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和服务业分析论文

2022-04-20

内容提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制造业和服务业分析论文 篇1:

基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动机分析

摘要:在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基础上,本文选择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劳动力工资水平、基础设施、集聚效应、自然资源、制度因素、对外开放程度和产业结构等要素,利用我国1994-2007年的面板数据,对我国制造业FDI和服务业FDI进行比较,分析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结果发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集聚效应、自然资源是制造业FDI流入的主要动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制度因素和开放程度是服务业FDI流入的主要动机。

关键词:FDI;制造业;服务业;动机

An Analysis of the Motivations Based on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flows

SUNHe,DONG Yu

(College of Economics,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China)

Key words:FDI; manufacturing;services;motivation

一、相关文献回顾

传统的FDI理论主要研究FDI的动因和决定因素。这些研究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母国(即投资国)的角度出发,探讨跨国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和决定因素。Hymer(1960;1969)和Kindelberge(1969)率先提出FDI的垄断优势理论,以产业组织学为基础,认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决定因素是企业拥有特定的垄断优势,包括来自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不完全、凭借较高的金融信用等级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能力,管理技能的优势,以及规模经济方面的优势等。Buekley et al.(1976)提出内部化理论,认为市场不完全和交易成本促使企业进行内部化,以内部市场来取代外部市场。Dunning(1977)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发展,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他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方面优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Verm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论则是以贸易理论为基础。Vermon认为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相应地从生产率高的国家向生产率低的国家扩张,从而形成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边际产业论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认为产业会从生产率高的国家向生产率低的国家进行转移。这些早期的研究成果着重研究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且研究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研究的角度主要从投资国出发。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FDI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有了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FDI流入到了发展中国家,其中中国是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这使得对FDI的研究不断深化,视角逐渐多元化。特别是对影响FDI的行业和区位分布的因素,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韦伯(1909)从企业最小生产成本出发,认为费用最小的区位是最好的区位。Krugman(1991)从区域经济和规模经济的角度,解释了工业经济活动的集中性,聚集效应的关键是规模经济,特别是外部规模经济。Dunning(1995)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不仅要考虑传统的要素及其成本,又要考虑聚集经济和交易成本、动态外在经济性。

伴随理论研究的发展,国内外对FDI动机和区位因素进行了数据上的实证检验。Woodward和Rolfe(1993)对影响出口导向制造业分配的主要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指出,在对投资区位因素上,人均GDP、汇率贬值、免税期限、自由贸易区的规模、政治稳定因素、制造业的集聚度和土地面积等因素具有正面影响,而工资、利润汇回管制、通货膨胀率、运输费用、工会组织等具有负面影响。许罗丹和谭卫红(2003)借助邓宁的区位优势理论构建局部调整模型,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容量、基础设施建设、工资水平、优惠政策对我国吸引FDI有正向作用,并从FDI来源地不同的角度就华资和美资直接投资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华资倾向于出口导向型,而美资更倾向于市场导向型。Barrell(1999)发现,同特定产业相关的集聚效应对美国在欧洲的直接投资产生显著的影响。国内也对中国FDI的集聚效应的原因作了很多研究。孙俊(2002)在中国FDI区位因素分析中,认为优惠政策、开放水平、市场化程度对吸引FDI有正的影响。吴丰(2002)从结构化的集聚效应分析框架分析了影响FDI区位选择的因素,讨论了聚集效应和FDI的关系。吴先华(2006)等从FDI的流入地区分布特点,对长三角三省市的FDI做了实证研究,认为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基础设施建设、进出口总值、产业结构、制度等因素与长三角地区的FDI集聚有密切的联系,并以此判断了长三角地区的FDI类型。

以往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通常将不同时间段、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面板数据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都隐含着一个同质性的假设,而这种假定往往同现实存在差距,上述的一些研究已开始把不同时间段、不同地区、不同的FDI来源地等差异放入到分析的框架中。本文在发现FDI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上的集聚分布特点基础上,考虑到不同的行业对外资的吸引能力和优势的差异性,通过实证方法进行两个行业的比较,结合两个行业的特点分析并判断FDI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的动机,为我国在两个行业吸引外资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提出差别化建议。

二、我国FDI流入的产业分布情况

从FDI流入的行业结构来看,我国FDI主要分布在工业和服务业中,而工业中制造业吸收的FDI比重最大。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一些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开始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主要投资于重化工、大型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制造业FDI继续上升的同时,服务业中的FDI数量也越来越多。

从图中可以看出,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FDI流入的绝对值在不断增加,而FDI的产业分布呈不平衡性发展,2000年以后,制造业中的FDI占总FDI流入的70%以上,服务业则维持在20%-30%,并在2007年有大幅度的提高,超过了40%。国研网数据显示,2001-2007年,我国累计引进的FDI在第一、二、三产业中的比例为1.5:70:28。在第二产业中,制造业累计吸引FDI占第二产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93.89%,2008、2009年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仍然是吸引FDI的主体。虽然从时间上看FDI在两个行业中都有上升、下降的起伏,但总的趋势与总FDI流入一致,都成上升形势。

