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文

2022-04-20

[摘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切实有效地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关键要做到三点:依法执政;实现社会自治;实现公平正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文 篇1:

全球化背景中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摘 要:在当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同处一个历史舞台。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应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中国肩负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国内政治民主化和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崇高使命。

关键词:全球化;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政治文明

收稿日期:2008-03-20

作者简介:陈正群(1968-),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工学院副教授。

“文明”与“野蛮”是表述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一组对应概念,由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非脱胎于资本主义社会母体,使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同处一个历史舞台。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网络,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也因此处于强势地位,这种态势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如何以制度创新来应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成了一个重大的政治命题。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脉络

现实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虽然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人类为了追求这种真正体现自由、平等、公正、合理的政治文明,却经历了漫长的探索过程。

1.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萌芽阶段。18世纪,法国革命摧毁了封建的蒙昧思想和专制的政治制度,开了欧洲广泛的科学创造和政治文明的先河。其时,如同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圣西门从批判现实的资本主义出发,设想了一个强调科学探索、由技术专家群体——牛顿参议会管理的理想社会。19世纪初,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试图建立和管理一种理想的工厂或者公社,如苏格兰的新拉纳克、美洲的新汉莫尼(英文意指新的和谐) 等。当这些小规模的社会主义实验失败后,他出版了《新道德世界书》,成了空想社会主义道德和精神革命的蓝本。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开创阶段。诺曼•柯思曾经认为,19世纪中期开始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其传统一直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千年理想”。不过,对马克思更为直接的影响是来自圣西门空想的技术专家共和国思想。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理性的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价值和理念建立在科学的历史发展规律之上,从而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理性的科学。恩格斯更进一步设想了无产阶级革命后的社会形态应该是“随着无产阶级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它就作为独立的党派结合起来,选举自己的代表”,实现真正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阶段。由于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化之前,人类政治文明一直是从低级向高级形态发展的,“人类社会政治制度的更迭依次表现的是更高的政治文明层次,但政治文明的性质却没有出现由于政治文明演进中量的积累所最终导致的质的变化”[1]。当人类进入到20世纪,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始从理性进入实践并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走向制度化,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从根本上使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政治文明制度变革上,社会主义最终否定了等级压迫的政治制度,人类政治文明的制度形态才被推进到更高的层次。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应验了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预言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普遍化结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更预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命力,成了在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制度上的巨大优越性的鲜活见证。

二、政治文明的质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

20世纪90 年代,少数西方自由主义学者认为,历史将终结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中宣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成了人类政治文明的终点或者人类统治的最后形态,未来将是自由市场和议会民主政体全球化的时代,而社会主义和作为政治纲领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在这种全球化语境中已没有地位。但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所累积的制度性危机以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所显现出的顽强生命力,有力地回击了上述观点,正是两种政治文明的质差在决定着各自的前途和命运。

1.资本主义政治文明衍生了社会野蛮现象。“毫无疑问,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但资产阶级一旦取得统治地位,就不再把民主给予人民。当资本主义由于残酷竞争继而最终引发两次腥风血雨的世界大战之后,民主、平等、自由这些被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珍宝的东西早已变得面目全非、声名狼藉。”[2]

2.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了一种最先进的政治文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在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彻底否定了等级压迫的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在制度上的这种变化确定了一种基本的政治文明模式,使人类政治实践不再依循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怪圈的周而复始,而是可以尝试跳出并且最终打破这一怪圈。社会主义谋求最大多数人的民主政治主体地位,标志着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和发展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进化高度。

3.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存在的诸多弊端正是其自身的等级压迫和资本扩张的必然结果。只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够通过政治实践维护那些处于不平等地位、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国家、民族和公民的权益,使等级压迫和社会不平等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抵制。正因为如此,西方一些学者才不得不承认,在当今世界上,只要还存在社会不平等,社会主义就有其生存、发展的土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有发展的必要。不难看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国家对于国际强权行径的有效遏制和制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改良是不可能的,甚至不可能达到当前的这种程度。在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原理的摇旗呐喊之下,社会主义倡导的混合经济成了美国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改革的榜样,社会主义的一些价值理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各个层面。

