。为此,后发展高校必须大力建设创新基地,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在创新实践中得到展现和升华,并转化为创新能力。

2.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是体现后发展高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后发展高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实验教学是后发展高校的核心工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实验室是实验教学开展的基础,其好坏直接决定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

资金不足是制约后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关键。后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既要改变传统以满足验证性实验教学为主的建设模式,又要防止将过多资金投入到以满足科研性实验为主的大型高精尖仪器设备,要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将有限的资金向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倾斜,形成竞争优势,办出院校特色。

三、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途径探索

1.整合校内教学资源,建立校内创新实践基地。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体制,学校依据学科的特点,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的,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在全校范围内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创新实践基地。其次,要改革校内实践基地封闭化管理模式。校内实践基地可以由学生自我管理,专业教师从旁指导。这不仅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还可以解决校内实践场所的开放与大学生实践需求时间的冲突,提高实验设备、仪器利用率,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校内实践场真正的开放。再次,要强化创新实践基地的孵化功能,努力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学校不仅要建立设备先进、管理完善、功能一流的实践基地,还要强化其孵化功能,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利用创新基地的条件组织实验技能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科技作品大赛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此外,还可以成立大学生创业服务中心,扶持大学生主动创业,使创新实践基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业孵化基地。最后,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建设还应体现在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和实验工程技术人员队伍,他们热心于实践建设和教学改革,能够实施创新设计型、综合实践型课题,使实践基地不仅成为教师从事专业技术创新的场所,更成为培养学生应用技术发展的启蒙基地。

2.坚持校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建立稳固的校外创新实践基地。企业和高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个子系统,双方都期望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利益最大化。企业希望与高校合作得到所需的人才,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高校则希望通过与企业合作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中,学校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双赢”的原则,才能使校企共建工作取得实效。

企业对学生进入生产岗位,最担心的一是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规范而出现安全问题,包括学生人身安全、生产设备安全和技术安全;二是由于学校教学安排紧张,学生参与现场生产时间短且实际操作能力相对较差,让学生参与生产过程将影响生产进度。为此,实习前,学校必须做好进入实践基地的岗前安全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实习期间,学校在企业里选聘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生产、管理和业务技术骨干,作为学生实践顾问。此外,还要安排带队教师协助企业开展好实习实训工作。

后发展高校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不断开拓合作领域,如员工培训、技术革新、技术开发与推广、学生就业等,与企业建立更深层次的合作关系,推进双方互利互惠协作关系的建立,为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基地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后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校外实践基地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不仅仅通过校外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实际的生产工艺流程,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来自相关企业的课题攻关任务,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生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难题,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适应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融合社会资源,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创新实践基地。后发展高校大多分布在地级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具有地方投资、地方管理、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特点。后发展高校可以利用这一优势,与政府、行业、企业或者社会团体相结合,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内,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践基地。

校企联合共建校内实践基地,使学校无须投入就有数量充足的新设备供教学科研使用,也更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通过校内实践基地可以将部分学科的研究成果及时进行试生产,促进学校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从而实现科研成本和实习成本的回收,扩大实习经费投入,并在成熟时转化为学校产业。

[参考文献]

[1]蒋士亮.浅谈广西后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扶助措施[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4).

[2]高学强.对高职院校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深层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9(3).

[3]冯雪萍.校企合作共建高职校内生产性物流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论坛,2008(5).

作者:潘大胜 覃 铭

上一篇:服饰文化影视作品管理论文下一篇:优质护理服务与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