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外国,学校的法律教育属于思考型教育,对应儿童的各个成长阶段,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儿童尊重他人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儿童自身能够掌握解决纷争的方法,主体性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成为更加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1:

论法律教育在社区教育中的展开

【摘要】法律教育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其从教育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社区教育不易融合。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应以宪法中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处理方法为教育内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注意教学语言和考核形式的运用,推动社区居民法治素质的提高,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做出贡献。

【关键词】社区教育;法律教育;法治

【收稿日期】20151226

【作者简介】陈思(1984—),男,辽宁丹东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中心、为居民提供各种内容和不同形式课程的教育方式。只要社区中的居民具有接受教育的意愿,不分年龄、性别、工作和其他条件,都可以参与社区教育。随着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只有掌握相关法律知识,才能更好地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因此,法律教育将在社区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将初步讨论社区教育中法律教育的开展,力求以社区教育为切入点,通过更高层次的法律教育,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发展提供建议。

一、社区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特点

(一)就法律意识而言

法律虽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须臾未分,但很多社区居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法律,尤其部分老年群众,认为只要老实做人,就不用和法律打交道,因此对法律未加以重视。例如宪法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法律规范,是最值得深入研究的法律之一,但在社区居民看来,宪法中的很多内容与自身生活没有任何关系,即使其中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也没有必要通过学习宪法加以认知,所以在社区教育中开设法律课程会非常困难。

(二)就法律规范而言

中国法律受大陆法系的影响,基本以成文法为主,编制法条时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深刻的抽象,以主体、客体和行为规定权利、权力和义务,因此法条虽然在逻辑上极尽严谨和周密,但在形式上显得枯燥,且缺乏文字美感。如不进行专业解读则难以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作为一种社区课程很难调动居民的兴趣。

(三)就课堂教学规律而言

社区教育更强调氛围的营造,注重寓教于乐,需要居民在一种相对轻松和主动的状态下掌握知识。而法律教育往往更注重对法条进行精确的解读,在案情和法律规范之间进行穿梭对比,其对逻辑思维有较高的要求。在专业教育领域,人们更愿意将法律的课堂视为是思想碰撞的殿堂,而且随着课程的深入,其难度也逐步增大,受教育者的小众性也愈发明显。因此,它与社区教育在一般情况下所追求的课堂效果具有较大差异。

综上,法律教育从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与社区教育不易融合,因此在社区教育中开展法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虽然法律教育对于社区教育本身而言意义重大,但却因其自身的特点,难以在社区教育的课堂上普及。虽然如此,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进行,法律教育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凸显,学习法律的需要将不断显现。具有战略眼光的社区教育举办者也应做好相应的准备,不断完善法律课程的教学,提升社区教育的内在品质。

每一位参与社区教育的工作者都应明确,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在社区教育中大放异彩,受到居民的欢迎。更为重要的是,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与一般高等教育中的法律教育不同,具有自身的特点。

1社区开展法律教育具有一定的兼容性

学者们一般认为法律教育可以分为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学教育。法制教育具有一定的普法性,是面向社会普通成员进行的较低层次的法律教育活动;法律职业教育着眼于法律操作技能,针对法律实务工作者以提高其实务能力为内容,侧重于法律当中的“术”;法学教育主要是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针对按照特定标准招录的学生所开展的系统、正规且属于国民教育序列的法学学历教育,这一层面的教育在兼顾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逐步侧重于对专门法学理论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法律的“道”。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学仍以法制教育为主,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有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学教育的因素,在介绍法律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入与学员生活紧密联系的实务性内容,力争使居民感觉到学习法律知识对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具有真正的帮助,认可法律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社区中的青年学员在学习《劳动合同法》时,应用真实的劳动合同为样板,对其中重要的内容、关键的条款逐字逐句进行讲解,同时关注与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而老年人在学习婚姻家庭法律的内容时,就需要掌握赠与赡养协议中可能存在的陷阱。总之,只有使学员在一些非常关键的场合和重要的情况下,具有职业法律人掌握的某些技能,可以解决一定的问题,才能使社区居民更加主动地接受法律教育。当然,社区教育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教育,并不以塑造专业法律人才为目标。社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开放教育,鼓励思想的自由发展,尤其是在学员多样化的情况下,针对某些有一定基础的中青年学员,在某些社区法律教育的过程中,适量地进行学理探讨,可以激发其求知欲望和对课程本身的兴趣,也是对社区教育质量的有力推进。

