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

2022-04-2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观念,使本是净土的大学校园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场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 篇1:

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创建职业院校心理教育发展新模式

〔摘要〕由于职业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特色,学生在就业心理问题方面比普通高中或高校更为突出。本文阐述了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了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从组织机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活动开展和危机干预等方面探索建立职业院校心理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关键词〕生涯规划;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大量需求技能型劳动人才,这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还应注重提升学生心理发展品质。职业院校的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年龄在15 岁到 19 岁这一阶段,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由动荡逐步趋向成熟、稳定的关键時期,他们要面对生活的独立、成长的烦恼。还要经受从普通教育向职业教的转型以及择业、就业的巨大压力。因此,职业院校学生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职业院校必须大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提升职业幸福感的必然要求。

一、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特殊性

经调查表明,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常见的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如下。

(一)自我认识不足

在当今社会既定观念下,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认可度相对普通高中、大学学生来讲较低,他们因学习成绩不佳曾经受到过歧视或者嘲讽,因而,职业院校学生往往自我评价较低,普遍比较自卑。

(二)学业与就业压力大

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一直困扰职业院校的学生,学生普遍对学习的热情不高,无法融入课堂教学中。职业院校要和普通高校学生竞争,面对激烈的竞争,就业压力为职业院校学生最主要的心理矛盾,职业院校只能不断提高自身技能,考取相应的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因而对考试有着焦虑感、恐惧感。

(三)人际关系紧张

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隔代教育过度溺爱等相互影响,职业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解决冲突等方面表现不足。尤其在宿舍交往过程中无法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容易引起严重冲突、情绪失控及激发各种校园恶性事件。一旦发生了冲突,更倾向于暴力解决。

二、当前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教育渠道过于狭窄,缺乏全员参与意识

课程比较单一,多以传授知识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很难发挥心理健康课的教育功能。在传统技能教育观念下,大多职业院校的中心工作放在专业技能建设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师资、课程教学课时不足。全员参与意识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学校的其他工作割裂开来,没有形成合力。

(二)心理咨询室的功能没有很好发挥出来

学校都设置了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但大多为了应付检查,工作开展流于形式。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在传统的观念下,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去心理咨询的同学一般都是心理有病的,例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等患者。很多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被定义为用于被动应对部分出现心理问题的人群,而不是更多从预防视角积极发展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心理问题作用的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展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可以帮助我们目标明确、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正确看待自己,解决自身心理困扰,明确个人的职业目标,找到人生的角色定位,积极进取,实现目标。

毕生发展理论指出: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心理发展任务,职业院校学生是处在逐渐走向成熟的阶段,目前最主要的心理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同一性,避免角色混乱。这一时期,引领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发展职业兴趣、思考未来、规划人生,至关重要。

四、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心理教育发展模式

(一)建立学生心理及职业发展咨询机构

1. 组织机构

成立学生发展指导委员会,委员会组长由分管校长或书记担任,委员可由办公室、学工处、团委、各院系学生管理负责人担任。委员会下设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包含专业队伍、院/系相关人员和支持组织三方面。建立“校—院/系—班”三维一体的咨询网络,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负责专业队伍人员的建设、心理及职业课程建设、心理咨询和社团组织等方面工作。各院/系制定本系学生职业发展培养计划,下设心理及职业发展协会分会负责本院系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班级设置心理委员负责本班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及班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工作。在学生发展中心的统筹规划下,与各院/系与学工处、团委共同制定活动计划,制定全校学生心理及发展活动规划并对危机事件和个案,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制定个案帮助计划,院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持续跟踪帮助个案。发展中心和各院系在新生生刚入学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和职业能力测试,建立心理及职业能力相关档案材料。

2. 硬件设施

根据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建设的愿景,需设置以下功能室:

(1)办公接待区

办公接待区的设计有四个功能:第一,专业教师团队的办公场所;第二,接待来访者;第三,职业能力探索区;第四,社团办公活动的地方;第五,存放学生心理档案及职业能力测评资料。

