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县医保档案管理论文

2022-04-17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大众、面向业务、面向管理者。全市一盘棋,联起手齐步向前走。”这是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来英在3月18日召开的“2011年北京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也出席了此次会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区县医保档案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区县医保档案管理论文 篇1:

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工程架构设计及技术解读

总体架构

上海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暨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的重点和核心建设内容,是建立统一规划的市区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主要整合现有的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见下图)。本次项目建设内容是市级平台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及集成。

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市级健康档案协同服务平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健康服务网站几个部分。另外,市级平台区县端共享区,作为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延伸端,也是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在诊疗数据共享交换上提供支撑服务。

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及本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规划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为基础而建设的市公卫平台,为市区两级公共卫生机构及全市公共卫生数据与诊疗数据间的交换提供支撑服务。

市级平台一方面作为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的交换中枢,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另一方面,也将作为与市级其它外部以及国家级卫生系统的交换中枢,统一完成全市与国家各业务条线卫生信息系统与市公安、医保、民政等其它外部信息系统的对接与交换。

市级健康档案平台

1. 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

上海市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是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因此,万达公司的方案从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总体建设方向出发,针对平台未来业务状况,以及业务扩展的需求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及安全性,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平台。本次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完成主机设备的设计,对存储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其中市级平台中心端业务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仓库服务器各采用2台IBM小型机,其他共享调阅、区县端共享区数据库服务器等采用小型机16台、服务器17台、存储9台、光纤交换机2台。

第二,建立一个多层的内部网络平台,能够对外横向与公卫、医联系统互联,纵向与6个试点区县共享平台互联,同时可将范围扩展至全市相关机构及各区县;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安全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安全。通过设备采购,完成整个网络系统的实施建设及运维保障工作。采购设备包括:交换机20台、负载均衡交换机2台、防火墙16台、入侵检测1台、防病毒软件1套、防病毒网关1台、漏洞扫描1套、网络审计1台、应用与协议分析1套。

第三,本方案将对系统软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选型,并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完成系统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产品采购,完成系统软件的安装部署及运维保障工作。采购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7套、数据仓库1套、服务总线套件1套、中间件15套、备份软件7套、系统工具4套。

2. 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遵循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重点解决数据二级汇聚、数据交换服务、数据管理和数据基本服务等基础性功能,是平台的核心,实现全市个体健康数据的整合、存储、管理、调阅等任务。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全市制定的接口规范,通过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统一采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相关信息,包括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类信息,建立市级数据汇聚中心。实现市级平台与区县平台、公卫中心、医联中心及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撑各类业务协同服务需求。另外,基于外网服务的要求,完成数据的内外网交换,以支撑未来市民健康服务网站的需求。

第二,数据汇聚整合是整个信息资源建设的枢纽,通过抽取转换、质量控制、数据建模等方式,形成支撑业务应用的各类主题数据模型。数据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供对市公卫相关系统、医联平台、区县平台中已有健康信息的初始化导入与整合服务;居民主索引(EMPI):对来自不同系统或机构的居民身份标识实现统一的维护管理,并把这些信息映射成统一的全局标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抽取转换,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基于业务对数据利用的要求,实现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

第三,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支撑全市的健康档案调阅、智能提示、业务协同、综合管理等各类应用。数据服务及应用内容包括:身份识别介质查询服务、信息调阅服务、智能提示服务、云搜索服务、健康档案浏览器应用、智能提示应用。

第四,基础服务主要包括:注册服务,其中涵盖居民(居民主索引中已包含)、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服务;全程健康档案服务,其中涵盖索引服务、业务服务、数据服务及事物处理;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其中涵盖建档、归档、迁档、档案的合并与拆分、档案的终结、档案的维护服务;应用审计;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其中涵盖应用安全、EHR安全和隐私;系统管理,其中涵盖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配置管理。

