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

2022-07-03

摘要: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遇到了外需猛烈下降的冲击;但是这场危机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主导下的新形势世界政治、经济、金融、产业、贸易秩序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给中国经济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 篇1:

外资撤离中国市场的再思考

2010年以来,随着部分外资撤出中国市场,外商撤资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许多学者认为,外资撤资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不容忽视,但亦有部分学者认为,外资的流入流出是其逐利性导致的自然波动,不必过分担心。

一、 我国吸引外资量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特色之一,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我国部分外资流出,2009年引资量有一定幅度下降,但2010年和2011年的引资仍保持着继续上升的势头,甚至高于2008年引资水平,吸引外资量远高于印度、俄罗斯等国。

2012年以来, 我国吸引外资量出现下滑。表1总结了我国2012年引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到2012年8月底,我国利用外资同比下降了3.4%,其中来自美国的外资同比下降了2.85%, 来自欧盟的外资同比下降4.09%,最为显著的是来自亚洲十国的外资同比下降了5%。

二、外商撤资原因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外资撤出主要有三个原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增加使得外资出现亏损; 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政策成为中国引资的强有力竞争者;欧美的再工业政策引起资金大量回流。因此,我们需要逐一分析影响外资撤出的因素。

(一)欧美再工业化政策的影响有限

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提出了“再工业化”政策,号召本国跨国公司重新返回本土进行生产,为国家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发展资本。美国联邦政府出台了《鼓励制造业和就业机会回国策略》,制定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改善經营环境,支持制造业和就业回流。

从欧盟的对外直接投资看, 表2列示了欧盟27国2008-2011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量和投资地区。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国吸引的欧盟外资在欧盟对外投资总额中的比重并不高,欧盟对华直接投资在2008年仅为65亿欧元,并一直保持相对稳定,2011年达到一个高峰,为175亿欧元,几乎是2010年的两倍,2012年前8月投资适度下滑,亦属正常回调现象。若将2012年前8月实际利用外资总量与2010年同期相比,只有大约1%的下滑。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2011 年对在华欧盟企业进行了调研,大多数欧盟企业认为在中国的经营是盈利的, 其利润率与母公司全球利润率保持在同一水平,73% 的企业将维持或扩大现有投资,27% 的企业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没有企业表示会减少和撤资。

从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来看,虽然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政府亦在不断号召资本回归,但其对外直接投资量仅在2008年和2009年有小幅下降后,仍保持增长势头,美国2011年的对外投资量已恢复到2007年的水平,达到3966.56亿美元。

根据美国BEA统计,到2011年末,美国公司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存量总计达41555亿美元,在亚洲的投资为6052.02亿美元,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14.56%,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日本,中国排第四位,美国在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542.34亿美元,比2010年存量减少42.75亿美元,占其总投资存量的1.30%,占其在亚太地区的投资额的8.96%。美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的存量总量大约只是美资在日本存量的50%。因此,虽然美国是中国重要的资金来源国,但美国在中国的直接投资存量并不多。

比较美国2010年和2011年直接投资在中国各行业的分布,可以发现,美国直接投资在采矿业FDI存量有所下降,制造业FDI存量保持上升趋势,其中,化学工业、计算机电子产品和其他所占份额较大;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信息产业、专业服务业的外资保持稳定增长;银行业投资大幅下降。但利用BEA数据进一步计算可以发现,美国各行业在我国的投资只占其海外投资的极小比例,例如,美国计算机电子产品行业在我国的投资存量只占其海外投资存量的6.7%, 交通设备只占1%,食品行业占比6.6%,批发贸易占比2.48%,信息产业占比为2.37%。由于美国一直控制对我国高新产业技术的出口和转让,我国从美国得到的高新产业投资并不多。

欧美的再工业化,不是一般制造业回归,而是高端制造业,这些制造业包括绿色科技、能源工业等。奥巴马的政策中,非常重视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和节能项目,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欧盟的2020战略中强调了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企业在新能源技术、纳米技术、先进材料技术和工业生物技术、生命科学和医药技术发展的投资。就目前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而言,其重点支持发展行业与在我国投资的行业存在一定错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欧美在我国整体对外投资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且其在中国投资产业与其大力发展产业存在着一定错位,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停留在亚洲的欧美企业亦从我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利益。因此,也许从长远看,欧美再工业化政策也许会成为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障碍,但就目前而言,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影响有限。

