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2022-04-24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1:

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后示范”发展对策探究

摘 要 目前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已完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并开始全面进入总结示范校建设经验、深化项目建设成果、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后示范”发展时期。通过分析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所公示的总结报告,从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基本指标、特色项目、共建共享、仿真实训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究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现状,并根据其发展现状从多维度构建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多层面加强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多方位推进信息化整体发展等方面给出示范校信息化“后示范”建设的发展对策,以期进一步加强首批中职示范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从而推进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 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后示范”发展

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作为我国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和先锋队,是随后的第二批、第三批项目学校乃至全国中职学校学习的标杆,在我国中职教育体系中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经过“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示范校建设计划”)项目的推进与贯彻实施,各校信息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各校“后示范”发展的重要方向,因而分析首批项目学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发展实际探究该批中职学校信息化“后示范”发展策略,对于进一步加强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我国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为充分了解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研究以269所项目学校(剔除未通过验收的7所学校、公示学校中无总结报告亦无专题网站可查的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和新疆水利水电技工学校2所学校)在“中国职业教育信息网”上公示的“第一批项目学校检查验收总结报告”[1]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并辅以各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专题网站”内容的拓展分析,通过尽可能全面地搜集首批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内容,提炼出该批项目学校信息化建设突出的主题词,即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指标、特色项目、共建共享、仿真实训及校企合作,通过对示范校项目验收总结报告及相关材料的分析探讨这些主题词相关的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基本指标要求推进了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其应用质量有待提升

信息化基本指标是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些基本指标对推进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应的指标要求体现在:一是项目申报书中“数字化校园”以专栏呈现,“项目学校遴选的基本条件”明确提及申报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基础良好,包括建有校园网、信息管理系统、资源库、配备有必要的多媒体设备等;二是项目建设任务书中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要求各重点专业须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三是项目评估验收中的主要依据《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表》中则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填报相应的数据指标[2]。

根据对项目学校验收总结报告的统计,各示范校均指出已全部或超额完成信息化基本指标建设任务。由此可见,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建设基本指标对项目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展开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示范校建设时间仅有2年,信息化建设只是作为一小部分予以体现,而在实际的验收评估中,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要求较低,更多是体现在“有没有”、“有多少”等“量”的要求上,这就使得项目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基本指标的指导下所展开的信息化建设更容易倾向于数量上的建设,而应用仍有待加强。如何推进信息化建设,使其由现有基础设施的“量”向对学校教育教学产生实际效用的“质”上转化,以提升基础设施的应用质量将是项目学校信息化建设“后示范”发展中所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信息化相关“特色项目”建设推进了示范校信息化环境的系统构建,其“典范”作用有待突显

为突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许多项目学校将信息化相关建设作为特色项目或特色项目的子项目予以专项建设,这对于示范校系统构建学校信息化环境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根据对项目学校验收总结报告的统计,269所项目学校中有112所学校开展了信息化相关的特色项目或特色项目的子项目建设,这些特色项目或子项目的建设内容主要有数字化校园建设、学校信息化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站平台建设,其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其中,如数字化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特色项目主要包括基础硬件设施的升级完善、软件应用平台的系统整合、一卡通建设以及学校数字化资源建设,这些特色项目极为注重在学校层面上的信息化环境的系统构建。由此可见,以特色项目为主要载体的信息化建设对项目学校构建校园一体化信息环境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

由于一体化信息环境面向全校建设,涉及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人员技术培训、系统管理应用等方面内容,相应的工作层面广、工作量大,关联性紧密,且仅有两年的建设时间,其中还包括政府招标等非实质建设的流程,因而虽然在特色项目相关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作为相应的建设成果难如许多项目学校所期望的那么显著,其“典范”作用仍有待突显。这从示范校验收总结报告提及的信息化建设相关“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每所学校典型案例数量一般为3~5个,典型案例作为项目学校建设经验与成果的凝练和总结,典型案例的评价主要关注“案例的典型性、操作性、示范性”[3]。269所项目学校中仅有11所学校提交的典型案例与信息化建设有关,而开展信息化建设相关特色项目的112所学校仅有4所推荐了信息化建设相关的典型案例,见表2。可见,尽管“示范校建设计划”对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具有很大的推进作用,但由于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校本推广应用仍待不断探索,特别是需要以信息化的视角不断规范学校管理体制,形成科学有效的信息化工作机制,对硬件平台、软件平台、数据建设、应用管理等基本建设的工作流程做好职责分配与落实工作,以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以稳步推进,真正起到典范与引领作用。

(三)“共建共享”项目引领示范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其校本应用有待推广

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是示范校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必需内容。首批示范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途径一般有:参与“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共建共享”项目);成立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分中心;向企业或高校直接购买相应资源。其中,以参与“共建共享”项目的建设方式最为显著,并对首批示范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有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该项目面向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与创新发展,重点落实《示范校建设计划意见》对数字化资源的基本建设要求,因而受到首批示范校的高度重视。

根据“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所公示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第一批研发成果参研单位与参研人员名单”的统计分析[4],269所项目学校中共有131所首批示范校正式立项参与“共建共享”建设,各地区参与建设的比例如图1所示,而其他未参与“共建共享”项目的示范校,亦将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重点指向“共建共享”项目的重点建设内容上,特别是精品课程资源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由此看来“共建共享”在首批示范校数字化资源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与导向作用。

由于许多项目学校受项目经费以及示范校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的影响,使得参与“共建共享”的示范校着重建设重点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且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以协同共建模式形成,特别是校企间的合作,这些“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校本辐射应用推广将不断成为首批示范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以多方“共建”到校本“自建”,如何从“共享应用”向校本应用,如何使重点专业资源建设向其他专业资源建设的推广等诸多方面的过渡与转化均有待示范校在其“后示范”发展中不断探索。

