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2022-04-20

摘要: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来自国内金融改革。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贸易融资以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的比较优势成为未来融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应顺应形势转变融资思维和方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1:

贸易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

贸易融资对外贸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扩大生产出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贸易便利化改革推进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我国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发展势态,在支持涉外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客观上也成为短期跨境资金流动的重要渠道,对国际收支均衡管理和货币供应量调控带来挑战。本文以娄底近3年贸易融资发展状况为例,分析贸易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娄底市贸易融资发展现状

娄底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是省内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煤炭等资源性行业,进出口货物主要为铁矿石、煤炭、钢材等大宗商品,外贸量长期稳居全省前列,贸易融资需求旺盛。2012年以来,一方面随着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和跨境人民币结算推广,贸易融资便利度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国内货币信贷政策趋紧,企业贸易融资需求也不断上升。在此背景下,近年来辖内贸易融资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并呈现一些新特点、新变化:

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融资比率大幅上升

2011年以来,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贸易融资产品迅速增多,目前,共有海外代付、进口押汇、进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出口项下境外银行融资4大类13种贸易融资产品(见表1),贸易融资总量快速增长,2011-2015年,全市贸易融资发生额从6亿美元增加至12.08亿美元,增长了1倍多;对外贸易的融资倾向不断提高,剔除单笔贸易组合融资因素后,进出口业务的贸易融资率从6.8%提升至61.8%。

2.贸易融资表外化特征明显

2012年以前,娄底市外汇指定银行表外贸易融资产品主要为海外代付。2013年来辖内银行推出了7种“境内担保+境外融资”模式的新型表外融资产品,如委托付款、信用证买方付息贴现等,2015年全年办理表外贸易融资7.8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30.7%,表外融资占到贸易融资总量的40.8%,同比上升10.2个百分点。

3.贸易融资存在本币化、长期化倾向

2013年以前,娄底市贸易融资的币种主要是美元,融资期限大多为3个月。2013年以来,辖内银行推出了订单融资、直融通等5种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产品,融资期限为6个月-1年,全年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折美元2.6亿,占同期贸易融资总额的21.4%,平均融资期限达295天;受此拉动,2015年辖内贸易融资平均期限140天,比2012年延长了近50天。

4.企业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

娄底辖内外贸企业主要为华菱涟钢、冷钢、闪星锑业等大中型企业,2011年以前,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信贷环境相对宽松,企业贷款满足率较高,贸易融资更多是企业主动通过负债外币化套利的一种手段。如娄底市,2009-2011年银行机构贷款余额增长了38.8%,是同期贸易融资增幅的2倍多,企业贷款需求得到较好满足。2012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增长趋缓,整体信贷环境趋紧,部分企业将贸易融资当做国内贷款的替代渠道之一,融资动机趋于多元化。2012-2015年,娄底贸易融资增长了101.3%。尤其是“两高一剩”企业,银行贷款面临逐步压缩、退出,企业资金压力增大,为弥补流动资金缺口、节约财务成本,企业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加剧、贸易融资套利空间缩窄的不利形势下,仍加大了表外贸易融资尤其是跨境人民币融资的力度。

二、主要问题

1.加剧短期跨境资金波动,影响跨境收支均衡管理

贸易融资主要从两方面影响短期跨境资金流动:一是提前或推后贸易收付款、结售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贸易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三者偏离。如进口押汇,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汇时点,造成结售汇差额与跨境收支差额偏差;又如进口海外代付,推后了境内进口商购付汇时点,引起结售汇及收支差额与进出口差额的偏离。二是扩大短期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如出口订单融资,是境外银行为企业出口应收账款提供的非买断式融资,境内企业出口收汇后,到期再归还境外银行,1笔出口形成3笔跨境收支,扩大了跨境资金流动规模。当处于流入窗口期时,企业往往通过贸易融资等杠杆推进“负债外币化、境外化”,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净流入或结售汇顺差,当流入窗口条件消失后,企业又会实施剧烈的去杠杆化操作,造成短期跨境资金集中流出或结售汇逆差,贸易融资的这种内在波动性,导致短期跨境资金“大进大出”,加大了跨境收支均衡管理难度。

