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2024-04-19

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通用7篇)

篇1: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文档

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乔秋敏

【摘要】旅游业是新世纪中国的朝阳产业。近年来鄢陵因其独具特色的花卉资

源优势使旅游业蓬勃发展,却也面临着一些诸如技术、资金和人才等问题,严

重限制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这是不容忽视的,本文详细分析了鄢陵旅游业

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Discussion on the developing countermeasure and advantage

of flower tourism resources of Yanling of He’nan Province

Qiao Qiumin

【Abstract】Tourism is the rising industry of China in new century.In recent years,because of their characteristic flower resources advantage tourism of Yanling grows vigorously.But it also faces some problems such as technology, fund and talent etc.This limits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eriously.This text analyzes in detail that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f Yanling.Moreover against these questions it proposes the sugg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关键词】:鄢陵,花卉,旅游资源,对策

【Keywords】: Yanling, flower, tourism resources, countermeasure

花卉名县鄢陵拥有32万亩花卉苗木,是全国最大的花木产销基地。为进一步打造花卉品牌,提升花卉产业的知名度,加快花卉产业的发展步伐,促进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鄢陵县把旅游产业确定为支柱产业,并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产业和经济优势已经凸现。但是,开发过程中也存在学多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开发对策。

一、鄢陵旅游资源优势

1、历史传统悠久,知名度高

鄢陵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物华天宝、镒灵毓秀。这里有郑伯克段于鄢的古老传说,有唐雎不辱使命的高风亮节,李白道访安陵的佳话,尹宙碑留韵历史的风霜,醉翁亭记又展石刻的风采 „„同样,鄢陵花卉栽培亦有一千多年历史,始于唐,盛于明清。古有“花都”、“花县”之美誉,今有“中国花木之乡”、“江北花卉属鄢陵”之盛名。唐代境内就出现了大型综合园林植物的栽培。北宋时期皇家园林在此落户,清初,作为贡品的鄢陵腊梅,深受宫廷贵族喜爱,达官显贵在此建立花园苗囿达19处。姚家村腊梅栽培和造型技艺,全国传销。可谓“百代盛誉腊梅冠天下,而今故园中兴,花都又春风„„”

文人墨客范仲淹、苏轼、朱熹等都来此赏花,留下了千古传颂的绝唱。宋代政治家,诗人韩琦来鄢作诗《小桧》;北宋著名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著《戏咏腊梅二首》;清代韩程愈的《叙花》;文学家王士正的诗《腊梅》等都对鄢陵花卉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和赞美。1959年,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瑜带领104名师生来鄢考察6个月,编著了《鄢陵园林植物栽培》一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了鄢陵花卉的栽培历史、管理经验与技术。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视察鄢陵后,欣然留下“花都庄园”的题词,全国著名书画家王成喜先生来鄢采风时,挥笔豪书“天上有仙境,地上有鄢陵”。

近几年,鄢陵花卉在全国各项评展中获13项金奖,8项银奖,11项铜奖,同时还被列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如今的鄢陵,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花木区,放眼四望“入目皆花影,处处尽芳菲”、“人在林中走,花在丛中笑”。

2、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

鄢陵县地处中原城市群之中,省会郑州、园林新城漯河、历史名城许昌、新兴工业城市周口、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封等将其交臂环抱,古老文明与现代气息在这里水乳交融,相互辉映。311国道横贯东西,豫文档

乔秋敏,女,九江学院公关旅游系教师

26省道纵贯南北,西邻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北邻郑州国际机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目前,河南省旅游开发的重点“三点一线”即洛阳、郑州、开封和黄河旅游线,鄢陵距此线近便,容易受到来自“三点一线”包括旅游信息、客源、旅游交通、旅游人才等的辐射和扩散,必将带动鄢陵旅游业的发展。

该地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主要有:以花卉、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以乾明寺塔、许由墓、曹操议事台、尹宙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资源;以陈化店优质水开发为主的茶文化资源。近年来,先后建成了中原花木博览园、彭店生态农业观光游览区、万亩花卉生态游览区,开通了“花都樱花观光采摘游”、“赏荷游”、“打枣游”、“赏花游”、“花香农家乐”等具有浓郁花乡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

3、花卉特色鲜明,种类繁多

鄢陵地处北亚热带和南暖温带的过渡区,泉甘土肥,日照充足,土壤适中,是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和培养场,花木种类南北兼容并存,具有过度特色,为发展我国珍贵稀有花木,引种驯化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花卉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了南北中外花卉博览的好去处。

同时花木种类和品种数量之多,居我国北方之首。目前全县花卉有8大类400多个种属2800多个品种。姹紫嫣红的花园、花囿、花场,清水芙蓉的千亩赏菏园,红艳欲滴的千亩樱桃园,别有情趣的万亩红枣园„„ 在这里尽可以欣赏平原森林的芳容,感受天然氧吧的舒心,领略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注重走科技兴花之路,生产技术由传统工艺向现代生物技术发展,采用现代化生产流程快速繁殖花卉苗木,拥有全光照自控温室、组织培养等先进设施。

4、发展环境宽松,前景广阔

从基础环境看,近几年,我国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拉动国内消费的重要措施。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中,把旅游业定位为“动力产业”。为适应发展的需要,2001年鄢陵开始把旅游开发列为政府管理目标体系,第一次列出旅游开发专用基金,支持和扶持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市场角度看,国际国内强劲的旅游市场需求,已昭示出旅游业蓬勃发展的灿烂前景。回归自然,生态旅游是目前国内外旅游的一大趋势,保护自然、利用自然,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的共识。河南省在“十五”旅游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建设一批“生态旅游示范区”,鄢陵悠久的花卉业和良好的花卉生态环境,无疑是恰逢大好时机;从对外开放程度看,随着WTO的加入,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合作交流增多,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潮流,必将对中国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如人员交流规模与频率将会大幅度提升,入境旅游市场将快速增长等。另外,中国当前还在进行西部大开发,其中大搞生态环境绿化,实施西部“山川秀美”是开发的重要内容,这不仅给鄢陵园林花卉提供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也必将增加鄢陵与西部的经贸交流与合作,鄢陵旅游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二、鄢陵花卉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鄢陵县开发了一系列具有当地风情特色生态旅游和花卉旅游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是开发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1、开发深度不够

除花卉旅游区外,其它相关人文旅游开发滞后,没有形成规模,旅游产品长期处于浅层次开发,品牌产品单一。且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备。如在开发农家乐旅游时,缺少与之配套的家庭饭店或宾馆及浓厚的农家风味,不能凸现农村特色。另外,在开发采摘游时,仅是让游客参与到劳动中,而没有让他们增长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环境意识。景区资源开发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缺乏新的热点产品牵引客源市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新型旅游品种开发力度不够。旅游开发限于旅游资源的初级开发,对资源的文化价值、商业价值挖掘较少。旅游商品档次低、品种少,购物环境差,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比较落后,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2、行业管理滞后

