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传承传统文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文章以会计文化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对象,沿着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思路,论证并得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第一篇:传承传统文化论文

增强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推动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摘要】青少年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对传统文化是否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基于学校的导向作用,增强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青少年;传统文化;使命感;校园传承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其展现出的族群趋同性,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源泉。青少年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对传统文化是否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进而将此内化为自身对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将直接决定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否顺利传承下去。使命感是人内在的永恒的核心动力,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使命的认识,是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在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及其所承担的社会任务后所产生的自觉行动。因此,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增强青少年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显得尤为重要。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欧美文化依托西方强势经济进入我国,正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形态等多方面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形成冲击,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追求时尚的目的,盲目崇拜外来文化,带着批判的眼光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这种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流失,将势必导致文化传承使命感的缺失。

每个人对自己使命的认识越早他的使命感就会越强烈。学校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也是培育和践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地和摇篮,对青少年时期兴趣和素质的养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基于学校的导向作用,增强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

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面临的困境

为了了解目前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的现状,我们对不同级别、种类的学校进行了走访,通过大量的走访和座谈,我们了解到目前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还面临许多困境: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外来文化已经逐渐威胁到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受外来文化影响,青少年更偏爱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我们的传统节日却逐渐沦为短假小游的契机,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却对中国传统的戏曲缺乏兴趣,能背出莎士比亚的名句却对《四书》《五经》等传统经典知之甚少。

(二)价值标准的转变

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各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渗入校园。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过度关注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过分强调技能化、实用性,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和家长只把经济利益作为衡量传统文化、传统艺术有无价值的标准,对中国文化独特的民族性缺乏认识。

(三)缺乏有效的传承途径

大多数学校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主要以学校层面组织学生活动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差,参与度不高,课堂教学方面缺乏相关的课程支撑,原有课程的融入度不高,初高中主要以课外阅读为主,个别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的高校也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問题。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探索

(一)依托基层团组织活动分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共青团是青少年的群众组织,一向以教育、引领、服务青少年为己任,在培养青少年文化传承使命感方面更是责无旁贷。基层团组织是青少年校园活动的主要组织者,是共青团工作和活动开展的一线单位,它凭借自身对广大青少年最广泛、最直接的影响,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基于学校的导向作用增强青少年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对青少年的教育和思想引领作用,根据不同年龄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分段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中生还处在知识的积累阶段,主要以了解为主,熟悉一些传统文化节日、掌握一些基本的传统礼仪。可以结合传统节日进行一些主题活动,比如元宵节的灯谜大会、端午节的包粽子比赛等,可以将传统礼仪融入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评选“文明礼仪之星”。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把重点放在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上,比如进行一些传统文化辩论赛、知识竞赛、经典诵读比赛,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组织一些体验日、修学游等;大学生心智已相对成熟,对很多事情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可以将重点转移到文化认同感的培养上,比如,结合传统文化设立一些社团、依托社团开展一些专题活动、为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交流分享的空间、举办一些传统文化学术沙龙、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等,还可以借助新媒体鼓励大学生自己收集传统文化素材进行创作,举办微视频大赛、传统文化手工作品展览,发起微博、微信投票,甚至可以让学生直播自己家乡的文化风俗。

(二)利用现代教学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要基于学校的导向作用增强青少年文化传承的使命感,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归根到底还是要将传统文化教育落脚到课堂上。这需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着手:

一方面,学校要转变理念,改变单纯以就业为导向的知识、技能育人,充分认识到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资源切实做好文化育人工作。系统地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推动传统文化与已有课程深度融合,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以保证文化育人工作落到实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一个不断影响、渗透的过程,需要长期的、阶段性的培育和养成,只有将其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才能从根本上明确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定位,从实质上推动传统文化进课堂。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教学,从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探索传统文化融入现有课程的有效途径,寻找教学设计的突破口。采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法,课上的当面交流与课下的网络交流交替进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从讲授到指导的转变,采用现场实地教学、邀请文化名家做讲座、观摩非遗文化技艺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改变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环境

文化传承与普通的学习不同,它是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是思维方式和习惯的养成,是特定文化精神的内化过程。因此,要推动传统文化的校园传承,不仅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内容,更要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打造校园文化氛围。