2.现行政策管理框架难以有效管控贸易融资

(1)管理政策欠完善,银行规避监管容易

目前,贸易融资管理主要涉及外汇局、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其中,外汇局对银行贸易融资的管理主要涉及短债指标、担保指标、结售汇综合头寸与外汇贷存比挂钩等政策;人民银行规定本币贸易融资不纳入外债、担保指标;银监部门要求将同业代付纳入表内核算,但对表外业务的风险资本监管要求较低,其风险权重仅为一般信贷的20%。贸易融资管理政策“本外币有别、表内外有别”,银行很容易规避。

(2)宏观调控机制缺位,难以管控过度融资行为

目前,我国贸易融资按币种分开管理,外汇局负责外币贸易融资管控,人民银行负责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管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制放松,跨境贸易融资对国际收支平衡和国内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目前尚未建立宏观层面的调控机制。一是外币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缺失。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前,外汇局主要通过企业贸易信贷比例限制这个“总阀门”管控长期(90天以上)贸易融资规模,2012年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后,外汇局对外贸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对占绝大多数的A类企业取消了贸易信贷比例限制,仅对B、C类企业贸易信贷及转口贸易有所限制,而且分类管理对下调企业监管等级的条件要求较严、流程时间较长、操作成本较高,一般仅能对无法合理解释其贸易信贷(融资)业务的企业实行降级,整个程序约需1个月,难以对企业具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过度贸易融资行为进行调控。二是部门管理目标不一、管理政策欠协调。外汇局的政策目标主要是促进跨境收支均衡,人民银行更侧重于“防通胀”,随着金融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人民银行为调控货币供应量而运用利率、汇率、信贷规模等政策工具时,可能产生较强的溢出效应,改变贸易融资窗口条件,进而影响市场主体贸易融资行为,冲击外汇主管部门贸易融资管理。

(3)商业银行柜台监管职责履行欠到位

贸易便利化改革后,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交由银行柜台执行,但由于银行管理理念转变滞后、相关技术手段缺乏,柜台审核职责履行欠到位,是导致贸易融资过度扩张的重要原因。一是理念转变滞后,银行不愿“管”。交易背景真实性是保证贸易融资自偿性和低风险的关键因素,由于长期以来银行“以信贷风险为纲”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对贸易融资风险的管理更多基于信用风险角度,忽视了对交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在审核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质,甚至部分银行在信贷规模紧张时,主动向企业推介用表外贸易融资代替一般流动资金贷款。二是技术手段缺乏,银行很难“管”。如出口订单及转口贸易融资,是以贸易合同为质押进行融资,由于目前缺乏统一的业务信息及质押登记查询平台,银行很难防范企业同一合同多头融资、与关联公司虚签合同套取融资、利用一般贸易构造转口贸易重复融资等行为。

3.外贸企业过度贸易融资面临较大汇率风险

自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总体呈现升值走势。在长期升值环境下,企业形成了稳定升值预期,汇率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在长期的负债外币化过程中,累积了较大的汇率风险敞口。随着人民币汇率逐步接近均衡水平,汇率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企业面临较大汇率风险。以娄底市为例,辖内一企业外币负债规模达9亿美元,2015年企业预计因汇兑损失达1.2亿人民币。

三、对策建议

1.完善贸易融资微观管理框架,增强监管有效性

一是完善现行贸易融资管理政策。加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间贸易融资监管协调,增强政策在本外币之间、表内外之间的协同性。二是督促银行切实履行监管职责。督促银行加快管理理念转变,尽快形成以真实性、合规性审核为核心的贸易融资管理理念,实现由形式审核向实质审核转变;管理部门要搭建统一的贸易融资服务平台,为银行提供企业进出口业务、贸易收支、贸易融资等数据查询和贸易单据质押情况查询服务,为银行加强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管控贸易融资授信风险提供信息支持。