鄢陵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科学的管理。

一、旅游管理人员极少是科班出身,缺乏对景区开发深远认识和思考。另外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导致其服务质量不高,不能正确反应其文化及环境价值。使景观质量在游客心中大打折扣,影响旅游资源魅力的充分发挥,大大损害了旅游地形象;

二、对老百姓教育

宣传力度不够,致使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缺乏对环境的保护和整改,脏乱差等现象严重降低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所带给游客的感受,甚至引起游客的反感,造成游客不愿意在这里留宿,且极少有回头客,影响其综合形象。

三、旅游宏观管理缺乏统一的领导协调机构,旅游管理部门不健全,除花卉博览园外,其余景点没有完善的旅游管理和监督机构,机制和法制难以适应旅游业发展。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宏观监控力度不够,缺乏发展大旅游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合力。

四、旅游行政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工作和景区(点)管理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文物、宗教、城建、林业、规划、土地、环保、公安、工商、财政等部门,缺乏综合协调机构,整体上呈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并存的局面,相互扯皮现象不断出现。

3、保护意识淡薄

开发过程中保护观念淡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比较突出。人为破坏和建设性破坏严重。例如:“花卉长廊”,中国北方花卉园艺博览园,花乡园林风光休闲度假区是典型的花卉生态旅游区,在这周围却出现了不相适应的工农业生产,破坏了景区的观赏性;千亩莲池赏荷区,由于当地人缺乏环境概念,把生活污水排放于此而发出异味,致使许多游人望而却步;许氏寻根祭祖区和乾明寺博物馆属人文景观,乾明寺塔建于隋,重建于宋,高38米,六角十三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塔,是省级文物保护对象。由于没有保护措施,外来人员和当地百姓随意进入和攀登,致使践踏严重,该塔某些部分已经开始松动。

4、开发资金不足

旅游资源发展建设本身具有周期长,资金耗费大的特点。近年来,尽管对旅游业的投入在逐渐加大,但旅游宣传促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仍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目前鄢陵县的旅游资源开发资金基本上由政府承担,对于发展旅游业这一百年大计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到位,资源开发不深入,没有形成集聚优势,直接影响景点、景区的规划建设,致使旅游业发展缺乏后劲。资源开发建设步伐缓慢,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自身必要的基础设施更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制约着旅游业的大踏步发展。

5、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鄢陵客源增长很大程度是依靠自然增长,仅靠旅游企业自己推销,很难形成合力,缺乏整体宣传促销力度,达不到招徕客源的效果。有些旅游企业仍然存在淡季消极观望、旺季坐等客源的现象,个别旅游企业也因资金短缺问题,对旅游促销的投入不多,而有的企业甚至长年不宣传、不促销,仅靠刚建立时投入的宣传及门票收入来维持现状,满足于小富即安,造成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另外旅游线路网络构建不够,大交通在建,小交通待建,景区景点可进入性差,难以形成联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旅游大格局。

三、鄢陵花卉旅游资源开发建议和对策

人类的历史即将进入一个新的纪元,鄢陵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依靠科技进步,以效益为中心,培育花卉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发展有鄢陵特色的花卉品种,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发展的道路,促进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多种经济成份参与旅游业的开发经营

旅游开发是一项投资大,效益长久的项目,单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全面启动旅游经济。开发应走“统一规划、政府运作、政策引导、社会投资”的路子。建立以国家集体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开发旅游产业的机制。改变传统小农经济经营模式,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的有效措施。推行“公司+农户”经营模式:

一、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广大花卉生产者提高认识,冲破传统的小农经济观念约束。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方针,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等方面的限制,鼓励外商、集体、个人和有实力的旅游集团投资旅游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形成多元化投入、全社会办大旅游的格局;

二、要有计划地培育龙头企业,花卉生产企业要逐步向贸易延伸,流通企业要向生产延伸,办基地、搞生产,发展或改造成龙头企业。采用国际通行的BOT项目融资方式,通过好的规划,把旅游项目本身作为一种“资源”来开发。

三、把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龙头地位、资源优势明显的景点景区作为重点项目,利用有限的资金,有计划地分期开发利用,有了效益后实施滚动投入,后续开发,减缓资金投入压力,提高投入效益。

2、培育市场,引导消费

一方面要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坚持以市场为目标,以产品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共同利益为纽带,组织旅游业各要素、各环节、各相关地区和相关单位形成旅游促销整体;把现有的旅游资源特色经过提炼升华,塑造为特色鲜明的形象予以传播,将人员推销、业务推广、宣传广告和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组合运作,以增强促销效果;借助发达的信息产业,运用互联网进行旅游宣传促销,主动占领网上促销制高点,进一步发展窗口促销、影视促销、报刊促销、会展促销,卓有成效地拓展鄢陵旅游客源市场。在现有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建立或完善若干个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现代化花卉交易中心、拍卖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积极参与国际花卉市场竞争。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花卉消费市场,引导消费,扩大需求。要通过举办各类花卉展览、花卉文化节、花卉旅游等活动形成旅游宣传的轰动效应和旅游节庆的综合效益。引导群众知花、赏花、买花、养花,提高欣赏水平和消费品位,引导消费时尚,打造鄢陵花卉旅游品牌。中原花木园艺交易博览会的举办对活跃花木市场,宣传、引导消费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增加科技含量,坚持科技兴花

要加强科技攻关,努力解决花卉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如种苗快速繁殖技术,花肥、花药生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要加大科技成果推广力度,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要大力培训花卉专业人才,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要重视种质资源引进和品种开发、繁育工作,特别要注重加快主导产品如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观叶植物、腊梅、鲜切花等品种开发培育,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多渠道加大科技投入,尤其要引导花卉企业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走科研、生产、贸易一体化的道路。同时还要注意新生种类和品种多样化,把科技渗透到花卉生产中,创造出更新更优的花卉产品。

4、大力改善服务质量,塑造鄢陵旅游新形象

旅游服务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使旅游者的消费需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因此营造安全、卫生、规范、文明的旅游环境,塑造优美、文明、开放的旅游形象显得尤为重要。

一、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整个县城,提高花会生态旅游区的综合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旅游环境质量和旅游形象品味,塑造良好的旅游形象。

二、强化职业道德和文明素质,深入开展文明素质教育,定期组织争创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活动。坚持持证上岗,规范从业人员的言行举止。

三、通过改善硬件和软件环境,创造对外开放条件,提高生态旅游品味,满足旅游者多样化要求,塑造鄢陵旅游业开放开发的新形象。

5、利用资源优势,建立天然氧吧

从“花”字出发想问题,从“花”字出发解决问题,以产业协同原则为指导,增强发展意识和旅游意识。以农家院落为依托,营造中国传统农耕社会那种外有田园,内有书香,衣食富足,天人和谐的理想境界,展现鄢陵殷实农家特有的风貌,荟萃黄河平原农家休闲旅游主要特色,努力构建空气清新、舒适悠闲的天然氧吧。