(四)仿真实训平台确保示范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其仿真性与实训性有待融合

为改进职业学校中专业理论与实践学习严重脱节的问题,职业教育领域极为注重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开展落实离不开实训设施,限于经费、场地、安全等因素,许多示范校主要通过购置与建设专业的仿真实训平台来满足示范校建设对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设施要求,从而确保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在首批示范校建设中,几乎所有项目学校均在不同程度上提及仿真实训软件或平台的购置与搭建,仿真实训平台已然成为中职学校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支撑,有效确保了示范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贯彻落实。

由于技术设计与专业实际应用的限制,仿真实训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化工仿真实训主要有实操的仿真实训与电脑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即集散控制系统)的仿真实训。其中,实操的仿真实训可在较大程度上促进学生熟悉化工操作流程,但是这些实训平台与实际生产过程的压力、温度、物料等参数均有较大差异,使得这种实操仿真性与实际的生产实践有一定的出入;电脑DCS的仿真实训虽然可以设置相应的数据,但由于仿真系统在操作上的随意性与可恢复性等特征,难以促进学生形成化工专业所要求的安全生产意识。因而,在仿真实训平台设计与开发上,仿真实训平台的仿真性与实训性仍有待进一步融合,以使其真正能为教学实训所用,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与专业成长。

(五)校企合作模式保障了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其应用推进机制有待完善

首批示范校信息化建设更多的是一种从无到有的建设,建设时间仅为2年,而中职学校现有的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技术服务职能部门人员编制的工作主要是学校信息与网络平台、电教设备等的维护维修与管理,即便有能力自主设计与开发相应的信息管理平台、数字化资源平台等基础平台,也会受限于人员以及建设时限要求,难以确保信息化建设工作按时保质地完成。由此,首批示范校均不约而同地以校企合作模式开展信息化建设。无论是数字化校园、信息管理平台、示范校专题网站还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仿真实训平台等均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加以建设。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有力保障了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使得各示范校均能按照教育部下达的项目建设《任务书》如期完成信息化建设任务。

尽管校企合作模式保障了示范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但这一模式使示范校后期的信息化应用过程中的校企磨合问题不断突显,即如何将企业的信息化产品过渡为适切校本信息化应用的校企磨合问题,这是信息化建设能否切实推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关口。以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为例,学校一般会按照自身的需求购买相应的功能模块,而在模块的使用上由企业方提供相应的教程与技术服务,相关内容并不包括相应的学校本土推广应用方案或者是系统应用的数据关联结构。由此校方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则需在校本培训、收集提供二次开发建议、实际工作流程与系统应用间的磨合等方面做大量工作。这些工作能否顺利开展是信息化建设成果能否切实推进学校发展的关键,亟需校方完善现有的保障机制,以确保信息化应用在企校间顺利过渡。

二、首批中职示范校信息化“后示范”发展对策探究

当前,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已完成示范校项目建设计划,并全面进入深化项目建设成果、推进学校改革与创新发展的“后示范”发展时期。对于如何开展好示范校的“后示范”建设,鲁昕副部长提出“更加注重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等8项要求[5],而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将成为首批示范校“后示范”建设的重点发展内容。为促进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全校师生共享、切实推进学校现代化发展,中职示范校可通过关注多维度构建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多层面加强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多方位推进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等方面切实展开其“后示范”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强自身的示范引领与模范带头作用。

(一)多维度构建信息化建设保障机制

一是保障数据标准的统一建设。在示范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数据建设工作主要由企业完成,易使企业依靠系统平台自身的容错性而形成一种“需要哪些数据就建设哪些数据”的固有建设模式,对数据间的系统规划以及业务平台的不断拓展应用关注较少。随着信息化业务平台的应用不断拓展,数据建设工作将会愈发庞杂,基于学校层面上的数据标准的统一建设显得越发重要而迫切。数据标准的统一建设工作的开展涉及到业务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信息共享,该项工作的推进与实施可能在部门协调沟通过程中遇到较多阻碍而使工作进展滞后,导致数据标准的统一建设工作愈发艰难,学校教学与管理信息化水平难以获得提升,甚至是前功尽弃。由此,学校要形成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数据标准的统一建设工作尽早完成,为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水平提升打下坚实的数据基础。

二是保障数字化校园视角下的学校管理流程再造。数字化校园在建设理念和流程应用规则上一般与示范校现有的管理流程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数字化校园的推广应用工作容易因管理与应用流程上的冲突而难以顺利推进。示范校需充分理解与权衡数字化校园应用与学校实际管理流程间的差异,再造学校管理流程,形成学校现代化管理体制,以确保学校管理流程再造的科学性与顺畅性,以推进信息化发展模式下的学校管理范式转移与学校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升。

三是保障教学核心业务平台的推广应用。示范校信息化工作面向全校展开,为使全校师生切实感受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效用,形成初步的应用意识,并为日后信息化产品的深入应用奠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自信力,示范校可首先从教学核心业务平台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面向全校推广应用。一方面,教学管理系统作为教学核心业务包括师生基本信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安排、成绩管理等业务,涵盖层面最为广泛,且企业在该系统的顺利应用与实践的保障力度最大;另一方面,。教学管理作为日常教学的必需工作,使教学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具有严格的时限与推进压力,需要各相关部门间鼎力协助与有效执行,这就要求示范校能形成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教学核心业务系统平台应用的顺利推广。

四是保障基于学校发展实际的信息化产品二次开发。由于企业信息化产品与学校发展实际间存在差异,在信息化产品的校本推广应用中,企业信息化产品与学校业务实践之间需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不断进行磨合,即前文提及的“学校管理流程再造”与企业信息化产品的“二次开发”。一方面,需要学校在应用人员配置、管理规范、应用制度上做一定的调整;另一方面,则是将推广应用中的信息化产品问题反馈给企业方,由企业方对信息化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二次开发的基础是尽可能推进各信息化产品的应用,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适切学校发展的二次开发意见,其进程极大影响着信息化产品校本推广的进程与力度,因而学校须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确保二次开发进程的顺利展开。

