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原则解决论文

2022-04-16

[摘要]教育原则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确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性原则就是其中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廉洁教育应遵循的六个指导性原则。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教育原则解决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原则解决论文 篇1:

任职教育教学改革贯彻“问题中心”原则 应解决好的三个问题

摘 要:问题中心是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原则。必须清醒认识“问题是什么”,准确把握“问题从哪来”,着力推动“问题怎么解”。坚持向战场靠近、向部队靠实、向前沿靠拢,注重教研并重、问题中心、科研先行,做到理论与实践、院校与部队、外训与内训结合,确保“问题中心”核心原则扎实落地,富有成效。

关键词:问题中心;基本原则;军队任职教育

一、贯彻“问题中心”原则,必须清醒认识“问题是什么”

(一)转型理念问题

任职教育本质上是指以解决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而进行的学历后教育。其教育目的具有明确的功利性和针对性,对象上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内容上具有动态性和补差性,方法上具有差异性和多样性,管理上具有服务性和时效性。因此,贯彻“问题中心”原则,首先要解决好转型理念上的问题。也就是说,这种转型不是消极被动的观望和等待,而是着眼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指挥人才,顺应军事斗争准备要求的积极主动地进入和融入;不是单向、局部的调整和整合,而是涉及学科门类、专业方向、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人才梯队、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多维、全面的构建和聚合;不是一蹴而就、一变即妥的简单事、寻常事,而是触动情感、利益、责任的深功细活和系统融合。

(二)主观构想问题

任职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服务。服务对象既包括组织(部队),也包括个人(学员)。从组织角度来看,选择这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部队建设对人才培养和使用的需要,为实现“强军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个人角度来说,学员选择这种服务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进而谋求个人的成长进步和自身价值的实现。组织与个人这两种服务对象在目的上的差异性,要求任职教育必须正视和认同这种差异,兼顾和平衡这种差异,少些主观构想,多点客观认知,合理确定教学内容。同时,由于广大教员长期在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缺少对部队实际问题的切实体验和感悟,往往偏重于以逻辑理性主导型来认识、把握和设置教学问题;而学员来自一线部队,有着丰富的岗位任职经历和实践经验,大多数属于实际经验主导型学员。教员与学员之间在智能类型上的差异性,要求任职教育必须趋同和顺应这种差异,巧用和借力这种差异,使教员既能当好先生又能甘愿当好学生,学员既能开阔视野又能厚积理论素养,做到理论与实践、讲授与互动、主导与主体的有机统一。

(三)动态跟进问题

从院校角度看,任职教育具有培训周期短、层次类型多、流转节奏快、标准要求高的特点;从学员角度看,培训对象具有生源类别化、经历多样化、素质差异化的特点。如何针对不同层面的特点,顺应形势任务求“新”,把握岗位需要求“精”,着眼部队实际求“实”,及时动态跟进,区分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活用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也是贯彻“问题中心”原则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贯彻“问题中心”原则,必须准确把握 “问题从哪来”

(一)来自使命课题

围绕“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强军目标,着眼武装力量多样化运用这一使命课题,立足对国际形势和国际格局调整变化的准确判断,对国家安全形势面临机遇与挑战的深刻理解,对部队战斗力建设遇到矛盾问题的清醒认知,通过联教、联训、联演等机制,确立教学方向,设置教学专题,构想教学方法。

(二)来自部队一线

首先,来自教员对部队建设的持续关注。也就是说,军校教员在学科领域和专业方向的选择上必须把“军”字开头作为主要着眼点和立足点,敢于从不同学科领域审视部队建设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勇于从不同专业方向思考解决问题的思路,善于从共性与个性的差异中寻求科学的方法。其次,来自对学员资源的用足盘活。学员入学时书面提交的部队建设的热点问题、困惑难点、鲜活经验,无疑是任职教育教学需要从理论的高度、专业的深度、思维的广度来参考借鉴和探索解决的问题。因此,全面收集、梳理、比较、分析、论证这些“源头活水”问题,及时分类归纳整理,为任职教育提供“方向坐标”、找准“目标靶子”、用准“方法技巧”,是任职教育贯彻“问题中心”原则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再次,来自对教学效果的跟踪反馈。任职教育不是时间到、任务了,学员走、效果显的学历教育,注重的是学员的岗位任职能力。因此,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培训学员进行调查跟踪反馈,既是检验评估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也是找准弱项、对接问题,及时跟进、调整教学的必备环节。

