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2024-04-18

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共7篇)

篇1: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目 录

一、总论

二、市场分析

三、经营范围及生产规模

四、原辅料及能源供应

五、产品销售

六、产品方案、技术、设备及工艺流程

七、生产组织安排

八、厂址方案及条件

九、环保和安全措施

十、资金概算及筹措方式

十一、经济效益分析

十二、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要求

十三、结论

附件一:企业固定资产明细表

附件二:企业进口设备、设施清单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名称:

项目性质:

项目承办者:

项目主管部门:余姚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项目负责人姓名: 职务:

1.2外资企业名称:

外文名称:

法定地址:

法定代表:

1.3项目承办者基本情况:

名称(或姓名):

法定地址:

法定代表:

职 务:

国 籍:

概 况:

1.4外资企业宗旨:

1.5经营期限:

1.6生产规模:

1.7产品销售:

1.8投资总额:

1.9注册资本:

1.10占地面积:

1.11厂房面积:

1.正常销售额:

年销售利润:

年创汇:

投资回收期:

第二章 市 场 分 析

2.1国际市场分析:

2.2国内市场分析:

2.3结论:

第三章 经营范围及生产规模

3.1经营范围:

的制造。

3.2生产规模:

第四章 原辅料及能源供应

4.1企业生产所需主要原辅材料:

国内采购的有:

国内外协加工的有:

境外采购的有:

4.2供电:装机容量: KW,年用电量: 万度。

解决方法:

4.3供水:工业用水: 万度,生活用水: 万度。

解决方法:

4.4其他能源:

第五章 产 品 销 售

前三年内外销比例:

销售市场:

第六章 产品方案、技术、设备及工艺流程

6.1产品方案:(说明产品的用途、性能、特点、档次、市场需求情况等)。

6.2采用的主要技术:(说明技术的先进程度、来源、主要技术参数等)。

6.3采用的主要设备:(说明主要设备选型、先进性、产地、制造时间、新旧程度、价格等)。

6.4生产工艺流程:(图示,从进料→产成品出厂的生产工艺过程)。

第七章 生 产 组 织 安 排

7.1.1董事会(或法定代表)人员安排

7.1.2正副总经理等高级职员安排

7.1.3机构设置图:

7.1.4劳动定员安排(可附劳动定员安排表)

总员工数 人,高级管理人员 人,管理人员 人,生产工人 人,后勤服务人员 人,正副总经理等高级职员由董事会(或法定代表)聘请,其他职员由总经理任命。

其中外籍职工 人。

7.2职工聘用、培训、工资、福利、保险、劳动保护:

7.2.1聘用方法:

7.2.2培训计划:

7.2.3工资安排:

7.2.4福利安排:

7.2.5劳动保护安排:

7.2.6劳动保险安排:

第八章 厂 址 方 案 及 条 件

8.1厂址设在:

8.2交通、通讯、环境条件:

8.3厂区平面示意图(附图)

第九章 环 保 和 安 全 措 施

9.1环境污染情况:

环保处理措施:

9.2消防措施:

9.3劳动安全措施:

第十章 资金概算和筹措方式

10.1本项目投资总额 元,其中:固定资产 元(详见附件一),流动资金 元。

进口设备设施清单详见附件二。

10.2注册资本 元。

出资方式:

现汇:元。

设备:元。

技术: 元。

其它: 元。

出资期限:

10.3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之差 元流动资金解决方法:

第十一章 经 济 效 益 分 析

11.1量、本、利综合分析(前五年测算,投资回收期超过五年的除外)

11.2投产后五年产销量、销售额测算表(表一)

11.1.2总成本分析:

(1)原辅材料、外加工件及其他物料成本表(表二)

金额单位:

(2) 总 成 本 表 (表三)

金额单位:

11.1.3产品销售、成本、利润分析表(表四)

金额单位:

11.1.4达产期量本利各项指标

(1)产 销 量:

(2)总销售额:

(3)总 成 本:

(4)可变成本:

(5)固定成本:

(6)销售总利润:

(7)销售利润率:

(8)投资资金利润率:

总投资资金利润率= ×100%=

股本资金利润率= ×100%=

11.2盈亏平衡点(达产期):

盈亏平衡点= ×100%

0平衡点产量达产期产量

销售收入

总成本

固定成本

产量

盈亏平衡图

11.3投资回收期测算

11.3.1投资回收期测算表(表五)

11.3.2投资回收期= (年)

11.4外汇平衡分析(达产期)

年 创 汇万美元

年净创汇万美元

外汇平衡表(表六)

单位:万美元

第十二章 项目实施计划及进度要求

20 年 前:向市人民政府提交兴办外资企业的报告书

20 年 前:向审批机关申请成立公司,领取批准证书

20 年 前:向工商机关申请领取营业执照

20 年 前:开始筹建厂房、引进设备

20 年 前:设备安装调试

20 年 前:试生产

20 年 前:达到设计生产规模

第十三条 结 论

项目承办者:

法定代表(签字):

二○ 年 月 日

XX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制

篇2: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项目名称: 对间接利用外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含初审)

办理机构: 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主办处室: 外资发展处

办理地址: 人民大道200号

联系电话: 23111111转(外资发展处),或直线电话:23112813 办理时限: 原则上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必要时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委托咨询评估、征求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评议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申办对象资格: 申请间接利用外资项目的企业、事业单位

申报材料: 一、一般报批资料

1、项目申请文件;

2、可行性研究报告(含设计方案);

3、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

4、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5、规划意见: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

6、土地意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房地产权证;

7、环保意见:环境影响报告审批意见;

8、其他资金落实证明:落实项目资本金的证明/银行贷款承诺函/自筹资金证明;

9、担保函。

二、如有必要,应提供以下资料

1、市政配套初步意见;

2、政府有关部门(如绿化、卫生防疫、消防、安全生产等)的初步意见;

3、有关业务主管部门意见;

4、设计方案审核意见。

三、其他有关国家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资料

审批条件:

1、执行项目建议书批复意见的情况;

2、建设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有关规划;

3、项目的建设规模符合行业发展需要;

4、项目的规划方案、建筑方案合理;

5、设计方案中采用的标准符合勤俭节约的方针,符合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

6、项目符合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

7、项目有效利用了资源(包括节能、节水、节地);

8、项目的投资估算经济、合理;其他配套资金已落实;

9、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达到各方面的要求;

10、符合国家利用国外贷款的政策及使用规定;

11、符合国外贷款备选项目规划;

12、国外贷款偿还和担保责任明确,还款资金来源及还款计划落实;

13、国外贷款机构对项目贷款已初步承诺。

办理程序: 申办对象提交合格申报材料,市发展改革委依据权限审核并出具批复文件、或初审并转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

办理依据:

1、《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2004)20号);

篇3:收购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报告要素

1、项目名称:收购**县司前镇叶山水电站

(以下简称叶山水电站)

