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立足现阶段金融创新时代背景,首先对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的定义与基本特征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对现阶段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的构建方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 篇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之内涵界定

摘 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和抵押6种。目前学术界和实践中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种主要方式之法律内涵认识不一致,差异较大,不利于依法规范和正确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为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达到符合“自愿、规范、有序、依法”之客观要求,真正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各种主要方式之法律内涵界定尤为重要。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方式;法律内涵;界定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第32条“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根据第三章“其他方式的承包”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或其他方式流转”之规定分析,目前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主要包括6种:(1)转让;(2)转包;(3)出租;(4)互换;(5)入股;(6)抵押。目前大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的法律内涵认识不一致,不利于依法规范和正确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本文逐一对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

(一)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概念的不足

1.不存在“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如农业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本办法所称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讓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又如《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河南省农业厅)之十二规定:“转让是指在承包期内,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承包方,经发包方同意将自己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的行为。”笔者认为,“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提法不科学,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个完整的民事权利(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移转的是一个完整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即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全部权能),或者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部分权能(这种情形不移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无法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分为两部分(如可分为两部分,各部分不可能仍称“土地承包经营权”,其名称是什么无法界定),显然,不存在部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移转(让渡),但可以是部分承包地上的整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整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彻底让渡,不存在部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让渡,但可以是部分承包地上的整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其转让方仍存在部分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以是全部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则转让方丧失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2.“土地承包权再转移”不合理。如“转让是农地承包人将剩余年期的土地承包权再转移的行为”①。(土地)承包权其性质为民事权利能力(法律上的客观权利),如家庭承包的“农民土地承包权”(即农民承包权)是指家庭承包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即农民)有权依法享有承包由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包农村土地的资格,即“承包权是成员获得承包土地的资格,还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财产权。当集体成员通过承包合同获取一份承包土地时,承包权就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权利:承包土地使用权”②;而不是民事权利(现实中的主观权利),如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按民法之理论分析,土地承包权是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如被赋予土地承包权主体资格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活动,才能使农户真正取得民事权利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如被赋予土地承包权主体资格的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放弃行使土地承包权而不以户为单位参加农村土地家庭承包活动,则不能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权具有人身依附性,且不能流转、抛弃或放弃。实际上,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应发生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属民事权利)转移。

3.受让方限于农户不完整。如“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其履行相应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的行为”③。因为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其受让方为农户;而其他方式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其受让方是一切农业生产经营者,实际上除农户外,还包括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概念界定

《农村土地承包法》第41条规定:“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的,经发包方同意,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该农户同发包方确立新的承包关系,原承包方与发包方在该土地上的承包关系即行终止。”上述条文中,“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这段文字存在明显错误,应改为“可以将全部或者部分承包地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方式移转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其理由是,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整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发生彻底让渡,不存在部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让渡,但可以是部分承包地上的整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其转让方仍存在部分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也可以是全部承包地上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则转让方丧失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资格和丧失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是指转让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下,在承包期限内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新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行为。其结果是,转让方丧失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让方依法取得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转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承包关系终止,确立受让方与发包方之间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的法律关系,如转让方依法将全部承包地上物权性质承包经营权转移给受让方,其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法律资格和原拥有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消失。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

(一)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概念的不足

1.不存在“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转包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又如《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之十一规定:“转包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把自己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经营的行为。”转包发生“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④。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债权性质的流转,不存在“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其理由是:(1)转包不存在“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见上分析)。(2)转包不发生“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因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本身意味着“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全部权能”移转,实质是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型流转,其结果是真正、彻底地发生该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整体转移,即转包方(原承包方)“丧失该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方已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人”;而受转包方(新承包方)“取得该承包地上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转包方已成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的转包其结果与“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相冲突。(3)若转包使之上述“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移转和“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成立,转包方(原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受转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相冲突,违背传统的“一物一权”原则。一物一权指一物之上只能存在一个所有权以及不相容的他物权,不得有互不相容的两个以上的物权同时存在于同一标的物之上。一方面是指一个物之上只能设立一个所有权而不能同时设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另一方面,也是指在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的他物权(定限物权)。显然,转包不能发生“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移转。