文化生态学将文化定义为基于特定生态环境之上的适应机制,二者是共生的关系,脱离环境,文化也将失去生命力,成为一种只可认识不能融入的僵死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素来强调天人合一,推崇情理精神和伦理本位,这三方面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特定生态环境就是农业技术不能掌控的自然环境,以血缘亲族为基础的社会环境和以情理精神为基本原则的规范环境。但随着现代学校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理性主义管理原则代替了传统的情理精神,为了方便管理,要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都必须整齐划一、规范化、制度化。这就导致现代学校中缺少与传统文化相兼容的生态环境,学生在学校中或许能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却并未真正将这种知识转化为自身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三方面生态环境着手改善其校园传承环境:自然环境方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校园内多些自然风光,减少人为的设计和控制,建筑風格力求与周围的环境一致,可增加一些户外体验课程,多为学生创造一些亲近自然的机会;社会环境方面,通过集体与个别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师生间的多渠道情感交流,围绕“课堂文明”“寝室文明”“就餐文明”“网络文明”“举止文明”等方面开展系列活动,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规范环境方面,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以促进个体的内省、自律为目标,推动管理制度的人性化改革。

参考文献:

[1]孙春燕.青少年应做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先锋[J].时代经贸,2014(6):199.

[2]张丽萍,雷彦巧,李庆波.从民间传承到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的新探索[J].河北企业,2016(12):118-119.

[3]张培运.济宁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策略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5(5):115-118.

[4]闫晓玲.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与人中的传承机制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11):74-75.

作者简介:王珊(1981-),女,研究生,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教学。

作者:王珊

第二篇:论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摘 要】 文章以会计文化和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研究对象,沿着文化、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思路,论证并得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是指会计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和记忆方式,会计文化主要借助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和记忆方式得到传承。

【关键词】 文化; 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传承; 会计文化传承载体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著名的《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做了以下阐释:“文化是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文化、法律、风俗以及其他作为社会一分子所习得的任何才能与习惯,是人类为使自己适应其环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总成绩。”文化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的总和。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语言、文字、书籍、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展品等都是文化的范畴。虽然不同地域有不同地域的文化,不同民族也有不同民族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职业群体也有不同职业群体的文化,但是文化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人们认同的精神秩序。因此,作为会计理论工作者而言,对于什么是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讨既是一个会计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会计实践问题。当然会计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也引起了不少会计学者的关注。但是在“会计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形式偏多,与时俱进、完整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当代会计精神、及时反映国际上会计文化建设新理念新方向的东西有待于进一步充实。”①本文以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为出发点,着重探讨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及其传承的载体问题,以期引起会计同仁对会计文化建设问题的关注和探讨,重视会计文化的传承,为实现从会计大国向会计强国的迈进奠定思想基础。

一、会计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般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通俗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对“文”与“化”的表述和解释。就“文”的本义而言,原指各种交错的纹理。《易·系辞下》中有“物相杂,故曰文”的记载。《礼记·乐记》中有“五色成文而不乱”的记载。此后人们对“文”又引申出若干意义。其一,主要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意义符号;其二,指由基于伦理、道德之说的绘画、装饰、修养;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就“化”的本义而言,原指生成、造化的意思。《庄子·逍遥游》有“化而为鸟,其名曰鹏”的记载。《黄帝内经·素问》有:“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的记载。显然,“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以文教化”的意思已十分明确,成为早期“文化”的概念。后来,人们把“文”与“化”合成一个词,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这里“文德”与武力相对,侧重文治教化。

西方历史上“文化”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是对土地的耕耘和植物的栽培。一是指为敬神而耕耘劳作;二是指为生计而耕耘劳作。后来“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其涵义又引申为对人本身的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修养,后来人们把它引申为个人修养、社会知识、艺术作品和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等。文化一词的社会学意义是19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发展而赋予的。

1986年8月,美国会计学会在纽约举行了以“会计与文化”为主题的第71次年会,同年,施耐德教授主办了关于会计文化研究的研讨会。1987年在布鲁塞尔召开了会计与文化为主题的研讨会。1990年亚太地区会计学术交流会上都将其列为专题进行探讨。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关于会计文化的定义。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会计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主要是指在精神层面形成的一般来说能够得到会计职业群体认同的价值观、行为特征、生活方式,甚至风俗习惯的总和。张云(2007)在其博士论文中认为:“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会计物质文化和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其核心内容是会计人员的价值观”。通常人们把会计文化分为广义的会计文化和狭义的会计文化两类。广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已经创造的,并且与会计活动相关的各种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狭义的会计文化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与会计有关的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制度、会计规则、会计方法、会计技术和会计惯例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理论等。本文所指的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属于广义会计文化的范畴。