2、项目投资人:**县司前畲族镇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

3、项目性质:水电站投资

4、项目目标:取得水电站发电收益和投资回报

5、项目资金来源: 移民创业致富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司前畲族镇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筹

6、项目总投资:壹佰捌拾壹万伍佰捌拾元整

7、项目可行性测算

预计:风险报酬率为3.00%,折现率为8.00%。现值为1,810,580.00元。

成本费用:150,646.00元/年。年销售额 :306,000.00元,年均纯收益:155,354.00元

目录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二、项目承办单位

三、项目性质

四、项目投资资金来源

五、项目规模与总投资

六、项目投资效益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

二、项目投资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项目投资分析

一、项目投资方案

二、基础数据

三、成本费用

四、财务分析

七、归属权

第四章 主要风险因素及对策

第五章 结论

第一章 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投资收购**县司前镇叶山水电站(以下简称叶山水电站)

二、项目承办单位:

**县司前畲族镇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

三、项目性质:投资收购水电站

叶山水电站位于**县境内叶山坑小流域,上游集雨面积4平方公里,总库容5000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千瓦,设计平均年发电量为60万度,电站枢纽由混凝土拱坝、引水系统、发电厂房等主要建(构)筑物以及库区零星工程等其他附属工程组成,其坝高7米,最大水头112米,最小水头108米,渠道长875米,管径450厘米。该水电站实际于1998年12月开工,1999年12月并网发电。从发电运行至评估基准日已使用近15年,据现场观察基础构件基本完好牢固、维护保养状况良好。取得浙江省国家、集体用地许可证(许可证泰土字(1999)009号),座落地点:司前镇叶山村叶山坑,用地面积600平方米,用途:电站厂房、渠道;取得使用林地许可证(浙林地用字第004110号),地址:司前镇叶山村境内,用途:水电站用地,占地面积:0.9亩,批准使用期限:柒拾年。

四、项目资金来源

移民创业致富专项资金,不足部分由**县司前畲族镇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自筹

五、项目规模与总投资

本次收购由收购方聘请**东瓯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对叶山水电站进行资产评估,在评估基准日2014年8月31日企业持续经营及假设和限定条件下,**县司前镇叶山水电站市场价值为人民币壹佰捌拾壹万伍佰捌拾元整(RMB1,810,580.00元)。

六、项目投资效益

风险报酬率为3.00%,折现率为8.00%。现值为1,810,580.00元。

成本费用:150,646.00元/年。年销售额 :306,000.00元,年均纯收益:155,354.00元

七、归属权

资产购置后叶山水电站所有权归属溪口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民委员会)所有。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项目背景:

叶山水电站工商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叶山水电站位于**县境内叶山坑小流域,上游集雨面积4平方公里,总库容5000立方米。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00千瓦,设计平均年发电量为60万度,电站枢纽由混凝土拱坝、引水系统、发电厂房等主要建(构)筑物以及库区零星工程等其他附属工程组成,其坝高7米,最大水头112米,最小水头108米,渠道长875米,管径450厘米。该水电站实际于1998年12月开工,1999年12月并网发电。从发电运行至评估基准日已使用近15年,据现场观察基础构件基本完好牢固、维护保养状况良好。取得浙江省国家、集体用地许可证(许可证泰土字(1999)009号),座落地点:司前镇叶山村叶山坑,用地面积600平方米,其中机器设备购置(建成)较久,已近15年左右,电站注意设备的维护保养,设备的状态运行良好,使用正常。

二、项目投资必要性分析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基础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优先发展的重点,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极其缓慢,技术装备也极其落后,新中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水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是世界公认的目前最具备规模发展的清洁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相对并不丰富的能源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电在地球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普遍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利用水能资源。中国的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容量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能开发的水能资源,中国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的水电发展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电也以令世人瞩目的速度发展,从2004年起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就持续位居世界第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到2007年年底,我国丰富的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按技术可开发量计算为27.3%、按经济可开发量计算为36.9%,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平均为60%以上,美国、日本、法国、挪威、瑞士等国均在80%以上),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水电从装机容量划分,分为大水电和小水电,大水电由于水资源丰富,一般处于主要江河流域的中、下游,投资大、装机容量一般也较大;小水电一般处于所有水电站的末端,它一般是指容量5万千瓦以下的水电站。2003年世界水能大概估计,世界小水电可开发资源大致为1.2-1.44亿kW。中国可开发小水电资源如以原统计数7000万kW计,占世界一半左右。而且,中国的小水电资源分布广泛,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和偏远山区,适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当地人民用电困难的问题,又可以给投资人带来可观的效益回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中国21世纪前20年的发展热点。

世界上,许多发展中国家大都制订了一系列鼓励民企投资小水电的政策。且由于小水电站投资小、风险低、效益稳、运营成本比较低,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掀起了一股投资建设小水电站的热潮,中国,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全国性缺电严重,加上各种政策的优惠,民企投资小水电如雨后春笋,悄然兴起。

国家鼓励合理开发和利用水电资源的总方针是确定的,2003年开始,特大水电投资项目也开始向民资开放。2006年,根据国务院和水利部的十一五计划和2015年发展规划,中国对民资投资水电发展给予了更多优惠政策。

目前,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确保国家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各项措施在电力行业落实到位,全国电源投资和投产规模预计将在2008 年的高水平上继续回落,全年完成投资在3000 亿元左右,全年基建新增装机在9000 万千瓦左右,全年计划安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 万千瓦;2009 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在8.6 亿千瓦左右,相对于电力需求,电力供应能力充足。但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电力需求仍然比较疲软,导致企业生产又有所下降,发用电量也有缓慢下滑的苗头。如果国际经济环境不进一步恶化,加上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用基本显现,电力需求有望转入正增长,电力有望在各行各业中率先表现出复苏的迹象。预计全年全社会累计用电量增速有望恢复到5%左右。全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在4400 小时左右,其中,火电在4600 小时左右。下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将继续呈现供大于求态势,部分地区富裕容量较多。其中,华东、南方电网供需平衡,华北、华中、东北、西北电网电力富裕。受煤电矛盾、来水、气候等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以及个别发达地区存在的电网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个别省份在电力负荷高峰时段仍可能存在少量电力供需缺口。

叶山水电站地处浙江省**市**县区域,其装机容量200千瓦,对区内的用量需求不构成重大影响,但巨大的电力需求,给叶山水电站提供了十分较好的市场空间,只要来水量等自然条件许可,就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发电资源,提高机组利用效率。

第三章 项目投资分析

由于水资源是可重复利用的清洁能源,是国家鼓励的能源项目,浙江省是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目前水资源已大力开发,可开发进行电站建设的水资源已不多,且建造成本较大。对水电站经营性资产未来盈利预测一般可实现前三年一期平均水平。未来经营成果预测如下:

项 目

取费标准(元)取费依据

索引号:

1.总收益

306,000.00

年销售额

306,000.00 预测未来年均供电量约708.80千千瓦时

2.总费用

150,646.00

其中:年均设备更新支出

20,000.00 预测期内设备更新支出40万元,按20年经济寿命折旧

人工费用

90,000.00 按现行人工水平测算

修理费与维护费

9,180.00

按销售收入的3%计算

水资源费

5,670.00

按上网电量8元/千千瓦时计算

其它费用

15,300.00

按销售收入的5%计算

税费

10,496.00

增值税3%。城市建设维护税按流转税额的5%,教育附加按流转税额的3%,地方教育附加按流转税额的2%,水利基金税按销售收入的0.1%,印花税0.03%,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征收率3%。

3.年均纯收益(A)

155,354.00

1、项目投资方案

本项目利用移民创业致富专项资金180万元与合作社自筹1.5万元,收购**县司前镇叶山水电站。

2、基础数据

3-2-

1、上网电量、电价

叶山水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为708.8千千瓦时,预计实现平均年销售收入约306,000.00元。

3-2-

2、计算期:叶山水电站预计经济寿命年限50年,根据工程验收鉴定书显示,叶山水电站竣工时间为1999年7月,截止评估基准日已经使用约15年。按剩余经济寿命年限计算,因此确定剩余收益期限35年。

3-2-

3、本项目考虑用国家补助资金投资

4、成本费用(包括折旧、经营成本)

每年分摊更新成本,建(构)筑物预测期内无需更新(仅考虑相应维护费),设备一般经济寿命20年,预测期内需面临更新支出,根据委托方提供的设备配置情况,预计更新投资成本约400,000.00元,则平均每年分摊成本20,000.00元。

人工费用,该水电站约需要2人,平均每人每年按45,000.00元计算,每年总计人工费用90,000.00元。

修理维护费,根据水电站规模、资产结构,按销售收入的3%计算,预计年均修理维护费约9,180.00元。

水资源费,按上网电量8元/千千瓦时计算,预计年均水资源费5,670.00元。

其它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等按销售收入的5%计算,预计年均其它管理费约15,300.00元。

税费:城市建设维护税按流转税额的5%,教育附加按流转税额的3%,地方教育附加按流转税额的2%,水利基金税按销售收入的0.1%,印花税0.03%,企业所得税按核定征收率3%计算。预计年应缴税费共计10,496.00元。

综上所述预计成本费用:

= 20,000.00+90,000.00+9,180.00+5,670.00+15,300.00+10,496.00 = 150,646.00元/年。3-

6、财务分析(具体详见资产评估报告)

根据以上的数据计算,得出如下主要的财务指标。

风险报酬率为3.00%,折现率为8.00%。现值为1,810,580.00元。

成本费用:150,646.00元/年。年销售额 :306,000.00元,年均纯收益:155,354.00元

第四章 主要风险因素及对策

① 资源供应风险

水资源是水电生产的决定因素,发电用水主要来自电站所在地区天然分布的水系和水库蓄水,一方面评估对象上游库区各年的来水量直接影响其机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根据目前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发电用水还需按发电量缴纳水资源费。水资源费的变化都将影响评估对象的发电成本和经济效益。

② 对主要客户的依赖

电力购销具有电网垄断性和地域限制性,按我国现行电力工业管理体制,电厂生产的电量只能销售给电力供应公司,如电力供应公司电网发生故障,会影响电厂生产的电力的输送和销售。评估对象不拥有电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无法控制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其生产受制于当地电力供应公司。

③ 电力产品价格方面的制约

电力工业属国家基础行业,政府对其销售价格的控制较为严格。目前电厂生产的电力上网电价是由国家物价管理部门根据有关政策和规定制定的,电力生产企业不具有电价定价权,从而给电力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④ 气候条件的限制

水力发电的风险主要为气候条件的变化,尤其是降雨量的丰欠。尽管浙江省内水力资源十分丰富,由于评估对象地处**县境内叶山坑小流域。坝址控制流域面积4平方公里,总库容5000立方米,丰枯季节调节能力不强,在枯水期经常会出现水量不足的现象,影**电站的发电量。

⑤ 自然灾害风险

评估对象位于**县境内叶山坑小流域,可能由于山洪暴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使其大坝崩、漏等重大损失。

⑥ 行业竞争风险

评估对象发电规模较小,且可调量小、丰枯差大、稳定性不足的弱点,使其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竞争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浙江省大量外购电,在电力市场全面开放后,竞价上网政策实施,周边地区电力生产企业和电网的经营状况和电力供求状况会对评估对象电力的生产与销售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行业内部形成竞争。

⑦ 受经济景气周期的影响

电力需求量变化与国民经济景气周期变动关联度大。国民经济景气周期性变化对评估对象的生产经营会产生较大影响。

⑧ 受主要市场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

虽然电力需求量受当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工业企业用电量及居民生活水平的制约。**经济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和发展速度将对当地电力需求量的增长具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评估对象地处**县,且其生产规模不足以对当地供应产生的重大影响,故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对其生产虽有一定影响,但其影响非常有限。

第五章 结论

篇4: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提纲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增资情况

三、增资理由

四、效益

篇5:外资收购内资股权转让协议书

外资收购方

(“受让方”)

关于

被收购内资公司

之 股权转让协议

订立于二〇一三年三月一日

本协议由下列双方于二〇一一年九月一日订立。

内资公司原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身份证住址:,身份证号码:,(下 称“转让方”或“甲方”)外资收购方, 系在英国 群岛注册的BVI公司,业务经营范围为 等, 公司的注册地址为(下 称“受让方”或“乙方”)鉴于: 1.被收购内资公司(下称“标的公司”)是一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成立的企业, 注册资金5000万元人民币,经营范围为,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公司股东分别为:(A),持有标的公司60%的股权;(B),持有标的公司40%的股权。

2.甲方同意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将其于标的公司中的30%股权(下称“标的股权”)转让予乙方。

本协议条款如下: 1.解释

1)定义

指甲方于标的公司中的出资份额以及依据该出资份额而于标的公司中享有的全部权益。

指甲方依据本协议的规定将其于标的公司中的股权转让予乙方。“甲方于标的公司中的股权” “本协议规定的股权转让” 2)其它解释

本协议中的标题仅为了方便而加入,不作为本协议内容的解释。

2.股权转让

1)2)甲方同意于本协议生效之日,将其于标的公司中的30%股权转让予乙方。乙方同意于本协议生效之日起,按照本协议的规定受让甲方于标的公司中的30%的股权。

前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缺陷或限制。

(4)标的公司的股东会已批准本协议规定的股权转让,甲方对于本协议签署前已取得该股东会决议。

(5)甲方于本协议项下提交的标的公司的财务报告、全部资产和负债的详细清单以及其它任何书面文件或资料均是真实、完整、合法及有效的。

(6)不存在任何甲方已知悉的但尚未向乙方披露的存在于标的公司的第三方债务。(7)不存在任何甲方已知悉但尚未向乙方披露的不利于本协议规定的股权转让的事实。

2)乙方陈述保证

(1)乙方是根据英国维尔京群岛当地法律有效存在的公司,享有绝对权利并且已经取得全部的授权签署及履行本协议。

(2)乙方于本协议项下提交的任何书面文件或资料均是真实、完整、合法及有效的。(3)乙方对于本协议签署前已取得如下批准及同意:(i)