2.“接包方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然具有物权效力”定性不科学。如“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并不发生变化,接包方所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仍然具有物权效力”⑤。笔者认为,受转包方享有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其理由是:(1)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型流转(非物权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或物权保有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转包方仍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受转包方无法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受转包方享有民事权利的名称仍称“土地承包经营权”,根据“一物一权”原则中“在一个物上不能同时设立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在性质上相互排斥、相互矛盾、互不相容的他物权”之法理,显然,受转包方只能取得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该权利是由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的部分权能构成),享有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

3.受转包方为第三方,不限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方)的其他农户不合理。如“如果接包方不是本集体组织的成员,则基于转包所取得的承包经营权应当受到物权保护”⑥。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二章“家庭承包”第五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分析,只有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转包流转形式;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存在转包流转形式。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其受转包方应限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方)的其他农户;而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方)的其他农户外的第三人不能成为受转包方。

4.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概念的适用范围未界定⑦。如“根据《土地承包解释》对家庭承包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规定,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依法采取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应当将流转合同报发包方备案;采取转让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应当经发包方同意”⑧。又如《海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第21条第1款规定:“以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让、合作、转包、出租、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的,应当征得发包方同意。发包方应当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并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分析,只有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转包流转形式;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存在转包流转形式。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的概念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属于转包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的部分权能(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但不包括处分权)移转给受转包方,其结果,受转包方无法移转继受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创设继受取得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9条),新确立转包方与受转包方之间的转包关系,且该转包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一般较短,最长也不得超过20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是指转包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的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上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的部分权能转移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受转包方)的行为。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

(一)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概念的不足

1.不存在“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出租是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租赁给他人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出租发生“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⑨。笔者认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不存在“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其理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型流转,其结果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即出租方)仍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

2.“并于租期届满时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妥。如“出租就是指出租人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一定期限内将其拥有的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交付给承租人即第三方使用、收益,第三方支付租金并于租期届满时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民事法律行为”⑩。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型流转,承租方只取得和只能享有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租赁权,而承租方不取得和不能享有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农村土地租赁关系属于债权关系。显然,不存在“并于租期届满时归还土地承包经营权”,租期届满时归还的应是农村承包地。

3.农村承包地租赁“给本村以外的企业、单位和个人”范围界定不适合。如“出租是指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村以外的企业、单位和个人用于发展开发性农业,承租方一次性或分期付给承包方租金,原承包合同仍由承包方履行的行为”(11)。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两种。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其承租方应是本集体经济组织(发包方)农户以外的第三人;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其承租方是一切农业生产经营者(一般是法人、其他组织、自然人,也包括农户)。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的概念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属于出租方在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从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部分权能移转给承租方,其结果,承租方无法移转继受取得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而只能创设继受取得债权性质农村承包地租赁权,同时,原“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新确立出租方与承租方之间的农村土地租赁关系,且该租赁的期限不得超过原承包期的剩余年限,最长不得超过20年。

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是指出租方(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在承包期内并保留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依法将部分或者全部承包地转移给承租方占有和使用的行为。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概念的不足

1.土地承包經营权互换概念中不存在交换“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如《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之十规定:“互换是指在承包期内,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不同农户为了农业经营的需要,相互交换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因为,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不存在“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见“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分析)。

2.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概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种类未界定。如“互换是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流转方式”(12)。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分析,只有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采取互换形式;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允许采取互换形式。

3.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概念中未提到交换“土地承包经营权”。如“互换。即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之间根据各自需要互换各自所承包的土地,民法尊重当事人意志自由,自然应该允许互换行为,只是互换应经土地登记部门登记备案”(13)。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的概念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则发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的流转,其结果,甲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A)而同时移转继受取得乙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B),则反过来,乙承包方丧失原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B),而同时移转继受取得甲承包方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A)。

土地承包经营权互换,是指在存在两个通过家庭承包方式取得有效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前提下,并限于同一发包方的农村土地的两个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之间依法互相调换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承包地块的行为。

