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法论文

2022-04-29

摘要:将研究式教學法引入初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本文分别从研究式教学法的意义、研究式教学法的定义与研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依据、特点和原则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对于部分课题的教学,研究式教学法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法论文 篇1:

中职数学情境教学探索

【摘要】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本文通过创设多种数学情境,在提高数学课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中职  情境教学  素养  数学

【课题项目】本论文是钦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立项项目《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18A002)的成果。

无论是在远古社会,还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数学,可以说数学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现今社会,如会计、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的学习都需要以数学为基础。但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对于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要听到数学就会产生畏惧的心理,甚至产生考试综合征。尤其我们中职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很多都不好,学生普遍不重视数学课的学习,不愿学、厌学,甚至放弃数学,部分学生知识结构断层,数学学习兴趣不浓。此外,学校注重培养的是技能型的人才,中职学生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所以,在初中就是差生的中职学生面对更加抽象,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更高的中职数学,显得无所适从,不知怎么学,看不懂也听不懂。学生学习数学起初就觉得困难,在后期学习中,数学更加枯燥乏味,学生上课只想睡觉、玩手机。从此对于数学就是一蹶不振,失去了学习数学的耐心和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摆在我们众多中职数学老师面前的首要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多是讲授式教学法,按教案讲完内容就完成任务了,数学课堂都是纯理论讲授,学生听不懂也不知怎么处理,数学课堂极其枯燥乏味,学生睡觉、玩手机的人数众多。老师除了硬性强调不能睡觉、玩手机,别无他法。这样不仅老师上课费力,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吃力,学习经常处于被动地位,课堂学习效率差。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搞活课堂氛围,如何让我们的老师跟同学们有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是我们中职教师的难题。其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展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体现数学的应用,数学课堂就没有那么枯燥,学生会感兴趣许多,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中职数学情境教学法。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只有学习被放在运用该知识的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该理论强调个体学习和环境的关系,学习效果受环境影响,学习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情境而产生,情境被认为是重要而有意义的组成部分。该理论指出融入情境的知识学习,能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学习,看似纯理论枯燥无味,实则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很多知识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情境教学法即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相应的生活中的情境,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方法。

利用情境教学,我们对数学教学进行设计,力求在数学教学中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巧妙地结合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生活的实际,以反映知识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为学生更好、更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提供现实场景,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让学生感到在中职阶段学习数学是有用的,对于未来的学习生活也是有帮助的,从而扩宽学生视野,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态度。

在中等职业学校新课标改革中,数学新课标详细阐述了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强调从知识到人,意义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数学学科的教学已经不能简单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是要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具备中职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在未来学习和工作中运用数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的意识,拥有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和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趣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根据知识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情境,在教学中渗透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思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创设问题性情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在知识点与实际问题联系紧密时,作为知识点的引入——情境的创设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教师可以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如在讲授“余弦定理”时,可以这样引入情境:已知有一座大山,施工队员要从山底打一条隧洞做公路,在施工之前如何得知隧洞的长度?老师在PPT上展示图示。接着老师可以引导:我们可以在山外找一点P,把P和山的两端EF连起来,就形成了△PEF,分别测量PE,PF,∠EPF,令PE=a,PF=b,EF=c,∠EPF=?夼则用我们今天学习的余弦定理c2=a2+b2-2abcos?夼即可解决。再如讲“不等式”时,若是按部就班则是比较枯燥乏味,此时若是运用情境教学法:李大爷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土地,邻居想用一块长a+b、宽a-b的土地跟他换,那么李大爷愿意吗?接着引导学生分析:宽那里减少的在长那里已经补回来了,貌似没吃亏,可以交换,但是同学们要想知道到底有没有吃亏要算出来才知道呀,用什么来算呢?对了,就是算这两块地的面积,看看谁的大。这两块地的面积分别是a2和(a+b)(a-b)=a2-b2,哪块大呢?a2-(a2-b2)=b2>0,所以a2>a2-b2,同学们,其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讲的不等式。在老师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间接地培养了学生数学抽象、数学运算能力。