(二)房地产外资成为近年撤资主力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利用外资大幅增加, 2007年房地产利用外资增幅高达632%;2010年房地产外资同比增速为66%。但从2011年起,房地产外资开始逐步撤出我国市场。根据《天下财经》报道,2011年有217户外资房地产企业退出北京楼市,新设外资房地产企业129户,同比减少55.82%。截至2011年底,北京实有外资房地产企业1330户,同比减少7.90%。

2012年1至2月我国房地产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4.2%,从前3个月至前7个月,房地产外资同比降幅分别为22.4%、42.9%、36.8%、53.9%和54.3% 。不断传来房地产撤资的消息,美国的“铁狮门”48亿甩卖大海项目,爱尔兰最大房地产企业将其在中国的两家房地产子公司以233.6亿欧元的价格转让。

毕马威2012年报告显示,1-8月份我国房地产领域实际使用外资下降12.4%,降幅高于其他外资投资领域。因此,如果排除房地产因素,今年上半年我国利用外资同比仅下降0.1%,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究其撤资原因,一方面是需要获得资金回国自救,一方面是我国政府严厉的调控政策使得外资在中国市场的投机获利机会锐减。

(三)成本上升、竞争加剧为外资撤资的主要原因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合同法》的实施,我国工人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增加,使得跨国公司的生产成本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工人月薪平均为3000元,越南工人月薪平均为1800元,柬埔寨工人月薪平均1200元,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可能会利用其较低人力成本和丰富资源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

从目前的外商撤资案例来看,除了房地产外资由于利益驱使迅速撤出中国外,更多的外商是因为无法适应中国的市场竞争环境,或是生产成本的提高而被迫退出市场。在来自欧盟的投资中,2010年飞利浦公司因国内市场竞争太过激烈而从中国市场撤出;2012年美颁巴黎建材因国内市场竞争激烈,无法进入中国高端市场,同时对欧盟出口又受阻于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的内外交困局面被迫撤离;2012年达能乳业上海有限公司因无法与本土企业竞争被迫暂时停产。美国公司中,2012年福特公司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将1.2万个工作岗位从中国和墨西哥迁回美国,基于同样原因,2012年星巴克将陶瓷杯制造从中国撤回美国中西部。

三、理性看待外商撤资

外国直接投资在达到一定资本积累后,会呈现较为平缓的发展趋势,资本在无力面对竞争时退出市场等现象,都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无须太过紧张。从积极意义来讲,部分外资的撤出为我国经济调整留出一定空间,我国应该重新调整引资政策和结构,实现资本利用最大化。

(一)中国仍是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理想之地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欧盟债务危机使得发达国家经济处于疲软和动荡状态,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却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亮点和引擎。但就全球资本流动而言,发达国家仍是主要资本流出国和流入国。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量超过了危机前均值,达到了1.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6%,流入发达国家的直接外資增长了21%,达到7480亿美元。流入发展中国家直接外资增长11%,达6840亿美元,占全球直接外资总量的45%。其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贸发会议预计,2012年直接外资增速将放缓,流量在1.6万亿美元左右, 如果不出现大的经济震荡, 长期内表现为小幅稳定增长, 2013 年达到1.8万亿美元,2014年达到1.9万亿美元。全球投资前景预测中,中国是2012-2014年度最具投资前景的东道国,其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巨大国内市场成为吸引外资进入的重要因素。

(二)劳动力成本提高和市场竞争加剧是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

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和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成本、能源成本、土地成本的上升以及环保约束的加强等一系列经济现象,是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和韩国同样因为经济发展导致劳动力成本升高,部分日资和韩资企业开始将生产地点外移到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引发新一轮对外投资热潮。我国目前也不例外,许多国内企业正在采取“走出去”的方式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因此,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投资目标的外资企业可能不得不重新考虑其投资区位。