(2)个人咨询区

个人咨询区是由专业教师主要通过谈话、角色扮演、沙盘游戏、艺术放松疗法等方式,采用认知、行为方面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技巧,解决个别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惑或生涯发展问题。个人咨询区由个体辅导室结合沙盘游戏室组成。

(3)团体活动区

团体辅导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一个重要途径。团体辅导可以针对一个班级一个主题进行,也可以针对具有相同问题的团体进行。通过团体动力学的原理促进团体成员发展。

有条件的院系还可以引进团体沙盘游戏。团体沙盘游戏是团体心理辅导结合沙盘游戏的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对职业院校学生有显著效果,可以通过生涯畅想为主题的沙盘,使得成员更加了解自己、自信增强、目标明确、生涯决策力加强。

(二)以职业生涯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1. 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

需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心理专业能力,接受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建立专兼职专业教师队伍培训与督导制度,邀请知名生涯规划专家、心理专家到中心讲学和督导,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加强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涯规划专业能力培训。

2. 发挥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1)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

发挥校级各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通过团委和社团把职业生涯和心理健康的元素渗透到各类活动当中。在各院系设置心理协会分会,完善协会分会的管理和制度,进一步增强院系协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2)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

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宣传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协助发展中心开展工作。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发挥心理委员的桥梁纽带作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班级朋辈心理辅导员制度,通过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职业规划指导活动。

(三)完善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以生涯规划发展为导向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包含了三个方面:生涯规划、心理健康、生命与生活。

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专兼职教师负责职业生涯导向的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建设。建设课程要以立足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为基本指导,结合院系专业特点来整合课程。根据不同年级阶段设置相应的教学主题,挖掘校内教育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课堂教育,其中生涯规划内容包含:职业认知与探索,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包含:自我认识,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指导。

学校开设选修课,开设的内容包含了生命与生活的五个方面:自然与生物医学;社会、文化;法律与道德舆论;文学、音乐与艺术;哲学与人生意义。

(四)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日常工作

针对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大量日常的咨询,一方面,要加强院系辅导员/班主任的专业能力,通过辅导员/班主任解决部分学生的心理及职业发展问题。另一方面,提升中心预约员(心理协会成员)的专业能力,让其更快识别来访者的状态,进行甄别,让更加迫切希望得到帮助的同学能及时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

(五)结合职业院校学生生涯发展阶段开展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开展新生心理团体辅导,让新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在后期可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的活动。活动形式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剧、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讲座等形式开展。

(六)建立危机干预体系

在学校生活中,当学生意外伤害、安全事故、学生暴力、管教冲突等危机事件发生时,同学们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恐惧、焦虑和紧张,心理处在一种高度的应急紧张状态。当学校发生危机时应立即启动预案,危机处理小组能更好处理好危机事件,统筹危机管理,同时对不同阶段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估计,并做好工作预案。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作为危机处理的核心要完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建立一套可行的学校危机处理流程图,并将该流程图宣传给如各院/系领导老師、学生干部、学工队伍、心理委员等。此外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还应该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目击者、处理人员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给予心理支持。

参考文献

[1]贺彦芳. 当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反思——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04):193-194.

[2]陈晓霞. 积极心理学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 科技资讯,2014,12(30):194.

[3]陈小艳. 以职业指导统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建[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04):61-63.

[4]耿萌萌,刘志兵. 中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 机械职业教育,2014,(08):51-53.

[5]郭振友,卢笛.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综合模式的探讨[J]. 西北医学教育,2014,22(04).

[6]贺婧雯,夏冬晴,李姿霖,陈勋,周峥艳. 地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以邵阳学院为例[J]. 教育现代化,2016,3(25):111-112+119.

[7]李建军. 生涯取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J]. 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06):18-20.