五、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概念不足

1.其他承包方式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未界定。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14)。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法律规范之性质和内容分析,该法对“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主要实行债权保护(除该法第49条“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农村土地,经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或者林权证等证书”,确认承包方取得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外)。该法“对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实行债权保护”(15)。“以其他形式承包的土地实行债权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承包期和承包费等,均由合同议定,承包期内当事人也可以通过协商予以变更”(16)。而“通过其他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只有进行依法登记,承包方才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17)。可见,“《农村土地承包法》在立法上规定‘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1)债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2)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18)。同时,其他方式承包的“承包方未依法登记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等证书,其权利的性质不是物权,而是债权”和“如果没有取得权利证书的,不得流转”(19)。因此,根据上述分析,只有“其他方式承包”中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依法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2.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应包括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和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两种。如《河南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则》之十四规定:“入股是指在承包期内,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行为”。又如:“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就是承包人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自愿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的民事法律行为。”(20)再如“入股是指,为扩大经营、发展农业生产,承包户之间联合起来,将各自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经评估后折股投资,合作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投入的股份作为分红的依据,但各承包户的承包关系不变”(21)。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只提家庭承包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或者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不全面。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概念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是指入股者(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在通过农村土地承包方式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依法将承包地转移给有农业经营能力的合作社或者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占有和使用的行为。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其结果,入股者(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取得合作社或者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的股份,享有股权,依法取得红利;合作社或者股份公司等经济组织依法占有和使用承包地。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概念的不足

1.土地承包經营权抵押概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不明。如“抵押。即承包人为融通资金,在其承包的土地上为债权人设立抵押权,一旦承包人到期不能偿还债务,债权人有权对该土地上的承包经营权以变卖、拍卖或协商折价的方式进行处分”(22)。又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为担保自己或者他人的债务履行,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提供担保,当债务人不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时,抵押权人有权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变卖、拍卖的价款优先受偿”(23)。“土地承包经营权”包括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债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两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概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为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其理由是,只有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才能依法流转。

2.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概念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种类未界定。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分析,家庭承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允许采取抵押形式;而只有其他方式承包的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允许采取抵押形式。

3.农地承包权不能作为抵押权的客体。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即作为承包方的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在不转移占有的情况下,将农地承包权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以该农地承包权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农地承包权的价款优先受偿”(24)。农地承包权其性质属民事权利能力,而不属民事权利。

4.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概念中“土地使用权”不妥。如“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就是土地使用者将自己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向债权人担保取得资金的行为”(25)。在《物权法》规定的物权体系中,规定了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基本物权。《物权法》第180条第1款规定:“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抵押。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概念界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指抵押人(即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通过其他方式承包取得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效存在前提下,为担保自己或者他人(即第三人)的债务履行,以不转移农村土地之占有,将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债权担保的行为。当债务人(即原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或者第三人)不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即抵押权人)从依法拍卖、变卖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价款中优先受偿或以物权性质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受偿。

注释

①宋敏、王世新、刘武:《我国农地流转特征及规律的实证研究》,《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10期。

②刘俊:《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探讨》,《现代法学》2007年第2期。

③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

④张平华、李云波、张洪波:《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罗大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关系辨析——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分析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宋敏、王世新、刘武:《我国农地流转特征及规律的实证研究》,《新疆农垦经济》2006年第10期;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对策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黄运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⑤⑥(14)罗大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关系辨析——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分析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⑦韩连贵:《关于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考察评价意见》,《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54期;石峰:《试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的完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朱剑:《规范我国土地承包权流转问题的研究》,《甘肃农业》2007年第3期;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张平华、李云波、张洪波:《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03页;罗大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关系辨析——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分析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⑧黄松有主编《土地承包司法解释实例释解》,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年,第277页。

⑨张平华、李云波、张洪波:《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04页;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09页;罗大钧:《农村家庭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法律关系辨析——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分析为视角》,《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马新彦、李国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法思考》,《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对策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⑩黄运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1)马新彦、李国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物权法思考》,《法商研究》2005年第5期。

(12)张平华、李云波、张洪波:《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第207頁;张昕:《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障碍及对策分析》,《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0页;黄运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3)(22)刘国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研究》,《理论月刊》2006年第1期。

(15)何宝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释义及实用指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第19页。

(16)胡康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法通俗读本》,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94页和第104页。

(17)刘坚主编《〈农村土地承包法〉培训讲义》,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108页。

(18)丁关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性质二元化之客观界定》,《经济问题》2007年第9期。