2社区教育的法律课程选择必须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

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可以根据一定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法系,法系中的法律涵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内容宏大,根据不同的调整对象,又可以组成若干法律部门。对于社区教育,并非所有的法律都需要涉及,应将重点放置于居民最关心、最感兴趣、最用得着的法律上,实现居民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通过学习实现依法生活、依法自卫、依法自律。具体而言,在一个成熟的法律体系中,大部分法律与居民生活几乎没有关联或者较少有关联,例如军事法、商业银行法等,这些法不宜在社区教育中进行讲授;社区居民可能因为自身的原因对某些法律有一定的需求,但由于其适用范围的专业性,也不应进入社区教育的平台,例如投资法、会计法、海关法等;还有一些法,其中的部分内容与社区居民可能具有普遍联系,则需要选择性地进行教学,例如宪法,它其中关于公民权利义务的内容当然是社区教育的重点教学内容,但是各级政权机构的组成方式及职能权限则不必作为授课的重点。类似的还包括票据法、各类知识产权法、环境保护法等,都有居民非常关心的内容,可以选择性地作为教学重点。社区教育在确定课程内容时应选择与居民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的民事法、诉讼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险法等,使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育逐步形成既有大众性又兼具针对性的课程格局。

3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存在明显区别

一般学校教育的课程设计具有渐进性,以法学为例,在一个教学周期内,课程安排总体上服从于通识至专门、简单至复杂的规律,而且在进行复杂课程的教学时,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被视为已经掌握。社区教育则不同,在进行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时,都应当以学员零基础作为前提,教学人员对课程中涉及到的专用名词和一般法律理论都应当进行介绍,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居民应对其有所掌握。“法律行为”、“宪政”、“表见代理”以及“间接故意”等词汇,在法律专业的教师看来,由于接触频繁,因此对其理解已经成为下意识,但这些词语中包含着的大量法律信息是一般社区居民所不易理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尽量详尽地进行解释。更重要的是对一些法律理论,如“司法独立”、“城市信用原则”、“证据效力”、“罪刑法定”等在司法实务中经常被使用又具有一定专业性的理论,授课教师更应当着重进行说明。总之,以最直白的语言解释最实用的法律知识,才能实现社区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目标。

4社区教育具有更为明显的双向评价性

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开放性教育,其考核不具有决定性的评价功能,却要接受居民进行的投票。参加社区教育的主动性及到课率,是对社区教育最直观的评价。具体而言,课程是否受居民的欢迎,居民是否愿意自发地参加课程培训,是否能从课程中获得相关知识,这些都是社区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评价标准。社区教育体系中的法律教育同样服从这一特点,考虑到法律课程本身内容的枯燥和复杂,很难吸引居民自愿参加培训,因此对课堂灵活性、生动性的要求更高。社区教育的组织者应将自己定性为公益服务者,并竭诚为社区居民提供最理想的课程服务,接受学员的评判,根据反馈进行调整。

二、社区教育中法律教育的要求及注意事项

(一)教学内容

1对与居民紧密相关的内容加以讲授

在课程中应将宪法规定的各类权利义务转化为具体实例,更为重要的是,要将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进行阐述,要向学员阐释现代国家中“自由”的真正含义,使参与社区教育的学员懂得,任何形式的权利,任何意义的自由,均非没有边界,自由不是无条件的,更不是可以恣意妄为,不能伤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否则将受到法律相应的制裁。即使在自身利益受到伤害时,也必须采取法律规定的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不能采取过激行为,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因触犯法律承担代价。总之,社区教育要通过对宪法的教授,帮助居民培养对宪法权威的理解与尊重。

2培养参与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技能

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是在全社会培养共同的法治理念,提升群众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技能。在这一过程中,社区教育可以发挥明显功效。社区教育结合社会上的热点事件,以法律为视角对其进行解读,可使学员以客观、理性与合法的方式对待生活中的各类事件,上至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下至街头巷尾的生活琐事,自觉拥护党的政策,自动抵制谣言。要通过教育使居民了解到,法庭审理案件具有专业性,要考虑很多要素,因此法院对一些案件的判决与普通群众预计不符是一种很正常的情况,作为守法的居民不能擅自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因为这些言论一则可能影响法院审理工作,破坏司法独立,二则会导致言论自由的滥用,破坏社会秩序。同时,居民还要掌握正确的法治观念,能够以法的思维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能够对抗网上少数极端错误的理论。

