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证保险理赔

2024-04-13

如何保证保险理赔(精选9篇)

篇1:如何保证保险理赔

有些人会有这样的误解“买保险是很简单,可是到了理赔就很难了”其中可能存在某些误会,或某个细节上工作没做好,或是你负责的那个业务员还不够专业。向日葵保险网教你如何保证您的保险理赔。

先,所发生的事故必须是保险合同约定责任范围内的事故,若超过了保险合同约定的责任范围,保险公司可以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保险公司到底赔不赔钱,很多时候还与保险期限有关。保险事故发生时,要看保险合同是否有效,是否在等待期(观察期)内,进行索赔时,是否还在索赔时效内,这些都与保险公司是否赔钱直接有关。

有些投保人未能按时缴纳保费,直至过了“宽限期”,此后保险合同就会失效,万一发生了保险事故,也会被保险公司拒赔。还有,在申请理赔时,若缺少必要索赔单证、材料等情况,也会被拒赔。如果超过了理赔请求权的时效,或是谎报保险事故,自然也很容易被拒赔。

如果是意外保险需注意

1、发生意外事故时第一天可以找就近的能出具正规发票的医院治疗,但第二天需要转到保险公司指定或认可的医院治疗。一般投保地或邻近地区会有指定医院,其他没有指定的地方的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认可。

2、无论什么原因需要就医时,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在就医之前先电话通知我,才能及时提供需要注意的事项,避免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和避免过失原因导致拒赔或惜赔。

3、投保有医疗费用方面的,必须第一时间告诉医生知道要到保险公司报销的,需要符合社会医疗用药标准进行治疗。

向日葵保险特别说明:

1、如果不提醒就诊医院,被保险人很可能贪图方便就近找非正规医院或一般的小门诊部治疗,导致拒赔。

2、如果没有明确强调因为摔伤,也许医生可能会在病历自述栏上只说该病人感觉腰部剧痛前来就诊;同时医生也许就不会在诊断内容上说明“受压性”字样,因为在医生的眼里这些并不重要,但对能否索赔可能非常重要。

3、如果不提示需要符合用药标准,则病人和医生都可能追求用好药用贵药这些自费药,导致部分医药费无法赔偿。

篇2:如何保证保险理赔

如题。可以讲一个案例,也可以用俗语,只要他能懂,不觉得在坑人就好。最好是做这个的人来解答。

[如何向小微企业主通俗地分别解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

篇3:如何保证保险理赔

中小企业是支撑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 但长期以来,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普通存在着融资难的现象, 尤其是国际金融经济危机以后, 资金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但因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 难以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中小企业希望通过金融产品创新解决贷款难题的需求较迫切。为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早在2009年我省就在宁波、舟山等地开展了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和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在全国首创了政府、银行、保险相互合作解决中小企业、农户及城乡创业者抵押担保不足的融资模式, 取得了初步成效。为进一步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成果, 改善中小企业和“三农”金融服务, 浙江省政府下发了浙政办发 (2011) 95号文件, 要求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工作, 将全省17个县市纳入试点工作范围, 但试点已近三年, 全省的保费规模和保险金额, 并没有想象的迅速扩大, 各家试点公司仍然处于“青蜒点水”状态, 保费规模在业务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极低, 信贷保证保险业务所具有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得到充分的发挥。究其原因, 主要是各家保险公司对信用风险领域较为“没底”, 不敢也不愿涉足太深。笔者认为,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的发展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在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对于促进这一险种业务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贷保证保险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通俗地讲, 信用保证保险是由借款人投保, 当其不能还款或者不能如期还款时, 由保险公司赔偿债权人的一种保险。大力发展保证保险, 既开辟了保险公司新的保险领域, 也助力小微企业融资, 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在实践中, 发展保证保险却非易事, 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将信用风险从银行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若想发挥保证保险的作用, 就必须做好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 保证保险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供给, 达到助力中小企业融资的效果。

然而, 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发展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

一是缺乏专业人才, 贷款保证保险存在特殊技术障碍。由于目前社会整体信用体系还不健全, 信息不透明, 保险公司对各行各业企业信用的评价预测存在较多技术层面的困难。信用体系不健全主要包括征信体系、评级制度不健全。目前, 国内企业信息分散、封闭, 散布在交易伙伴及政府管理部门的信用信息不能有效公开共享, 保险公司难以准确评价企业的近况。为判断企业整体经营状况及贷款逾期风险状况, 保险公司业务人员一般要对贷款企业的财务数据、业务流水、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进行全面审核, 这对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目前各保险公司这方面的专业性人才还比较匮乏, 难以支撑此险种较大规模的业务开展。

二是经营的高风险和运营的高成本, 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微企业的贷款逾期状况, 很大程度上受经济周期波动影响, 同时也依赖于行业自身的管理与技术水平。一旦经济环境出现较大幅度周期性下行问题, 则贷款保证保险业务较容易出现大范围逾期风险。此外, 多数小微企业会计核算不规范, 在财务信息透明度、财务数据真实性、可靠性方面存在瑕疵, 保险公司业务审核工作量往往会比较大。又由于贷款额度较小, 保险费率较低, 因此保险公司业务承保操作成本较高, 规模效益有限, 对某个经营单位来说, 出现一笔逾期就有可能亏损, 所以经营此类险种对保险公司的风险管控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是保险覆盖面较小, 无法满足大多数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市场上针对小微企业开展贷款保证保险业务的不仅保险公司少, 开展地区少, 而且业务面向的客户群比较有限。

