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廉洁教育网站建设论文

2022-04-23

[摘要]新媒体给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突破自身瓶颈带来了重大机遇。高校要根据新媒体覆盖面广、交互式、个性化、数字化的特点,将师生学习需求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找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廉洁教育网站建设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廉洁教育网站建设论文 篇1:

加强高校廉政建设的策略分析

摘 要:高校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关系到国家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必须深刻认识其重要性、必要性,清醒看到目前高校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制约防范机制,深入推进监督工作。并分析了我国高等院校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高等院校;廉政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深化,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新变化,产生许多的新问题,高校作为国家发展的智力资源的重要输出地,进行廉政建设十分重要,这既是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随着党和政府反腐倡廉力度的加强,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已经成为全国上下的共识。高等院校廉政建设是我国廉政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几十年国家对高等院校的重视和大量专项财政资金的投入,在带来高等院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并累积了很多高等教育领域的贪腐问题。加强高等院校的廉政建设,不但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最终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高等院校在今天的廉政建设中,应当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推动自己廉政建设的同时,引领国家廉政建设的浪潮,并进一步为全国廉政建设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本文主要围绕高校廉政建设这一中心展开,介绍了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以及廉政建设的形式及必要性,最后提出笔者关于高校廉政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一、我国高等院校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国家查处了一批高等院校贪污腐化事件,以过去的2014年为例,全国共查处高等院校贪腐人员1 200多人,涉案金额达到数亿元人民币。新形势下高等院校廉政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分析目前高等院校廉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廉政建设理念不强

我国高等院校长期侧重于学术和教学研究,忽视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部分高等院校的领导者没有树立现代廉政建设理念,还是沿用以往廉政建设的做法。廉政建设就是开会,下达上级主管部门的廉政文件,大家共同阅读讨论一下,这是现有部分高校廉政建设的现状。没有正确的廉政理念的指导,造成我国高等院校廉政建设经常是“一阵风”式的廉政建设,形式主义比较明显。虽然这几年国家加强对高校廉政建设的重视,迫使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但是,总体上看,与时俱进的高校廉政建设理念还是没有建立。

2.缺乏有效的廉政宣传,高校大学生廉政、廉洁意识淡薄

要想在高校做好廉政建设,必须要进行有效的廉政宣传。但是我国高等院校学术气息浓厚,对廉政文化的宣传力度不足。观看我国高等院校的公众宣传栏、高校的网站等对外宣传平台,我们发现多是某些学术研究、教学研究等方面的信息,很少见到开辟专门的宣传区域进行大力的廉政宣传。廉政宣传不到位,造成高等院校缺乏廉政建设的舆论氛围。尤其是廉政宣传不到位造成广大高校在校学生不了解廉政建设的重要性,更不能积极从事本校的廉政建设。从现实情况看,大学生廉政文化素质不高、廉政意识缺失已成为影响大学文化建设和大学生整体素质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廉政意识。一些大学生崇尚权、钱,认为只要有权有钱什么事都能办到,有的因此对社会公平性产生怀疑。不少学生要么认为廉政文化建设是学校领导干部的事,不关注高校的廉政文化建设;要么“重术轻德”,忽视对自己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第二,守法意识淡薄。有的大学生不学法、不懂法,甚至以身试法。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屡有发生。第三,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有的大学生在生活上追求高标准,在奉献上追求低标准,羡慕奢华的生活,缺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第四,是非美丑观念混乱不清。有的大学生对社会腐败现象见惯不怪,对根除腐败持怀疑悲观的态度,有的甚至对腐败官员心生羡慕。有的大学生不思进取,考试作弊。有的为当学生干部、入党拉关系、走后门。评奖评优贿赂领导、老师和辅导员等,不一而足。