(二)多层面加强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校内人员调配形成基层部门信息化应用队伍。一方面,由于示范校的信息化建设涵盖层面广、系统业务开展所涉部门多、信息化推广应用实施工作量大,实际的信息化建设工作非学校原有的单一技术服务部门或系统应用人员所能承担;另一方面,由于系统应用会深入具体的业务层面,涉及大量跨部门协调应用与管理的业务工作,因而,有必要基于部门配置信息化应用人员以形成学校基层部门信息化应用队伍,有力保障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二是通过引进教育技术人才优化技术部门信息化服务团队。与示范校信息化前期建设注重基础设施架构及平台搭建不同,项目学校的“后示范”发展需关注企业信息化产品的校本推广与应用,使其有效优化学校现有的教学与管理,切实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教育技术人才在学校信息化发展中从微观的学习认知层面到宏观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均有涉猎,且其专业发展始终聚焦于应用技术服务教育、优化教育、改革教育与发展教育,具有更多的教育与技术间的互动意识、应用技术服务教育的意识、推进教学与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育技术人才将可在项目学校信息化“后示范”建设中发挥独特的专业优势。因而,在“后示范”发展中,项目学校可通过引进教育技术人才加速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优化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的发展。

三是通过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融合发展培育学校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领导力应注重突破以往关注学校领导信息化能力建设的理解,而将重点放在优秀专业教师或信息化管理人员自身对教学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之间的双边互动与理解上,学校可通过引导专业教师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工作,使技术服务部门的教育技术人才开展专业课教学,以促进其对信息化教学与管理间互动关系的实践体验与总结反思,加速适切本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应用,从而促进学校特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方位推进信息化应用整体发展

一是教学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并行发展。教学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二者只有协调一体发展,才可使示范校信息化建设成果切实为全体师生所共享,才可为学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更为科学与广阔的视角。因而在信息化应用保障机制建设与信息化服务队伍建设中需重点考虑教学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并行发展,这是切实提升学校信息化水平,促进学校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与服务支持并行发展。通过让教育技术服务支持人员与教师共同参与相关培训,不断形成适切本校教师发展的信息技术培训体系,为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提供有力的引导与服务支撑。

三是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并行发展。以往许多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局限于自身,而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与管理中总给教职工以“外来者”的形象,难以融合到自身的发展应用当中,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质量的提升容易受阻,因而示范校需要突破以往的信息技术应用视角,通过关注信息技术应用与研究的并行发展,促使教职工在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上,通过教职员工自身的不断反思与经验总结,形成信息技术应用的“马太效应”,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切实融合到中职教学与管理发展中,推进学校信息化教学与管理质量的大幅提升。

致谢:论文部分资料的收集整理获得了国家首批中职示范校之一——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曾繁京校长、马武飙副校长、信息中心庞伟主任与化学技术应用系符智坤老师的协助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一批项目学校检查验收总结报告公示[EB/OL].[2014-06-04].http://www.tvet.org.cn/Topics/h000/h02/1380521421d2971.html.

[2]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质量监测指标体系表[EB/OL]. [2013-08-07]http://211.100.7.133:8090/PMIS.

[3]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检查验收评价指标体系[2013-08-23]. [EB/OL].http://www.tvet.org.cn/Modelschools/h000/h02/1375342939d2727.html.

[4]中国职业教育信息资源网.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科研课题项目第一批研发成果参研单位与参研人员名单[EB/OL].[2014-10-17].http://www.tvet.org.cn/DigitalCampus/h000/h02/1375164677d2637.html .

[5]鲁昕.中职示范校“后示范”建设要抓好八项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3-12-24.

Key words The First Vocational Model schools;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Post-model development

Author Ruan Shigui, a Ph.D candiadate of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7); Zheng Yanlin, a professor of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阮士桂 郑燕林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2:

关于浙江省2009年上半年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现在,我受省政府委托,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报告我省今年以来重大项目建设特别是政府主导l生重大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

一、上半年重大建设项目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省人大的监督、推动下,全省各地、各部门以及重点建设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克难攻坚,全力推进我省重大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1~6月份,全省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18亿元,同比增长24%,完成年度计划的68.7%。与此同时,大力推进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年度计划的实施,全年共安排重大项目81个,计划投资1838亿元;截止6月底已开工建设60个,完成投资71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39%。政府主导性重大项目建设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一)保障性安居项目。共安排4个打捆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66.7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26.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0%。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面积6.31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6421户;新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面积140.66万平方米。农民工公寓44.23万平方米;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开工8760户,完工3320户。

(二)农林水利项目。共安排14个打捆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211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82.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9%。钱塘江等千堤加固工程开工30公里,完成14公里,在建40公里;万里清水河道二期工程完成河道整治3093公里;完成沿海防护林工程102.8万亩;合溪水库、洞头陆域引水等在建工程进展顺利;舟山大陆引水二期、浙东引水萧山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温台沿海、杭州湾产业带围垦工程分别完成6.23万亩和3.98万亩。

(三)基础设施项目。共安排50个项目,已开工建设30个;年度计划投资1177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419.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6%。其中:

——交通项目。共3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20个。沪杭、宁杭、杭甬客专及杭州东站“三线一枢纽”全面施工,温福铁路浙江段于7月1日开行货车,甬台温铁路计划于8月1日开行货车。10月1日开通客车。舟山凉潭矿石中转码头、钱江通道(隧道)及接线工程、丽龙庆高速公路龙泉至庆元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宁波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绍兴至嘉兴跨江通道全面施工;金塘大浦口集装箱码头1号泊位主体基本建成;杭州萧山机场二期工程的社会停车场及道路工程已完工并交付使用,国际航站楼主体工程结顶。

