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论文

2022-04-2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商业银行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中间业务上而不再是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传统借贷,金融理财业务正是中间业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随着国际化的趋势,外汇理财业务逐渐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自身的安全以及整个银行的资金安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论文 篇1:

北京地区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现状研究

【摘要】近年来,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借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及外汇市场逐步开放的东风,正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增长点,也即将成为投资者进行个人理财的主要方式之一。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通过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文献调研和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汇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关键词】个人外汇理财 汇率机制 初级阶段

一、相关文献回顾

外汇理财产品从诞生之日起,由于制度上的优势,发展步伐一直快于人民币理财业务。

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管理,如黄毅(2006)阐述了外汇理财产品风险管理的风险计量、操作风险、衍生交易等十大问题;顾少华、于叶阳、陈凡(2009)对世界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张晓朴(2006)对投资监管提出系统建设、交易限额等监管措施;王美琼(2007)分析了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

国外学者已经在银行外汇风险度量、外汇风险规避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其先进成熟的外汇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工具对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提供了借鉴。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外银行不断丰富套期保值等金融衍生产品,其已成为主要的汇率风险管理方式,具有更高的时效性、成本优势和更大的灵活性。然而,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

二、外汇理财产品概述

(一)外汇理财产品的简介

外汇是指:{1}外国货币。包括纸币、铸币。{2}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的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3}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欧洲货币单位。⑤其他外币记值的资产。

外汇理财产品是指个人购买理财产品时的货币只针对自由兑换的外国货币,收益获取也以外币币值计算。现在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有:货币、大宗买卖、贵金属(其中又有许多很小的門类)。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二)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

表1 外汇理财产品的风险类型主要是以下几种

三、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国内外对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研究大多是注重理论的分析,采取文献调研、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研究方法研究的却很少见,在所翻查文献中很少见到,所以这次本课题从个人投资者和商业银行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尤其注重个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研究。

为了使结论更加深入客观,本次研究专门设计了对投资者需求状况的问卷,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简单随机抽样,发放问卷800份,在发放及回收问卷后,将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以深入全面地了解投资者的需求状况。另外,通过查阅文献和到银行实地考察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商业银行对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从而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四、我国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问卷发放共800份,有效回收627份,有效回收率为78.375%。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总结出:

第一,被调查的有效的627人中,在18~25岁之间的被调查者有209人、26~32有177人、33~40的有153人、41~50有145人、50以上92人。在这个调查中也可以看出一点就是被调查者以年轻化为主,可是在中国的财富分布中主要财富掌握在45岁以上人群手里。可是他们大多数不愿意接受调查,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个人资料被泄露而遭致各种金融机构的各种形式的“骚扰”。这也是现在很多投资者比较厌烦的事,也是很多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方式和战略手段,怎样提高效率是关键。

第二,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对象当中,高中/中专及以下205人、大专科382人、研究生及以上180人。从中也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水平越来越向更高的教育层次发展,调查者中大部分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且主要是大专及本科。

第三,根据调查显示,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手里的闲置资金也逐渐增多,可是对理财产品的了解还是很不透彻的,对于外汇理财产品更是很少,被调查对象中非常了解41人只占8%、 了解部分146人占30%、很少了解134人占28%、不了解163人却占到了34%。在目前比较常见的理财产品中,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各有不同,在调查者中,选择银行理财产品188人、股票144人、基金123人、保险176人、房产66人,可是没有投资理财产品的人占的比重还是挺大的,有267人。

第四,随着网络信息化的普及,投资者的许多信息都是通过网络来了解的,大多数人了解外汇产品都是自己去网站查阅了解信息。但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投资者的信息了解渠道是有限的,而且较为盲目,很大部分的人是根据“经验者”的选择而选择。他们所能掌握的信息也不是很全面。

第五,由于大家对金融市场风险的担忧,不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钱投入未知的事情当中,所以被调查的757人中只有120人购买过外汇产品,仅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6%。其中购买美元的最多,欧元和日元也是较多的。但是多数人还是没有买过外汇理财产品的。此外,大多数投资者认为银行和证券公司风险较其他的金融要小,所以证券公司和银行是购买外汇理财产品主要的交易机构