四是部分权利人不愿共担风险。在贷款保证保险中, 不少贷款银行要求保险人承担全部风险或大部分风险, 因此放松了对贷款人的资信审查。这样, 使购买过保险的贷款反而成为风险高发项目, 大大增加了保险人的赔偿风险。

五是缺乏政策支持, 保险公司业务开展积极性不高。虽然国务院也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小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但在具体业务实践中, 保险公司开展此类业务却没有得到具体的政策支持。由于经营风险较大、管理成本较高, 因此各保险公司对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开展缺乏应有积极性。

三、对保险公司健康发展贷款保证保险,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贷款保证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为业务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保障。应从建立完善专业人才选拔制度、培养制度、激励制度等着手, 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大量涌现、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最大程度挖掘现有人力队伍的潜能。同时, 由于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需要一定时间, 还应积极探索从银行、证券等行业引入熟悉法律、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这不仅能够缓解人才供需紧张的局面, 也有利于引进其他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是充分利用现存征信系统建立风险评价机制。银行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而保险公司与银行相比对中小企业信息掌握了解更是处于劣势。因此, 保险公司的主动性就显得尤其重要。

在当前征信管理没有相关法规的情况下, 保险公司应当主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渠道, 如利用人民银行开放的征信系统, 设置专门的征信岗位, 针对企业客户的技术、人事、财务、市场等基本情况和信用记录等情况, 分别建立标准化、系统化的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指标, 降低承保风险。

三是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有些试点地区在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的过程中制定了工作量目标。尽管这在初期会对保险公司承保意愿有一个强制的推动作用, 但是从长远看, 显然是不利于业务质量提高的。只有对业务流程进行认真设计, 完善核保、核赔流程, 规范操作手续, 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此项业务的发展。

四是建议与权利人共担风险完善损失追偿机制。贷款银行或小额贷款公司与保险机构一般按3:7的比例分摊贷款本金损失风险, 有的甚至保险公司承担比例更高, 笔者认为, 保险公司承担风险比例过高, 无法促进保险产品的有效供给。建议应适当增加银行的分摊比例。另外, 在出险且保险人履行了代偿责任之后, 保险人有权向未尽义务的义务人进行追偿。此时权利人即银行一定要积极配合。

五是加强销售过程风险控制。贷款保证保险一般通过银行渠道销售。因此, 应加强与银行在销售方面的风险控制。这就要求保险公司与银行联动, 构建共同的风险评估标准, 避免因银行信贷人员的不规范行为而将风险直接转移给保险公司。

六是进行适当政策扶植, 提高保险公司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业务, 应参照针对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给予保险公司适当税费减免, 提高保险公司产品开发及业务拓展的积极性。作为有一定政策性意义的险种, 在给予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的基础上, 监管部门应对其费率和利率进行适度管制, 根据不同行业企业类别设置一定的费率上限, 在保险公司给予充分保险保障的情况下, 银行方面, 给予一定利率折扣等。对于一些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也可考虑直接对相关企业进行适度保费补贴。这样通过降低保险费率和贷款利率两种方式, 可以解决企业“融资贵”问题, 有利于扩大保证险的规模, 提高抗风险能力。

七、建立完善企业信用制度, 优化保证保险发展环境。目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建立, 保险公司往往会通过高门槛和繁琐的手续来防范风险。这本身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风险管控, 但却把许多潜在客户拒之门外。此类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尽快建立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 建立符合小微企业实际的信用档案, 同时, 完善信用监督和惩罚机制, 如对信用保险专门立法, 约束和惩罚失信的投保人。这样不仅可以节约保险公司庞杂的风险审核劳动, 降低保险展业成本, 还有利于保险公司集中精力大胆地开展信用保证保险, 并做好后续服务, 真正实现保证保险助力企业和创业者融资难问题, 促进经济的增长。

参考文献

[1]马九杰.农村金融风险管理与信贷约束问题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篇4:保证保险若干问题探讨

关键词 保证保险 免责 探讨

一、正确认定保险人的责任

保险事故发生后,保证保险人即依照保证保险合同的约定承担独立的赔偿责任,一般以保险金为限。在保险人依约承担保险责任后,可以明确保险人的追偿权。在目前情况下,当事人可通过合同加以约定,如一些保证保险合同条款约定保险人赔偿后,相关的追索权,抵(质)押权等转让与保险人;如合同中未约定权利转让,依照我国民法的公平原则和财产保险所固有的填补损害原则,保险人应当享有代位求偿的权利 。并可参照适用《保险法》第 45 条、46 条、48 条的规定,被保险人应向保险人提供必要的文件和其所知道的情况,如因其过错致使保险人不能行使代位权的,保险人可相应扣减保险赔付金;保险事故发生后,对于被保险人已经从债务人处得到履行的部分,在保险人赔偿保险金时应予以扣除;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未赔付保险金前,被保险人放弃债权的,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保险人赔付保险金后,被保险人放弃其债权的,应认定该行为无效。