二、創设趣味性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教学中有一些知识点的理解若是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同学们更加形象直观地看到数学知识的具体场景,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比如在教授“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教师用PPT展示我们小区或者是学校保安亭处伸缩围栏,并用红线标记出纵横交错中的两条平行直线、用绿色标记出与刚才那两条红线相交的两条直线,问同学们这两条直红线及两条绿线是什么关系,一条红线和一条绿线又是什么关系。这样的一个情境展示在同学们眼前的时候,大家一定会觉得熟悉而又亲切,教师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围栏一伸一缩之间,直线的平行相交也跟着展示出来,教师借助图像动画把相交的两条直线拉得角度大一点,就得到了两条直线垂直。然后教师引导进入课堂知识点。有刚才的情景打基础,同学们会很快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平行和相交两种,其中垂直是相交的一种,这比单纯的知识讲授要有趣得多。

再比如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节中,教师借助PPT,让同学们欣赏“美丽的海上日出”,展示的有三张图片,一张中红日没出海平线,一张红日刚好出海平线,最后一张红日脱离了海平线。问:美丽的海上日出能抽象出哪些基本的几何图形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再现海上日出的整个情景。在再现的过程中,你认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哪几类?你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红日就是我们数学中的圆,海平线就是一条直线,“海上日出”图实际上是我们这节课说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再展示三张圆和直线相交、相切、相离的图片,标上圆心C、半径r、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可知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分类的依据就是直线与圆的公共点的个数来区分。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得出位置关系,得出数量关系。通过情景再现,运用数形结合,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点,加深记忆。

三、创设视觉冲击性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有些知识点适合通过生活中大量的例子来展现,通过大量的视觉冲击,给学生充分的印象,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态和变化,利用空间形式特别是图形来理解和解决问题,这样子知识点就变得容易理解。比如“等差数列”这一内容,教师给同学们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一堆圓钢管,最上面是一根,第二层是两根,第三层是三根……以此类推。婚礼蛋糕,从第二层起,每一层与前一层的磅数都差1。叠罗汉,自上而下,每一层与上一层人数的差是1。玩具七彩塔(梵塔),由上至下,从第二环开始,每个环与上一个环直径长的差都是1cm。校园里每一条跑道的宽度相等,从第二条跑道开始,每一条跑道与前一条跑道宽度的差都等于零。婚宴上半圆形的酒杯塔,从第二层起,每一层与上一层杯子数的差都是2。台球桌上把数个桌球夹成三角形,自上而下,桌球的数量也是下一行比上一行的桌球数多1。从这一个个色彩缤纷的图案、生动有趣的生活实例,让同学们对层层递进关系有了深入了解,原来我们生活中有如此多而有趣的递进关系呢?以前都没有发现。教师引导:这些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中用什么来呈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等差数列。

再比如在讲“圆的标准方程”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所创设的情境: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圆有哪些呢?彩色的奥运五环、小憩片刻的茶杯杯口及盖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水波、福建土楼中的圆形建筑、杂技团玩的跳火圈、海上一轮红日、汽车的车轮……经过丰富多彩的视觉冲击后,同学们对圆这样的图形有了直观而又深刻的了解,教师再引入:“同学们,以上是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圆,可见圆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今天,我们将来学习圆的方程。”