3.廉政制度建设不到位

完善的廉政制度是做好廉政建设的基石和保障。缺乏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廉政建设将会面临很多困境。我国高等院校在廉政制度建设中,很多是沿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等条文内容,再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完成。但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廉政制度建设很明显已经跟不上应现有高校发展的步伐。这就造成高校在廉政建设中,虽发现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但是由于没有行之有效的廉政制度可以遵循,往往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4.廉政监督效果较差

廉政监督是做好廉政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在廉政监督中,高校纪检部门相对处于独立的发展环境中,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相对滞后,远不能满足高校现在的发展趋势和纪检工作新要求。同时,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高校纪检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纪检部门相对缺乏专业人员,从而造成一些高校廉政监督主体的混乱,廉政监督效果较差,存在自己监督自己的现象,缺乏有力的、有效的外部监督。尤其是我国高等院校廉政监督片面侧重于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校内部门的监督,忽视对广大学生监督权的尊重的现状,在我国高校廉政建设中普遍存在。

5.廉政责任追究体制不健全

高等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本应当成为全国廉政建设的典范。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高等院校的廉政建设不到位,尤其是在廉政责任追究方面,部分高等院校没有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发现存在的诸多廉政建设问题,处于维护自己单位的利益的做法,总是试图把问题控制在校园之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待出现严重廉政问题的学校领导人员的处罚总是蜻蜓点水,应付了事。责任追究的不及时,造成一些高校管理人员更加肆无忌惮,侵吞国家高校建设专项资金,挪用研究资金,借助公权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外部监督监察的无力,内部有效监督的缺失,导致高校腐败问题得不到应有的严厉处罚,从而也对腐败现象起不到警戒和遏制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高校领域腐败现象层出不穷。

二、提高我国高等院校廉政建设水平的策略

1.树立与时俱进的廉政建设新理念

高校廉政建设应当树立与时俱进的廉政建设新理念。要想建立这一理念,首先高校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廉政建设新制度,了解当前我国廉政建设的新动态。其次,要从高校上下形成廉政共建,让全校师生都引起对廉政建设的重视,积极投身于学校的廉政建设之中。再次,还要开展高校之间廉政建设的交流活动,相互吸取对方廉政建设的经验,形成自己的廉政建设特色。要树立廉政建设理念时时创新的做法,推动高校廉政建设进一步发展。

2.加大廉政宣传力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廉政宣传更要重视,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加大宣传力度,是高校廉政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只有强有力的廉政宣传,才能够为高校廉政建设创造有利的廉政建设校内环境,让全校上下形成廉政建设的高潮。不但要在高校领导层进行廉政宣传,还要在普通教师中间进行积极的廉政宣传。要改变以往廉政宣传忽视高校学生群体宣传的做法,开展灵活多样的学生间廉政宣传活动。因为,高校大学生是思维活跃的一个高素质群体,在他们中间开展积极地廉政宣传,不但有利于高校廉政建设,还有利于为全国廉政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介质,通过网络、微博、微信等交流平台,构建廉政文化基地,多方位的引导、组织教职工和学生参与廉政文化建设,营造反腐倡廉的校园廉政氛围。

3.建设适合高校廉政建设发展特点的廉政制度

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在廉政建设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部门的特点,如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人员组成等都有自己的特点。因此,要在高校建立适合教育领域的发展特点的廉政制度。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立足国内高校,出台更加全面细致的廉政建设规章制度。而高等院校自身也要结合自己学校的特点,制定符合学校长远发展的廉政制度。如针对目前多发的学术研究资金被挪用冒领等行为,高校要出台制定相关专项地廉政规范制度。只有良好的廉政制度,才能够为高校廉政建设保驾护航。

4.实现纪检工作“三转”,提高廉政监督效率,强化学生廉政监督主体地位

及时有效的监督,是做好高校廉政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高等院校要改变以往廉政监督流于形式,监督不到位的做法,提高廉政监督的实际效率。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央提出各项纪检机关改革的新要求和部署计划,高校纪检部门同样要遵照执行,在“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中来解决工作中的“错位”“越位”“缺位”问题。同时要注重学生廉政主体地位的打造,毕竟高校大学生群体是高校里面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他们自身也有参与学校廉政建设的欲望。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学生参与和监督的作用,这样才能够为高校廉政建设的长远发展提供不竭地动力。