乙方的董事会已批准本协议规定的股权转让,受让方已取得该董事会决议。

(ii)标的公司的董事会已批准本协议规定的股权转让,乙方

已取得该董事会决议。

上述陈述与保证将在本协议签署后保持和具有全面的约束力及效力。7.双方义务

1)双方应及时提供有关办理并完成使本协议生效的法律手续的过程中所需的任何文件或资料,除非该等文件或资料双方客观上无法取得。

2)本协议任何一方均不得阻挠或消极对待办理并完成本协议生效的全部法律手续。

8.违约

1)

当下列任一事件发生:

篇6:外资收购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关键词」地方企业国有股,境外机构协议收购,就业

不久前国内媒体报道了外资收购地方政府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消息。收购者多是来自英届维京群岛或其他太平洋免税天堂地区注册的境外公司,地方政府国资部门则是收购前这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地方政府同境外机构谈判将其所持的企业国有股全部转让,从而从区县级国有企业中完全退出。与去年暂停的“国有股减持方案”比较,或者与更早的由国家投资公司收购企业国有股的“一级半”建议比较,这种收购方式具有吸引外资的特色,即在不影响国内资金的条件下,用境外资金部分实现地方企业的“国有股减持”。在去年进行的国有股减持中,着重考虑的是股价计算方式,而目前外资收购中主要考虑的问题除此以外,则还应包括被收购企业的职工就业等问题。

自国务院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近10个月后,QFII被批准进入国内A股市场买卖流通股,在今年国内股市的低迷时期,外资从区县开始收购地方企业国有股。

外资收购地方企业国有股的操作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资产管理部门与境外投资者双方协商,达成收购地方企业国有股权的协议。协议签订后向本地和上级政府报批。一般收购的是上市企业,所以还要在媒体上对外公布消息,并要经过中国证监会批准。经过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收购协议生效。由于这种收购方式不直接涉及持有流通股的股民的利益,只与上市企业不可流通的国有资产转让有关,收购股权的价格等所有细节问题都是通过双方谈判来达成协议,所以,整个收购过程在市场上的反应比较平稳,股价波动不大,收购多数应该会成功。

境外投资协议收购上市公司国有股,从原则上看符合地方政府从商业竞争性行业逐步退出,集中精力抓好经济与市政建设的政策。从收购操作程序上看,只要经过上级政府审批,程序就具有合法性。从具体付款方式上看,此类收购多数采用分期付款方式,从签订协议之日起该上市公司就托管给该境外收购者管理,以保证被收购的企业生产经营不受外界影响。在办理完包括中国证监会在内的各级政府有关审批手续后,外资收购者支付首期款项。当上市公司申请办理中外合资企业注册证书,新的中外合资企业取得工商注册营业执照后,外资收购者的尾款才全部到位。此种做法是为了保证收购者在法律上最终能够取得收购企业的控股权。

在整个收购过程中,地方政府通常会要求外资收购者承担安置被收购国有企业职工的费用,以及国有企业原有的部分债务。也就是说,控股股权的转移与企业职工安置及债务问题采用一揽子协议解决,双方不再签订其他专门协议。因此这种收购协议不同于单纯股权协议收购,也不同于去年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对地方政府来讲,这种收购被接受程度也比较适中。但在其中仍有若干问题需要研究,首先需要研究的法律问题是:外资收购国有股的具体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境外收购的法律适用问题

1993年的公司法没有对国有企业作“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的区分。例如公司法第148条规定“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可以依法转让其持有的股份,也可以购买其他股东持有的股份。转让或者购买股份的审批权限、管理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现实中的问题是:首先,国有企业股权转让是所有级别的国企都可以,还是限制到哪一级?我国有几十万家国有企业,从出资者的行政级别区分,可以分为中央所属的国企和地方政府所属的国企。地方国企按照行政级别又分为四大类:省、直辖市、自治区所属的国有企业;地、市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区、县级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乡、镇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2003年我国新一届政府在原国有资产管理局的基础上,合并了经贸委等部委的一些司局,成立了新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重新划分了管辖中央所属大型国企的范围。目前国资委主要管辖196家大型国有企业,其他原来由中央管辖的中央国企不再由国资委直接管辖,而归属于相应级别的地方政府国资局管辖。根据国企资产分级管理的政策,“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也要分级管理,这需要分级管理的具体规定,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定。

其次,“转让或者购买股份的审批权限、管理办法,由法律、行政法规另行规定”。但是公司法实施已经10年了,这些“另行规定”还没有颁布。所以,具体到国企转让股份时,实际上还是无法可依。在上述新的国企管理格局下,除公司法和财政部下发的一些禁止性行政文件外,就地方国有企业转让股份给境外金融机构问题目前还没有专门的具体规定。境外收购者与国内收购者是否一样?境外机构根据各地所属行政级别和规定办理地方国有企业股

份的转让,与我国目前人民币资本账户不能直接兑换,境外机构和个人不能直接购买境内上市公司A股的限制是否相矛盾?

现在部分地方政府的做法是,只要上级政府同意了就进行操作,所有问题都报告到上级政府部门审批。这样,在我国公司法与证券法不完备的情况下,上级政府部门的审批就成为了外资收购合法性的根据,国有资产转让几乎是在法律“半真空”的状态下进行的。在此操作制度“半空白”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行为也就失去了规范。

境外收购者收购的地方国有企业大都是效益好、产品具有竞争优势、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地方国有资产中的“精华”。当这些企业的国有股份全部转让给境外机构后,地方政府手中还剩下一批没有上市、经济效益不好、产品不具有优势的国企,今后新一轮的竞争必将对这些剩余国企产生压力,对当地就业也将产生影响。

外资收购地方国有企业时,还遇到股东出资时间的问题。我国公司法第26条规定:“股东全部缴纳出资后,必须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第27条规定:“股东的全部出资经法定的验资机构验资后,由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或者共同委托的代理人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设立登记,提交公司登记申请书、公司章程、验资证明等文件”。显然,外资收购企业国有股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与此条款的规定并不相符。公司法要求外资收购款在会计验资之前要全部入账,会计验资后才能申报合资公司。而现在的收购操作是,在合资企业执照申办好以后,最后一期的收购款项才到位,因为外方担心万一政府有关手续办不下来,中方占用其巨额资金。