二、准确认定保证保险合同效力

为保障交易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稳定,如何认定保证保险合同的效力极其重要。

(一)根据保险法规定,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证保险合同应当认定为无效;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未尽说明义务的责任免除条款,对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不发生效力。如果保证保险合同违反了保险法规定以外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如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的保证保险合同,也应认定为无效。

(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款第 9 条、第 10 条的规定,在适用《保险法》认定保证保险合同的效力时,不应当以保险人开展保证保险业务未取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批或者送其备案为由而认定保证保险合同无效。

三、保险事故的认定

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履行借款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造成债务人连续三个月未履行付款义务,此时是否视为保险事故以发生,保险人应否赔偿?主张保证保险合同是从合同的观点认为:如果主合同无效或被撤销,则保证保险合同也无效,保险人无需理赔,如果主合同双方是针对合同效力以外的其它问题产生争议,则不应影响索赔、理赔程序的进行;主张保证保险合同是独立合同的观点认为,保险人对权利人(债权人)和被保证人(债务人)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不享有抗辩权,只要发生约定的保险事故,保险人就应当赔偿。

笔者认为,当借款合同有效时,如果债权人无过错而债务人连续三个月未还款的,应视为保险事故已发生,保险人应承担相应的理赔责任;其次,当借款合同有效时,债权人和债务人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发生争议不影响保险事故的认定,但如果借款合同中债权人与债务人约定的义务条款同时是保证保险合同中的免责事由时,保险人也免责;当借款合同被认定无效或撤销时,则保证保险合同的保险标的消灭,按我国《保险法》规定,保险合同的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当借款合同无效或撤销后,保险标的消灭,则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备保险利益,保险合同无效,保险人免责。

四、保证保险人免责的认定

由于保证保险合同往往规定有多条保险人免责条款,银行若未尽到相应规定的义务,在诉讼中是要承担较大的法律风险的,保险人经常以此为抗辩理由主张免责。以机动车保证保险合同为例:

1、保证保险合作协议常常注明“借款人所购机动车辆在整个贷款合同履行期间必须向保险人投保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及附加全车盗抢险、自然损失险等保险,贷款人应将上述保险作为借款人申请贷款的必要条件”。 首先,投保是借款人的自主行为,贷款人和保险人无权要求借款人连续投保,该条款属于强制性条款,违背了《保险法》规定的保险自愿的原则,系无效条款。其次,只要保险人为投保人发放保证保险保单时,投保人已经一次性缴纳了足额的保证保险费,保险合同即已生效,投保人是否连续投买上述险种不影响合作协议的效力。其履行与否不能免除保险人按照合作协议所应承担的责任。

2、合作协议注明“发生保险事故后,贷款人从通知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当日起六个月内不向保险人提交规定的单证,或者从保险人赔付后一年内不领取应得的赔偿,即作为自愿放弃权益”。此条规定实际上就是双方关于除斥期间的规定。那么,遵循民法的“意思自治”原则,在当事人约定了除斥期间的,即应按约定。贷款人如果未向保险从提交索赔单证的,保险人即应当免责。因此,银行应当切实加强消费贷款的诉讼时效跟踪检索和贷后管理工作,不能走过场、马虎应事,必须及时向保险人送达索赔申请。

3、机动车辆保证保险合同约定“对机动车辆消费贷款保证保险合同设定抵押或质押或连带责任保证的,保险人根据被保险人索赔请求对投保人所欠款项负责赔偿,但要扣除应赔偿金额 10%的免赔”。目前,法院在审理此类法律纠纷时,对该免赔规则颇有争议。有的适用《担保法》则对该项免赔条款不予认定,而是按连带责任追究其全部责任;有的则适用《保险法》认可其免赔条款,保险人仅承担另 90%的理赔义务。因这类案件具体情况很复杂,应依据不同案件情况具体分析对待。

参考文献:

[1]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永伟,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篇5: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的区别

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保险合同涉及的当事人不同;

信用保险合同的当事人是保险人和权利人,权利人既是投保人又是被保险人;而保证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为保险人与被保证人、权利人三方,被保证人为投保人,权利人为被保险人。

⑵、保险性质不同;

保证保险属于担保行为,保险人出借的仅是保险公司的信用,而不承担实质性风险;而信用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实质性风险,保险合同规定的是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在向被保险人履行赔偿责任后,只是获得向被保证人追偿的权利。⑶、保险人承担的风险不同;

在保证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风险较小,由于保险人采取反担保;而在信用保险中,保险人承担的是来自保险人和被保险人所不能控制的交易对方的信用风险,保险人承担的是实实在在的风险。

⑷、保险费性质不同。

篇6:履约保证保险

履约保证保险概述

履约保证保险是指保险公司向履约保证保险的受益人(即债权人,这里专指银行)承诺,如果被保险人(即债务人,这里专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约定或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则由该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保险形式。具体而言,该履约保证保险具有如下性质:

1、履约保证保险实质上是一种财产性保险。

因为履约保证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补偿由于借款人不履行约定或法定义务给银行财产造成的实际损失。它不具有人身性,换句话说,履约保证保险不以人的生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而且在该种保险中保险人具有代位求偿权,即当借款人不能及时归还贷款是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的,保险人在赔付给银行相应的贷款本息后,可以在赔偿额度内取得借款人对第三人的赔偿请求权。

2、履约保证保险承保的风险具有信用性。

保险从社会角度来看是一种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经济制度;从法律角度来看,保险是一种契约或是由于契约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风险的存在是构成保险的第一要件,但是并非任何风险都可以构成保险风险,只有保险公司予以受理的风险才构成保险风险。因此,保险公司在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时,为了实现其自身的利益,必然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资产状况及偿债能力有一定的认识,对借款人的信用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企业信用状况极差,根本没有履约能力,保险公司自然是不会对其履约能力予以保证的。

然而从理论上讲,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诞生是基于债权人对债务人是否履约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而保险公司开展这项业务的最终受益人也是债权人,因此根据保险的基本原理,投保人正常情况下应为债权人即银行。但是由于现实当中,贷款利率的固定性,如果银行承担履约保证保险的保费交付义务,那么势必加重银行的负担。但从另一方面而言,由债务人投保也不符合民商法的平等原则,因为这样的做法同时也加重了债务人的负担。然而在现实条件下,由于借款人自身的偿债担保能力较差而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政策性又较强,因此借款人投保也不为一个权宜之计。

3、保险人资格的特许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的有关规定,保险公司应当采取股份有限公司形式或者国有独资公司形式。同时该法的第七十条和七十一条又规定了保险公司的设立条件。但是并非符合上述条件的保险公司都可以经营履约保险业务。九十年代前期,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一家做履约保险业务,形成行业垄断之势。近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保险业日趋繁荣,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开始关注履约

保证保险业务。在这种情况下,虽然很多保险公司都在形式上具备了经营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能力,但是只有那些经过国家保险监管部门审核批准的保险公司才能经营此类业务。这不仅在我国保险人资格需要有特许性,在世界各国也大抵如此的。

履约保证保险的特性

根据上述履约保证保险的性质,我们会发现它与一般的保险业务不太一样,而究竟不同在哪里呢?现将该类保险的特征总结如下:

1、履约保证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有三方当事人,即保险公司、借款人、银行。而一般的保险法律关系的当事人仅为投保人和保险人两方,而将受益人列为保险合同的关系人。这是因为一般的保险理赔是保险人对投保人直接的无任何阻隔的赔偿,而履约保证保险赔偿针对的不是对投保人即借款人损失,而是针对投保人的债权人即银行的损失。

2、履约保证保险合同是一种从合同,而一般的保险合同是独立的合同。保险合同是指投保人交付规定的保险费,而保险人对承保标的因保险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在保险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或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届满时,承担给付保险金义务的协议。这里所说的保险标的,对一般的财产保险而言是指特定的财产或者与财产相关的财产利益;相对于人身保险而言则是指人的生命或健康。而相对于履约保证保险而言,其标的是“履约”,而履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一个标的,它依附于债务人的作为或不作为是否符合主合同中有关对债务人义务的规定,这种保险是对债务人的债务偿付、违约、失误承担附属性责任的书面承诺,因此履约保证保险合同不能脱离主合同而单独存在。

3、被保险人对保险人有偿还的义务。履约保证保险是一种财产险,因此保险人对被保险人有代位求偿权在此就不再详述。只是值得一提的是在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一旦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赔付后,它就取得了借款人的债权人的地位,此时保险公司的权力很大,其对借款人的债权追索权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借款人的债务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险公司基于其债权人的地位可以就被保险人的一切财产行使追偿权。

4、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资信审查格外严格。由于保险公司在办理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时其所承保的风险具有很强的信用性,因此保险公司对借款人的资信的审查是非常小心的。只有在他们对借款人按时还款有信心的情况下,他们才会承保,因此对保险公司而言,其所承办的大多数的履约保证保险业务中借款人所交付的保险费实质上只是一种投保的手续

履约保证保险与担保方式的区别

履约保证保险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仅仅是他们所开展的一项保险业务,但是针对银行而言,履约保证保险则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足以使其放心的担保方式。而

从履约保证保险的最终的作用来看,它也确实担负着担保的职能。但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它所规定的担保方式只有抵押、质押、保证、留置、定金五种。那么为什么有了上述的诸种担保方式后,银行仍然还有时要选择履约保证保险呢?担保法中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与履约保证保险之间是否存在这相互矛盾的地方?

1、为什么有了担保法所规定的五种担保方式,银行仍然还会选择履约保证保险?