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制度揭示了一种人类基本的政治文明发展趋势,即最终趋向消除等级压迫制度,尽管这种消除还要经历许多艰辛和困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生命力完全在于必须全力倡导一套以反对等级压迫和实现平等民主为核心的价值和制度理念,这种价值和制度理念对自由资本和市场流动的消极后果的警惕和批判在当今全球化时代显得尤其重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能够把人民群众作为政治文明实践主体,正视和承认自身的种种不足,大胆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对自身加以不断的改革与完善,从而真正展示出人类政治文明深远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美好的前景。

三、全球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的外部力量

全球化主要是指人类不断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超越制度和文化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充分的交流、对话、协调和沟通的过程和趋势。尽管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经济方面,但由于经济与政治两者密不可分,因此全球化也必然通过国际政治表现出来。

1.全球化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和文化资源。“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根本动力,推动当今世界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这给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带来了新的有利条件和文化资源。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制度基础,直接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促使我们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及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也必然给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制度建设带来巨大动力和有利条件。”[3]全球化倡导一种开放、多元化发展的世界文化,特别是推动了现代民主政治文化的扩展,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提供了新的政治文化资源和国际文化环境。在全球化中产生的开放的政治心态、民主的政治观念、改革进取的思想精神、与强权政治斗争的政治立场、振兴民族的统一政治认同、参政议政的政治自觉以及对各自政治文化的反省,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发展。

2.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苏东剧变表明,传统社会主义的政治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必须重新认识和选择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以此来开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道路。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国内制度安排与国际制度安排协调发展的新阶段。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格局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相当反差,资本主义全球化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和危机,而我国应对国际经济政治风险的防范机制和管理体制相对薄弱,这对我们在参与建立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的竞争中如何保持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驾驭国际风云变幻的宏观控制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全球化影响既然无可避免,为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应对相应的挑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来。经济全球化和政治民主化将是21世纪全球历史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强调资本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实为推行强权政治,推进的只能是一个少数人的经济全球化和不人道的反民主化过程。这是一个在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内部无法克服的全球历史难题,只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能担负起在世界范围内推进和完成世界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使命。建立一个公正平等、合理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人类进步的基本保证和国际社会的共同任务。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参与全球化进程才可能通过国际社会的制度创新,实现全球性契约民主治理,推进全球经济繁荣、民主进步和文明发展。

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从全球历史来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代表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前进方向,在新的世纪中,面对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对以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深刻反思,必须通过改革和创新,从充分适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出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体系,惟有这样,中国才能承担起推动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和全球政治民主化的历史使命。

1.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角度反思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国加入全球化的进程就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总结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可以得到如下基本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必须避免封闭和僵化,必须坚持立足中国国情,始终同全球历史进程与时俱进,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经建立就可以达到相当完美的高度,它需要在国体、政体、政党各个层次进行逐步完善,尤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应当否定以政治运动、群众斗争、行政命令等方式取代其应有的制度建设。

2.在全球性与本土性互动中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民主是全球化进程中的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冲击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大“法宝”。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一直缺乏民主和法治传统,这就使得今天中国政治文明发展中缺乏民主和法治传统的支撑,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民主就被凸现出来。但我们决不会照搬资本主义民主,我们选择的是更为优越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取向或者发展方向。以往,我们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中“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4]。所以,只有促进民主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建设,才能有效地遏止和消除政治文明建设中诸如权力过分集中、官僚主义严重、政企职能不分和缺少权力制约等诸多方面的错误现象。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必须走全球性与本土性交融互动的道路,即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拓本土政治文明资源中的精华部分,又要以开放、求实的态度吸纳全球政治文明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做到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相结合,做到中国政治发展与世界政治发展相结合,从而建立起一个既适应本国实际又适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的新型政治体制。