除公司法外,外资收购国企是否还需要参考刚颁布的国务院《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和去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条例》,在操作过程中也需要解释。2003年5月27日颁布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第21条规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依照法定程序决定其所出资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的分立、合并、破产、解散、增减资本、发行公司债券等重大事项。其中,重要的国有独资企业、国有独资公司分立、合并、破产、解散的,应当由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审核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但上述条例并没有规定“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对境外机构全部转让”的情况;将这种情况解释为“增减资本”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这样解释可以成立的话,外资收购内地企业国家股与内地机构的收购就没有区别了,但是现实中外资收购相当于外资投入,需要特别记录在吸引外资的账上。内资投入则没有特别的记录。此外,这部分国有股原来是由县政府国资部门持有的,将其转让给外资由当地哪一级政府部门批准合适呢?本级地方政府自己不能决定,在“上级政府”是复数的情况下,就必须要确定应由哪一级政府来批准。这其中的许多规定都还是抽象化的,难以具体操作。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2年9月28日颁布、12月1日施行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条例》第19条规定了上市公司股票的收购程序,不过由于外资收购中收购的是不能流通的国有股,对上市流通的股票倒没有直接关系。另外关于债务问题,该《条例》第20条规定:“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其他实际控制人在转让其对一个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时,未清偿其对公司的负债,未解除公司为其负债提供的担保,或者存在其损害公司利益的其他情形的,被收购公司董事会应当为公司聘请审计机构就有关事项进行专项核查并出具核查报告,要求该控股股东和其他实际控制人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被收购公司董事会、独立董事应当就其解决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分别发表意见。被收购公司应当将核查报告、解决方案与董事会和独立董事意见一并予以公告”。关于协议收购的豁免方面,该《条例》第49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收购人可以向中国证监会提出豁免申请:

(一)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在受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不同主体之间进行,股份转让完成后的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且受让人承诺履行发起人义务的„„”。这些法律规定是否适用于境外资本协议收购企业国有股,都还需要有关部门的解释。否则在外资收购的法律问题上,程序上的合法性就是一个疑问。总之,对于境外金融机构收购地方国企国有股的问题,法律的规定是不具体的,我国公司法与证券法的完善就要从这些细微之处做起。

二、外资收购中的利益再分配

我国的地方国企按照行政级别划分为省、地(市)、区(县)、乡(镇)四类,境外资本收购的目标企业主要是(区)县(含县级市)级政府所属的国有企业。总体上来说,这类国企的行政级别是最低的,但其中也不乏有A股上市公司,也有盈利良好,资产质量优良的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无关国计民生命脉,但在地方经济中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们是区、县政府财政来源的主要支柱,是解决地方就业的重要渠道,也是为地方政府分担各种社会安定与市政建设费用的主要单位之一,在各地方的经济中,这些国企的重要性同196家中央特大型企业在全国经济中的影响是一样的。境外资本收购国企国有股,首先看上的正是这些(区)县级地方国企的A股上市的品牌,生产低成本的竞争优势,低负债率的优质资产和潜在的市场发展能力。

为什么良好的(区)县级地方国企愿意被外资收购呢?为什么地方政府舍得对国企放权呢?主要是地方政府转变了观念。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和市政建设都需要资金,但从税收中获得的资金有限,地方政府又无权发行债券,从这些地方国企的分红所得资金对于集中投入的市政建设项目来说,往往也是远水不解近渴。而转让这些国企股权就可以迅速获得大量资金,解市政建设资金的燃眉之急。政府有届期,届届有业绩,业绩要项目,项目需资金。一句话,政府转让国企股权可以获得资金。而且外资投入到本地区的数额也是一种政府统计指标上的业绩。这样地方政府与外资的想法刚好有了共同点,这种“不谋而合”促使境外资本协议收购地方国企股权,而且由于有了政府的支持,成功的机会很大。

从地方企业而言,它们原来抢着带“国企”的红帽子,但现在国家鼓励外资的政策比对内资的更多,则都希望转变国企身份,换一顶“中外合资企业”或“外企”的蓝帽子戴。地方国企管理层过去在国企“红帽子”之下,受到政府照顾虽然多,但受到政府的干预也多。在与其他多种形态的企业竞争中,从财务到人事,从市场推销的灵活程度到企业管理层的薪酬制度,都已渐渐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许多政策对于管理层来说缺乏激励机制的活力,而只增加监管机制的压力,所以国企管理层也希望换一种身份:从概念中的主人转变为现实中的高薪职业经理人。从工资待遇上看,国企管理层的工资待遇偏低,有的甚至比不上市的民企还低,更不要说外企了。如国企老总的工资上限封顶,最近深圳市政府进一步明确规定,当地的国企管理者最高年薪不得超过60万。而民营企业上市公司的经理人最高年薪披露出来的是500万,两者之间相差8.3倍。当我们通过市场选择经营管理的人才时,很显然,合理的市场化薪酬政策与激励机制对于吸引优秀人才是具有明显的感召力的。即使从高薪养廉的角度来讲,合理的薪酬政策对于经营大型企业的管理层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国有企业控股股权转让给外资后,外资必然给原来管理层较高的工资待遇,以保持企业的稳定运行,在此基础上配合资本市场上的资金运作收回投资。

媒体在披露这些外资收购国有股的消息时,也提到其中是否有隐形MBO的情况,地方政府官员对此均做了否定回答。但从利益关系上来分析,不排除隐形MBO的可能性。从国企角度来看,政府将控股权卖给外资,政府获得了资金可用于市政建设,与企业发展没有直接相关性,企业并不能从政府股权转让中获得资金的好处。不过企业管理层由于改变身份,有可能获得合资企业的股份或期权,因而改变实际收入状况。

外资投入资金的回收要么是从收购的国企生产中来,要么是配合境内外资本市场交易或再融资操作。从目前国内每年的分红比例来看,外资要想收回投资可能要等很长时间,因此,对于从事资本运作的境外投资公司来说,大概不会等那么长的时间,他们更多地还是要从资本市场的运作中获得回报。如果外资采取资本市场配合回收投资,其对收购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关心利润率和分红比率。企业为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考虑,国内上市企业和自境外上市的收购者希望股票价值升值,希望符合市场增发和配股的资格,这对于企业的微观层面是好的,但对国家就业宏观方面是否是正向的,则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另外,在这些外企收购者中,香港投资公司占有一定比例。他们当中相当一部分与内地政府及企业有着多年的关系。其中一些的高管人员就是从内地政府或国企辞职到境外“下海”的移民企业家。他们在名义上是境外企业家,实质上既不是境内,也不是纯粹的境外投资者,而是处于境内与境外的中间者。他们在获得内地信息的渠道与能力方面,在与内地政府与企业管理层的沟通文化方面,均比纯粹的境外企业家更胜一筹。所以也有人将他们称为“内部相关者”。当媒体报道境外投资者的这些背景时,给读者的感觉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实际上并不能做到完全公平竞争。