还要注意的是,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应尝试突出法律的人文主义关怀,可以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念与法律进行结合,真正的法是为人服务的法,要给予人们关怀和尊重。只有每个人遵守法律,社会才能充满人性关怀。

3掌握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法律处理方法

社区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应关注居民生活的几个重要方面,例如结合房屋买卖管理办法、土地登记管理办法、机动车管理办法、食品安全保护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买卖房屋、车辆等行为以及一般市场买卖行为中的关键法律问题进行讲解,重点介绍居民利益最容易受到损害的环节,总结合法保护居民利益的方式方法。又如对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介绍,可以重点分析大多数劳动者都比较关注的劳动关系确立及解除问题、工资待遇问题、休假问题等;又如家庭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夫妻财产协议的签订、离婚时夫妻共同财产的分配等内容与居民利益密切相关,是学员最感兴趣的问题,应重点加以讲解。社区教育的法律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尝试打破部门法律的束缚,针对实际情况,将不同法律部门的内容有机结合,为居民提供系统的、具有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必然能够受到社区居民的欢迎。

(二)教学形式

在教学形式方面,社区教育对法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有更高要求。在社区教育中,法律教育应以学员能够运用法律为目标,对具体的法条讲解并不需要放在首要位置,在学术上的深刻程度更无要求。因此,包括案例教学、法律诊所和模拟法庭教学形式可以大量使用,在条件允许时,甚至可以将基层人民法院一些简单的民事案件审理在社区学院进行审理,更加直观地对社区居民进行法律教育。这样可以帮助社区居民真正了解我国法律的运转模式,帮助居民确立正确和直观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区教育中采取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与一般高等院校的具体操作办法亦有区别。以案例教学为例,一般高等教育的法律课程在案例选择方面倾向于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或者关注度较高的案件,这些案件往往具有多重法律关系,案情复杂。在社区教育中则不建议选择类似的案件,由于普通居民涉及的法律问题相对简单,因此从实用性角度出发,不必引入过分复杂的案例,而应贴近生活,授课教师可以直接向学员收集案例,并加以总结分类,进行集中讲授。

(三)教学语言

社区教育的教师还需要注意课堂上语言的运用。为确保社区教育法律教学的效果,授课教师需要淡化理论,突出实效。授课教师在社区教育中应尽可能回避高深的法哲学内容,否则必然使学员失去上课的兴趣。对于一些例如“正义”、“公平”等体现法律核心价值的词汇,在讲课时很难不加以涉及,则可以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说明,而不必展开讨论。授课教师对法条的说明应以整体准确为要求,而不需要利用专业法律解释方法逐字逐句论述,尽力避免课堂讲授的繁琐冗长。授课教师应尽量回避专业性非常强的法律术语,虽然社区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属业余性质,但居民对大部分法律术语可以理解,还有一部分术语只要进行简单说明也可以掌握,前者如“环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望之可知其意,后者如“民法”、“商法”、“行政法”、“诉讼法”和“刑法”等,教师只要略加阐述即可。还有些词语虽然不易理解,但由于在生活中经常出现,因此需要用直白的语言进行解释,帮助居民进行掌握,最为典型的包括“物权法”、“经济法”和“证明责任”等。另有一些法律专用名词,由于其内涵复杂,历史渊源久远,教师在授课时可以不加援用,而更直接地阐明意思即可,例如前文提到的“法律行为”、“无权行为”等。教师在授课时,应避免自身的长篇大论,应鼓励学员积极发言,尽可能保持学习氛围的热烈活泼。

(四)考核方式

在考核方式上,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育考核多以对理论的掌握为主,对案例的分析则要求精益求精。社区教育本身就有弱化考核的特征,对法律课程的考核同样不能采取过于正规的方式。授课教师可以根据学习的内容,安排具有实践性质的考核,例如就某一热点社会事件要求学员发表看法,加以分析,只要学员的观点是理性冷静的,并且以法律为依据,即可以认定通过考核。或者设定某一具体案例,要求学员对案例提出意见,如果学员能够合理地利用法律进行分析,无论是否精确,都应认定通过考核。

三、结束语

社区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因为那并不符合教育的真谛。社区教育是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利用零散和业余时间培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法治国家要求的居民。考虑到以往活动式的普法教育重形式而轻实效,社区教育这种重新塑造居民素质的方式,将更有助于推动依法治国。欲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法律课程必须在社区教育中占据一定比重,需要社区教育的组织者、授课教师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李焕,赵景.我国社区教育职能本位探讨[J].成人教育,2011,(6).