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利用外资的目的已发生了较大变化,中国本土的市场竞争环境亦发生较大变化。在外资没有取得垄断地位的行业中,中资企业的竞争能力已不容忽视。在市场竞争中无法获胜的公司被迫退出市场,是市场竞争的自然规律,并不会因为其企业性质而有所差别。经营的成本提高和竞争加剧,不是投资环境的恶化,而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结果。

尽管与东南亚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外商投资考虑的唯一因素。我国多年形成的基础设施优势、高级人力资本优势和大国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取代的,我国一些大型集装箱港口吞吐量要远远大于印度或越南等竞争对手的国家总吞吐量。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较为完善的供应链、相对完整的制造业体系和资源的有效配置能力以及产业集聚带来的优势是东南亚国家几年内无法赶超的,这些优势将继续吸引外资留在中国。

(三)巨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仍会吸引大量外资进入

我国快速增长的巨大国内消费市场给外国投资者提供的良好发展机遇也许会成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我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改变经济增长环境,使得国内经济发展更依赖于内需市场,而不是投资和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更为均衡。我国可能会成为一个潜在需求巨大的消费市场,而不再单纯是一个加工组装基地和采购基地。外资在我国本土的生产可以更好了解本国市场需求,更好适应本土消费市场的变化,减少贸易壁垒障碍,增加其获利机会。但如果中国经济停滞不前,市场需求的吸引力减弱,外资的流失将进一步明显。

(四)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

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使得我国引资政策发生了一定变化。“十二五”时期中国利用外资的理念、方式、重点产业、地区结构等都出现了重大调整,更加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中心,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和中西部地区,适度控制低端产业外资的进入。

虽然我国“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程加速,会为外资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但相对而言,我国高端外资发展所需要的投资配套环境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投资软环境、法律法规建设,进一步加强对高级人力资源的培养。同时,我国要警惕欧美制造业回归的长期影响,如果欧美促进制造业回归的政策逐步完善,可能会加剧我国与欧美同类产品的出口市场竞争。同样是为了获得未来世界的主动权,欧美再工业化政策关注的行业和我国重点发展行业非常相似,将来的外资争夺将集中于这些高端行业的去留。

(五)“新一代”可持续发展投资政策的建立

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各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其投资政策。危机过后的世界经济重振,给了各国政府重新调整其经济发展政策、投资政策的机会。UNCTAD在2012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投资政策”。

各国政府在获得发展资金的同时,要逐步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发展基础。也就是说,新投资政策应该是以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强调外国投资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在利用投资自由化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多地考虑环境保护、居民健康保护措施和效果,可持续发展概念始终贯穿在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措施的执行上。

部分低端外资和房地产外资的撤离,在某种程度上为我国外资政策留下了可调整空间,一个新的外资政策应该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把投资政策的制定置于经济可持续增长背景中,在贸易、税收、知识产权、环境政策等方面制定明确透明的规则,界定外资在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引导规范外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利用外资深化生产能力建设,增强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宾建成,欧美“再工业化”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 国际贸易,2011(2):23-25.

[2]UNCTAD, 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 [M] unctad, 2012.

[3]Kebin.B.Barefoot and Marilyn Ibarra-Caton, Direct Investment Position for 2011 [J]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2012(7).

[4]21世纪网,“产业叛军”外资企业中国战略急刹车? http://zhuanti.21cbh.com/2012_leavingchina/.

作者:张宇馨

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 篇2:

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摘 要:在欧洲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遇到了外需猛烈下降的冲击;但是这场危机使得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美国主导下的新形势世界政治、经济、金融、产业、贸易秩序在未来一段时间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这给中国经济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文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结合当前的欧债危机的最新发展形势,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提出政策建議。

