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市容行政管理论文

2022-04-18

成都是一个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进入21世纪,成都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08年,即便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成都GDP仍保持了12.1%的增幅,达到3901亿元。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都城市化的进程一直呈加速趋势,城市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城市环境建设也日新月异;城乡结合部也随之不断扩展变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市政市容行政管理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市政市容行政管理论文 篇1:

浅析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摘 要:城市形象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城市发展的总体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就现阶段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形象。基于此,在阐释市容环境治理概念及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实际情况分析,探究了政府引导下的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且站在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论述了其中的治理对策与具体路径。

关键词:政府;市容环境治理;经济秩序

一、市容环境治理的概述

城市市容环境管理属于行政管理职能。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曾在其所撰写的《政治学》中提出,职司、以维系社会安定、确保人类健康生活的组织或机构为构成“城邦”的两大要素,并论述了“城市监护”一词的含义,即“监护城区公私财产、维持并修理损坏的建筑和街道、查察田畴、解决民间界务纠纷以及其他类似业务”。对此,托马斯·贝瑞提出,基于城市环境问题,可选择以废弃物回收、降低能耗、减少车尾气的排放等方式进行治理,但结果显而易见,治理效果是暂时的,根源问题不能够得到解决;而理查德·瑞吉斯特首先肯定了“城市环境问题可得以治理”,但认为需要依据社会经济代谢的程序来进行城市的整体规划。

国内学者普遍认同市容环境是一个特殊的“大的概念”,其涉及了多项内容,牵连面甚广,但由于侧重点的不同可划分为法律法规与政策管理、技术管理、艺术审查等维度。不同的维度所包含的内容不同。通过分析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我们的研究更加顺利地展开。

市容环境作为一种视觉上可感受到的外部形貌,其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有着较大的影响,我們可将其视作是“自然+人工”的复合系统,其涉及到了参与城市活动的多个群体,各个群体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市民、管理者与构造者。本研究主要站在管理者的视角,也就是在政府的推进下研究市容环境治理的相关问题。

二、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近些年,国内多地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针对市容环境治理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工程。综合而言,整治工程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样,不足之处也体现在多个方面。

(一)环境差

部分城区,以小城区与内陆城市为主,其市容治理效果较差,卫生问题较为突出。具体包括城区清扫保洁质量波动性较大,对于一些人流量较小的区域,如小街小巷路面清扫不彻底,甚至直接忽略,“三废”未得以及时清理;绿化带、花坛以及其他绿化地带处的隐藏垃圾没有清理干净。

(二)秩序乱

这主要体现在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不规范的管理行为,某些城区的商贩擅自占有街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例如,有些洗车店甚至直接占用人行道来进行车辆的冲洗工作,在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或车站附近等地,占道经营现象时常发生。

(三)景观差

城市直观上的美便是景观的美,使人舒畅的风景、协调的景观以及宜人的生活环境是地方政府的治理目标。就现实情况来看,此方面的问题也是十分的突出。比如,广告牌随意摆设、广告图随意张贴,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受;部分广告灯箱用料十分随意,加上“糊弄式”的制作工艺,使得其整体丧失了美感,也影响了城市环境的治理。

把城市市容环境治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来分析,引发这些治理问题的原因也较为复杂,究其根本原因可由如下三方面进行探究。

其一,管理方面。现阶段“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为国内主要的管理模式,但不管是从哪个视角来看,其中的不足之处也是较为明显的。比如决策机制。市容环境治理的初衷是为了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因而在规划以及策略的制定上应当适当的接受市民的建议。但具体的落实过程中,管理者起到了绝对的决策作用。又如,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在发生问题时又相互推诿扯皮。

其二,经济方面。主要指的是政府用于城市环境整治的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从而制约了推进进程。具体来看,以分税制作为基准,税收遵从层次上缴流程,而上下级政府常常由于比例分割问题而产生矛盾;此外,城市在扩大规模时形成了“城中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市容环境治理的难度。

其三,社会方面。分析来看,国内的社会结构改革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革,二者矛盾日渐突出,从而产生了诸多的社会性问题。常见的包括城镇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生活压力较大。此外,基于社会公共性而言,部分市民的道德素质较差,难以自觉主动地为城市市容环境贡献力量。