5.形成并贯彻执行严厉的廉政责任追究制度

对待高等院校中出现的贪腐问题,不能够轻易放过,要制定正确的应对方案。追究相关部门和责任人的职责,建立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是做好这项工作的根本举策。我国高等院校要改变以往追责不力的做法,不管相关责任人承担何种职务,具有多大的社会影响力,只要违背国家廉政建设的初衷,出现贪腐行为,就要零容忍。严厉的廉政追责制度,是高等院校做好廉政建设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可以会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学校的廉政建设进行督查,发现问题第一时间提出应对方案,并提请学校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追究相关人士的责任,必要时可以提请法律诉讼手段加以解决。

三、结论

我国高等院校在国家日益强化的反腐倡廉建设中,承担着独特的作用。既要为全国廉政建设提供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又要搞好自己的廉政建设,成为全国廉政建设的表率。因此,高等院校加强廉政建设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茂辉.高校廉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报,2011(2):63-65.

[2]曾莉,等.新形势下高校廉政建设的特点和对策分析[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3(2):37-39.

作者:李晓彤

高校廉洁教育网站建设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摘要]新媒体给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突破自身瓶颈带来了重大机遇。高校要根据新媒体覆盖面广、交互式、个性化、数字化的特点,将师生学习需求与新媒体融合,从而找到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调查;新媒体环境;路径

彼得·圣吉在《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中提出,“为信息交换提供更有效的媒介”是学习型组织应对传播挑战的策略,[1]这为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的实践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化业务普及的形势下,以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为典型代表的新媒体,以更加丰富的传播方式、更加多样的传播途径改变了舆论格局和信息形态,成为新时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可以借力的媒介形态。当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要获得持续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必须要突破自身瓶颈,找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新媒体的契合点。

一、当前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

高校學习型党组织建设要取得良好成效,必须以满足学习对象的需求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为此,笔者课题组对所在地区三所高校进行了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教工党组织5个,学生党组织10个,参与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高校干部、教师和学生。

1.学习意识不足,缺乏共同目标。问卷调查中,85%的调查对象表示经常觉得本领恐慌,但只有12%的调查对象平均每天的自学时间为2—4小时。走访调研中也发现,不少师生党员在对待理论学习不够重视,存在思想误区。一些教师党员过于重视教学和科研,对待理论学习“不感冒”。一些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不纯正,入党以后缺乏继续学习和前进的动力。在回答“您所在的党组织学习氛围如何”时,只有16.5%认为很好,5.5%认为较好,61%认为一般,7%认为不好。总体来说,高校师生党员参与理论学习的主动型和积极性不高,高校党组织在推动个人学习方面的起到的作用不大,整体学习风气并不理想。

2.缺乏针对性,学习兴趣不高。在“所在党组织开展理论学习的内容”的分布上,政治理论占 60.2%、时事政策占30%,法律法规占13%,岗位技能占21%。而师生党员“目前最想学的是”内容分布上,政治理论占19.5%,时事政策占15.2%,法律法规占9.3%,岗位技能占56%。可见,党组织安排的学习内容与党员学习需求有一定差距。走访调研中也了解到,部分学习型党组织就学习而学习,结合实际较少,未能根据不同身份的学习对象而采取不同的学习内容。

3.缺乏吸引力,学习形式单一。在影响学习积极性主要因素的调查中,11%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工作太忙抽不出时间,19.5%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学用分离,69.5%的调查对象认为是学习过程较枯燥。在学习方式的选择上,传达学习文件占60.4%,专题报告占13.3%,讨论会占12.5%,知识竞赛占11.2%,外出考察实践和脱产学习占12%,只有5.6%是观看视频和网络在线学习。38.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习形式枯燥是影响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主要问题。仍有40.2%和15.6%的调查对象对所在党组织的学习满意程度为一般和不满意,