第六,对于理财产品来说,广大投资者认为收益和风险是他们最关心的,投资就是为了使闲置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使它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当然期限也是很关心的,都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收益,并且时间越长,要承担的风险也就会越大。但是很多投资者认为不太懂那些理财产品是怎么设计出来的,而且也不需要理解,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投资后是否有收益,所以对于设计原理不太关注。时间太短利率不高,但时间太长风险有太大,所以折中之后就是能够在足够的时间里承担少数的风险而达到获取高效的利益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但是相比利率而言,投资者对风险更敏感,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会有多数人选择低风险型的投资方式。

图1 问卷调查分析摘录

综上,我们可知外汇理财产品在北京的发展前景很广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闲置资金的增加,怎样让大家把钱投资出来,是大多数的金融机构亟待解决的营销策略问题。另外就是设计怎样的理财产品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是一大问题。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外汇理财必将成为投资者以后面临的重大问题,外汇理财产品必将成为人们所熟知、所专注的金融产品之一。

五、北京地区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分析

(一)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银行主要外汇理财产品

(二)被调查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存在的问题

1.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一些商业银行在对相关产品进行宣传时宣传资料不全面,主要体现在没有提供必要的风险提示和便于客户理解的例子,只是一个简单的列表。对于一些更复杂的产品,银行在与客户签订合同时,没有为客户做出明确的关于理财计划合同相关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的解释。

2.专业人才异常匮乏。在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形势下,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尚不发达,但可以预计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所以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的衍生品,是维护我国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是从事国际贸易的衍生品的关键。但银行相关员工异常缺乏国际规则的衍生品交易的经验,不能对国际惯例灵活使用,以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宣传力度不够。金融机构对外汇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一直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状态。在银行营业大厅,只是把金融产品宣传册、宣传纸等陈列在一个专柜里,银行职员一般也都不会去主动介绍,客户根本不知道有这款理财产品。另外,有些理财产品具有复杂的条款,客户往往需要解释才能懂,但银行都没有主动介绍给客户。

4.“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商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也存在“跟风”的现象,一家银行刚刚发出新的品种,其他银行就能立刻跟进,一时间市场就会出现很多“克隆品”,这种“同质化”现象严重。此外,银行的外汇理财产品缺乏特殊的产品和个性化的项目,不能及时满足客户的需求。

六、针对出现各种问题的建议

(一)银行方面

从长远来看,我国的金融业务将面向海外市场,主要投资产品属于衍生品的范畴,个人外汇理财将是一项极具潜力的投资项目。这一举措与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创新实现战略转型和多元化经营的内在需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拓展空间。

1.突出个人外汇理财业务对银行转型经营的重要性。首先,个人外汇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能够提高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有助于商业银行实现收益来源的多元化和收入结构的优化;其次,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个人外汇理财业务与客户建立持久信任关系,成为客户完全可信赖的金融顾问,不仅能够极大的降低优质目标客户的流失率,还将促进理财业务与储蓄存款、银行卡、电子银行等不同业务类别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的实现。

2.提供特色服务,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而言,目前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市场还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目前国内银行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所以只有依靠特色的服务提高客户的认知度和荣誉度,商业银行应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客户,并为他们推出合适的个人外汇理财产品,不断更新理念,做到针对性服务,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产品和激烈的同业竞争中超出。

3.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银监会相继发布了《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银行与信托公司业务合作指引》等多项政策,很多投资对象的价值将被重新发现,更多的市场品种将被发掘,所以健全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风险管理方式和所开展的理财业务特点,制定具体而有针对性的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和风险管理规程,建立健全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并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二)投资者方面

1.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多方面了解行情。对于投资者来说,收益是他们投资的最终目标。面对变幻不定的市场环境,投资者应该慎重选择,学会基本的理财知识,并且多方面了解行情,尽量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自己造成的损失。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已经有自己的专门网站,投资者应该定期关注以了解情况。

2.丰富理财经验,学会分散风险。丰富理财经验,尝试多样化投资,学会分散风险,不要把全部“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3.避免跟风,理智投资。许多投资者并不懂得该如何去投资,都是看别人买什么就跟风,有的甚至听信那些投机分子的投机思想,盲目投资。针对这一现象,需要投资者培养自己的理财能力,加强鉴别能力。

