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2022-04-21

摘要:2021年5月6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克强在首都北京亲自主持审议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国务院行政审计法制委员会常务五次工作会议座谈,明确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是对国家审计全方位覆盖的响应,也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客观要求,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分析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篇1:

推动国企内审力量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研究国家审计如何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对国家审计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切入点”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动向,指出当前国家审计调动内部审计应围绕当前“三个高频热词”,动态性调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和审计重点指导。结合当前一些地方的审计机关调动内部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索国家审计、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构成的审计监督体系嵌入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持续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

关键词:国家审计 内部审计 国企改革 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明确判断,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的根本要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条件和发展阶段作出重大判断后的重要举措。研究如何把握“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准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国家审计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的切入点,探索审计监督嵌入国有企业治理体系、持续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调动国企内部审计力量的“三个切入点”

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注重“顶层设计”,也要注重“基层探索”,更要坚持两者的良性互动。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承担着重要历史任务,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国家审计注重从“三个切入点”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1.1 立足改革全局的“高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指出,要把改革推向前进,顶层设计的紧迫性日益凸显。尤其是对那些制约我国未来改革发展的全局性、关键性问题,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国家审计负有国家社会经济运行情况总体监督的职能,对涉及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开展审计,天然具有“宽视野”的特质。这种特质决定国家审计要从促进改革系统性、整体性的高度,将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审视和思考。要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目标,从构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高度谋划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工作,促进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工作中明方向、顾大局、抓重点、出实效,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与改革发展全局同频共振,从而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1.2 拓展审计监督的“广度”,护航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基层探索”

当前,国有企业的“基层探索”更多地扮演风险实验、顶层实验、空间实验的角色。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本身就对所在单位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开展经常性、详细地审计,具有覆盖范围广、监督日常化、监督介入早、问题处理及时、能制度化解决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等独特优势,自带“本地通”的特质。在为“基层探索”护航过程中,国家审计可以利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这种特质,让审计关口前移,抓早抓小抓预防,不仅从基础性、源头性发挥国有企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要做好试点企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的跟踪、提炼。同时,国家审计应从强化改革协同性的角度统筹谋划审计体制机制改革,消除监督盲点,推动内部审计职业化,构建包含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1.3 加大内审成果挖掘的“深度”,注重从“‘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的角度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中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于基层的实践和群众的智慧。这就要求国家审计要综合多方信息,注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成果运用,特别是国有企业试点单位内部审計的成果运用,发挥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以点促面”的效果。既要透过苗头看趋势,着力发现国有企业和国有资本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典型性问题,加大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系统性风险隐患的揭示力度,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也要透过微观见宏观,关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事关长远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问题,从体制、机制缺陷上有针对性提出改进建议,加快形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营造跨越赶超、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2 围绕当前“三个高频热词”调整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和审计重点的指导

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当前,国家审计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应重点围绕当前“三个高频热词”,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强化监管与增强活力相结合,抓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计划安排和审计重点的指导。

2.1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上强措施

一是围绕“五大任务”,促进政策落实落地。要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对国有企业落实任务中取得的成效进行绩效评估,重点关注国有企业贯彻执行“破”“立”“降”政策措施的情况,对国有企业目标任务脱离实际、改革政策落实偏差等突出问题要及时提醒。二是守住“风险底线”,增强驾驭风险的能力。根据所处阶段梳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中的“风险清单”,做好风险排查工作。注意总结各项经济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给国有企业带来的利好与风险,重点关注“僵尸企业”问题处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施效果、PPP项目等政府变相融资领域的风险处置。

2.2 围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上能善作为

一是关注国有资产资本运行情况,护航经济体制改革。围绕习近平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是否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是否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以资本为纽带推动内部审计全覆盖,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侧重“管资本”能力的评估,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运行模式、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内部审计。二是关注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助力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等研发经费使用情况开展内部审计,重点关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开发、知名高端品牌打造的情况,推动国有企业建立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有利于调动和保护科研人员积极性、有利于多出科技创新成果和成果转化的运作机制。