目前制造业和服务业占据我国吸引FDI主要地位的现实说明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我国利用外资和拉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这使得针对这两个行业的FDI流入情况的研究显得更有价值和必要。

本文就将探讨FDI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动机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来自哪些因素,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导致流入我国的FDI产业分布特征的,并结合金融危机分析这种特征的变化,试图针对如何改善和适应后危机时期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提出建议。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数据说明

本文在以往实证性文献的基础上,并结合Dunning的区位优势理论和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行业特点,设定以FDI为因变量,并选择了9个可能影响FDI流入的动机因素作为自变量,数据说明如下:

1.FDI:外商直接投资。取各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际使用金额作为对FDI 的衡量,并按照各年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之所以选择实际利用金额,是因为其能更好的反映我国实际或最终利用外资的情况。

2.rGD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表现为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而人均国民收入的高低更能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选取人均GDP来作为经济发展情况的指标。

3.GDP/FDI:市场容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要考虑当地的市场容量,在以往的文献中一般用GDP总量来反映东道国的市场容量,但本文将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平均的国民总值来衡量,因为这更能体现当地吸引FDI的容纳度。

4.GZ:工资水平。外商在对外直接投资决策中往往要考虑到投资的成本问题,因此必定要关注投资东道国的工资水平。一般认为外商投资企业中职员的工资以当地的职工工资水平为标准[12]。所以本文选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来衡量。由于无法直接获取服务业的整体平均工资水平,因此这里将服务业中各细分行业的就业人数和平均工资的乘积总和再除以整个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来作为服务业整体工资水平。

5.JC:基础设施。同样考虑到成本问题,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越完善,外商进入该国投资的交易成本会降低,越能吸引外商的投资。基础设施可以包括交通、运输、通信等方面。这里,本文选用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生产总值衡量。

6.FDI(-1):前一期外商直接投资。聚集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决定因素中不容忽视,Caves(1971)针对对外投资的不确定性和高成本,指出企业往往采取一种“跟进策略”,即通常考虑其他外国投资企业的选择,在已吸收外资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这样可以降低新进入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风险程度。因此,分别选取两行业前一期FDI的流入量来表明这种集聚效应对吸引外资的作用。

7.CY:产业结构。加入产业结构的变量,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一个国家中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越发达,对外商投资来说,能提供更好的包括成熟的生产设备、生产环境,以及较好的资本、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便利,对外资更有吸引力。第二仍然是考虑到集聚效应,它不仅体现在总的规模经济效益上,还体现在行业规模经济效益方面。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是第二和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因此这种产业结构也反映了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本身的发展水平对外资进入这些行业的影响。本文选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度量。

8.ZD:制度。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各行业的引资政策上有所差异,因此政策因素不容忽视。吴先华(2006)等提出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度变迁的重要特征就是国有制比重持续下降,而非国有制比重持续上升[12]。因此文章选用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制度的变迁。

9.MY:对外贸易量。一国的贸易量是衡量该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一个很好的指标,一国开放程度越高,与国外的联系就越多,外资对当地的情况越了解,更能吸引外资对当地的投资。另一方面,从贸易与FDI的关系看,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发达国家在产品创新初期以贸易方式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当积累一定贸易量后,随着技术的国际转移,产品的生产会逐渐采取FDI的方式,因此贸易的积累也能反映FDI增长的趋势。这里用进出口总额作为这个指标。

10.RS:自然资源。一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外商直接投资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因素。我国的自然资源丰富,很多外商进入中国是出于利用我国自然资源的目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外商的出口导向动机。本文用农、林、牧、渔业的生产总值作为度量指标。

考虑到FDI在1992年之后才开始大量涌入,又因为1994年之前中国汇率的不稳定性。因此在时间跨度上选取1994-2007年这段时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对各行业细分行业的划分,其中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由于很多数据的统计中没有服务业单独的数据,因此有关服务业的数据由各细分行业的相关加总而得。制造业则取其各年统计年鉴上的相应数据。以上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和《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8年)。

(二)模型说明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方法,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由于时间序列数据容易产生多重共线性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对以上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

从相关性检验表中可以发现,这些变量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性,这将导致模型具有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因此本文对上述变量取自然对数以消除多重共线性情况和降低变量的非平稳阶数。在对时间序列数据做回归时,还需要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基-富勒(ADF)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单位根检验得知,各时间序列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分别在1%,5%,10%的显著水平上一阶单整,即都是平稳的。为避免直接对因变量回归出现伪回归问题,需要进一步对这些时间序列做协整检验,以考察这些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本文采用E-G两步法做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四、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

