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诈骗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1

一、金融犯罪案件综述以某县级市检察院为样本,2008年1月至今,公诉部门共受理金融诈骗案件67件84人,占所有案件数的11.92‰、总人数的8.98‰,可见金融犯罪在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上占比都极其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用卡诈骗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信用卡诈骗法律基础论文 篇1:

试论信用卡诈骗罪

[摘 要]信用卡诈骗是伴随信用卡业务的发展而滋生的一种犯罪且日益严重,因此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司法实践中,信用卡诈骗罪都是重点研究对象。以刑法规定为基本出发点,试从更深程度分析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表现和司法认定,并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进行简单总结和梳理。

[关键词]信用卡诈骗行为表现;司法认定;恶意透支

一、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表现

由于信用卡业务的复杂性,信用卡诈骗犯罪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的规定,信用卡诈骗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二是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骗领的信用卡,三是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四是冒用他人的信用卡,五是恶意透支。

1.使用伪造的信用卡

在司法实践中,伪造的信用卡一是指从表现形式到具体内容,完全模仿真实的信用卡,按照真实信用卡的图案、版块、模式以及磁条密码非法制造一个新的信用卡;二是指在真实的信用卡基础上进行伪造,例如随意涂改真实信息、伪造信息,或在空白的信用卡上输入其他用户的真实信息或虚假信息。该种形式的犯罪要求行为人必须有使用伪造信用卡的行为,且此处的使用是指利用信用卡的法定功能进行的支付、消费、结算等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利用偷窥、骗取或其他高科技手段窃取合法持卡人的卡片信息及密码制成伪卡进行消费或提现。〔1〕如果行为人只是伪造了信用卡并没有使用或者销售,则只构成伪造、变造金融凭证罪。如果行为人伪造信用卡后并使用该卡,则构成伪造票证罪和信用卡诈骗罪的竞合,司法实践中通常择一重罪处罚。

2.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

该行为模式下的“使用”和上述方式相同,但使用的对象不同,是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来的信用卡,用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行为包括用假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用他人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等。仅仅骗领而无其他行为只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骗领到信用卡后又使用这些信用卡的,可能构成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的牵连,择一重罪处罚,也可能同时构成该两种罪,数罪并罚。

3.使用作废的信用卡

此处作废的信用卡是指因法定原因失去信用卡应有效用的真实信用卡,根据信用卡章程规定,导致信用卡作废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信用卡被挂失而失效;持卡人在有效期内要求停止使用并交回原发卡银行而失效;信用卡超过有效期而自动失效。〔2〕无论什么原因失效,只要使用的是作废的信用卡就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4.冒用他人的信用卡

冒用他人的信用卡是指未经过持卡人的同意或授权,非法持有信用卡并擅自以合法持卡人的名义使用该卡,进行信用卡法定功能的支付、消费、结算和或提现等诈骗行为,包括“持卡”冒用和“无卡”冒用,还表现为:拾得他人信用卡进行冒充使用;擅自使用为持卡人代为保管的信用卡;以欺骗手段取得他人信用卡、身份证后进行取现或消费;接受非法持卡人转手的信用卡而冒用;窃取或拾得合法持卡人的领卡通知、身份证明进行冒充使用等。另外,冒用他人信用卡应当是明知是他人的信用卡而冒用,且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合法持卡人将信用卡借给朋友或交给家人使用的情况,在本质上不同于冒用,应区别对待。〔3〕

5.恶意透支

透支是信用卡特有的功能,合法持卡人在发卡银行账户上已经没有资金或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发卡银行的批准或双方协议,超过现有资金额度而支取现金或消费。而恶意透支是相对于善意透支的一种违法行为,是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二、拾取、骗取、盗窃、抢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定性

在司法实践中,关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认定,“使用”包括在银行柜台对银行工作人员使用,也包括在自动存取款机器上使用。尽管对信用卡犯罪是否要区分使用对象分别定性存在很大争议,但是根据司法实践中已有的案例来看,某些情形下对何种对象使用的确影响到构成此罪还是彼罪,本文不讨论争议,旨在对实践中通常司法认定作简单梳理。

1.拾取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拾取他人信用卡,并没有使用的,不构成犯罪。如果使用,不论是在柜台使用还是在机器上使用,都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都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2.骗取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此情形下,使用骗取来的信用卡要区别对象对待:如果是在柜台对银行工作人员使用,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果是在自动存取款机器上使用则构成盗窃罪。

