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数学建模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完整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枯燥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老师的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数学建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数学建模论文 篇1:

“工学结合”背景下的高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整合策略*

摘要:在“工学结合”背景下,高职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整合的策略是:构建适于学生探究和研讨的学习环境;建立无缝融合的教学体系;搭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整合校内各类资源。

关键词:高职;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整合;策略

截至200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经举办了18届,参赛高校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已成为全国高校(包括高职院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高职院校近年来开始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论课程学习时间一般压缩为2年,高等数学只开64课时左右,经济数学只开36课时左右,有些专业干脆砍掉了数学课程。近两年还出现了一种新情况,有些学生虽然不准备参加数学建模竞赛,但出于专业课程的需要,或者撰写毕业论文的需要,也渴望学习和掌握数学建模知识。为了应对广大学生对数学建模学习和竞赛的渴求,许多院校都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培训。由于学生课外时间有限,所以仅靠延长课时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另外,延长课时使得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因此,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技能的强烈需求与学生业余学习时间不足成为当前数学建模教学的突出矛盾。我们认为,现行的分科课程已经不能适应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将《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两门课程进行整合,才有望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突出矛盾。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的概念、定位及重点

我们借鉴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给出关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定义: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数学实验有效地融合于数学建模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由此定义可知:课程整合的实质是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课程整合的目的是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减少重复内容,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作为分科课程,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是独立的,各有各的功能,但要进行课程整合,必须分出主次。我们认为,整合应以数学建模课程为主。因此,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必须定位于将数学实验整合于数学建模课程中。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的重点是整合的目标、途径和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体系,而如何建立新型的教学结构是课程整合的难点。

课程整合的策略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是将两门课程融合为一门课程,这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依据课程整合的有关理论将两门课程的优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优化教学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一)策略一:构建信息化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授予的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建构主义特别注重学习环境的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商、会话和意义建构。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学习环境。

建设“高职数学建模网”,营造信息传输和流通环境“高职数学建模网”可以开辟以下专栏:最新公告、学习探讨、数模应用、名师指点、数模课件、竞赛试题、优秀论文、电子书籍、数学软件、最新留言等。网站除了提供学习资源的功能外,还应该具备协商和会话的功能,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都可以在网上交流讨论。

营造网络化的教学环境将数学建模与实验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课程,并发布在网站上。内容有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电子课件、电子教案、课后习题、建模实训、教学录像等。学生通过上网就可以学习课程内容。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设可大大突破时空的限制,将教学时间向前、向后延展,学生可以提前做好预习,从而在课堂上能够立即进入讨论阶段。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也适应了新形势下高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要求,使得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具备了补课的条件。

建设数学实验室,营造数字化实验平台数学实验能提供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具有模拟真实情境的功能,提供图文并茂的模型结果,可以即时求解和验证模型,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对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制作了数学建模与实验的电子学习光盘,内容有两大块:第一部分是数学实验各个模块的内容,作为实验平台供学生在建模过程中随时随地地查找实验工具,也供学生专门进行实验训练;第二部分是数学建模内容,其中融入了数学实验,学生可以利用数学实验工具理解建模过程和数学模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二)策略二:依據认知灵活性理论,建立无缝融合的教学体系

认知灵活性理论把学习分为两种: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初级学习是学习中的低级阶段,在此阶段中涉及的是结构系统,联系紧密的知识领域称为结构良好领域。高级学习涉及结构不良领域,这个领域的知识有如下特点:知识应用的每个实例都包含着许多广泛的概念,即概念的复杂性;同类的各个实例之间所涉及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的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即实例的差异性。学习结构不良领域知识,要求学生把握概念的复杂性,并能广泛灵活地运用到具体情境中。认知灵活性理论的教学策略是随机通达教学,其核心主张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和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获得高级知识的目标。

数学建模知识的特点是:(1)基础知识属于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比如线性规划模型就具有规范的模型和可以套用的方法。(2)完全实际问题或者经过适当简化的实际问题,属于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比如2004年的全国数学建模竞赛题“饮酒驾车问题”,就包含有微分方程、非线性方程、导数、最大值、函数单调性等领域的概念。(3)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和探索性,即需要多次尝试、多次修改、多次探索,要经历原型——初级模型——原型——优化模型的多次反复。(4)学习的自主性,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探索,而不是教师单向灌输。