利用软件Eviews6.0对方程(1)进行回归估计,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计量回归的结果来看,首先由制造业和服务业与全国总的FDI相比,制造业的各变量系数更接近于总体FDI的系数,即两者有相同的区位因素特征。这也再次表明了我国FDI流入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特点。其次,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比较中发现两者在很多变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两者存在一定的差异。说明外商在两个行业的投资中可能存在不同的动机。以下对各变量的经济含义做简要的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rGDP):从回归系数中可知,人均GDP每上升1个百分点,FDI就将增加大约0.7个百分点,而且整体FDI和两个行业的FDI系数大致相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各行业的FDI流入的影响因素没有很大的差别,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对FDI的流入效应具有普遍的正向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环境不断改善,GDP年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世界GDP增长速度,人均GDP也有显著上升,使得人们收入增加、消费结构和消费能力都得到提升。外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回报,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自然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因素之一。

2.市场容量(GDP/FDI):对于市场导向型的FDI来说对市场容量的因素会比较敏感。从这个系数来看,制造业、服务业和整体水平基本一致,说明流入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FDI非常看重我国投资的市场容量大小。东道国的市场容量越大,外商直接投资的预期收益就越高。由于我国GDP 总量很大,制造业的FDI要比服务业多,因此服务业的市场容量相比制造业要大,但是在我国FDI流入总量中仍然以制造业占主要份额,这可能与各行业的开放程度有关。比如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一些服务业的外资政策上还未完全开放,存在一定的限制,这就导致了虽然服务业的投资潜力很强,但是实际数量却不高的现象。

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的FDI流入量大幅缩小,而作为转型经济体的中国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却继续成为主要的吸引FDI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快速、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广阔的消费市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后危机时期,中国不断增大的市场容量必将继续成为吸引世界FDI的主要因素。

3.工资水平(GZ):工资水平是所有变量中唯一呈现负相关的一个因素,与预期的符号相符,但是对FDI的影响作用较小。首先说明我国在吸引外资上仍然具有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目前对华直接投资前十位国家和地区中,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等亚洲资本占主要地位,甚至超过美国等资本,而这些华资又主要投向于我国的一般加工类制造业,多以出口为导向,因此整体上看,流入我国制造业的FDI仍然体现出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特点。对服务业的投资虽然越来越转向技术、知识型服务业,但由于我国服务业开放时间比较晚,加上在一些服务业上仍然对外资存在一定的限制,尤其是一些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行业。而零售等传统行业则因为进入门槛低、限制少,成为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部门,这些传统服务业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自然比较关心劳动力成本。其次需要注意的是,随着近年来国内经济的发展,很多地方比如浙江、广东等地都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工人的工资在不断上涨。蔡昉(2008)提出中国已经到了刘易斯转折点,国内的劳动力市场将不再是“无限供给”的状态,中国将跳出“二元经济”。如果这样,那么外商直接投资的成本将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会较大程度的减弱。

4.基础设施(JC):一个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帮助外商直接投资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利润。回归结果表明中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如高速铁路)投资计划,使得我国在基础设施上面的投入大大加强,为外商直接投资创造了一个越来越好的投资环境,促进了外商对华的直接投资。但总体上这种促进作用并不十分明显,对制造业FDI的影响系数是0.17112,略高于服务业的0.107132,分别位于两行业动机因素的第五位。说明无论在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中,总体上看我国在基础设施上的改善并不能显著地起到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从以往研究FDI地区差异的文献中得知,外商对外直接投资并非不关心当地基础设施。韩燕(2008)在《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一书中提到,通常我国东西部地区FDI流入存在很大的差距,除了两地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的原因之外,基础设施建设的较大差距也是造成这种吸引能力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都需要一个完善的基础设施的支持。因此,基础设施的影响效应不强的原因,一方面可能由于各地区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影响了整个行业的总体系数。但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东部沿海地区都是FDI流入的主要区位,占据了两行业FDI流入量的绝大部分;西部FDI比重较小,对整体影响不会很大。因此,文中所得的系数仍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另一方面说明,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对改善国内总体基础设施环境的成效并不明显。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外商在对华投资决策时更加谨慎,巨额的资本投入和巨大的投资风险使得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外商更需要便利的基础设施。