(19)黄松有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第269页。

(20)黄运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立法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21)(24)宋从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物权性流转》,《阴山学刊》2006年第2期。

(23)房绍坤:《物权法用益物权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12页。

(25)刘信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责任编辑:晓 立

作者:丁关良

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 篇2: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法律制度构建

【摘要】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成为各界探讨的热点问题。笔者立足现阶段金融创新时代背景,首先对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的定义与基本特征进行简单介绍,之后对现阶段实践中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之上深入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的构建方案。

【关键词】金融创新 土地承包经营权 抵押

现阶段,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是农村工作的重点,而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重中之重。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上实行的是区别对待的模式,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立法是予以禁止的,对于非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上予以认可①。我国农村改革步伐逐步深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构建现代金融制度”目标,农村金融制度与创新被提上日程。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财产权的保护制度更加完善,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更加健全。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各方都要不断努力,积极配合,创造有利机会带动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一点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因此,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全面分析,从现实国情出发,构建完善可行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有助于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观点争论

实践中,关于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争议的焦点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抵押。现阶段,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大致分为支持派与反对派两种,其中,支持派学者主要是立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与抵押间的逻辑关系、农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改革,主张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抵押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反对派则以土地社会保障功能为切入点②,主张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民生活与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与保障,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在此背景下若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必然造成大量农民群体失去土地,对农民基本生活及农村地区的稳定造成一定威胁,据此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持否定态度③。

从本质上讲,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以被抵押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是否可以兼顾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社会保障功能与融资功能。笔者认为,反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在于:第一,受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扩展至农村地区,土地社会保障功能也要适时解放,并进一步突出其财产价值的意义;第二,反对派一味突出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对于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反而未予以足够关注,实际上,农民生活及农业生产对土地的依赖性是存在差异的,切勿一刀切;第三,作为完全民事行为主体的农民,要认可其一般经济人理性,其必然立足于自身利益签署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协议,并尽可能争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并不会因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而影响农村地区的稳定。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现状与问题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立法现状。1986年正式实施的《民法通则》首次在民法层面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概念,同时将其性质界定为财产权,从本质上讲,这也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用益物权性质的认可;1988年,《土地管理法》中明确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1995年,《担保法》中首次提出“荒地使用权抵押”定义,从法律层面承认了荒山、荒沟、荒丘以及荒滩等土地使用权抵押的法律效力;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提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以及荒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定义;2007年实施的《物权法》中第一次从法律层面引入“用益物权”的概念,同时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入到用益物权之列。

现行立法中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问题是区分对待的,《担保法》第三十四条第五款、第三十七条第二款、《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第四十九条,《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以及第一百八十四条等条文中,对于以非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予以认可,对于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则明令禁止。

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存在的问题。从现行立法和实践来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立法规定存在漏洞。现阶段法律对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持否定态度,一方面与法理相左,另一方面,也脱离了我国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具体体现为:第一,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可以转让,但禁止抵押,此种规定是违背法理的。从本质上讲,相较于土地抵押,土地转让是更深层面地处分土地的途径,按照“举重以明轻”法理,在承认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的情况下,也应当允许其抵押。第二,在实践层面上,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抵押贷款林地面积远多于荒地面积,如果只是承认荒地抵押权的合法性而禁止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就是在法律层面否定农户已签署的抵押合同的效力,无疑会增加农户融资难度,影响金融机构参与农业发展事业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金融制度的限制。第一,承包人对于承包土地所享有的是存在一定限制的处分权,与金融机构资本经营安全性之间存在矛盾。第三方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承包人与金融机构之间就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达成协议的效力,无法确保双方在自愿平等自由基础之上签署抵押合同。第二,土地交换价值与金融机构经营效益性之间存在矛盾。根据现行法律,抵押人只能在抵押物价值范围内担保债权,很多时候无法真实反映抵押物价值,同时还要承担评估、管理以及监督等一系列交易成本,进而影响金融机构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业务收益。

三是土地流转市场不健全。由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涉及到的主体主要有抵押人、抵押权人以及第三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实现,有赖于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担保现阶段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市场发展缓慢,加之国家有关土地规定的严格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例如,土地权证制度不完善,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就会导致抵押登记效力受影响,此外,土地评估机构、抵押担保机构以及抵押商业保险等中介机构尚未成型,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机构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的开展。