三、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的建议

(一)统筹政治、经济与社会资源

由市容环境治理的本质上来看,其本身属于行政行为,执行者为政府。对于市民而言,往往会通过观察市容环境治理的好坏来衡量政府的可信赖程度。对此,政府为促使自身效力的充分发挥,应当在任务的落实过程中宣传以人为本的城市治理理念。此外,市容环境也属于一种社会经济产物,不管是以政府为引导的,还是市场化运作,均要求政府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由此可见,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市容治理体系具有一定的现实可行性。

(二)统筹治理市容环境治理中的宏观、中观、微观问题

首先,宏观指的是“市—区—街”,还包括街道办事处等级之下的相关居委会管理组织。其次,中观指的是基于同一范围的不同城区、职能单位的管理结构规整。最后,微观指的是恰当化协调职能内部的管理结构。针对所提及的三个不同维度,应当本着统一的设计理念,以“精简效能、完整统一、权责相当、管理幅度适当、适应发展、依法设置”作为基准,做好职责的划分,依据同一目标展开工作。

(三)统筹规划治理中的决策、执行以及考核体系

长效机制的有效构建需要注重决策流程,政府在做出某一决策前应当深入了解区域内的实际情况,与多个部门构建完整的决策机制,以专家评估意见作为参考,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而进行决策。除此之外,需要建立并不断优化决策纠错机制,善于总结在实践中的问题与不足。提升市容环境治理执行力,可选择以落实责任制的方式进行,切实强化参与者的责任感,构建好相应的权责机制。

四、政府推进市容环境治理的具体路径

(一)优化管理结构

首先,应优化管理结构。具体可通过如下几方面展开:(1)规划层级职权。对于各级的城區环境管理机构,需要以纵向结构所对应的层级作为依据,恰当化地规划、差异化管理职能。对于市政府而言,应当主要承担规划建设管理以及一切与经济活动存在联系的相关职能;对于区政府而言,应当承担与市容环境管理以及文体教育等相联系的一系列社会性活动;对于街道办事处,则可以与市民直接联系,其主要职责在于推动一系列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引导区域内的居民能够积极的进行自我管理。(2)规范部门设置。基于各个城区的具体情况设置与之对应的职能部门,由整体上进行分析,对于市政府,可选择将市容委、环卫、园林以及综合执法等归属到统一部门;对于区政府,可选择把市容、园林部门结合为一个部门,然后将其余部门各自分设,统一由市园林部门进行日常的管辖。(3)协调好同级管理部门关系。市容环境治理涉及面较广,为确保能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理成效,构建长久的治理体系,首先便是突破各自为政的局势。对此,可参考国际上较为成熟的“大都市区管理”模式,增设管理委员会,专门负责各类议事协调,弄清各部门的相互关系,并确定各自的职责所在。

(二)完善与优化市容环境治理工作体系

首先需要基于现有的市容治理体系之中的层级、职责定位将其进行完善,使工作目标一致化。依托于责任制以实现城区市容环境的横向与纵向管理的融合,以求将整体任务分解成为若干个小任务加以执行,通过一个个小任务的达成推动整体任务的实现,做好压力的传递,切实地强化政策执行力。

对于城区市民则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重点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责任品质以及文明涵养,引导并鼓励市民参与到市容环境治理过程之中,让市民发挥自身对于政府工作的监督作用,推动文明城市的建设。

(三)加强技术化网络建设以及法制保障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与自动化体现在多个行业的发展之中,就城市市容治理而言也是如此,基于数字化网络管理模式,市容治理的质量与效益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因而,需要构建市、区两级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中心,以承担在治理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内容,促使监督与指挥、处置与评价分别能够以相对独立的形式存在,降低各自的干扰。与此同时,应对充分的运用数字化监控平台,借助于智能的数字化管理,从而促使制度的有效落实,逐渐的朝向综合治理发展,实现由“人治”到“技防”的变革;由法治方面进行分析,城市市容长效治理机制的构建需要以法律条文作为支持,对此,应当出台与行政行为职权责任相关的规定,并综合《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文件,使政府推进下的城市市容治理机制实现长效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剑峰.关于提升城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水平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20,(11):253.

[2]  叶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J].城市地理,2017,(14):25-27.