[2]霍宪丹.法律社会:从社会人到法律人的中国实践[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

[3]李宴.法学本科教育目标培养新论[J].教育评论,2011,(1).

[4]王美丽,刘用军.当心法律教育的唯技能主义倾向[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1,(5).

(编辑/乔瑞雪)

作者:陈思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2:

外国中小学校的普法教育概览

[摘要]在外国,学校的法律教育属于思考型教育,对应儿童的各个成长阶段,实行不同的教育内容。这样的教育,一方面使儿童尊重他人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儿童自身能够掌握解决纷争的方法,主体性地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之中,成为更加符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关键词]法律教育;司法;主体性;判断;儿童

[文献标识码]A

一、普法教育的目的与背景

普法教育是让非法律人士,理解法律与司法制度以及作为其基础的价值,掌握从法律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种教育不是让人们记住法律条文与制度的知识型教育,而是让人们考虑法律与规则背后的价值观以及司法制度的功能、意义的思考型教育,使人们意识到参加社会重要性的社会参加型教育。

随着时代的变迁,未来社会正朝着自由且公正的方向发展。因此,在多元化的时代,国民自由活动的范围扩大,在自由活动中可能产生各种纷争,这样就需要根据法律公正解决纷争。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展,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人们之间的交涉也趋向日常化,这就需要通过更加透明的规则解决纷争。与此同时,社会的改革也要求国民能进一步参与有关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活动等公共事务。在司法制度改革中,法律与司法制度,不仅是靠法律专家,还需要依靠全体国民来支撑。这就是说,国民不仅要利用法律与司法,还要为支撑司法,能动地参与司法活动。

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每一位国民都必须明确自身的权利与责任,充分认识法律与司法在支持国民自律活动上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在获得法律专家的协助的同时,还要避免卷入纠纷。假如卷入纠纷,在力争根据法律与规则切实解决的同时,需要掌握能动地参与司法的技能。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中小学生的成长发育阶段,注重提高他们的思考力、判断力、表现力。换言之,在迅速剧烈变化的社会中,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主体性、创造性地生存,教育必须达到的目的是,让儿童切实掌握基础的、基本的内容,自觉学习、自觉思考,进行主体性判断、行动,培养更好地解决问题的资质与能力等生存的能力。在这里,在概观各国法律教育现状的基础上,详述日本学习法律教育的情况与课题,以及今后的方向。

二、诸国法律教育的现状

(一)美国的法律教育

1、理念

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青少年犯罪持续增加,成为深刻的社会问题。与此同时,以水门事件为契机,七十年代,市民对政治的不信任也开始显现。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法律教育作为使市民再认识美国立宪民主主义的“权威、隐私、责任、正义”等意义的方法,并且作为改善青少年行动的方法获得提案。为了使法律教育在全美推进,1978年法律教育法颁布。

法律教育法所设定的目的是,培养每个市民必要的法律素质,这是在公私两方面进行说明,是个人作为市民有效地发挥作用所不可欠缺的东西。因此,在这里所说的法并非限定于狭窄范围的法律,而是含有“民主主义的理念”、“纷争解决”等意味,而且,在法教育的实践中,预定了以体验学习为中心的各种教育方法。

九十年代,以美国法律家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为中心,制定了“法律教育指南”,旨在确认法律教育的目的,即:在美国民主中,提高市民参与社会的能力与意欲,在考虑为社会可以做些什么的前提下,培养可以进行意思自决的人。

美国的法律教育有两大特征:其一,多个具有代表性的法律教育的课程并存,这些课程都涉及多个方面。其二,基于长期性的视点,重视顺次教育法的价值与思考方式的重要性,从低学年逐步到高学年,就同一主题,在对应成长阶段,在改变教材的同时,让其学习下去。