鄢陵花卉生态旅游起步晚,但这种休闲的旅游方式已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而至。它凸现了市场经济沟通城乡社会的神奇力量,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治的二元社会结构的樊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促使居民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拉动了经济增长,同时也是文化交流的新渠道。通过参与生态旅游,游客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居民的勤劳、纯朴、豁达和开朗。同样,居民也可以领略到现代文明的魅力。鄢陵旅游工作者探索花卉生态旅游道路,适应了时代潮流。在大好形势下,应全方位发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让这个后起之秀成为一个景点内涵丰富、风景优美宜人、人民热情文明、游客留恋忘返的优秀旅游景区。

参考文献

[1]陈忠晓、王仰麟、刘光伟.近十几年来国内生态旅游研究进展.2001.[2]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国际市场,1998,3:35-38.[3]郭豪.肇庆市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构想[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26-30.[4]朱信凯、雷海章、张娇健.生态旅游农业发展初探[J].农业现代化研究1999,20(6):372-375.[5]鄢陵县地方志编委会.鄢陵花卉志.1986.[6]曹文.对生态旅游开发热的思考[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1):45-47.[7]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7

(2):108-112.

篇2:论咸阳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一、咸阳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优势

(一)以文物古迹、陵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具体表现:一是数目多、种类全。咸阳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共有帝王陵27座,王公大臣及皇亲国戚陪葬墓800余座。其规模之大,品位之高,时代跨度之长,世界罕见。二是藏品丰富,文物精品数量多。著名的有茂陵石刻、昭陵墓志石碑、乾陵壁画、汉代三千兵马俑、汉阳陵陶俑等。三是时代和地域特征鲜明,序列性强。西周的青铜器、秦代的砖雕、西汉的陶器、陶俑、石刻和玉雕,唐代的石刻、三彩俑和墓室壁画,构成了完整的时代特点;而以秦咸阳城遗址为代表的秦文化区,以长陵、茂陵为代表的汉文化区,以昭陵、乾陵为代表的唐文化区,构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四是分布范围广,重点又相对集中。如兴平、秦都、渭城是西汉帝王陵墓区,乾县、礼泉、泾阳、三原是唐代帝王陵墓和明清古建分布区。

(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

旬邑石门山、淳化仲山、永寿槐树林风景秀丽,号称渭北高原上的“绿色明珠”;淳化的爷台山、泾阳张家山、彬县的侍郎池,武功的后稷教稼台、泾阳郑国渠首等景点,开发前景令人看好。同时,以咸阳湖为代表的渭河、沣河市区段生态、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将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游憩功能,使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更加突出。

(三)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

以渭北黄土文化和关中民俗文化为特征的咸阳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极具特色。具体表现:一是礼泉、秦都、兴平的社火、剪纸、皮影、牛拉鼓等民间艺术历史久远;二是“乾县四宝”、“三原小吃宴”、礼泉水盆羊肉、彬县御面、长武锅盔等风味小吃名扬西北。三是以三原孟点民宅、旬邑唐家庄园的石雕、砖雕、木雕为代表的古雕刻建筑精致绝伦、技术精湛,是少有的艺术珍品。

(四)医学保健旅游资源誉满全球

咸阳传统医学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拥有著名的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而且拥有一批在海内外享有崇高声誉的医学教授和专家。例如:“神刀”张朝堂、“神袋”来辉武、“神脉”冯武臣、“神针”赵步长、“癌症克星”李去病、田景丰以及著名中医教授杜雨茂、张学文等在国际上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患者来咸阳考察、就诊。加上独具特色的咸阳医史博物馆,中医药膳、针灸、足疗、养生等项目,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咸阳康复保健旅游。

(五)地热资源独一无二

咸阳市处于渭河断陷盆地,具有良好的地热富集赋存条件。市区地热储藏面积达177平方公里,地下热水储量约373亿立方米,具有分布广、水温高、压力大、微量元素多、易于开采等特点,是发展休闲度假、温泉洗浴、游泳健身、康复理疗等旅游项目的宝贵资源。

(六)红色旅游资源影响深远

咸阳拥有三原靖国军总司令部旧址、渭北农民协会旧址,泾阳云阳农民协会旧址、安吴青训班旧址、“西北游击队”旧址、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旧址、红军改编旧址、八路军总政治部旧址等,以及旬邑“二·八”暴动纪念馆,马栏关中分区机关旧址等。此外,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府战役、扶眉战役、爷台山战役、毕原血战旧址等都给咸阳人民留下了可歌可泣的革命史迹,这些都将成为发展红色旅游的珍贵资源。

二、咸阳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具体表现是:首先,咸阳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咸阳有帝陵27座,博物馆11个,目前只有乾陵、昭陵、茂陵、汉阳陵、咸阳博物馆等少数景点知名度较高,其余周陵、顺陵、魏征墓、唐杨贵妃墓等景点多年来未有大的投入,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的文物保护阶段。其次,在现已开发景区中,景点内容陈旧、观赏性不强,讲解缺乏现代化手段,枯燥乏味;不容易形成持久吸引力,重游率低,回头客少。第三,博物馆展馆科技含量低,提供的展品基本上只是用简单的图片展示和橱窗式的文物陈列,静态观光内容居多,缺乏声、光、电等现代化的“动态式”、“参与式”的包装展示,展出形式陈旧。

(二)许多重点景区的文化内涵还没有被充分利用

在咸阳众多的旅游资源中,最具吸引力和震撼效果的是其作为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重地所遗留下来的丰富的文物资源,尤其是汉帝陵墓群以及唐帝陵墓群。葬在咸阳的帝王将相,从汉代开国皇帝刘邦到开创了“文景之治”以及“贞观之治”的汉景王刘启、唐太宗李世民再到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无一不让人闻之动容。但对他们的陵墓(陵墓形制、陪葬物品)、他们的生平故事以及故事传说还有赖于深度挖掘、充分利用,从而增强咸阳旅游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

(三)开发资金不足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目前,咸阳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主要靠政府拨款,渠道单一,且不稳定。因此,有些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其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另外,由于资金不足,景点景区相配套的交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得不到完善。

(四)旅游商品开发落后

咸阳各旅游景点出售的商品主要有玉器、瓷器、刺绣品、青铜复制品等,产品雷同、制作粗糙,地方特色不突出,有特色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工艺品、纪念品稀少,因此游客购买欲望不强烈,旅游创收能力低。

(五)旅游市场营销手段单一

目前,咸阳主要依靠举办旅游节日来提高宣传力度,除了著名的中国养生节外,其他旅游节日影响力有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咸阳部分旅游景点,多年来一直鲜为人知。因此,旅游资源营销手段的单一,制约了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也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