[3]  龙俊帆,张焱秋.立法,让城市更美好——《广安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出台侧记[J].民主法制建设,2019,(3):46-47.

[4]  罗枫.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市容环境管理机制研究[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2019:46-47.

[5]  赵娟娟.基于WebGIS的昆明市市容环境信息系统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9:43-44.

作者:时丹丹 门可欣

市政市容行政管理论文 篇2:

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管理问题的对策与研究

成都是一个拥有4500年城市文明史、23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进入21世纪,成都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快速提升,2008年,即便经历了汶川大地震,成都GDP仍保持了12.1%的增幅,达到3901亿元。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成都城市化的进程一直呈加速趋势,城市实体空间扩张迅速,城市环境建设也日新月异;城乡结合部也随之不断扩展变化。由于在城市地理空间中处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兼具城市与乡村的双重特征,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市容环境问题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存在的问题也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基于对成都市金牛区沙河源街道辖区的调研,以点带面,分析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和建议。

一、城乡结合部的含义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地域概念,它是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变迁的一个活标本。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地域结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的过渡地带,是一个城市功能和农村功能互为渗透、社会经济发展特殊而又十分活跃的地区,通常位于连片建成区和郊区以及几乎完全没有非农业住宅、非农业占地和非农业土地利用的纯农业用地腹地之间,又称“城市边缘区”、“城乡交错带”、“乡村边缘带”、“乡村—城市边缘带”等。

二、成都市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

城乡结合部在某一时段内是一个动态渐变的区域,但在某一时点是相对静态的。根据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戴宾教授在《成都:现实与未来》一书中对成都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的研究,即该书在界定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时主要借助于行政区划,以中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建制乡镇和城区的街道办事处为基本单位,采用图像识别法、指标体系法分别对成都城乡结合部的空间范围进行分析测算,并结合实地调研确定了其范围,主要涵盖了以下17个乡镇:苏坡、文家、金泉、沙河源、机投、金花、簇桥、圣灯、保和、青龙、十陵、中和、白家、犀浦、红光、石羊、琉璃。

三、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城乡结合部由于处在城市与乡村接壤的特殊地带,是城市与乡村互为渗透、城市化快速发展和土地利用快速转变的区域,因此市容环境与城市建成区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成都市金牛区人民政府沙河源街道办事处辖区的调查,发现城乡结合部地区市容环境最主要的问题可以归结为“脏、乱、差”三个主要方面。

一是“脏”:马路上尘土较多、建筑墙体陈旧污损,生活垃圾及废弃物较多,有些地段污水横流,生活污水随意排入河道,污染环境不断产生新的卫生“死角”和“龙须沟”,有些地段杂草丛生,严重影响城市美观;

二是“乱”:存在“十乱”现象,即:乱搭乱建、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摆乱卖、乱倾乱倒;

三是“差”:市政及生活设施差,路面破损状况严重,大多道路既破旧又狭窄,通行较不方便。

经研究发现,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一)制度因素

管理体制不顺是造成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较差的一个制度性因素。城乡结合部往往同时具有城乡社区不同的组织与行政管理结构。这里城乡地域交叉、街乡行政管理交叉,其各项制度并没有完全转变为城市管理制度,仍具有城市——乡村的二元制度特征。城乡结合部既非城市,又非乡村,但既有城市的要素,又有乡村的要素,两种管理体制在这里交织,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往往成为管理上的“空挡”;同时辖区内众多的单位“各自为政”,管理标准不一,相互交错的地段,也为管理带来了更大的问题,管理的薄弱和松散导致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建设落后,市容呈现较差的局面。

(二)规划建设因素

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规划建设加快进行,旧城改造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以来,以及实现成都的“新三最”目标,成都市区向周边农村扩展更为迅速。而同时,由于管理体制的制约,对城乡结合部重视程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城乡结合部的规划建设较城区落后,没有详细规划,住宅区、商贸区没有统一规划和设置,功能区不明显,住宅区、商贸区交错现象比较普遍。或虽有规划但是实施控制力度不够,违法建设、乱搭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由于规划建设滞后,市政设施、集贸市场建设滞后,马路破损,沿街店面破旧。以集贸市场为例,由于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过少,或大都是过渡市场,难以容纳现有的商户,特别是蔬菜、水果的批发与零售难以满足商户的需求,于是一些商户就沿街为市,或是占道为市,普遍存在店外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和车辆乱停放现象,影响市容市貌和市民交通安全。