——能源项目。共15个项目,已开工建设9个。上半年电力开工机组达582万千瓦,建成投产120万千瓦。浙能乐清电厂二期工程、嘉兴电厂三期工程和绍兴滨海热电项目先后获国家发改委核准。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滩坑水电站2号机组完成72小时试运行;温岭东海塘风电场项目已经建成投入运行;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工程线路1334公里,变电容量1424万千伏安。

——信息网络项目。共1个打捆项目,已开工建设。3G移动通信网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固定电话网、传输网、数据网、支撑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

(四)社会事业项目。共安排6个打捆项目,已开工建设5个;年度计划投资165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7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45%。高等院校新校区建设工程完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已建成;十四届省运会体育设施项目嘉兴国际网球中心工程已竣工,海宁射击馆1号楼主体工程完成;省长兴体育训练基地25米射击馆已封顶,50米射击馆和决赛馆工程即将封顶;欠发达地区下山搬迁农民0.86万户3.2万人;千万农民饮用水二期工程新解决农村饮水人口110万人。

(五)生态环保项目。其安排5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193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102.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3%。年度计划安排的100个“811”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有52个项目基本建成;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建成559公里。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投资55亿元;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成投资42亿元。

(六)自主创新项目。共安排2个打捆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年度计划投资25.7亿元,上半年完成投资8.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32%。29家科技创新平台完成专项经费审计,正抓紧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筹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5家,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16家。

二、推进重大项且建设的主要工作

今年的重大项目建设,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项目数量,与往年相比都有较大幅度的±曾长,建设任务十分繁重。为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投资的重大机遇,今年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着力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加大工作力度,强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了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一)着力加强组织领导。一是领导高度重视。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作为“保稳促调”的重要措施,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研究部署推进工作。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经常深入一线,视察重点工程建设,检查指导和推动工作。市县各级领导十分重视抓重大项目的规划、衔接和实施工作。二是及早部署落实。今年重大项目建设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抓得早,抓得紧。年初,就制定了全省重点项目建设、“三个千亿”工程及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年度计划。3月初,召开全省重点建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落实了今年重大项目建设的各项目标任务及相关措施。三是加大工作力度。全面跟踪、监测全省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动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起草了《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有效增长的意见》,提出六方面的政策建议。以浙委办[2009]70号文件印发实施,加大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力度。

(二)扎实推进前期工作。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基础在前期。今年以来,我们在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上下功夫,见实效。一是加大项目催批力度。加强前期办驻京联络组工作,专门派出三人驻京催批项目,及时做好项目上报和衔接、争取工作。目前,上报国家核准、审批的30个重大项目中,已有11个完成报批任务,有7个已批项目建议书,其他项目都取得较大进展。二是加快省级项目审批。组织编制了《浙江省2009年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着力加快67个省审批、核准项目的进度,力争34个项目年内开工建设。三是完善联动审批机制。按照减少项目审批前置条件、减少审批部门、减少审批环节、减少审批时间的“四减少”要求,建立健全省级部门项目联动审批机制,着力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

(三)全力落实中央投资。针对扩大内需中央投资计划项目范围广、条件要求高、开工时间紧、申报时间短等情况,各地各相关部门发扬“五加二、白加黑”精神,认真负责地抓实

施工作。一是迅速组织项目申报工作。做到第一时间进行研究、部署,明确各地各部门责任,加强对口衔接沟通,加大争取支持力度。截止目前,我省共争取到扩大内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资金四批共42.11亿元,项目1233个。二是认真实施新增中央资金项目计划。迅速下达国家各批次投资计划,明确项目投资量和实物量,加快资金拨付进度,协调解决存在困难和问题,并督促做好地方资金配套工作。目前,我省第一批中央投资计划的40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单个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第二批391个项目已有256个开工建设,单个项目地方配套资金已到位75.23%;第三批302个项目正在陆续开工之中,第四批项目计划正在分批次下达之中。三是深入开展新增中央资金专项检查。除了积极配合中央督查组开展面上检查外,按照国家对开工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和发现问题整改“三个100%”的要求,及时召开全省电视电话会议进行部署,同时组织专门检查组有重点地到项目所在地进行监督检查。从检查情况看,我省各级各部门行动迅速、措施有力,项目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受到了中央督查组的充分肯定。

(四)积极协调解决问题。今年重大项目建设任务重、困难多、难度大。各地、各部门千方百计克难攻坚,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创造条件。一是加大协调推进力度。今年以来省发改委就先后召开了20多次联席会议、专题协调会,数十次赴工程现场检查,加快推进以铁路“三线一枢纽”和“三路一桥”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充分发挥各级重点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及时汇总信息,认真分析问题,研究解决办法。深入一线,现场协调解决具体问题。三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举办项目业主与银行融资洽谈会,构建项目融资平台,目前已到位信贷资金600多亿元。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企业债券发行计划,6月底已争取国家发改委批准债券发行企业13家,发行中长期企业债券218亿元。四是做好项目建设用地保障工作。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家用地指标;已专门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6万亩。同时,在土地挖潜上想办法,在项目集约用地、开发低丘缓坡和围垦造地上作文章,努力解决重点工程建设用地指标、占补平衡等问题。

(五)切实加强监督管理。按照加强重点项目管理的要求。突出抓三个方面:一是加强项目稽察工作,重点组织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级医院)建设等六类项目的稽察。二是组织开展全省重点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检查,不断加强重点建设质量、安全监管。三是加强招投标活动行政监督,逐步完善全省统一招投标平台建设。同时,积极开展立功竞赛、现场慰问和宣传引导工作,营造良好氛围。