5.集聚效应(FDIt-1):制造业的集聚效应系数为0.60418,而服务业却为-0.202,两个行业在集聚效应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结果显示制造业外商投资更多的采取了“跟进策略”,这可能因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相比需要投入的资金更多、项目更大,从而导致了外资在制造业中的投资风险和不确定性更大,所以更多的企业选择了这种“跟进策略”来降低风险。服务业中集聚效应为负说明先进入的服务业FDI对后进入的FDI产生了阻碍作用,其原因可能是中国目前的服务业还相对较落后,再加上我国现代服务业管理体制导致服务业市场化改革滞后,FDI进入的壁垒高,使得市场容纳能力比较差,行业内的竞争非常激烈,从而形成了先进入者对后进入者的挤出效应,所以集聚效应并不构成外商在我国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动机。制造业在经济危机中遭受了重创,而服务业却显示了蓬勃的生命力,这充分体现了其“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优势,因此我国服务业中的这种挤出效应的存在将不利于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6.自然资源(RS):在自然资源因素中,制造业的系数也高于服务业,为0.414282,在这些因素中位于第四位,这说明FDI在制造业的投资仍然存在资源导向型的特点。而服务业的这一系数只为0.02831,两行业之间的这一差别是与行业特性有关。制造业中的很多行业,如纺织业、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制造业等行业都是自然资源密集型的行业,因此在制造业的FDI动机中体现出其自然资源导向性的特征。而相比较而言服务业中的行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更倾向于资本密集型的,再加上服务业提供的是服务这种商品,其与工业中的实物商品有很大的不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比较小。

随着我国一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受金融危机影响,外商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空间,正在向高新技术制造产业转移,增加研发、营销的投入等,因此外商对我国制造业的直接投资动机也正在逐渐从自然资源转向其他因素。

7.制度因素(ZD):在制度上,服务业的系数高于制造业,说明在我国服务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中受到的制度因素的影响更大。由于许多服务业涉及到国家的一些基础性敏感行业,因此多年来该行业在我国的国有化程度一直较高,市场化进程相对比较缓慢,例如电信、金融、邮政、水力等行业,一直是国有企业占有较大比重。而制造业的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市场竞争程度比较大。所以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服务业受到制度因素的影响会更大。

8.开放程度(MY):用进出口总额表示的国家开放程度,对FDI流入具有正向作用,说明自从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通过贸易使得外国越来越了解中国。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外资纷纷进军中国市场。两行业相比,服务业的系数较大,为0.26445,且排名也高于制造业。这说明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对服务业FDI的促进作用相对制造业而言更大。由于服务贸易的特点,各国对其的保护无法采取货物贸易中惯用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通常采取在市场准入方面予以限制。我国的服务业开放比较晚,1997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开始加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的程度;入世以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协定书》,我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服务业的市场准入;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放宽了对服务业中很多行业外资的股比限制。而在制造业中,无论是对于原材料、机器设备等的贸易,还是市场准入方面,我国一直是采取比较优惠的鼓励政策,“市场换技术”的做法就是很好的说明。所以服务业对于开放程度相对于制造业而言更加敏感。

9.产业结构(CY):产业结构的系数为正,说明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善,为FDI流入提供了生产配套设施和金融、服务、商业等环境。同时由于在分行业的回归中同样是使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总值来衡量的,所以还说明两个行业之间存在一种关联性,这种关联性体现在服务业需要得到来自制造业的支撑,制造业也需要服务业为其提供优质的中间服务。但是产业结构对FDI的拉动作用在制造业和服务业各因素中的排名都很低,分别位于第七、第八位,以第二、第三产业总值衡量的产业结构在吸引FDI上没有起到很大的作用。而服务业的这项系数显得更小,只为0.01782,远远低于制造业的0.12693。说明我国产业的关联性较低,没有起到相互支撑的作用。而且在产业内部尤其是服务业,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上下游支撑的垂直结构。

金融危机给我国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是我国产业向高新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的好机会;同时更优化的产业结构能吸引更多的、更高质量的FDI,完善的上下游产业关联性能促进这种转移和作用的发挥。

总结以上的分析,对两行业中FDI的动机进行排序,结果如表6所示。可以看出FDI在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动机存在很大的差异。如果从两行业的前四位动机来看,FDI在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主要看中的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集聚效应、市场容量和自然资源。FDI在我国服务业的投资决定因素主要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容量、不断开放的市场以及制度因素。

五、 政策建议

1.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市场容量在FDI投资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动机中都占据了主要位置,并且巨大的规模和高成长性并存的中国市场在金融危机之后仍将作为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势头,进一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和实现消费升级,以吸引更多的FDI。

2.针对服务业FDI中存在的挤出效应,应认识到虽然近年来我国一直在鼓励FDI进入现代服务业,但阻碍服务业吸引外资的因素在短期内仍难以改变。对此,应加快对服务业的开放,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尤其是向高端技术或新兴行业和急需资金的行业流动,如交通、电信以及教育、卫生等事业。逐步推进服务业的市场化改革,促进服务业中正向集聚效应的形成。

3.针对FDI在制造业的投资仍然存在资源导向性特点,并考虑到目前在我国制造业吸引FDI中劳动力密集型投资多于技术密集型投资的现实。首先,应该鼓励外资流入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拉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减少发达国家转嫁资源、劳动力成本和环境污染的直接投资项目。同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其次,还要注意资源节约和环保,对环境会形成负面影响的行业应提高外资进入的门槛,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外资进入这些行业。