三、旅游资源开发对策及建议

(一)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

政府部门要从转变职能入手,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对咸阳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入、全面的普查、评价。充分发挥咸阳人文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整合秦、汉、唐文化和咸阳现代人文资源,强化乾陵和汉唐文化,立足陕西,面向西部,服务全国。加大开发力度,将咸阳秦汉文化旅游定位于西安大都市圈,以秦始皇、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为依托,以秦遗址、大汉文化、地热温泉为三驾马车,建设遗产旅游与休闲养生并举的国际休闲旅游城市,做到与西安强大的旅游资源相互依托,相互补充,实现共赢。

(二)加强产品开发,提升综合效应

要加快咸阳旅游资源开发进度,就必须开发具有咸阳地域特色的旅游小商品、工艺品、纪念品。比如:以秦始皇建都为核心开发兵马俑等纪念品,以乾陵为中心开发唐代陶瓷纪念品、丝绸纪念品以及美术作品等。在市区和各县都可以建设“旅游文化一条街”、“饮食一条街”,形成旅游购,餐饮娱乐中心,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旅游综合效应。

(三)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

咸阳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的方式,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与此同时,还可以建立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以此来解决咸阳旅游资源开发资金不足的难题。

(四)选择有权威的大众媒体,加强旅游宣传促销

首先,选择有权威的大众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国旅游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及周边省市电视台、报纸、电台进行宣传。在方法上,注意文字与声像媒体的结合,形成立体效果;在手段上,注意硬性商业广告与软性新闻宣传的结合,产生整体形象传播效应。其次,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宣传。每年定期举办旅游节和旅游商品展销会,做到节庆前后“报纸上有文章,电视上有图像,广播里有声音,游客心里有感应”。第三,开展促销活动。有针对性地参加全国及区域性的旅游展销会、博览会,整体展示咸阳旅游形象;制作旅游声像制品,以不同的媒介传递各种形象信息;聘请文艺界著名人士担任咸阳形象大使,借助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才华宣传的咸阳旅游资源;邀请知名词曲家来咸阳采风,创作宣传咸阳的歌曲,唱响咸阳。

(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品牌形象

从旅游资源的性质来看,咸阳更多的表现为“帝陵”文化,这种文化具有很强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如:中国封建帝国的第一个国都(秦朝国都),中国金字塔之都(五陵原上9座汉代帝陵因其形似覆斗,酷似埃及的金字塔,2002年被评为“中国金字塔之都”知名品牌),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陵(唐昭陵),世界上唯一一座两朝皇帝、一对夫妻的合葬墓(唐乾陵)等等。这些文化遗产资源对欧美、日韩等国际市场有着非常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对于国际市场咸阳可以开发以帝陵文化为特色的遗产型国际旅游项目。而对于国内市场,以开发温泉养生、中医保健、乡村休闲以及生态旅游项目为主,其中温泉养生产品和中医保健产品可以作为开发的重点。

(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开发旅游资源,应树立长远观念,为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不要只顾及眼前利益,做到旅游资源开发一项、见效一项、保护一项,使咸阳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以西咸一体化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实现咸阳旅游业的持续增长和强续发展。

摘要:咸阳以文物古迹、陵文化为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自然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当前,咸阳旅游资源开发还存在着总体开发程度不高,开发资金不足,旅游商品开发落后,旅游市场营销手段单一等问题。应转变政府职能,整合旅游资源,加大开发力度,加强产品开发,提升综合效应,树立长远观念,坚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不同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加强旅游宣传促销,从而增强咸阳旅游吸引力和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旅游资源,优势,开发对策

参考文献

[1]扬长春.中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

[2]刘锋.中国西部旅游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

篇3: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建设

一、新县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优势

(一)红色旅游资源丰富。新县是河南省唯一的将军县,是“红色首府”,全县共有200多处具有开发价值的红色旅游资源,这里不仅是鄂豫皖革命首府的根据地,还是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革命战争时期,从新县先后诞生了多支红军主力部队。发生在境内的著名战斗共有17起,刘伯承、邓小平等革命先辈也曾在这里留下的战斗足迹。这里有抗日名将、飞骑将军韩名柱的铜铸雕像,还有三跪辞母,尽忠尽孝的许世友将军陵墓。

(二)良好的地域组合条件。新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拥有丰富的绿色资源,地跨江淮分水,位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带上。这里四季分明,水清峰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境内有连康山,金兰山,香山湖等多处国家级自然旅游景观,森林覆盖率高达70%以上。新县物产丰富,其中板栗和银杏在国内享有声誉,有板栗之乡和银杏之乡的美称。生态资源十分丰富,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好,这样丰富的绿色资源和红色旅游人文景观,是观赏自然风光、学习革命思想的理想胜地。

(三)国家政策及发展的倾向。随着红色旅游的快速发展,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对发展红色旅游给予了高大重视和支持,投入了大量红色旅游专项资金用于全面发展红色旅游,在中央确定的“1231”红色旅游工程中,新县作为全国红色旅游开发重点县被列入其中。《河南省发展红色旅游规划纲要》指出要将以新县为中心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培育建设成河南省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1]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六省得到高速发展,新县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部六省的中心,这将会给新县发展红色旅游带来巨大的机会。

二、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设施不完善。新县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多位于大别山区,许多红色旅游景点都位于较僻远的地方,旅游景区在建设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基础设备不健全,有一定的缺失,许多景点停车场场地较小,旅游咨询服务站时常无人,旅游厕所难寻,景区内的标识牌不足,运用不灵活,景区与景区之间标识不清,缺乏有效的道路标识牌,总体来说新县在对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却缺乏相应的设施建设。

(二)旅游产品形式单一。新县红色旅游产品主要以静态的旅游展示项目的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旧址、故居等为主,这些景点静态展示居多,动态演绎较少,展示内容单一,多为图片加文字的简单介绍,这些传统的形式布置,导致红色旅游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新县在红色旅游产品宣传、质量、服务、等方面的营销活动极为有限,目前主要采取横幅纸质宣传册,地方电视台等传统媒介传播其红色旅游形象,在网络新媒体上运用较少,而新县各个景区的渠道推广单一,直接渠道是该地红色景区的主要销售方式之一,同时新县的红色旅游市场营销缺乏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新县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加快旅游设施建设。新县首先要推动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安防消防、应急救援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完善游客信息和旅游信息服务。其次是优化的景区旅游路线设计,设计不用的游览路线。最后是围绕各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线路的设计,完善游客咨询。

(二)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新县可以以黄麻起义作为一个的尝试,运用多媒体技术,让让历史事件、人物场景等重现,构建一个3D的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切身去感受,参与到这个革命会议的过程,帮助游客获取更多的红色旅游信息。新县可以将革命历史场景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结合,创建一个虚拟的

3D旅游场景,构建成一个具有地域文化氛围的历史和现实的空间维度。在开发红色产品的过程中,要注重丰富红色旅游纪念产品,旅游景区的纪念物不能简单停留在木制的大刀、长矛、人物纪念像等形式上,要注重提升品位,形成自己独特品牌,创意红色旅游纪念品的表现形式。