今年以来,我省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投资的平稳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387亿元,同比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7.9%,增幅创近5年新高。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前期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项目前置审批涉及必需的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规划选址、水土保持、安全评价等环节,获得审批、核准时间比较长。同时,由于投资较大和效益的不确定性,部分项目业主组建较为困难和滞后,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的进展。

2、项目落地方式有待进一步探索。我省人多地少、农保率高、土地可利用空间小,对项目落地制约逐年明显。一方面,许多项目因涉及基本农田,一时无法进行土地预审,影响项目的报批。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由于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补划困难,无法完成用地申报材料的组件工作,项目也难以落地,影响按时开工建设。需要我们积极开拓思路,研究探索应对措施。

3、资金保障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省各级财政减收增支因素较多,同时建设项目多、任务重,对财政性资金需求大,建设资金筹措难的问题趋于突出。一方面,资本金筹措压力大。如已开工的“三线一枢纽”铁路项目,省方出资年度计划84.41亿元,经努力,现已到位33.76亿元,但三、四季度还需到位资本金约50.65亿元,有的市县压力很大。另一方面,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地方财政配套难。目前,前面批中央新增预算内投资项目已经完成投资计划的42%,而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到位48亿元,只占应到位配套资金的36.7%。

4、征地拆迁工作有待进一步强化。今年以来,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征地拆迁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但仍有少数项目因补偿标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不能如期开工建设,影响了一些项目的进度。

上述这些问题,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们将认真分析研究。采取有力措施,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三、下阶段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工作重点

当前,我省面临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重大项目的建设,近期印发实施的《关于进一步推动项目建设、确保投资有效增长的意见》,出台了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有力政策措施。二是上半年的重大项目投资完成情况总体良好,为全年投资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基础。按历史数据分析,四个季度投资完成比例大致为1:2:3:4,即上半年占全年计划的30%左右,下半年占70%左右。今年上半年,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项目已经完成年度计划的39%,预计可如期完成年度建设计划。三是铁路“三线一枢纽”工程的全面施工建设,一大批重大建设进入施工高峰期,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下阶段,我们将切实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实施三大计划,力争超额完成。认真组织实施政府主导性重大建设计划、“三个千亿”工程投资计划、重点项目建设等重大项目年度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责任,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确保三大计划分别完成投资1838亿元、1510亿元和1050亿元,力争超额完成年度重大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同时,于今年年底前编制三大计划的2010年度实施计划。

(二)抓住三个重点,确保加快推进。一是抓在建项目,加快铁路“三线一枢纽”、滩坑水电站、合溪水库、泰山核电一期扩建、乐清电厂二期、嘉绍通道、廉租住房项目等59个重大项目的建设,确保按期完成计划进度。二是抓开工项目,争取开工建设杭长、金温铁路扩能改造、九景衢铁路浙江段、宁波铁路枢纽新“三线一枢纽”工程、舟山六横电厂等22个重大建设项目,努力实现重大项目建设可持续性发展。三是抓前期项目。深入实施《浙江省2009年上报国家审批、核准的重大建设项目前期工作计划》、《浙江省2009年省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计划》,对执行情况实行“一季度一通报”。积极推进三门核电二期、浙江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等上报国家审批、核准项目的报批工作,推进省审批、核准的67个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完成年度前期任务。同时,尽早启动编制“十二五”

重大建设项目规划,谋划一批关系我省长远发展的重大储备项目。

(三)破解三大难题,缓解瓶颈制约。一是破解项目落地难。继续积极争取国家对重大建设项目土地指标的支持,用好省内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专项用地指标。深入实施“百万”造地保障工程。积极引导各地各部门和项目单位,加强项目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开展土地整理置换,着力解决部分地方用地占补平衡难题。二是破解资金筹措难。积极争取各类国家专项资金,抓好中央预算内已到位瓷金项目的实施;督促各地积极统筹安排各类专项资金,用于中央和省重大项目配套。安排我省2009年政府债券用于重大建设项目。加强重大建设项目融资的银项对接、洽谈,强化信贷支持,继续加大争取国家企业债券发行额度力度。三是破解开工进场难。加强重大建设项目征迁工作的综合协调,强化部门和区域协调衔接,对铁路、高速公路、输电线路、长输管线等重大建设项目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实施,力求从政策机制层面着手更好地解决征地拆迁难题。加强对重大建设项目征迁工作的动态跟踪,特别是强化对“三线一枢纽”工程征迁工作的协调、督查,确保项目的征迁工作按时完成。高度重视政策处理工作,做到法定程序、补偿政策、群众工作“三到位”。

(四)完善三个机制,创造良好环境。一是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按照“专项专题、分层分类”的原则,积极开展综合协调、专题协调、日常协调等三个层面的协调,积极发挥重点建设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努力形成上下联动、多方互动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工作新格局。二是完善项目建设服务机制。按照“合并审批、并联审批、下放权限、规范报件、缩减时限、公开透明”的要求,整合审批事项,健全完善项目并联审批机制,进一步加快项目审批进度。适时修订投资相关管理办法,研究制定项目委托(市、县)审批办法,加快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三是完善检查督促机制。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目标责任制管理,开展对全年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工程管理、质量、安全、进度等方面的量化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加强重大建设的资金管理和审计监督,强化工程招投标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与重大项目建设相适应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努力把重大项目建设成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对全省重大项目建设密切关注、高度重视,多次组织了专门视察活动。这次常委会又安排听取工作汇报。我们将以此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继续保持重大项目建设的良好态势。按照全年计划目标,采取有力措施,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厉志海

水利项目建设研究管理论文 篇3:

政府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中的委托代理博弈

摘要:政府投资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管理体制的内容包括多元化制度安排、多元化参与主体、多元化相互关系。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委托代理博弈关系研究表明,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是施工单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申请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招投标制度、建立竞争申报机制可提升项目法人委托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功能有助于促使施工单位选择努力施工策略,构建声誉激励机制则是促使施工单位持续选择努力施工策略的关键;尽管项目法人一般不会作出提前终止契约的选择,但契约中仍应体现“契约终止”的可能性,以便使施工单位产生足够的压抑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危机意识。