(作者单位:广东省财政职业技术学校,广州,510445)

编辑/卫 虹 终校/于 洪

作者:张伟列

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建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

当今飞速发展的经济,日新月异的观念,使本是净土的大学校园成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场所。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理想信念、就职就业等方面承受的压力与冲击不断加大,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所引发的不良事件,诸如恶性伤人事件、自残自杀事件不断增多,为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困扰,给高校育人环境敲响了警钟,也对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这警示我们必须要认清形势,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管理,构建起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及时分析和研究预警对象的相关信息,识别潜在危机因素,采取防范措施,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将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的影响尽可能地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
二、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价值论证

高校管理要防患于未然,最重要的是研究和探索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规律和管理问题,杜绝事后处理的思维定势。当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仍时有发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形势依旧严峻,随着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各大高校的管理水平已提升许多,高校心理危机预警管理系统作为大学生身心安全的一把安全锁,在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其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也越来越突出。

(一)有利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一方面,能防患于未然,在事件发生前就及早发现危机信号,提醒相关工作人员对预警对象予以关注,并迅速采取措施,及时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若事件不幸发生,该体系也能有效帮助相关工作小组预见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将事件的危害降至最低。当高校发生恶性事件后,对恶性事件对其他学生造成的潜在心理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针对可能造成的危害,对其他学生给出相应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帮助,以及时止损,防止恶性事件的危害蔓延。

(二)有利于强化心理危机管理的科学性

当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工作人员只有秉持着严谨、客观的应急处理态度,才能较好地解决心理危机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后续问题。这种态度主要体现在预警体系的机构设置和制度设计两方面,但心理危机事件预警机构及制度的设计与建立并非一日之功,应结合时下各大高校管理现状进行反思、居安思危,持续对心理危机事件管理与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与预警体系。

(三)有利于增強心理危机管理和防御水平

风险虽难消弭,危机虽难阻断,但终有规律可循。要寻其规律,需要自下而上,分析研究事件,将经验升华为理论,为学校领导等应急管理事件负责人提供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促进心理危机事件管理工作由经验型转变为科学型,提高心理危机的管理水平〔1〕。找到规律后,还需要自上而下,将理论转化为可行、有效、具有普适性且易于吸收学习的方法论,增强广大师生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在面对危机事件的冲击时,能化被动为主动,积极调试自我,寻求帮助,提供有效信息,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处理效率,保证高校师生的校园生活尽快恢复常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高校的公信力,提升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防御水平。

(四)有利于优化多方位心理危机管理资源

心理危机事件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对当事人的家庭而言,其影响就更不必说了。有效解决危机,将危机事件对社会及其当事人家庭的影响降至最低,便成为高校心理危机处理的当务之急,因此,高校必须从全方面了解情况,寻求多方面的支持,如向政府单位,大众传媒求得帮助,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危机的管理资源便得到了整合与优化,为将后来的危机预警工作打下基础〔2〕。
三、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机制

应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需要建设缜密的应对体系,这要求学校各级阶层在处理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要通力协作,共同建设科学预警机制与完整的善后机制。

(一)建设稳定长效系统化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管理机制

稳定长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体系,能为探求诱因、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提供线索,保证信息对称。要发挥这一作用,就必须要进行预案管理,建立排查联动机制,并积极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1.根据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应急预案管理

高校心理危机事件的规律是有迹可循的,这些规律常隐藏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这要求高校工作者要多加关注学生的普遍心理状况,通过广泛听证、与学生多交流等,把握学生的普遍心理状态及情绪状况。对于易偏激、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要多加关注,把握其心理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适当的精神关怀。这么做有助于高校工作者发现心理危机的潜在因素,使应急管理工作处理起来相对得心应手。

在获得基础信息,摸清规律之后,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并从细节着手,遵循其严谨性,保证在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能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作用,做到有章可循、指挥协调。平时,也要对相关管理组织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和预演,使相关管理人员熟悉预案,明确职责,提高管理组织人员的协作能力与反应能力。除此之外,还要集思广益,不断发现瑕疵,解决问题,完善预案。