二、会计文化传承

文化及其传承是一种历史现象,既是历史文明的积淀,又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会计文化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并伴随着历史传递和继承。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传递和继承的现象。

会计文化传承首先是对会计价值取向的传承。会计文化传承和其他文化的传承一样,其核心包含明确的价值取向。正是因为会计文化传承了会计的价值取向,才使会计文化具有整合功能。会计文化的整合功能是指它对于协调会计职业群体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发挥的作用。具体的会计人员是会计职业群体中的成员,虽然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或她对于事物的观察判断和理解而采取行动,但是通过会计文化从而使会计职业群体的成员之间得以沟通。如果他们能够共享文化,那么他们就能够有效地沟通,消除隔阂、促成合作。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会计职业群体而言具有精神层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为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建立一个充满理性、秩序井然的社会,首先要有精神秩序,然后才有政治和法律秩序;精神秩序的形成有赖于商业伦理道德和社会诚信文化形象的完善。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秩序的根基,是良好职业道德和执业能力得到保障的基础,是会计职业群体精神家园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会计文化对会计职业群体产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源泉所在。

会计文化传承可以为会计职业群体的行为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模式。因为会计职业群体通过共享会计文化,使每个会计人可以知道自己的职业行为在会计职业群体看来是符合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他自己就自然会对自己的会计职业行为感到心安理得和自尊自信,会计职业群体的其他成员会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许和褒奖,这就是会计文化对会计个人职业行为的一种价值导向作用。一旦会计文化形成积淀和得到传承,就意味着会计职业群体的某种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被认可和被遵从,这也意味着在会计职业群体中形成了某种秩序。只要会计文化得到会计职业群体的认同和遵从,那么由会计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会计职业群体维持下去,这就是会计文化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如果会计文化能够得到下一代的认同和遵从,那么,会计文化就有了传承功能并使向下一代延续会计文化成为可能。

三、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的精神财富,通过心口相传、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传承会计文化有其局限,因此探讨并借助一定的载体来实现会计文化的传承就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我们把传承会计文化的物质实体和方式就称为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本文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三方面探讨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

(一)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

文字是会计文化最主要也是最普遍的载体。会计文化的精髓通常也以文字的形式来表达。文字既具有能体现会计文化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具有能使人喜闻乐见、引人入胜、言简意赅和工整对仗的表现形式,往往寥寥数语便能道出会计职业群体的会计文化中深刻的价值内涵。

孔子的弟子曾经就什么是会计求教于孔子,孔子答曰:“会计,当而已”。孔子用“当”字来解释会计至少有三层含义。第一,价值相当——可用之于不同财产之间的比较、替代和交易。第二,核算得当——分类正确,计量准确,关系平衡。第三,处置适当——把握分寸,欲速不达、过犹不及、适可而止、止于至善。不夸张地说,仅一个“当”字,反映出了孔子对会计价值取向图景的描绘。现代会计之父帕乔利(Pacioli)曾经说过:“每年结账一次总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你与其他人合伙时尤其如此。账目常清,友谊常存”。②这就是帕乔利早在500多年前对会计职业群体价值取向的一种生动而准确的描述。会计行为或会计活动及其结果的“账目”之所以要“常清”,是以“友谊常存”这一价值取向为导向的。正是这种为人的价值取向引导着会计的发展和进步。

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并享有“中国现代会计之父”称号的潘序伦先生为立信会计学校所题的校训题词,“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24字”校训精辟地阐述了他的“立信”思想,旗帜鲜明地标识出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追求”或“价值取向”——“立信”。朱■基同志提出“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原则、不做假账”。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其官方网页上开宗明义表明保护公众利益的价值取向:“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是会计行业的全球性组织。它与遍布全球118个国家的155名会员和联系会员共同合作,鼓励全球会计师进行高质量执业,以保护公众利益。”在宗旨与战略一节中进一步指出:“IFAC将通过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职业标准,促进标准的国际趋同,并为与行业专长最为相关的公众利益问题进行呼吁,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会计行业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服务公众利益。”

