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困境探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支农惠农作用是破解新疆“三农”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村镇银行“三农”市场定位的视角出发,在全面分析新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阶段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农困境探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农困境探究论文 篇1:

促进“三农”自媒体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摘要:自媒体在向社会传播“三农”领域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部分“三农”主题的自媒体存在栏目选材缺乏明确规划和创新、商业模式转变导致运营困境、违法违规突破监管底线、专业人才欠缺限制发展空间及过度关注现象级网红带来认知偏差等突出问题。促进“三农”自媒体规范发展,一是要深挖“三农”题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健全监管制度,实现自媒体依法合规运营;三是要加强科技下乡,提升“三农”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四是要鼓励“网红”示范,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五是要讲好“三农”故事,推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融合。

关键词:“三农”  自媒体  市场监管

讲好“三农”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尤为重要。“三农”自媒体人如李子柒等,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把中国农村的故事讲到了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心坎上,其文化传播的正能量是巨大的,是讲好“三农”故事的成功范例。但也应关注到,“三农”自媒体的发展与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突出问题,值得深思。

一、“三农”自媒体发展与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自媒体是与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媒体形式,其中以“三农”为主题内容的即为“三农”(主题)自媒体。它们以农村农业农民为核心,通过个人化、平民化的网络叙事方式,向社会传播充满个性化色彩、规范或不规范的相关信息。

(一)栏目选材缺乏明确规划和创新

西瓜视频平台的“三农”自媒体网红“华农兄弟”,其视频栏目有固定的分类,避免了选题无序和内容枯竭。但众多“三农”自媒体没有完善的栏目设计规划,缺乏明确的框架支撑和方向指引,素材选取及脚本制作不成体系,定位出现偏差,受众的黏着度日趋降低。“三农”主题自媒体兴起之初,随手一拍就能轻松获得流量,而如今一些创作者偏离了做原创的初衷,沦为标题党、毒鸡汤、伪科学。同时,越来越多的简单娱乐内容和对“三农”的粗浅记录充斥其中,导致内容同质化严重,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部分缺乏文化创意设计的创作者被快速淘汰,有趣有料的自媒体网红则成为品牌、资本和粉丝趋之若鹜的流量寡头。

(二)商业模式转变导致运营困境

“三农”自媒体的商业盈利模式主要分三类:一是流量变现,依靠平台的流量补贴或广告收益变现,形成“吸引力经济”模式;二是直播带货,销售其他品牌商品或带动电商引流,获取佣金,以及打造自有品牌,获得产品销售收入;三是网红培育,开办培训班或创立网红孵化基地,收取学费,并精心挑选粉丝量大、活跃度高的网红,提升其线上交易能力,打通内容自媒体到社交功能实现再到电商资源变现的产业链。目前,我国大多数“三农”自媒体以流量换取用户基础,前两类模式尤其平台补贴成为其基本收入来源。当初期飙升的粉丝流量沉淀为中后期固定的受众群体,用户使用平台与内容创作者或网络直播者互动的场景和频次定型后,就只能通过类似微博或大众点评等平台发放红包、优惠券或投放更多广告的模式继续培养用户习惯。也就是说,在自媒体内容生产到达成熟阶段后,如不进入自有品牌打造阶段,“三农”自媒体创作者或工作室就面临着补贴“断供”的尴尬局面,被迫从单纯的内容生产中挖掘潜在商业价值,以维持团队整体收益与工资发放。而对于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和创业资金的大学生或从业者而言可能比较容易,具备一定的现实可操作性,但对于原本文化水平较低的农民或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三农”自媒体人而言难度较高,且他们往往还承受着亲友不理解不支持的外部压力。

(三)违法违规突破监管底线

“三农”自媒体普遍存在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薄弱等问题,极易出现传播侵权、虚假宣传、内容涉黄涉赌等违法行为。一些自媒体创作者为了抢占市场、争夺流量,通过非法改编惊悚、恶搞内容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传播色情、暴力等内容刻意迎合低俗需求。而目前我国政府针对“三农”自媒体或其所属平台的监管法规,如《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网络直播营销行为规范》等立法层级较低、约束效力有限,部分条款过于笼统。尤其对于规范自媒体传播内容的相关细则或标准不足,导致执行难度高,实际监管效果不够理想。一些“三农”自媒体走红后,被举报涉嫌“洗稿”、内容粗制滥造,遭到平台封号,正是对自媒体监管敲响的警钟。