3.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公民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政治主体作用。在当代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是一个基本的政治认同,执政党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列。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肩负着继续保持人类文明发展正确方向的重任,作为权威核心的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进一步获得人民的认同。在当前,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政治主体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立足点与归结点。激发公民的主体意识和提高公民的参政能力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总之,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在全球化进程中进行的复杂历史过程,它不仅要推进国内政治民主化,也要积极参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改变资本主义全球化带来的全球分裂及各种不公平不合理现象,推进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总体进程。它需要我们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其客观规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使其在新的世纪显示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高健生.政治文明:对世纪社会主义的实践思考[J ].教学与研究,2002,(2) .

[2]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5-119.

[3]胡元梓,薛晓源.全球化与中国 [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6-18.

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3.

责任编辑:向波

作者:陈正群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文 篇2: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摘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切实有效地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关键要做到三点:依法执政;实现社会自治;实现公平正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

[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这里,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一个既承前又启后的新的历史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说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发展。那么,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究竟已经取得了哪些成果呢?什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呢?

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内涵

自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奋斗目标后,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大家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既有人类社会政治文明所固有的共同特征,同时又有着反映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独有特征。从结构功能的角度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个基本要件构成的。可以说,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不仅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而且需要先进政党的正确领导和精心筹划。因此,坚持先进政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之一。

首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是由政治文明的基本特点决定的。任何时代的政治文明都是由同时代的先进分子精心设计和人民群众反复实践所取得的进步成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筹划,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

其次,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是由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规律决定的。现代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治。中国尽管不采取西方国家的多党制,也不搞西方国家的所谓“轮流坐庄”,但是,作为现代民主国家,也必须有多种政党存在,也需要实行政党政治。在当代中国,我们根据中国的国情,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这是根据我国历史和现状而选择的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政党制度。这种政党制度既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避免了一党专制、缺少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因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优势。

最后,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涵,还是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决定的。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把十几亿人民的思想和力量统一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没有一个由具有高度觉悟、严明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真正代表和团结人民群众的政党来领导,是根本不可能的。江泽民曾指出:“在中国,要团结凝聚十几亿人民,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在党;要深化改革,成功地创建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在党;要坚持‘两手抓’,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关键在党;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关键也在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是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越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越要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党的建设。”(《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27页)这就是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高级形态,无论从制度形态还是从价值形态上来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都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从制度形态上看,社会主义否定了少数剥削者压迫广大劳动人民的政治制度,否定了社会政治生活中少数人对于多数人的基本权利的排斥,实现了绝大多数人的民主,从而使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形态达到了更高层次;从价值形态上看,社会主义否定了延续几千年的维护少数人的特权和强权的政治理念,确立了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取向,从而使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价值选择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因此,完全可以说,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因此,他们应当成为国家权力的真正主体。然而,在人类社会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民群众却一直没有能够成为国家权力的主体。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通过国家权力的合理配置,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就已说过:“不实现民主,社会主义就不能实现。”(《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70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进而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把民主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这样的高度,认为它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备的前提和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这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说明我们党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认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后,党的文献都明确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明确地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奋斗目标提了出来,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理论上,它预设了两个基本前提:首先,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其次,民主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和发展动力,没有民主就不配称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上,它给社会主义国家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其一,必须真正确立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它要求将国体民主与政体民主结合起来,实现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二,必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民主权利。它要求将实体民主与形式民主结合起来,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总之,无论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认识,还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角度来认识,都应把社会主义民主看做是目标也是手段,将人民当家作主看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才称得上把握了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真谛。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也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自从党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历史使命,就是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提出,要以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人民民主为己任。”“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其能否把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也是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重要体现。