2.3 围绕“全面从严治党”,在规范权力运行、聚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勇担当

要以国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为支点,主要做好以下聚焦:一是聚焦权力运行,促进正确用权。循着权力运行轨迹,紧盯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的部门和岗位,检查“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落实情况,加强对国有企业关键业务、改革重点领域、国有资本运营重要环节的内部审计。二是聚焦责任履行,促进尽责担当。把问责、问廉、问效贯穿始终,围绕中央“三个区分”,做好改革创新过程中的风险评估、责任界定、问题提醒和绩效评价,调动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区别“敢作为”与“乱作为”,为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干部护航。三是聚焦廉洁从业,促进干净用权。紧盯国有企業“四风”老问题、新动向,对国有企业干部廉洁从业情况以及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情况做好内部审计,将腐败扼杀在萌芽中,在国有企业内部筑起反腐败的“防火墙”。

3 激活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在审计监督体系中作用的“两个探索”

十九大后,审计署先后出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关于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业务指导和监督的意见》等政策规范,为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但在政策实际推进中发现,一些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作用发挥不充分、发展不均衡、独立性较弱等问题。国家审计应努力推动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协同发展,探索国有企业审计监督运行机制嵌入国有企业治理体系的设计、调整与优化,为持续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体制机制支撑。

3.1 破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碎片化”,探索“统筹协作”,不断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效能

当前,一些地方审计机关未较好调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一些地方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各自为阵、力量分散,审计工作“碎片化”,较难发挥服务大局的作用。内部审计、国家审计、国资委、纪检监察等监督机构只在某一环节、某一方面发挥监督作用,对同一事项没有形成完整的监督链条,监督职能“碎片化”。因此,一是统筹内审资源,优化审计监督体系。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指导监督与国家审计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适时开展由国家审计统一组织、内部审计协同、以“大项目”“大兵团”“大数据”为特点的同步审计、协同审计、交叉审计。二是引导外部协作,发挥内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在监督信息共享、监督成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问题整改问责共同落实、问题线索移送与案件协查等方面建立同国有企业相关的监督机构,有效地协同联动和监督会商机制。

3.2 破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发展“不均衡”,探索“指导检查”,有序提升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率质量

当前,仍有一些国有企业的“人、财、权、编”得不到体制机制保障,存在企业领导不重视、机构定位模糊、人员专业性不强、工作质量不高、发现问题的整改不到位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因此,一是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内部审计能力提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国有企业类别明确价值点、风险点,制定操作规程、实务指南,动态编制国有企业“风险清单”,促进国有企业自我规范。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高级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和职业保障制度,通过“以审代训”“结对帮学”等方式建设内部审计职业培训体系。二是加强考核检查,倒逼内部审计质量提升。将“风险清单”对照排查情况、内部审计运行机制建立和运行情况、内部审计结果整改情况与国有企业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相挂钩,对重大违法违纪违规问题应当发现而未发现或敷衍不追、隐匿不报、查处不力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责任。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优秀项目评选机制,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胡莹.新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解读[J].审计月刊,2018(3).

朱忠明.对国家审计有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思考[N].中国审计日报,2018-5-2(5).

作者:朱立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篇2:

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的研究

摘要:2021年5月6日,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克强在首都北京亲自主持审议召开第十八届中央国务院行政审计法制委员会常务五次工作会议座谈,明确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是对国家审计全方位覆盖的响应,也是顺应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的客观要求,同时加强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着重分析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

一、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的重要性

(一)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是规范现代企业制度

由于传统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低下,且无法真正发挥出相应的治理效果,因而希望通过推动总审计师制度的发展,让其以高级管理人员的身份来组织领导内部审计工作,并担任报告工作。通过选择总审计师,能够有效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度,以此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功能。因此,设置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能够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

(二)推动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设置是响应国家审计全方位覆盖战略

2015年3月2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常务会议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前任副处级审计长董大胜(2014)再次提出:对中央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重大事项预算实行财务审计和行政监督全方位覆盖。目前,部分边远地区的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出现了战略决策上的重大战略失误,尤其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的破产重组或者破产改制,招投标,采购设备物资等各个环节,导致企业增加交易成本,同时造成资源浪费和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究其根本,是对国有企业监督的力度不大和覆盖面不广,以至于企业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而国有企业作为国家审计监督的对象,应该从自身做起,推动企业内部审计迈向更高的台阶。因此,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让总审计师对企业的审计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组织领导,一方面可以保证为企业带来高效资源,另一方面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监督国有企业的好帮手。