四是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实际,在人均可耕地面积方面落后于全球平均水平。一直以来,我国耕地资源在肩负国家粮食生产任务的同时,还要确保农民基本生活。但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是有限的,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尚不足以向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相较于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养老与医疗等方面的发展还十分有限,当务之急就是国家积极制定有利政策法规予以扶植。面对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的客观实际,农民具有农业生产投入与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求,与此同时,还要承担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农民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积极性。

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法律制度设计方案

构建新型农村金融制度。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机构的态度直接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效。然而,就目前而言,农村金融担保制度无法确保农村土地担保功能,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现实需求的有效实现,但从另一角度而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身具有用益物权性质,对于农村土地流转以及农民融资需求的实现意义重大,所以,不能简单因上述问题的存在而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意义予以全盘否定。就目前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立足实际,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实需求为依据对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创新,同时积极促进其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有效结合。农村金融机制的创新,必须以农村经济发展实际为基本出发点,准确把握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资金供应不足与农民贷款融资需求上涨之间的矛盾④。

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还存在一定限制,农业生产效率偏低、风险系数较高,而金融机构始终遵循经营资本高度安全、流动与高效原则,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即便政府部门制定鼓励措施,也很难调动常规商业性金融机构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的兴趣。对此,唯一出路就是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具体操作模式有两种:一种是依托于目前的诸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其内部设置专门受理农村金融业务的部门,这样可以实现将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网点的效应充分发挥出来,有效控制成本;此外,还可以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学习借鉴美、德等国经验,设置独资或控股农地银行、农地基金以及农地保险等具有政策性质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其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逐步减持股份直至退出,实现政策性农村金融机构向商业性农地金融机构的转化,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确保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

从立法上明确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是否有法律的明确规定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施效果,要立足实际,从立法上解除对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限制,并且在法律设置方面,将土地规模经营、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有机结合。

首先,提供量与时间等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分割选择,农民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是将自身某一部分承包地予以抵押还是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予以抵押。

其次,在土地承包经营主体方面,从法律上承认以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以充分激发农村土地的流转活力,在确保农民用地基本需求的前提之下,最大化满足农民融资需求,避免出现由于承包土地抵押而导致生活失去保障问题。

最后,目前法律中关于抵押人资格的规定,以《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一条为例,就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体现为:一是“稳定的非农职业”或“稳定的收入来源”中对于职业与收入的限制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民事法律关系而言,对于抵押人资格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对双方当事人合理权益的平等保护,同时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缺乏关于职业与收入可行的定量与定性标准;二是条款中还规定要获取发包方同意,此种规定无疑会进一步加强集体经济组织对于家庭承包经营的干涉,导致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民事法律关系中所推崇的双方意思自治原因相违背的后果,影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效。对于此,要根据实际,逐步取消此类限制性规定。

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国现行法律不承认家庭承包方式获取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法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担心影响到土地社会保障功能。然而,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因抵押而丧失土地,并导致生活失去保障的情况并不会发生,立法也要根据发展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完善。从这一层面分析,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体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针对因抵押导致失地,并且生活困难的农民设置专项保障基金,定期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具体可以采取政府担保发行土地债券等途径进行筹集。

第二,针对失地农民赋予其对原土地优先承租权,以在保证农民基本生活权利的同时充分调动农民抵押融资的积极性;最后,立足实际,对我国历史存在的典权制度予以借鉴,设置一定期限,失地农村在该期限内可以对原承包土地予以赎回。

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前提是土地权属的确定,因此,要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首先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认登记制度。现阶段,虽然在《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有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机关的规定,然而由于现行法律并不承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合法性。所以,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诸如土地流转中心、农业局以及农经站等都有权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登记,但是抵押登记较为混乱。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机关的不统一,导致后续监管管理难度加大,给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实效造成不利影响。其次,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实际,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机制评估机制,同时结合实践情况,对其不断予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影响不容小觑,农民抵押融资额度以及金融机构与农民签署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合同的价格标准都取决于此。结合现阶段我国实际,有必要引入独立第三方价值评估机构,构建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制,并结合实践情况不断予以完善。

