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再现、解读课文感人情节,可以丰富情境,突破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多媒体,确实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帮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反思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几个现象

当下随着各学校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了课堂的容量,而且还优化课堂结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发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的存在的一些现象值得反思。

现象一:在上课开始时,介绍作者的生平、成就、作品的艺术特色等过于细致,介绍作品的写作背景内容太多,图文并茂,洋洋洒洒,文字、图片过多,运用十几甚至几十张ppt。比如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一课时,一老师在介绍背景时就向学生详细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和纳粹的暴行,选取了48张相关文字图片一一展示,教师快速地翻动配上急促的解说语言费时十多分钟,令人眼花缭乱。又如一老师在上《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课时,介绍背景用27张文字图片,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爆发,费时近半节课,几乎上成了一节历史课了。

反思:适当的文字图片介绍作者和作品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主题的把握。但不宜太多,太多了,就会挤占课堂时间,有喧宾夺主之嫌了,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或是其他的什么课了,而且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根本来不及观察思考,感情来不及酝酿、积蓄、沉淀,这堂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简明扼要地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学生已知的不必介绍,学生未知或知之甚少的则向学生介绍,还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因此要有的放矢,依据学情介绍。

现象二:在朗读课文时,抛弃传统的朗读方式而采用播放视频朗读、动画朗读,或直接放映电影片断的方式代替。有些老师认为图像既能够更直观地让学生掌握情节,了解人物,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于是每学一篇新课文,必先播放视频、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如一老师上《故乡》一课播放动画朗读,小说中的人物一个个以卡通形象出现,惹来学生阵阵笑声。又如一老师上《范进中举》时,播放《范进中举》的电影片断来代替了课文朗读。

反思:不可否认,播放动画朗读或相关情节的电影片断有时是必要的,但抛弃传统的朗读是不对的,书声朗朗的语文课才是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语文阅读是文字的阅读,是学生在现有生活经验基础之上对文本的联想、想象的审美活动。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是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指导朗读,让学生根据提示,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地进行朗读训练,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指导采用浏览、默读、自由读、轻声读、个别读、互相读、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走进文本,潜心读书,接受熏陶,享受乐趣,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还可以播放名家经典朗读感染学生,可以播放适合的轻音乐配乐朗读,如《蒹葭》一课可配《在水一方》,低回婉转的旋律很容易把学生带进凄迷惆怅的境界中。

现象三:在研习课文环节时,课件设计内容多、结构散、思路乱,结果为了完成任务而赶时间就又出现了满堂问,满堂灌的现象。比如一老师在上《鱼我所欲也》时,用了21张ppt,有关论点和论证方法、论证思路的问题一大堆。

反思:多媒体课件制作带给老师们备课极大便利,很多老师喜欢下载多个课件组合成自己上课用的课件,没有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学法,看到别人有点特色的课件舍不得丢弃,随意地剪切复制,都拿来拼凑到自己的课件中,这种用“拿来主义”制成的课件往往会出现内容多、散、乱的毛病,上课时教学流程就不清晰,教学内容又多,满堂问,满堂灌,往往让学生应接不暇,思维随之疲于奔命,课堂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应该按照一切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标准的原则,认真地钻研教材教法学法,力争围绕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对每一篇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认识与教学思路,在此基础上要自己制作课件,精心设计,目标明确,教学重点难点突出,教学流程清晰流畅,PPT张数少而精,让每一张PPT都是必要的,都有其内在的联系。音乐、图片的插入力求精准,调动情感、烘托气氛、协助理解恰到好处,所有的一切都要为打造高效的课堂而服务。切不可为追求容量轻视质量,重视形式轻视内容。

责任编辑 黄日暖

作者:谢三香

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谈谈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多媒体再现、解读课文感人情节,可以丰富情境,突破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多媒体,确实是我们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好帮手。

【关键词】多媒体;阅读教学;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创设一个优良的情景,开阔学生的视野,全方位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使学生的认知渠道多元化,使课堂教学感染力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的需要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确实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一、媒体导入,引起共鸣

