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治理论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研究

摘要:公共精神作为现代国家的精神文化特质,是塑造公民德性的基本品质与价值诉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与精神储备,是每一个步入现代化之境的国家和地区共同存在的公共意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与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当代中国正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期,社会结构的公共化转型日趋深化,诸多公共性问题已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发展的羁绊。思想政治教育如何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应对社会的公共性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将公共精神的培育置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公共化转型与增强其实效性的需要,而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时代需要。本研究以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公共性理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为基础,以新品格教育理论、社群主义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等为知识借鉴,遵循从理论到实践、从历史到现实、从问题到对策的研究理路,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研究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基础概念、理论框架、历史发展、现实境遇、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就本研究的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而言,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展开:第一,问题意识的确立与基本理论的厘定,主要体现在第一章、第二章。具体而言,第一章主要包括研究的缘起与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述评、研究思路与方法的分析以及研究创新之处的探求等内容,以此为研究的正式展开提供基本的前提。第二章在对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涵义与构成进行厘定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维度,分析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将其作为研究展开的立论基础,同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进行了阐释。第二,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建构,主要体现在第三章。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角,从静态结构、动态过程、运行规律三个方面建构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静态结构与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能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内在本质的认识;而运行规律对于教育者运用何种价值理念、采取何种方法、遵循何种规律培育大学生公共精神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作用。第三,依托前文中建构的理论分析框架,着重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进行探究,包括培育的历史轨迹与发展走向,培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以此能更好的把握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发力点,为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养成以及培育效能的提升提供历史经验与现实参照,主要体现在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立足新时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新形势,针对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培育的主导精神、培育要素、长效机制三个方面探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主要体现在第六章。就本研究的创新之处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研究视角创新。本研究明确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视角之下,对中西语境中公共精神的涵义进行了梳理,揭示了当代中国公共精神,即本土化公共精神的涵义,并明晰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建构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问题涉及的历史轨迹、现实境遇以及实现路径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以期实现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准确把握,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第二,具体内容创新。其一,本研究对当前学界关于公共精神的涵义争议进行了尝试性解读。针对中西方对公共精神的不同理解以及公共精神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现状,本研究认为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界定一方面要扬弃西方公共精神的理论悖论,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的现实语境,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弘扬本土文化,建构具有中国特色话语风格的本土化的公共精神。其二,本研究建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将公共精神的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之下,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从构成要素、链式结构、培育过程、运行规律几个方面建构了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理论分析框架,为进一步研究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境况奠定了基础,并对于教育者遵循何种价值理念、采取何种手段、建立何种机制培育大学生的公共精神起到建设性的指导作用。其三,本研究选取统计学的研究模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与验证。遵循“理论假设——实践验证——理论升华”的实证研究流程,通过运用SPSS22.0中的因子分析、回归分析、显著性检定等方法验证假设的真实性,且通过成立的假设来分析影响因素对研究对象影响力的大小程度。这就有助于后续研究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为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公共精神的概念界定

2.1.1 中西公共精神的多重理解

2.1.2 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涵义

2.1.3 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构成

2.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界说

2.2.1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内涵

2.2.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厘定

2.2.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维度

2.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关系

2.3.1 对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依赖问题的思考

2.3.2 对公共精神培育疏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2.3.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何以必要

2.3.4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可能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知识借鉴

2.4.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4.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论

2.4.3 西方德育相关理论

本章小结

3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分析框架

3.1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静态结构

3.1.1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

3.1.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结构方式

3.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动态过程

3.2.1 公共精神培育的前期准备阶段

3.2.2 公共精神培育的方案实施阶段

3.2.3 公共精神培育的教育评估阶段

3.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运行规律

3.3.1 施教主体与接受主体平等交互律

3.3.2 培育目标与培育对象适应超越律

3.3.3 培育内容与技术手段同步迭代律

3.3.4 培育要素互相影响的协同调控律

本章小结

4 我国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历史追溯

4.1 改革开放以前公共精神的思想启蒙与表现形式

4.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发展轨迹

4.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发展走向

4.3.1 培育主体:从单向权威主导到双方平等对话

4.3.2 培育理念:从疏离底线思维到关注底线思维

4.3.3 培育形式:从组织宣传动员到多元渠道协同

4.3.4 培育环境:从封闭保守到自由开放

本章小结

5 当代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现实审视

5.1 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5.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5.1.2 变量操作化描述

5.1.3 调查样本的获取

5.1.4 数据分析与优化

5.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现状透析

5.2.1 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现状

5.2.2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具体情况

5.2.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效果群体差异

5.3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影响因素

5.3.1 公共理性培育的影响因素

5.3.2 公共关怀培育的影响因素

5.3.3 公共担当培育的影响因素

5.3.4 公共参与培育的影响因素

5.4 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研究结论与讨论

本章小结

6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实现路径

6.1 明晰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主导精神

6.1.1 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1.2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6.1.3 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6.1.4 借鉴当代西方公共精神培育有益成果

6.2 优化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基本要素

6.2.1 提高培育者的公共素养,掌握培育主导权

6.2.2 尊重培育对象个体差异,力求培育针对性

6.2.3 确立培育目标多维层级,突出培育层次性

6.2.4 创新培育内容话语表达,凸显培育现实性

6.2.5 拓展培育方法因势而新,强化培育灵活性

6.2.6 引导培育环境协同育人,提升培育实效性

6.3 建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

6.3.1 构建组织领导机制

6.3.2 完善制度规约机制

6.3.3 创新科学评价机制

6.3.4 开发网络反馈机制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初始问卷

附录B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正式问卷

附录C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访谈提纲

附录D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正式问卷的相关表格

致谢

上一篇:税务处理办法论文提纲下一篇: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