(三)实施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于十九大的一份重要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正从高增长速度的较快增长初期阶段逐步转型进入发展到了一个高质量的快速增长阶段时期。而且这些国有企业也更需要积极响应相对于上个时代的改革号召,健全自己的经营管理体制,推动其实体经济的高效和质量持续地健康发展。推进总审计师制度的设置,一是总审计师处于管理层的最高级别,这一制度可以制约同等级别的其他管理人员和基层各个部门管理人员的行为,从而使管理层作出符合企业长期发展战略的决策,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二是国家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停留在减少短期成本,提高利润上,而应当更多关注长远发展目标。总审计师是在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的实践者,能够有效的帮助企业建立并维护内部控制,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实施相应控制措施。因此,国有企业设置总设计师无疑是能够高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的可实施性

(一)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提供良好的组织体系

自我国国有企业深入的改革和国家企业社会主义现代化制度的不断完善以来,截至目前,中央企业的公司制度结构性改革已经基本全面完成,同时,国有企业不断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体系与党的领导有机融合,基本做到将党建工作的要求编写入新的章程,把党组织的讨论工作发展成为董事会、管理人员和决定层所要做的重大工作和决定等重要问题的前置性程序,党委书记和执行董事长实现一肩挑,这一系列政策和改革举措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我们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具有深远意义。

(二)国有企业内审的长远发展为建立总审计师制度提供良好的条件

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进一步加强了内部的控制与对风险的管理,并在改革中进一步完善了组织机构体系,建立健全制度,加强质量管控等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从而为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提供了充分的内在条件。一方面,国有企业内审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大部分采用董事长直接领导内部审计,各部门,层级之间实现统一管理和分层管控,为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强调其独立性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国有企业通过探索建立内部财务审计的规章制度,明确其总监和审计师的工作职责,规定其审计权限和职责范围,并对其审计行为方式进行严格规范。

(三)总审计师制度的发展为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提供可参考经验

设置总审计师制度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他发展有二十余年,在这期间,经过不断摸索与实践,总审计师制度渐渐凸显出部门领导、国资委委派制的缺点,而让高层管理人员成为总审计师的方法逐渐达成共识。目前,在商业银行,国家电网等大型国企中已经推行总审计师制度,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行总审计师制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总审计师制度在其他国家也在积極运行,为我国国有企业设置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基础。因此,从国内外总审计师制度运行的条件上看,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具有一定的可操纵性。

三、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应关注的问题

目前,设置国有企业的总审计师制度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从长期发展角度来看,仍然是处于研究和探索的阶段,因此,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国有企业总审计师的职责权限问题

国有企业的总审计师能否高效率地展开工作是关键,就要具备明确的工作职责。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多数采用了总审计师资格考核制度的大型国有公司将总审计师的工作岗位职责分别限定为财报审计,内部风险控制的审计及内部风险管理的控制等各个方面,而对于业务往来上的监督管理则比较少。而设置了一个总审计师的制度,责与权限缺一不可,没有了权限,总审计师就难以履行自己的义务,没有了权,不能对其进行约束,可能造成滥用权力的现象。因此,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时要平衡责与权。因此,为了让总审计师尽职尽责,在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时就要考虑对其赋予权限的大小,明确内部审计的权限包含了参加有关会议,检查相关人员和事宜、建议奖惩机制的十一项具体权限。

(二)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定位问题

在设置总审计师制度以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专门管理内部审计相关工作。那么,已经有专人进行管理,为何还要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呢?因为内部财务审计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知识层次比较低,其所负责进行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法律独立性和法律权威度难以做到从根本上使其得到有效保证。部分大型企业没有及时制定一套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总高层审计师职级做出了具体规定,导致大部分的总高级审计师并不是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人物,在管理监督上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因此,在制度设置方面如何保证总审计师工作的独立性与权威感,是我们设置总审计师工作制度时一个重点问题。