4.考核方法程式化。 在“所在党组织的考核方式”的分布上,

检查学习记录和学习体会占93%,会上交流学习心得占15.4%,考试占2.8%,考勤占15%。学习考核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很少能关注除了考勤、记笔记、阅读书目的数量、听报告的频率、上党课的次数等这些“硬指标”以外的内容。在奖惩方面,60.8%的调查对象表示,考核结果并未与奖惩挂钩。

5.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在学习规划方面,各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参差不齐,坚持每周一次学习的仅占 7.35%,坚持每半个月一次学习的占22.3%,坚持每月一次学习的占 44.68%,坚持每季度一次学习的占 20.44%;在学习监督方面,坚持每次进行学习考勤的仅占4.8%,无考勤的高达85%。在学习保障方面,只有3.2%的调查对象表示所在党组织经常发放学习资料,而45.3%的调查对象则表示从未发过学习资料。。

二、新媒体在高校的应用现状

1.高校群体是新媒体应用最活跃的用户群体。新媒体(new media)这一概念早在1967年就已经在美国提出,但真正大规模的步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是在2000年以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匡文波认为,所谓新媒体即“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就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在具体的外延上,则包括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三种类型(具体见图一)[2]。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5.2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 [3]而在互联网的使用率方面,20-30岁的泛年轻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为75%,而其中作为年轻人群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大学生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率则达到了90%。高校是运用新媒体的大军,且随着今后新媒体的换代升级,师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将不断提升。

2.校园主流媒体形式多元化。新媒体进驻高校校园,高校校报、广播、橱窗等传统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开始大幅度削弱。为应对挑战,许多高校转变思路,主动开辟新媒体阵地,开通了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共平台,下属的院系、部门和社团微博也纷纷开通微博、师生QQ群、飞信群等,形成了学校与学生之间便捷互动、沟通的信息舆论格局。同时,一些高校还积极发挥自身办学特色,整合各种资源创办特色新媒体品牌,如笔者所在的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首批全国五十所试点运营高校之一,2012年与中国青年报、中国高校校媒联盟共同打造了移动互联网校园资讯媒体——青梅瓷韵手机客户端,青梅瓷韵开设了“陶院青年、最新生、你有新消息、china瓷韵、英语广角、宠物联盟、陶院达人擂台、翠湖大讲坛”等栏目。目前下载该软件的学生已经达5000余人,在2013年的全国综合评定中位于全国首批五十所高校运营高校第四名。

3.高校更早进入“自媒体”时代。新媒体将人们带入了平民化、个性化的时代,话语权的开放给了普通民众自由表达、参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高校作为一个知识人群密集的场所,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呼声更加强烈。大学生们不仅利用新媒体了解信息,更乐于用新媒体展示自己,发表言论。在笔者课题组的走访调查中发现,60%的学生表示会对校园中发生的新鲜事,举起手机拍照,上传微博、微信、人人、百度贴吧等,并@好友;40%左右的学生爱“分享”、“转播”校园事,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说、写微博、分享新鲜事,成了大学生每日“必修课”。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各种不同的声音来自四面八方,“主流媒体”的声音逐渐变弱,每一个人都在从独立获得的资讯中,对事物做出判断。

三、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新媒体应用路径

1.利用新媒体覆盖面广的特点,建立与高校发展目标相契合的共同学习愿景。彼得·圣吉指出,“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组织全面的活动,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为什么学”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成员只有树立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学习目标,才能保证学习型党组织的持续的學习力和先进性,因此建立共同愿景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至关重要。高校要坚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学校发展目标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借助新媒体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的传播特征,为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凝心聚力提供有效途径。一方面,将大学文化、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学校发展目标等抽象的观点,通过文字、音频、视频、图像等形式,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新媒体传播产品,如专题宣传片等,提升学校目标传播的感染力和认可度。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具有多种传播途径的特点,使传播产品达到传播覆盖的最大化和经常化,让全校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将学校的发展目标内化为个人的奋斗目标,深入认识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总体要求,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夯实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想基础。