七、结论

该项目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多种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调研方法,了解外汇理财产品的含义、种类、特征等。

二是实地访谈方法,通过实地走访银行等方法对商业银行外汇理财产品的供给情况的了解,揭示北京地区商业银行个人外匯理财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并且管理机制不全面的供给现状。

三是问卷调查方法,在街头简单随机抽样,主要调查区域是: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东城区、西城区、石景山区等区域的公共场合。发放关于“个人外汇理财产品的需求状况调查”的问卷800份,利用SPSS20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揭示投资者对外汇理财产品并不十分了解,并且也不太愿意去了解的现状。

通过对供需情况的调查分析,得出的建议结论是:银行从自身入手,提高产品研发质量和产品销售服务质量,以获得更多的优质投资客户。

投资者也应从自身入手,提高自身判断能力,开拓身边的资源,在了解行情的基础上理智投资。

参考文献

[1]黄毅.当前银行机构外汇风险管理的十大问题,2006.

[2]顾少华、于叶阳、陈凡.经济危机导致的国际经济环境改变对外汇理财产品市场的调查研究,2009.

[3]王美琼.制约产品差异化的因素,强调加强营销与服务,2007.

[4]王思程.外汇理财操作策略及其应用,2009.

[5]王欣.外汇理财内涵、特点及主要方式,2009.

[6]杜淼淼,许 敏,金义旻.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的对策研究,2009.

[7]陈凡.战略布局外汇理财,2009.

基金项目:本项目是北京联合大学“启明星”科技竞赛校级项目。

作者简介:邹林花(1991-),女,汉族,湖南人,北京联合大学本科学生;合作者:杨帆、蔡政熠、杨淼;指导老师:韩莉,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会计系教师,副教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北京联合大学“4131教学质量建设工程”课堂教学质量示范教师,主要研究领域:国际金融、银行管理等。

作者:邹林花 杨帆 蔡政熠 杨淼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论文 篇2:

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及风险防范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加快,商业银行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中间业务上而不再是利润空间不断压缩的传统借贷,金融理财业务正是中间业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随着国际化的趋势,外汇理财业务逐渐成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一个重要增长点,而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对业务自身的安全以及整个银行的资金安全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该文主要对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所处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对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及其风险防范提出相应处理措施,推动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下,银行外汇理财业务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盈利,还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模式以及综合竞争力等,这对农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在新形势下,推动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是农业银行实现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农业银行要想实现业务转型,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外汇理财业务的稳健发展还可以是规模的扩张得到有效的缓解,这对农业银行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现状,从理论上对外汇理财业务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外汇理财所面临的风险,进而对农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以及风险的防范提出了几点建议。

1 外汇理财业务发展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主要来自于以下动机,首先是人们进行相关交易活动的动机,其次是指为了防止意外的发生而持有货币的一种预防动机,最后是人们为了能够从购买有价证券获得利益的一种投机动机。这三种对货币需求的动机产生了居民对理财的三个不同层次。首先是由交易动机所产生的为应付日常开支而形成的资金管理层,其次是由预防动机产生的为预防不确定性而形成的资金储蓄层,最后就是由投机动机而产生的人们购买股票债券的投资层。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需求构成了理财业务的一个理论基础。

生命周期假说。人们的消费意愿是与家庭收入、年龄结构、利率水平等很多方面的因素所决定的。而一般一个人一生是与家庭息息相关的,主要分为家庭的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消费者的收入、观念等实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也就是说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收入支出安排,来使整个生命周期达到效益最大化。这个理论对研究消费者的风险收益偏好以及理财是非常重要的。

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夏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财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获取尽可能大的收益,而每一种理财工具都是收益与风险并存的,这就要对投资组合进行分析,来将资金以不同的比例進行投资分配,最终达到一个最有利的投资组合。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分析,投资者需要以高风险来换取高收益,以低风险来获得基础有保障的收益,这对外汇理财产品的设计是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的。