(三)国有企业总审计师胜任能力问题

为总审计师能够胜任有关工作,选择能力相匹配的人才是设置总审计师的又一关键问题。然而,目前对于总审计师的选拔,更加注重外在资质,如教育背景,工作年限,资格证书等容易量化的。但是,专业的胜任能力才是从事总审计岗位所需要的,其中包括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由于总审计师是负责企业全方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一个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因此,保证总审计师的专业水准十分重要。目前,研究总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需要结合实际岗位需求来进行考量。比如:考虑总审计师是否具有专业背景时,可以将专业范围扩大一些,不要局限于会计和审计专业上。而总审计师的学历,是否拥有CPA等资格证书,需要斟酌下大环境中的情况。所以,具备自己的企业领导管理能力和企业团队合作组织力和管理综合能力,以及同他人之间能够进行信息沟通和业务交流的本本技巧和业务能力。总之,设置怎样的总审计师制度才能保证选拔出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进一步研究。

(四)总审计师进出机制问题

早期,国有企业的总审计师由国资委进行委派,但这种委派制逐渐暴露出其中的问题,由高级管理层指定,从外部直接调任等方式不适宜总审计师制度的长久发展,不能做到委派专业能力强的人员,影响了设置总审计师制度的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从对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和层面上来进行研究,企业在高级管理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能够做出一切符合国有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从而将国家对于产业结构的调节政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政策等都落实到位。从政策落实与企业目标结合上来看,我国国有企业是有相应的能力作出聘任和解聘总审计师的决策,而让董事会等作出决策更符合国有企业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实际情况,能够弥补国资委直接进行委派的缺陷。因此,国有企业在向国资委进行备案时,需提交总审计师任免情况等哪些相关材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摸索。

四、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建议

(一)加强对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总审计师制度的设置,最后要落实到实践上,因此,总审计师的专业素养与能力的重要之处不言而喻。为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审计人才培养方面入手。近年来,审计市场对总审计师能力的关注点也逐渐发生转变,开始侧重于总审计师的应变风险能力,战略能力等方面。而公司的利益相关者更希望总审计师具有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协调企业内部外部有限资源,与管理层进行及时有效沟通的能力。从当前我国对审计人才的培养方案上发现,目前高等教育对于审计人才的培养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且能够培养硕士以上学位的学校少之又少。加强高层次审计人才的培养,從而在教育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灵敏度,为总审计师的培养做有力的支撑。

(二)完善总审计师制度

从总审计师制度设置上看,部分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提出了原则性导向,但对于总审计师的地位,职责权限,专业胜任能力等问题都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其余对总审计师的指责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并没有将总审计师进入高级管理层纳入考量范围。考虑到审计机关的专业性,可以由审计署组织各个专家制定总审计师制度条例,也可以根据国有企业的管理机制,由国资委组织制定国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设置办法,从而从制度层面让设置总审计师制度得到可靠保证。

(三)加强与国资委管理部门沟通

为了让我们的国有企业能够更好地设置一个总审计师的制度,审计部门和机构应于及时与国有资产的监督行政管理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同时,明确当前国家设置总审计师的必要性、目标,并进一步研究如何在推进该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审计部门和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在里面扮演什么角色、执行步骤等内容。争对当前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由董事会直接领导和负责的总审计师管理制度,这样既能够保证了总审计师的专业独立性和决策的权威性,又能够通过在参与整个决策过程中,全方位地了解到一个企业当下最真实的经营情况,快捷查找各方面营运资料,从而对企业作出的决策进行可靠评估,更有利于找出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牢记党对审计工作的高度

中央审计委员会本身是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直接引导中央支持而独立组建的,体现了党共中央对地方审计重要事项的高度重视。在国有企业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时,要牢记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对各部分工作的指导作用,一是有利于提升总审计师的政治素养,坚定政治立场与方向,能够始终与国家政策保持高度统一,切实落实国家政策,让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二是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其性质不同,规模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治理结构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设置总审计师制度不能统一制定,需要从几个点开始推行,逐渐覆盖全部国有企业,而这就需要政府在中间推动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傅英杰.企业设立总审计师很有必要[J].审计理论与实践,1999(5):43.