(三)居民文明意识程度较低

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较为松散,生活费用远低于市区,进入门槛较低,因而是外来人口流入成都的主要聚居地。人口普查显示,成都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与原住居民混居的情形十分突出。如金牛区沙河源外来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重高达70%以上;金牛区的金泉、青羊区的东坡、武侯区的石羊场、成华区的保和外来人口比重也在40%以上。并且这些外来人口和当地的工人、农民、失地农民、下岗工人、无业人员等杂居在一起,相比建成区,市民素质较低。特别是他们经常处在流动之中,心理上只是把居住地当成自己的一个临时容身之所,缺乏基本的归属感,对周边环境卫生也缺乏最基本的关心和维护。另一方面,居住于这一地区的居民由于正处在从农民向市民的转化过程中,面临着失地、失业、生活环境突然改变等各种问题,不仅容忍了外来人口对环境卫生的破坏行为,而且习惯于随意乱扔果皮纸屑、乱倒垃圾,逐渐也成为了环境的破坏者。

(四)道路环卫清扫管理不到位

城乡结合部地区道路实行多层保洁,保洁标准不一,清扫工作量不等。实施专业作业的道路保洁较好,如沙河源街道办就把主要地段承包给深圳升阳升等专业保洁公司,承包的道路由于实行了考核机制,清扫保洁状况较好;但有些社区、村自建道路保洁相对较差,有的道路甚至无人清扫保洁。由于农居混杂,外来人口聚集,各行政村村域范围内未实行旧村改造的农民、居民和外来人口产生的垃圾主要由村负责,村里不情愿加大投入。日益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村里有限财力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导致环境脏乱的恶性循环,这与城区内的道路环卫管理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城市管理是一项综合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只有多部门携手合作,才能维护好城市的环境。但现实情况是各部门常常是各自为政,对自己部门有利的才去管理,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市容环境管理工作的难度。

四、解决成都市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成都市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建设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成都被国务院批准为城乡统筹发展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特别是在7年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成都提出的“新三最”目标,以及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低碳城市的发展规划,成都的城市面貌又上一个新台阶。建设城市与乡村和谐发展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城乡结合部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因为城乡结合部是外地通往城市的重要入口地区,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问题,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城市发展的全局,影响到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是社会治安问题的高发地段,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城市整体和谐发展。

(一)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转变

首先要对城乡结合部进行体制改革,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因为政治上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城乡结合部顽症难医的根源。这需要通过街乡行政管理组织的制度变革,实现政治层面的“二元管理”向“一元管理”的转化,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农村管理转向城市管理创造条件,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和属地管理原则,改变管辖范围交叉,标准不一的现状,最终完成城乡结合部地区由农村管理向城市管理的社会变迁。

(二)加强规划和建设,加大市政环卫设施投入

加强城乡结合部的总体规划,制定控制性详规,立足现有基础,本着节约原则,统一规划,高起点建设城市园林绿化景观;通过栽绿、补绿和建设小绿园、广场等形式,解决城中村、城乡结合部长期脏乱的问题,彻底改变其容貌;同时加大市政、环卫等设施投入。加快集贸市场建设,建议分居民区兴建市场,做到布局合理、分类建设,做到既能容纳商户,又能方便居民。完善城乡结合部的垃圾管理规划,从垃圾的收集、清运到消纳,实行密闭化管理,统一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三)健全和完善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

市容环境卫生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全民参与的庞大工程,动态性强,管理难度大,必须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进和提升环境卫生的管理水平。一是转变观念,创新思维,建立环卫清扫保洁的制度,可以采取承包的方式把主要地段承包给专业保洁公司;二是在对城乡结合部整治的同时,抓好相关人员业务培训及日常管理;三是建立市容环境卫生快速反应机制,对市容环卫脏、乱、差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四是建立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处理群众投诉的市容环境问题;五是建立暗访督查与考核通报制度,每月定期或不定期对城乡结合部进行常态性暗访、通报及督查工作,并将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作为年度工作科学评价依据,逐步改善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管理水平。