2.实行人员预案管理

一要成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学生带动学生;二要对危机工作小组成员进行周期性的培训,传授发现危机和解决危机的相关知识,提高小组成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培养他们帮助他人进行心理建设的能力;三要开展心理普查,建立数据库;四要开设心理危机反馈通道,妥善管理,时时跟进,积极反馈〔3〕。

3.建立防患排查的联动机制

“防患”,要求高校全体人员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及时发现可能影响校园环境的不稳定因素如一些言论、事态等;“联动”则要求高校各职能部门,如保卫处、后勤部、心理健康中心等机构联合起来,协调配合,除此之外,也要求师生相互合作,如让心理辅导员、学生干部组成一支防患排查团队,定期排查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并主动提供帮助,主动协调、化解问题。如此一来,校园的和谐育人环境和秩序才能得到保障。

4.引导网络舆论正确走向

网络舆情作为第四媒体,对高校学生乃至于社会都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影响,除了微博、贴吧等网络舆论平台,QQ空间也成为了网络舆情的新阵地。要把守好这个新阵地,一方面,需要设置舆论管理员,如让学生干部担任学校表白墙、公众号、论坛的管理员,监测舆论导向,并时刻注意不好的舆论,发挥观念领袖的作用,宣布客观事实,强调主流言论,并严防非本校人员任意留言〔4〕;另一方面,当危机发生时,学校要做好将危机事件透明化的工作,首先,要及时、准确地发布有关危机事件的公共信息,注意信息真实性,并时时与学生保持信息对称;其次,要树立起一个严肃,官方的高校形象,秉持正确的舆论态度,从而更好的运维学校秩序〔5〕。

(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德育功能、美育功能和实践功能,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在经过人的内化、加工、改造后,整合人的认知,形成新的观念,健全的校园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高校学生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营造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长期有效的保证高校的安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学校社群生活的祥和氛围。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用文化知识熏陶人。教学是宣扬校园文化的重要途经。用有趣有温度的文化知识教育人,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感染人,用人本主义的师生关系滋养人,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将美的行为与美的思想内化,使学生思维情操更加高尚。(2)用课外活动调动人。提高人的身体素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好的课外活动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解放人的身心。如体育活动则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能有效化解压力,促进内啡肽的分泌,使学生的不良情绪得到调节和改善,除此之外,还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培养学生的毅力与承受力。举办丰富的社团活动,开办体育赛事,让学生在这些蕴含着最活跃的校园文化的活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在拼搏中学会合作。(3)用社会实践锻炼人。社会实践既能让大学生初步体会到走近社会的压力,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与韧性,也能让大学生学会抓住机遇,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大量经验,在提升大学生抗挫能力的同时,加速身心的成长,使其开阔心胸,更有勇气面对新的挑战〔6〕。
四、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心理危机预警,是指运用科学手段,分析危机对象的过去和现在的信息资料,推断危机现象出现的条件,发展趋势,并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应急措施,发布预警信息,对心理危机高危人群进行跟踪观察与辅导的一系列活动。它能尽早将危机事件发生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预防不利的后果,由此可见,建立高校心理危机世家预警体系很有必要。

(二)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关系

1.心理委员

让各班心理委员深入了解班上同学的心理状况,在学校设置的专门网络通道进行定期反馈。若发现潜在的危机,尽快上报给班主任和辅导员,有利于预防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辅导员和班主任

班主任要定期给学生开心理健康班会,或举办其他团体活动,使学生了解自我,认识自我,袒露自我,互相给予心理支持。平时,班主任要多多观察学生,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情况与思想动态。当心理委员汇报班级里有心理危机预兆出现,如发现部分学生出现极端想法或行为时,班主任与辅导员要迅速采取行动,及时与其约谈,在遵循保密原则的情况下,从情绪状况、家庭状况、人际交往状况等方面入手,获知预警对象的综合情况。并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适当的引导,将搜集到的基本资料交予心理辅导专职人员,及时与其沟通治疗方案,在教学生活中配合执行。

3.心理辅导中心专职人员

心理健康专职人员根据上报情况及时为学生安排咨询,并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测试。对预警对象进行进一步排查与分级,并给预警对象提供展业的支持与帮助。
表 1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分级方案