通过创设视觉冲击性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抽象、直观想象能力。

四、创设实际生活性情境,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的有些概念不容易区分,学生会觉得相似而区分不出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中的情境,帮助同学们理解和判断。比如在讲“概率的简单性质”时,同学们经常把“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互相独立事件”搞混,不知怎么区分,性质也记得糊里糊涂。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实例来区分这些“事件”并进行相应的运算。“互斥事件”—在一次试验中,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教师在课件上展示一个圆形耙,上面画两个圆把靶分成三部分,由里到外为一、二、三部分,一个士兵进行射击比赛,问同学们:“请问这个士兵能同时击中一、二、三部分吗?”“不能!”“为什么?”“因为射击一次只能击中一个地方,这地方只能是一、二、三部分的某一个”“对了,同学们说得真好,击中一、击中二、击中三这三个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这三个事件就是互斥事件,大家明白了吗?”“明白了”。还有我们常见的掷筛子的例子:掷一枚骰子,“1点朝上”“2点朝上”······“6点朝上”这些不能同时发生,是互斥事件。“对立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互斥事件。从定义知,对立事件有两个条件,一个是“互斥”,另一个是“必有一个发生”。比如一个人去买彩票,“中奖”与“不中奖”不可能同时发生,是互斥事件,另一方面,买彩票中与不中必有一个发生,所以这两个事件是对立事件。那么上面举的两个互斥事件中,如何分出对立事件呢?根据定义,我们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即可。士兵射靶,可以列出两个事件,“击中第一部分”“击中剩余部分”,那么这两个事件便是对立事件。掷一枚骰子,可分为“奇数点朝上”与“偶数点朝上”,也可分为“1,2,3点朝上”与“4,5,6点朝上”,还可以分为“大于等于4点朝上”与“小于等于3点朝上”……,这些都是对立事件。“互相独立事件”—如果一个事件的发生与否对另一个事件发生与否没有影响,那么这样的两件事叫作互相独立事件。为了让同学们理解,教师创设情境:甲、乙二人各进行一次射击,则甲是否击中目标对乙是否击中目标没有影响,那么甲、乙二人的射击就是互相独立事件。再比如三个臭皮匠和著名军师诸葛亮同时解决一个相同的问题,那么谁会首先解决?已知周瑜解决问题的概率是0.88,臭皮匠大哥解决问题的概率是0.54,臭皮匠二哥解决问题的概率是0.38,臭皮匠小弟解决问题的概率是0.46,且每个人都是独立解题。那么三个臭皮匠中解决问题的概率与周瑜解决问题的概率相比,哪个更大呢?这里每个人解出问题对别人能否解决问题没有影响,这里每个人能否解出问题都是互相独立的事件,三个臭皮匠只要不是三个都解不出即是至少有一人解出即是整个团队解出问题。设事件A:诸葛亮解出问题;事件B:臭皮匠老大解出问题;事件C:臭皮匠老二解出问题;事件D:臭皮匠老三解出问题,则P(A)=0.88,三个臭皮匠中至少有一个人解出问题的概率即是1-P(BCD)=1-P(B)P(C)P(D)=1-0.54×0.38×0.46=0.91,比诸葛亮还厉害。在这样一个分析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的能力,起到寓学于乐的效果。

五、小结

情境教学法在中职数学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潜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在情境中适当培养学生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金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中职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J].高职教育,2014(2):12-13.

[2]范信斌.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12):48-49.

[3]高荪方.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教学实践,2017(5):216-217.

作者简介:

陈桂梅,女,讲师,研究方向:中职数学教育。

作者:陈桂梅

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法论文 篇2:

浅谈研究式教学法在初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将研究式教學法引入初等数学教学中,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本文分别从研究式教学法的意义、研究式教学法的定义与研究式教学法的研究依据、特点和原则以及对教师的要求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得出对于部分课题的教学,研究式教学法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研究式教学法  初等数学  数学思维  应用

1  概述

1.1 研究的背景

邓小平主张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他曾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但目前我国传统教育方式仍占据着主导地位,尤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加上高考的应试制度,逼迫着大多数老师不得不以传统教育形式作为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2]。无一例外,高中数学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仍沿用“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知识,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强的锻炼,但研究能力尚未得到提高。

1.2 数学教学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有:老师讲授,学生听记;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打“题海战”;通过考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它不重视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理解数学解题的目的和方法,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不够健全,而且还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量变而达到质变的依赖感。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的创新能力主导着经济发展的未来,而创新思维是需要从小就培养的。换言之,要想我国出现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就得抓学生、抓课堂、抓教育改革。针对现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在全国范围内曾掀起了“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例如八字教学法、整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混合教学法、自学讨论法、引导发现教学法、数学变式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等。而研究性学习的出现使得教学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奇迹般地创新出了又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研究式教学法。

1.3 研究性学习

(1)概念。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素质学习模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界定:钟启泉——《研究性学习开发体制》、余清臣——《研究性学习》、孔企平——《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等,都有研究性学习的定义。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实验修订稿)》中的定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3]。

(2)特点、理论和学习目的。尽管学者们对研究性学习有着不尽相同的定义,但都有着相同的特点:①有来自学生学习内容和生活实践的情景作为支撑;②研究主体发生转换,教师由“主导者”变成“指导者”;③研究成为一种学习方式;④学习目的应以知识的应用为主,通过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列出了研究性学习的6个目标,分别是:①获得参与的体验;②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④学会分享合作;⑤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⑥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6个目标清楚地表明,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法并不完全依赖于知识的需要。

1.4 研究的必要性

目前虽然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找到了许多实施的程序步骤,但对于研究式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尤其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并不是很普遍,西北地区的大多数中学数学教师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传统教学法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发展[4]。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鼓励学生去开发数学思维,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才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为此,将研究式教学法引入数学课堂,促进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更新以及推广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式教学法