(三)注重产品营销。新县要红色旅游独有个性来展示旅游产品的品质和价值,实施品牌战略,确立旅游品牌的相关内容,根据市场以直接销售渠道为主,扩大直销渠道的散客来源,重点搞好社会团体的直销,降低销售成本,以增加旅游收入。同时也要提升市场人气,为新县的红色旅游造势,建立专门的举办红色旅游发展论坛来拓宽销售渠道,新县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要发挥带头作用,营造红色旅游市场快速发展的良好氛围,注重市场变化并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篇4: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花卉旅游中所指的花卉是广义的花卉概念, 即具有观赏价值的植物, 包括木本和草本植物[1]。花卉旅游是一项以花卉为依托, 通过对花卉文化、花卉艺术、花卉科普或者其它花卉的有益特性的开发展示, 以满足人们游览、疗养、学习花卉知识等方面需求为目标的休闲旅游[2]。

因花卉具有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作用。以花卉为依托的花卉旅游业成为了当今世界上具有活力的产业之一, 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目前, 随着吉林省旅游业的深入发展, 花卉旅游开发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观赏缤纷的花朵不但可以愉悦人的身心, 满足摄影爱好者的需要, 还可以以花为媒, 唱出经贸大戏, 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鲜花盛开之地是踏青郊游、休闲放松的绝佳去处, 因而近些年来吉林省应运而生了一些花卉旅游胜地。为更好地促进该省花卉旅游的开发, 课题组成员对吉林省花卉旅游的现状进行了近两年的调查研究。课题研究的成果对相关部门解决花卉旅游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可使其不断优化旅游产品, 促进吉林省旅游经济的增长, 带动吉林省旅游业的发展, 使花卉旅游成为吉林省旅游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又一亮点。

2 吉林省花卉旅游的现状

吉林省旅游资源丰富, 近年来随着该省经济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更崇尚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旅游, 因而, 花卉旅游日益受到市民的重视, 吉林省的花卉旅游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到发展阶段。经过课题组一年多的调查分析得知, 目前该省的花卉旅游主要以3种形式被开发, 一是举办各种花卉旅游节, 二是花卉主题公园, 三是农业观光园。

2.1 花卉旅游节

吉林省每年都要举办一些花卉旅游节, 如2000年至今, 每年9月28日~10月15日举办中国·集安五女峰金秋枫叶节;2001年至今, 每年在长白山都会举办为期20d的野生花卉旅游节;自2002年起, 每年9月20日~10月20日, 举办中国吉林蛟河长白山红叶旅游节;2006年至今, 每年5月份在辉南举办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2008年至今, 每年5月在吉林省延边州和龙举办长白山金达莱国际文化旅游节。

这些丰富多彩的花卉节, 促进了吉林省的经济发展。特别是长白山野生花卉旅游节的举办地长白山西坡的高山花园, 堪称长白山旅游的“绝品”。漫山遍野的野生花卉于7月初不约而同地开放, 形成了面积达几百亩的野生大花园。放眼望去, 绿草如茵, 山花烂漫, 令人流连忘返, 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度假。

2.2 花卉主题公园

吉林省现已经开发的花卉主题公园有:长春百花园、长春牡丹园、长春百木园、长春公园、吉林市的江南公园、集安市的莲花公园等。其中百花园是吉林省内规模最大、品种最丰富的花卉主题公园。“百花园”总占地面积达18hm2, 主体上分为花卉观赏区和生产示范区。园内以长白山地区野生花卉为主要景观特色, 融入月季、牡丹、菊类、宿根花卉、水生花卉等多个专项主题园。在观赏区内建有一个人工湖景区, 水面总体面积达5 000m2。“百花园”现已成为集花卉观赏、生产、科普、研究及休闲游憩于一体的市政公园, 游人可以去长春市的百花园观赏各种花卉。

2.3 农业观光园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一般层面的游览, 更喜欢尝农家菜、采摘等活动。吉林省主要的农业观光园有: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集安鸭绿江万亩油菜花海景区、永吉县北大湖花海、金珠花海等。长春莲花山生态旅游度假区, 地处长春市东部, 总面积412km2。度假区倾心打造的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生态花卉观光园-“花海”工程。占地面积约4000亩的“花海”主体分为花卉观赏区和生产示范区, 以向日葵、油菜花、荷花及长白山地区野生花卉为主要景观特色, 融入波斯菊、万寿菊、百日草、硫化菊、石竹等, 形成多个专项区域, 秀美景色欢迎游客前来观赏。

3 吉林省花卉旅游存在的问题

3.1 花卉旅游受当地寒冷的气候条件制约

吉林省花卉旅游的发展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由于冬季漫长寒冷, 室外没有野生花卉进行观赏, 从而观赏野生花卉的只能在春、夏、秋3个季节进行。由于农业观光园栽培的露地花卉盛开的季节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 投资者和开发者也不愿意把过多的资金投入到花卉旅游的开发中, 因此制约了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旅游开发。

3.2 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

目前吉林省的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 只停留在观赏花卉的阶段, 游人几乎都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进行花卉旅游, 很少有与花文化相关的体验认知活动, 也很少能买到与花卉有关的旅游纪念品和花卉食品, 这样的旅游产品不能带来较高的经济利益。由于花卉旅游产品开发层次比较低, 不能系统地挖掘花卉文化的内涵, 对花卉文化的研究宣传及花卉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不够。

3.3 农业观光旅游形式单一

吉林省以田园风光、山野景观和“农家乐”等为代表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千篇一律”的相似性, 活动内容主要为观赏花卉、品尝农家菜、采摘果子等, 与花卉有关的参与性活动较少, 对花卉文化缺少深层次的开发。

3.4 花卉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

游客在花卉旅游中缺乏保护花卉的意识, 经常出现破坏景区花卉资源的现象。例如, 在每年一次的长白山花卉旅游节中总会看到一些游客挖掘、采撷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花卉的现象。

3.5 导游员缺乏花卉知识

目前吉林省与旅游相关的专业都没有花卉欣赏类的课程, 导游资格考试也不考花卉内容, 因而导游的花卉知识很匮乏, 花卉文化知识更是欠缺[5]。在花卉旅游中导游尽量回避对花卉的讲述和介绍。每当好奇的游客问及花卉方面的知识时, 导游经常回答不上, 或敷衍了事, 令游客大失所望, 降低了花卉旅游的质量。这样, 游客对所到之地的著名花卉了解甚少, 旅游中游客虽然看到美丽的花卉, 却无法真正了解、认识她, 更是无法了解这些花卉的文化内涵了。

4 吉林省花卉旅游的开发对策

4.1 加强对花期控制技术的研究

根据吉林省冬季漫长寒冷的气候特点, 花卉科研人员要加强对花期控制技术的研究, 通过花期控制技术可以使游人在寒冷的冬季看到多种盛开的鲜花。例如, 牡丹的自然花期在春季, 经过花期控制, 游人在该省的冰雪旅游节期间也能到公园、农业观光园温室里观赏盛开的牡丹花。这样, 来吉林的游客, 一年四季都能观赏到多种花卉, 使花卉旅游不再受季节的制约了。