(四)提高市容管理的群众参与性

市容环境与每个人切身相关,市容环境的好坏也与每个人的自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因此,搞好城乡结合部的市容环境卫生,城乡结合部政府职能部门以及社区、村、组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使广大群众热爱美好家园,改变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切实使广大城乡结合部居民增强文明意识和环境秩序意识,提高遵守城市管理法规的自觉性,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导向作用,制定具体宣传方案,加大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对城乡结合部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力度。要教育和引导外来人口关心环境卫生,通过合适手段,鼓励外来人口参与环境卫生维护和管理,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五)充分利用数字化城市管理技术手段

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结果。作为信息化时代城市管理的新趋势、新模式,数字化城市管理代表了现代城市管理的新方向。目前,成都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正在向三个圈层逐步推广,要充分利用成都市数字化管理的高技术手段,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上报的市容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搭建政府与市民良性互动的平台,形成“城市管理人人有责,人民城市人民管”的良好局面,为成都创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吕君,刘丽梅.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未来与发展,2009(6).

[2]王倩,黄惠权.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OL].http://xzzf.sanya.gov.cn/focus/200706140006.shtml.

[3]戴宾.成都:现实与未来[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5).

[4]贾艳慧.我国城乡结合部土地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09(7).

(责任编辑:黄荔)

作者:郭治国 赵斌 张文 刘磊

市政市容行政管理论文 篇3:

精准立法力促精细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立法环环相扣。特大型城市的发展,必然对不断提升城市服务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出新的要求。而城市精细化管理又对规范化提出新的要求,即,精准的规范化。

3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当属精准立法推动精细化管理的范例。

2月27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办法》相关情况。市政府法制办高级法律专务江子浩、市绿化市容局副局长鲁建平参加新闻发布会。据悉,为贯彻实施《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2014年11月24日,市政府第6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办法》。

新闻发布会会上,鲁建平说,本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是由上世纪80年代本市的“门前三包”制度发展演变而来。1986年,本市提出了包环境卫生、包公共秩序、包绿化管理的“门前三包”要求;1988年,“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制”正式写入地方性法规;2001年,修订后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范了“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名称,同时用专章予以阐述。

宣传造势马不停蹄。2月28日,市绿化市容局在静安区废弃物流转中心举办了“《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主题宣传活动”。

要明责无盲区:三级管理

新闻发布会上,江子浩指出,目前,市、区两级主管部门在责任区管理上的具体职责尚有待细化,街镇层面的管理职能也需要进一步落实。因此,《办法》拟进一步明晰三级管理主体在责任区管理领域的具体职责。首先,明确市绿化市容部门作为行业主管部门,从全市层面制定相关政策、标准、指导意见,对区(县)进行相关检查、考核;其次,明确区(县)绿化市容部门具体负责本辖区内责任区管理工作的布置、落实、监督和指导等;最后,完善街镇在辖区内落实责任区制度的职责要求,包括:落实具体责任人和责任区范围,推进建立责任区自律管理机制,以及引入社会第三方,对责任人履行责任要求的情况和政府推行责任区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进行测评等。

也要启动“内因”:重视自律管理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通过自律达到自觉,则是管理更高境界。

据了解,近年来,本市一些街镇对责任区自律管理机制进行了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以浦东北蔡镇、徐汇康健街道等为典型的地区经验,取得了较好效果。比如,浦东北蔡镇以道路沿街商户为基础建立了“责任区自律考核奖励制度”,全镇23条主要道路的1650家门店均已主动申请加入责任区自律管理,占镇区主要道路店面总数的95%以上。同时,镇政府出台了若干配套奖惩措施,进一步促使责任人自觉履行责任区义务。目前,该镇责任区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已大为改观,在2013年的本市市容环境公众满意度测评中,该镇从实行自律管理之初的全市郊区街镇第33名跃升为第3名,而行政管理成本却大幅降低。

江子浩强调,实践效果表明,通过自律机制,责任人主动履责意识明显增强,并有效降低了行政成本,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社会治理长效模式。目前,市绿化市容部门已着手开展相关推进工作。鉴此,《办法》拟对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固化和完善,为推进责任区自律工作提供立法支持:一方面,从责任人自身角度,鼓励其建立责任区自律组织,对履行责任要求实行自我管理。同时,明确了自律组织制定、遵守自律性规约以及规约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从街镇推进角度,明确由街镇做好相关的指导、服务以及制定配套措施等具体推进性工作。