4.学校管理人员

学校管理人员要与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学生家长、及其班主任进行沟通,协调好学籍、请假方面的相关事宜,并对如何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

(三)构建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具体措施

1.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进行档案管理

每半年对学生进行心理疾病筛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若学生日后出现异常现象,可提供相关判定依据。区分出易产生心理危机的高危人群,根据其表现,将危机人群的档案分级管理,对这些同学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给予长期關注。

2.依据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指标,掌握预警对象的基本心理情况

心理预警指标体系是指,对预警对象的心理活动进行监测,通过与正常值的比较,依据预警指标分析预警对象与危机发展状态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的危机预测系统〔7〕。依据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指标来掌握预警对象的基本心理情况,能为分级管理预警对象提供科学依据,是高校心理危机系统管理不可忽视的环节。根据学者许红艳创建的预警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主要由应激源指标、应激反应指标、个体危机易感因素三部分构成。应激源指标可分为突发性应激源、家庭应激源、人际交往应激源、前程应激源、学习应激源、自主独立应激源;应激反应指标可分为生理反应、认知反应、情绪反应、意志反应、行为反应;个体危机易感因素主要分为个体特征和个体背景,个体特征的主要方面包括人格、应付方式、归因方式、社会支持和自我等,个体背景包含性别、民族、年级、专业、家庭来源、自评学习成绩、父母学历、家庭结构等指标〔8〕。该体系从外部环境因素和个人内在因素两方面,为我们详尽备案预警对象的基本情况提供参考与指导,经过反复的信效度验证,具有科学性与实践性。高校可将这一体系的指标细化为具体的题项,以问卷形式调查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分发给预警对象关系较为紧密的亲友,以从多方面了解学生情况。

3.分级评估预警对象的情况,发布预警信号

从轻到重为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分类,便于高校各部门系统化地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工作,有利于干预工作的规范化进行。这样,一旦面对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时,各部门就能根据分工和预案及时做出响应〔9〕。
五、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运行

(一)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运行保障

1.运行原则

长期预防原则:保持长期预防不懈怠的态度,有助于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将损失降至最低。除此之外,这种防微杜渐的意识有助于促进预警经验的积累和预警机制的研究,为预警体系的构建添砖加瓦。

时效性原则:心理危机事件的演变过程非常迅速,且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其主要矛盾形态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不同问题的解决难度与解决方法也是不同的。及时疏导,才能防止事态演变的更加复杂,抑制事态发展的可变性,因此,心理危机事件被处置得越早越快,效果越好〔11〕。

协调性原则:高校心理危机的影响机制是复杂而又广泛的,故而需要多方面力量及相关部门互相协调配合,整合资源,为危机事件的解决提供最大的支持。

以人为本原则:高校心理危机事件处理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在学生表现出生命危险或被潜在暴力威胁的情况下,应最先考量安全问题, 高校应毫不犹豫地及时给予帮助,及时进行干预工作。

2.制度保障

追究问责制及奖惩制:在确定好各部门、各管理人员相应的职责之后,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事件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就依据相关规定,对相应负责人进行问责。对于及时发现危机预兆的同学,和处理快速得当的相关人员则要给予奖励。

值班轮岗制:心理危机事件爆发不分时机,心理健康中心和医疗中心应该建立值班轮岗制,保证工作时间有人轮流值班,以随时应对危机。

经费管理制度:高校应为心理危机干预设立专项基金,以保证相关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二)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体系的运行过程

第一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机制,通过线上心理测验、线下谈话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及时、准确、连续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学生心理测验的结果有序保存,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材料基础。

第二步,使用大学心理测验及档案系统,对数据进行统计识别,由系统和专业人员处理信息、分析信息、排除虚假信息。当发现心理素质方面确实有问题、需要帮助的学生后,应及时发布预警。预警信息的发布,要坚持及时性、准确性、权威性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各组织和个人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关措施。