大家都知道,银行所采用的主要的担保方式是抵押和保证,而这两种担保方式在履行担保任务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首先就抵押方式而言:抵押是指抵押人以担保债务清偿为目的,不转移占有地就自己的财产为债权人设定处分权和卖得价金优先受偿权的物权行为。抵押权是一种担保物权,抵押权人基于此项权利可以直接对物享有权利,可以对抗物的所有人及第三人。这种担保方式在银行发放贷款时经常使用,但是这种担保方式在实际中存在这一些弊端,具体而言(1)就抵押标的价值而言,一方面由于物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可能使其在被处置时的价值小于设定时的价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债权人的债权得不到预期的清偿。另一方面,随着一些技术含量高的抵押物和配套抵押物的出现,增加了对抵押物价值评估的难度。(2)就抵押登记而言,我国银行借贷业务中的抵押合同都是在双方签订的时候成立,而自抵押登记之日起开始生效。但是办理抵押登记的程序又较为繁琐。(3)就抵押物的变现而言,银行在债务人不能如期清偿债务的情况下处置抵押物时,往往由于抵押物的性质而要由特定的机构拍卖,还要经过法定的一系列的程序,这就增加了银行将其债权变现的难度,进而影响了银行资金的正常运营。

其次就保证担保方式而言:保证担保方式分为一般保证和连带责任保证。针对银行,其所运用的保证担保方式都是连带责任保证。所谓连带责任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人和债务人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连带责任保证相对于一般保证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责任同时也加强了对债权人的保障。然而这种担保方式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1)保证在理论上属于人保范畴,因此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务人提供的物保时,保证人仅就物保范围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因此,保证在债权的追索方面不具有优先权。(2)担保法对保证人的资格限制性很强,例如担保法的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担保法司法解释的第四条、第十八条等等。使得银行在稍不留神的情况下就可能使其债权脱保。此外还由于一些保证人的性质比较的模糊,在认定上模棱两可,这也给银行的债权带来了风险。(3)现代经济的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和获利性并存,一笔交易成就或毁灭一个企业的现象并不罕见。那么这就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即保证人在设保时经营状况良好,而到它该履行保证责任的时候已经完全没有清偿能力,从而使银行的债权落空。

2、担保法中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与履约保证保险之间是否存在这相互矛盾的地方?

鉴于担保法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中,银行用的最多的是抵押和保证,现仅就抵押、保证与履约保证保险的关系加以论述。

根据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大家都知道抵押和保证并存于同一债权的关系是: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债务人提供的物保时,保证人仅就物保范围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当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的,保证人在债权人放弃权利的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同一债权上既有保证又有第三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债权人可以选择两种担保方式。那么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履约保证保险和抵押或保证,或者同一债权上同时存在履约保证保险、抵押和保证的时候该如何去处理呢?相信通过下面的阐述,大家可以自己得出答案。

履约保证保险体现了两种法律关系:一种是担保法律关系,另一种是保险法律关系。它所体现的保证法律关系体现在保险公司向银行出具的保证书;它所体现的保险法律关系体现在借款人写给保险公司的投保申请书和保限公司签发的保险单上。因此在履约保证保险在履行担保职责时不能将其简单的划归于担保法所规定的保证所体现的法律关系,更不能认为抵押担保方式优先于履约保证保险适用。可是当它们并存于同一债权时,银行该怎么办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五十条规定,抵押权不得与债权分离单独转让或作为其他债权的担保。将此条做反面解释,也就是说抵押权可以与主债权一同转让,而根据物权的原理,物权人对物是有一定的处分权的,因此可以肯定这样的推理是无误的。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规定,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债权同时转让,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对受让人承担保证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条可知,债权人转让债权对债务人仅有通知的义务,而无须获得债务人的同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八十一条可知,债权人转让债权的,受让人取得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

基于上面的论述,我们就会发现履约保证保险的存在与担保法所规定的诸种担保方式并存同一债权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不存在着障碍,履约保证保险的存在只是给银行多加了一层保险锁,使其债权受偿的机率大大加强了。因为银行可以在接受借款人提供的担保法所规定的各种担保方式的前提下,与保险公司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合作协议书。同时在该协议书中注明:当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时,保险公司应该履行赔付义务。保险公司的赔付资金到位后,银行将转让其对借款人的主债权和担保权给保险公司,银行将不再介入原来的债权债务法律关系。

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是一项特殊的财产保险业务,它是指保险人为被保证人(债务人)向被保险人(债权人)提供保险产品而成立的保险法律关系。当借款人不按期归还借款本息时,保险人需向被保险人(银行)赔付所有未还贷款本息。其几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1)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费,购买以银行为被保险人的履约保证保险;

(2)银行审查借款人还款能力及履约保证保险保单,发放借款;

(3)一旦出现保险事故时,保险人向被保险人赔付保险金。

银行适用履约保证保险时的风险防范

1、保费交付的问题

为什么说到适用履约保证保险的风险防范时首先提到的就是保费交付的问题呢?回答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对保险合同性质的认定上。

保险合同是实践性合同还是诺成性合同,至今学术界仍颇有争议。而理论界的这种争议,则直接影响到了实践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有一些学者认为保险合同是诺成型合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投保人提出保险要求,经保险人同意承保,并就合同的条款达成协议,保险合同成立。”也就是说保险双方当事人只要意思表示一致,保险合同即告成立。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投保人不交付保险费,保险人又没有提出异议,以致后来保险事故发生了,保险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难道要双方依照合同约定各自履行双方的义务即保险人履行保险义务,而投保人履行交费义务?这似乎有失公允。因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三条的规定 “保险合同成立后,投保人应当按照约定交付保费;保险人按照约定的时间承担保险责任。”部分学者又主张保险合同是实践性合同。可是这种主张保险合同的成立必须以投保人交费为条件的论调,对分期分批交付保险费的保险合同中又该如何解释?这个条件的成就是以投保人交付完所有保险费为准还是以交付第一期保险费为准?