2 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外汇理财产品缺乏产品定价和避险的核心技术。农业银行的外汇理财业务开展的时间还比较短,还处于探索阶段,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农业银行还没有一个形成一个独立开发金融衍生生产品的模式,因此以借道外资金融机构的做法来进行分销赚取差价,这使得农业银行很难掌握金融产品的核心技术,这也就导致其没有对产品的一个定价权,从而不能够积极主动的对风险进行控制。

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少自主创新。在长期的分业经营、利率管制下,农业银行很多是在对国外银行的产品进行引进,而不是将产品本土化,进行主动创新产品的开发,这就使农业银行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产品,这样不仅不利于银行竞争力的提高,更不利于产品创新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会使得金融业务平台的重复性建设,各个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趋同,从而只能获取越来越少的边际效益。

外汇理财业务定位不明确,缺少业务统一管理机制。在农业银行进行经营转型以及进行业务调整的阶段,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77期2014年第45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没有对外汇理财业务形成一个清晰的定位,仅仅将其视为稳定客户、吸收存款的一种辅助措施,这样对外汇理财业务很难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对理财产品的研发、销售和管理都没有明确的分工,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也不够顺畅,因此对理财业务的管理效率也比较低下。

风险防控能力不够强。第一,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在农业银行的发展中,还存在着对风险管理的作用认识不足的现象,因此很难形成一个全程的风险管理意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对风险的抵抗能力下降。第二,规章制度的建设不能满足需求。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理财产品也实现了一定的革新,而规章制度的建设却没有跟上步伐,这就使得规章制度滞后,部门满足管理上的需求。第三,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一般只限于对信用风险的管理,而对市场以及操作风险明显存在着认识不够、管理不足的现象,因此需要对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进一步的完善。第四,缺乏先进的风险管理工具,管理能力不足。

3 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发展的措施建议

要进一步完善业务体系。农业银行要想使得外汇理财业务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业务体系,并将这种业务构建成一个核心的利润收益中心。首先要对业务的组织架构、制度体系以及业务流程进行规范化、合理化。同时还要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要从多方面来对人员进行考察,选拔优秀的人才来做好业务安排。还要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明确前中后台的职责分工,来进行风险的控制,并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将信息化作为业务体系建立的一个重要基础。

加强产品创新。农业银行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就不能仅仅引进国外银行的现成经验,还要对外汇理财产品进行不断的开发、设计,最终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者以及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只有实现了自主研发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竞争力,形成一个健全的体系,推动外汇理财业务的发展。

加强队伍建设。为了提高外汇理财业务的服务水平就要加强外汇理财队伍的建设,要使外汇理财人员对理财产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认识,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水平,并且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以及信任度。要对理财人员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激励,激发其工作潜能。

4 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措施建议

在宏观上对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首先要合理运用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来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加强对理财产品的定位、功能以及投资方式等的具体规定,出台相关法规来实现适度的监管。外汇理财市场还需要进行有效的自我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行业自律。

在微观上对农业银行外汇理财业务风险防范的建议。首先要制定一个严格的操作流程,使得操作风险得到制约。并且要采用科技的受到对员工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排查,从源头上防止操作风险的产生。对于突发事件,要形成一个应急处理的方案。其次,要通过对客户的准入以及信用的管理来加强风险管理。通过事前的控制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最后,要建立一个现代化的风险管理系统,并且采用多种手段来对风险进行评估。

在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下,外汇理财业务已经成为农业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点,因此,农业银行要对其面临的现状进行分析,了解外汇理财业务所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系列解决方案,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将其风险降到最小。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作者:倪爽

个人外汇理财业务风险论文 篇3:

碳中和不能依赖种树,但林业碳汇是门大生意


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盏乡东窑村附近的京津冀地区林业碳汇计量监测标准化示范区。图/IC

种一棵树可减少多少碳排放?答案不一,但有时候是负数。

在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各国和各大企业都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al-based Solutions, NbS)作为必选项。例如,蚂蚁集团、苹果公司,以及众多高耗能企业在制定碳中和实施计划时,都宣称要使用NbS来解决无法减排的部分。