第三步,分析被干预者的心理问题,持续跟踪观察,有针对性地辅导。首先,大学心理测验及档案系统应将专家诊断和开放式的诊断相结合,以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其次,系统应具备修改功能,方便心理辅导老师操作。了解心理问题出在何处之后,心理辅导老师应找适当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在大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安抚。

第四步,建构多元化社会支持体系的整合机制。由班级内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同学担任心理委员,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观察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成为师生之间的联络员。还要建构由学生、老师、学生家长为主体的“心理安全网”,形成由高校主导、以家庭为依托、广泛借助社会力量的运行模式,努力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将损失降至最低〔12〕。

第五步,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应渗透于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开设必修和选修课、帮助大学生学习如何协调和控制情绪、加强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设立心理健康文化节,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帮助高校大学生掌握调适与矫治不健康心理的途径与方法……从而促进大学生身体机能得到发展,情感状态和心智状态保持积极和健康,增强预防心理危机的能力。
六、结语

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蜕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甚至是危机,但只有化危機为契机,珍爱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才可破茧成蝶,踏上新的发展阶段。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警系统作为大学生生命安全和心理健康的一个保护网,为高校学子保驾护航,守护着高校学子的成长之路,其意义不言而喻,防微杜渐、分级管理、长效进行与人本主义关怀是高校心理危机预警体系的三重驱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徐小冬.我国高校危机应急管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1.

〔2〕冯海成,郑建锋,朱桃花,陈杰,罗贵昕.风险管理视阈中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2,(05):86-88.

〔3〕朱政.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51-55.

〔4〕黄建榕,窦玉.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警与危机干预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02):100-103.

〔5〕朱政.高校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09):51-55.

〔6〕辛德万.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谈现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3):82-85.

〔7〕张家明,王纯静.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0):75-77.

〔8〕许红艳.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指标体系及信息评估系统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8.

〔9〕刘明波,曹高举,孙志辉.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分级干预工作探究〔J〕.中华卫生应急电子杂志,2019,5(03):169-171.

〔10〕张家明,王纯静.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30):75-77.

〔11〕武勤.论防范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J〕.理论学刊,2004,(08):109-110.

〔12〕许志红.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07,(12):117-119.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韦耀阳 王艳

学生应急心理危机管理论文 篇3:

预防高校危机事件,构建和谐校园

摘 要: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对高校的危机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直接面对事件的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在危机事件管理中,预防是根本,是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机和常态管理。本文从分析高校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入手,根据日常工作经验,提出系列预防措施,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校危机事件 预防 措施

近年来,高校危机事件层出不穷,对高校的危机事件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直接面对事件的高校辅导员提出更高要求。“在高校危机事件管理中,预防是根本,是危机管理的最佳时机和常态管理。防患于未然,将危机扼杀在摇篮里。”[1]本文从分析高校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入手,根据日常工作经验,提出系列措施,为危机事件的预防打下坚实基础。

1 高校危机事件的概念及特征

纵观各种对高校危机事件概念的总结,笔者比较认同黄德祥的观点[2]。高校危机事件,是指高校校园内外发生的突发、意外或紧急的,对学校师生身心造成不安、压力、伤害甚至死亡,且干扰学校正常运作的,学校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

根据上述概念,高校危机事件有如下特征:

(1)突发性和危险性。高校危机事件一般由某个偶然原因诱发,虽然存在一定的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其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也超过了高校正常的运行秩序及教职工和学生习惯性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具有突发性和危险性。

(2)潜在性。一方面高校人员密度大且相对集中,管理相对复杂;另一方面,高校危机事件诱发的原因如心理问题,往往潜伏期长,使危机事件具有潜在性。

(3)敏感性、连锁性及破坏性。大学生思维活跃但不成熟,危机事件极易造成学生恐慌;加上现代信息科技发达,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影响将迅速扩散,尤其在大学城,危机事件容易由一所高校波及整个大学城,也容易引起新闻媒体、教育行政机关乃至全社会的关注,而其破坏性往往会持续一段较长时间。