[2]李永政,王静.试谈国有企业实行总审计师委派制 [J].陕西审计,1998(S1):31-32.

[3]洪秀丽.浅议如何完善企业内部审计[J].现代营销 (学苑版),2010(08):26.

[4]黄立群,王海全.中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比较研究 [J].青海金融,2010(08):42-45.

[5]尤广辉.企业总审计师制度比较研究[J].中国内部 审计,2013(3):33-37.

[6]何健伟.我国首席审计官制度研究[D].浙江工商大 学,2014.

[7]李章.总审计师制度的探索与思考——以北京首都 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例[J].中国内部审计,2018(7):4-7.

[8]李章.监督与服务并重推动新时代内部审计新发 展[J].中国内部审计,2019(10):17-21.

作者:杨岚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论文 篇3: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摘 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国企改革也进入新阶段、面临新风险,这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对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维护国有资本权益和安全,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据此,主要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着手,通过对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力量,承担调整经济结构布局、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等重要职责。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进步,但随着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也存在着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监督是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中完善监督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扎实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国企改革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国企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发挥保驾护航作用。

1 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国有企业强化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意义重大。

1.1 开展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是国家法制建设的要求

国家《审计法》明确要求,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也对内部审计作出明确的规定。此外,中国内审协会先后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以及20多个具体准则,这是推进内部审计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也为国有企业深入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1.2 内部审计是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织部分

审计按照主体划分成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种,其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内设的专门机构或专职人员进行的审计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的产物。内部审计相对于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来说,具有自身特点,它建立于企业内部、服务于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独立的检查、监督和评价,既可用于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的充分性、有效性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又可用于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完整,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企业经营效益、合法合规等事项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以促进企业目標的实现。随着国企改革的全面深化,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1.3 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当前,国有企业呈现出经济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加大、资产并购重组日趋频繁、股权交易日益活跃、竞争经营风险不断加大等特点,切实有效发挥和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实施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管控,已经是我国经济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对国有企业做好内部审计,也体现了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实现对国有资本经营管理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2 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进程的推进,当前内部审计的理论、组织、方法等已不能適应深化国企改革的要求。

2.1 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审计体系不健全

内部审计制度在我国发展仅有数年历史,目前国家出台的内部审计相关制度和办法不完善,造成企业在内部审计工作实施过程中没有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保障。一是国家对内部审计的立法相对滞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制定日趋完善,但目前尚无出台内部审计法,且仅有审计署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一个部门规章,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国内内部审计理论比较滞后。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能、原则等基础理论尚未形成完善的适应国情实际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理论体系;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管理审计等实务理论研究也缺乏广度和深度,存在理论落后于实践,指导作用不强的问题。三是审计监督体系不完善。由于未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规章制度,造成企业没有形成完善的内部审计体系,更是使内部审计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对内部审计的发展产生阻碍。与此同时,内部审计法规体系的缺失使得审计行为规范与质量都得不到强有力的依据,无法保障其健康发展。

2.2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独立性不强

从国务院国资委和32个省市地方国资委来看,国务院国资委未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全国仅有北京、吉林、上海等8个省市设立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由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多数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部门,这影响国有企业设置对应的独立内部审计部门。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审计机构设置没有明确规定。目前国有企业有的设置了独立的审计机构,但与其他部门处于平行的地位,有的与监察室合并设立监察审计部门,有的只是挂靠在财务部门,有的甚至没有审计机构和人员,影响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是审计工作受管理层影响。多数国有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设置了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工作受命于企业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当审计问题涉及到管理者自身利益时,内部审计工作容易受管理层主观意识的影响。三是审计人事受制于管理层。目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职务的任免、升迁和奖惩等基本上都由企业管理层决定的,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2.3 内部审计范围不够广泛,审计职能不能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价值管理、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和项目审计等方面。但是,目前部分国有企业对内部审计职能作用认识不到位,实际工作中审计范围还不够广泛,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审计大多是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及风险审计等其他方面几乎空白,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二是内部审计以事后审计为主,较少进行事前审计和事中监控,不能涵盖企业经济活动事项的全过程。三是内部审计重点是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较少涉及企业内部控制、经营管理等方面,审计职能和作用发挥有限。

