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的基本原则

2022-09-11

教育叙事是将教育过程中的一些事情如实记载下来, 为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的一种教育行为。教育叙事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 叙事第一的原则

教育叙事, 首先必须保证有“事”可叙。未经艺术加工的“事情”也好, 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事”也罢, 反正必须有“事”, 必须具备“叙事”的两大要素“人” (谁) 和“事” (做什么) 。如一则题为《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的教育叙事, 写的是这样一件“事”:“我”在某一堂自学课上, 发现刘某某同学, 先是高抬着头注视着前面的一位同学, 然后是聚精会神地看一张小纸条。“我”走到刘某某同学身边, 发现纸条上写着一首诗:“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 况且质量也不好。”“我”对此进行了“冷处理”, “没收”了他的纸条。下课后才把他请到一个无人的电工室, 在答应了不将此事说出去的情况下, 让刘某某同学说出了实话。原来这是他“失恋”以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 利用老师改前面两句, 刘某某同学改后面两句的形式对其进行了教育, 最后将这首诗改成了“天涯何处无芳草, 何必非要现在找。本来学业就很紧, 况且年龄又很小”。“我”并且和刘某某同学约定:十年以后你如果找不到女朋友, 老师帮你找。这样, 终于把刘某某同学从“失恋”的阴影中拉了出来。这则教育叙事里, 不仅有具体的“人” (“我”和刘某某同学) , 而且有具体的“事” (“我”帮助刘某某同学改诗并教育他) 。“叙事”的两个基本要素都具备了。

另有一则教育叙事, 题目是《教师形象的效应》。文章把新时期广大教师树立良好形象所产生的效应, 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示范引导性效应。体现为:⑴以自身的模范作用示范引导;⑵教师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⑶建立健全校外教育系统的示范引导机制。 (2) 范围广泛性效应。体现为:⑴教师个体形象影响学生群体;⑵一个学生的成长, 是受多位教师形象影响和作用的;⑶教师形象能够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 发生全面的影响和作用。接着分析了新时期教师形象产生效应的三个原因……从文中, 我们既看不到具体的“人”, 也见不到具体的“事”。像这样的文章, 尽管贴上了“教育叙事”的标签, 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叙事, 我们只能把它归到“教育论文”的类别中去。

2 叙事单一的原则

为了叙事的明晰, 对于某一则具体的教育叙事而言, 无论它的人物多么众多, 头绪多么繁杂, 都必须遵守事情或故事单一的原则, 即一则教育叙事只介绍一件事情, 只讲一个故事。有一则题为《阿玲是哑巴吗?》的教育叙事, 记载了师生就《曼谷的小象》这篇课文的主人公阿玲是不是哑巴的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的事。经过讨论, 最后终于使学生明确了阿玲不是哑巴, 课文主要通过她的行动来表现她乐于助人、朴实、善良的品质。她是一个重在行动的人。即使课文没有写出她的语言, 也能使读者通过她的行动了解她的为人。这篇教育叙事的人物除了老师“我”之外, 还有全班的学生, 人物是众多的。但它所叙述的事情是单一的, 即人物的所有活动都指向“阿玲是不是哑巴”这个问题, 是一件事情。

另有一则教育叙事, 题目叫做《组织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原文很长, 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两段: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一节数学课, 如果老师动得多, 那么学生就只能是一个听众;静的机会多, 失去了亲身经历的机会, 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显现出来。教师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 做到贴近生活, 贴近实际, 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比如:排队是我们学生天天都在经历的生活事例, 通过这个活动, 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主地了解基数和序数的知识。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课, 我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买卖活动, 在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了人民币, 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 在做中学, 学习更现自主性。孩子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 切实感受数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因此, 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组织学生自由地摆出自己喜欢的一种学具共12个, 要求摆得美观又整齐。不一会儿, 学生就摆出了自己的作品 (图略) 。接着, 我让几个学生来说说他们的摆法, 怎样看出是12个, 你们摆的是几个几?学生们讨论后得出:3个4相加, 4个3相加, 2个6相加, 6个2相加或是12个1相加都得12。我继续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 得到的“几个几”是不同的, 但和都是12。继而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确保了人人获得成功, 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 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完全凸现出来。因此, 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比起教师出示一幅图让学生去观察得出结论的过程来, 学生理解、获取知识的效果更好。教师的动不等于学生的动。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的手、脑都动起来, 自己去体验成功吧!

不要看它的全文, 仅从节选的这两段来看, 它就写了三件事 (让学生在排队中了解基数与序数的知识、在模拟商场的买卖活动中让学生了解人民币兑换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同样数量的学具的不同摆法了解乘法的知识) 。这与其说是教育叙事, 不如说是“教学经验总结”的好。

3 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

教育叙事既然是“叙事”, 是否可以像写记叙文那样适当地“虚构”, 甚至可以像文学创作的写小说那样完全凭“虚构”呢?回答是:不可以。因为教育叙事是为自己或别人从事教育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的, 材料是“虚构”的, 在此基础上推出的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观点或理论会有人信服吗?尊重客观事实, 是教育叙事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我们说教育叙事要尊重客观事实, 指的是它所叙述的必须是“真人”“真事”。在这两个方面来不得半点含糊, 不允许半点虚构。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你适当采用一点文学的手法也未尝不可。比如调整一下叙事的顺序, 将后发生的事情先写, 将先发生的事情后写, 即所谓“倒叙”;在叙述现在发生的事情中插入过去发生的事情, 即所谓“插叙”, 比如对有关的事情作一些文学性的描述, 比如设置一些悬念, 运用一点巧合, 安排一点误会……这些有利于增强“叙事”的生动性和故事性的手法, 也可以运用到“教育叙事”中来, 但一定要掌握好它们的“度”。文学性的东西强调得太多了, 就很容易使人想到它的不真实性。即使你所“叙”的是“真人”和“真事”, 人家也未必会相信它。要尽量避免在教育叙事中运用文学手法时, 出现的这种“弄巧成拙”的情况。