2、实践

第一,Street Law Inc.的活动。这项活动,主要是以中学生为对象,除编成Street Law等教材外,还致力于教育方法的实践,为担任法律教育的教员实施课程与计划培训。同时,还与法学院合作,作为法学院的一种咨询课程,在中学等教授法律问题或者从法律的观点考虑日常生活。其副产品是可以让中学生们以法学院的学生为榜样。

第二,Seattle Youth Involvement Network的活动。该组织属于非政府组织。管理着由市长主导的青年会议,从各地招募学生(对象是14-19岁)参加会议,进行讨论,与市长会见,会见后将谈论的结果反馈回社区。

第三,Eastside Catholic High School的活动。该项活动作为课外活动的一环,实施JSA(Junior Statement ofAmenca)的课程。具体就是召开以全美国为单位以中学生为成员的议会,与联邦议会一样,在由两院制构成的会议中,每年一次提出法案,说明主旨,进行议论,决定法案的裁否等。

第四,Shorecrest High School的活动。作为课外活动,在法院的协助下,进行少年裁判的实践。针对实际发生的案件,由法官、陪审员进行裁决,但这个法官、陪审员、法院职员等都由高中生充当。处理的案件包括偷窃店内物品、违反交通法规等,在案件本身有罪的情况下,成为审判的对象,这些活动被定位于一种调停的程序。

第五,Constitutional Rights Foundation的活动。这是一个因制作法律教育的代表性教科书、课程而出名的一个团体。CRF的教材是以高中生为主要对象。例如,在加州,由高中生进行模拟裁判,在得到各郡的教育委员会的协助下,同时在法官、律师协助下展开与进行。

(二)法国的法律教育

在法国,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作为市民教育,进行有意识的法律教育。例如,学校的规则不单单是学校的命令以及对孩子的约束,而具有法律规范的意思。在制定、修改规则之际,要反映孩子们的声音,班级与学校的决议事项通过学校的代表向市长转达,规则要在听取父母会的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制定,向管辖地区的督学官事务所提出,接受承认。并且孩子们的声音不仅反映在学校的规则上,也通过在县级、全国层面的儿童议会向行政机构反映。从内容看,法国宪法的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是对应各年龄段,通过各种表现形式,被反复灌输。

(三)瑞典的法律教育

在瑞典,主要是对小学7年级的学生(相当于中国的中学1年级)进行法律教育。以运动为例,说明规则的必要性。以盗窃为例,说明刑事程序的流程、法律工作者的工作及作用,通过法律比赛与模拟法庭,来理解司法程序,以及讲授受害人的经验等,参观实际的审判等法庭旁听等实践也很盛行。在法庭上不仅是旁听审判,而且使用更为体验的手法,事前让学生预测旁听案件的判决,让其思考与实际判决的差异。另外,瑞典的法律教育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小学阶段开始讲授关于民主主义、儿童的权利。因为在瑞典,民主主义成为教育的基本,而民主主义之中,法律与司法是必要的工具。在这样的认识下,也进行有关法律与司法的教育。

(四)芬兰的法律教育

在芬兰,历史是针对中小学生的社会科教育的中心,对于法律与司法的教育比重较轻。但是,其中作为根植参与社会的意识的教育,也存在着这样一种新的尝试。即,对于身边的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教师会发挥主导地位,提出一定的见解,将其还原成实际的政治与社会问题。在高中阶段,作为任选科目,法律的课程包括合同法、家事法、继承法、消费者法、不动产法、金钱消费借贷法、劳动法、刑事法等,这些法律是学生们走向社会后可能马上面临的法律,一般将其归纳成压缩版进行讲授。

三、日本的法律教育的实践与课题

(一)在学校中进行的实践

首先,文部科学省为充实学校教育中的法律教育,在教育课程研究协议会与各教科等担当指导主任联络协议会上,向全国的教育委员会与学校普及报告书的内容。在致力于开发法律教育的教材、资料、钻研指导方法、提高指导能力等方面,委托多个教育委员会以及教育研究团体等进行实践研究,在中小学校阶段进行法律教育的教材的开发与指导,在开发提高教员的指导能力等相关的研修程序上取得显著的成果。

在日本学校教育中,对应学生儿童的发育阶段,以社会科与公民科为首,在相关课程、道德、特别活动以及综合的学习时间等,根据学习指导纲要,使用教科书及其他的教材,使其理解法律与规则的意义、司法的结构等,在将这些东西活用到自身的生活的同时,培养他们作为社会的一员的法律意识,根据法律与规则,更加积极地参与社会形成的态度。