综上所述,对于银行而言,在接受履约保证保险时为了债权的安全起见,银行应督促借款人一次性全部交付保险费。如果借款人与保险公司协议采取分期分批交付保险费的,那么应要求保险公司在与银行签订的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中明示,履约保证保险协议自投保人第一次交付保费之日起生效。

2、履约保证保险的除外责任

银行可以通过履约保证保险取得债权清偿的保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保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因此对于这个限度又一个明确的认识,有助于银行更好的实现自己的债权。

履约保证保险仅仅是针对由于借款人的主观过错(故意或过失)而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给债权人的债权带来的财产损害承担保证责任。银行在与保险公司签订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时,应特别注意保险公司所答应的承保的范围。一般而言,保险公司对下述的几种情况是不予以承保的:

(1)由于意外事故或者不可抗力而导致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的。众所周知,不可抗力和意外事故都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难以克服的客观情况。这种情形与履约保证保险所保险的由于借款人主观过错而不能正常履行义务的初衷有

悖,因此保险公司在正常情况下会在履约保证保险中排除此种情形的赔付。而银行业应该防范于未然,针对此种情形下可能发生的损失,与借款人商定风险的分担或者采取其他的保险险种和担保方式予以化解风险。

(2)对于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借款人不能如期还款的情形。保险公司在办理履约保证保险业务时的立场通常是对借款人在运用借款所购得标的物由于质量问题或者交付问题引发合同纠纷而影响其如期还款的情形不予以赔付。原理相同,因为借款人不能还款的原因并不是他自己的主观过错,履约保证保险所担负的职责已经被超越,这种情形应该属于产品质量保险的范畴。此时银行可以与借款人商定,由供销商对此种情况承担保证责任,或者采取其他的担保方式和保险方式。

3、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不能发挥预期效力的情况

(1)主合同中约定债权人不可以将合同中的权利部分或全部的转让给第三人的情况。保险公司在借款人不能届期偿还贷款的情况下对银行进行赔付后,本应享有债权的追索权,这点在此之前已经详述。可是一旦主合同中约定债权人不可以将合同中的权利部分或全部转让给第三人就意味着银行是借款人的唯一债权人,借款人除对银行外不再对其他人负有偿付义务,因此保险公司对银行进行赔付后,借款人并没有求偿权。也就是说这时的保险公司只负有义务而不享有相应的权利,这不仅在实践中保险公司难以接受,在理论上讲也违背了平等和诚信的民法原则以及履约保证保险的基本原理。这时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从而银行的债权面临风险。

(2)在担保合同中担保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特定的债权人承担担保责任。保险公司作为一个营利机构,它做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目的不仅仅是赚取可观的手续费,而且它们还知道在为数不多的需要它们赔付的案件中它们还可以在借款人和借款人的担保人身上挽回部分的损失。因此,保险公司会在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中与银行约定,在银行得到保险公司的赔款的同时,银行要将银行对借款人的一切追索权转让给保险公司。可是如果先前银行与担保人在合同中约定担保合同部可以转让,那么银行就无法将它对借款人的担保权转让给保险公司,而保险公司可以依据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对银行进行赔付,从而使得履约保证保险协议书形同虚设。另外,履约保证保险通常还对由于借款人的原因导致合同无效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承担赔负责,如果银行与担保人约定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的话,又与保险公司约定转让担保权与获得赔付同时进行,仍让存在着影响履约保证保险效力的情况。

篇7:借款保证保险合同案例

46岁的孙女士,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邹某是某矿业集团的合伙人之一,拥有千万身家。孙女士则是一个全职太太,安心抚养两个孩子。3月,邹某购买了一幢独立别墅,房屋总价250万元。在支付了78万元后,邹某向银行抵押贷款172万元,借款期限为60个月,到4月止。

5月,邹某到包头市谈一笔重要生意,孰料生意未成,遭人恶意报复,被杀害。丈夫死后,孙女士承担了还贷责任,到今年1月,将全部贷款本息清偿。银行在孙女士还清贷款后,退还了一份保单。孙女士感到莫名其妙,自己从来不知道丈夫生前购买过保险。原来,当初邹某在向银行抵押贷款的同时,与某保险公司签订了一份《上海个人抵押住房综合保险合同》,保费5千余元,保险金额172万。合同约定,当被保险人意外死亡、丧失还贷能力时,保险公司将按保险金额的100%的偿付比例进行赔付。因此,孙女士诉至法院,要求该保险公司承担还贷保证保险责任,赔付其108.5万元。