2.利用新媒体交互式的特点,创建上下联动、内外联动的新媒体学习平台。构建新媒体学习平台,是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的关键一步。目前,高校开通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大多以发布信息为主,理论学习的功能不强。高校新媒体学习平台必须充分体现“三个窗口、三个平台”作用,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窗口、党员干部了解组织工作的窗口、党员干部拓展视野的窗口、党员干部的学习平台、党员干部的交流互动平台和党员干部凝心聚力的平台。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党员教育,2012年开通了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三个党员教育平台,成系统、成体系的为全国党员干部推送各种学习知识。2014年“七一”前夕,共产党员微信、共产党员易信正式上线发布。一方面,高校要积极做好中央五个学习平台的宣传推广工作。要通过高校各种阵地、渠道,加大对五个平台的宣传力度,让全体党员都知道、能使用这五个平台。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创建特色学习平台。学习平台的关键不在“数量”,而在于“质量”。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创建体现学校办学特点、师生乐于接受、功能齐全、使用便捷的平台模式,使其真正成为党员学习的共享、共建、工学之地。学校层面的学习平台与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平台之间要做到上下联动,形成一个高校学习网络金字塔,有效实现信息共享与信息互动的最大化。同时,还要做到内外联动,主动利用和联合所在地区的学习资源,如北京地区建立了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通过形成合力进一步增强学习平台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3.利用新媒体个性化的特点,实现学习内容的“私人订制”。 学用结合、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高校党员群体按照身份可以分为教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其中教工党员按照的工作类型可分为教师党员群体和教辅管理者党员群体;按照工作状态可分为在职党员群体与离退休党员群体;按照工作级别可分为党员干部与普通党员群体。新媒体个性化、模块化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学习对象的学习需求带来了极大的可能性。一方面,对于党中央下达的文件、全国重大会议的主要精神、重大方针政策决策等学习内容,在学习平台中可以实行信息发布和制定的整齐划一。另一方面,其他的一些学习资源和内容,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对象设立不同的学习模块,或在接受终端中加以选择。如,向党员干部重点传送党风廉政建设等学习内容,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对专职教师党员群体的信息传送方面,则可以更多地结合专业、科研,结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对于教辅管理者党员群体,可结合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特别关注的主题,突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针对学生,学习内容则要结合“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创造”等。

4. 利用新媒体数字化的特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制度化与常态化。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必须建章立制,以制度推动学习、督促学习。传统的学习考核一般以年度考核为主,一考定全年,不利于发现问题、改进工作,而且易受外界的影响和人为干扰,难以做到公平、公正。新媒体环境下的数字化考核,可以通过数据支撑实现对学习的动态监管,是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实效的有力抓手。数字化考核,关键是要建立数字化考核指标体系,运用信息技术编程化,对考核程序、考核模型等进行设计,并与学习数据资源进行对接、整合,最后运用社会科学中的指标分解法、项目筛选法、权重分配法、统计分析法等科学方法,采用百分制、数量化的方式对各项学习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评价和衡量,真正实现操作简单、科技应用、常态管理、奖惩分明的目标。目前,清华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一些高校,均建立了党员实名认证系统,基层党组织、师生党员个人登陆认证系统进入学习平台,系统会自动记录其在线学习的时长、浏览内容、下载文章、上传学习心得等学习情况,十分便于学校和基层党组织随时掌握和通报,增强了学习考核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使学习由“虚”变“实”,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