4.国家对服务业中的外商投资采取的长期谨慎态度不利于我国服务业吸引FDI和利用外商投资促进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制度因素对服务业吸引FDI的较大影响促使我们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开放,鼓励国内服务业积极利用外资。但在制定开放政策时,也应注意对不用行业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对那些已具一定竞争力或急需资金、技术引进的服务行业应向外资开发;对那些具有战略性地位但仍然缺乏竞争力的行业应逐步放开市场,避免外资在这些行业中形成垄断,甚至危及我国的产业安全。

5.在继续加大我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开放程度的同时,还应注意贸易摩擦的问题。经济危机导致许多国家尤其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较大的影响了我国的制造业贸易以及部分服务贸易,对继续扩大我国两大行业的开放程度形成了外部约束。

6.工资水平、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制造业和服务业吸引FDI的作用和影响大致相同。我国在工资水平上的成本优势在不断弱化,工资的上涨一方面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福利水平提高的象征。但同时工资的上涨会阻碍外商直接投资。我们应该在适当控制国内通货膨胀的同时,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来吸引外商投资。对于基础设施,应加大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我国整体基础设施水平,并且在投资建设中要具体注意基础设施的合理性和实用性。此外,要重点发展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和相关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保险、咨询类服务业,为高端制造业和其他技术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外商直接投资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便利的融资等服务,发挥前后向产业关联效应。

参考文献:

[1] Cheng, L. K., Y.K Kwan. What are the determinants of the Loca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The Chinese experienc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0(51):397-400.

[2] Linda F. Y, Ng, Cheng Tuan. Location Decision of Manufacturing FDI in China: Implications of China’s WTO Accession[J].Asian Economic,2003(14):51-72.

[3] World Investment Report.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verview,2009.

[4] UNCTAD(2009).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the current 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on global FDI flows. New York and Geneva.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5] 孙俊. 中国FDI地点选择的因素分析[J].经济学,2002,1(3).

[6] 王岳平.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两种市场导向类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1999(2).

[7] 吴丰. 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效应与西部利用外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 2002 (1).

[8] 沈坤荣. 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外溢与内生经济增长———中国数据的计量检验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1(5).

[9] 许罗丹,谭卫红.外商直接投资集聚效应在我国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 2003(7).

[10]梁琦.跨国公司海外投资与产业集聚[J].世界经济, 2003(9).

[11]韩剑.外商直接投资地区集聚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 2005(3).

[12]吴先华,郭际,胡汉辉. 长三角地区影响FDI流入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6(3).

[13]韩燕. FDI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8.

[14]胡勇,张璇.服务业FDI动因探究:一个以中国为例的实证分析[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15]程婷.从世界FDI产业分布趋势看我国FDI的产业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9(5).

[16]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 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17]詹姆斯.H.斯托克,马克.W.沃森. 计量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责任编辑:刘春雪)

作者:孙赫 董钰

制造业和服务业分析论文 篇2:

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关联性

内容提要: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于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结果表明: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明显。长期来看,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相互促进作用显著;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短期来看,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显著。

关键词:货物出口;服务贸易;增加值贸易;WIOD

一、引言

随着生产分工的日益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的关联性不断增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扩大对服务业需求的同时,也在拉动服务业的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而国际分工深化与拓展所形成的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s)不仅使各国制造业之间、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增强,也会带动各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联性提升,而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联性上。理论上,一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有直接和间接两种途径:首先,货物出口直接带动与出口相配套的通信、信息、物流、保险、银行等服務出口,在相配套的服务国内满足不了时,就需要外国服务来满足,从而直接带动服务进口;其次是货物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研发、技术、财务、金融、信息、法律、运输等生产性服务支持,这些服务均内涵在货物出口额中,随着货物出口间接带动了服务出口。同样,在生产性服务国内满足不了时,需要进口外国服务,从而间接带动服务进口。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尝试从理论或实证角度研究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一种观点认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发展具有正向关系,货物出口由生产性服务业带动(Melvin,1989),由于国家间存在技术差异,通过进口国内缺少的稀缺技术可以促进需要此技术的货物的出口(Burgess,1990),服务出口能够催化货物出口,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的发展可以相互协调(Deardorff,2001;Mazumdar,2005)。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间具有非正向关系,一国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同时存在顺差或逆差可能性很小(Markusen和Venable,2000;Robinson,2002),服务出口增加能够抑制货物出口(Hoekman和Braga,2008)。而且服务贸易深入货物贸易产业链发展,由于服务深入到出口中的大多数货物的生产过程,在全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净出口有20%是服务业净出口,但是按增加值来核算在出口增值中服务部门贡献了46%(UNCTAD,2013)。