数学实验知识的特点是:(1)认知的灵活性。在数学实验环境中,计算工具和各个模型求解程序几乎都是独立的,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可以随机学习某个计算命令。(2)情境性和案例性。任何一个计算命令在重复使用时都是在计算不同的模型。比如求解线性规划的命令,在不同的模型中,输入的程序和计算的结果都是不同的。

根据以上分析,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的融合必须以认知灵活性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采取随机通达教学策略。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改变内容体系的设置方式,将“并联式”改为“串联式”,就是在某一模块中,当数学模型建立起来以后,紧接着就呈现数学实验的内容(如图1所示),对整合前后的模式进行比较。在“并联式”设置方式中,数学建模的内容呈现顺序是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答案,数学实验的内容呈现顺序为(虚构)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答案;在“串联式”设置方式中,内容呈现顺序是实际问题——数学模型——数学实验——答案。这种顺序的改变,其优势有:首先,“串联式”少了一个“虚构模型”的环节,从而减少了重复的内容,节省了教学时间。其次,在“并联式”中,“数学模型”建立后,由于缺少实验环节的内容,学生不知道答案是如何得到的,对模型达不到深刻理解,感到将信将疑,一知半解;而在“串联式”中,实验内容紧随建模内容后,学生懂得了问题答案的得出是水到渠成的。再次,在“并联式”的实验环节中,由于学生看不到原问题,所以不知道“虚构模型”是怎么来的,它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即使掌握了“虚构模型”的求解方法,也不知道在什么场合下使用。比如,学生掌握了“求矩阵的秩”的实验命令,却不知道什么场合下使用这个命令;而在“串联式”中,实验命令的意义很明确,学生的实验目的很清楚。

在综合问题中,随时随地地使用数学实验工具,而不要将数学实验的程序省略掉,有的实验工具需要反复出现时也不要省略,目的是为了反复强化实验内容。反复强化的结果相当于反复训练。虽然对于教材来说似乎显得累赘,但对于学生来说,反复出现也是一种刺激和复习,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巩固和提高。

这样整合教学体系的好处是:把数学实验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数学实验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模型有更直观、更具体的理解,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三)策略三: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搭建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多元智能,包括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韵律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沟通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多元智能理论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主张培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高职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比较逊色,而其他六个方面的智能却各有所长。比如他们的身体运动智能就比较强,再比如,他们的人际沟通智能比较强,表现在与人相处方面容易合群、乐于协作等。如果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评价高职学生,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把握学生智能发展的需求,那么高职学生个个都是好样的。

根据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整合的定义,课程整合的实质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创设了两种教学模式,从时间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建模后实验”的教学模式就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建模环节和实验环节各占一半时间,先进行建模环节的教学,以教师为主导;然后是实验环节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就避免了教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给学生留出一半的时间用以实验探索。

建模与实验交替的教学模式在建模思想、理论推导等方面以教师为主导。需要实验辅助的地方,诸如解方程、画函数图像、简化解析式等,让学生动手实验,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教师继续讲解和推导,如此循环下去,学生的实验操作随时随地插入到问题解决过程中,直到该问题圆满解决为止。

(四)策略四:依据最优化理论,整合校内各类资源

最优化理论是指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和整体性的观点综合考察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完整有序地研究各个要素的相互促进作用,力求从整体上发挥其最优功能。最优化理论可概括为以下两点:(1)强调在一定的最优化标准下实现最小成本。最优化标准就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标准下,考虑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教师教学时间的投入以及教学经费的支出,使其都处在合理消耗的范围内。(2)强调在现有教学系统条件下追求最大效益。教學系统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等几个重要因素,综合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促进作用,力求使整个教学系统发挥最大功效。

我们建立了“三位一体,两年一贯制”的课程实施方式,把数学建模协会活动、《数学建模与实验》选修课、数学建模集训和竞赛这三方面的活动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统筹兼顾、合理规划,使得三项活动互相补充、有序递进,使参赛队员的启蒙、选拔、培养、提高、竞赛的过程系统化,构成一个有序互补的整体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由此形成了高职《数学建模与实验》“三位一体、两年一贯制”的课程实施方式,如表1所示。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因此,对已有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中心,以数学建模过程为中心,将数学实验适时、适度及恰当地应用于数学建模内容中去,对开发建设适合“工学结合”的高职数学建模课程和教学模式,使数学建模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更具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

[2]张桂芳.关于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研究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2):76.