(三)来自“前沿知识”

要以前瞻的眼光、宽广的视野、灵敏的嗅觉,瞄准军事变革的前沿理论,紧盯科技发展的趋向走势,着眼军事人才的培养需求,及时吸纳、视情融入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让教学彰显时代元素,使思路与发展同步,达到任职教育引领战斗力建设新趋势,传递上级决策新信息,交流科学发展新思想的目的。

三、贯彻“问题中心”原则,必须着力推动“问题怎么解”

(一)全力提升教员能力素质

教员的能力素质是“问题怎么解”的前提和基础。实施教员结构优化工程。以强化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建设专职教员、教官和特聘人员相结合的教员队伍,实现教员队伍阅历、学历、学缘和年龄等方面的优化组合。实施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制定教员信息素养标准,加强网络技术培训,注重指挥平台运用,增强基于信息系统组训施教和科研能力。实施教学能力跃升工程。拓宽教员培训进修渠道,完善教员代职锻炼制度,选派教员参加重大军事行动,建立教员与部队联系点长效互动机制,坚持“日常教学评价化、评价工作常态化”,推行教员驻队和全程跟班制度。实施人才梯队建设工程。制订人才成长路线图,抓好教员职业生涯设计,准确定位成才目标,实现目标与路径有效联通。

(二)全力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注重教学内容的规范性。面对多元化社会,要尊重学员差异性、多样性和独特性,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是任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倡导的理念。但是,没有依据规律而制定标准,这样的“多元”也是十分有害的。因此,把准教学对象素质特点,准确定位成才目标,及时修订课程标准,科学设计课程内容,细化教学实施计划,确保教员按标施教也是基本认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课堂是任职教育转型的“风向标”,课堂发生的一切反映了转型的方向、气候和环境。任职教育以问题为中心,不是指以学科建设中的问题为中心,而是指以部队战斗力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为中心。因此,必须解决好任职教育课程体系“大而全”、教学内容“散而广”、教学形式“单而浅”的问题,坚持授课从问题进入,方法从问题进入,切实在增强教学内容针对性上下功夫。保持教学内容的动态性。要立足培养“能打仗、打胜仗”军事人才需求,按照“模块+专题”的方式,区分“铸魂类、打仗类和业务类”三大模块,精心配置相关专题内容,确保教学模块相对稳定,专题内容动态跟进、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富有张力、稳步推进。

(三)全力推动教学模式转变

以培养学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力求多中求少“讲精”、博中求精“讲细”、细中求实“讲准”,动中求活“讲透”。注重应用性、案例式教学,解决学员思辩能力不强、运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注重示范性、模拟式教学,解决学员角色意识不强、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注重课题性、研究式教学,解决教员接通地气不够、学员追踪前沿不足的问题;注重多元性、衔接式教学,解决学段衔接不畅、平台拓展不广、资源共享不活的问题;注重服务性、跟进式教学,解决教与学、做与说、知与行、情与理不合一、不对等的问题。

总之,军队院校任职教育教学改革贯彻“问题中心”原则,必须坚持向战场靠近、向部队靠实、向前沿靠拢的改革走向,坚持教研并重、问题中心、科研先行相协调,坚持理论与实践、院校与部队、外训与内训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问题中心”这一核心原则的真正落地生根,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高永平.军队继续教育中院校任职教育的探究[J].继续教育,2007,(12).

[2]武钦彩,曲晓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努力推进任职教育创新发展[J].继续教育,2009,(6).

[3]丁向丽,高化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J].继续教育,2011,(12).