国内学者周升起(2014)等基于OECD-WTO的TiVA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制造业整体和内部各部门的GVC地位指数,发现中国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部门比其他制造业部门居于较高的GVC地位。高敬峰(2015)采用增加值出口比例(VAX)指标进行测算,发现世界上主要国家各行业的这一比例均有下降趋势,我国的这一比例基本与世界平均水平变化趋势相同。牛华和马艳昕(2016)将世界投入产出表中总出口的数据分解为16个部门,通过分行业测算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分布,发现中国服务业出口虽然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但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出口有显著上升,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出口模式。杨坤鹏和戴翔(2016)对1995-2011年的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中我国服务业分行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测算,发现与G7国相比,我国在质量上和结构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戴翔(2016)测算了1995-2011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的服务增加值总量、国内及国外服务增加值,发现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服务增加值率有逐步提高之势。

综上,现有文献涉及货物贸易或出口与服务贸易关联性的研究,大都基于传统贸易流量统计数据,只能反映货物出口对直接带动的服务贸易关联性,对间接带动的服务进出口的关联性尚未考察。而从增加值视角的研究文献则主要集中于考察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分布及特征、服务贸易增加值率变化、制造业内涵服务增加值变动趋势,未将本国对本国最终使用中所含国外增加值考虑在内,也未从实证角度全面考察中国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出口的关联程度及变化。基于此,本文通过分解41个国家或地区最终使用产品或服务,得到各国各行业按增加值统计的WIOD表,运用VAR模型实证研究增加值分解后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的关联性。

最后所求nm×n维矩阵O每一列表示将某国最终使用按增加值分解,即所需各国各行业增加值,则我们把横向(除本国增加值外)相加的和表示为某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把本国中竖向(除本国增加值外)某行业相加的和作为某个国家某个行业的增加值进口。

在Matlab2015软件中可以实现上述矩阵计算,我们将中间投入记作nm×nm维矩阵A,把总投入记作1×nm维矩阵B,把增加值记作1×nm维矩阵D,将最终产品使用记作nm×n维矩阵J,输入命令“C=A./repmat(B,size(A,1),1);E=D./repmat(B,size(D,1),1);G=eye(nm)-C;H=inv(G);F=diag(E);O=F*H*J”(其中nm数值要根据WIOD数据整理后的矩阵行数或列数作调整),最后所得矩阵O即为按增加值来分解的各国各行业的最终使用,则中国1995-2011年分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分布如表2所示①,分行业的增加值进口分布如表3所示。

(二)数据处理

将货物出口中的行业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参见仲鑫等(2016)将服务贸易中的行业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具体包括的行业如表4所示。对于表2、表3中的数据,分类整理后,数据如表5所示。为了更好地反应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的关联性,避免数据的波动性过大,将表5中的数据进一步处理,取对数后如表6所示。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建立及检验结果分析

(一)VAR模型检验

由于Eviews7.2软件处理和数据期限的限制,我们建立VAR模型,ADF检验、最优滞后阶数确定、约翰森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AR根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除变量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或者变量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但AR根检验不通过外,其他都可以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

(二)关联性检验结果分析

1.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A1的实证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脉冲响应函数反映的是VAR模型中一个内生变量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图1、图2和图3给出了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A1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1与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D1、A1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先快速变强又慢慢变弱;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之后是波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總额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又变弱再变强,这样波动变化的幅度也变小,但是周期相对较长;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产成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但是幅度较小,整体趋于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变化由期初的0快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产成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有较强的消极影响。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在VAR模型方差分解时,所有内生变量贡献度的加和为100%。图4、图5和图6给出了货物增加值出口额A1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1与服务增加值进口总额D1、A1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服务业增加值进口总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快速变弱,之后稳定在56%的水平;服务业增加值进口总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快速变强,之后稳定在44%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趋于0;货物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

2.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的实证结果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图7和图8给出了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2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变化由期初的0,先快速变强又慢慢变弱;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的促进作用在开始时最强,之后是波动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波动变化的幅度越来越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货物增加值出口总额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又变弱再变强,这样波动变化的幅度也变小,但是周期相对较长。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图9和图10给出了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2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2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大;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越来越小;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迅速变弱,之后稳定在56%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时间推移先迅速变强,之后稳定在43%的水平。

3.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3的实证分析

(1)脉冲响应结果分析。图11、图12、图13和图14给出了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A3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B1、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2、A3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脉冲响应强度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开始较强,后缓慢变弱;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开始时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后趋于平稳;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总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开始较强,后缓慢变弱;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开始时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后趋于平稳;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较快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期初是消极影响,后变为积极影响并变强,又缓慢变弱;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开始时为促进作用,随时间推移变弱为消极影响,且消极影响变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的促进作用由期初的0迅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整体表现为较弱消极影响。

(2)方差分解结果分析。图15、图16、图17和图18给出了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A3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B1、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2、A3与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B3、A3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2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D3相互之间的方差分解贡献度与变化趋势情况。可以看出,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短暂上升后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个短暂上升后后下降,之后趋于稳定;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总额、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缓慢上升;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上升后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变弱之后趋于稳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迅速变强之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额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额变动的贡献度趋于0。