要“扫好门前雪”:厘清责任范围要求

江子浩表示,责任区范围是责任人履行责任要求的地域界限,直接影响到责任人所承担的义务量和履责效果。具体范围如何划分,《条例》原则性规定为,按照市绿化市容部门制定的标准进行。从多年来该项规定的实施情况看,有必要结合实践经验,将其中有效的基本划分规范从规章层面予以确立,作为主管部门今后制定完善划分标准的基本依据。由此,《办法》区分不同的建筑、场所、单位等类型,对相应的责任区划分要求作出基本规定。另外,鉴于实践中确实存在按照划分标准难以划分责任区的个别情形,对此,《办法》明确,如不能确定责任区范围的,由街镇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划分建议,报区(县)绿化市容部门确定。

对于责任要求,《条例》明确了保持市容整洁、保持环境卫生整洁和环境卫生设施设置维护等三方面内容。在此基础上,《办法》拟根据实践管理需要,除了重申《条例》明确的三方面责任要求外,还增加了清扫门前积雪残冰、按规定投放生活垃圾和不跨门经营三项要求。

也要“一起上”:丰富协同配合措施

为充分调动各类行政、社会资源,实现责任区制度的齐抓共管,《办法》拟确立三项协同配合措施:一是通过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促使各行业单位遵守责任区责任要求,并将责任区责任要求纳入相关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性规约中;二是通过街镇指导,将责任区责任要求纳入物业服务、商铺租赁、单位装饰装修等合同内容中;三是将责任区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本市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创建项目的评选标准。

还要“推一把”:第三方参与增强责任落实测评客观性

责任明确是前提,落实是目的,但如何通过测评推动责任落地?

对此,江子浩指出,对责任人履行责任要求的情况,和对政府落实责任区工作的社会满意度进行测评,是鼓励责任人自觉履责、促进政府有效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参考依据。考虑到此项工作涉及面极为广泛,而作为第三方的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效果评价服务等方面往往具有其自身经验和优势,实践中也收到了较好效果,为此,《办法》拟建立第三方参与测评的机制,规定在对责任人进行测评和对区县政府、街镇进行绩效考核等工作时,可以通过采购服务的方式,委托社会组织进行相关工作。

《办法》实施也靠“声势浩大”:“百、千、万”宣传培训和主题宣传

新闻发布会上,鲁建平表示,市绿化市容局将会同相关部门开展“百、千、万”宣传培训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社会宣传动员。以“我的门前我清洁,我的区域我负责”为主题,加强《办法》的主要内容和工作重点的社会宣传。市、区和街镇将围绕《办法》实施,举办“百场主题宣传”,并通过各类传媒渠道提高《办法》知晓率。二是加强各类管理人员的专题培训。全市将通过分级分类教育培训方式,完成数千人次的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引导各级管理人员和各相关行业自觉地将责任区制度融入行业管理工作中。三是积极探索实施责任人的教育培训。年内,全市将开展对沿街中小商铺门责责任人的“万名责任人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中小商铺人员对责任区制度的了解和落实。此外,还将积极推进责任区管理“先行先试”工作,加强推进责任区管理工作统筹协调,积极探索责任区管理社会自律措施,注重结合提高责任区管理工作推进实效等。

2月28日上午,在市绿化市容局“《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办法》主题宣传活动”中,市司法局与市绿化市容局交换了法制宣传教育合作备忘录;向责任人代表颁发了《责任区责任告知书》;申通地铁静安寺站作为责任人代表、上海肯德基有限公司作为企业单位代表向全社会作出承诺;“老娘舅”柏万青向全市广大市民发出倡议。

活动中,市绿化市容局陆月星局长发表讲话,对下阶段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要坚持依法行政,积极践行《责任区管理办法》,进一步深化落实责任区制度;二是要创新思维,依托社区综合管理平台,开创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新局面;三是要齐心协力,各方面多层次地协同作战,形成多维度的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管理合力。

作者:孙万莲

上一篇:实验教学的药理学论文下一篇: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