关键词:政府投资;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委托代理;博弈

文献标志码: A

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简称小农水)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功能是灌溉排水。小农水建设是其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小农水功能正常发挥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在国家逐渐加大对小农水建设投入及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的背景下,小农水项目工程雨后春笋般涌现,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小农水项目工程数量的增加,工程质量问题突现,如何提高小农水项目建设质量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小农水投入问题研究——投入主体研究[1-5]、投入机制研究[6-13],而有关小农水建设问题研究较少。因此,以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为例,在对其建设管理体制阐释的基础上,从博弈论视角研究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建立新型的小农水建设项目管理与约束机制,旨在推动小农水项目健康发展。

1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体制阐释

1.1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制度安排

依照国发[2000] 20号文件、水建管[2001]74号文件、《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的有关要求及小农水建设重点县的普遍做法,政府投资的小农水建设管理制度安排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1)项目法人制。由项目法人以契约为依据对小农水项目全过程和全方位负责的制度安排。(2)招标投标制。依据《招投标法》《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依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則遴选小农水项目施工单位的制度安排。(3)施工监理制。项目法人委托监理单位对小农水项目施工单位进行监理的制度安排。(4)契约链接制。以契约方式约束、规范、协调和链接项目法人与施工、监理等各单位之间经济关系的制度安排。(5)政府监督制。由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监督机构运用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主要以抽查方式对小农水项目建设各有关主体进行监督的制度安排,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等特征。

1.2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相关主体

(1)项目法人。是小农水项目建设责任主体,由本级政府批准成立,其主要职责包括负责落实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监督检查项目质量、进度及施工安全,组织或参与项目验收,管理项目档案资料等。(2)施工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具体负责小农水项目施工过程的水利工程建筑企业。施工单位依据项目设计文件、施工契约、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建设法规的要求进行施工并对项目质量负责(参见《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第31条);施工单位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构建质量保障体系、全面落实质量责任(《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第33条)。(3)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对小农水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管、通过提供有偿技术服务收取监理费、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监理单位无处罚权但有建议权,监理单位依据施工契约、委托监理契约、项目设计文件、相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等开展工作。(4)监督机构。是由政府授权依法对小农水项目建设各有关主体实施强制性监督检查的执法机构。监督机构的工作依据是项目设计文件、强制性标准及国家法律法规,监督重点是项目施工阶段各相关主体对项目质量的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的执行情况,监督手段是降低信用等级、取消投标资格及罚款等。

1.3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各相关主体间关系

(1)政府与项目法人之间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委托项目法人负责项目建设,对小农水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按目标成本——政府依据项目性质、规模及其多年运营的平均成本所确定的标准成本进行补贴,超过目标成本的支出由项目法人自行承担,若有结余则对项目法人予以奖励[14]。(2)监督机构与项目建设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监督与被监督关系。《水利工程质量管理规定》第10条规定,水利项目质量监督机构与建设、施工及监理等各主体之间是监督与被监督关系;监督机构对项目质量争议拥有仲裁权。(3)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委托代理关系。其一,双方之间是平等的契约关系,是以招投标方式进行选择的结果。其二,双方信息不对称,即施工单位(代理人)拥有更多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信息;项目法人(委托人)则拥有更多项目建设政策及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其三,双方具有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及各自目标上的差异性。项目的顺利完成可使施工单位如期获得项目工程款、项目法人如期获得相应的项目结余;项目法人的目标是高质量顺利完成项目以分享更多的项目结余,施工单位的目标则是以尽量低的成本完成项目施工任务以获取更多利润,从而有可能导致其偷工减料等机会主义行为发生。(4)项目法人与监理单位之间的关系:委托监理关系。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委托对施工单位的项目实施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理,其权责源自与项目法人签订的委托监理契约(图1)。

2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委托代理博弈模型构建

从以上分析可知,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过程涉及多元化主体之间的多元化关系,在所有这些关系中,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因此本研究从博弈论视角对这一关系进行分析。

2.1 基本假设

从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委托代理关系看,双方之间的合作是一个四阶段动态博弈过程:(1)项目法人发布项目指南后,施工单位决定是否申请项目。(2)施工单位进行项目申请后,项目法人决定是否进行委托。若无合适的施工单位申请,项目法人就要暂缓乃至撤销项目;若出现多家施工单位申请,项目法人就要通过招投标方式从中选定1家合适的施工单位来执行项目。(3)招投标过程完成后,中标的施工单位须要决定是否努力完成项目施工任务。(4)若项目法人对项目阶段性施工成果不满意,就要决定是否及时采取终止契约或撤销项目等方面的补救措施。

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委托代理博弈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点:(1)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依次而非同时进行决策,后决策者能够观察到先决策者的决策内容。(2)项目法人的利益与施工单位的行为密切相关。(3)项目施工过程存在不确定性,包括自然条件的不确定性(如恶劣气候延误了工期)、市场状况的不确定性(如契约期内建筑材料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动)等。(4)因不确定性、信息非对称性(前文所述)及由此产生的不完全监督性的存在,项目法人不能完全和直接控制施工单位的行为,从而不可能依据施工单位的努力程度而只能依据其工作成果支付报酬。根据这些特点作出如下基本假设。

假设1,博弈方。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即项目法人把小农水项目委托给施工单位建设,项目法人是委托人,施工单位是代理人。小農水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均为理性经济人和风险中性者。

假设2,策略集。项目法人的策略选择:是否委托施工单位建造小农水项目;委托之后是继续履约、变更契约还是终止契约。施工单位的选择:是否申请小农水项目;接受委托后是否努力施工。