篇8:我国信用保证保险发展途径

一、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现状

第一, 信息不对称也不完整, 出口企业面临严重的信用风险、国家政治风险及汇率风险。在我国, 信用保险还处于初始阶段, 发展水平低, 险种单一, 企业对出口信用保险重视不够, 业务规模与出口规模相比很不对称。

第二, 体系缺乏。由于缺乏信用制度的约束, 受利益驱动, 社会上违约失信一度猖獗不止。而市场上缺乏发达的服务中介机构, 保险人难以充分获得义务人的信用信息, 很难恰当评价其信用状况, 对其决策构成了无法逾越的障碍。

第三, 法律不健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我国《保险法》对于信用保证保险只在“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中简单提起, 目前我国没有关于信用保证保险的专门立法, 更没有专门关于各类信用保证保险具体险种的法律法规。因此, 加快出口信用保险的立法工作, 使出口信用保险做到有法可依, 是规范和促进信用保险发展的当务之急。

第四, 专业人才缺乏。信用保证保险涉及的领域广泛, 技术性很强, 要求从业人员具备财物管理、风险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 对相关行业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了解, 我国保证保险开办时间不长, 缺乏大量有从业经验和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信用保证保险的进一步发展。

二、消费信贷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的消费发展十分迅速, 为商业银行增长较快的贷款之一。目前, 我国消费信贷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信贷、汽车和助学消费等方面, 其中住房消费贷款占主要地位。相对而言, 我国消费信贷保险市场, 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保险市场的发展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目前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备件苛刻、交易成本高、贷款期限短, 不能有效促进房地产业发展。同时, 与成熟的房地产市场相比, 我国与住房抵押贷款保险相配套的房地产保险品种较少。房屋产权保险、抵押保险、违约保险等险种还是空白。在消费信贷保证保险中, 不少贷款银行只顾眼前利益, 要求保险人承担全部风险, 并因此而放松对贷款人的资信审查, 使有保险的消费信贷成为风险高发项目, 大大增加了保险人的代偿责任。

三、我国信用保证保险发展的途径

促进我国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有赖于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组建, 而信用保证保险的发展本身又会促进社会信用管理体系的组建。在目前我国信用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 应更好地发展我国信用保证保险。

1、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信用作为市场经济的行为规范, 贯穿于社会行为交易之中, 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和市场规模的扩大, 保证市场经济的顺利运行。完善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包括个人、社会、企业等方面的信用管理建立。这需要通过各种宣传教育以及正反面典型及示范, 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理念, 使讲信用成为最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企业信用管理体系也应像个人的存款实名制一样, 企业的账户和信用往来也应实行“实名制”, 彻底断绝如多头开户等行为。这样就节约了企业信用评估和监管成本。

2、建立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出口信用保险及出口信贷担保制度,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信用保证保险是高风险业务, 其中出口信用保险也具有高风险和很强的外部性, 纯商业保险机构无法独立承担风险, 而其本身对促进出口和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出口信用保险一般作为政策性保险, 由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 以降低经济主体的风险和保险费率, 促进出口。我国目前信用保证保险尚没有完善的体制, 国家专项基金数额较小, 费率过高, 导致投保额高, 投保比例过低。

3、积极开发保险品种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相应的保险期品种过于单一, 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 现在财产保险日益向综合性发展, 如住房抵押贷款保险不能严格称为信用保险, 它是由多种保险组成的综合性保险。险种单一就不能发挥综合性保险的经济功能。

4、完善风险控制机制。

首先, 根据企业的技术、人事、财物、市场等基本情况和个人的年龄、职业、收入、居住和信用历史等情况分别建立系统化、标准化和个人信用风险指标体系, 利用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做好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估, 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为是否接受承保或确定、调整赔偿限额提供决策依据;其次, 保险人应对信用保证保险的业务流程进行认真设计, 完善核保、核赔流程, 在坚持分级授权经营的基础上, 严格资信审查, 规范操作手续。同时改进内部激励约束机制, 对信用保证保险业务的考核绝不可“规模第一”;再次, 要强化损失追偿机制。信用保证保险区别于其他保险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保险人对权利人履行代偿责任后, 有权向尽义务的义务人进行追偿。

5、加快社会信用管理和信用保证保险的立法。

目前, 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消费信贷保险等相应的法律规范还很缺乏。《保险法》中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 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其他如住房抵押, 贷款保险, 汽车保险等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 《商法》、《民法》的相应规定和《保险法》一样过于简单且缺乏细则。所以, 我们要加快立法, 使各项活动有法可依。

四、结论

篇9:海上保险中保证制度问题

关键字:1906年海上保险法;海上保险;保证

1、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起源:

英国海上保险中的保证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晚期的 Jeffries v. Legandra案例中,而后 Lord Mansfield 通过Hore v. Whitemore、De Hahn v. Hartley 等案最终确立了英国保险法上的保证制度。"[1]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的颁布,是海上保险法学界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因此,要研究海上保险的保证制度,应该借鉴英国保险法的一些规定。

2、海上保险中保证的含义:

在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第33条明确规定:保证是指允诺性的保证,即被保险人保证去做或不去做某些特定事情,或履行某项条件,或者肯定或否定存在某些事实的特定状态。在我国的《保险法》和《海商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保证的含义。

2.1 违反保证的后果:

1.法律后果

在英国的保险实践中,The Good Luck一案[2]是关于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的权威判例。该案争论的焦点是保赔协会停止承保 Good Luck 的时间。银行认为,保赔协会在船舶违反保证之时即银行追加贷款之前就停止了承保;保赔协会认为,自己是在因船舶违反保证而决定解除合同的时候即银行追加贷款之后才停止承保的。双方产生分歧的根本在于对违反保证后产生的法律后果认识不同,是因为违反保证而自动解除责任,还是按照合同法的规则保险人需要主动采取措施解除合同。初审法院采纳前一种观点判决银行胜诉。而上诉法院则认为违反保证赋予了无过错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在其行使此项权利之前合同继续有效。上议院支持了初审法院的观点。英国《1906 年海上保险法》明确规定保险人自违反保证之日起解除保险责任。Goff 勋爵对于这一规定作出如此分析:"保险人是自动解除责任,保险合同的终止并不依赖于保险人所做的任何决定。"[3]可见,英国法对于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采取的是自动解除责任原则。

2.违反保证后的缓和条件:

按照英国法的自动解除原则,违反保证的法律后果非常严厉。这种做法虽然可以使合同迅速解除,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当事人的意愿,特别是享有解约权一方的利益,使得保证制度有时候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一些缓和这种严厉后果的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履行保证的免除,一是保证被违反后可采取的缓和措施。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对于这两方面都有作了相关规定。

(1)免除履行保证的义务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4条第1款规定了两种法定的免除履行保证的情况:当情势变迁时,保证不再适用于合同的情况下;执行保证被后来颁布的法律视为违法的情况下。第二种情况可以说对《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41条合法性保证规定作了某种程度的补充。

(2)弃权和续保

在商业实践中,保险人为了某些利益可能会选择放弃被保险人违反保证,放弃法律赋予他的权利即解除权。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4条第3款保险人可以放弃对违反保证的追究,即使是在违反保证发生以后。但是,此时这种弃权行为跟"自动解除赔偿责任"的规定又相互矛盾,使得保险人要选择弃权也成为了不可能。

续保条款是事前对违反保证的严厉后,做出的防止自动解除的努力。这正是契约自由原则,与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3条第3款的任意性法律规定想呼应,因此应当充分尊重当事方的契约自由,如果当事方在保险合同中订立了相反协议,则按规定行事。由此可以视为续保是保险人在被保险人违反特定的保证时,而选择的事先弃权。

3、我国保证制度的发展现状:

虽然在我国的《海商法》中出現了"保证"字样,但是在《保险法》没有规定保证制度。保证制度在我国是否存在引起了很多学者的争议。从我国最高院的司法解释中,对于保证条款的具体规定确认了我国在海上保险中是存在保证制度的。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船舶保险条款中也有类似于保证条款的规定。所以我国是存在保证制度的。[4]如《海商法》第235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海上保险纠纷案件若千问题的规定》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都是关于海上保险中保证的规定。

4、完善我国海上保险保证制度的建议:

我国海上保险市场的实际情况应与当前海上保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相同步,我国应该适当借鉴《1906年海上保险法》,并且关注当前英国保险法的改革,从而完善我国海上保险的保证制度。

4.1明确保险中保证的定义

一个制度的正确应用应该有明确的定义,并且严格限制"保证"的适用, 以避免保险合同中关于被保险人义务的所有条款都变成是保证条款, 防止保险合同变为"保证"合同。我国《海商法》第235条关于保证条款的规定,保险人有解除合同的权利,但是此规定倾向于条件条款。笔者认为,保证的定义应该清晰明确的表示,如保证条款以承诺、保证、担保或类似用语予以明确表示, 否则, 不视为保证条款。"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也比较好应用,也减少因自由裁量权而产生后果的巨大差异。

4.2 确定默示保证的范围以及确定保证条款的标准

众所周知,保证条款是为了保险人为了控制保险风险而产生。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控制风险能力也逐步增强。在保险合同中应明确默示保证的范围,在明确范围外的默示保证,规定其为无效。保险人对于保证条款,应该参考风险变更制度,在保证中引入重要性标准,只有对风险有重要影响的事项才可以被列为保证条款。

4.3 明确规定违反保证的处理方式

首先,在违反保证条款时,法律应当赋予无过错方即保险人以选择权: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或者要求修改承保条件,包括相应增加保险费等。其次,而在保险条款中,保险人与被保险人应该对违反保证事项的后果而产生的责任做出约定。

参考文献:

[1]邢海宝:《海上保险的保证》,《中外法学》2005 年第 2 期,第 240 页

[2]王欣.论违反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证的法律后果.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第66页

[3]王欣.论违反海上保险合同中的保证的法律后果.中国海商法年刊.2001年第12卷,第67页

上一篇:6·19救助机构开放日主题体验活动总结下一篇:云海苍茫平沙无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