4.2 提高花卉旅游产品的层次

提高花卉旅游产品的层次, 就要加强与花卉有关的附加产业的开发。长白山的花卉有很多集观赏、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于一身。可以加工成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纪念品和花卉食品来吸引游客。如:长白松 (美人松) , 是长白山的特有树种, 高大挺拔, 树干金黄斑驳, 似“蛟龙腾空”, 不但有观赏价值, 木材是建筑、船舶、器具、家具的优质用材。花粉及茎干木质部的提取物也可入药[3]。如果以美人松这样的长白山标志性的植物来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制作以美人松为图案的旅游精美的纪念品, 定会受到海内外来长白山旅游的游客们的青睐。

4.3 丰富农业观光旅游的项目

在农业观光旅游开发上要注意迎合市场需求, 开发内涵丰富的旅游产品, 开展多样的旅游项目和有趣的参与性活动。如:农家乐旅游在开发采摘游时, 不但要让游客参与到劳动中, 还要向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花卉知识, 让他们增长相关的观赏植物文化知识和环境意识。游客通过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 深入挖掘花卉文化, 可以有效增强花卉旅游的趣味性、学习性和体验参与性, 从而提升花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6]。

4.4 加强对花卉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

在花卉旅游中, 导游要向游客宣传保护花卉资源的重要性, 培养游客保护野生花卉资源的意识, 可在旅游活动中自觉保护野生花卉资源。另一方面, 加强野生花卉资源的人工培育工作, 使野生花卉资源更好地为城市园林的花卉旅游服务。

4.5 提高导游的花卉文化水平

为提高导游的花文化水平, 特提出两点建议:第一, 在该省相关学校的旅游专业中, 开设观赏植物学课程, 普及花卉学知识, 能够让旅游专业的学生认识了解各地常见的观赏价值、经济价值比较高的花卉, 能向游客介绍这些花卉的美学特征、花语、应用观赏价值等基本内容。第二, 导游资格培训中应该加入观赏植物的内容, 这样使考取导游证的导游员具备一定的花卉知识, 在今后的导游讲解中不仅能够向游客介绍花卉种类, 还能讲出其审美知识及应用价值等, 使游客在花卉旅游中不仅获得许多花卉知识, 还会了解花卉的历史、文化。

摘要:在对吉林省花卉旅游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 归纳了目前吉林省花卉旅游的3种主要形式, 指出了花卉旅游中存在的5个方面问题。并提出了今后吉林省开发花卉旅游的对策:加强对花期控制技术的研究, 提高花卉旅游产品的层次, 丰富农业观光旅游的项目, 加强对花卉旅游资源的保护, 提高导游的花卉文化水平。

关键词:花卉旅游,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燕.园林花卉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9:1.

[2]徐伟慧, 曹睿, 谢云.农业观光园的花卉旅游规划研究~以章旦农业观光园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 39 (32) :19948~19949.

[3]柏广新, 崔成万, 王永明.中国长白山野生花卉[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

[4]孟莉娟.郑州地区花卉旅游业现状及发展前景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4 (2) .

[5]王书侠.花卉旅游~21世纪的低炭休闲方式[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 (1) .

篇5:鄢陵县花卉土壤养分特征及评价

关键词 土壤养分 ;花卉土壤 ;评价 ;鄢陵县

分类号 S158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the nutrient of surface soil (0 to 10 cm) of the flowers soil in Yanling county,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nitrogen ranged from 4.33 to 25.77 mg/kg, with the mean of (13.57±6.70)mg/kg and the level was the sixth.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hosphorus varied from 50.37 to 147.3mg/kg , with the mean of (94.09±24.17)mg/kg and the level was the first. The content of available potassium ranged from 22.35 to 192.8 mg/kg, with the mean of (96.32±43.67)mg/kg and the level was the fourth.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ranged from 20.98 g/kg to 74.43 g/kg, with the mean of (50.69±13.82)g/kg and the level was the first. The index of the integrated fertility of flowers soil was (1.79±0.12)and the level was the third, indicating a general soil integrate fertility. The advice to the management of flowers planting were applying manure to adjust the pH, increasing the nitrogen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pplying potassium fertilizer properly and coordinating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yield of flowers.

Keywords soil nutrient ; flowers soil ; evaluation ; Yanling county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花卉种植业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花卉土壤作为花卉生产的物质基础,其肥力状况直接影响着花卉的质量与产量。鄢陵县花卉基地是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和销售集散地,有“中原花都”之称。但目前对该花卉基地土壤养分的研究较少,仅见薛原[1]对土壤养分的定性分析,缺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定量评价。因而,以鄢陵县花卉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肥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花卉业的经营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花卉产业的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研究区概况

鄢陵县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33°46′~34°14′ N,114°02′~114°19′ E。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3℃,年降水量700 mm,无霜期215 d。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土壤类型以褐土和潮土为主[2]。行政区划上隶属许昌市,辖8镇4乡,总面积871.6 km2,人口62万。鄢陵县花卉苗木的种植面积达60万亩,种植种类超过2 400多种,在“三北”地区和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为45%和15%[3]。

1.1.2 样品采取

本研究取样设在具有“中原花木第一村”的鄢陵县柏梁镇姚家村进行。在姚家村花卉基地内随机选取代表性样地,每个样地中按“梅花形”布设5个子样点,采集表层(0~10 cm)土壤样品,将5个子样点的样品混合均匀,按“四分法”保留1 kg左右。本研究共计采集土壤表层样品25个。

1.2 方法

1.2.1 土壤养分评价指标及测定

本研究选取pH、容重、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作为主要指标进行土壤养分评价。将采集到的土壤样品分两部分进行处理,一部分在阴凉处风干,拣出大的土壤侵入体,碾碎,过1 mm土壤筛,过筛后土样混匀供土壤pH值测定,方法为玻璃电极法[4]。另一部分取新鲜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容重,方法为重量法;使用YN型微电脑多功能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2000型)测定新鲜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

nlc202309031507

1.2.2 土壤养分评价

鄢陵县花卉土壤养分评价按养分评价和肥力综合评价两部分进行。其中,土壤养分的等级评价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5](表1)进行。

鄢陵县花卉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步骤如下:首先,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属性分级标准[5](表2)对鄢陵县花卉土壤pH、容重、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进行标准化,以消除各指标之间的量纲差别。

其中,土壤pH和容重的标准化处理方法[6]为:

土壤速效氮、磷、钾和有机质的标准化处理方法[6]为:

式中,Pi为分肥力系数;Ci为指标的测定值;Xa、Xc和Xp为土壤属性的三级分级值。

将各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采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7]并参照土壤养分等级标准[6](表3)进行土壤养分综合评价。改进的内梅罗公式为:

P=·

式中,P为土壤综合养分指数,Pi为土壤各属性分系数,n为参与评价的土壤属性个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酸碱性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pH值在7.74~8.25,均值(8.01±0.14),变异系数为1.72%(图1),呈碱性特征。通常多数露地花卉适宜的土壤酸碱环境为pH值在6.5~7.5的中性,仅少数花卉可以适应强酸性(pH<4.5)或碱性土壤环境(pH>7.5)[8]。研究区各样点土壤pH值均超出了露地花卉生长的适宜范围,这是因为一方面北方自然土壤本身呈碱性反应,另一方面北方灌溉用水多为碱性的缘故。

2.2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容重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容重在1.05~1.35 g/cm3,均值(1.24±0.09) g/cm3,变异系数7.49 %(图2)。有研究表明,土壤容重在1.14~1.26 g/cm3有利于植物扎根和生物量的增加[9],在此区间外土壤容重过高或过低均对植物的生长不利。本研究中,36 %样点的土壤容重在1.14~1.26 g/cm3,表明土壤耕性较好,属疏松土壤,具有较好的通气性和一定的保水肥能力。

2.3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养分特征

2.3.1 速效氮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为4.33~25.77 mg/kg,均值(13.57±6.70)mg/kg,变异系数为49.36%(图3)。对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分级标准(表1)可知,该研究区花卉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全部低于30 mg/kg,属于极低水平的第6级。这表明花卉土壤中速效氮非常贫乏,会阻碍花卉的营养生长,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和植株叶色。

2.3.2 速效磷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0.37~147.3 mg/kg,均值(94.09±24.17)mg/kg,变异系数25.69 %(图4)。研究区全部样点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均高于40 mg/kg,处于土壤养分分级中的第1级。这可能是由于花卉经营中施入土壤的肥料增加了有机质含量,一方面,腐殖质通过胶膜作用阻止了矿质成分对磷的化学固定;另一方面,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机络合剂会把磷从Fe-P、Al-P类不溶性磷酸盐中释放出来成为有效磷[10],从而使土壤速效磷含量增高。本研究中速效磷与有机质之间也呈现出了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3。土壤中丰富的速效磷有助于花卉植物种子萌发、根系发育及花芽的分化,促进花卉成熟。

2.3.3 速效钾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为22.35~192.8 mg/kg,均值(96.32±43.67) mg/kg,变异系数为45.34%。其中,44%样点的土壤速效钾含量变化于50~100 mg/kg,含量在100~150 mg/kg和>150 mg/kg的样点比例分别为28%和16%(图5)。对照表1得出,土壤速效钾整体属于低水平的第4级,表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相对缺乏。这可能是因为土壤的酸碱性是影响钾元素释放与固定的因素之一。通常碱性土壤表现出比酸性土壤更高的固钾能力,本研究区的土壤环境为碱性,可使较多的速效钾被固定成为缓效钾,从而造成土壤中速效钾的含量较低。这会减弱花卉的抗寒性和抗病性,不利于其健壮生长。

2.3.4 有机质

鄢陵县花卉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98~74.43 g/kg,均值(50.69±13.82) g/kg,变异系数为27.27%。其中,64%的样点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40 g/kg,28%的样点土壤有机质含量在30~40 g/kg(图6)。对照表1得出,土壤有机质属于高水平的第1级,表明土壤中有机质丰富,可以为花卉土壤结构的形成、物理性状的改善及营养元素的有效供给提供积极作用。

2.4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速效氮肥力系数为0.07~0.43,均值(0.23±0.11);速效磷肥力系数为3.00;速效钾肥力系数为0.45~2.92,均值(1.76±0.66);有机质肥力系数为2.10~3.00,均值(2.96±0.18)。综合考虑土壤pH、容重、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6个指标,运用修正版内梅罗综合指数公式计算得出土壤综合养分指数变幅为1.40~1.96,均值(1.79±0.12),变异系数6.89%。其中54.17 %样点的土壤综合养分指数在0.9~1.8,对照表3得出,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综合养分等级为三等,肥力水平一般。这是由于土壤中贫乏的速效氮和较低的速效钾水平影响了土壤的综合质量。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鄢陵县花卉表层土壤速效氮含量为4.33~25.77mg/kg,均值(13.57±6.70 )mg/kg,属于第6级水平;速效磷含量为50.37~147.3 mg/kg,均值(94.09±24.17) mg/kg,属第1级水平;速效钾含量为22.35~192.8 mg/kg,均值(96.32 ±43.67)mg/kg,整体上属于第4级水平。有机质含量为20.98~74.43 g/kg,均值(50.69±13.82)g/kg,属于第1级。土壤综合养分指数均值为(1.79±0.12),属于三等土壤,土壤养分水平一般。

3.2 建议

针对鄢陵县花卉土壤呈碱性,土壤速效氮极缺、速效钾较不足及综合养分水平较低的特征,提出如下建议:

(1)在花卉培育中适量施用硫磺、石膏等来改良土壤,或用沤熟的青草、腐熟的有机粪肥等有机肥作底肥施用,以中和土壤的碱性,调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

(2)增加氮肥的施用量,合理补施钾肥,并注意协调氮、磷、钾的比例,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科学配比花卉萌芽期和开花期对养分的需求,以提高花卉质量和产量,促进花卉种植业的发展。

篇6: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1 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分类

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概念, 至今为止, 体育界和旅游界都没能给体育旅游界定一个准确的定义。体育界的学者认为体育旅游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在旅游中所从事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与旅游地、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体育旅游可理解为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 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 并充分发挥其各种功能外那个, 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的一种活动[2]。虽然体育旅游尚未有统一的概念, 但可以肯定的是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经济和文化现象, 在我国具有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

从体育旅游的概念出发, 结合着实践, 可将体育旅游分为观光型体育旅游、竞赛型体育旅游、度假型体育旅游、健身型体育旅游、拓展型体育旅游。

2 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开发现状

河南省位于南北方自然过度带,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地跨海、黄、淮三大水系, 自然景观神奇秀丽, 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拥有嵩山、鸡公山、云台山等4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白云山、石曼滩等1 6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宝天漫、黄河古道湿地等1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还有1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河南省是开发体育旅游相对较早的地区, 而且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一些地方已经形成较有影响的国际知名品牌。

例如, 观光型体育旅游方面, 嵩山少林寺是著名的武术胜地, 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武术爱好者, 它以少林禅宗文化和少林功夫的内涵带动旅游业发展, 已成为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每年到少林寺旅游习武的人数节节攀升。竞赛型体育旅游方面, 河南省济源市是久负盛名的篮球之乡, 2000年成为国家体育总局首批命名的全国“八大篮球城市”之一。济源市委、市政府为进一步打响全国篮球城市品牌, 投资1.8亿兴建了中国济源篮球城, 至今已经举办了300多场国际国内重大比赛。度假型体育旅游方面, 河南省自2003年以来先后开办了洛阳伏牛山滑雪度假乐园等6家滑雪场, 以满足人们的需求, 成为冬季体育旅游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拓展型体育旅游方面, 在河南省的西南地区以山地峡谷河流为主的漂流项目迅速兴起, 平顶山市鲁山县境内的石人山大峡谷漂流和南阳市西峡县境内的鹳河漂流具有一定市场影响力, 每年接待游客人数不断增加, 带动了当地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体育旅游现已逐渐成为河南省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存在问题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产品, 在河南省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2.1 缺少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现阶段河南省的体育旅游项目还是以游览观光为主, 没有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魅力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一般都为旅游中附带着一些观赏体育活动的项目就被当作体育旅游项目。而真正的体育旅游项目 (旅游者参与到体育活动当中的项目) 为主题的体育旅游较少, 没有专门组织体育旅游的旅行社。