具体说来,在小学、中学、高中的各个科目中,灵活利用各种特点,进行以下的指导:

1、社会科与公民科。广泛学习日本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法的支配、权利义务的关系,依法保障公正的裁判,裁判制度概要等有关法律与司法制度。

2、生活科。通过具体的活动与体验,进行遵守规定与责任等生活上必须的习惯与技能的指导。

3、道德。使其理解法律的意义,并且进行遵守法律的指导。

4、特别活动。在年级活动与儿童会、学生会活动中,为解决在年级与学校生活上的各种问题与提供学校生活的质量,对规则展开思考、谈话等活动,培养互相协助构建美好生活的态度。

5、家庭科。在这里要提到的法律是指:培养解决生活课题,提高充实家庭生活的能力与实践态度的学习的法律。

6、综合的学习时间。根据各学校的判断,确定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例如,可以设定有关法律课题等学习活动。

在这些指导中,有意欲的学校与教员,例如,采取旁听裁判、实施模拟裁判等体验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或者在律师与司法代书人等法律实务家的联合协助下进行授课等,以此引起儿童学生对法律与规则的兴趣与关心。

(二)由法律家进行的法律教育实践

1、法院。最高法院将《法律教育研究会的报告书》向全国的法院颁发,以使其知晓法院参与普法教育的重要性。为促进学生对法院与裁判制度的理解,为参观法院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制作浅显易懂的宣传录像,向全国的法院发放。

2、法务省。作为普法教育政策的一环,其与日本最高法院、日本律师联合会、文部科学省共同举行法律教育探讨会。在法务省的主网页上登载有关的宣传小册子。

3、日本律师联合会、各地方律师联合会、各律师协会。在日本律师联合会内,设置市民法律教育委员会,力图在全国推进开展法律教育,在对各律师协会的法律教育活动进行支援的同时,进行有关法律教育信息的收集与交换,开发与研究针对教员的教材。另外,每年针对教员设施夏季培训讲座,与教育相关者进行意见交换。在各地的律师协会中,有七成的协会开始设置分别承担法律教育的窗口以及委员会等活动。

4、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司法代书人协会。其举办以成为生存力的法律教育为主题的市民公开研讨会,与教员、法律实务家等协助授课,进行讨论等。利用大学的校园机会举行法律教育研讨会、研修会等,以法律教育为主题进行演讲。

(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在这方面,首先,“应该培养法律不是作为规制、约束的东西,疏远的东西,而是为了使社会更加美好,应该亲自主体性地制定的意识”,这种着眼于法律本来存在意义的努力更加重要。其次,“对于基本的理念、法律的主旨,法律与规则的形成过程,带着实感进行理解的指导尚未充分进行”。

在实践的方法上,作为实施法律教育的前提,是培养提出自己的意见,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商议的基础上得到结论的能力。这方面比较欠缺。为普及法律教育,有效地实施教育,在学校里,有必要根据儿童学生的成长阶段,切实编著法律教育的课程,并且在教材的充实与指导方法等方面下工夫。

2、由法律实务家进行的实践。在使学生理解司法制度的主旨等方面的努力不够充分,对于实践的方法,法律实务家与教员的协助不充分。

四、日本法律教育的今后发展方向

(一)日本法律教育的今后方向

1、培养支撑自由且公正的法律思考方法。日本的法律教育要达到的目的是:每位国民在进行自由活动的基础上,加深对法律以及司法应发挥的效果的理解,掌握预防纷争的发生,并且为切实解决纷争所必要的、基本的素养,与此同时,培养他们作为自由且公正社会的承担者,主体性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法律作为社会共生的相互尊重的规则,保护国民的权利,明确国民的责任,促进各人自律的活动,使其生活丰富多彩,并非单纯限制国民。因此,法律教育是让人们充分理解个人的尊严与法律的支配等宪法以及法律的基本原理,作为自律且有责任的主体,养成为参与自由且公正的社会运营所必要等资质与能力,并且认识到法律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抱着充分的法律意识行动,培养能主体性地利用法律的能力。