3.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依据《刑法》第196条第3款的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此情形下,盗窃信用卡后无论是对人使用还是对柜台使用都构成盗窃罪。虽然盗窃信用卡很大程度上就是占有了他人的财物,但是盗窃信用卡后行为人还要通过使用行为才能达到真正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使用信用卡的过程是将信用卡不确定价值转化为具体财物的过程,实质上是盗窃罪的继续,因此应以盗窃罪论处。〔4〕但是,行为人盗窃信用卡并使用又恶意透支的,以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4.抢夺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信用卡本身并无价值,如果有,也只是制造一张信用卡的成本价值,且这种价值并不能体现信用卡功能本身的价值,所以只是抢夺信用卡并不构成犯罪,仅对其后使用行为按照“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定罪,但也需要区分情形对待:如果是对人使用,则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如果在机器上使用则构成盗窃罪。

5.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

抢劫信用卡即使不使用也构成抢劫罪,因为抢劫犯罪不计数额,只要有抢劫行为就能定罪,但是如果抢劫信用卡并使用则需区别对待:如果是对银行工作人员使用,则同时构成抢劫罪和信用卡诈骗罪,应数罪并罚;如果抢劫信用卡后在机器上使用则构成抢劫罪与盗窃罪,也应数罪并罚。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要点分析

1.“持卡人”的认定

信用卡的持卡人可以从法律上的持卡人和事实上的持卡人两个层面分析:法律上的持卡人即信用卡的申领人;申领人以外的实际使用信用卡的人是事实意义上的持卡人。因此,骗取信用卡而使用的人、盗窃信用卡而使用的人、抢夺信用卡而使用的人、抢劫信用卡并使用的人、拾取信用卡并使用的人等都是事实意义上的持卡人。在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情形下,不论法律意义上的持卡人,还是事实意义上的持卡人都可能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

2.“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

“恶意透支”界定中的核心问题是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区分标准问题,而区分善意透支与恶意透支的根本标准就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5〕《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的解释》第6条第2款明确了五种“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一是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二是肆意挥霍透支的资金,无法归还;三是透支后逃匿、改变联系方式,逃避银行催收;四是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逃避还款;五是使用透支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在认定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时,还应特别注意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问题,即行为人在实施透支行为的同时应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如果行为人在实施了透支行为后产生非法占有财物的目的,不归还欠款的,不能认定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

3.“两次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认定

《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的解释》第6条第1款规定: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期限或限额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后经过三个月仍不归还的,应当认定为“恶意透支”。但如何认定完成了两次催收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实生活中,人们在申领信用卡时一般被要求留下的联系方式包括本人电话、邮箱、家庭住址、工作单位以及紧急联系人的联系方式等,银行如果以其中任何一种方式向行为人催收,并收到行为人有效确认的,应当属于银行完成了一次有效的催收;如果银行以其中一种或几种方式向行为人进行催收,无法联系到行为人,银行应以合理方式穷尽行为人留下的所有联系方式和行为人联系,此情形下,不论银行是否联系到行为人,都视为完成了一次有效催收。另外,两次有效催收从合理性角度应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间隔,在实务中,银行认为两次催收的时间间隔是一天,当天所有的催收行为都认为是一次。〔6〕

4.犯罪数额的认定

《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的解释》规定恶意透支 10000元以上才符合“数额较大”,但一般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只要5000元即达到“数额较大”。如果同一行为人恶意透支人民币 8000 元,又冒用他人信用卡,金额为人民币 4000 元,是否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数额较大”的标准呢?有观点认为,该行为人尚未达到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起点。其理由是:根据《解释》的规定,该行为人恶意透支尚未达到 10000 元“数额较大”的要求,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又尚未达到 5000 元“数额较大”的标准,因此不符合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持不同观点者则指出,该行为人应该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其理由是:恶意透支和冒用信用卡均属于信用卡诈骗罪的行为方式,对其数额应累计计算。关于如何累计计算,又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是以“数额较大”较高标准(即恶意透支)为基点;二是以“数额较大”标准较低的其他三种行为方式(即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骗领信用卡、使用作废的信用卡、冒用他人信用卡)为基础。本文认为该行为人已构成信用卡诈骗罪,因为恶意透支和冒用他人信用卡是信用卡诈骗犯罪的不同行为方式,如果是同一行为人实施,应累计计算。