关键词:欧洲债务危机;中国企业;走出去

一、欧债危机的爆发及升级

2007 年下半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进而蔓延至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几乎全球所有国家都普遍采取了双宽松政策刺激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有效地抑制了全球经济下滑,但大规模举债使得各国政府的债务负担大大提高。这加剧了欧洲国家的债务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欧债问题可看作金融危机的第二阶段,即危机从市场与企业层面蔓延到政府层面。表面上看,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而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但本次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的产生,是金融危机冲击、长期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等现实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希腊是欧债危机中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随后,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国债信用也遭到了降级,财政状况不佳的爱尔兰和意大利也引起了市场的担忧。其中,意大利问题较为严峻。尽管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已承诺准备在议会批准紧缩举措后辞职,但LCH.Clearnet 提高该国国债交易的保证金比率使意大利的借贷成本接近危机时的高位,市场预期欧债危机极有可能蔓延至意大利,同时德执政党希望建立欧元区退出机制的消息更是刺激全球投资者的敏感神经,如此看来欧债危机再度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欧债危机造成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下滑,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也受其影响,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欧债危机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缓慢,中国海外投资需求存在不确定性

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年对外投资明显减速。根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发布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仅比2008年增长1.1%,与2008年的211%的增幅相比,减速效应十分显著。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流量达到688.1亿美元,较2009年增长了21.7个百分点。2011年1-8月,我国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342亿美元,同比仅增长6.9%。我国对外投资能否保持快速增长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危机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极大的冲击[1]。

(二)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区域及行分布业受到严重影响

首先,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规模很低,而且区域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亚洲及新兴体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投资于香港的份额占到60%以上。从存量上来看,2010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3172.1亿美元,全球排名中第17位,仅相当于日本的38.2%、德国的22.3%、法国的20.8%、英国的18.8%、美国的6.5%。中国在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占9.4%,而在香港的对外投资存量就占到62.8%。

其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分布行业也受到一定的限制。以2009年的1839.7亿美元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分布的行业来看,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45.8亿美元,占到29.67%;金融业366.9亿美元,占19.94%;批发和零售业298.6亿美元,占16.23%;制造业96.6亿美元,占5.25%;采矿业228.7亿美元,占12.43%等等[2]。从行业统计进行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市场寻求型FDI。

再次,我国在不同的国家其对外投资产业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产业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对欧盟的投资主要局限于制造业、金融业和批发零售业;对美国的投资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和金融业;而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投资充分体现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上;对澳大利亚集中在采矿业等。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返程投资也受到较大影响

现阶段,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返程投资为目的。返程投资是指以境内资本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在境外设立公司后,由该境外公司再在境内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在一般的情况下,返程为投资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比较难以直接统计,但是可以通过资本流向的行业和地区来估计。返程投资在境外主要是设立投资控股公司,且主要设在香港。从流量上来看,2011年,中国对外投资44%流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主要为投资控股公司),为第一大流向,是第二大流向金融业的3.5倍,第三大流向采矿业的5.3倍;流向地区主要是香港,占56%,其次为英属维尔京群岛,占8.9%,再次是开曼群岛,占5.1%。国内企业通过境外设立公司实现返程投资,除了可以获得外商投资企业待遇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海外上市融资,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种重要方式。中国企业“走出去”上市融资持续创新高。创投及私募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上半年,有40多家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挂牌,融资总额达到85.34亿美元,上市数量同比增加3家,融资额同比增加1.51倍[2]。

三、欧债危机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选择

从整体上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该是进中有退、退中有进,即要结合中国经济转型的特点、中国产业升级的状况、全球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各国经济发展的自身优势进行直接投资。从整体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全球市场的不稳定性较大,主要来源于经济的衰退带来的风险和新兴经济市场显示出的快速发展能力带来的挑战,然而欧美等市场仍然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因此,市场对于中国内地区业来说,机会和风险并存。为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具持续性,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放松对对外投资的审批及监管