2.2.2 缺乏专门的体育旅游人才

目前我国体育旅游市场整体上还处于萌芽阶段, 缺少对体育旅游理论的研究, 所以体育旅游专门人才不能满足当前体育旅游业的需求。特别是缺乏既有丰富的体育知识, 又有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的专门人才。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 也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这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2.2.3 体育业与旅游业缺少合作, 体育旅游产业化程度低

自从旅游产业与体育业发展以来, 因为行业从属的不同, 相互交融与渗透也不多, 造成体育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例如:济源的篮球比赛是由中国篮协会主办、河南省济源市政府承办的, 而济源市的旅游部门并没有参与其中。伏牛山的滑雪和鹳河的漂流都属于当地的旅游部门管理, 而体育部门也没有参与其中。

3 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程度, 增加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政府的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的宣传, 让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体育旅游并参与其中, 从静态的观赏者, 变为积极参与者。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强化自身对体育旅游的潜力和效能的认识, 掌握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体育旅游资源, 增加以体育为主题的旅游项目, 有利于其更好的完成全民健身计划。在旅游的形式和内容的开发利用方面要因地制宜, 实施体育旅游的品牌战略, 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3.2 加强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体育旅游是一个服务性的行业, 体育旅游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质而且要有一定的体育专项技能, 同时还要精通并能指导各种户外活动, 才能组织旅游。一些项目还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挑战性、危险性, 如攀岩、登山、漂流及其它探险活动等有许多活动项目, 必须经过专业训练后才能参加。因此, 本人认为体育旅游人才应由体育专业来培养, 并加以旅游管理知识的学习, 以培养出适合体育旅游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

3.3 加快体育旅游产业化步伐

河南省体育局和旅游局要加强合作, 在对体育旅游的景区、景点、休闲娱乐场所进行开发及宣传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在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体现河南省的民族特色, 创造独特的体育旅游项目, 例如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发展。对在后续的管理经营过程中, 政府可以在政策上予以倾斜, 把体育旅游业推向市场, 鼓励外商、民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实体参与开发体育旅游项目, 进一步拓宽体育旅游建设融资渠道, 吸引更多资金投入体育旅游项目开发[3]。加强区域联合, 发挥区域优势。河南周边诸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加强与邻省的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

4 结语

政府部门必须加强宣传, 通过舆论来引导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形式。以奥运会为契机, 将人们对体育旅游的认识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 有利于我省开展全民健身计划。让世界了解河南的体育旅游产品, 使世界通过体育旅游认识一个富有中国古文化内涵的、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河南, 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体育旅游的概念与分类, 研究了河南省开展体育旅游的资源优势, 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促进河南省体育旅游发展的对策, 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开发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宝刚.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概述[J].观点评论, 2011, 7:106~107.

[2]柳伯力, 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12) :5~6.

[3]杨萍.浅析体育旅游在我国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 2011:163~164.

[4]马向文, 郭戈, 苏振男.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府扶持政策探讨[J].体育与科学, 2011, 2 (32) :69~73.

[5]杨赳赳.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4, 4:34~35, 90.

篇7:论河南省鄢陵花卉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对策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特点;发

引言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云南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大的一个省份,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有地区中,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成为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加大云南省少数民主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风险得到更好的传扬,同时也有助于带动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1自然景观多。云南作为一个有着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云南抵触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地形地貌也较为复杂,也正是云南地理环境的负载型,造成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类型多样,自然景观众多,且自然景观比较独特,如高山、峡谷、冰川、雪山等,这些自然景观的形成成为云南少数民族独特的自然 风景。

1.2人文景观多。在云南上中,聚居着25个少数民族,而不同的名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是云南少数民族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他们的生活风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使得当地的民族文化在这些人文景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吸引了广大国内外的游客来观光。

1.3气候多样。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该温度和高海拔的结合,低纬度和低海拔相一致的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气候条件,由于地处低纬高原,空气干燥而比较稀薄,各地所得太阳光热的多少除随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而增减外,也受云雨的影响。同时云南的气候既有热带气候,同时也有温带气候。

1.4动植物繁多。云南省兼有寒、温、热三带气候,实为世间罕见。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得云南动、植物种类异常丰富,有高等植物 15,000多种,动物 250多种类,鸟类总数达 766种,“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名成了云南的代称。

2.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

2.1加大宣传。为了更好地开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的宣传有着重大作用。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途径,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对外宣传,让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走向世界,进而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另外,还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中利用明星打造明星效应,将城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宣扬出去[1]。

2.2开拓文化创意旅游市场。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经济体制下,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渐完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我国当代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创意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市场的竞争已由传统的旅游产品竞争演变为旅游品牌创意营销的竞争,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国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就必须重视文化创意旅游市场的他开拓。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要结合市场需求,调节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优化资源配置,打出知名度,使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行业真正的走出去[2]。

2.3打造特色旅游产业。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而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民族文化反映了他们的了他们的生活风貌,而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中,开发者就应当认识到这一民族特色,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加入到旅游产业中去,打造特色旅游产业,走品牌化道路。如云南丽江古城纳西族的传荣民族、西双版纳傣族的主楼,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地区能够更好地吸引游客去观光[3]。

2.4提高服务水平。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精神生活追求也越来越大,而旅游作为一种提高精神生活的途径,人们也越来越崇尚旅游。而云南作为一个旅游胜地,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中,除了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资金的投入,配备齐全的设备,进而让游客感受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特色,进而更好地带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行业的发展。

2.5注重环境保护。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自然景观,在开发这些旅游资源的同时,要主动环境保护工作,防止民族风情被同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又有计划性和规划性,杜绝旅游开发污染环境的现象。要将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工程中去,提高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尽可能的保护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原生态风景[4]。

2.6加大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政治要加大财政支出,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旅游资源开发这方面人才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他们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相关的知识教育,进而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旅游、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管理、法律相关知识的教育,要强化服务意识,只有优秀的人才才能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进而促进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

3.结语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大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一方面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行业的发展,提高人们的收入,同时也可以推动云南省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不仅要做好规划,同时还要做好环境保护,实现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而带动云南旅游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仕蓮. 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开发研究[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1:65-68.

[2]邓开民.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王润球. 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旅游购物市场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胡冀珍. 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作者简介:李星为 (1988-)女 ,云南昭通人,专业或研究方向: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上一篇:第一次站岗作文下一篇:外墙面砖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