(四)专业人才欠缺限制发展空间

目前在“三农”自媒体的内容生产主体或组织结构中,创作者多打上了农妇、农民兄弟、打工妹、保安等标签。他们有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和農业种养经验,“草根”出身的天然亲和力,在初创期容易获得人们的喜爱。但当自媒体发展到一定阶段,越来越多成熟专业的自媒体工作者及团队涌入这片“蓝海”,竞争必然愈发激烈。这一方面助推了优胜劣汰和更多优质内容的产生,另一方面更加速了行业“洗牌”,如果缺乏专业人才加盟,则基层草根班底创作或发展的空间将被极大压缩。无论是“欢子TV”还是“巧妇九妹”,在面临来自“李子柒”等专业化团队的冲击时,都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团队的创作能力和专业水准,以突破不断被分割的发展空间。

(五)过度关注现象级网红带来认知偏差

以“华农兄弟”“李子柒”等为代表的典型“三农”自媒体,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为现象级网红品牌,其成功受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是,社会各界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对其成功原因的剖析上,而非对其内容生产、宣传影响等方面问题的研究中,鲜见专题解读或专业角度分析。在网络信息爆炸式增长并传播的今天,实现“三农”自媒体成功模式的进一步复制推广,不仅是单纯复制培育网红的营销话术和商业模式那么简单,而是需要通过高水平作品来向社会传递“三农”自媒体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特别是新媒体新青年,面对内容生产的瓶颈期,更需要相关研究的支撑和专项政策的出台进行合理引导,坚持“传承+创新”的理念谋求新发展。

二、促进“三农”自媒体规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前,“三农”自媒体作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城市居民向往返璞归真又不轻易可得,正需要获取淳朴乡情、自然风光、田园生活等多元内容的渠道,且“三农”主题本身就符合国家战略方向和政策趋势。因此,立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促进“三农”自媒体及自媒体行业规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深挖“三农”题材,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农”自媒体的视频中有关农民衣食住行的琐事,不仅是视频创作者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更是我国亿万农民生活的缩影。对漂泊异乡的人们尤其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而言,这些千里之外日渐消逝的家乡田野趣味是最令人憧憬和珍視的。未来“三农”自媒体应更加着眼于在保证内容合规、弘扬正确价值观的前提下,深挖作品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内涵,像“李子柒”们一样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通过自媒体搭建起线上线下、国内国际交流互动的桥梁,制作并输出一批有深度、有温度、代表性强、渗透力广的自媒体作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二)健全监管制度,实现自媒体依法合规运营

针对“三农”自媒体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首先在国家层面应尽快出台相比部门规章更具法律效力的上位法或专项法,为自媒体内容创作和传播行为设立清晰的法律红线,满足指导行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其次,应从平台层面,加强源头管控,提升自身管理的规范性,完善事前监管环节对“三农”自媒体资质和网络直播者资格的审查机制,以及事后监管环节的纠纷处置机制和处罚机制。最后,以现行规章督促引导相关主体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以社会责任引导内容创新,进一步推动“三农”自媒体规范健康运营,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加强科技下乡,提升“三农”自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在当前短视频或直播营销的风口上,社交平台将话语权更多地赋予“草根”农民。随着技术加速迭代助推行业发展成熟,“三农”自媒体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顺应互联网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提升自身作品的专业性和可传播性。要紧密结合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等相关政策举措,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自媒体工作者,为“三农”自媒体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以及淘宝助农、京东生鲜等大平台的现代经营理念,有效整合“三农”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融互通,放大“三农”自媒体的传播效能,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草根自媒体。

(四)鼓励“网红”示范,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

今日头条平台的“三农”自媒体网红“巧妇九妹”累计帮助家乡销售水果800多万斤,年销售额过千万,其个人账号已打造成为知名度颇高的自媒体电商品牌。我们应当鼓励更多的网红“新农人”通过自媒体推销家乡特产,发挥其示范效应和集聚效应,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网红”本身在实现从内容创作向带货增收模式转化的同时,应加强与企业等社会资本合作,完善当地农产品的生产、仓储、物流等全流程供应链,不仅能够彻底打通农业电商从产到销的闭环,同时可以解决当地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网红示范效应的发挥,总结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经验,带动更多有条件地区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探索丰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路径。

(五)讲好“三农”故事,推动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融合

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三农”自媒体一道,合力讲好“三农”故事。一方面,取长补短,持续创新。发挥传统媒体内容运营合规性和资源渠道多样化的优势,引领自媒体与其诸多优势产业跨界合作,实现深度融合,并以创新的方式生产有价值的内容,应对大众审美疲劳和流量增长乏力。另一方面,通过视频导流把传统媒体的流量资源转化为农产品、民间艺术品的销量和口碑,打造一批响当当的区域农业品牌。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统筹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发展,重视并普及视频、直播等鲜活的传播形式,积极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和网络传播力,树立“三农”媒体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增强主流媒体和自媒体讲故事的能力,共同讲好“三农”故事,传播好“三农”声音。

参考文献:

[1]杨与心,徐姣,曲晓榕,杜雨微.农村自媒体内容生产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华农兄弟”“巧妇9妹”等为例[J].