2 高校危机事件产生的原因

高校危机事件的产生一般有如下三方面原因:第一,学校管理出现严重漏洞或工作失误,引起学生的强烈不满,包括后勤社会化所带来的诸如物价上涨、安全隐患等原因。第二,现代家庭教育的缺陷造就了大学生人格脆弱。第三,多元化社会价值观等外界因素冲击,加上网络传播产生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容易在心理和思想方面产生较大波动,从而产生危机。

3 高校危机事件的预防

如同生命周期从诞生、成长、成熟到死亡,都有不同的征兆显现,高校危机事件也不例外。因此,预防,是高校危机事件管理的最佳时机。对辅导员而言,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好学生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

3.1 加强四大日常教育,预防心理危机事件

心理危机是高校危机事件的重要应激源之一,因此,加强日常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对预防危机事件有重要意义。辅导员可通过讲座、宿舍访谈、个体辅导或校园活动等方式加强以下四大日常教育,潜移默化地完善学生人格及应对危机的能力。

(1)自我意识完善教育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经历着不断地分化、整合与完善。完善的过程通常伴随着迷茫甚至迷失,表现出不知所措、内心空虚、沉迷网络等,易引发危机。因此,辅导员应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常见的困扰,体验自身变化,悦纳自我,努力调整自己

(2)情緒管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需要独自面对很多问题,容易产生各种情绪。但我们长期的教育并没有很好地教会学生如何适当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尽管这些不良情绪不必然导致危机事件,但也是心理危机的应激源之一。因此,辅导员可通过一些心灵课程,引导学生学会调整自我情绪,保持健康良好的情绪状态;面对环境压力与挫折,学会从失败中找原因,总结经验,进而学习与提高,完善自己。

(3)情感关爱教育

情感,包括亲情、友情和爱情。情感关爱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方面。我们可通过校园活动、体验课程使学生正确认识与对待自己的独特性,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其在恋爱中,大方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爱与性的理解,学会处理恋爱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扰,培养爱的能力。

3.2 随时掌握学生动态,构建“学校-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信息沟通网络

(1)善待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及时建立学生“发展动态档案”。

一方面,辅导员可通过文字资料、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知晓学生的个性特点,倾听学生的声音,把握学生在各个阶段的需求;可充分利用QQ、校内网、BBS等等互联网平台,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机制。另一方面,真实记录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心理和行为特征,构建学生发展动态档案,跟进学生发展的每一步。只有善待学生,切实解决好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是预防和减少危机事件的治本之策。

(2)培养得力的学生干部队伍,密切联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

除依靠辅导员的力量,还需要善用校内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党团学学生干部,尤其是心理委员的作用,他们身处同学中,了解同学需要,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收集,争取工作的主动性。要密切联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多角度了解学生动态,减少学生因学业、人生规划等问题引发危机。

(3)加强与学生家长联系,建立顺畅的沟通渠道。

通过电话、邮件或写信的方式多与学生家长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况,同时也帮助家长通过学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做好子女的教育。而对于发生危机征兆的学生,更应该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帮助学生度过危机。

3.3 建立学生分类档案,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展指导工作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容易发生危机事件的学生往往正在或曾经遭遇过一些重大变故,或带有一定的性格特点。如果说上述的信息沟通制度能从“面”上了解学生的情况,那么分类指导则是重点关注危机事件高危人群,只有“点-面”结合,全方位了解学生动态,才可能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或将危机事件的“萌芽”掐断。

笔者认为,可以针对以下六类特殊学生群体建立重点关注档案:

(1)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

除通过“奖、勤、助、贷、补、减、免”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外,更需要重视学生因长期经济窘迫而产生的自卑、孤僻等思想和心理问题。要深入学生衣、食、住、行各方面,平等尊重学生,拉近彼此距离,让学生感到温暖;要充分肯定学生能力,帮助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