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提升,很多企业具有开展对外投资和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但是相关部门的审批和监督程序还比较繁琐,其制度还不够完善,使很有多具有对外投资潜力的企业很难实现对外直接投资。首先,表现在对外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上,稍微大一点的项目,需要经过中央审批,有的还要相关的部委细化审批程序,这在“走出去”前奏就给与了种种的阻碍,使企业的海外投资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其次,表现在企业“走出去后”的监管方面。企业在海外投资后,尤其是国企,一旦走出去后,就对其不再进行监督管理,使得中国海外企业投资严重的亏损。为减少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失误,应该从严监管海外企业的经营状况等加强对其母公司的监管,有效推进公司内部结构的改革,以国际市场的标准进行有序的合并重组等。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要加强政府的管理职能,这是“走出去”战略实施的健康发展的保证。既要加强管理,又要防止政府过度干预,对投资的后期监管应予加强,主要是建立国有资产流失监管机制和预防对外投资企业逃税等行为的监管;要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和海外企业信息披露制度,要求海外企业必须向政府部门公开和披露法定信息,便于政府对对外投资宏观情况进行监管,这也是完善对外投资统计制度,真实反映对外投资状况的基础工作;还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减少政策之间不匹配现象,建立政府、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组织协调功能,制止恶性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经营秩序和我国企业整体商誉和形象。

(二)扩大主权财富基金对外投资规模

在投资形式上,应该进一步扩大主权财富基金投资规模。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外汇储备50%以上投资于包括美国国债在内的美国债券,但美国国债收益水平远远低于美国资产收益率,利益分配严重不对称。因此,中国应该及时调整外汇储备资产配置的原则,将资本优势转化为制度、资源和投资优势,提高其在全球的资源配置效力。

现阶段,我国的(准)主权财富基金公司主要包括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华安投资有限公司和全国社保基金,共管理约7824亿美元的外汇资产,占中国全部外汇储备的26.2%。从投资结构上来看,(准)主权财富基金过分重视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与其它国际主权财富基金的一般资产的配置原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2008年,中投公司的资产配置中,现金类资产占87.4%、固定收益证券占9%、股权投资仅占3.2%,而全球主权财富基金一般的资产配置结构是债权占25%、股权占45%、其他资产占30%[3]。总的来看,应该进一步扩大主权财富基金的规模,促进外汇资产向国外产业转移。受欧债危机的影响,自2009年以来,中投公司的确逐步增强了在投资行业、地域分布、投资方式上的多元化,控股与参股并行,国内与国外投资并重等策略。在今后,中国的(准)主权财富基金的对外投资应该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相结合,提高对主权财富基金在海外并购、市场拓展、技术升级、资源能源收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进而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链条中的地位。

(三)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好核心竞争力

积极发展我国企业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策略。要尽量避免在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实力尚不雄厚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多元化。同时,应注意扬长避短,避开与跨国公司直接展开竞争,而应注意于跨国公司尚未注意到或目前尚未或无法涉足的领域或地域。通过自主开发、合资开发、战略联盟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实力雄厚的企业品牌形象。30年来,我国家电业涌现出来的海尔、海信、TCL、康佳等企业都是苦练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国际市场中立足成为典范。同时,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导致了一些矿产资源后备储量增长速度已经跟不上消耗速度。据调查,我国45种主要矿产现有的储备到2020年后只能只有6种。每年都要向国外进口大量本国短缺的生产要素如石油、钢铁、某些有色金属以及其它物品,发展对外投资则可以充分利用国外资源,保证原材料的供应,也保护了国内资源。目前,我国已经有企业到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进行投资开发当地的矿产资源并运回国内,以弥补资源缺口。

(四)大力培养适应国際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国际化人才不足是我国企业扩大国际化经营规模、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国际化经营管理,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更需要有战略思想和熟悉现代企业管理的经理人才。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另外,跨国公司经营人才本土化也是一种趋势。在国外设立企业,本国外派人员可以直接在复杂的国际市场上得到锻炼,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收集更新更全面的信息,提高中国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其次,还可以引进国外的有识之士,以弥补国际型人才的不足。

(五)“走出去”战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选择与调整

“走出去”主体的确定不是根据企业所有制的性质,而是看企业是否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我国一些民营企业初具规模, 已经具备了开展跨国经营和对外投资的条件。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都已不同程度地走向国际市场。“走出去”战略的鼓励政策不限于国有企业,而应从培育我国跨国公司的目标出发,将具有潜力发展成为跨国公司的优势企业作为政策鼓励的主体。

(特约编辑:汤戈于)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12[R].2012.