【责任编辑:贾利特】

作者:薛谋社

教育原则解决论文 篇2:

试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摘要]教育原则是教育者对教育对象进行教育的基本准则。大学生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高等院校育人工作面临的一项新课题、新任务,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确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性原则就是其中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大学生廉洁教育应遵循的六个指导性原则。

[关键词]大学生 廉洁教育 原则

[作者简介]魏文君(1966- ),男,河南封丘人,新乡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团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素质教育。(河南新乡453003)

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进行大学生廉洁教育,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的重要政治任务,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新领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目前在理论研究和工作实践上都还比较薄弱。抓好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要结合廉洁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确立具体的指导性原则,不断提高教育成效。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其教育内容的选择和方式方法的运用,不能等同于针对社会公职人员的廉政教育,更不能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混为一谈。因此,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遵循科学、合理的指导性原则。大学生廉洁教育总的指导原则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贯彻《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廉洁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体工作中应遵循如下指导性原则。

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廉洁教育起步晚,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和完善的机制,也缺乏现成的经验和模式。但是,廉洁教育可以借鉴高校党风廉政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理念观念、成功经验与有效做法,借助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载体,学习其他工作和领域一切适合并有利于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吸收继承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等传统文化的精华,学习参考国外廉政教育的优秀成果。当然,必须明白廉洁教育是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它有其自身的特点、内涵、规律,不能完全照搬,机械模仿。要遵循青年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形成适合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管理机制、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使大学生廉洁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更加富有成效。

二、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廉洁教育无疑要体现先进性要求,要以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生活情操、法规纪律等为核心,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增强敬廉崇洁意识,确立廉洁从业观念。同时,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其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做到施受相宜,增强可接受性。在目标和标准上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思想层次、不同学生群体的大学生对廉政文化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廉政文化活动。既要有基本的目标,避免主观性、随意化,缺乏参照标准,又不能简单划一,搞一刀切。在内容设计方面要体现梯次递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教育要求上要充分体现教育的渐进性和层次性,既不能以对党政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学生,又要照顾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对大学生中的中共党员、各类干部、积极分子、特长生、一般学生分别提出不同的教育要求。

三、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既要统筹安排、长远规划,又要抓住当前工作的突出问题,重点突破。没有总体规划的短期行为,只能事与愿违;抓不住突破点,会贻误时机,全盘推动又谈何容易。

对大学生进行廉洁教育,要按照育人为本,务求实效,凸显特色的思路,整体推动,稳步前进,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坚持学习教育、宣传引导、环境熏陶、严格管理、竭诚服务等多管齐下,构建廉洁教育立交桥;兼顾传授廉政理论知识,培养敬廉崇洁的价值观念,形成敬廉崇洁的价值的判断,养成严格自律、遵纪守法良好行为等各方面工作。同时,要善于抓住当前热点、教育难点、工作薄弱点、学生兴奋点、思想新特点等,集中一个时期,集中各种力量,开展扎实有效的廉洁教育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破解难题,解决问题,实现重点突破。切实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体推进。在内容上,既要构建完整的内容体系,不断充实新的教育内容,又要在层次上有所突破。在手段上,既要坚持常规的有效途径和做法,又要力争在方式方法上有所创新,更体现廉洁教育特色。在教育对象上,既要关注重点人员,又要注意全面普及。在特色创建上,既要打造重点品牌,又要统筹兼顾。

四、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正面教育,就是要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利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在大学生廉洁教育中,不仅要学习廉政知识、廉政规范、廉政思想,还要形成崇廉尚洁的舆论导向,创作各种廉政文化作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和严格自律、清正廉洁的精神。模范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教育是廉洁教育的重要方法,能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要大力宣传古代清廉人物、近代革命先辈、当今先进模范人物廉洁自律、勤政为民的高尚品德与感人事迹。在大学生中也有许多自强自立不蜕化、捡到巨款不动心、见义勇为不畏惧、助人为乐不图报、遵纪守法不失信等优秀群体和先进个人,用他们的先进典型事例进行廉洁教育,对大学生更有说服力。