[3]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

[4]刘信平,张弛.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研究[J].教育探索,2006,(2):20-21.

[5]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兰金仁,译.北京:光明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王积建(1966—),男,甘肃景泰人,硕士,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数学建模和数学教育研究。

作者:王积建 韩义秀

高职数学建模论文 篇2:

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分析

摘 要: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高速发展,高职数学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必修课程,其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引用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完整地把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枯燥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加老师的教学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就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数学建模思想对于高职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

当前,科学的不断进步带动了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样,为了社会的生产需要,对人才的需要也不断提高,数学作为各领域研究中的基础学科,作用越来越广泛。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实践操作性人才,通过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应用这一教育方式的改革,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作为高职数学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知识的桥梁,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运用发展前景是不可忽视的。

一、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枯燥数学公式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属于对理论知识要求比较低,而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院校,数学建模是社会生产与科技发展简化基础,数学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利用数学理论知识引导学生一步步参与到数学建模实践过程中,并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各种数学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让学生从以前枯燥无味的数学公式中跳脱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活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渴望。

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入高职数学教学中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数学建模由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以其有一定的灵活性质,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结合数学理论知识,从不同的学科中去寻找有用的知识融入进数学建模中,利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彻底摆脱只有一种解法的传统思维方式,不断创新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建模实例进行探讨与研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程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这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运用好数学能够巧妙方便地解决各种生活与工作问题。随着数学在经济领域与工程科学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越来越受大家关注,在学校学习过程中,老师循序渐进地给学生灌输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有效地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做准备,能够让他们将来迅速地在工作生活中站稳脚跟,有更多工作机会与选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好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动手能力。

二、在高职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老师逐渐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在传统地数学课程中,老师逐步地灌输初级数学建模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为他们以后的数学建模实践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原理的讲解中,为学生讲解其原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索思维,让学生了解到很多数学原理都是经过长期的数学建模实验的推究而产生的,这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对数学的探索有很大的帮助,促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内涵,重点要表现出数学建模的重大魅力。

在数学知识的应用中逐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在专业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对于其专业的重要性,而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社会专业技能人才,学生大多注重于实际操作能力,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数学理论知识与数学建模相结合能够轻松解决实际专业技能问题。在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老师可以一步步地运用数学建模与学生探索,最终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数学建模。老师可以把一些专业问题逐步转变为数学问题,然后运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这样数学建模思想就和专业技能知识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了。

在平时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开设数学建模课,通过各种数学建模实验的操作,学生可以快速了解并掌握数学建模知识,由于高职院校其专业课程比较多,没有多余的时间消化数学建模知识,所以数学建模课的开设能够提供大量时间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也能有大量时间进行数学建模操作,定期也可以进行数学建模测试,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及时给学生讲解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在平时的数学考试中,学生可以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这样对于一些问题可以找到多种解决方法,不会拘泥于一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其最后的数学答案也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能够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最后还能节省大量时间检查试卷,对于考试,学生最后也不会感觉到厌恶和恐惧,相反会比较喜欢这种测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临场思维能力。

三、结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它是高职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方法,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性与趋势。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运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接触实际,了解本专业实践技能知识,并且把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在一起,为他们毕业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可以巧妙地运用数学建模来解决问题,进而对社会的生产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岳玉静,何冰洁,王国强,蔡新中.谈数学建模思想在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2009,01:45-47.

[2]徐建中.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04:119-121.

[3]欧笑杭.试论如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1:137-138.