操作程序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具体的另一影响是,被收购国企的职工处于雇佣者或小股东的弱者地位,在“四家利益三家谈”的情况下,职工既没有代表,也不可能具有任何谈判能力。谁来代表他们的利益呢?有人说,我们还有工会,但工会也没有实质的谈判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代表职工利益的就只能是政府了。换句话说,政府此时应该一身兼劳资二职,同时是国企大股东和职工的代表。

三、外资收购的合理性问题

国企股权也可以是资产市场的商品,作为商品就可以买卖转让。只要国有企业资产不涉及国计民生,不影响国家安全,不违反法律,就可让境外投资者收购。在这过程中,经济学

家看重的问题是收购的价格是否合理,法学家研究收购的程序是否公正,政府官员注意的问题则是收购的社会效果是否实现了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在去年“国有股减持”中,主要的争论是收购价格是否合理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已有了一些经验教训,“国有股减持”方案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国有股的价格高出市场预期,结果就不会成功。而外资收购国企股份的问题是,即便价格可能低于市场价值,采用协议收购方法也会成功。境外资本收购企业国有股的操作过程是,协商定价,政府批准,转让股权,重新注册成立合资公司。股价计算标准已经不再成为问题,市场对此种收购的做法反应平稳,媒体反映的公众意向也是能够接受的。所以尽管境外资本收购国有股的比例非常大,通常在上市公司中处于控股地位,依然可以收购成功。因为国有股不流通,很少现金分红,即便分红也不多,对流通市场上的股民影响不大。而目前不能变现的国有股资产不如现金,地方政府愿意将上市公司国有股协议转让,上级政府也愿意批准。在这种心态下,由于国有股不能流通,收购价格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相差就可达几倍甚至更多。因为价格不是由流通股价决定的,而是由双方谈判协商的,差价再大,只要有协议、有政府批准就不构成违法。在这种情况下,值得法学家研究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股价问题,而在于人员的安排,尽管人员安排与股价计算及付款还是有若干的相关性的。

我国的经济发展并不都是依照外来的市场经济理论操作的,还采用了许多我国自己的办法。例如,国有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支持大型国企和基础建设项目,其中一部分贷款后来成为“债转股”中的不良资产。如果完全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的标准来衡量,这些贷款也许根本不能发放。换句话说,在改革之中,国有商业银行支付了部分国企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本。这部分银行贷款中又有相当一部分循环转化和沉淀在国有企业资产之中。再如在证券市场发展的初期,国家也给予了国企以优惠,政府重点扶持国企上市,使得一些国企获得优先上市的“壳”资源,大大增加了国有企业资产的价值。再比如,在改革初期,进出口权和外汇配额等诸多权利都是只授予国企,而不允许其他企业经营的,通过这些人为的行业门槛的限制,或者说政策优惠条件,国企资产才具有了今天的实际价值,如国企占有土地的价值,如果按照市场价值计算将是一个惊人的天文数字。这些因素都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经济办法来计算的,而是基于历史的合理性自然被包括在国有企业的资产之中。所以判断国有股的价值不仅要考虑表面因素,还要考虑历史因素。我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能够取得成功,虽然有民营企业和外企在其中许多方面做出的贡献,但是国企在相当长时间里更多支撑着国计民生的基本面,实际上,即使在外企与民营企业的成功中,也有国有企业所做出的贡献。所以在这些企业的国有股转让时,不论是按照原始股价格来计算,或者是按照比原始股的价格高一点的价格转让,都比国有企业资产的实际价值低了许多。这种由地方政府与外资谈判商定,不经市场评估、更不参考国资委转让国企股权定价指引的转让价格,多少带有“地方保护主义”和“地方资产自治”的色彩。

不仅如此,尽管地方国企的股权实际价值高于协议收购的价格,但是在收购程序操作上,如果付款时间拖得太长,实际的收购价格还会再降低。从外资收购国企资产的时间价值看,如果收购款项不能在短期付清,而是采取分期付款的办法,时间拖得越长,实际收购的价格就越低。货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货币价值与时间有着直接的关系。境外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协议收购内地A股上市公司时,协议收购信息与实际付款的时间差还具有另外的市场交易价值。收购信息的披露本身就可能成为影响市场的刺激性消息,如果配合在境内外二级市场的运作,更可能获得市场交易利润。这些利润也许就是协议收购中一部分或大部分将要支付的款项的来源。从证券交易规制的角度来看,这些市场运作只要没有内幕交易就不违反法律,且社会可以接受。因此,在法律上界定取得一项财产所有权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它将决定上市公司的财产所有权从什么时间起属于买者?财产所有权取得是从转让协议签字并生效时算起,还是从支付第一批款项时算起?是从政府批文算起,还是从办妥合资企业法律文件时算起,或是从收购者付清最后一笔款项时算起?不同的时间计算方法对于收购者所有权的取得来说,具有不同的意义。根据协议取得财产所有权的时间越早,支付款项越晚,对于收购者就越有利,反过来,对被收购企业就越不利。依照我国有关法律,应从会计验资后取得新的营业执照时算起,企业股权让生效。在此之前如果从事市场交易财产权利就是不完整的。如果在这种交易过程中还包括有第三者的权利,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这第三者可能是银行或其他债权人。外资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在最后一笔款项没有付清前,并不是这部分股权的所有者,而只是按照合同约定的企业资产使用者,如果最后一笔款不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出让者可以收回股权。如果在境外机构收购境内地方企业时,出现第三债权人的债务纠纷,就有可能在境外发生债务诉讼。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收购协议和操作程序中,境外收购者分期付款的时间如果太长是不合理的。因为法律含义上的股份所有权与金融市场上买卖股票的受益权之间存在差异,一类是民法调整的财产所有权,另一类是证券法调整的股票(交割与清算)交易权。这两种权利在操作上完全不同,导致出现了这种现象:还不具有民法意义上完整财产所有权的买主,将这种财产代表凭证收购信息在二级市场上运作,却可以获得证券法意义上的属于他们的可观利润。这是由资本市场运作的特点所决定的。例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披露了他将要购买一项资产,或收购另一家上市企业的控股权。如果市场预期这项资产或这家上市企业会升值,购买这项资产或收购该上市企业的公司的股票就可能上涨。这样通过二级市场的运作,股票上涨的差价就归于了运作者所有。反过来,对被收购的上市公司,收购者的背景和实力,其以往信用记录等无形资产,也会影响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如果这些影响是正面的,此前运作被收购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也会获得差价的利润,这部分利润理所应当也归运作者所有。如果再经过付款时间的配合,用这笔利润支付收购国有企业的协议款的话,境外市场的“时间差”就有可能导致出现我国民间所说的“空手套白狼”现象。