假设3,项目法人支付给施工单位的报酬。包括2个部分:(1)固定报酬,如项目开工时项目法人支付给施工单位一定比例的工程款。(2)变动报酬,即依据施工单位的工作结果从而项目法人的收益状况支付给施工单位的报酬。

假设4,施工单位的行为程度。用其努力程度表示,即施工单位努力施工意味着其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反之,如果施工单位不努力施工,则说明其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特别是活劳动(人力资本)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有偷工减料等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生。

假设5,施工单位的成本函数。施工单位的成本是其努力程度单调递增的凸函数,若用E表示施工单位努力施工时付出的努力程度,则其成本为C=C(E);若用e表示施工单位不努力施工时付出的努力程度,则其成本为C=C(e),显然有C(E)>C(e)。同时,假设施工单位有正的机会成本,即不接受委托时的得益(即从事其他工作所获收益)J。

假设6,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的得益均为各自的净收益。

2.2 模型构建

根据项目法人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博弈特征及以上假设构建双方之间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具体包括4个阶段的内容。

阶段1,施工单位选择是否申请项目。若施工单位选择“不申请”,则其得益源自机会成本J;此时项目法人的得益为K,若把项目前期可行性研究及其项目立项成本等因素考虑在内,一般有K≤0。

阶段2,项目法人选择是否委托项目。(1)若申请者中无合适的施工单位,项目法人选择不委托项目,其得益与施工单位不申请时完全相同。(2)若项目法人从申请者中选定施工单位并与之签约,那么施工单位就要在下一阶段对其施工努力程度作出选择。

阶段3,施工单位选择是否努力施工。(1)施工单位通过努力施工使项目得以圆满完成,项目法人将得到较高的收益H,但要向施工单位支付报酬G(固定报酬)+f(H)(变动报酬),项目法人得益=H-G-f(H);施工单位得到报酬G+f(H)的同时也要付出较高的成本C(E1),此时施工单位得益=G+f(H)-C(E1)。(2)施工单位不努力施工也能顺利完成项目工作(未被监管到),项目法人将得到相同的收益H,且要给施工单位支付同样的报酬 G+f(H),这样施工单位仍可得到报酬G+f(H),但因其努力程度较低,其成本为C(e1),此时,项目法人得益=H-G-f(H);施工单位得益=G+f(H)-C(e1)。由于施工单位的工作成果并非完全取决于其努力程度,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其不得不面对项目法人下一阶段的选择。

阶段4,项目法人在继续履约、变更契约和终止契约3种方案中作出选择。(1)继续履约。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情况表示满意,从而使契约继续履行,这种情况下无论施工单位是否努力施工,项目法人的得益均为H-G-f(H);而施工单位在努力施工时得益为G+f(H)-C(E1),不努力施工时得益为G+f(H)-C(e1)。(2)变更契约。项目法人对项目实施情况不满,从而对契约进行变更——增加项目内容或使项目延期完成,这种情况下项目法人会有所损失,其收益降为h(hC(E1)],得益为G+f(h)-C(E2);不努力施工情况下,则其得益为G+f(h)-C(e2)(有e1

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博弈模型可用图2的博弈树表示。

3 小农水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委托代理博弈模型逆推归纳法分析3.1 第4阶段项目法人是否选择终止契约策略的条件

依前文所述,继续履约、变更契约、终止契约3种情况下,项目法人得益分别为H-G-f(H)、h-G-f(h)和k-G,依据博弈方的理性经济人假设,项目法人通过比较H-G-f(H)与k-G或h-G-f(h)与k-G,即H-f(H)与k或h-f(h)与k的大小作出决策。一般有H-f(H)>0,h-f(h)>0,k<0,从而有H-f(H)或h-f(h)>k,即H-G-f(H)或h-G-f(h)>k-G。

命题1:终止契约不仅给施工单位带来巨大损失,同样给项目法人带来损失,因此项目法人一般不会作出提前终止契约的选择,而是积极采取弥补措施(比如变更契约)以使自身损失降到最低,但在契约中应体现“契约终止”的可能性以便使施工单位产生足够的压抑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危机意识。

3.2 第3阶段施工单位是否选择努力施工策略的条件

在第1阶段施工单位选择“申请”。第2阶段项目法人选择“委托”的情况下,第3阶段施工单位选择“努力施工”还是“不努力施工”。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施工单位的收益及努力程度与其工作成果并非线性关系,假設施工单位努力施工情况下发生继续履约、变更契约和终止契约的概率为αi (i=1,2,3,且∑αi=1);施工单位不努力施工情况下发生继续履约、变更契约和终止契约的概率为βi(i=1,2,3,且∑βi=1)。这样就有:(1)努力施工情况下,施工单位期望得益E(πE)=α1[G+f(H)-C(E1)]+α2[G+f(h)-C(E2)]+α3[G-C(E3)];项目法人期望得益E(ФE)=α1[H-G-f(H)]+α2[h-G-f(h)]+α3(k-G)。(2)不努力施工情况下,施工单位期望得益E(πe)=β1[G+f(H)-C(e1)]+β2[G+f(h)-C(e2)]+β3[G-C(e3)];项目法人期望得益E(Фe)=β1[H-G-f(H)]+β2[h-G-f(h)]+β3(k-G)。(3)若E(πE)>E(πe),施工单位选择努力施工策略;否则,选择不努力施工策略。