作者:黄瑞芳

高职数学建模论文 篇3:

高职数学中数学建模的价值思考

摘要:本文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论述了数学建模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实例说明如何应用数学建模解决实际问题,提出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结合数学建模活动,并通过参加建模竞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职数学

2017年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拓展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发布《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人才必不可少的是创新能力,依托数学建模竞赛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数学建模的意义

1.数学建模可以促进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

数学建模是连接数学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桥梁和纽带。把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工科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应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方法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将数学建模的思想与方法从竞赛场引入到高等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融入专业的思想与数学建模的方法,针对专业的实际应用和职业岗位能力需要,对高等数学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大胆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工科高等数学教学与行业、专业和实际生活相脱节的现象。

2.数学建模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建模以直观教学法为主,通过巧设教学情境、数形结合、计算机辅助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与模型建立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学习能力、建模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充分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数学建模因其具有独特的思维的灵活性和结论的不确定性,所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在建模时往往需要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从中吸取有用的信息用于建模,这无形之中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求解模型时,因数学模型计算的复杂和多样性,需要用Matlab、Lingo、Excel等计算软件处理,对Matlab则重点介绍其在数学计算、图形描绘等方面的操作,培养学生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对Lingo软件,主要介绍它求解线性问题、非线性问题和整数规划问题的操作;对Excel软件,主要介绍其在数值计算、数据统计分析与图表生成方面的操作。

二、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数学建模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

1.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要功能与作用

一是通过竞赛的组织开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丰富课程实践教学,进一步优化完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水平。二是通过竞赛可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2019年数学建模竞赛参赛人数超过了12万,竞赛之所以受到大学生们的热爱,主要是因为其赛题强烈的实际应用背景和开放性,强调考察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能力,从参赛结果能够衡量一个学校数学教学质量水平。三是通过竞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建模竞赛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了平台,既能激发学生个人的创新意识,又能丰富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提供新思路。

2.数学建模竞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数学建模竞赛平台是创新的重要载体首先,数学建模竞赛的竞技性与应用性是统一的,数学建模是理论与现实的桥梁。如2019年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校准”、2018年的“百货商场会员画像”等,都是建立在众多不同专业知识背景下的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竞赛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竞赛团队不仅要从实际问题抽象出原理、建立模型,还要根据模型结果给出问题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参赛团队间已有知识水平的高低较量,更是创新能力与精益求精的实践能力的比较,所以数学建模竞赛一直以来都是培养锻炼学生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

(2)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建模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从激发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开始,逐步有效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相比传统理论学习,建模竞赛是实践教学的延伸,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创新兴趣,不断提高创新意识。二是建模拓展了学生创新视野,激发创新活力。与其他课外实践不同,竞赛本身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依托数学建模竞赛平台,能够促进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因此,数学建模竞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三、基于数学建模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实践证明,以建模竞赛培训为载体,将竞赛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相结合,能够有效提升高职技能型人才创新能力。

1.以竞赛培训为载体,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以建模竞赛培训模块为基础,在高职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建模思想,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大力推动高職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开设《数学建模基础》课程,以实际应用问题为抓手,提高学生科研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2.以竞赛创新为先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是面向新兴产业的新工科人才必备素质,而数学建模竞赛能够有效激发和培养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笔者在指导数学建模竞赛时,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鼓励拓展思维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对科研的认识,反复研究和改进模型方案,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以竞赛实践为抓手,锻炼学生综合实力

数学建模本质是针对实际问题,通过对基础建模方法的深入理解,对问题的系统梳理建立模型进行创新应用的过程。以建模竞赛为载体,结合建模案例的实践教学和组队参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实践能力。

4.以竞赛经验为指导,提升学科教学质量

深化数学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只有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创新活力。为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们编写了工学结合教材《高等数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将数学建模方法和案例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内容,该课程2016年被立项为校级精品课程。“融入数学建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2019年校级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实践证明,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能有效推动数学课程在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促进学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结:在高职学院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是仅仅将学生培养成只会计算或只懂理论知识的被动学习者,将数学建模渗透进课堂,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大范围地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先云,杨永清.突出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大学数学,2007,(8):137-140.

[2]李大潜.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类主干课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7(1):9-11.

[3]张文博,张丽静,李艳馥.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调查报告[J].数学建模及其应用,2015,4(1):37-54.

[4]宋云燕,朱文新.浅析大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融入[J].教育与职业,2015,(10):76-77

作者简介:张弦(1983.01-),男,汉族,江西省南昌市,讲师,研究生,职业教育数学方向。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2)

作者:张弦

上一篇:保险基金投资论文下一篇:民俗文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