新闻研究导刊,2020(01):18-20+29.

[2]单佳琦,龚家辉,叶鑫鹏.网红经济营销平台创新研究——以如涵控股为例[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9):139-140.

[3]王朋,刘秀新.网红直播带货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信业,2020(09):23-25.

[4]王佳航,张帅男.营销模式迁移:场景传播视角下的直播带货[J].新闻与写作,2020(09):13-20.

[5]谢红梅.基于“农村四哥”现象的农村自媒体发展存在问题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15):29-30.

[6]韩少卿.农村自媒体发展机遇与问题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9(05):52-54.

[7]何安良,农朝幸.“三农”短视频自媒体创作与运营机制探讨——以“巧妇9妹”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

技,2018(21):96-98.

(李叶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

作者:李叶妍

三农困境探究论文 篇2:

新疆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研究

【摘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的支农惠农作用是破解新疆“三农”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本文从村镇银行“三农”市场定位的视角出发,在全面分析新疆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现阶段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疆 村镇银行 “三农” 对策研究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2005年,我国第一家以服务“三农”为宗旨的村镇银行应运而生。村镇银行凭借其高效的运作方式、较为齐全的业务功能和优良的盈利能力受到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一致好评和高度关注[1]。新疆地处我国西北边陲,金融发展长期滞后,三农问题中的融资缺口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引入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愿最为迫切。自2008年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在新疆五家渠市发起成立国民村镇银行以来,新疆村镇银行的发展步伐不断加速。截止2014年末,新疆村镇银行的数量已达18家之多,营业网点基本覆盖了全疆主要城市和地区,随着服务范围的扩大,新疆村镇银行的经济辐射能力也稳步提升。此外,新疆村镇银行总注册资本金较成立之初增长2786%,增幅巨大。且各项存贷款余额的同比增幅均达到50%以上,而不良贷款率则低于0.5%,各项指标均呈现良性可持续增长趋势[2]。新疆村镇银行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逐渐在扶持县域经济和促进“三农”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然而,由于成立时间较短、资金渠道不畅、盲目追求盈利以及配套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现阶段,新疆村镇的银行发展已出现发展模式与其建立的初衷相背离的现象[3]。鉴于此,本文将从这一大背景出发,深入分析了村镇银行在支持“三农”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二、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首先,从业务特点来看,村镇银行遵循新疆地广人稀,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人口集聚性差的客观现实,通过实施小额化、分散化的农户贷款模式,加大对农业农户的贷款供给,还针对小、微型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提供了具有“小额,分散,及时”特点的金融产品及服务。其中,石河子国民村镇银行面向“三农”推出的“兴业贷”、“兴农贷”、“阳光贷”等特色业务和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推出“益民贷”信贷产品,都主要用于解决生产及经营资金需求的综合性信贷产品。总体来看,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的业务具有“短、易、快”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局面,但仍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第一,各地区村镇银行的覆盖范围有限。以建立最早的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为例,该行坐落于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下设六个部门,十一个分支机构,包含了一个中心营业部和十个支行。各支行网点大多数在中心市镇周边的一些农牧团场,覆盖范围较局限,市场占有率不高,不能完全满足“三农”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二,涉农贷款额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五家渠国民村镇银行经营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最低为73%,较好地履行了支持“三农”的职能,而自2011年以来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不断下降,逐渐低于60%,与之相反的是,企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逐年上升,新疆村镇银行发展模式与其建立初衷逐渐背离。

第三,业务类型与他行相似度高,缺乏创新性。新疆村镇银行专门面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城乡居民推出了包括农户联保贷款、畜牧业贷款、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和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业务,虽然业务种类众多,但大多都与其他行业务相似,业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一定的创新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三农”需求。

三、相关对策与建议

通过对新疆村镇银行支持“三农”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深入探究,笔者认为,今后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努力改善经营困境,争取早日摆脱发展瓶颈。首先,从宏观视角来看,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大对村镇银行的扶持力度。人民银行可适当放松管制,在清算系统、征信管理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持。政府财政部们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税收优惠。其次,要加强品牌宣传,提高辐射范围和能力。村镇银行要与镇直部门、村委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向村民作宣传了解农户的贷款需求,同时,还要在服务上保证品质,切实为广大农户提供简单流程融资,逐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辐射范围和能力。再次,要进一步加强各支行内部管理,提高创新能力。村镇银行要在提高内部管理效率上下功夫,积极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做好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其经营方式灵活的优点,敢于提高创新能力,努力开发适合有地域特色的新的业务类型,以便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最后,新疆村镇银行要始终牢记其基本宗旨——服务“三农”,努力提高各支行支农惠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韩秉智.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织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5(02):71-72.