(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

坚持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从事物的源生性来说,文明社会是从蒙昧社会、野蛮社会发展而来的,而法制则是文明社会的产物与表现。在通常情况下,文明社会都是有规范和秩序的社会,而不是恣意妄为的社会。人类社会规范主要包括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就其范畴来说,道德规范属于精神文明,法律规范属于政治文明。从价值理性上看,法治是人类理性的产物。真正的法治不只是要有宪法和法律,也不只是依法办事。真正的法治是一种政治文明成果,是一种从传统中衍生出来的政治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民主、公正、自由的政治文明秩序。法治也绝非一般的治国方式或纯粹的法律问题,更不是普通的社会管理技术问题,而是一种文明范式的表现。由此可知,法治自其产生以来就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因此依法治国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

坚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在要求。本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并没有找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有效途径。实际上,不同时代的民主,尽管形式多种多样,但其精髓总是表现为权利的保障、权力的制约和秩序的和谐。然而,这三个方面的实现,又都是以法治为前提的。没有法治,民主就是一句空话。正是基于这种历史和现状,邓小平提出了将民主建设和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思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而制定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可谓抓住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症结所在。之所以要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是因为法律是民主得以实现的有力保障。无论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还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政体,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都离不开法治。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到实处,真正开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局面。

坚持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要有先进政党的领导和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且还必须有正确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方略。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来看,依法治国既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属性的一种规定,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路径和建设方略的一种规定。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然而,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形式。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必须有一套切实可行的法律制度来保证,否则,就可能发生歧变。这正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一样,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必须把法治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种标志,把依法治国视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内涵,而且使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了其他形态的政治文明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

既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那么,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点就在于切实有效地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然而,在新的条件下,如何切实有效地推进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呢?

其一,坚持党的领导的关键在于做到依法执政。

在当下的中国,坚持党的领导地位虽然已经写入宪法,但是,由于党的执政环境的变化,党的领导的合法性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党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新的条件下,党要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领导,就必须努力使自己的政策主要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做到依法执政。

所谓依法执政,首先是指党的执政地位是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历史的选择,是法律的明文规定和党章的明确要求,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其次是指党的领导要靠执政来体现,必须不断强化执政意识、提高执政本领。同时,依法执政又是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依法治国必然要求依法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决定了依法治国的成效,依法治国的效果又是对依法执政能力的检验。

毫无疑问,提出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方面。而要做到依法执政,关键在于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如何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呢?

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增强法制观念。宪法和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就必须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要牢固树立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观念,权力必须接受人民和法律的监督和制约的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违犯法律就要受到制裁的观念,自觉而坚定地做遵守法律、执行法律、维护法律的模范。绝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谋求凌驾于法律之上和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权。

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优势,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特点。只要能够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把握好和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就会大大增强。

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要善于从党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任务出发,把执政方式纳入法制的轨道,把党的主张经过法律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法律和制度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必须明确,党不是政权本身,不能代替政权机关的职能。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党的方针政策与法律的关系,既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又善于运用宪法和法律治国理政。

其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自治。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指出,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与此同时,还要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但人民当家作主不能只是空洞的口号,而应是广大人民群众自主自觉的行为。这就要求不断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建设自主自治的公民社会。1998年8月,奥斯特罗姆在为其新著《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所写的中文版序中指出:“民主政体的长期活力靠的是民主的人民的自治能力。这意味着民主体制的建设是自下而上的。每一个人必须学会成为自己的治理者,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这正是人类选择所要做的。”([美]奥斯特罗姆:《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中文版序,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2001年,帕特南在《让民主运转起来》一书的中文版序言中指出:“毫无疑问,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取决于许多因素,例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稳定性、国际环境、哲学观、中国领导人的道德素质、技术的变化、政治制度和政府体制的精心设计、富有创造精神的改革者从中国政治传统中汲取支持性力量的能力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对于民主制度的绩效来说,至关重要的要素是普通公民在公民社会中充满活力的群众性基层活动。”([美]帕特南:《让民主运转起来》中文版序言,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我们当然不必把奥斯特罗姆和帕特南的话当成圣典,然而我们必须重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所发生的重大变化以及未来政治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解决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我们先后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奋斗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切实地加强了人民代表人会的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建立和健全了各项民主制度。通过这些努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他们不仅拥有了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正在直接行使着各项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截止2006年,全国共有91万多个农村村委会是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全国城市建立了20万多个直接选举产生的居民委员会;截止2006年底,我国正式登记的自主自治性社会团体达30多万个。既然社会正在逐步走向自主自治,那么,执政党的工作重心就应由原来的“堵”逐步转到“疏”上来,执政党的角色也应由原来的运动员逐步转到裁判员上来,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维持政治生活的公正性和有序性,保证河水在畅通的河道中自由流淌。