四、结论

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建立VAR模型探究中国货物出口与服务贸易之间关联性。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现有数据统计基础上,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出口、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非生产性服务业进口之间,不满足统计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无法利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建立的VAR模型不满足AR根检验,即建立的VAR模型不稳定,则无法利用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但是它们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同样说明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性。

第二,货物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在短期内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小。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长期内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与货物增加值出口和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有着相似的促进作用。

第三,货物增加值出口与服务增加值进口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货物增加值出口对服务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小,最后稳定在56%左右的水平。服务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大,最后稳定在44%左右的水平。

第四,货物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明显,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且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但是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货物增加值出口为消极影响。

第五,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明显。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小,最后稳定在56%左右的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变大,最后稳定在43%左右的水平。

第六,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服务业增加值出口有长期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小幅度上升,最后趋于稳定。而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在短期内有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内是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先小幅度上升,最后也趋于稳定。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和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服务业增加值出口之间有着相似的关联关系。

第七,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的促进作用短期内明显,随时间推移促進作用变弱。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短期内为消极影响,但在长期内是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的贡献度变大。

第八,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短期内是促进作用,长期内是消极影响,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促进作用或者消极影响的贡献度都会变小。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强,最后趋于稳定。非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对非制造业增加值出口整体表现为较弱消极影响,且贡献度趋于0。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发现,货物增加值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出口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进口的相互促进作用显著,而与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出口额之间不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在某种程度说明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尚不能满足货物的生产与出口,需要依靠进口来支撑我国的货物生产与出口。

注释:

① 本文行业分类采用WIOD的分类标准,C1-C35所对应的行业分别为:C1农业、狩猎、林业和渔业;C2矿业及土石采取业;C3食品、饮料制造及烟草业;C4纺织及服装制造业;C5皮革、毛皮、羽毛(绒)及鞋类制品业;C6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C7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业;C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C10橡胶及塑料制品业;C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2基金金属及金属制品业;C13机械制造业;C14电气及电子机械器材制造业;C15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16其他制造业及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C17电力、煤气和水的供应;C18建筑业;C19汽车及摩托车的销售,维修和修理; 燃料的零售销售;C20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批发、代理销售业;C21除汽车、摩托车外的商品零售业和家庭物品的修理;C22住宿和餐饮业;C23内陆运输;C24水上运输;C25航空运输;C26其他辅助运输活动;C27信息和通讯;C28金融中介;C29房地产业;C30设备租赁和其他商业服务;C31公共管理和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C32教育;C33卫生和社会工作;C34其他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C35家政服务业,由于按WIOD统计C19与C35行业我国总产出为0,本文在分析增加值出口时不再考虑。

② 限于篇幅,这些检验的具体结果未呈现。

参考文献:

[1] 戴翔.中国制造业出口内涵服务价值演进及因素决定[J].经济研究,2016(9).

[2] 高敬峰.中国增加值出口规模测算与行业结构解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3).

[3] 牛华,马艳昕.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国服务业出口变化测算[J].亚太经济,2016(3).

[4] 夏明,张红霞.增加值贸易测算:概念与方法辨析[J].统计研究,2015(6).

[5] 杨坤鹏,戴翔.我国服务业增加值率的变迁及其国际比较[J].海经济研究,2016(2).

[6] 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等的“GVC地位指数”[J].国际贸易问题,2014(3).

[7] 仲鑫,等.生产性服务业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6(2).

[8] Burgess Davi. F. Services as intermediate goods: the issue of trade 1iberalization[J].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Trade,1990,6:122-139.

[9] Deardorff A.V. Rich and poor countries in neoclassical trade and growth[J].Economic Journal,2001(4):66-70.

[10]Hoekman B.and Braga C.P. Protection and Trade in Services: A Survey[J].Open Economies Review,2008,4:32-37.

[11]Markusen J.R.and Venables A.J. The Theory of Endowment,Intra-Industry and Multi-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52(2):209-234.

[12]Melvin J.R. Trade in Producer Services: A Heckscher-Ohlin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5:97-99.

[13]Robinson W.Z.and Martin W. Capturing the Implications of Services Trade Liberalization[J].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2002,1(4):46-50.

[14]UNCTAD,Global Value Chains: Investment and Trade for Development. New York and Geneva,2013,Chapter IV.