2.1 概念形成

研究式教學是借鉴科学研究的方法,与学校课堂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推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以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以集体讨论去发现新知为主要形式的探讨、研究、切磋的教学方法[5]。笔者个人认为应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适应学生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研究性问题,在课堂上给予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的再现,学生先独立研究,自行获取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有深刻的认识,对知识进行推理论证研究,教师解决学生问题,对误区和错误予以纠正,对学生得出的结果与标准答案不符的教师做引导、发现错误、修改纠正,最后教师总结类比、归纳、化归等数学思想。

2.2 研究式教学的特点

(1)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研究式教学就是要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将研究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实施计划,学习小组的组建等交由学生完成。教师也可通过构建适合学生知识现状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由交流讨论,这样也给了学生适当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教师通过适当的指导评估,使问题层层推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然,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2)问题性。学生进行研究,以问题为载体,此问题可以是教师基于学生发现提出来,也可以是学生讨论发现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研究中发现的,问题不断,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3)过程性。学生依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选用不同案例,运用不同方式做引导,也可以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此法强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注重研究过程,同时也能发挥不同学生各自的优点。(4)合作性。研究式教学法所研究的问题一般比较复杂,具体操作应依靠集体的力量,通过组织教学小组,集思广益,团结合作,锻炼学生的组织、分配、管理及其团队合作能力,思想之间的冲突也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

2.3 研究式教学的教学模式

(1)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学生明确学习任务。(2)进入研究过程,学生有目的地思考、探究,先尝试自己解决,培养创新思维,力求创新。(3)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小组内互相解决,思维碰撞,将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化,同时对比教材。在此期间教师巡视了解,观察学生的研究过程以及进行相应的组织管理,维护好课堂秩序。(4)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揭示规律,形成新的知识,部分问题可以由其余小组的学生进行回答,这其中教师要对某些问题进行重点纠错,个别学生或小组进行单独指导,可在巡视同时进行,进行一定的理论完善。(5)教师进行统一知识总结,巩固新的知识,趁热打铁,做相应的练习题,对新知识进行应用,提倡再创造精神,教师做一定的思路点拨指导,其中典型例题的剖析教师还需进行讲解,使学生深入理解,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6)回顾过程,对知识进行升华,提炼观点,应用的同时提高创新,对知识深入掌握。

2.4 研究式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教学内容适中。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应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基础之上,只有使研究者对已有知识和能力进行综合,才能对研究问题达到预期的结果。(2)循序渐进原则。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层层推进、逐渐深入的过程,只有“稳扎稳打”,才能“高屋建瓴”,数学知识的学习也一样。怀海特的“教育节律原则”将这一过程描述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准确阶段和概括阶段。玻利亚认为:教学中经常忽视“探索”和“吸收”两个阶段,很多人只重视“知识概念增长”这一阶段,这样会导致对所学知识缺乏认识,又不利于再创造形成新的知识。因此在潜移默化中,既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得到提高,又能达到新旧知识的过渡与衔接。(3)过程教学原则。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过程和教学活动需学生积极地介入,使其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主动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也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4)合作性原则。研究式教学所涉及的问题都有一定的难度,小组必须加强合作,共同策划分配,才能解决问题。因此要注重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计划的制定和小组成员的分工,这种方法既可以宣传个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5)归纳演绎原则。数学教学过程强调“归纳与演绎并重”,学生获取知识是“由特殊到一般”,而创新发现知识是“由一般到特殊”[6]。归纳从个别出发,有助于学生观察众多事物的根本规律,其过程蕴含着数学问题的猜想与发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制性;演绎是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证明、整理过程,可揭示知识的内部联系。这两种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重要。(6)鼓励创新原则。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因此鼓励学生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就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勇于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与见解,锻炼教育学生的实践本领和观察本领。(7)面向全体原则。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理念,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应赋予学生同等的学习机会,在数学教学设计中结合面向全体学生理念。(8)因材施教原则。学生在思维品质、基础知识、心里素质、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可变因素,因此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在研究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为教师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巡视课堂,使统一教学成为学生的个别指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来自学。通过讨论、交流和相互教育,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

3  结语

研究式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不能对所有的课程都采用研究性教学,该方法需要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减轻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负担,而且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社交、合作能力的锻炼。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芳.基于研究式教学法的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5.