我国证券法并未认定这种资本市场运作具备不合理性,但是,在民法精神和逻辑的推理之下,这种证券操作的确有难以令人信服的问题。处理这个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约束收购国有企业的协议付款时间。这不仅需要双方协议的约束,还需要法律和法院的认定,以及政府部门在审批合同时的限制。不过,由于缺乏法律指引,下级政府出卖自己的股份最后的根据是上级政府的批准,这种政府批准政府的做法在本质上意味着出售股份者和批准者是同一个主体。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审批是否能客观,并做出限制性行政约束,是目前解决上述不合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收购国企的职工就业问题

将被收购国企职工就业问题放在最后来分析,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不重要,恰恰相反,这个问题应该成为政府在审批外资收购国有股时考虑的重点。被收购国企职工的就业属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长远问题,也属于在收购谈判中代言人缺位的问题,更是同我国国情有关的大问题。

检索有关国有企业股权收购的法律法规,很少看到将股权转让与职工就业相关的规定,而且在我国以前的行政管理法规中也较少涉及就业问题。但实际上这却是外资收购国企中最重要的问题。我国政府曾经提出过国企“减员增效”的口号。这个口号由上市企业提出来是合理的,因为上市企业为提高利润必须降低成本,为股东权益创造更大价值,而减员是企业降低人力成本的有效方法,可以间接创造利润。但是,这个口号由政府提出来就让人费解了。因为解决就业是政府的职责,企业是否创造效益则并不是政府的职责。政府提出企业“减员增效”,社会失业人数就会相应增加,在社会保障体系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失业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发社会危机,所以我国政府文件中提出“减员增效”不久,又在政府政策中动员全社会开展“再就业工程”,大力号召全社会(包括已采取“减员增效”的企业在内)都来关心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作为一项政策,“全社会都来关心再就业”的含义还是抽象的,但在实践中,就业问题的解决却是具体的,具体到每个企事业单位对每一个下岗职工的具体安置。换言之,要求全社会每个企业都来关心再就业工程,就意味着各个企事业单位都要为失业人员创造再就业机会,而这与企业的“减员增效”是有着内在的矛盾的。

篇7:收购项目尽职调查报告

企业并购是项复杂的法律工程,并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投资者对目标公司了解的程度是众多决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对目标公司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目标公司各方面的情况。这样的调查工作往往不是投资者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其内容通常包括委托律师调查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目标公司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等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委托资产评估公司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委托财务咨询公司或者其他专业机构对目标公司的经营能力、经营状况、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委托专业机构对目标公司的技术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委托环境评估机构对目标公司所涉及的环境保护事项进行评价,等等。

在实践中,这些调查被通称为“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公司并购本身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投资活动,在设计与实施并购时,一方面要利用其所具有的缩短投资周期、减少创业风险、迅速扩展规模、弥补结构缺陷、规避行业限制等优势,同时也要注意存在或可能存在一系列财务、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因此,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尽职调查中的法律尽职调查成为公司并购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法律尽职调查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的公司并购市场尚处于初级市场阶段,市场规则的完善性、市场参与者的成熟程度、监管方式的先进程度等等诸多要素都有着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在这种不成熟的并购市场体系下,收购方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企业规模与市场份额的扩张,其风险因素更需要在试水之前进行全盘的规划。对于收购方而言,公司并购最大的风险来源与收购方对出让方和目标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最终演化的风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并购当中的陷阱———债务黑洞的陷阱、担保黑洞的陷阱、人员负担的陷阱、无效乃至负效资产的陷阱、违法违规历史的陷阱、输血成本超过承受极限的陷阱等等。

律师在法律尽职调查中对目标公司的相关资料进行审查和法律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查询目标公司的设立情况、存续状态以及其应承担或可能承担的具有法律性质的责任,目标公司是否具有相应的主体资格、本次并购是否得到了相关的批准和授权、目标公司股权结构和股东出资是否合法、目标公司章程是否有反收购条款、目标公司的各项财产权利是否有瑕疵、目标公司合同的审查、目标公司的债权债务、目标公司有无正在进行的诉讼及仲裁或行政处罚及知识产权的审查等。

它由一系列持续的活动组成,不仅涉及到公司的信息收集,还涉及律师如何利用其专业知识去查实、分析和评价有关的信息。

这些法律方面的关键问题对并购产生极大影响,而成功的法律尽职调查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改变收购方与出让方或目标公司信息不对称的不利状况,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法律尽职调查明确存在哪些风险和法律问题,买卖双方可就相关风险和义务应由哪方承担进行谈判,收购方可以主动决定在何种条件下继续进行收购活动,从而为实际进行收购活动奠定成功基础。

但是在并购实践中,一些初涉并购的投资者或者目标公司对于尽职调查却认识不够,忽视并购活动中前期准备工作的重要性,甚至出于利益诱惑或机会成本的考虑彻底放弃规范专业的尽职调查。有些投资者盲目自信,仅凭自己对目标公司的了解以及感觉就作出最终的决定,结果步入地雷阵。有些目标公司的管理者不理解尽职调查对于投资者的重要性,也不理解尽职调查对于促成交易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抵制或者消极不配合的态度。正是这些不良做法或行为方式导致本可以通过尽职调查剔除的风险变为现实的不可挽回的错误,从而构成并购市场上一个又一个令企业家扼腕叹息的失败案例。

二、进行尽职调查的目的

法律尽职调查的目的,首先在于发现风险,判断风险的性质、程度以及对并购活动的影响和后果;对买方和他们的融资者来说,并购本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诸如,目标公司所在国可能出现的政治风险;目标公司过去财务帐册的准确性;购并以后目标公司的主要员工、供应商和顾客是否会继续留下来;相关资产是否具有目标公司赋予的相应价值;是否存在任何可能导致目标公司运营或财务运作分崩离析的任何义务。从买方的角度来说,尽职调查就是风险管理。

其次,法律尽职调查可以使收购方掌握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资产权属、债权债务等重大事项的法律状态;卖方通常会对这些风险和义务有很清楚的了解,而买方则没有。因而,买方有必要通过实施尽职调查来补救买卖双方在信息获知上的不平衡。一旦通过尽职调查明确了存在哪些风险和法律问题,买卖双方便可以就相关风险和义务应由哪方承担进行谈判,同时买方可以决定在何种条件下继续进行收购活动。

第三,法律尽职调查,还可以了解那些情况可能会给收购方带来责任、负担,以及是否可能予以消除和解决。买方通过法律尽职调查,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他们要购买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也就是那些能够帮他们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并购程序的重要事实。买方需要有一种安全感,他们需要知晓所得到的重要信息能否准确地反映目标公司的资产和债务情况。

总之,法律尽职调查的目的就在于使买方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他们要购买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也就是那些能够帮他们决定是否继续进行并购程序的重要事实,补救买卖双方在信息获知上的不平衡,以及尽可能规避风险,实现并购利益最大化。。

三、法律尽职调查的程序

因项目的性质、规模、参与主体的数量及复杂程度等不同, 法律尽职调查程序可能会有所不同的。其基本程序如下:

1. 买方和买方指定的律师事务所签订“特聘专项合同”或法律顾问合同;