[2]张碧琼,田晓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环境评估:综合评分法及应用[J].财贸经济,2012(2).

[3]夏雨,尚文程.金融危机“后遗症”与中国对外投资的战略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1(8).

作者:陈建全 何利辉

爱尔兰矿业投资环境论文 篇3: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性增长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世界经济出现全面衰退,特别是主要发达经济体,上半年出现了近代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全面衰退。但随着各国经济政策的落实及政策效果的显现,自下半年起国际金融市场渐趋稳定,消费和投资开始缓慢恢复,经济下滑速度放缓并逐步走稳,致使全年全球经济下跌速度低于预期。据2010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估计,2009年全球经济整体下滑0.6%(见表1),明显好于之前预测的-1.3%和-1.1%。鉴于世界经济最脆弱的时期已经过去,主要国家资本市场逐步回稳、制造业生产开始恢复、进出口贸易已显著上升,预计2010年世界经济将呈现恢复洼增长,经济增长率有望反弹至4.2%。

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全球需求减少、贸易保护措施增加、贸易融资减少,以原油为首的原材料价格下跌,相关产品的贸易额明显下降,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跌幅达23%,总额跌至12.15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和价格因素,世界贸易下降12.2%,为70多年来的最大降幅。其中,美国下降13.9%,欧盟下降14.8%,日本下降24.9%,均高于世界平均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主要国家贸易开始增长。第一季度,日本、巴西、中国、韩国、美国、德国和俄罗斯的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分别增长48.2%、25.8%、28.7%、36.2%、20.2%、16.9%和82.7%;进口增长率分别为22.5%、36%、64.7%、37.3%、21.4%、12.0%和17.7%。今年以来,货物贸易增长较多的产品是矿产品和机电产品。WTO预计,2010年世界贸易将增长9.5%。其中,发达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7.5%,世界其余国家的出口预计增长约11%。但世界贸易总额难以回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

全球金融危机对外国直接投资(FDI)造成冲击,投资规模大幅度下挫。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FDI(外国直接投资)从2008年的1.7万亿美元降至1.04万亿美元,下降39%。其中,流入发达国家的投资继续大幅下挫41%。流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投资也分别下降了35%和39%。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为1370亿美元,较2008年下降57%。从2008年中起,全球范围内爆发了跨国公司总部的撤资潮。受金融市场萎缩和现金短缺的影响,作为FDI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并购大幅减少。2009年上半年,全球10亿美元以上的跨国并购案只有40宗,不到2008年同期数据的1/3。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环境和自身经营状况不断改善,预计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0年可能出现温和反弹,2011年将增长强劲。在国际资本的地区流向上,中国及其他亚洲新兴经济体将依然是最有吸引力的地区之一。农业、服务行业、采矿业等会是未来投资的重点,而制造业方面恢复的速度相对稍慢。

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中值得关注的主要问题有:

世界经济最坏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经济恢复明显好于预期,但鉴于此次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全球经济结构矛盾的总爆发,有很多内在深层次原因和矛盾短期内仍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世界经济复苏之路仍充满坎坷。

1、政策退出时机的选择问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展开了规模庞大的救市行动。随着世界经济逐渐企稳,宏观政策走向成为2010年关注焦点。2010年全球经济恢复的步调和规模,很有可能取决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退出节奏。对美国和欧元区来说,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还没有完全出清,很多金融机构还存在亏损;经济尽管回升,但也没有完全走上强劲持续复苏的道路,特别是失业率依然很高,贸然退出可能会给经济带来二次衰退风险。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退出战略实施得过早,即在私人消费和投资尚未能有效成为经济复苏的推动力之前实施退出,经济复苏将可能因此而夭折。但若退出战略过晚实施,庞大的货币供应将导致全球经济出现通胀,并出现新的资产泡沫。预计短期内,主要发达国家实施大规模退出策略的可能性极低。对一些经济恢复情况依然不理想的国家,比如英国、俄罗斯和日本等,还可能进一步采取刺激政策,未来全球宏观经济政策走势将日趋分化。