5、加大新媒体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师生使用新媒体、管理新媒体的能力。开通新媒体不是目的,保证良性运转才是目的。熟悉新媒体,掌握新媒体技术,是迎接新媒体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校要建立一支专职的信息化队伍。目前很多高校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没有一个经过培训和训练有素的操作团队,而指派的所谓专人,也由于能力水平和人力物力财力所限,难于很好地把握和驾驭微博的技术、规律、走向,心有余而力不足,只是勉为其难。高校要运营好新媒体,必须引进网络技术、网络管理、宣传策划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建一支“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媒体建设管理团队。管理团队中有专人负责文字编辑、专栏开发、日常维护、信息收集等等,并懂得如何科学、准确地去传达,如何艺术、巧妙地去描述,如何积极、正确地去互动,达到新媒体传播的最大效应。另一方面,高校要提高师生党员的新媒体技术能力。目前,高校还有部分教师对新媒体不熟悉,不愿接受,存在畏惧心理,更谈不上如何去操作。只有通过统一培训,使其充分认识到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并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工具检索和获取学习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才能使新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彼得圣吉.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王秋海,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 欧阳云玲.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路径分析.改革与开放,2013.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作者:计颖

高校廉洁教育网站建设论文 篇3:

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教育法规的统一关系与结合途径

摘要:高校师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章论述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是高校以德治校的基础,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必然趋势。把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工作结合起来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树立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关键词: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统一;途径

G647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充分体现了当前高校“德法兼治”的办学理念,是推动高校教育创新、促进高校和谐发展的重要方面。

以德治校,就是坚定不移的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和育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标准,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认真实施《教育法》和各项教育法律法规中关于加强德育的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先进文化,大力加强高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坚持与时俱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与体现时代精神、开拓创新相结合。不断提高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在校园内真正形成和保持“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氛围和风尚。以德治校,离不开法律的保障,同时加强德育也是有效的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条件保证,二者是不可分割、有机统一的。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普及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1.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的现实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更新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社会发展从新思想新观念中受益,但是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十分明显,出现了道德滑坡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多多少少的渗透到高校教师队伍中来,对高校教师队伍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必要基础。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不仅要以言立行,更应该言传身教,以人格培养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不断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灵上得到全面发展。

高校教师道德建设是形成良好精神文明氛围的重要保障。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教师是学校办学的根本保证。政府和社会一直关注教师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师德建设,使得广大教师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良好风气。

2.高校普通教育法规的重要性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发展的有力保障。法律作为一种强制手段,约束着教师队伍的言行举止,以一种威信力来告诉教师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说、什么不能说。通过普及教育法规,杜绝不良风气的腐化侵蚀,维护校园的民主法治、清正廉洁和安定和谐。

普及教育法规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类型的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的社会化、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综合化,高校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法律作为保障和后盾。高校依据法律规定,沿着正确的方向和路线来制定高校发展的目标,为高等教育发展指明方向[1]。

二、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辩证统一关系

1.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校师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的关系主要体现在高校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的关系上。高校要建设好和谐校园,必须依靠法律法规来调整和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矛盾,又得借助道德力量去倡导以德服人。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互结合,是促进高校稳定和谐的有力保障。

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进行以德治校与依法治校的基础和关键。二者统一于完成办学根本任务、实施培养目标的教育教学的具体活动与实践中,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以德治校,开展教师道德建设,弘扬正风正气,离不开法制的保障。“德治”同“法治”一样,也是生动具体、实实在在的,体现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在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在实施德育和开展思想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如果缺乏法律制度的保障,没有纪律的约束,没有严格执法执纪和对违章者的惩戒,思想道德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德育工作就不会令人信服,收不到实际功效。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理念,实行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结合,在正确认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关系基础上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通过改革创新促进发展进步,这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与时俱进的一个具体表现[2]。