警示教育就是通过反面典型案例进行适当的宣传教育,给大学生敲响警钟,增强他们的自身免疫力。开展警示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的蜕化变质有一个过程,需要慎独、慎初、慎微;使大学生更加明白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道理,任何人一旦超出了法律的许可范围,就必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与惩罚,要克服侥幸心理,提高思想警惕;使大学生更加了解反腐倡廉工作所取得的明显成效和阶段性成果,增强反腐倡廉斗争必胜的信心。当然,警示教育同其他教育方法一样,有其局限性,需谨慎使用,合理安排。不可过多地宣传反面案例,以免使大学生产生悲观厌世心理,或者对自己将来就业创业心存疑虑,造成负面心理效应。所以,大学生廉洁教育要坚持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适当采用警示教育。

五、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思想教育,就要进行正面的理论灌输。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加强法制和诚信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组织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引导大学生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培养拒腐防变的良好心理品质,逐步形成廉洁自律、爱岗敬业的职业观念。高校应当开设廉洁教育选修课,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抓好教材编写和师资力量培养,积极开展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否则,大学生廉洁教育会因缺乏理论支撑而减弱说服力,降低可信度,甚至徘徊不前。

同时,廉洁教育要注意不断增强学生的心理认同。在内容上切忌全盘照搬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的内容体系,在方式上反对搞形式主义,在方法上避免脱离实际的高谈阔论,以免增加师生的心理负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方式,善于加强与大学生的思想交流和心理沟通,以真挚的情感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深刻认识反腐倡廉对党和国家、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如果只是机械地灌输廉政理论知识,空洞说教,必定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对抗情绪。因为大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当前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腐败现象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有些同学可能因为已经或正在亲身经历这些问题而感到困惑。因此,教育者不可回避这些现象,而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疏导,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消除社会消极腐败现象给学生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正确地判断和分析反腐倡廉的形势,正确地对待已经出现的腐败现象,从而激励学生坚定敬廉崇洁的信念。

六、专项教育与全面渗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要把大学生廉洁教育作为一项专项教育着力推进,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或党风廉政建设代替廉洁教育。要在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要加强廉政教育课程的建设,在编制教学大纲、培养师资队伍、配套教材、研究教法等方面下真工夫,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持续性的教育。

其次,要将廉洁教育融入各种教育介体和环节之中,进行全面渗透。当然,大学生廉洁教育不可能孤立地进行,要借鉴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大力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将廉洁教育渗透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是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以及道德和法律教育等有机结合。二是要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高校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使廉洁教育全方位浸润、渗透到学生头脑中。三是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相结合。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而校园廉政文化,包括人们对廉政的道德化认知、廉政的思想品质素质和道德价值取向及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与长久深远的。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组织部、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等有关部门协作实施,全员参与的廉政文化建设运行机制,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高组织和制度保障。要大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大学生廉洁教育渗透于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抵制社会各种腐败现象、腐朽文化对高校的侵蚀,在校园内营造“知廉、学廉、敬廉、崇廉、守廉、倡廉”的文化氛围和道德风尚,为大学生廉洁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要继续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师德建设、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廉洁奉公、廉洁从教、岗位育人的思想,进一步规范教职工的廉洁从业行为,以廉洁自律的优良品德为学生提供榜样。四是坚持全过程育人的观念。将廉洁教育贯穿大学生新生入学、见习实习、社会实践、考核考试、论证答辩、求职就业、毕业后创业等各个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大学生廉洁教育实现完美衔接。

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原则可能不止这些,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变化、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作相应调整,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4号)[Z].2007-03-27.

[2]夏云强.基于心理保护视角的大学生廉洁教育原则[J].改革与战略,2006(11).

[3]谢丽娴,等.大学生廉洁教育现状及教育途径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7(1).