2、不断加大的财政负担。对应对金融危机,各主要国家不断加大力度的政府财政安排,已使得政府开支迅速增加,财政赤字水涨船高。据《经济学人》“全球政府债务钟”,实时获悉的全球公债情况。截至2010年2月,全球各国负债总额巳突破36万亿美元,预计2011年全球债务将超40万亿美元。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元区都是负债状况严重的国家,这些经济体的负债率均已达到历史高位。其中,2010年美国政府赤字已达到创纪录的1.56万亿美元,占GDP的10%左右,这是自二战以来的最高比例。目前欧元区政府赤字均已超过占GDP3%的参考“警戒线”。2010年,法国预算赤字将占GDP的8.2%;德国将占GDP的5.5‰欧元区总体赤字可能会超过GDP的7%,欧盟27个成员国中有20国出现赤字超标问题。日本政府总额债务将升至占其GDP的229%,高居发达国家之首。全球性赤字高企,伴随的正是全球性债务的高涨。在经济复苏脆弱的形势下,各国推出的削减赤字计划,面临诸多障碍与风险,各国试图在“保增长”、“保就业”与“削赤字”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显得困难重重。

3、就业全面恢复仍需时间。金融危机给各国就业形势蒙上巨大阴影,2009年全球就业形势日趋恶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在经济开始复苏后,通常还需要4年到5年的时间失业率才能逐步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表报告预计,2010~2011两年时间内,经济复苏不会有效降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2011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仍将保持约9%的水平。政府仍然需要实施刺激经济计划及其他政策,来弥补私营部门就业增长缓慢的问题。尽管2010年就业人数将有所增长,但新增工作岗位无法为不断壮大的劳动力大军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因此,失业率得不到有效降低。2009年,发达国家失业率为8舟‰预计2010年美国失业率很难降至9%以下。

4、贸易保护主义依然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需求大幅萎缩,国际贸易出现严重下滑,加剧了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扩大内需受阻的情况下,纷纷提出通过扩大出口来促进经济尽快复苏,甚至

通过本币大幅贬值、增加各种形式补贴等手段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千方百计争夺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竞争激烈。为促进本国经济尽早复苏,各主要经济体自顾性会进一步增强,将优先解决国内就业、产业发展等问题,持续出台各种贸易限制措施和保护措施。目前由于世界经济尚未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贸易保护主义在一些领域依旧存在,且有将保护主义手段延伸至更多领域,如汇率、知识产权以及低碳与环保节能等方面的可能。从历史上危机过后的经验来看,一旦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金融保护主义、就业保护主义等措施出台,即使这些措施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依然还会在很长时间内继续延续,因此,即使世界经济走出衰退,世界自由贸易的繁荣依然任重道远。

5、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受世界经济并未彻底走出衰退、消费乏力、资本市场仍旧动荡等因素的影响,2009年全球范围内并没有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但是,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状况的进一步好转,2010年通胀出现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很可能重新踏上高速增长之路,对原油、黄金以及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会急剧增加。此外,随着新的监管措施的出台,金融创新将受到严格审核,而且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过程还会继续,因此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机会相对有限。在此背景下,市场投机力量只能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寻找机会,从而推高价格,并可能带来新一轮的投机泡沫。另外,为巩固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各国暂时不会大规模采取退出政策,一些经济恢复缓慢的国家甚至还可能加码宏观政策以刺激经济复苏,因此全球流动性将保持充裕。与此同时,很多国家因救市而产生的巨额债务问题凸显,由于这些国家的债务基本采用本币计价,在发行新债、增加税收或出售资产都不能解决债务危机的情况下,可能会通过印钞的形式还债,这将进一步加剧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前景

美国:尽管美国经济在第四季度强劲增长5.9%,创下6年来的最高季度增长水平,但由于前两季度的严重衰退,2009年美国经济依旧下降2.4%,是1946年以来表现最糟的一年。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出口扩大、民间库存投资恢复、企业固定投资增加是第四季度美国GDP增长的主因。而这一态势已延续到2010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增长率为3.2%,连续第三个季度保持增长。个人消费正在取代个人投资,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3月份的非农就业人数增加16.2万人,是2007年3月以来的最大增幅,进一步证明美国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但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依然是美国经济的隐忧,因此美国经济复苏仍然被广泛认为是脆弱的,美联储仍需维持低利率来支持经济。自2008年12月以来,美联储一直将基准利率维持在0~0.25%的历史最低水平,目前仍然重申其将在“更长时期内”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