2、法律教育应涉及的主要内容:(1)为使学生切实认识到,法律是为共同生活和相互尊重的规则,目的使国民生活更加丰富,主体性地学习是如何制定规则的,根据规则如何解决纷争等;(2)在规定个人与个人之间关系的私法领域,力图充实学习机会;(3)为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作为无可替代的存在,要互相尊重,以及作为自律且有责任的主体参与自由且公正的社会管理,同时为培养参与社会的必要的素质与能力,需要进一步理解个人的尊严、国家的主权、或者存在于法律支配等宪法与法律的基础的基本价值与国家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的基本存在模式;(4)使学生认识到,司法通过依法救济被侵害的权利,处罚违反规则者,力求维护、形成法律秩序,同时将所有的当事人都置于同等的地位,由公正的第三者经过适当的程序根据公正的规则进行裁判。

(二)对应儿童的成长阶段进行法律教育

1、考虑儿童成长与发育的过程。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儿童的判断随着成长,除自身的欲求以外,通过第三者的观点,对社会的理解,对象客观化的深化,从主观性向客观性发展。因此,儿童理解规则和判断的意图及动机的能力,以及由自身制定规则的经验是非常重要

的。儿童的判断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六个顺次发展的阶段。第一,因为权威说了所以正确;第二,对自身有益;第三,为了应对周围人认为好的期待;第四,认识到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所必要的;第五,社会契约式的观点;第六,任何社会人类都存在普遍性原理、根本性原理。

2、中小学校的法律教育的展开。这应当包括:(1)小学校的法律教育。不仅强调遵守法律与规则,使其理解法律与规则的必要性也很重要。通过作业性体验性的活动,掌握公民的资质与能力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与游戏中制定规则的实践很重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行动,养成公德心等道德性也是小学法律教育的基础; (2)中学的法律教育。对普遍性原理的理解很重要。具体是指理解宪法与法律的基本原理很重要。在社会科的课程中,使其理解到个人的尊严与法律的支配等基本原理,法律不单是规制国民的,而是使国民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是每个人共生的相互尊重的规则,理解市民社会的契约的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的基本原则,以及司法的内容,从而培养判断的能力与感觉;(3)高中的法律教育。在此阶段,以可以进行高度的理解为前提,在使其考察法律各种问题的同时,使其基于切实的证据进行公正的判断也很重要。在进行公正的判断之际,首先自身进行判断,并对其判断附加有说服力的理由,与此同时,使其认识到学习别人的判断及其理由,再构成自身的判断的必要性。

(三)在中学所应实施法律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在中学阶段,所应实施的四种教材分别为:(1)《规则的制定》;(2)《私法与消费者保护》;(3)《宪法的意义》;(4)《司法》。

五、为普及法律教育今后的课题

(一)彻底宣传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在学校教育等普及法律教育时,首先有必要以教育相关人与法律实务家为中心,使其广泛理解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期待着最高法院、法务省、文部科学省等相关官厅、日本律师联合会与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等相关团体,从各自的立场,在协助的同时进行积极的努力。

期待着文部科学省利用各种机会,向教育委员会与学校,宣传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在普及法律教育之际,各学校根据儿童学生、学校、地域等的实际情况,要加以考虑如何充分发挥创新办法,这也很重要。

(二)学习教育中对法律教育与相关人的期待

在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的担当人是学校的教员。为有效进行法律教育,应该以由教员活用创意办法的指导为中心,但这是关于法律以及司法的思考型教育,属于新的创意。所以在促进教材开发与指导方法等实践研究的同时,得到以法律实务家为首的各个相关人的支援非常重要。这些相关人包括:法院、法务省、日本司法援助中心、日本律师联合会、各律师会联合会、各律师协会、日本司法代书人联合会、法学研究者、教育研究者。

(三)学校教育中法律教育与家庭、地域社会、单位的协助

如果把法律教育视为培养民主立宪主义国家中国民所必需的教育,与读、写、算相同,法律教育应该是参加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教育的内容。要掌握这样的教育,学校教育是理所当然的,除此以外,在一个人度过人生大半的家庭、地域社会、单位等也需要进行。例如,在家庭中,儿童经常会接触到消费问题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问题。因此,在家庭的日常会话中,所谓保护生活的智慧,展开法律的话题,对儿童而言,会让他们感觉到法律是非常接近的事情。

作者:尹 琳

劳动法法律教育论文 篇3:

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要素及其提升途径试析

摘要:高校法律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教授相关法律教育的知识,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薄,这对于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开展而言是不力的。只有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得学生能够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本文将分析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提升法律教育实效性的策略建议,以供相关人士参考、交流。