作者:魏文君

教育原则解决论文 篇3:

道德情感教育原则述略

摘 要道德情感教育原则直接反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导德育课程教学的圭臬。基于德育课程的视角,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德育课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

德育课程;道德情感教育;教育原则

G41

A

2095-1183(2018)04-00-03

关 键 词

教育原则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活动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的认识,是教育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道德情感教育原则直接反应了道德与法治教育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是指导德育课程教学的圭臬。德育课程教学实践中坚持科学的道德情感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指导,能促进教育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
一、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

(一)体现德育课程“情理兼备,促进发展”的教育价值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编审专家郭雯霞指出,德育课程在培养人方面,应从理性引领走向人文关怀,培养道德情怀与法治素养兼备的人。道德与法治课程赋予了德育课程新的内涵,使课程承担道德教育的同时,也肩负着法治教育的使命。而做一个道德的、良善的人,是做人的根本。正如鲁洁老师所说,道德学习就应是生活的、实践的学习,而非知识的学习。因为道德不是一种固定的知识,而是人自身的生存方式,要从建构儿童完整生活的角度出发,发展儿童公共生活中的公民品德与个体生活中的道德良善,因此,品德教育不仅追求德性伦理、个人的善性和幸福生活,同时也要追求规范伦理、公共的德性和公共福利。[1]也就是说,在我们用法治思维公正公平地判断、分析和解决人的权利、责任、义务等问题时,不能丢失人和人之间温暖的、良善的、道德的人文情怀,人和人之间的同情心、体恤、良善等道德情感一定会具有更重要的价值。[2]这就是课程“情理兼备,促进发展”的教育价值。道德与法治课程培养的学生应既有道德情感,又有理性的法治思维,在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的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法治素养的人。

可以用教育案例加以说明。《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2课“大家排好队”,在正文从道德和法治双重视角下倡导“排队好”的同时,插入了一则以“守规则懂礼让”为题的绘本故事,呈现了规则之外的几种情境:有人排队时临时有事离开,之后回到原队列中;一个老者虽未排在自己前面,我们让老者先行;排队打水时,有人为幼者礼让;有人比自己还着急上厕所,我们是否可以礼让……在非主观破坏规则、不影响他人权益的前提下,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彼此体恤,需要体现良善的、富有人性的道德人文情怀。

综上,我们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避免简单地用规则、道德标准对人的言行作出判断,要引导学生学会考虑真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共在关系、协助关系以及彼此之间传递的真情、友善。同时,也不能单一地从人情伦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当然,在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还要运用法治思维,判断我们的言行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是否是法治行为,而不是盲目地表达道德情感。

(二)体现德育课程“德情兼修,培育良德”的教育要求

德育课程具有培养公序良俗和健康情感的双重要求。进一步研究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具体体现,笔者认为,德育课程必须在良德和情感培育上发挥协同作用,努力体现“德情兼修,培育良德”的本质要求。

第一,教学要基于良德。道德与法治教育必须基于儿童的善良德性,这是课程的基点。在此意义上,儿童道德情感发展水平是教学必须观照的。第二,教学要唤醒意识。道德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的良好规则意识。要创设情境,让儿童在有价值的公共生活体验中改善、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进而唤醒儿童的规则意识。第三,教学要珍视情感。道德教育要求必须融合人世间一切美好的情感,例如:同情、关心、体恤、善良等,由此必须在德育课程实施中培育和发展羞耻心、同情感、责任感等基础性道德情感。第四,教学要着眼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教育实效,要求教育必须引导儿童通过改善和调节主体道德需要来改善行为。课程进一步综合化使得道德行为的指导更具情感性和理智性。导行的重点应从盲目表情、无意动作转化到“改变道德需求,调整道德行为”上來。
二、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德育课程教学本质和规律的集中反映

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原则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准确把握情与理的关系,必须追求情与理的交融,力求使道德情感教育与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融为一体,达到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效果。