5.单位恶意透支行为的司法认定

从《刑法》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案件的解释》的规定来分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的持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包括单位。但当前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单位恶意透支型案例,例如由公司召开董事会或股东会等形式作出决定,以公司员工的名义向银行申领信用卡,然后通过透支套现的方式获取资金用于公司经营活动,并在银行多次催收后未归还相应款项。对于这种单位恶意透支的情形,存在法律适用上的难点:一方面,恶意透支的主体应该是信用卡的持卡人,但单位恶意透支案件往往是由单位统一负责透支套现,或由持卡人协助单位透支套现;另一方面,恶意透支行为要求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单位恶意透支案例中,持卡人往往只是提供了身份证明,透支套现的资金用于单位,不存在持卡人非法占有透支款的主观恶意。因为此类案件的出现,增设信用卡犯罪的单位主体可能在今后的立法中成为必要。主要理由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的行为往往社会危害性远大于个人信用卡诈骗犯罪。一般表现为申办信用卡数量多、犯罪数额高、案发后退赃难度大;其次,随着社会发展,当前现实生活中已经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的情形,也完全符合单位犯罪的特征,增加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单位主体显得十分必要。最后,对于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犯罪,如果只是对相关责任人员以自然人犯罪进行处罚,不对单位本身判处罚金,难以消除或减弱单位再犯能力,有违刑法的正义价值。

〔参 考 文 献〕

〔1〕赵丽敏.浅谈信用卡诈骗及防范〔J〕.河北金融,2009,(04).

〔2〕白芳.论信用卡诈骗罪〔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3〕刘宪权.信用卡诈骗罪若干疑难问题研究〔J〕.政法与法律,2008.

〔4〕李睿.信用卡犯罪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5〕赵秉志,许成磊.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问题研究〔J〕.法治与社会发展,2001,(03).

〔6〕王晨.信用卡诈骗罪客观方面要求的认定探讨〔J〕.现代法学,2003,(06).

〔责任编辑:冯延臣〕

作者:王俊彦

信用卡诈骗法律基础论文 篇2:

金融犯罪公诉案件分析

一、金融犯罪案件综述

以某县级市检察院为样本,2008年1月至今,公诉部门共受理金融诈骗案件67件84人,占所有案件数的11.92‰、总人数的8.98‰,可见金融犯罪在案件数量和犯罪人数上占比都极其小。

单从数据看,这几年的案件数量存在较大波动,结论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机性,但对这些金融案件的每一个个案进行仔细研究,仍能为我们得到较有效的结论提供参考。

从数据可知,信用卡诈骗是该院受理的金融犯罪案件的主力军,占金融案件总数的78.1%,人数的66.6%,其数量的增减直接影响当年金融案件数量的多少。因此对该类案件单独进行分析总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信用卡诈骗案件在基层院的表现

(一)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

2010年、2011年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数量占了近几年该类案件总数的66.04%,这跟金融案件侦查周期有较大关系。当公安机关经侦条线上出现考核任务时,必然引起案件数量的猛增。同时在信用卡诈骗案件占所有金融犯罪案件近八成的情况下,比较两个图表可知,金融犯罪案件的浮动性与信用卡诈骗案件的波动性具有高度正相关。

(二)涉案人员多数无业,文化程度相对较高

涉案人员多为无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两者占总数的87.5%,但从受教育状况来看,主要学历是初高中。信用卡诈骗案件的人员呈现这样的分布情况,一是经济状况较差,经济来源少且不稳定,不良的经济状况催生出对“生财之道”的发掘;二是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将信用卡作为生财手段。相对于同期的其他侵财类案件(抢劫、盗窃),同样作为获得非法收入的途径,信用卡诈骗类案件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最多,占全部人数的76.78%。信用卡诈骗案件其恶性相对于盗窃和抢劫较小,且需要办理信用卡并刷卡或提现等,手续相对复杂,不似抢劫和盗窃那般简单粗暴,这也是涉案人员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原因。

(三)犯罪情节较轻,科刑不重

对于金融犯罪案件来说,犯罪数额是案件是否够罪和量刑的重要标准。纵观近五年来的数据,53件信用卡诈骗案件共涉及犯罪数额110.7万元,平均每案犯罪数额2.08万元。相对而言,信用卡诈骗在所有金融犯罪案件中是较轻的,这也可以从涉案人员的羁押率以及所受刑罚、有无犯罪前科上反映出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该类案件的涉案人员科以轻刑也助长了该类案件的犯罪势头。