其三,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实现公平正义。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公平正义。”这是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在谈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他又指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这也就是说,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实现公平正义。

为何必须以公平正义作为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条件呢?这不仅是因为公平正义是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更重要的是它精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依我看,就是以社会全体为主义,即以存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为主义。然而,实际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人,由于历史、社会、人为等种种原因,其社会和政治处境却是千差万别的,如何能够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呢?

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基于对社会民生的关注和弱者的同情,不断地举起平等的旗帜,或扯旗造反,或劫富济贫,或慈悲为怀,或倡导平等主义、平均主义、平民主义,但都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普遍不平等的问题。其实,要做到绝对的平等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世界本来就是差异的世界,一切社会存在是不可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无差别的平等只能存在于思想家的头脑里,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如果现实社会的事物都是一致的、平等的,那将是一个死寂的世界、一个可怕的世界。因此,问题并不在于社会存在差异,而在于能否实现差异的共存和共荣。如何才能实现差异的共存和共荣呢?就价值理念上来说,这就是倡导社会公平和正义。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中外记者提问,谈到民生问题时指出:“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在谈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时,他说:“社会主义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不发达到比较发达,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实现两大任务,推进两大改革。两大任务就是:一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二是推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两大改革是:一是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二是以发展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温家宝的以上说法,实际上是公开宣示了社会主义核心政治价值就是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如何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呢?可能有许多可供参考的选项,但是,切实做到司法公正则是关键。法律是社会公平正义之衡器,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正义之前提。只有切实做到司法公正,才可能在全社会树立起公平正义的旗帜,同时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公平正义的实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将公平正义视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正因如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依法治国就必须实现公平正义,让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首要价值。

(本文作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于朝霞

作者:虞崇胜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论文 篇3:

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途径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大任务,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内容的完善。政治文明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政治文明滞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障碍。改革开放的深入充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关键词]政治文明必然性滞后现象建设途径

相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言,政治文明是人们比较陌生的概念。其实,早在1844年,我们的老祖宗马克思就曾经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然而,由于他没有专门研究和论述这个问题,使得这个早已“列入议事日程”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被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们忽略近一百六十年,历经岁月沧桑、千辛万苦、千呼万唤,才跨进我国的政治门槛,登上中国共产党十六大的大雅之堂。

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建设政治文明的前提。从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都曾经提出过许多与政治文明建设相联系的概念,为政治文明的登堂入室作了许多前期探索。比如,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有益的实践,为我党提出并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他们均未直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只讲“两个文明”。党的十六大首次以党的代表大会形式,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从而把“两个文明”拓展为“三个文明”。这不仅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标志着我国的文明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实践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表明,政治文明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政治文明滞后,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障碍。因而,建设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一致的政治文明,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一、政治文明是改革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政治文明的提出与实践,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实践是理论的先导。没有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也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党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进而创新理论,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

第一,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历,为“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实践基础。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十二大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问题,即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任务,并科学地论证了二者的关系。在科学阐述“两个文明”建设的实践内容时,把它概括为面临着三大改造的历史任务,即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也就是说,“两个文明”建设面临着“三大任务”。对之进行具体分析,把三大任务与文明建设相对应,很显然,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就是物质文明,改造人的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就是精神文明。那么,改造社会的政治成果是什么文明?局限于当时对社会的认识因素,还没有用什么文明将它概括出来,于是,留着一个重大的理论空白。