但是,NbS有诸多使用限制,其抵消碳排放的整体作用不大,并且在其自然衰亡的过程中,最终还将净排放出二氧化碳。

根据自然资源部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发布的标准,NbS是指保护、可持续管理和恢复自然的和经改变的生态系统的行动,有效和适应性地应对社会挑战,同时提供人类福祉和生物多样性效益。IUCN倡导依靠自然的力量和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应对气候变化等多项社会挑战。

在实现气候环保目标时,NbS指通过保护生态系统的方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最典型的做法即植树造林,增加林业碳汇。

碳汇一词源于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意为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广义的林业碳汇指森林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

更绿色环保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之一,但将目标作为手段,目标就将难以实现。《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关注NbS的人士认为,提高森林覆盖率对减少碳排放的作用有限,仅依靠植树造林等NbS手段难以实现碳中和。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潘家华日前公开抨击了夸大NbS功能的现象。他说,一提碳中和,森林碳汇就热情高涨,有喧宾夺主之势。然而,森林等生态系统都是气候中性碳,依靠栽树推动碳中和是不切实际的。

NbS不仅难担碳中和大任,其涉及的技术、经济,以及社会伦理方面的难题挑战也不容小觑。不过,从单个企业的角度看,在碳排放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林业碳汇等NbS路径的确是一门有潜力的生意,可实现低成本减碳,也可将其做成可持续发展的业务。
NbS的兴起与局限

NbS一词源于世界银行2008年发布的《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和适应:世界银行投资中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017年,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等15个机构的研究表明,NbS可为实现《巴黎协定》制定的2摄氏度目标贡献30%的减排量。2019年,在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行动峰会上,NbS被列入加快全球气候行动的九大领域之一,并设立全球NbS联盟。

近两年全球多发的极端天气、森林大火等现象,以及全球推动碳中和的趋势,让NbS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根据牛津大学Nathalie Seddon等人2020年发表的论文,NbS对气候变化的作用可大致分为三类:降低在气候风险下的暴露,例如抵御侵蚀和风化、维持较干燥和气候较极端区域的自然资源;降低气候敏感度,例如通过强化和多样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抵御气候冲击;支撑气候适应潜能,例如为治理转型和赋能提供条件。

科学界的共识是:修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增加森林面积,是迄今为止从大气中移除碳的最具潜力的方式。与基于工程学的碳捕集和储存相比,设计和施行良好的NbS能够同时提供一系列复杂而珍贵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NbS的确是达到碳中和、应对气候危机的重要助力。但是,NbS的运用会有多种限制。人类活动排放的巨量温室气体,绝大部分不能靠自然生态系统去吸纳。

森林種植面积和土地面积有限,全球可开发和利用的碳补偿额度也有限。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东亚地区项目副总监袁瑛对《财经》记者表示,只依靠NbS不能解决全部甚至大部分的减碳任务。摆脱能源系统和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才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

绿色植物是碳汇,也是碳源。潘家华说,绿色植物属于气候中性碳,它们会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但它们的生命体终究要死亡,最后又回到了大气,不可能永远是碳汇。

NbS涵盖范围极广且包含很多变量,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绿色和平东亚地区森林与海洋项目经理潘文婧告诉《财经》记者,不同的NbS方案实施效果差异显著,从保护未受侵扰的自然生态系统,到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功能,再到创建新的人工管理的绿地,其作用和意义不可同日而语。此外,不同方案在设计和执行的过程中,由于当地社区的参与程度不同,其惠益对象的收益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场火灾就有可能让原本吸附二氧化碳的森林,变成排放二氧化碳的负碳资源。

国际气候与土地利用联盟项目副主任Christina McCain博士认为,从全球来看,实施NbS主要有三大挑战:一是需要时间来影响政策,并且制定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二是要多部门协同合作,包括财政、农业、环境等多个部门的政策制定者。三是需要长期的财力支持,NbS项目往往周期长、见效慢,且其自然生态保护价值容易被忽视。

因此,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制定碳中和实施方案时,利用NbS达到的减碳比例不应高于50%。一些过度依赖NbS的公司遭到了环保界的质疑,例如,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和国际航空集团(International Airlines Group)因宣称其利用NbS达到减排的比例分别达到50%和90%,被环保组织指责没有减排的诚意。