(四)恶意透支比例高

在对该类案件的表面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仔细翻阅具体案情可知,近五年来该院的信用卡诈骗案件中恶意透支型的有44件46人,案件数和人数均占总数的八成以上。持卡人多半是在办理信用卡后消费、套现,经银行多次催收后拒不归还。有的持卡人恶意透支,积少成多;有的则是以卡养卡,拆东墙补西墙。

三、办理信用卡诈骗案件的难点分析

尽管两高《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第一款中的第三、第四项进行了补充解释,但在具体司法实践中还是难免会出现争议。现结合该院办理信用卡诈骗案的实际,简要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直接拾得他人在ATM机上已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并立即使用的如何定性

根据《解释》第五条规定,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四种情形,其他种类较容易理解。第1类情形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2008年5月7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明确规定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3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尽管该批复基本上统一了观点,但在具体的应用中还是存在争议的。

该院办理的对于直接拾得他人在ATM机上已输入密码的信用卡并立即使用的以盗窃罪定罪起诉,法院也以盗窃罪判处刑罚。持他人的卡在自动取款机上取款的行为属于违反被害人的意志,以平和的方式将他人占用的财物转移为自己占用的行为。ATM机只能对取卡人进行形式审查,只要卡是真实有效的,持他人卡的人只是秘密窃取了被害人的财物,属于盗窃罪的构成要件;若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作为已经输入密码的ATM机无法陷入错误的认识,因为机器无法被骗,只是按照指定程序完成任务而已。但在其他地区的法院这种情形也有作为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的,同一种情形在不同地区罪名和刑期不同,这样似乎不符合刑法罪责刑相统一的原则。

(二)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分析

《解释》第六条中规定了六种情形认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其中第2~5项均为透支资金后的情形,但第一项明知没有还款能力而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的是否也是透支后呢。

笔者认为明知应在透支前,信用卡诈骗罪的主观要件为故意,即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恶性。因此,对于那种透支后才知道自己无还款能力或者发生了使自己无还款能力的情形,不宜定为明知。大量透支无法归还,由于对大量的认定标准不明确,在司法认定过程中容易产生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此大量的标准应高于恶意透支中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体是介于数额较大和数额巨大之间还是更高,有待今后的司法解释作出规定。相比较其他情形,此种情形的持卡人主观恶性较小,危害性也不大,该观点有一定道理。但笔者认为,在没有相应司法解释的情况下,实际办案过程中应按照恶意透支数额较大的标准确定比较妥当,利于维护法律的稳定性及权威性。

(三)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银行两次催收的时间间隔

《解释》规定银行催收有效的实质要件是“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在办案实际中,对于那些持卡人未接听电话、由于持卡人更换住址或单位而未告知银行导致催收信件被退回的情形,是否就可以认定为有效两次催收?笔者认为不能如此机械认定,这与立法本意相违背,只有在发卡银行穷尽一切手段联系持卡人未果的情况下,并能提供证据证明实施了催收行为才能认定为有效催收。

《解释》对于银行两次催收的时间间隔并未明确规定,有学者认为,两次有效性催收之间的时间间隔应当参照发卡银行生成账单的日期,即一个月。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若间隔太短的话,持卡人不一定能筹措到资金,不利于保护持卡人利益;时间太长,会加大银行的经营成本,提高经营风险,以账单日为标准的话比较客观公正。当然,各家银行可根据持卡人的经济状况、信用能力具体约定,但原则上不能少于两次账单日之间的间隔。

四、对信用卡诈骗案件办理的反思与建议

信用卡诈骗案件是基层检察院金融犯罪案件的重要内容,办案人员应深入研究相关的法律规定,清楚辨明信用卡诈骗与其他案件的界限。对于信用卡诈骗类案件,可从以下方面加以防范。

(一)银行要做好守门员

银行是信用卡的源头,从源头上把握好信用卡的发放状况,要求银行做好一名守门员的角色,是防止引狼入室的第一步。

1、严格信用卡发放条件和程序

在信用卡发放之初要对申请的资料进行严格的核实,要求申请人提供可以证明其财产状况的书面材料,并进行实质性审查。特别是为了避免一人持有多卡、以卡养卡的情况,不同银行之间应当加强合作,甚至可以推出各银行之间的综合查询平台,为不同的银行在发放信用卡时提供参考,避免申请人在具有申请条件的情况下,同时申请不同银行的信用卡来恶意透支,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