[2] 胡娇铃.浅谈研究式教学法在导数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7(23):130,2.

[3] 李琳,杜紫薇.浅谈初等数论在中学数学竞赛中的运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67.

[4] 肖厚国.浅析数学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9(9):133,135.

[5] 杨映霞.新形势下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3):107-108.

[6] 吴璋.分层教学法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07-108.

[7] 刘峥嵘.高职数学与初等数学衔接问题研究[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04(4):79-80

[8] 唐瑞,赵思林.基本不等式教学需注意的问题及教学建议[J].教学月刊.中学版,2020(22):77-80.

[9] 王新武.研究式教学法在初等数学教育学中的应用举例[J].科技资讯,202018(21):133-134,137.

作者:王新武

任务单式高职数学教学法论文 篇3:

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原则

【摘 要】本文结合高职电力类专业数学教学实践,总结并论述在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设计的“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点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

【关键词】高职数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 设计原则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特别是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对高等数学的学习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面对这样的现状,在教学上,如果我们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厌学情绪不但得不到改变,甚至还会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我们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作为一种与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近年来已经在高职院校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为主,教师加以引导,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它的最重要特点就是围绕教师事先所设计的“任务”来展开教学,所以,设计的“任务”是否得当、合理与否尤其重要,它将决定这次课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还是被动的学习,决定每一次课的教学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任务”可以说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因此,任课教师在实际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开展教学前,务必要根据所教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把需要教学的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个实际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方法和技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成功的关键。笔者认为,在具体设计任务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任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设计

任务设计是否恰当是高职数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成败的关键所在。可以这么说,在某种程度上,教师在开展任务驱动式教学时,如果事先有一个好的“任务”设计,那就意味着该教师的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所以,高职数学教师在具体设计数学课的每一个“任务”时,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数学的教学目标,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学过和掌握了的数学基础知识来设计,把学生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技能融入要完成的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对所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以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学习“正弦型函数及其图像的作法”为例,笔者设计了与电力类专业学习相关的一个任务:正弦交流电的电流与电压图像的作法。由于这个任务是他们学习专业课必须学会和掌握的问题,学生自然会很乐意去完成这个任务。那么,怎样画正弦交流电的电流和电压的图像呢?这时笔者再对学生加以适当的引导。由于正弦交流电的电流和电压函数都是正弦型函数的形式,学生很自然把学习的兴趣集中到学习好正弦型函数图像的作法上来,通过学会和掌握好正弦型函数图像的作法,进而学会“正弦交流电的电流与电压的图像”的作法,从而实现了这次课的教学目标。

二、设计的“任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在具体设计任务时,必须充分考虑所设计的“任务”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能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我们设计的任务是盲目的、无趣的,甚至是枯燥的,这样的“任务”就无法吸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誓必影响到教学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完成。我们在具体设计“任务”时,每时每刻都必须注意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作为出发点,要能使所设计的“任务”达到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始终感觉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任务”,而是在主动地去完成一项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任务”的效果,这样的“任务”才有利于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望,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以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学习“分段函数的概念”为例,笔者事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任务:到供电局调查了解居民、工厂或企事业单位每月的用电量与电费的收取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总电费与用电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这个任务紧靠他们的现实生活,又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联系密切,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主动利用课外时间,到市供电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了解,获得了用电量与电费收取情况的第一手材料,初步建立起总电费与用电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為深入学习、理解和掌握好分段函数的有关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要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特点设计“任务”

高职教育的实质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教育,而“为专业课打好基础、为专业课学习服务”则是高职院校开展数学课程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笔者从多年的高职数学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如果所教的数学知识与专业学习有密切联系,学生自然就会对学习数学产生兴趣。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在进行“任务”的具体设计时,务必要认真考虑所教班级学生的专业背景,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优先选择与所教班级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课问题作为“任务”来设计,努力做到把高职数学教学与专业课问题学习紧密结合。这样以专业课的问题为“任务”来开展数学教学,是保证高职数学课最大限度地为专业课程教学和专业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的根本,同时也是激发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和有效途径。