目前成都市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金融办与成都市农委联合下发了《四川省成都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试行)》,其中第十条对抵押物价值评估方式与操作作出详细规定。我国其他省市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成都市的做法进行参考和借鉴,构建起科学可行的农村土地价值评估机制。

设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监管机制。受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较多,复杂且特殊。相比较而言,农业生产的原始性及脆弱性程度较高,自然因素对其影响明显,农民因自然因素而导致收入减少无法如期偿还债务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抵押物变现的难度以及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的经营风险。因此,现阶段设置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监管机制,要在保证农民基本收入的基础之上,严格监管提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业务的金融机构贷款资金监督服务,为金融机构如期收回贷款提供切实保障。

第一,大力拓展农村保险市场,充分调动保险公司及金融机构发展农村保险业务,向因自然灾害及意外事故而遭受损失的农业生产提供保障;第二,作为抵押权人的金融机构及抵押登记机关要严格控制资金用途,保证抵押贷款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及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确保金融机构资产质量,避免不良贷款导致的金融风险。

(作者单位:中共普洱市委党校)

【注释】

①杨光:“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②陈小君:“我国农村土地法律制度变革的思路与框架—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相关内容解读”,《法学研究》,2014年第7期。

③黄毅:“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以农村金融创新为视角”,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④黄碧琴,郭敏,秦义春,冼美玲:“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研究—从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模式创新的角度”,《区域金融研究》,2015年第3期。

责编 /张蕾

作者:金晶

土地承包农业经济论文 篇3:

浅析如何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

摘要:当前,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依旧还存在许多问题,造成了土地承包纠纷问题产生。在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新要求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在实施时,需要做好后续完善工作,对人地之间所存在的矛盾进行全面解决,同時明确土地承包时间以及承包期限,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权的整体结构,确保入地承包登记制度得以完善与落实,加以落实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管理权,从而保障土地流转工作质量。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若干思考

前言:目前,我国已经全面落实了惠民政策,并实施了农村土地确权管理制度,这也使得人们对于土地的使用越加重视,对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也逐渐加强了管理力度,以此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能够实现农村稳定发展。许多农村地区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人地之间的矛盾问题,导致土地承包纠纷问题频繁发生,为此,需要针对该问题,全面落实好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保障土地使用权得以明确。

一、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的新要求

要想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质量得到提升,就必须要全面落实好土地流转工作与土地保护等工作,同时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农村土地管理中,主要就由承包合同管理方式,但在当前的时代与政治下,农村土地管理方式需要转变为承包经营权管理方式,保障合同管理监管工作有效落实。另外,土地流转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应当做好登记与备案工作。

当前农村地区对于土地承包的积极性逐渐增加,农民群众为了可以维护自身的权益与利益,对土地承包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并构建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土地经营纠纷机制,有效扩展维权渠道,发挥出仲裁的作用,同时增加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力度。例如,有效解决因土地承包纠纷问题。在当前农村改革的全面实施下,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应当构建完善的法律机制以及管理制度,赋予农民群众合法的土地承包管理经营权,同时对土地承包经营流传管理制度进行全面完善,并规范化该工作的流程,以此确保土地承包与流转关系可以得到稳定性,另外还需要对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进行全面完善,确保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得到全面落实。

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承包土地面积不均

在我国土地承包第一轮实施过程中,人均承包土地面积是相同的,但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下,农村人口流动性相对较大,许多土地被征占,甚至部分农民群众随意进行土地承包,导致目前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土地承包不均情况,甚至部分出现了有户无地,有地无户的情况。承包土地面积不均问题以及其中所存在的矛盾,并未得到根本上的解决,甚至许多农民群众对于土地不均问题产生了许多的意见,这对于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二)土地承包纠纷频发

国家当前对农村经济发展提高了重视程度,并落实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加大了农民群众的财政资金补贴,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承包土地的积极性,甚至部分农民群众对于土地承包越加看重,甚至希望将之前所承包出去的土地,重新进行承包,但由于原有的土地承包合同无法得以解决,所以难以恢复原有承包出去的土地使用权,导致人地之间所存在的矛盾逐渐增加,而且传统土地调整方式已经难以发挥出作用,甚至出现了承包土地违反法律的行为,以此出现了强行回收的行为,导致土地承包所存在的纠纷问题不断出现。