2、加强持卡人信息动态追踪

笔者认为持卡人动态信息追踪包括很多方面,其一是对持卡人用卡的情况、还款的信用等进行追踪,在提高其授信额度时持谨慎的态度。其二是及时掌握客户经济情况,特别是可能影响客户经济状况的事项,在现实生活中信用卡的授信额度都是不断上升的,但是对于遇到重大经济状况变故的持卡人,若银行了解了相关的情况,也应该相应核减其授信额度。其三是及时更新客户资料,主要是客户的联系方式,对于住址电话改变的,有些持卡人并不能自觉地到银行改正,因此当银行发现有持卡人联系不上、信件退回的情况并不能一概认为是信用卡诈骗,而应当先核实再报案。

3、加大银行催讨力度

信用卡诈骗八九成是恶意透支不按期归还,银行经两次催讨仍不归还而案发。这里的两次催讨就应当穷尽银行的一切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的催讨有时沦为形式。对银行而言,如果经过两次催收不归还之后有司法机关的介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银行常常是有恃无恐的,而实际办案过程中发现有些涉案人员在案发之后还是能够归还欠款的,一方面可能基于司法机关的压力,其希望通过退赃来减轻处罚,而另一方面也凸显出银行催款的不力。因此,银行应当更加重视对欠款的催款工作,将部分案件解决在案发前。

(二)社会当好监督者

信用卡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可以透支消费,因此一些持卡人在透支后以为是正常使用行为,加上对银行的操作规范及信用卡规定不熟悉,易出现透支后不及时归还的行为,不会想到构成犯罪。这要求我们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宣传信用卡使用的相关知识。

1、银行在办理信用卡业务时,应当明确告知持卡人恶意透支的风险,使持卡人对恶意透支的性质和后果有所了解;

2、银行和司法机关可以利用相关媒体宣传,倡导大家理性消费,同时告知信用卡使用后应当按期归还,否则可能构成犯罪的相关知识,使人们了解相关的法律风险;

3、公检法机关在官网公布相关案例,通过真实案件的展示使人们对该类案件有深刻的感受。

(三)司法机关当好裁判员

在之前的分析中提到公安经侦部门打击力度不均衡,在有考核压力或者有专项行动的时候就严厉打击,日常办案时打击力度较小。这直接造成了检察院受理的信用卡诈骗案件数量的不稳定。打击犯罪是司法机关一贯的任务,因此应当建立起长效机制。

对经侦部门而言,应当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一方面指导和支持银行方面的前期催讨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的确已经达到立案标准的案件应当及时立案,而不能因为有考核和专项行动而有过于明显的区别对待,平时过于放松对该类案件的查处,只会助长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维娜,李坤.浅析ATM机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几个常见实务问题的保障与规范[J].法制天地,2010:73-75

[2]刘宪权,曹伊丽.“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刑法分析[J].法学论坛,2010(9):36-43

[3]杜冰倩.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实务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72

(作者单位:平湖市人民检察院)

作者:周盼盼 李秋霞

信用卡诈骗法律基础论文 篇3:

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新动向及预防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了人们消费的主要渠道,信用卡支付成为网购的主要付款模式。同时,更多的诈骗人员通过网络信用卡进行犯罪,产生了更多的法律问题。因此要对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问题进行不断研究,结合该类犯罪的发生原因、犯罪形式以及重要危害来制定更加有效的防范措施,避免更多的人受到诈骗,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预防对策

当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数量逐渐增加,信用卡网上支付是网络购物的主要支付方式,与传统信用卡业务比较,网络信用卡的交易程序则是事先已经设置好的计算机程序,为人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安全隐患。针对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要加强对其分析,进一步研究,掌握该类犯罪的具体情况,从而进行有效的防范,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1.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形式与特点

1.1网络信用卡诈骗行为形式

网络信用卡犯罪一般是指行为人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非法占有、利用信用卡无卡支付的方式来进行诈骗,对他人的财产造成损害。该类犯罪利用计算机、网络和网上支付的特征,其犯罪手段更加新颖、多样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冒用他人信用卡行为