以高职电力类专业学生学习“行列式的概念及计算”为例,笔者设计了与专业课程“电路分析”学习有关的一个任务:网孔电流的计算问题。由于这样的任务与他们专业的学习密切相关,于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通过该网孔电流的分析,建立了与网孔电流有关的线性方程组。要求出网孔电流的值,需要对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这时笔者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出行列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讲授如何利用克莱姆法则来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学生为了计算出网孔电流的值,于是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如何学好克莱姆法则这个知识点上面,利用刚学会和掌握的克莱姆法则,很快就把网孔电流的值计算出来了,同时学生通过计算网孔电流这个专业课的问题,也很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行列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克莱姆法则这些数学知识。

四、“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

知识的学习有难易之分,同样,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有简单和复杂之分。在设计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尽最大可能考虑以层次的形式加以突出,把“任务”设计成合理的、科学的、有针对性和层次感的“问题链”。不管是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还是要完成的“任务”,整个过程都应该是渐进式的,先由简单容易,再到复杂困难,逐层推进,这样设计出来的“任务”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才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因此,我们在设计具体“任务”的时候,必须认真处理好整体教学任务与每一次课的单元任务之间的关系,使单元任务与整体教学任务有机地衔接。

同样以前面设计的一个任务“网孔电流的计算问题”为例。该任务是笔者在教学“线性代数初步”这章内容中,为学生在学习“行列式的概念及计算”这次课而设计的一个“任务”,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学生掌握和学会了行列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学会了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由于用行列式的方法即克莱姆法则解含网孔电流的线性方程组,方法虽然简单易懂,但计算量大,于是笔者接着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否还有更简单、更快捷的计算方法呢?通过这样的设问,笔者把该问题作为一个新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去准备,这样很自然地又引出了下一次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矩阵及高斯消元法。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的知识会发现,用高斯消元法解线性方程组要比用克莱姆法则解线性方程组更简单、更快捷。这样设计的有层次的问题链任务,自然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设计的“任务”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所在。任务设计的好坏,任务设计的得当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这次课的教学得失与成败。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个具体的“任务”的时候,务必要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设计出来的“任务”不宜太难,务必要保证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和能够解决的,不会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那些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学生努力学习也完成不了的“任务”,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任务”也不宜过于简单,如果设计的“任务”过于简单,学生会认为缺乏挑战性而不愿意去做。总而言之,设计的“任务”难易度要适中,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去解决问题,才能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在知识基础、个人性格以及兴趣爱好上存在着差异,决定了我们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选择,以确保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去完成的任务。

同样以前面设计的一个任务“网孔电流的计算问题”为例,笔者设计的网孔分为:二个网孔、三个网孔、四个孔网。“二个网孔的电流计算”适合班里基础较差的学生去完成;“三个网孔的电流计算”适合班里基础一般程度以上的大部分学生去完成;而“四个网孔的电流计算”适合班里基础特别好的那部分学生去完成。这样设计的任务,既能有效地控制教师对整个教学进度的执行,又可以兼顾全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和发挥全班各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创新欲望的目的。

六、设计的“任务”要具有实用性和应用性

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必要的应用技能是高职数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要求教学更要突出应用性,突出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以及生产实际相结合,所以,高职数学教师在设计“任务”的时候,务必要注重所教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应用性,将需要传授的数学知识想方设法地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以及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从而使得学生在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任务”的过程中,变成既是学习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像前面所举例的几个“任务”:“正弦交流电的电流与电压图像的作法”、“到供电局调查了解居民、工厂或企事业单位每月的用电量与电费的收取情况,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总电费与用电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网孔电流的计算问题”,都充分考虑到将(下转第132页)(上接第65页)相关教学内容和实际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问题,真正实现了把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有机地结合的教学目的。

总之,“任务”是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的“核心”。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成功与否,设计的任务好坏是关键。好的、合适的任务,不仅能让学生对高职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兴趣,而且还能让学生在积极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而坏的、不合适的任务,其效果只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因此,我们在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教学之前,一定要预先设计好“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嫒.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实践与策略[J].科教文汇,2011(14)

[2]陶伟伟,刑继昕.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

[3]姜玉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械工程材料”教学中的实践[J].职教通讯,2010(11)

[4]顾晓燕.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5(2)

[5]祁舒慧,徐涛.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1(4)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任务驱动法在高职电力类专业数学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2012JGA383)

【作者简介】麦宏元(1965— ),男,广西藤县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应用数学团队带头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数学的教学和研究。

(责编 苏 洋)

作者:麦宏元

上一篇: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护理论文下一篇:目标管理中教学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