2.探索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机制,防范短期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一是健全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建立“1+1”(外汇局+人民银行)的贸易融资调控机制,不断增强外汇局、人民银行在管理目标、政策制定、业务改革等方面的统筹性,降低宏观政策溢出效应。二是完善贸易融资宏观管理工具。加强论证评估并适时推出托宾税,作为调控贸易融资的“刹车片”;进一步完善外贸企业分类管理制度,细化分类层级,增强管理灵活性,防止“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并适当简化程序,便利批量操作。三是探索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构建以宏观容忍度为指引、市场化调控为主体、行政管理为补充的贸易融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根据贸易融资占结售汇、跨境收支、进出口比重等要素设定贸易融资宏观风险容忍度指标,并制定贸易融资应急管理预案,将贸易信贷比例控制、分类管理作为应急管理手段予以保留。当贸易融资整体风险处在宏观风险容忍度内时,主要通过综合运用窗口指导、利率、汇率、信贷规模、托宾税等市场化工具进行调控,通过利益引导、预期引导改变企业贸易融资行为;当贸易融资风险超出宏观容忍度时,迅速启动应急管理预案,通过比例控制、分类管理等行政手段加强贸易融资风险管控。

3.加强对市场主体汇率风险和避险技能教育、培训

建立涉汇主体汇率风险警示教育和避险技能培训长效机制,通过通气会、门户网站、简报渠道,定期向社会通报跨境资金形势和汇率风险预警,不断增强市场主体汇率风险意识,引导市场主体树立适度融资理念,合理控制汇率风险敞口规模;加强汇率衍生产品的宣传和推介,指导企业运用避险产品防范存量贸易融资汇率风险。

作者:李彩虹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2:

论银行融资发展新趋势

摘 要: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背景下,传统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另一方面来自国内金融改革。从银行和企业两个角度出发,贸易融资以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的比较优势成为未来融资发展趋势。中国企业应顺应形势转变融资思维和方式。

关键词:银行贷款 贸易融资 企业选择

在我国现行金融体制和机制下,银行贷款是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按照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方式分类,主要是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是主流,贸易融资主要集中于国际领域,占比较小。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我国内外贸易快速发展,贸易融资规模迅速扩大,流动资金贷款向贸易融资转化趋势初步形成。

1、当前贸易融资发展面临的宏观经济形势

国际方面,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取得重大成果。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2.21万亿美元,进口额1.95万亿美元。这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道路上新的里程碑,为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在中国外贸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服务贸易发展势不可挡,近期在台湾炒得沸沸扬扬的阻挠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事件,只是经济车轮前行中的一个“小插曲”。对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为贸易融资业务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国内方面,商业银行盈利模式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压力。银行是一个经营资金和风险的行业,抵御风险的终极手段是消耗资本,规避风险的直接目的是创造利润。消耗最少的资本创造最大的利润,这就是商业银行孜孜以求的价值最大化目标。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的利润贡献以存贷利差为主,然而这一事实将面临改写。原因如下:

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金融改革的目标和措施,其中最核心的内容为利率市场化,例如放开银行贷款利率的上限与下限,放开存款利率的下限等。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迅速,预期平均年收益率高达5%以上,普遍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利率管制一旦放开,金融机构之间存款与贷款的竞争就会加剧,必将导致银行存贷款利差收入对利润贡献的明显下降。

二是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已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2008年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监管机构认识到,现行的银行资本监管国际规则存在一系列重大缺陷,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来增强银行体系的风险承受能力。为此,2010年12月,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协议的实施要求商业银行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即银行要消耗比以往更多的资本来抵御风险,必然导致银行资本利润率快速下降。

以上两个因素导致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必须寻求出路,创新转型。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是典型的高资本占用和单一存贷差产品,已不能适应现在和未来的金融改革方向。

2、贸易融资的比较优势分析

贸易是永恒的,贸易也是庞大的,在我国国际贸易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早在“十二五”规划初期,我国就设定了国内贸易总体规模指标实现翻番的目标,预计201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凡有贸易就有贸易融资,贸易融资服务贸易。贸易融资是银行以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为基础,围绕国际国内贸易流程的各个环节而提供的一系列融资。通俗讲,就是银行根据企业的某一笔贸易合同,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注入银行资金,帮助企业顺利完成交易。贸易融资的品种较多,大体可以分为国际贸易融资和国内贸易融资,国际、国内贸易融资均可以分为买方融资和卖方融资,国内贸易融资还通常依托结算产品划分为票据融资、国内信用证项下融资和国内保理等。