[2]焦新宇.新疆村镇银行发展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15(02):45-48.

[3]孟省.基于“三农”市场定位的村镇银行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3(05):84-85.

基金项目:兵团金融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度项目(BTJR201303)。

作者简介:刘培勤(1992-),女,河南漯河人,金融研究生,从事农村金融研究;王小康(1990-),男,河南鲁山人,金融研究生,从事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刘培勤 王小康

三农困境探究论文 篇3:

高职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究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基于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而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农村高质量发展人力资源不足的关键路径。然而,高职生对于选择去乡村就业的意识薄弱,甚至持不认同、否定的态度。高职生个人層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利于让乡村振兴战略和学生价值观紧密联系起来,引导、鼓励高职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投身农村建设,帮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中被首次提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成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自实施以来,从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惠民举措等方面得到了全党全国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与广泛支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离开了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就缺乏向前推进的动力,必须将人才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重要位置。作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高等教育机构,高职院校具有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天然优势,在乡村振兴方面,高职生应有更大作为。站在历史的交汇点,应充分发挥乡村对高职院校人才吸收、人才锻炼的作用,在高职生在校期间,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引导、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凝聚乡村振兴的青年力量。

一、高职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2018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教技〔2018〕15号),计划通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引导高校深度参与和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逐步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布局,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据统计,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来自乡村的学生比例普遍高于本科院校,这群学生都有农村生活经验,他们对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切之情,知道农村发展需要什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直接推动作用。一方面,大部分的高职院校由中专和技校资源优势整合而成,对于培养服务农村和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相关人才,以及与农村基层建立协同发展关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以培养一线技术类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方面,相对于以学术研究为主的本科院校来说,更为灵活、更有层次匹配性,可以及时地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迅速作出专业性调整。当前不少高职院校已经加大了对应届毕业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力度,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并引导他们到农村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创业。因此,国家政策也大力扶持高职毕业生投身乡村。在2021年11月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要保障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鼓励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基层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岗位补充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的,可面向职业院校毕业生专项招聘。

总之,作为接受面向经济生产和社会服务第一线的高职教育学生,与传统农民相比,具备更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创新创造能力,以及品牌意识、市场洞察力。这群年轻人正在逐渐改变广大农村地区的落后面貌。

二、高职毕业生融入乡村振兴事业的困境

高职毕业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对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完成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高职生对“三农”的认知模糊,关注匮乏,普遍缺失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情怀。

虽然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为广大青年打开成功成才大门,改变了农村孩子命运,让一批批贫困学子掌握了实实在在的就业技能,实现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有力地阻断了贫困代际传递问题。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学有所成之后,并不愿意回到乡村。一方面,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基本上是出生于21世纪,他们中一半以上来自农村,但是这些户籍在农村的孩子有的从小就跟随父母在城镇居住生活,他们几乎被城市给同化,有着与父辈完全不同的成长经历与社会环境,他们对农村缺乏概念;而另一部分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几乎没有从事过农业生产,对农村农民感情有限,了解的不算深入,读书的目的就是“跳出农门”。甚至在很多农村出来的学生的观念里,都认为农村、农业、农民是“低端”“落后”的代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经济水平、生活条件、工作环境、配套设施等各方面普遍比乡村优越,因此无论是城市学生还是从乡村考入城市的学生,普遍更喜欢在城市工作生活,对于去乡村就业缺乏强烈的意愿,甚至持不认同、否定的态度。尽管国家为鼓励大学生服务农村、留在农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制度,诸如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农村环境及条件与城市难以相比,更倾向于留在繁华的城市发展,觉得城市机会多,自身发展空间更大,而农村地处偏远,机会少,无论是发展潜力还是发展空间均不如城市。大部分高职毕业生主观上便对去乡村就业有偏见,缺乏“三农”情怀,这严重限制了他们投身于乡村振兴事业中的热情。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多、任务之重,决定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特别是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温家宝曾表示在中国不懂农村和农民就不懂国情,“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对国情、历史、人民走过的道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深刻的理解就不会产生深厚的爱”。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宣讲地,作为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应该发挥积极作用,为乡村振兴培育具有“三农”情怀的人才。培养“三农”情怀需要在课堂内外加强学生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学生们在校期间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乡村振兴策略相结合,发挥群体的内生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三、高职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在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究