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画面,它犹如一本声情并茂的教科书,为学生所喜爱。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首先在课前出示总理的沉思图,让学生对总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用课件出示要学习的“劳苦”“简朴”两个重点内容,这样使学生更加明确要学的内容和要理解的词句,以更好地品词品句。接着出示一幅总理接见外宾图,教师配乐介绍“周总理的一天”,让学生容易理解周总理工作的繁忙,他每天都是这样工作的,使学生得到心灵上的震撼,让学生对总理产生崇敬之情,加深对文章的感悟。

二、媒体设境,陶冶情感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力,知识不是仅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辅助工具和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资源等方式获得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在学习《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课文时,我为了使他们进一步感知英雄、热爱英雄、颂扬英雄,也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组织他们观看电影《董存瑞》的录像片断。利用录像机的定格功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感悟英雄的思想感情。如让学生看着录像画面说说“昂首挺胸”“坚毅”“眺望”等词语的意思,从而使他们感悟到董存瑞的镇定、庄严和面临牺牲时无所畏惧的伟大精神。利用录像机的慢放功能,让学生看清董存瑞炸暗堡的前后情况,从而理解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感受他牺牲的伟大意义。课文重点解决了,难点突破了,思想教育也水到渠成了。

三、媒体再现 ,丰富情境

为了有利于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突破,在操作的关键处、知识的延伸处、新旧知识的对比处、思维的障碍处、示范和练习的需要处引入多媒体,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虚拟现实、放大细节、拟真等特性来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在以前的教学中老师又是讲,又是画,又是比,可学生对于“马还是原来的马,只是调换了一下出场的顺序,就转败为胜了”的理解却并不深刻。现在我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课件:教学平台的屏幕上分别出现齐威王的三匹马和田忌的三匹马,并且给每匹马赋上一定的速度值。速度值越大的马跑得越快。学生亲自动手上机操作。第一遍按照课文所述的第一次赛马的经过,结果田忌输了,教室里响起了齐威王扬扬得意的大笑声。第二遍让学生自己调换顺序,学生经过操作,终于找到了战胜齐威王的方法,教室里响起:“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真聪明!”学生轻点鼠标,难点马上突破,教学效果非常好。此时,情与境交叠,学生在课件烘托的情境中受到直观的心理触动,引发了他们对生活的启迪。

四、媒体拓展,发散思维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圖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学生学习后知道鲁迅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我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外,还注重引导学生课外延伸,对学生说:“除了课文介绍的几件事,我们还知道鲁迅的生平事迹吗?”其实,学校图书室有很多有关鲁迅的资料可供我们查阅。另外,我们也可以走一条捷径——上网,输入“鲁迅”两个字,电脑很快就可以找到有关鲁迅的许多信息。这样在阅读教学中,由课堂学习自然而然地向课外延伸,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而且给学生介绍使用电脑可以很快地查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是很大的。运用多媒体导入课文,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情感共鸣;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运用多媒体再现、解读课文感人情节,可以丰富情境,突破重难点;运用多媒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多运用、灵活运用多媒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胡振华

多媒体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多媒体与语文阅读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认为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教会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而待他们有了这些能力后,则要教会他们保持心灵的赞美之情和善良之意。”语文教材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美育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理解美和评价美的能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多媒体教学手段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最大程度地还原作品的本来面目,将文字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使学生接收更多的信息。下面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引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在上《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他采用了悬念引入的方法。屏幕出现圆明园遗址公园的画面,然后问:“你们想不想知道圆明园过去的样子?想不想知道它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这样的情景和提问引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想马上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学习动机,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动态为静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梅花魂》是归国华侨陈慧英所作,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和外祖父在国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经历,表达了对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怀念,热情歌颂了老一代华侨眷恋祖国、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本课是阅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

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二)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

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我的中国心”录像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创造了条件。如《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兵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拓展他们的思维。

四、课外延伸,发散思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教《桂林山水》,在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时,配一段富于地方民俗特点的广西民歌作背景音乐,大屏幕同时放出与课文内容相应的桂林山水风景画,不仅有语言信号,还有形、声、色、光等信号,并通过调控实现有目的的反复感知。学生静听着抑扬顿挫的朗读,欣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观看着风景秀丽的画面,深深地陶醉在无限美好的情景之中,便有了如临其境、如悟其情的体验。在总结桂林山水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美景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浓,教学效果好。

作者:黎琼

上一篇:创新教育之初中语文论文下一篇:模块化教学大学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