欧元区:在政府实施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刺激下,在库存增加和出口增长的带动下,2009年第三、四季度,欧元区GDP环比止跌回稳,但全年经济增长仍然是下降3.9%。进入2010年,受德国和法国经济增长及出口订单推动,欧元区3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由2月的54.2增至56.6,为40个月来最高水平,表明产出有所扩张。今年一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0.2%的微弱增长,经济状况好于预期。但欧元区的就业数据远非乐观:欧元区2月失业率由1月的9.9%增至10.0%,这是1998年8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西班牙为19%,法国为10.1%,意味着欧元区企业仍面临疲弱需求,复苏强度仍不足以抑制企业裁员。希腊债务危机加重欧元区经济恢复的难度,加上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及爱尔兰的财政状况同样艰难,因此希腊援助计划不会结束欧元区的忧虑形势。在宏观经济与结构相对疲软的环境下,大规模财政危机已经伤及欧洲国家信用可靠度,欧洲的国家财政问题随时可能蔓延到希腊以外的地区。在希腊债务危机和欧元区经济疲弱复苏的双重压力之下,欧洲央行也难言加息。预计2010年欧元区整体GDP增速为1.2%,估计在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另外,多年来欧元区各成员国不断增加财政支出等财政举措,最终将成为该地区的财政负担。随着各国政府对人口老龄化等相关方面支出的预期增长,中长期财政负担也越来越大,公共债务持续大幅增长将对欧元区经济增长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

日本:由于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第一季度日本GDP增长率大幅下滑8.8%,拖累全年经济下滑超过5.0%,成为二战后的最大降幅。进入2010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受到出口需求提升及政府优惠措施的刺激,外需成为日本经济增长动力。2010年第一季度日本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季节调整)比上季度增长1.2%,换算成年率为4.9‰连续4个季度实现正增长,经济复苏势头更趋明显。其中,个人消费增长0.3‰企业设备投资增长1.0%。内需对GDP增幅的贡献度为0.6%,外需为0.7%。从全年看,随着经济复苏,资金需求最终将恢复上升,但在通缩仍将持续的情况下,日本央行仍将面临各方面要求其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的压力,而日元升势可能持续。日本民间经济学家预计,2010全年经济增长1.6%。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尽管大多数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受到这次金融危机的拖累,但亚洲的主要新兴经济体引领了全球经济的复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09年只经历了温和下降。由于许多新兴市场较快恢复了健康增长,流入这些市场的资金呈现回升,部分缓解了资金压力。从2009年3月份至今,各国新兴经济体股市率先收复失地。得益于国内需求和良好的经济基础,南美地区受经济危机拖累较为缓和。民间消费与投资使得该地区2009年经济呈现增长。世界银行预计发展中国家有望走向相对强劲复苏,2010年预计增长5.2%,2011年预计增长5.8%、均高于2009年的1.2%。其中,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8.4%,明后两年则可望保持9%的高速增长。这在世界各国中首屈一指,也高于印度今明两年7.5%和8.0%的增幅。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上涨,非洲地区出口上升将带动其经济、特别是与亚洲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扩大,2010年非洲地区经济也将恢复增长。由于世界经济复苏仍相当疲软,前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必须警惕陷入再次衰退和出现新一轮资产泡沫的可能。此外,就业市场依然疲软,失业率将居高不下。金融市场虽有所稳定,但依然虚弱,而迪拜的债务风波和希腊、墨西哥主权信用评级下调提醒人们潜在的金融风险。与此同时,由于新兴亚洲强劲恢复,其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也开始恢复,全球金融条件有所改善。预计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通胀压力加大。IMF预计,2010年,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将上升到6.25%。

作者:梁艳芬

上一篇:图书馆知识共享分析论文下一篇:我国房地产投资决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