3. 市级健康档案协同服务平台

协同服务将实现医改中整合服务、优质服务、跨前服务、合理服务。依托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服务整合;依靠疾控中心实现本期公共卫生服务整合;依托实有人口管理机构,实现实有人口库服务整合等。协同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医疗协同服务主要包含影像学会诊、病理学会诊;网上预约医院端改造;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内容。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主要包含慢性病防治数据链,基于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跨专业协同服务等,主要实现公共卫生中重大疾病的连续跟踪服务,实现医防一体化的,针对个人的主动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本期建设主要针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结核病、肿瘤、出生、死亡七个业务条线。与医保、干保、公安、民政、社保、残联等外部系统的连接,实现卫生相关信息的数据交换。如对公安实有人口库的数据导入;与医保标准化检验代码、药品代码、费用明细的对照分析等。

4. 健康服务网站

门户访问服务是健康档案直接与百姓互动、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档案服务百姓的直接表现。建设上海市健康服务网站,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实现与居民的健康互动及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现阶段涵盖六项服务内容:

(1)健康教育: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短信、信箱等多种方式发布基本健康知识,提高居民自身保健意识,从源头减少居民患病率,增强居民健康水平。

(2)预约:提供居民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的服务,以减少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

(3)近期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提供居民查询调阅近期在全市各医疗机构检验检查报告的服务,减少居民反复往来医院的时间和费用。

(4)个人健康档案查询:提供居民可查阅个人健康档案的服务,包括历次医院就诊诊疗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信息,方便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5)健康提醒:通过手机短信、市民信箱等方式提供居民健康提醒服务。

(6)健康评估:提供居民个性化的健康评估服务,可依据居民健康档案,评估其健康状况,并提出保健或治疗的具体建议。

应用架构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多级、多类信息平台及信息系统,其中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是连接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以及国家级卫生系统、市级其它外部信息系统的核心,为实现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提供支撑服务,为将来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打下基础(见上图)。

数据架构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多级、多类信息平台及信息系统。其中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包括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区、市级健康档案协同服务存储区、综合管理服务存储区、健康服务网站存储区(不包含在本次项目建设范围内)以及市级平台区县端共享区。

区县医保档案管理论文 篇2:

北京卫生信息化:“一二三”齐步走

“北京市卫生信息化一定要坚持四个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坚持三个面向:面向大众、面向业务、面向管理者。全市一盘棋,联起手齐步向前走。”这是北京市卫生局党组书记、局长方来英在3月18日召开的“2011年北京卫生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北京市经信委、北京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也出席了此次会议。

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邓小虹做主要工作报告,她总结了2010年卫生信息化工作情况,并部署了2011年卫生信息化重点任务。来自全市各区县卫生局、各医疗机构的主管领导及信息化工作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他们“不仅是来参加会议,更是领任务来了,回去后要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方来英在会议总结时强调:“我们建的系统不仅看着好看,还要吃着香,吃到肚子里还得管饱。”

真正让老百姓得实惠

2010年8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信息化专家考察北京大栅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家们表示:“北京市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创造性地建立了很好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工作很有特色,非常成功。世卫组织可以提供良好的平台,将中国北京的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经验推介到其他国家”。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表示:“北京的卫生信息化工作做得很扎实,能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好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是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一大亮点。邓小虹在报告中提到:“2010年,新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推广实施顺利,完成了试点项目验收,6月24日启动全市推广应用;截志2011年3月6日,共有8个区县、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7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稳定运行,建立电子健康档案526万份。”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邓小虹报告中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6日,北京市级平台的电子健康档案为526万份,建档率达到42.9%,超额完成建档率20%的任务指标。”

医联码系统是北京卫生信息化的另一大亮点。借助医联码系统,为非医保患者建立统一的条码,实现门急诊信息采集,这也是北京市建立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支撑项目。“截至2011年3月15日,实现了在全市三级医院及11家区级中心医院先期采集门急诊就诊信息,39家医院完成接口改造,31家医院已共计发放医联码28.95万条,17家医院已经上报门急诊信息,共计93.8万条。”