当前,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需求,国内银行对贸易融资有着前所未有的重视,一些银行还成立了专门负责贸易融资的部门,如贸易金融部、供应链金融部等;为鼓励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一些银行还都出台了相关的发展目标和激励机制,如农行设定2014年贸易融资占比不得低于全部短期贷款15%的发展目标,以后逐年递增。下面分别从银行和企业角度,分析贸易融资的比较优势。

2.1、从银行角度看,贸易融资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贸易融资基于自偿性特点,有效降低了融资风险。自偿性即自我清偿、自动清偿。如给卖方的融资,以将来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给买方的融资,以产品加工销售后未来的销售收入为第一还款来源。贸易融资的期限一般与应收账款账期或加工销售周期相匹配,回款即还款,资金使用效率高。而流动资金贷款一般不与具体某一笔合同严格挂钩,且期限相对固定,还款来源游离于银行可控范围之外,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二是贸易融资基于组合性特点,其产品线长,产品带宽,可以提高综合回报。组合性体现了贸易融资仅是银行提供给客户众多产品中的一项,且是最重要的一项。它是银行成功营销企业客户的突破口,企业办理融资后,与这笔融资相关的结算、交易、理财、存款、担保等产品必将随之而来,如同穿起一串漂亮的珍珠。对于银行来说,贸易融资的价值,不仅仅在自身,而在贸易金融的大境界中。反之,流动资金贷款与其他产品的组合性较差,综合收益不高。

三是贸易融资经济资本占用低,是银行资本节约型产品。银监会于《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贸易融资经济资本明显低于流动资金贷款。举例说明,农业银行同样一笔资本,叙作的贸易融资金额,可以是流动资金贷款的1.7倍。在监管层要求提高资本充足率至15%的情况下,贸易融资节约了资本,实现了资本的效用最大化。

2.2、从企业角度看,贸易融资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融资成本低。外币贸易融资成本高度市场化,以美元融资为例,成本报价采用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加点的方式,年利率为5-6%(具体依融资企业授信、业务品种、期限等情况确定)。国内贸易融资期限一般最长为半年,即以半年期基准利率5.6%浮动,低于一年期流动资金贷款的浮动基准6%。

二是受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程度低。央行行长周小川指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与国际经济形势密切相连,正如近两年来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和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以及复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商业银行是央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途径,信贷规模控制就是措施之一。以农行为例,总行每月月初设定人民币最高放款额度,超过额度的贷款一律不得发放,企业贷款排队等规模的现象屡见不鲜。而外币贸易融资基本不设额度上限,用款时效性强,随贷随用,审批和发放不存在时间间隔长的问题。另外,贸易融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可以通过产品设计绕开规模控制,如从表内融资转为表外融资。

三是准入条件低,担保条件宽松。正因为贸易融资对于银行来说风险低、占用资本少,银行才降低了企业准入和担保条件,归根结底这与贸易融资的自偿性特点有关。银行为企业贷款,有着严谨的信贷标准和流程,对不同客户不同产品实行差异化管理。对于不能满足流动资金贷款条件的企业可以尝试采用贸易融资来获得资金。

3、企业该如何选择

据金融业专家预测,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环境下,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版巴塞尔协议III正式落地的双重因素夹击下,将极大地压缩传统流动贷金贷款的资本利润率,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化大势所趋。30年前的欧美银行业和15年前的香港、台湾和新加坡银行业曾经走过的流贷贸易融资化之路就是一面镜子,足以为中国银行业贸易融资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

201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和财政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贸易融资发展的通知》,堪称史无前例,可见在国家政策层面是鼓励贸易融资发展的。作为资金的需求者——企业,是否觉察到了这样的变化?未来将如何选择融资方式?对贸易融资产品了解几何?是否实现了运用?据调查,国内大型进出口企业对贸易融资并不陌生,也切实体会到了贸易融资的诸多好处,甚至有的企业已实现了流动资金贷款的全部贸易融资化,而大多数中小型进出口企业、内贸企业还停留在那种“只认流动资金贷款”的阶段。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多年交易习惯使然、银行宣传力度不够等。把握经济金融变化的新形势,以变应变,顺势而为是企业的最佳选择。为此,企业应做好以下准备和尝试:

主动获知金融信息。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市场经济中信息意味着机遇,掌握信息多的人往往占据有利地位。为此,企业需要与银行建立通畅的信息沟通机制,要委派专人了解银行产品。近年来银行的创新产品可谓“百花齐放”,融资产品早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贸易融资可谓另辟蹊径,其具有丰富的产品种类和产品组合,一个贸易环节甚至有4-5种产品,总有一款适合你。

勇于尝试融资产品。贸易融资确实起源于进出口贸易,但如今不仅仅局限于此,实现了国际业务产品国内化,如国际信用证演化出国内信用证、国际保理演化出国内保理、国际订单融资演化出国内订单融资等。这意味着贸易融资的适用范围已扩展到国内贸易,只要是有买卖交易,无论国际还是国内,都可以利用贸易融资获得资金。因此,贸易融资的适用范围大大增加了贸易融资的运用空间,企业需要做的就是要勇于“吃螃蟹”。

诚实提供真实贸易。机遇面前,银行准备的是不断变化的产品,企业需要准备的是贸易背景。2013年1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出台了《关于完善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文件要求银行必须以贸易背景真实性为基础来办理贸易融资,企业不得虚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融资。现今市场上确实存在利用虚假贸易套取银行融资的现象,监管层出台文件是为了有效规范这一融资“新贵”。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校正发展的路径才是正途。

注释:

[1]巴塞尔协议III.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韩国首尔.2010年11月通过。

[2]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国际金融市场中短期资金拆借利率,是大多数浮动利率的基础利率,包括贸易融资。

[3]资本充足率.银行的资产对其风险的比率,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对商业银行有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4]经济资本.描述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上,一定时间内(如一年),为了弥补银行的非预期损失所需要的资本。

参考文献:

[1]彭兴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金融学原理(第三版).

[2]陈雨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金融(第四版).

[3]林建煌.魅力四射的贸易融资.中国外汇.2012年8月下半月刊.

[4]林建煌.贸易融资的方向.中国外汇.金融&贸易.总第009期.2014.03.

作者:张忠宜

贸易融资外汇管理论文 篇3:

2014年以来大宗贸易融资面临的困境及破解思路

2014年2月以来,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幅度加大,信用证贴现利率上升、银行审核更加严格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以铜和燃料油为代表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企业反映贸易融资的总体成本增加,收益空间缩小,特别是青岛港事件之后,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潜在风险逐渐暴露。由于国内大宗商品融资起步较晚,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与监管技术相对滞后,贸易融资的长远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难题。

一、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情况

(一)贸易融资带来的收益空间正在缩小。

一是汇率双向波动导致汇差收益收窄。企业开展贸易融资的获利主要来自价差、汇差、利差三个方面;成本主要由贴现利率、汇率风险对冲成本、仓储费用及银行手续费等组成。2012年以来受益于人民币与美元基础利率的差异以及人民币长期以来单边升值的趋势,企业开展大宗商品贸易融资在获取短期的融资之外,还能够取得一定的息差收入。但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市场、政策环境正在发生改变,2014年以来,央行多次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回笼资金,维持市场流动性总量平衡。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融资去杠杆化的背景下,国内货币调控的灵活性加大,这就使产生获取高收益利率的机会将越来越少;2014年2月底,人民币突然贬值,央行3月宣布扩大人民币双向浮动范围,使人民币当日汇率波幅由1%扩大至2%,各种因素使单边押注人民币升值的风险越来越大,这就给企业贸易融资的汇差收益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并增加了进口商的融资成本。二是监管政策收紧。自2013年以来外汇局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20号)、《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3]44号),大宗商品贸易融资活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尤其是今年青岛港事件后,银行加强了贸易融资单证审核和风险控制,部分银行基本暂停了包括有色金属类、天然橡胶及燃料油等在内的商品融资,例如部分企业反映银行压缩了贸易融资的付款期限,导致开证费用等相关成本都有所增加,企业贸易融资总体成本增加,例如某金属加工企业反映之前开立的是180天人民币信用证,但当前只能从银行开立90天信用证,为了与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企业只能增加开证次数,综合开证手续费等因素,企业融资成本增加,另外,随着信用证贴现利率的提升,加上开证及审单等一系列的费用之后,开立人民币信用证的综合成本约在6%以上,高于去年同期4%左右的水平。若企业开立的是美元信用证,还需要开展远期结售汇及掉期业务来规避汇率波动,这就增加了企业对冲汇率头寸的成本,部分有色金属及石化企业反映已经着手调整融资策略,逐步减少商品贸易融资在收支中的比重。