显然,上述文字语言符号都是对会计价值取向的生动描述,也是会计文化的精髓所在,这些会计精神财富正是借助于文字语言符号得以传承。

(二)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

人类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图腾崇拜与图腾信仰是一种维系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形式。毋庸讳言,雕塑绘画作品不仅具有艺术品的美观功能,还具有承载或传承特定文化的功能。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现代哲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席卷了整个文化和艺术界。雕塑绘画作品的符号性被认为具有某种文化表征,成为不同文明的表征符号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无论是雕塑、绘画还是在建筑设计领域,人们不仅强调作品本身美观特征,而且更强调的是对隐藏在视觉表征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的表达。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校园里矗立着名为“公平柱”的雕塑(如图1所示)。该雕塑的意涵为注册会计师职业三个最重要道德观念:独立、客观、公正。无疑也体现了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信仰和价值追求。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广大农村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各地也在实践中创造了不少先进经验。其中,当时的辽宁省彰武县第三区(现彰武县大德乡)面对农村合作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会计人员短缺、技能不高问题,提出由当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和信用合作社的会计员组成会计互助网(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三合会计互助网”或简称“三合一网”)来解决会计人员短缺的问题。“三合会计互助网”的出现,不仅比较好地解决了当时农村会计人员短缺和技能不高的问题,而且,还“做了许多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三合会计网”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高度赞扬。他在主持编辑《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在一篇介绍“三合会计互助网”的材料上写下了如下按语:“这一篇很好,各地均可仿照办理”。

令人称奇的是当人们对于毛泽东同志曾经为“三合会计互助网”做过批示的事逐渐淡忘的时候,画家戴泽在1955年创作的一幅题为“小会计”的油画作品(如图2所示),却成为当时农村合作化过程中这段会计历史凝结的载体而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这幅油画作品的拍卖价也因此不断创出新高。

综上所述,雕塑绘画作品充分说明雕塑绘画作品是会计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通过雕塑绘画作品符号载体使会计文化得以传承。

(三)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

会计徽标除了具有一般徽标符号的作用以外,还是会计价值取向的载体之一,会计的价值取向通过会计徽标图案符号得以在会计职业群体和全社会中彰显。就会计徽标而言,它所表征的不仅是会计徽标中具象所表达的直接含义,即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的身份标识和地域标识,而是隐含在会计徽标具象图形之中的抽象层面的含义,即会计职业群体价值取向的表征符号。根据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理论,“看不见的实在”必须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物质形式予以表征。对会计看不见的实在——即会计价值取向必须要通过“会计徽标”这种实实在在的图案符号形式予表征,进而使“会计徽标”成为表征会计价值取向这一更深层面意义的一种表征符号。当会计职业群体试图表达这种不能被直接触摸的、抽象的、看不见的实在的价值取向的时候,会计徽标图案就产生了。以“可见之物质”的图案表征“不可见之精神”就是会计徽标图案符号的本质。作为一种价值取向符号载体的会计徽标图案就是对会计职业群体价值指向和内在精神的一种极其简练的概括和总结。通过对一个个会计徽标图案符号的研读,我们可以领悟到多方面会计价值指向的深刻内涵。本文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注协)和31个省市自治区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省注协)以及台湾、香港、澳门共35个会计机构的徽标图案符号为统计对象,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通过网络查找、实地走访和电话询问等方式对注册会计师职业群体的徽标标识符号进行了一次统计调查,并试图通过对统计调查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挖掘出镶嵌在会计徽标图案符号中的会计价值取向。经过统计,在35个注协中有25家有代表自己机构徽标图案符号,其中有20家(占有徽標样本的80%)就是通过表象公正的天平图案符号,作为徽标构图中最主要的元素。

天平所承载的文化含义是公平、公正、平衡。天平图案符号旗帜鲜明地向社会宣示和张扬了会计职业群体彰显公正的价值取向,这是对会计职业群体持续不懈地追求会计公正价值取向和价值信念的最好诠释。这无疑就是说,会计价值取向的要旨就是会计价值取向是要惠及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或者说至少不损害会计信息使用者任何一方的利益,即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是人们对会计价值取向的本质理解和人们对会计职业群体所寄托的最深切的期许。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或价值追求。会计职业群体的价值取向也就借助于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这一载体得到传承。