2010年,北京市卫生局还启动建设了卫生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将分散在卫生局各处室、各管理部门的卫生行业人力资源信息进行整合,建立包括医生、护士、技师为主的卫生技术人员全执业周期的电子档案。目前,完成了多点执业、定期考核、退休人员工资管理三大模块的开发和用户测试。今年3月初完成初验,目前正在试运行。

重点任务“一二三”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建立 “基于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的医药卫生信息化工程”。可以简单概括为“一二三”:一张网络,是指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互联互通的信息传输网络;二级平台,是指市、区/县两级卫生信息交换平台;三个基础数据库,是指执法相对人数据库、医疗卫生资源数据库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同时,依靠标准规范和信息安全保障两个技术体系支撑。

邓小虹进一步部署了2011年的工作任务。

首先,在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方面有两大工作:一是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北京共有9家医院参与电子病历试点工作。北京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文件的精神和要求,组织制定了《北京市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组织管理、实施步骤及工作要求,制定了《北京地区电子病历试点技术方案》,指导试点医院推进电子病历工作。二是医联码相关工作,根据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建立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京卫医字〔2010〕212号)文件要求,三级医疗机构及11家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从2011年1月起,正式启动门急诊信息上报工作。

其次,在推广实施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方面,各区县积极推进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2011年年底之前,完成16区县的推广应用部署工作。市卫生局、市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卫生改革与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以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方便居民、有利于加强管理为目标,全面推广应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功能。到2011年底,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加强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第三,在加强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信息化建设和综合利用方面,一是推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工作。邓小虹说:“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已经提供了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的工具,请各区县组织人员开展电子健康档案相关工作,以便建立实时动态变化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家庭医生服务。”2011年的医改任务责任书中,各区县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指标有所不同,但全北京市的总体要求是要达到50%以上。二是启动妇幼保健网络信息系统二期,该系统以妇幼健康档案为核心,实现与医院和社区信息共享的、完整的、动态的、连续的妇女儿童保健信息库。系统将覆盖北京市妇幼保健院、16所区县妇幼保健院(所)、近800家承担妇幼保健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医疗保健机构、1000余家托幼园所等机构。计划今年9月完成开发,试运行。各区县不需再单独建立妇幼信息系统。

必须重视信息安全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可以说是北京市卫生信息化的一大特色,北京市卫生局不仅出台了《医疗卫生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还联合北京市公安局开展了卫生行业信息安全检查。市公安局和市卫生局对全市大中型医院及市局直属事业单位开展了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区县卫生局与区县公安局、区县信息办负责检查辖区内其他医疗机构的等级保护落实工作,血液中心、急救中心、体检中心、北京肿瘤医院、积水潭医院的信息安全工作相对较为突出,在此次检查中受到了检查组的好评。2010年6月,针对卫生局直属单位开展了信息安全员信息安全保障知识培训,8次授课,共400余人次接受了培训。

“固化卫生行业信息安全保障成果,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是2011年北京卫生信息化的重点任务之一。“与卫生信息化、网络化迅猛发展的势头相比,信息安全建设依然滞后,我们依然存在重建设、轻保护的现象。”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高煜表示,“要加强定级备案工作,这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最基本要求,目前已有47家卫生单位完成了定级备案,2011年内要完成100%备案。”

活动预告

4月15日〜17日,由新卫生主办、长安医院协办的2011年新卫生论坛系列之一——“虚拟医院:创新医院信息化路径高峰论坛”将在陕西省西安市举行。新卫生将“依托东部、走向西部”,邀请来自北京、上海、福建、广东、浙江等省、市的卫生信息化专家,共同探讨虚拟医院与区域卫生信息化、虚拟医院对IT规划和应用集成的挑战等热点话题。

如有参会意向请与本栏目编辑联系,索取邀请函及会议日程,各地卫生局、医疗机构等用户单位可免会务费参加。

作者:谭啸

区县医保档案管理论文 篇3:

民生档案管理利用的调查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民生档案工作是档案部门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是服务首都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本文所指民生档案,是指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直接相关的,包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管理等民生领域中形成的各类档案。

一、民生档案的种类

根据对各单位民生档案情况的调查,东城区属相关机关单位保存的民生档案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东城区档案馆现保存的涉及民生的档案,包括婚姻档案、招工档案、知青档案、公私合营档案、退伍军人分配档案等。其他区县档案馆还保存有部分房产档案、拆迁档案等。

(二)东城区属机关单位保存的涉及民生的档案有:

1、工商局保存的关于个体工商户、企业注册、广告登记等工商类档案。

2、民政局保存的婚姻登记档案,关于追烈、评残、换证、补证、一次性抚恤金等优抚档案,关于见义勇为人员确认档案,关于审批低保、生活补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冬季燃煤、清洁能源自采暖、高等教育新生入学、扶贫捐款等低保档案。

3、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经营管理中心、国土资源局东城分局以及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保存的关于拆迁、私产等房屋档案,关于协议书、售房合同、拆迁资料等经营档案,关于户口本、身份证和房产证复印件、评估报告、拆迁协议、审批表、领款凭证等拆迁档案,二手房出让档案,关于土地登记发证等土地登记档案。

4、劳动局保存的关于招工审批与备案、职工单对调等招工档案,关于审批退休、审批劳动能力鉴定、劳动仲裁、退休医疗等审批档案,关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医疗支付等社保档案。

5、司法局保存的关于民事、经济、涉外的公证档案。

6、残联保存的关于残疾人康复服务、康复救助、辅助用具发放审批等残疾人康复档案,关于残疾人就业安置、教育培训情况登记调查等残疾人教育就业档案,关于残疾人状况登记、申请办理残疾人证审批等残疾人证办理档案等。

7、各街道保存的关于残疾人保障金(就业)、保障(助学、安置)、康复等残疾人档案,医疗救助档案,关于申办独生子女证、审批二胎申报表、一胎随父入户材料、独生子女奖励费等有关计生档案,关于低保、自谋职业、医保、灵活就业协议书等社保所档案等。

8、东城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成人学院关于学生名册、学籍卡、毕(肄)业证书存根、中高考成绩及去向、市区级学生表彰册、校级学生奖惩名单、学籍管理等教育教学档案。

9、公检法以及纪检等机关保存的各种诉讼、判案等案件档案。

二、民生档案在管理利用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东城区属单位保存民生档案的调查研究,发现民生档案在管理与利用中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民生档案种类庞杂、数量较多、动态性强

民生档案涉及各个领域,触及社会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产生的种类多种多样,数量也是颇为庞大。由于民生档案往往是以人为单位组卷,因此无论是与个体相关的民生档案,还是与某一群体相关的民生档案,都比一般意义上的文书档案等的产生量要多得多。而且在数量变化上,体现了较强的动态性,往往以个体为单位的民生档案,在一年中会有多次数量的变更。

(二)民生档案归属繁杂、管理标准不一

1、调研中发现,很多民生档案的归属不清,无法确定由哪一部门负责管理。比如公证档案,行政单位司法局有,各街道事业单位司法所也有。原来各街道司法所的档案管理由街道指导管理,但随着机构改革,司法所已脱离街道系统,在行政管理上,街道已无权管理各司法所的档案,而司法局又认为自己中途插手不便管理,造成此部分档案保管的分散。再如低保档案,民政局也有,各街道社保所也有,也是没有牵头单位出面统一管理。2、民生档案由于种类繁杂,保存部门不一,其管理标准也不统一。有的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行业管理标准,比如房管局的房产档案;有的由本部门根据工作实际自行制定管理办法;但大多数是既没有行业管理标准,也没有相关的实际操作管理办法,更没有档案部门相应的规范化指导,导致部分民生档案处于成包打捆、装箱入柜、无人整理的状态。