(三)不适应深化农村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目前,我国对于农村改革发展已经全面实施了战略部署与惠民政策,在农村地区经营体制全面落实的过程中,应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形势,紧抓农村改革建设主题,对农村土地制度方面提高重视程度,同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管理制度,并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但目前,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不足。1)农村土地承包法律政策要求并未得到落实,相关制度还未能够满足时代的发展新要求,所赋予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及土地经营流转不够全面。2)土地承包经营体系并不完善,其中土地承包流转管理未达到规范化与有效化。

三、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的工作建议

(一)做好延包后续完善工作

在土地承包法中已经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在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中,需要完善相应的工作内容。例如:全面落实好延包工作,对土地承包档案加以完善,做好相关补签工作,保障土地承包合同符合法律条款,解决土地承包中所存在的问题,保护农民群众土地承包的各项基础权益,促使后续土地承包工作的完善性,达到土地承包的标准要求。

(二)妥善解决人的矛盾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土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容易在土地运作方面出现矛盾问题,需要在土地承包的基础上,做好农民土地承包宣传工作,使农民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有所了解。在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已经制定了关于土地承包调整回收的标准制度,以此确保土地承包过程可以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另外,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土地承包管理进行充分结合,对农民土地承包机制加以完善,进一步推进乡村建设。

(三)科学确定土地承包期限

土地承包关系要想达到稳定性,就需要对土地承包期限进行深入探究,如果土地承包期相对较短的情况下,对稳定的土地承包关系会造成严重影响。如果承包期较长,但是无法长期对土地进行经营,则会对土地的利用率会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能够保障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合理利用,就必须要对土地流转做出合理分析,明确土地流转的价格,土地流转期限等,

(四)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能结构

土地承包经营权主要包含了土地的占有权、土地的经营权、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流转权等。除了基本的权利外,还需要对其余权利进行深入研究与完善。在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如果将土地进行抵押,将会导致农民自身的长远利益受到严重损失,同时还会使农民群众失去土地的风险。为此,要想对权能结构加以完善,必须要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完善登记制度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在县级政府土地流转登记时,需要确保承包关系的稳定性,能够遵守签订的承包合同,并针对土地承包情况,以此落实好梯度承包经营权,并确保合同证书的真实习性与有效性。另外,土地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同时也是国家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为此,在土地承包经营管理中,需要明确土地流传管理模式,必须在土地流转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土地承包产权。

四、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在土地资源承包管理工作全面实施的过程中,生产者具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具有土地占有权以及土地规划权,在不破坏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其余人员不可干预生产者使用土地的合法权益。在土地承包后,承包人可以对土地资源进行重新规划,合理在土地资源中种植农作物,而获取的农作物生产经济效益则全部归承包人所有。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为承包人的土地合法使用权利提供保护,同时对承包人的土地应用行为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不同的省份地区所颁布的土地管理条例,承包人需要按照土地管理条例合理承包土地,土地承包面积不可超出管理条例的标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存在着不固定性。而且在市场中并无特定的市场交易,在一定程度生,具备一定的限制性,同时具备相应的不确定性。也就要求土地承包人员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或者根据农业发展情况,对农业技术进行优化与完善,以此促进农业全面发展,提高经济收益。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中,需要采取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交易,以此进一步促进农业市场得到全面发展。

结束语:农村的经济稳定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农村地区中,土地作为农民的生活保障,其土地承包經营权对农民群众的个人经济利益有着重要关系。为此,要想保障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必须要结合农村实际发展情况,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 何建梅. 青海互助县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农业工程技术, 2019, 39(14):1.

[2] 王小刚. 新形势下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策略浅析[J]. 今日财富:中国知识产权, 2020(3):2.

[3] 邓杨. 关于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档案工作的思考[J].  2021(2016-20):144-144.

[4]唐宁.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农业工程技术,2019,39(14):12-13.

[5]罗巍.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 中外企业家,2018,(02):165.

作者简介:贾斌艳 出生年月:1980年9月9日 性别:女 最高学历:本科

职称:中级农业经济师 研究方向:产权制度改革,土地承包管理

作者:贾斌艳

上一篇:桥梁下部结构设计论文下一篇:我国金融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