关键词:高校法律实效性;影响因素;途径

引言:

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对我国今后的人才质量有直接的联系。随着我国体系的不断完善,高校的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适当的法律教育,这样才能使得人才培养符合我国法治体系发展的要求。虽然我国高校内部有开设相关法律基础课程,但由于教学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的法律意识仍处在淡薄的状态下。对此,教师需要增强并深入开展法律教育,避免学生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违法行为,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

我国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中社会历史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程度不高,同时文化优势是法律发展的一大支撑,我国文化发展的好坏对于社会的法律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存在的时间较长,目前距离封建历史结束时间较短,导致我国公民内心的尚德远刑思想根深蒂固,较难得以改变。新中国的成立,我国公民意识得到一定的觉醒,但仍不够,仍存在钱大于法的现象,阻碍高校法律教育实践工作的实效性

(二)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我国国土辽阔,社会环境存在较大的差异,但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行支撑,才能使得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得到质量的保障。法律教育实效性与道德环境脱不开关系。倘若道德环境不佳,自然会对大学生人生观、價值观的树立造成不良影响,从而阻碍高校法律教育工作的进行。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各种先进的国外理念思想不断涌入,其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文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但大部分情况却是外来的腐朽文化观念正在对人们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影响,这并不利于高校内部法律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如此,目前我国的法律环境也有待完善,在立法和执法环节上有所脱节,使得大量腐败现象的出现,这会使得公民对国家的法治建设出现信任危机,最终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各项举措开展造成阻碍,这给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工作带来较多不良的影响,同时这样的情况还会大大的降低学生对法律教育学习的兴趣[1]。

(三)高校教育定位存在问题

高校所实行的法律教育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质量息息相关,并且会直接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和思想。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我国高校教育的价值观念出现了偏差,其教育目标开始变得模糊,这对于我国高校的整体发展是有阻碍作用的。大部分的高校,在实行教育教学的过程更多的始终是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从而也导致高校对法律教育的忽略。当高校将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并且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学生自身对法律学习的忽视。不仅如此,高校内教育价值观还存在偏向政治化的现象。高校本身对法律教育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水平较低,并且高校领导自身对法律教育课程开展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导致法律教育常常是思想道德教育附带一小部分展开的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的法律意识严重不足[2]。

二、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想要进一步的提升高校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首先社会环境要有所提升,这样才能够好的帮助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首先,国家要不断建立健全法律体系,使得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其次,全面提升执法人的执法意识,树立法律权威,降低违法行为出现的概率,对公民的权力进行有力的保护;其三,增强对法律知识的宣传,提升社会公民对法律的认识,使得社会公民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借助法律武器来维护合法权益,全面推动我国法治建设 。

(二)优化教学课堂内容

现阶段,高校内的法律教育课程开展时长过短,同时教师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繁多,并且法律知识教育的展开大多依附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视角下。例如,在向学生普及法律时,教师涉及需要讲述的法律有民法、刑法、劳动法、经济法、宪法、行政法等等,从而使得教师在实际的讲课过程中碰到较大的阻碍,同时学生也只能获得十分浅显的法律知识,并不能够真正的走进法律内容展开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对此,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时长合理的安排给学生的教训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实际案例,使得法律知识教育更贴近生活,也更方便学生了解和掌握。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所学专业出发,讲述其步入社会后可能会涉及到的法律知识问题,让学生能够有效的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开展实践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切记不要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才能使得学生真正的学会利用法律、应用法律。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模拟法庭,让学生分别饰演被告、原告、双方律师、审判长等职位,在教室所创造的环境下,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的法律知识充分运用到模拟法庭当中,增强自身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将理论和时间进行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不仅如此,教师在适时还可以带领学生到法制教育基地参观,听法律专业的知识讲座,保持学生对法律学习的高涨热情 。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校法律教学十分必要,其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时找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完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为国家培养推动法律建设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王彩霞.高校通识课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基于学生评教文本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8):110-120.

[2]张振华.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模式探讨——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为例[J].智库时代,2019,176(08):132+135.

作者简介:李蔚(1981年5月),男,汉,湖北武汉,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武汉文理学院政法学院,研究方向:经济法学

作者:李蔚

上一篇:增值税转型影响论文下一篇:新时期初中生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