四、结语

以上本文着重讨论了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及其载体。会计文化是会计职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育和养成的并一致认同的价值信念、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这种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会计文化必然会成为会计职业群体执业过程中遵循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会计文化的传承就是将会计文化在一代会计人与另一代会计人之间的传递和继承的现象。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是指会计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和记忆方式,会计文化能够借助于会计文字语言符号载体、会计雕塑绘画符号载体和会计徽标图案符号载体和记忆方式得到传承。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凭着个人的智慧和理性不可能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等问题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整体把握也超出了单个会计学者的能力范围,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以及会计文化传承载体的探究和追问。毋庸置疑,当会计学者对会计文化、会计文化传承和会计文化传承载体探究和追问的成果不断积累起来的时候,那么这个职业群体的文化繁荣和文化传承由理想变成现实的日子也就为期不远了。为此,我们建议设立会计文化(伦理)专业委员会。在目前13个专业委员会③的基础上增加设立会计文化(伦理)专业委员会,在中国会计学会的领导下开展会计文化(伦理)的学术研究,推动会计文化(伦理)建设和传承。●

【参考文献】

[1] 金克木.文化的解说[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8.

[2] 毛伯林.关于会计文化若干问题的研究[J].会计研究,1993(3).

[3]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敬东,汲■,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劳秦汉.文化环境、会计人、会计实务与理论[J].会计研究,2001(1).

[5] 杨世忠.诚信理财,塑造企业财务品牌[J].财务与会计,2004(10).

[6] 殷勤凡.对会计文化的批判性思维[J].当代财经,2005(5).

[7] 张云.中国会计文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7.

[8] 萧延中.中国崇“圣”文化的政治符号分析—— 一项关于起源与结构的逻辑解释[EB/OL].中国论文下载中心.http://www.studa.net/s-

hehuiqita/080229/14111099-2.html,

2012-06-10.

[9] 马元驹,杨世忠.对我国会计职业群体“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期盼[J].会计之友,2009(4上).

[10] 马元驹.镶嵌在会计徽标中的公平正义——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徽标为例[J].經济与管理研究,2011(2).

作者:杨世忠 马元驹

第三篇:日本传统文化传承思考

【摘要】日本是一个积极重视传统文化传承的国家。历来将传统文化视为国家的“软实力”并大力加以弘扬至今。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在全球动漫市场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并且,日本动漫最大的“亮点”,便在于日本人以动漫为载体,通过动漫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就是运用动漫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的典型实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宫崎骏动画

日本是一个对传统文化高度尊重,并重视对传统文化大力进行传承和弘扬的国家。即使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但其传统文化的血脉始终没有断过。与此同时,日本还是一个动漫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动漫成为日本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少优秀的日本动漫作品被出口到全世界而广泛流传。运用动漫为载体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日本动漫的一大特点。宫崎骏的动画作品一直在日本动漫界享有较高的地位。通过宫崎骏的动画作品,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日本人是怎样通过动漫这种形式,来积极有效地传承传统文化的。

一、宫崎骏简介

1941年1月5日出生于东京都文京区的宫崎骏,可以说是日本动漫界的知名人物,兼有动画师、制作人、漫画家、动画导演、编剧等多重身份。早在他高三时,由于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长片《白蛇传》上映,使他对动漫逐渐开始产生兴趣。从东京学习院大学政治经济部毕业以来,宫崎骏于1963年开始涉足动漫产业,并供职于东映动画公司。他是一位多面手式的人物。在半个多世纪的动漫生涯中,他一共创作了各类动画、图本、对谈集、水彩画集、封面插画、设计作品及动漫音乐作品达上百部。共先后获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第62届威尼斯电影节“荣誉金狮奖”、1994年度日本漫画家协会奖等许多奖项。其动漫作品《起风了》《千与千寻》《悬崖上的金鱼公主》《龙猫》等,先后荣获2003、2010、2014年度安妮奖、1988年度最佳导演奖等多种奖项。

宫崎骏在国际动漫界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是非凡的。宫崎骏动画电影细腻的手绘风格纯净而美丽,可以给观众带来巨大的视觉享受;宫崎骏动画所讲述的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奇幻而美好,可以给观众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更重要的是,宫崎骏动画作品中所包含和传递的人文思想更可以给人以精神上的洗涤和启迪,引人深思,意义深远[1]。

二、日本文化的特色

日本与中国、韩国同属儒家文化圈。早在两千多年前,日本便有了关于传统文化的考据。目前针对日本文化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日本人心里认可和承认任何先进和优越的文化,并不断地学习和吸收这些优秀文化的精髓,联赛扩展和丰富自身的文化[2]。一方面对自己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精髓加以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不断地对外来文明的优秀成分加以转化吸收,便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特色。日本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大力弘扬也是举世公认的。其传统文化的血脉一直都没有中断过。即使明治维新以来,特别是二战结束之后,日本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但传统文化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始终没有动摇过。日本人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接受完整的、系统性的传统文化教育,日本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血浓于水的传统文化元素。一般来讲,日本文化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武士道和茶道文化