2.4 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技术较为落后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目前多数国有企业内审人员的素质不高和审计技术落后一定程度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一是内审人员专业综合不高。据统计,我国内审人员中财务、审计专业占71%以上,经济、管理及相关专业占14%左右,其他专业占14%左右。可见,目前我国内审人员大多数来自财务审计队伍,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影响到内审工作深度和广度。二是审计技术较为落后。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审计工作,基本上都依赖于审计人员基于个人经验作出的职业判断为主,审计方法大多为抽样审计方法,还不具备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化审计的能力,这导致审计方式随意性较大,缺乏合理的科学性。三是审计项目质量不高。在内审实践中,由于审计人员对一些错综复杂的审计事项难以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内部审计的威信力大大降低。

3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几点措施

当前形势下,针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上述问题,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3.1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健全审计体系

一是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目前许多国家都专门制定内部审计法律法规,国际内审协会也制定了内部审计标准等,相比之下我国内部审计的法规规章还比较薄弱,因此有关部门应抓紧研究、制定和颁布内部审计法规规章以及相关业务准则,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保证内审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有效的内控体系。健全有效的内控体系并保证其有效执行,能够帮助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降低审计风险。三是实行审计全覆盖。国有企业普遍规模大、层级多,应根据企业规模、业务性质及治理需求等企业实际,有针对性进行工程、合同、采购等业务审计,并重点重要资金、重大项目、重大财务异常以及下属企业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等方面,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

3.2 合理设置机构模式,保证审计独立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对于内部审计是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审计机构隶属领导层级越高,其獨立性就越强,地位就越高。目前国际上通行主要在监事会领导、董事会领导和总经理领导三种内审机构组织模式,其中董事会领导的模式隶属层级最高,具有较高的独立性、权威性。内部审计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才能保持独立性:一是内部审计机构要能充分与公司高级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向其报告工作结果。二是必须保证内部审计不受限制获得其工作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三是内审机构责任人(CAE)的任免、奖惩应由审计委员会主席决定,并适当参加CAE业绩的考核。四是审计委员会必须让CAE及外审在没有管理层人士参加的情况下有机会定期与其進行非公开的商谈和讨论。

3.3 扩大内部审计范围,明确工作内容

我们应改变传统审计范围,将审计范围拓宽至工程审计、合同审计、管理审计等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更好发挥审计职能作用。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主要是:一是积极开展绩效审计、管理、工程审计等专项审计工作,通过揭隐患、促管理、增效益,促进企业各项政策制度得到贯彻落实,保障企业实现经营管理目标。二是加强对企业重大决策事项、重大投资项目以及重大资金运作等“三重一大”方面的全过程审计监督,强化对领导班子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项目实施的规范性等方面的监督评价,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三是深化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对领导干部的制约作用,做到离任必审、定期轮审,对领导干部进行长效监督,促进企业领导干部勤政、廉政。

3.4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升审计人员业务水平

审计队伍建设对于审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应通过以下方法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一是在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上,要适当选配一定比例具有企业管理、工程管理、计算机技术等专业背景的人员,优化审计人员队伍的知识结构。二是要加大对审计人员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培训力度,通过采取脱岗培训、企业交流等方式,提高内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三是国注重提高审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鼓励和推广运用数据开展审计。四是组织开展审计项目经验交流,通过典型审计案例分析,推广行之有效的实战方法。

参考文献

[1]审计署成都特派办理论研究会课题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审计研究,2015:27-34.

[2]李俊.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风险及审计应对之策[R].审计署审计科研所审计研究报告,2014.

[3]辛岩,杨明,李方全.加强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浅析[J].商业经济,2011:96-97.

[4]钟骏华,寇洁.国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85-87.

[5]潘薇.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236-237.

作者:刘祯艺 朱丽婷

上一篇:员工满意发展内部营销论文下一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