命题2:施工单位选择努力施工策略的条件是E(πE)>E(πe)。

推论(1):强化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功能有助于促使施工单位选择努力施工策略。强化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功能意味着监管手段的改进、监管密度的提高及处罚力度的加大,从而也意味着施工单位选择不努力施工策略的成本增加、得益下降,当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功能强化到使得G+f(H)-C(E1)>G+f(H)-C(e1)、G+f(h)-C(E2)>G+f(h)-C(e2)、G-C(E3)>G-C(e3),从而使得E(πE)=α1[G+f(H)-C(E1)]+α2[G+f(h)-C(E2)]+α3[G-C(E3)]保持不变的同时使得E(πe)=β1[G+f(H)-C(e1)]+β2[G+f(h)-C(e2)]+β3[G-C(e3)]下降(假设αi、βi的分布保持不变)以至于E(πE)>E(πe)时,施工单位就会选择努力施工策略。

推论(2):构建声誉激励机制可促使施工单位持续选择努力施工策略。若仅进行1次博弈(一锤子交易),施工单位可能会从其机会主义行为中获得更大收益[不努力施工却继续履约的情况下G+f(H)-C(e1)>G+f(H)-C(E1)],但从长期来看机会主义行为所得微不足道,施工单位要想在小农水项目建设市场长期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树立良好声誉,持续选择诚信施工、努力施工策略。构建声誉激励机制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的信息传递平台,使施工单位的信誉现状、历史业绩得以记录和再现,使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结果得以及时反馈,使同行及社会的评价得以广泛传播。

3.3 第2阶段项目法人是否选择项目委托策略的条件

包括2种情况:(1)施工单位在第3阶段选择努力施工情况下,只要项目法人选择“委托”的期望得益大于其选择“不委托”的得益,即E(ФE)>K,项目法人就会选择“委托”并与施工单位签约,否则就会选择不委托。(2)施工单位在第3阶段选择不努力施工情况下,只要项目法人选择“委托”的期望得益大于其选择“不委托”的得益,即E(Фe)>K,项目法人就会选择“委托”并与施工单位签约,否则就会选择不委托。

命题3:项目法人选择委托策略的条件是E(ФE)或E(Фe)>K。

推论:完善招投标制度、建立竞争申报机制可提升项目法人委托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完善的招投标制度和竞争申报机制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施工单位参与竞标,进而促进公平竞争、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助于使项目法人对参与竞标的施工单位资质状况进行理性分析,全面考察和掌握其人力资本、技术水平及综合能力等情况,把真正有实力的施工单位遴选出来。所有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项目法人委托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项目法人最终寻找到满意的委托方案——即寻找到符合E(ФE)>K这一条件的施工单位。

3.4 第1阶段施工单位是否选择项目申请策略的条件

若项目法人在第2阶段选择“不委托”,那么施工单位选择“申请”或“不申请”结果都一样;若项目法人第2阶段选择“委托”,那么仍然有2种情况:(1)施工单位在第3阶段选择努力施工,期望得益为E(πE),若选择“申请”的期望得益大于选择“不申请”的得益,即E(πE)>J,施工单位选择“申请”,否则选择“不申请”。(2)施工单位在第3阶段选择不努力施工,期望得益为E(πe),若选择“申请”的期望得益大于选择“不申请”的得益,即E(πe)>J,施工单位选择“申请”,否则选择“不申请”。

命题4:施工单位选择申请项目策略的条件是E(πE)或E(πe)>J。

推论: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是施工单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申请的前提和基础。在项目申请阶段,施工单位只有充分认识和明确自身技术水平及资本结构等状况,充分了解所申请项目的自然特性、技术特性、经济特性乃至社会特性,充分研究自身技术、资本及资源状况与所申请项目之间的适应性和匹配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多方案比较才能作出是否进行项目申请的理性抉择。

4 结论

政府投资的小农水项目建设管理体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涉及到多元化的制度安排、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及多元化主体间的多元化相互关系。在多元化主体间的多元化相互关系中,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是最基础和最基本的关系,通过对这一关系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是施工单位决定是否进行项目申请的前提和基础;完善招投标制度、建立竞争申报机制可提升项目法人委托行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强化监理单位和监督机构的监管功能有助于促使施工單位选择努力施工策略,构建声誉激励机制则是促使施工单位持续选择努力施工策略的关键;尽管项目法人一般不会作出提前终止契约的选择,但契约中仍应体现“契约终止”的可能性以便使施工单位产生足够的压抑其机会主义行为的危机意识。

参考文献:

[1]唐 忠,李众敏. 改革后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主体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5(2):34-40,79.

[2]谭向勇,刘 力. 粮食主产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探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07(4):41-46,111.

[3]王朝明,杜 辉. 农业水利设施的历史变迁与治理政策选择[J]. 改革,2011(1):65-73.

[4]贺雪峰,郭 亮. 农田水利的利益主体及其成本收益分析——以湖北省沙洋县农田水利调查为基础[J]. 管理世界,2010(7):86-97,187.

[5]俞雅乖. “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分析[J]. 农业经济问题,2012(6):55-60,111.

[6]Hayami Y B,Barker R. Price incentive versus irrigation investment to achieve food self-sufficiency in the Philippine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7,59:717-721.

[7]Easter,W K. Improving village irrigation systems:an example from India[J]. Land Economics,1977,53:56-66.

[8]王广深,王金秀. 促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财政支出政策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19-22,28.

[9]曹鹏宇. 农村改革新时期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探讨——以河南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9(9):83-88.

[10]何平均,李明贤.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研究[J]. 财务与金融,2012(3):88-92.

[11]贺雪峰,罗兴佐. 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均衡[J]. 经济学家,2006(1):62-69.

[12]甘 琳,张仕廉.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与融资模式偏好[J]. 改革,2009(7):125-130.

[13]张淑欣. 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32-36.

[14]简迎辉. 公益性水利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实施中的博弈研究[J]. 水利发展研究,2005(9):40-43.朱 晶,张腾飞,李天祥. 关税减让、汇率升值对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传递效应[J]. 江苏农业科学,2016,44(4):497-501.

作者:杜威漩 吕瑜 袁俊林

上一篇:市场经济体制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网络经济运行竞争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