(2)新生群体

大学新生在新鲜感过后,容易出现“理想真空带”和“动力缓冲期”,会因为大学生活的种种变化产生困惑,容易陷入危机。因此,新生入学之初,便应尽快走访约谈,建立彼此关系,摸清情况,建立资料库,逐步筛选出“隐患”,尤其需关注专业调剂的学生、人际交往困难学生、生活适应困难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系列指导性课程、专题讲座或个体辅导等形式,开展以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建立、重新认识自我为主要内容的新生教育,帮助新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

(3)毕业班群体

大学毕业生面临着许多人生的转变和抉择,遭遇着职业选择的冲突、激烈的就业竞争、与恋人分离的哀伤、对社会适应的焦虑,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易导致情绪焦虑、急躁,可能引起非常规的思想与行为,如打架、自伤等。笔者曾经遇到一位毕业生,因为打游戏时遭遇作假对手,拿着酒瓶在宿舍楼“寻仇”,幸亏早发现并及时疏导才不至于酿成恶果。

对此,可通过举办实习、校友讲座等方式,让毕业生提前认识社会,做好角色转变的准备,引导毕业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此外,对于“就业困难户”,可通过有针对性的求职辅导,提高学生的求职竞争能力;通过校友网络,积极推荐就业。总之,让学生明白,充分准备,积极求职,总有一个适合的工作岗位。

(4)学习障碍学生

内在而言,学业成绩的重要性与学生无法摆脱学习障碍状况之间产生剧烈冲突,外在而言,长期学业不佳使外界对学生产生消极评价,使此类学生成为值得关注的群体。该群体主要集中在大学二、三年级,伴随而来的是网络成瘾、内向偏执、情绪抑郁等状况。近年来频频发生的由于学业压力而导致的自杀事件便提醒我们关注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

对此,我们必须重建学生学习信心,帮助其分析学业困难的根源,并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策略;深入课堂,寻求专业老师的协助,在专业学习方法方式上给予辅导;举行学习交流或帮扶活动,邀请高年级学长分享学习经验,帮助学生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5)曾遭遇变故或挫折的学生群体

例如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身体有严重疾病的学生、情感受挫的学生、经常违纪的学生等,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容易使其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对该类学生,辅导员应当让其悦纳自我,树立目标,以人生發展为切入点进行辅导。

(6)其他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

一般而言,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发展性的,与大学生的学业发展、个性塑造、品质培养、社会适应等有关,这类问题会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而自愈,但有少数是障碍性的,或介于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的过渡性问题或边缘性问题,该类学生主要包括四种情况[3]:行为问题、品格障碍、神经症倾向、人格障碍。这类学生通过单纯的思想教育工作是难以奏效的,辅导员在识别其状态后,最好转介到专门的心理辅导人员和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以免延误病情导致情况恶化。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六类危机事件易感人群并非必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身上常常交织着各种群体的问题,所以需要辅导员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全方位了解一个学生,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

3.4 定期研讨当前社会热点,了解社会发展形势,识别可能会诱发学生突发事件的社会因素[4]

辅导员应该与时俱进,经常了解当前的热点问题,并定期集中研讨,交流学习心得,不断提高识别危机事件诱因的能力。此外,在某一学院处理危机事件后,应集体就危机事件处置的方方面面进行沟通交流,提高辅导员对危机事件的防御能力,各学院亦可根据每次危机事件的经验,重新调整评估危机事件应急预案,不断更新预案,使之保持良好的预防性和可行性。

危机事件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它会随着不同的社会形势而变化,不同种类的危机事件在管理上也会有所不同。但预防始终是根本,只有做好预防工作,才可能将危机事件发生的几率减到最低,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卓思廉.学校危机管理机制初探.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2卷第2期.

[2] 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教育科学.2006年4月.第22卷第2期.

[3] 段鑫星,程靖著.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年5月第二版.P89-90.

[4] 张涛,李志斌.浅谈高校危机事件应对的机制建设.法制与社会,2008,07(下).

作者:何慈欣

上一篇:导游专业教学职业素养论文下一篇:雾霾危害与生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