Key words:exports of goods;services trade;trade in value -added;WIOD

(責任编辑:周正)

作者:周升起 桑丹丹 范云飞

制造业和服务业分析论文 篇3: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状分析

摘  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升级是其进行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对于产业结构优化这方面,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共同发展是其主要内容。京津冀地区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目前处于共同发展的状态,虽然从整体上来看,发展比较乐观,但是河北地区先进产业规划依旧偏向老旧的重工业,天津地区已经开始逐渐向电子、智能以及交通的方向发展,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再加上北京地区的高度“虹吸”现象,这都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京津冀  先进制造业  服务业  发展

1  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存在的联系

根据不完全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外对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分为4个方面:(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对于此,学术界有4种流行性的看法,一是认为服务业运行以及发展的前提在于制造业;二是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为根本,制造业只是对服务业的一种投资,并且服务业工作的质量以及效率对制造业具有直接的影响;三是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相互依赖生存的关系;四是认为生产性与制造业两者之间存在互融的关系。(2)生产性的服务业能够提升制造业的工作效率、质量以及行业竞争力,其中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的增长比例为正比例,而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地提高制造业的工作效率与质量。(3)生产性服务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提高先进制造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4)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来说是一种技术性的需求。

2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现状调查

在京津冀3个地区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北京自带聚集效应,对优质的资源具有优先的选择权与支配权,这就使大量的资源涌入北京,不仅没有对天津以及河北产生任何的“辐射”作用,甚至还出现了“虹吸”现象,从而阻碍了京津冀地區系统发展的步伐。

反观河北和天津地区先进制造业在近几年来的变化,虽然不及北京的发展迅速,到都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并且对两地区先进制造业的产值增速这方面来看,同年天津地区的产值增速为河北地区的两倍之多。虽然说河北地区工业产值远远高于天津地区,但是就先进制造业在工业企业中的比例来说,河北地区低于天津地区,这也就说明工业在天津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中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在具体的行业这方面来看,河北地区的先进工业制造业主要分布在石油、炼焦以及核燃料加工、化学制品等方面,并且这些行业的产值所占比例在先进制造业中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天津先进制造业的分布与河北地区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交通运输、电子制造设备的制造业,虽然总产值在近几年略微下降,但是在通信、交通以及其他电子产业方面的产值仍然处于上升状态。

3  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调查结果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直观地对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该文主要在分析结果的过程中应用耦合调动模型的方式,对各个地区进行分类型的产业协调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根据计算出来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出,河北省各个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保持在0.77以上,在各先进制造业中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极度协调发展的有化学原料与化学制品制造业以及交通设备运输制造业;而在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和器材、医药、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以及石油加工先进制造业与北京高端服务业属于高度协调发展的状态;而反观天津地区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平均保持在0.78以上,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以及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处于极度协调的状态,而其他几个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度服务业处于高度协调发展的状态,相比较之下,河北地区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比天津地区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的耦合协调度较低,而且河北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与北京地区高端服务业属于极度协调发展的只有化工以及交通制造这两大基础产业,也可以归属于重工化产业;而天津地区先进制造业与北京高端服务业属于极度协调发展主要分为电子科技、石油以及核燃料这一类制造业,从客观的角度来说,这可以说把握我国经济水平发展过程中的三大“命门”,属于潜在型发展先进制造业,并且这也进一步地说明制造业越先进,与作为知识与技术投入的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也就越来越协调。

4  推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建议

首先,要大力发展北京地区的服务业,协同先进制造业共同发展。在京津冀地区,北京作为其中的核心城市,并且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该地区具有独特的优势,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北京地区的服务业进的不断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北京地区的经济发展,满足大众的服务需求,还能够“辐射”到河北以及天津地区,给予这两个地区经济带来正面影响。其次,要在制度这方面实现协同,并且建立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平台。对于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这方面来说,其中的关键在两者互相演化的制度以及模式,还有就是供两者发挥的自由平台。为了实现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就要推动制度协同,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延伸先进制造的价值产业链,对企业的空间定位进行全新的划分。最后,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创新与改革。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创新协同对于京津冀地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来说是动力的源泉。基于此,为了实现京津冀地区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就要改变以往传统单一的产业创新的方式,更改为产业协同创新的方式。与服务业相比之下,先进制造业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但是创新速度较慢的特点,同时这也是阻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之一。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京津冀3个地区先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发展水平高低不一,并且发展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也就给予促进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协同发展的工作一定的难度和压力。这就需要我们做出不断的探索以及努力,改变河北地区的工业“重灾区”,开发新的先进制造业,向科技的方向靠拢,减少与天津地区部分先进制造业之间的竞争,并且最重要的是要将北京的“虹吸”现象转变为“辐射”现象,从而实现京津冀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裴广成.京津冀先进制造业营商环境的构成与优化——基于产业发展与区域协同视角[J].经营与管理,2017(6):73-76.

[2] 张青.京津冀协同下河北省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型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探索[J].时代金融,2017(12):58,60.

[3] 赵云峰,许爱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1):18-22.

[4] 许爱萍.京津冀协同发展视阈下天津先进制造业产业链融合路径[J].开发研究,2016(3):118-122.

作者:张少波 王云 方艳辉

上一篇:张岱游历与旅游文化论文下一篇:TQC管理项目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