第二,从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互动关系,为政治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实践出真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概括,又反过来指导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也在不断完善并使之成熟。历经十余年探索,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党从1991年开始注重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互动关系,指出政治与经济、文化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同等重要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进一步论述,形成党的基本纲领。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邓小平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根据这个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是必要的。”还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了具体阐述,并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表明,党的基本纲领,包含着社会主义经济纲领、社会主义政治纲领和社会主义文化纲领。如果用三大文明来寻求与三大纲领的对应关系,即经济纲领对应物质文明,政治纲领对应政治文明,文化纲领对应精神文明。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呼之欲出。

第三,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政治文明建设”问题,并将其列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不仅表明,我们党已经把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上了党的最高会议确定的议事日程,同时表明,建设政治文明是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小康社会不仅包括了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质量,也包括了政治文明的水平和程度。十六大报告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内涵表述得非常具体,那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这就使得政治文明终于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我们党三大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

上述政治文明的内容表明,它是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的一种先进状态,在政治制度、人民的主体地位、价值取向等问题上有着内在的质的规定性。它体现在消灭了剥削制度、确立了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政治的制度和机制,实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人民当家作主,选择了社会公正、平等、共同富裕,抛弃了崇尚强权、弱肉强食、两极分化的政治理念,着眼于汲取世界各国政治生活领域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有益的文明成果,尊重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规律。因而,这种政治文明,将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文明社会。

二、政治文明滞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障碍

政治文明虽然在我们的生活圈内还是一个新名词,但对它的内容我们并不陌生。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已为之奋斗了八十多年。尤其是新中国诞生后,我们党一直在为政治文明的建设历尽艰辛,使我们国家从旧社会没有政治文明,逐步进入到政治文明气息比较浓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然而,我们毕竟是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政治文明跟不上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滞后现象必然在前进中表现出来,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障碍。政治文明建设的滞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一个薄弱环节,为腐败蔓延等突出政治问题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和实际上的可能。

第一,政治文明滞后体现在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导致物质成果的极度膨胀、文化生活的大幅改善形成精神成果的同步推进,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实现了令世人瞩目的飞跃,惟有政治文明出现萎缩(跟不上经济、文化发展步伐的政治文明实际上是一种萎缩)。因此,政治文明滞后的问题就在这种令人陶醉的时候凸现出来,其突出表现有: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不协调,还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痕迹;教育体制适应不了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需要,素质教育落实不到实际工作中去;干部体制不健全,难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管理机制落后,造成大量人、财、物的浪费;党脱离群众和脱离实际现象日益严重,腐败现象令群众瞠目结舌,人民对此深恶痛绝……这些问题的产生,说到底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所导致的。毋庸讳言,政治文明建设的软弱乏力,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障碍。

第二,政治文明滞后,既有我国改革顺序先经济后政治所造成的惯性影响,也有政治意识、政治理念淡薄的主观原因,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由于我国采取的是先经济后政治的改革模式,本来就存在的一种顺序上的差异导致了政治文明的滞后,但也由于近些年来的改革实践,在价值追求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对政治文明建设有所忽略。后者是前者的附属产品。从执政角度看,由于政治意识的落后,一部分领导干部惟恐个人说了不算,影响个人专制,危及个人权威,导致从内心害怕政治体制改革来得过快而丧失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表面上表示拥护政治体制改革,而实践上,无论从思想上、行为上,都在有意识地抵制、拖延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政治体系看,由于政治体制不适应经济体制发展要求,换句话说,现在的政治体制有缺陷,便于一部分人投机取巧,钻改革的空子,于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旗号下,抓紧时间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中谋取私利、中饱私囊;从政治行为上看,一部分干部存在大量的与政治文明背道而驰的行为,如买官卖官,行贿受贿,敲诈勒索,红黑勾结;从政治环境上看,执法不公、特权现象大量存在,赌博、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从政治理念看,当官做老爷,崇尚强权、弱肉强食、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生硬等现象依然如故,甚至于越来越严重。由政治文明建设滞后衍生出来的经济问题,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说公车浪费问题,据可靠资料,我国每年的小车费用高达3000亿元,相当于全国教育经费的1倍,国防经费的3倍。然而,小车并不是全部公用,其中只有1/3公用、1/3干部私用、1/3司机私用,也就是说,每年浪费的小车费用高达2000个亿。除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制度上的不文明现象也很突出。表现在有制度不实行,凭长官意志办事,或是有制度但不科学。如此等等,皆与政治文明建设目标极不相符。