森林等生态系统通过植被和土壤吸收、储存碳的能力不是无限的。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罗明等人发表的文章称,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随着植被和土壤碳库的饱和,净碳吸收逐渐降低至零。积累的碳也面临因干旱、火灾、病虫害或不可持续的管理而发生逆转的风险。在选择NbS方案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湿则湿,宜荒则荒,不应追求短期内固碳效益最大化而采用单一树种或外来速生树种大规模造林。从长远来看,这会产生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

以环境正义为度量标准,过于依赖NbS还存在一系列社会风险。潘文婧表示,地球上的土地和空间有限,且已经被人类充分利用,一些貌似是荒野的区域往往是边缘群体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这样的土地被用于植树造林,为大企业和高消耗人群提供碳抵消,不仅会造成对实质性减排的掠夺性拖延、对向清洁能源转型形成障碍,更会摧毁环境正义的底线。
啥样的森林才能减碳

森林、农田、草地、荒漠、湿地,以及海洋生态系统被公认为是基于自然的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共蕴含了6万多个不同树种,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

森林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除去植物和土壤的呼吸,以及植物死亡、火灾、病虫害、采伐等释放的二氧化碳,剩余存储的二氧化碳就被称为碳汇。

森林碳汇即林业碳汇,是NbS里运用潜力最大、操作最成熟的路径,它是指通过实施造林和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活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和机制。最常见、最简单的方法即是植树造林。

首批签署联合国“1.5摄氏度温控目标”承诺的企业之一雀巢公司,计划到2030年碳排放量减半、到2050年净零碳排放。实施“再造林计划”是雀巢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措施,该公司计划未来十年每年在其原料采购地植树2000万棵。在棕榈油和大豆等主要商品的供应链中,到2022年实现“零毁林”。

雀巢公司的计划看起来无可指摘,但这些植树造林计划能降低多少二氧化碳,不管是雀巢还是外界,都难以准确计算。

一般来讲,树种、树龄、所在温度带、林业管理质量等均会影响森林的减排量。幼、中龄林的固碳速率相对较快,成熟以及过熟林由于生长速率下降,对碳的吸收和释放基本平衡。

因此,已有的成熟森林往往只有固碳的功能,对于降低二氧化碳浓度的作用有限。只有再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才能更多地吸收碳,降低二氧化碳含量。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数据,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从1965年的112.07亿吨增长到2019年的341.69亿吨,54年间增长了2倍。而全球的森林面积仍在不断减少。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环境规划署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全球森林总面积为40.6亿公顷,占全球土地面积31%。但并非均匀分布于地球各地,一半以上的世界森林仅分布在五个国家(巴西、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和美国)。从1990年到2020年,全球森林面积丧失了4.2亿公顷,其中原始森林减少超过8000万公顷。超过1亿公顷的森林受到了火灾、病虫害、入侵物种、干旱和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不利影响。

中国是全球碳排放量第一大国,2019年共排放98.26亿吨二氧化碳,比1980年增长了6.7倍。国家林草局2019年出版的《中国森林资源普查报告》显示,我国森林碳汇一年4.34亿吨,如果换算成二氧化碳,则是12亿吨。潘家华说,中国2019年全口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40亿吨,其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102亿吨。森林碳汇能中和的碳排放量不到一成。

过去40年,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统计,从1979年到2019年,中国森林覆盖率由12.00%提高到22.96%,总森林面积提高到2.20亿公顷;同期,森林蓄积量增加了85亿立方米,达到175.60亿立方米。计划到202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

对于森林资源与减碳量准确计量,中国以及全球都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家统计局副局长、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李晓超近日表示,森林资源核算仍存在短板,处在探索编制和攻坚克难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已成立专班,重点研究森林碳汇的问题。
林业碳汇将迎交易热潮

以经济手段提高森林面积的政策已在多国实施,最常见的即实施林业碳汇交易。这意味着,有减碳压力的企业不用自己去植树造林,购买碳汇便可实现减碳;也意味着,进行植树造林以及维护森林系统的组织和个人,可通过出售碳汇获益。