通过采用非法手段来获得他人的信用卡账号和密码,在网络上使用信用卡,该行为不需要信用卡,只需要掌握信用卡密码和账号就能完成资金提取。实际行为主要是采用偷窥的方式来获得信用卡账户密码和账号,在POS机或者ATM机安装摄像头来窃取信用卡信息,再通过网络来对该信用卡内的资金以电子资金的方式进行转移。

1.1.2利用互联网实施诈骗

当前,“网络钓鱼”成为网络诈骗的主要手段,犯罪分子通过一些具有诱惑性的IP地址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引导人们进入相关网站,随后再通过远程操控的手段来进行犯罪,在受害者没有意识到欺骗的情况下,操控了受害者电脑系统,获取他人的信用卡信息。

1.1.3利用短信、电话实施诈骗

犯罪分子经常使用电话以及短信的方式来进行诈骗,在改号软件将电话号码修改过后冒充客服人员,向受害者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来进行诈骗。近几年来,中国建设银行等诸多银行被木马病毒所侵害,犯罪分子引导受害者来登录钓鱼网站,对其进行诈骗。虽然这种诈骗手段低劣,但是部分持卡人安全防范意识不高以及对现代化科技掌握程度较低,导致财产受到损失。

1.1.4伪造信用卡信息

犯罪分子在窃取持卡人的信用卡账号以及密码后,使用科技手段来复制信用卡,通过网络进行资金转移和消费。该类犯罪行为凭借与先进的科学技术,其主要原因是部门银行人员对客户信息进行了泄露,使得客户信息被犯罪分子利用,给客户的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要加强对客户信息资料的保护力度,做好保密工作。

1.2网络信用卡诈骗行为特点

1.2.1虚拟性

网络交易一般只需要信用卡的信息和密码,就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消费和资金转移。犯罪分子只要能够窃取信用卡的账号和密码就能够在网络上进行犯罪行为,但是网络犯罪很难掌握犯罪分子的真實信息,使得犯罪分子的诈骗行为更加猖狂。

1.2.2隐蔽性

由于网络信用卡诈骗虚拟性较强,犯罪分子在实施诈骗后能够轻易的隐藏身份,此外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够为犯罪分子诈骗行为提供平台,使得公安机关不仅要耗费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来追查,但是所获得效果不佳。安全性较高、隐蔽性较强的网络信用卡诈骗,成为的犯罪分子的主要场所。

1.2.3技术含量高

网络信用卡诈骗需要使用计算机、网络等设备,在犯罪过程中要以丰富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同时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例如,在窃取信用卡时,犯罪分子要安装读卡器以及设置钓鱼网站等等。此外,还要使用非法手段来侵入网上银行计算机系统,破解信用卡密码等,这些犯罪行为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

2.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原因

2.1刑事立法滞后

我国目前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较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犯罪手段和形式的不断更新,关于“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区分也产生了分歧,二者之间的范围界限模糊,因此,司法实践需要不断地更新。

2.2银行系统监管存在缺陷

当前大多数人们能够意识到网络信用卡诈骗地危害性,但是各个银行信用卡管理部门只是追求业绩,采用粗犷地形式来进行发卡,使得申办对象的基本信息没有核实准确,使得犯罪分子乘机实施诈骗。虽然银行系统在办理信用卡时需要实名认证,但是实际情况也存在不少的代办问题。其次,金融机构对POS机的监管力度不够,各银行为了推进业绩,促进消费者进行消费,使用POS机,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规定来操作。

2.3缺乏完善的社会协作机制

在我国网银快速发展的同时,信息安全、网络安全技术等得不到相应的发展。网络犯罪技术门槛低,计算机病毒无时不在,不仅能够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破坏,也能够对计算机硬件产生破坏,甚至造成网络瘫痪,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被犯罪分子窃取,从而实施信用卡诈骗活动。

3.网络信用卡诈骗预防对策

3.1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

首先,在刑事立法上要对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量刑标准进行及时的调整,要结合犯罪形式、犯罪手段以及犯罪后果来制定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的量刑标准。其次,要结合后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来规定犯罪数额。根据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其犯罪数额标准也要有所不同。最后,要从多个方面考虑犯罪情节,同时结合罪犯的平时表现,主观意图和犯罪次数等多种因素来界定。目前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的将“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划分,例如要对惯犯、损失严重等情况都要明确的做出司法解释。