2.买卖双方签署“意向书”;

3. 由买方、买方的律师与卖方律师签署“保密协议”;

4. 买卖双方签署“并购框架协议”;

5. 买方律师起草“调查目录”, 卖方律师协助卖方准备资料;

6. 买方律师将其准备好的调查目录经买方确认后发至卖方;

7. 查收收到卖方资料后,做资料清单(目录-第一次), 由双方代表签字;正本由买方保管;

8. 买方律师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律师进行所收资料的研究、起草第一次“尽职调查报告”;

9. 如买方有要求, 可作一次初步调查结果的报告会;听取买方的意见;

10.查收第二次资料,由双方代表签字;

11.买方律师按照合同约定安排律师进行所收资料的研究、起草第二次“尽职调查报告”;可同时安排律师进行核证;安排面谈;

12.总结报告。

四、法律尽职调查的内容和法律尽职调查报告的撰写

(一)法律尽职调查的主要内容

在公司并购活动中,并购方一般都要根据被并购方的情况,结合本次并购活动的目的、方式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并购策略、并购程序。在一项常规的公司并购活动中,就可能涉及包括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土地法、税法、劳动法、保险法、环保法、产品质量法、知识产权法等几乎所有的和市场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并且结合并购方式是公司兼并还是公司收购;在公司收购中是股权收购还是资产收购;被并购方是否是上市公司,是否有国有股权等情况,相应的并购策略、并购程序的差别都会很大。

法律尽职调查一般需开展下面六大方面的工作:1、对目标公司合法性和发展过程的调查;2、对目标公司财务状况的法律调查;3、对目标公司或有负债的调查;4、对目标公司规章制度的调查;5、对目标公司现有人员状况的调查;6、对目标公司各种法律合同的调查。上述六大方面工作的每一方面又都可以列出具体的调查细目和子细目。目前的公司并购主要是以善意并购的形式出现,在并购双方相互配合的情况下,并购方可列出详细的、需被并购方提供的法律文件清单,并在被并购方移交时双方具体签收。

1、对目标公司合法性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目标公司的主体资质是否合法,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调查:一是其资格,即目标公司是否依法成立并合法存续;二是其是否具备从事营业执照所确立的特定行业或经营项目的特定资质,如建筑资质、房地产资质等。对目标公司发展过程的调查,主要对目标公司的背景和目标公司所处行业的背景进行尽职调查。

2、对目标公司财务状况的调查主要是调查目标公司提供的财务报表等资料是否有“水份”,主要是核实目标公司的各项财产的权利是否有瑕疵,是否设定了各种担保,权利的行使是否有所限制等。其次是审察目标公司的各项债权的实现是否有保障,是否会变成不良债权等。

3、对目标公司或有负债的调查主要是对目标公司未列示或列示不足的负债,予以调整。目标公司的很多可能的负债在尽职调查时可能是不确定的,比如目标公司,或其任一子公司、董事或高层管理人员正在面临的或可能面临的重要诉讼、司法程序、政府调查等,目标公司是否有责任、责任的大小等,在进行尽职调查时可能都不确定,调查的目的就是尽量将它们定性、定量。并且还应分析各种潜在的可能负债,通过一定方式尽量予以规避。

4、对目标公司规章制度的调查。在目标公司的公司章程中一般包含有有关公司业务办理程序的信息,律师应注意章程的修订程序,公司股东、董事的权力,公司重大事项的表决、通过程序等相关信息。以确信对本次收购交易而言,不存在程序上的障碍,或可通过一定的方式消除程序上的障碍,确保本次收购交易的合法、有效,避免今后争议的发生。

5、对目标公司人员状况的调查则主要是核实目标公司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否科学、合理、合法。目标公司的人员素质如何,目标公司是否对重要人员进行了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是否建立了的相应机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还有目标公司与员工签订的一些劳动合同可能会对此次并购制成影响,甚至形成障碍,直接影响了并购目的的实现,这些都需要在尽职调查时充分注意到,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以上各项调查都将涉及对目标公司各种法律合同的`审查。

总而言之,通常情况下,法律尽职调查应囊括以下几个方面: 公司基本情况; 与政府机构审批、行政处罚有关的文件; 财务、会计、审计、担保等; 资本增减;有形资产; 不动产; 与公司经营活动有关的重要合同、文件; 对外投资状况; 人事及劳动;知识产权;保险;税务;环境;公司的股东情况和股权变更情况; 其他。

(二)尽职调查报告的撰写

律师根据并购交易的需要,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项目,通过对方提供、到有关部门查寻、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到相关资料,并进行了相应的审查后,应制作尽职调查报告。该报告应全面反映律师调查工作内容,并对调查收集的资料进行全面客观的法律判断。对发现的新问题,必要时可通过恢复前期调查的方式予以解决。调查报告应将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一一列示,重要问题应说明此问题的性质、可能造成的影响、可行的解决方案等。对此次并购可能形成障碍的问题应特别明示,并把实体上、程序上应注意的问题,解决的方案特别说明,避免最后并购活动的失败。

在完成资料和信息的审查后,买方聘请的法律顾问将为买方提供一份尽职调查报告。

法律尽职调查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1、买方对尽职调查的要求(概括);

2、律师审查过的文件清单,以及要求卖方提供但未提供的文件清单(可作为附件);

3、进行尽职调查所做的各种假设;

4、出具尽职调查报告的责任限制或声明;

5、审查主要依据法律、法规;

6、基本上按照调查目录的顺序,相关专业律师分段起草, 由本项目的负责律师汇总。

由于法律尽职调查仅是公司并购的基础性工作,为规避公司并购的法律风险,双方在《并购合同》中还应约定详尽的承诺、保证、声明条款,把法律尽职调查工作的成果尽可能地反映进去。另外,在《并购合同》中双方还需约定详尽的先决条件条款、从合同签订到合同完全履行期间双方的权利义务条款、违约责任条款等,才能保证公司并购能顺利得到完成。

五、律师尽职调查与财务尽职调查的关系

律师和会计师是共同参与资本运作中的中介机构,两者的尽职调查工作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并行的,各自承担不同的调查任务和责任,分工和责任划分都是明确的,但在某些部分则是协作的关系。

其分工和责任划分主要体现在已下两个方面:

一是两者的调查范围不同。律师尽职调查的范围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组织结构、资产和业务的法律状况和诉讼纠纷等法律风险;财务尽职调查的范围主要是被调查对象的资产、负债等财务数据、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

二是两者对同一事实的调查角度不同。例如,两者的调查中都包括被调查对象享有地方政府给予的“补助”的财政优惠政策,会计师审核的是补助金的数额、时间和帐务处理的合理性,而律师审查侧重此种财政优惠政策的合法性问题。

其协作关系则主要体现在,法律尽职调查中律师对财务尽职调查结果的良好法律运用和专业判断。

上一篇:便携式设备中音频电路的设计要点范文下一篇: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大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