(二)银行管控力度增强形成规模约束。一是对贸易融资进行额度控制。2014年,国家对银行信贷投放的总量、节奏调控更加严格,整体信贷规模有缩减,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贸易融资业务的开展。如建行反映今年实施了对人民币投放规模实行总量控制、逐日调度的管理办法,表内人民币投放规模持续紧张,表内贸易融资业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青岛港事件后,各银行均采取了一系列的风险防范措施,外汇指定银行均提高了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准入门槛。据了解,辖内外汇指定银行已经基本上不再为燃料油转口贸易开立人民币远期信用证,对铜的远期贸易融资也采取了限制性措施。中信银行对贸易融资进行额度控制,将铜的贸易融资分成自用需求和贸易需求两大类,对于以自用需求为目的的贸易融资,贸易融资项下跨境收支不得超过企业跨境收支总规模的30%,对于以贸易需求为目的的贸易融资,贸易融资规模不能超过收支总量的40%。二是各银行排查风险隐患。提高了大宗商品贸易开证保证金比例并压缩付款期限,以压缩贸易融资项下的风险敞口。中国银行对叙做贸易融资业务的客户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及限制,一些不符合要求的客户,该行已暂停其业务。中行某分行2014年上半年出口押汇同比下降971%,进口押汇同比下降8224%。工行某分行对辖内原油、轮胎、棉花等大宗商品的融资进一步规范,包括授权经营集中办理分层监控、完善合作监管机制、调整配套新达政策、规范商品名录和价格等,今年该行商品融资余额较年初下降52亿元。

(三)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中人民币结算量占比增长。辖区规模较大的铜进出口企业在 2014年1-7月份涉外收支中人民币结算量占比约为75%,较2013年同期上升了约18%。2014年2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趋势明显,企业若开立美元信用证面临的汇兑风险增大,企业借助人民币跨境使用的便利选择人民币结算规避汇率波动风险。在年初外汇局开展远期贸易融资核查后,银行对开立美元信用证的贸易融资业务加强了真实性审核,也使企业扩大了远期人民币信用证的比率。虽然境外联动型的人民币套利空间较前期所有收窄,但人民币贸易融资不纳入短期外债指标,不受外汇存贷比限制,因担心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后汇兑损失加大,涉外企业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需求进一步增强。例如,2014年上半年某市以外币结算的转口贸易收支总额47亿美元,较去年减少近6亿美元,规模占全部转口贸易的8%,较去年同期下降16%。

二、当前大宗商品贸易融资需要关注的几点问题

(一)银行贸易融资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目前,中资银行没有建立完善的贸易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对商品市场和大宗商品保值工具的研究不够,对大宗商品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控制手段不足,仍然以控制质押率、建立跌价补货或补充保证金机制为主。银行一般通过评定抵押物的价格水平,综合考虑其历史波动幅度,继而确定融资的比率或保证金比率,这种机制虽能在稳健的市场行情中基本控制价格波动风险,但在抵押物价格大幅下降却面临较大风险。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则已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风险控制体系,例如高盛等长期开展商品融资业务的银行设有专门的商品融资部门,基于商品市场研究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套期保值服务,通过资金的封闭式运作,对贸易全程进行监控,以降低融资风险。

(二)银行各部门之间、银企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之间独立经营,在贸易融资方面未形成统一协调管理机制和业务联系网络,不能形成完善的资源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也没有引入第三方机构的参与来缓释融资链条中的潜在风险。银行间及银企间缺少信息交互平台,导致国内商业银行难以对贸易融资链中资金流、物流、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影响了其风险识别能力,甚至银行也有可能由于监管不力,失去对大宗商品货权凭证的控制,面临融资款项无法收回的风险。