3.2明确网络信用卡诈骗的刑事管辖权

我国的刑事案件管辖权方面一直遵循属地原则,但是网络信用卡诈骗行为不确定性较高,传统的属地原则以及不能很好对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进行管辖。因此要从两个方面来改进:其一,网络刑事案件的管辖权要以犯罪时的网址作为基础。网址行为人登录网站的实际活动地址,以该地理位置的相关管辖单位进行管辖。其二,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在认定犯罪地址时要进行保证其分类标准化,在以网址为管辖权的基础上,犯罪行为在相应的网络服务器所在地为标准,将犯罪行为实施的计算机、服务器所在地认定为犯罪场地。针对网络入侵犯罪,将入侵的网络终端所在地定为犯罪的结果地。

3.3建立完善的金融机构信用卡管理制度

第一,要加强信用卡办理的审核力度,目前,各个银行在调查信用卡申办人的信息主要通过电话以及短信的方式,其中部分环节只是停留在表面形式,使得资信调查没有充分的发挥其作用。第二,金融机构要不断完善个人信息保密制度,现阶段,我国信用卡办理基本上实施了实名认证的方式,在金融机构中保存着用户的大量信息,因此,金融机构不许要保护用户的个人资料。从银行的角度来说,要加强自律意识,坚决抵制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发生,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用户个人信息保密制度,并得到有效的落实。当用户申办信用卡时,要严格核实其相关证件和资料信息,保证相关制度的有效落实,明确告知相关规定。

3.4加强个人风险的防范意识、提高操作的规范性

预防网络信用卡诈骗的主要方式是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防:第一,要形成安全用卡的习惯,在设置信用卡密码时,不能过于简单,一般情况下人们会认为设置过于复杂的密码操作比较复杂,也容易被遗忘,在设置密码时通常使用生日、电话号码等,导致密码过于简单,容易被破译,因此用户在设置密码时要尽量使用特殊符号以及字母等,提高密码的安全性。第二,在网上购物要保持警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购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购物渠道,网络上的购物网站也十分繁多,因此在登录购物网站时要选择官方网站,尽量不要以链接或邮件的形式来进行登录。在交易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对方的资质。现在许多厂家都热衷于搞秒杀等销售活动,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其实施诈骗,将病毒植入消费者的系统,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目前,网络上流行的发红包,对于不明确来源的红包不要点击,犯罪分子通常会使用这种形式来钓鱼,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5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

首先,各个部门要加强协作,同时要建立与境外警方的合作,获得相关的支持。不断地探索侦破案件地方法,促进各部门之间地有效协作。例如,通过开展并案会议来会诊案件,时刻地关注社会形式,掌握犯罪动态,及时了解不同的犯罪形式,同时加强对技术的投入力度,配置先进的高科技设备,提高破案的效率。其次,要加强对基础信息的建设。新时代互联网发展快速,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对于银行系统要不断的完善网络信息系统,网上银行安全对用户的安全有直接的影响,此外银行部门要与公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银行系统的布控。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机制,由于各个国家对信用卡诈骗犯罪有不同的立法规定,犯罪分子利用立法差异建立了自己的“保护伞”,利用反网络犯罪立法的不完善利用互联网在各个国家流窜作案,逃脱法律的制裁。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使网络信用卡诈骗罪犯能够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要加强国际社会的合作,采取有效的联合进行打压。

4.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新动向

网络信用卡犯罪与传统信用卡犯罪相比,主要的新动向有几点:第一盗取信用卡信息是实施诈骗的主要环节;第二,犯罪手段更加科技化、智能化;第三,犯罪手段比较隐蔽;第四,犯罪手段具有多样性;第五,犯罪方式有组织性;第六,犯罪行为有跨区域性和跨国性。

5.总结

简而言之,网络信用卡犯罪是目前网络全球化趋势的主要犯罪,与传统的信用卡诈骗犯罪相比,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隐蔽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使得侦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式。为了有效降低网卡信用卡诈骗的发生概率,持卡人要保持较高的个人防范意识,同时要不断地完善信用卡保护制度,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对网络信用卡诈骗进行有效预防,使國家和人民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明楷 . 诈骗罪与金融诈骗罪研究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317.

[2] 陈玉友 . 网络诈骗若干问题探究 [J]. 吉林省教育学报,2009(11): 121 一 122.

[3] 皮勇 . 论网络信用卡诈骗犯罪及其刑事立法 [J]. 中国刑事法杂 志,2003(1):56.

作者:黄柄源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经济建设论文下一篇:预结算编制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