总之,政治文明建设滞后,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障碍。由于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如果政治文明滞后的问题不解决,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难以继续前进,甚至于有倒退的可能。

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迫在眉睫任重道远

前面讲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历史。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就是实现了最为重要的民主内容;引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就是最为科学地引导了中国人民的前进方向。因此,党的光辉历史,渗透了追求政治文明的内涵,闪耀着政治文明的光辉。自从1919年陈独秀等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以来,民主的概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我们的现实离真正意义上的民主尚有较大差距。当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文化建设有了巨大改善时,人民对政治文明的渴望从来没有今天这样强烈、这样急迫,对政治文明的呼声从来没有今天这样高涨。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政治文明建设的光辉理论,犹如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坚定了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调动了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抓好政治文明建设,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步伐呢?笔者以为,由于政治文明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来完善。当前最为迫切的是,要以民主建设为核心,围绕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建设展开,在政治体制、用人机制、司法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为政治文明的建设提供体制上的有力保证。

首先,要加强民主建设。民主建设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政治文明是建立在真正的民主基础之上的,决不会有脱离民主的政治文明。民主建设要首先发展党内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目前,党内民主实质上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以至于民主集中制这样非常科学的制度执行起来也显得软弱无力。建设党内民主要有具体的抓手,要在培育民主思想、健全民主制度、扩大民主行为、确立民主程序上下真功夫,才会有显著效果。党风影响民风,党内民主决定人民民主。因而,要通过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相适应的党内民主,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示范、引导和辐射作用,从而推动人民民主进程。

其次,要大胆改革基本制度。社会基本制度,决定着社会各个层面的基本状态。如官员的上级任命制度,就是造成腐败的重要源头之一。不知从何时起,领导的秘书就可以当大官,当要害部门的官,他能不狐假虎威,大胆狂妄吗?因为他有保护网啊。李真等犯罪分子说自己世界观没有改造好,这只是其本人的内在因素,并非关键,而官员的上级任命制,才是其腐败的制度根源。目前,由于官员的任用、提拔、考核、限制、责任追究以及监督机制都还极不完善,造成了制度性腐败的突出问题。又如,对媒体的垄断这个体制问题,造成政治运作的透明度有限。试问,有哪个媒体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直面种种政治不文明现象?再如,对结社、游行、学术等方面的种种限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民主思想的发展,必须根据民主政治的发展状况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程度加以修正,才能真正造成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才能调动广大人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从而真正拥护、支持党和国家的各项重大决策。

再次,要大胆改革党内监督体制。党内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的核心,它的监督效果,要远比人大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显著得多。因为,党内监督是面对面的,它容易发现问题,只要体制合理,就便于解决问题。而现在的问题是,党内监督发挥不了很好的作用,原因就在于监督机制不科学,监督机构即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开展工作,意味着纪委书记要监督同级党委书记,这就是当前党内监督一把手的机制。这种“下级监督上级”的监督机制,与“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实际上就使得监督一把手成为一句空话。其实,早先列宁设计的党内监督机制,就是中央垂直管理,后来在斯大林手中,改成同级党委管理。我国党内监督体制本来就是学习前苏联并一直沿袭至今的,如今,曾经辉煌一时的前苏联早已解体,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正本清源,把学习错了的体制改回列宁那科学的设计中去呢?党的指导思想可以与时俱进,党的监督体制更应当大胆改革。

综上所述,只有大力建设政治文明,我们党才能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执政方式,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陈红辉 梅 宏

上一篇:文化产业群众文化论文下一篇:现代艺术设计试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