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高校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针的具体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我国当前的治国策略,已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和各个部门。建立一个道德健全、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法治国家是我国长期以来的目标。高校的责任就是为社會、为国家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守法公民,从而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改革的现实要求。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法制不健全、管理手段单一,高校建设中出现了不少矛盾。要解决高校建设中出现的矛盾,既要依靠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自我调节和约束,又要运用法律手段加以管制和保障[3]。也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普及与教师道德建设的提升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维护高校的发展和改革。

2.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统一性的具体表现

教师道德建设是教育法规的现实基础。道德规范作为调整社会相互关系的重要规范,通过人的内心活动和理想信念起作用。高校教师的师德状态决定着当前高校建设的现状。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更好的引导教师自觉遵守法律规范、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育法规是道德建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校的本质是高校要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律精神,以法律为最高权威,在法治的轨道上开展高校的管理、教学、服务工作。师德是高校建设的基础,法律的立意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师德建设。作为规范高校建设最权威的强制手段,法律为以德治校指明了方向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依照教育法律法规的要求,学校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在行使职权时,必须牢固树立法治观念,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做到公平公正办事,不能任意越权或违章办事。同时严格履行法定的义务,自觉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良好形象。从一定意义讲,在学校工作中,管理也是一种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照章办事,本身具有感染力和教育功能,可以从正面对管理和服务对象,特别是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做到这一点,要靠管理和服务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素质,这又是平常教育和修养的结果。从这个意义讲,“法治”不能脱离“德治”这个基础。没有优越的道德环境条件,法律法规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自觉的执行和遵守,“法治”就是一名空话。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和普及教育法规相结合的主要途径

1.树立高校教师队伍职业道德和教育法规的思想认识

高校在管理工作和学生教育工作中,要及时向教师宣传以德治校,是提高教师道德素质的重要表现;大力宣傳依法治校,是维护高校权威的必要表现。让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相结合,才能保障高校建设平稳、顺利、有序的发展。

2.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并培养教师的法律意识

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使高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以法律为后盾和保障,约束教师们的行为举止。在教师中大力宣传教育法规知识,不断增强教师们的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法治建设发展。在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应重点加强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增强高校教师的法律意识,努力培育教师同现代法治文明相一致的平等意识。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还应当密切与师生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条件具备时可以组织实施现场普法教育和基层活动实践,参观看守所以及劳教劳改现场,通过犯罪人员开展现身说法,编写合适的法律知识普及读本,还可利用宣传栏、校报、手机报、网站、微信平台等各种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对高校已经设立的法制教育必修课加以重视和改进,加强配备师资力量,做到课时充分,学习扎实,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结合实际,以求达到良好的普法教育和宣传效果。

3.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道德水平[4]

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确立明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在教师队伍中找典型、树榜样,提倡教师向典范学习,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教师们良好的职业素养。让教师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师德的重要性,从而为学生身心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好习惯。

4.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高校教师要以教学和培养人才为中心做好本职工作。即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以自己高尚的情操、进取的精神、渊博的学识做学生的表率,以甘为人梯的献身精神传授知识,启迪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促进学生成才,这是法律赋予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要义。因此,依照法律赋予高校教师的任务、责任和义务来开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教师教育与管理的新理念。

四、结语

高校师德建设和高校普及教育法规是高校建设发展的两个重要内容,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协调的,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加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教育法规相结合是高校的一项基础性建设和长期任务,已成为高校发展所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之一。一方面,教师在提高自身道德建设的基础上,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建立、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惩治查处机构,不仅有利于教师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是学校长远发展的有效途径,即树立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认识、健全社会主义教育法制、营造良好环境、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实现二者结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初亚楠.略论我国高等教育法规体系建设[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108—110.

[2]杨桂清.论高校教师道德建设与普及教育法规之关系[J]. 高等教育,2013(13):36.

[3]穆晓霞.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关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4):18—19.

[4]李铁林.论高校管理中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有机结合[J].理论界,2003(4):89—90.

作者:徐峰祥

上一篇:建筑工程预算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学分制下的大学生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