(一)认知主导型课程本质属性反映“德情”的概念

徐州教研室郭林、蒋喜华在一篇文章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凸显了德育课程加强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但它在本质上是一门为初中生人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的综合性社会文化课程,属于大徳育的范畴。这一课程应以认知发展为主导,促进学生将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情感,在道德实践中外显为道德行为。活动是这一课程在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搭建起了沟通学生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桥梁。这一课程的评价方式正向多元化发展,情境化测评应是考试评价改革发展的方向。郭林认为,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键价值仍在德育;作为一门学校课程,在当前现实的课程发展状况和班级授课制组织形式下,其仍然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作为实现德育整体目标的主要途径。“大德育观”的视域下使用“道德”与“德育”概念,将其定位为一种认知主导型德育课程。所谓的“认知主导”,是指这门课主要通过道德知识的学习、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道德观念的养成,让学生具有“德知”。学生懂得了普遍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具备了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知能力,能够激发其向善的动力,从而将“德知”内化为“德情”,形成自己的道德态度、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如果我们拥有某种价值,我们相信它应该体现于生活和行为的诸多方面“德知”和“德情”会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外显为“德行”,学生会自觉践行道德的行为,过道德的生活,成为一个高尚的人。[3]

(二)要素融合型课程本质属性反映“驱动”的概念

在课程教学属性研究的基础上,更为全面准确科学地描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属性,可将其定位为“认知主导型、情感驱动性、行为外显化”相结合的融合型德育课程。认识、情感、行为三个教育范畴融合统一于三维教学目标中,在教育目标上整体推进,相互作用,各有侧重。

从“道德情感驱动”角度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必须重点体现如下教学规律和要求:

第一,坚持生活化与活动型教学。这是课程核心理念的体现,是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基础环境,是德育实效性的充分体现。第二,坚持综合化与认知型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内容进一步充实和强化了法治教育的内容,进一步提升了课程内容的综合化水平,学科组织系统的结构化要求变高,认知教学的特色更要进一步确立。第三,坚持情感化与整体型教学。为提高道德认识,必须发挥道德情感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必须将道德认识付诸主体行动,这就是情感在“知行合一”中的驱动作用的结果。
三、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

(一)反映德育课程基本教育规律

在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中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力图发挥道德情感在教学中的手段功能和工具价值,即通过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道德情感,活化教学内容,启动和促进学生道德认识的提高;调节、激励学生行为动机的产生,充分发挥情感的功能和作用,以保证道德认识、技能领域教学目标的落实,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是充分体现道德情感自身独有的教育价值。即结合明理、导行的教学,促进学生产生和形成稳定的情感品质,使之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良好、健康、丰富的情感素质。[4]

道德情感教育和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道德情感方面有着共同的目的。这决定了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必须遵循道德情感教育原则。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规律的集中反映,遵循这一教育原则有利于道德情感教育目标的达成;有利于发挥情感功能和作用;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和效益的整体提高。

(二)反映德育课程融合教育规律

笔者认为,道德情感教育原则是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教育规律的集中呈现。法治意识与道德情感应被视为融合教育的“双极”。道德情感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具有两方面的融合作用。

第一,情感是融合法治与道德的媒介。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要求教师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规则意识和法制观念;初步树立民主意识,崇尚公平与公正。这些显然都是情感教育要求。第二,情感是联结法治与道德的桥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道德与法治课一定要注重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建构真实的言语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情境中,让法治教育在学生的理解中生动地呈现出来。以一年级上册 《学会自我保健》 一课为例[5],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班级电台栏目《童言童语》,让学生做小主持人,以“童言童语”总结班级现象,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性相契合,法治教育在情境中得到了延伸。在学习三年级上册 《我想要我能要》 時,可以把班级布置为小超市,学生担任售货员和顾客,以创设情境为主,辅以讨论、合作、模拟购物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认识到自己的消费靠的是父母的收入,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理应有合理的尺度。懂得父母挣钱工作的辛苦,并且知道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教育要素角度分析,两个案例都是“创设情感教育以境育人”的情感教育要素融合应用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郭雯霞.部编《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解读及使用建议(上)[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6(12):14.

[2]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基于教材话题的探问[J]中小学德育,2018(2):21.

[3]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2):15.

[4]湖北省小学思品课道德情感教育实验课题组.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提高思品课整体效益[J].湖北教育,1994(9):19.

[5]张雷鸣.基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17 (11):71-72.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方晓波

上一篇:高校法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油库消防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