林业碳汇交易是指,通过采用符合全球或区域范围认可的核证碳减排标准,开展经营或造林产生的碳汇减排量,在经第三方审核机构核证以及交易主管部门审定后,核发碳信用。这些碳信用可抵消企业自身的部分碳排放量,或在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产生额外的经济价值。

在《京都议定书》生效期间,林业碳汇是一项国际交易。《京都议定书》制定的清洁发展机制(CDM)约定,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项目,项目所产生的减排量可以用来履行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造林再造林”即被列为CDM项目之一。

如今,CDM项目已终止。但欧盟、中国等多个地区和国家,都已实施了区域内的林业碳汇交易。

中国此前试点的区域碳市场已开展了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的交易。中国于2015年发布“自愿减排交易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经过发改委签发的自愿减排项目的减排量,被称为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可用来抵减企业碳排放。CCER项目可来源于可再生能源、农林行业等领域。

林业碳汇项目具有减排量产出周期长、监测复杂和开发成本高等特征。在CCER机制下的林业碳汇项目主要有四类:碳汇造林、竹子造林、森林经营和竹林经营。

中国首个林业CCER项目是广东长隆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造林规模为1.3万亩,在20年计入期内,预计产生34.7万吨减排量,年均减排量为1.74万吨。项目首期签发的5208吨CCER由广东省粤电集团以20元/吨的单价签约购买。

在此之前,全国林业碳汇的开发量远大于实际交易量。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1月,全国9个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交易市场累計成交2.70亿吨,其中林业碳汇CCER交易量约200万吨。

全国碳市场在2021年启动之后,林业碳汇的需求和交易量将逐渐升温。目前尚未发布全国碳市场林业碳汇等CCER项目抵消碳排放的细则,业内预计相关细则将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完成之后择机发布。

从林业碳汇的供应上来看,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并不等于可交易的林业碳汇量多。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自然资本投融资中心主任白韫雯对《财经》记者表示,既有的森林蓄积量只体现现阶段的固碳能力,只有新增造林面积或实施具有额外性的森林抚育经营,才能开发为可被市场交易的碳汇。这涉及非常复杂的计量、核算、检测、核证等工作,项目管理和监测的复杂度较高,需要相关专业人才长期跟踪与服务。

政策层面对林业碳汇的推动正在加速。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称,要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合法合规开展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

一些森林资源较好的企业更积极地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例如,内蒙古森工集团从2014年开始探索林业碳汇,开发储备的国际国内标准林业碳汇项目9项。2017年,其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完成了第一笔林业碳汇交易。截至目前,该集团林业碳汇产品累计实现销售额490万元。内蒙古森工集团近日提出目标称,要打造全国最大的林业碳汇储备基地,努力完成从“卖木头”到“卖指标”的全面转型。

但林业碳汇的相关标准至今没有全球以及全国的统一标准。在中国国家层面,碳汇核算的方法共有六种,广东、福建等多个省份还建立了当地的林业碳汇方法学。

业内认为,统一相关标准是促进林业碳汇进一步发展的核心问题。目前中国CCER项目审批已暂停,预计将在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林业碳汇新的核算方法学、技术指南等相关标准规划都将发布。北京预计将承建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管理和交易中心。

另一方面,国际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的标准构建与认定也在推动之中。2020年9月,COP26联合国气候行动和金融问题特使马克·卡尼(Mark Carney)组织来自20多个经济体的碳市场专家和利益相关方发起“扩大自愿碳市场特别工作组”(TSVCM),旨在以现有国家以及区域的碳信用标准为基础,设计一套全球认可的统一的自愿碳市场标准,包括筛选方法学、设定原则等。中国的专家已参与其中。

白韫雯表示,该标准将为构建《巴黎协议》下自愿减排市场机制的碳信用标准提供基础。全球统一的标准体系可促进国家之间的碳信用交易。

白韫雯是参与TSVCM“国际工作组”的专家成员之一。她说:“我们将努力推动中国自愿核证减排机制(CCER)下备案的高质量碳汇方法学能被国际所认可,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場规则与标准的制定。”

作者:徐沛宇

上一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论文下一篇:公司治理财务管理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