(一)课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服务“三农”

1.着眼于“爱国”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

“爱国”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加强学生的爱国、爱家乡教育,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优势人才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思政教师要自觉体现时代性,自觉将时代主题融入其中,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有统计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对所学专业与“三农”关系认知模糊,甚至有高职生未曾听说过“乡村振兴战略”。基于此,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解答时代课题,而不是大而空地去爱国,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例如“我所学专业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的课内实践活动,让同学们自己收集相关信息,寻找相关的人物与事迹,将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和农村的发展变化与自己的专业形成联结,深刻地体会祖国的繁荣强盛和自己的关系,同时鼓励学生到农村基层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知识,引入黄文秀、秦玥飞等致力于“三农”工作的杰出代表的先进事迹,让学生领悟到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联系起来,投入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2.着眼于“敬业”教育,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多为产学融合,偏向于技能操作、实施等专业素养方面,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建设、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动手能力强、岗位适应快。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对技能类人才需求十分强烈,能够为广大高职毕业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说,“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当前政府和社会对返乡知识青年提供了非常多的优惠政策,思政教师应该将乡村振兴融入学生择业、就业观教育中,引导学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向基层、面向国家建设第一线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投身农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农村的各项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在培养“投身农村”职业认同感之后,思政老师需进一步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农村条件确实差强人意,如何让学生坚持在农村耕耘,这需要思政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深入开展敬业教育,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认知和行为上的错误,提高敬业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之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二)课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三农”情怀

1.着力于校内活动

在校内可以开展学术讲座,“三农”、鄉土文化知识竞答、辩论、演讲等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活动来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术讲座,向学生宣传新时代的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与“三农”现状,提高学生对“三农”的全面认识;通过知识竞答,让学生从收集乡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热爱,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农耕文明的国家,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需要大家自觉传承和弘扬;通过辩论(如“大学生要不要投身乡村振兴”等辩题),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交流中形成思辨,在辩论中形成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振兴农村是吾辈之责”的意识,同时,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高职生大部分都来自于乡村,对乡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份亲切感是与生俱来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这些最朴素的话语道出了国、家、我三者的关系。祖国的灿烂文化、家乡的风土人情和父老乡亲,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心理、个性,都是每个人心里最温暖的存在,也是每个人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离不开对学生进行乡土文化教育。通过演讲(如“我爱我的家乡”)来介绍自己的家乡,提升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激发乡土情怀,将这份热爱投入家乡建设事业的行动中去,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家乡的哺育。由认知到情感,最后落实到行动中去,全方位将“爱国”“敬业”落实到乡村振兴中去。

2.着力于课外实践

高校最常见的是各类“三农”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暑期“三下乡”和寒假大学生“返家乡”等。高职生通过参加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我国的“三农”政策和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真实情况,对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有更直观的认识和深刻理解,有利于“三农”情怀的培养,有助于明白这一代青年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将自己的个人价值和国家的发展真正地结合起来。此外,高职生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活动不只是凭着一腔热血来参与,例如,高职生服务“三农”项目中,最受大家热捧的是农村支教项目,即利用暑假时间给农村留守儿童或辅导功课或教授剪纸手工活等。“大学生教小学生,那还不简单”。其实不然,因为学习和授课是不一样的,你会做但不代表你就能教。上好一堂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备课,课堂用语是否规范、表达是否准确等,所教内容是否符合学情等,这些都要引起重视。支教不仅是陪伴和带去欢乐,还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我们支教志愿者需思考并改进的,也是其他“三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者需要提高的,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不断增强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综合以上,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更多的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高职毕业生在乡村的舞台上必定大有作为。在课堂内外的教育合力下,学生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有助于引导、鼓励高职毕业生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01).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教技〔2018〕15号)[A/OL].(2018-12-29)[2019-09-02].http://www. gov. cn/xinwen/2019-01/04/content_5354819.htm.

[3]朱小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高职院校应有更大作为[N].浙江教育报,2018-03-05(03).

[4]李明哲.高校大学生融入乡村振兴的困境与路径探赜[N].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0).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研究成果,课题名称:《高职生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MKS161009)

作者:万云辉

上一篇:智能建筑设计论文下一篇:生态化财政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