(三)贸易融资业务受限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使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困境。部分石油化工企业通过转口贸易的形式规避价格风险,例如2013年以前,部分石化企业转口贸易收支约占全部收支规模的60%左右,企业从国外进口优质燃料油,在跟国内市场燃料油比价后,择机进口加工,若市场价格出现倒挂则转卖至境外客户,以此规避价格损失。当前部分石油化工企业反映2014年以来银行远期贸易融资准入门槛提高,企业即使提供真实的货权凭证也难以从银行开出远期人民币信用证,当前燃料油转口贸易趋于停滞,当前从国外进口燃料油的价格平均为6200元人民币/吨,从国内采购的平均价格为5900元人民币/吨,导致企业从国外采购燃料油需自己承担价格损失,生产成本增加。据了解,当前石化企业进口量已降至30%以内,由于企业不能通过转口贸易化解价格倒挂造成的损失,只能适当减少进口量及生产规模。

三、完善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管理的建议

(一)银行要履行好代位监管职责。对银行而言,为企业办理远期贸易融资业务能够提升国际业务结算量,从而赚取买卖汇差和手续费用,部分银行资金在“脱实向虚”的利益导向下,违背了贸易真实性的外汇管理原则,助长了虚假的贸易融资行为。因此,作为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强客户准入管理,严格做好各环节尽职调查,选择市场经验丰富、财务稳健、资性良好的客户,并充分了解客户背景及信用状况,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产品和市场等情况核实贸易融资金额、期限与相应贸易背景是否匹配。认真识别关联交易行为,识别境外贸易商是否为境内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或者控股企业。在潜在风险较大时,可以适当提高开证保证金比例,减少开证额度,缩短信用证的付款期限,甚至暂停开立远期信用证等措施。有必要时还要对进口的大宗商品的最终存放仓库进行实地考察,核对仓单上的商品是否与进口报关单上的商品一致,以确保贸易背景真实。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货物被二次融资。

(二)外汇局要完善对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督管理。一是督促银行结合“展业三原则”履行真实性义务,加强对远期贸易融资的真实性、合规性审核,督导银行完善内控建设,及时报告可疑交易线索,严禁出现变通执行外汇管理政策或协助企业规避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定期对银行的尽职审查情况进行评估,必要时实施现场核查或检查。二是努力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企业贸易融资行为要有真实合法的交易基础,外汇局要加大对贸易收支异常企业,特别是远期贸易融资规模增长迅速且具有典型套利交易特征企业的监测核查力度。三是完善分类管理,对守法合规的企业给予最大程度的便利化支持,对违规企业进行降级处理;适当加大对银行、企业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银行未充分履行审查职责的,外汇局将进行风险提示或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对企业有关违规行为,外汇局依照有关法规,区分不同情形进行处罚。

(三)建立外贸企业融资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为审核贸易真实性提供手段。一是整合信息。加快推进外贸企业贸易融资和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通企业与银行间的信用信息查询功能,实现对外贸企业的信用信息监控。二是银企信息对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融资需求信息,发现和培育潜在的优质客户,促进各金融机构与外贸企业的沟通对接,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整合海关进出口数据和外汇收付汇数据,及时通报进出口贸易企业不良及违法信息,为银行核实客户贸易背景真实性提供手段。例如,利用联网查询功能,提高物权凭证真实性的审核力度,审核企业全套正本提单和仓单,并通过查询船运公司网站等途径核实提单真伪,采取多重措施保证贸易融资背景的真实性。

(四)引导企业积极转调升级,调整融资策略,提升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及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商业银行的商品贸易融资业务被广泛地引入国内,为我国有色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贸易融资拓展出了良好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要利用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优势打破资金不足的约束,以降低资金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贸易融资业务准入门槛提高,贸易融资成本上升的市场形势下,企业要加快转变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积极认清经济形势,主动淘汰落后产能。既有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还能大大提升企业的国际形象,为今后企业经营市场化、国际化打下良好基础。

作者:李刚 李三亮 王睿达

上一篇:医院会计研究管理论文下一篇:城镇供水事业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