(三)民生档案接收进馆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

很多民生档案保存于各机关单位内部职能业务科室,而非档案室,其保存条件有限,有的甚至很糟糕,出现潮湿水浸迹象。这些现象一是由于部分单位行政管理没有理清、理顺,不知道应向谁寻求帮助与指导,不知道档案是否应当移交,移交给谁;二是各区县档案馆对民生档案的接收进馆范围也没有明确的界定,相关民生档案移交、接收工作无从开展。

(四)民生档案利用率较高,但数字化程度较低,检索不便

由于民生档案是真正涉及广大公民自身利益的,因此大部分的利用率都较高;但由于管理不到位,民生档案信息的检索体系还不完备,数字化、信息化程度较低,检索查询、提供利用方面还无法实现快速便捷的效果。

三、民生档案管理与利用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民生档案存在的上述各种问题,笔者认为档案部门当务之急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档案部门需对管辖范围内产生、保存的各类民生档案进行详细调查研究,摸清家底,做好民生档案排查和登记工作

1、各单位基层档案室应当结合本机关单位工作职能以及内部科室职能,研究各科室可能产生的民生档案种类,并深入科室进行实地调研、排查,对各科室实有民生档案种类、数量、整理现状、保管条件、利用率等各方面情况进行登记、汇总。2、各区县档案馆应当对本区域内各机关单位产生的民生档案进行分类登记、汇总,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对民政局、劳动局、辖区街道等形成民生档案的重点单位,应当深入实际,详细调研。可以建立民生档案登记和年检制度,详细记录本区域民生档案的形成和管理单位、主要内容、数量、整理规范和标准、信息化建设、开放利用规定和利用情况、移交进馆规定等信息,以便掌握民生档案管理和利用情况,实现有效监管。

(二)根据不同形式、不同服务人群等制定各自的管理标准或遵循行业标准,对民生档案实体进行分散保管,同时进行统一指导管理

各级档案部门应当从源头抓起,确保民生档案不流失、不散失。指导涉民档案管理部门完善相关业务标准,根据不同形式、不同服务人群等制定各自的管理标准或遵循行业标准,努力打造民生档案管理和服务的制度保障体系。重点抓好出生、学籍、劳动就业、婚姻、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城市拆迁、房地产、企业职工等民生档案管理。统筹管理,将民生档案进行简单归类、整合、集中控制民生档案信息数据。

(三)综合考虑民生档案的各种情况,合理规定进馆范围

根据以下几方面考虑、制定区县档案馆民生档案进馆范围:1、是否在较长时期内有较大利用需求。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供利用,所以民生档案接收进馆的首要标准就是看其是否有利用需求,且是否在较长时期内有较大的利用需求。如果民生档案只在三、五、十年等很短暂的期限内有利用价值,则没必要接收进馆,保存在各机关单位内部提供利用即可。如果民生档案在较长时期内有较大利用需求,如婚姻档案的保管期限为100年,当然要列入区县档案馆民生档案的接收范围。2、进馆档案实体材料动态性是否较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10年向县级国家档案馆移交,也就是说如果民生档案满10年向档案馆移交之后,仍需要不断地在原档案材料中添加新的材料,以确保此民生档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那么笔者认为此类档案不宜接收进馆。3、进馆档案是否便于提供利用。在民生档案接收进馆前,需要考虑到区县档案馆提供档案利用的人员对相关专业民生服务政策的掌握与实际问题的处理是否能够到位,是否能够自如地解决相关民生档案利用限制、政策解释、档案查找相关线索等问题。如果民生档案接收进馆,可能会造成民生档案产生单位与区县档案馆之间的工作摩擦、相关工作的衔接不畅、公众利用民生档案的不便等问题,应当慎重考虑是否接收进馆。

(四)对民生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实现统一检索

加快民生档案数字化进程,加强民生档案信息化管理,加大对各涉民机关单位民生档案检索体系建设的指导力度,建立本区域民生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最终实现民生档案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档案局

作者:吴海琰

上一篇:数学单元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道路设计规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