教育叙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 这个道理比较浅显, 因此就不再举例说明了。

4 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教育叙事主要是通过所叙述的事, 传达一定的教育理念。因此, 在教育叙事中, 光是写出“做了什么”是不管用的, 而要把重点放在“怎么做”即对事情的“过程”的叙述上。上面所举的两则教育叙事《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和《阿玲是哑巴吗?》就是叙述“怎么做”的典范之作。相比较而言, 上面所举的《组织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中的两段里叙述的前两件事, 就只写出了“做什么”, 而没有写出“怎么做”。缺少了“过程”的教育叙事, 就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对其他的人也起不到学习效仿的作用。

我们说教育叙事注重对“过程”的叙述, 并不意味着它可以置“结果”于不顾。相反, 教育叙事对“过程”与“结果”是同样看重的。也就是说, 在教育叙事中, 你如果能写出你是“怎么做”的当然很好, 但是, 如果能将这样做了之后的结果也一并叙述出来, 就更好了。《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不仅写出了老师和学生共同改诗的“过程”, 而且写出了“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 笑得那样轻松, 笑得那样自信”“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样的“结果”, “过程”与“结果”都有了。《阿玲是哑巴吗?》不仅写出了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阿玲是不是哑巴这个问题的“过程”, 而且写出了“于是, 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 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 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 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 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 背后却坑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这样的结果。这样的教育叙事才是有说服力的。

5“报喜”与“报忧”兼顾的原则

写教育叙事的目的无非是两个:一是总结成功的经验, 二是归纳失败的教训。前者谓之“报喜”, 后者谓之“报忧”。它们对于教育叙事来说, 都是同样重要的。总结成功的经验即“报喜”能够使人看了以后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归纳失败的教训即“报忧”则能够使人看了以后知道不应该怎样去做。前面所举的几个例子, 无论是《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还是《阿玲是哑巴吗?》, 还是《组织数学活动, 激活学生思维》, 就其内容而言, 都属于总结成功经验即“报喜”之作。

由于受传统的“报喜不报忧”的习惯的影响, 我们的许多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同志, 尽管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可以归纳, 有许多“忧”可报, 但由于错误地把归纳失败的教训看作是“露丑”, 因此没有勇气正视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反映在教育叙事中, 几乎很难看到有“报忧”的作品。有一篇题为《赏识也会失灵》的教育叙事, 反映的是教师对现在的学生, 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待他们, 用赏识的手段去教育他们, 他们根本就不买你的账这样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把教育教学过程中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揭示出来, 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重视。像这样的文章, 我们也可以勉强把它归入“报忧”的行列。但即使是这样勉强的“报忧”之作, 在教育叙事中也是凤毛麟角。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思想认识问题上的一个严重失误。

6 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原则

教育叙事, 当然要以“叙事”为主, 但并不排除在“叙事”基础上的适当的“议论”。教育叙事中的“议论”, 有的人喜欢把它称作“反思”, 它是作者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理性的、上升到某一理论高度的认识。好的议论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作用。如有一则题为《教学反思》的教育叙事, 叙述了“我”在教学《特殊的考试》这一篇课文时, 采取了让学生演读的形式, 同学们参与的热情高涨,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的事情。这些是“叙事”。在文章的末尾, 作者安排了这样一段议论:“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 调动了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其表演不是目的, 而是深读课文、感受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的手段。通过演读, 不仅引导学生在角色演读中获得体验, 获得感悟, 激发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象, 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样的“反思”, 这样的“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们说教育叙事要坚持叙事和议论结合的原则, 并不是说在教育叙事中, “叙事”和“议论”的地位是均等的。其实, 在教育叙事中, “叙事”是主要的, “议论”是次要的。我们在防止在此问题上犯顾此失彼的错误的同时, 也要防止把它们机械等同起来, 平均使用力量, 各占百分之五十。

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由于它的可操作性和可普及性, 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各种教育叙事作品层出不穷。在互联网上打进去“教育叙事”进行搜索, 跳出来的文章让你看花了眼。由于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叙事”的认识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因此, 这些所谓的“教育叙事”的文章也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同志错误地认为, 教育叙事就是一口大锅, 什么乱七八糟的教学论文、经验总结, 甚至是备课的材料都想往它里面装, 把“教育叙事”煮成了一锅“大杂烩”。在这种情况下, 提出教育叙事的基本原则, 恐怕不会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摘要:本文在对众多教育叙事文章深入研究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教育叙事的六个基本原则, 即叙事第一的原则、叙事单一的原则、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报喜”与“报忧”兼顾的原则和叙事与议论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教育叙事,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教师培训讲座.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平走向校本研究之校本研究方法——教育叙事研究.网址:http://www.cst21.com.cn/2/xb-gs4.htm

[2] 湖北省黄石市沈家营小学网站之“教育叙事列表”.网址:http://www.sjyxx.c o m/x u s h i/S h o w C l a s s.a s p?ClassID=83&page=4.

[3]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网站之“教育叙事文章列表”.网址:http://www.cdksx.com/jiaoyujiaoxue/ShowClass.asp?ClassID=45.

[4] 教育叙事案例.网址:http://www.bigyuwen.com/jiaoyuzonghui/2007/0210/387077.html.

上一篇:高职会计专业“双创”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下一篇:对会计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