武士道精神由义、勇、仁、礼、诚、名、忠、克八大部分组成。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核心。它的精要在于日本人以强调为主君不怕死、不惜命的觉悟为根本的“忠君”思想。而茶道则体现了日本人日常生活中注重品味的一面。它是在“日常茶饭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传统礼节并将宗教、哲学、伦理和美学熔为一炉,衍生出的特殊文化。通过茶会中的一系列富有节奏感与飘逸感的仪式,来学习茶礼,陶冶性情,表达出日本人的审美观。

(二)神道教文化

神道教是日本的主流宗教信仰。它主张“天地万物皆为神”,自然界的山川、森林、太阳、火、雷、动物,乃至祖先的灵等都成为日本人祭祀崇拜的对象﹐并由此產生了有山神、水神、海神、田神、地神、雷神、太阳神等。日本人一出生下来就要参加神道教的各种仪式。在日本,人们在每月一日和十五日或是祭日至神社进行参拜。可按照个人需要随时到神社膜拜,虔诚的神道教徒则每日早晨前往神社敬拜。新生儿出生后30~100天内需参拜保护神,3、5、7岁的儿童则于11月15日七五三节参拜神社。

(三)注重礼节和尊卑秩序

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日本人十分注重“礼”文化。在家庭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敬老爱幼,在工作单位中尊重上级和前辈,这在日本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对尊卑秩序的推崇,造就了日本社会等级森严的形态,也造就了人处处讲究礼法、谦恭礼让的特质。这不仅体现在日本人的社会生活中,而且在日语中复杂的敬语和自谦语系统中便可见一斑。

(四)森林文化

在日本,森林覆盖率接近百分之九十,其中一大半都是天然森林。受森林的熏陶,日本人对于森林有一种特殊的敬畏和崇拜,认为森林是一个高度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因此演化为日本社会独特的义礼观——情意世界的报恩观念。在日本人的思想观念里,人死后会魂归大自然,大自然是万物的庇护神。所以,从某种意义来说,森林是日本文化的终极根源所在。

森林文化也使日本人极其注重环境保护。所以日本在环境保护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尤其是,日本社会对于森林的保护,使日本的绝大多数自然森林都未遭破坏。

三、宫崎骏动画的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一)对环保的推崇

在宫崎骏大量的动漫及其电影化作品当中,通过对美术手法的合理运用,营造出了一种为世人所向往的自然之美以及对大自然的不懈追求精神[3]。而对环保的推崇,也体现在他的许多动漫作品中。这不能不说是他受到日本“森林文化”的影响使然。在1950年代,日本社会曾经走过一段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破坏自然环境的弯路。这也一度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机。尤其是水俣病的流行,更是使人饱尝了环境破坏的恶果。为此,从1960年代起,便不断有有识之士呼吁要修复自然环境,重视环境保护。受到这股思潮影响,宫崎骏从1970年代起,便从自己的成名作《风之谷》开始,有意地在自己的动漫作品里,深刻地体现出对环境危机的思索和对环境保护的呼吁。后来的《幽灵公主》《天空之城》等作品,无不体现出作者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焦虑,倡导人类能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同步,保护人类大众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二)对成长的关注

宫崎骏向来十分关注人类成长,这也体现在他的动漫作品中。他选取的创作角度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容易感到迷茫的时期——青少年时期。比如《侧耳倾听》《岁月的童话》《千与千寻》等,都选取了青少年成长中的若干个片段,一方面描述了青少年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另一方面引发人们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深刻思考,触及到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得不思索的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人生的价值是什么?他希望通过他的动漫作品,引发全社会都去关注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和平的呼吁

虽然宫崎骏属于“战后的一代”,本身并没有经历过残酷的战争,但他的父辈却是从残酷的二战时期走过的。目睹了战争给日本人民和全世界带来的灾难,使绝大多数老一辈的日本人早已厌倦了战争,不希望战争再度发生。然而,由于战争早已给他们心里留下了阴影,使他们不愿去过多地回忆战争。此时,对战争的反思及对和平的呼吁,就要由他们的后代来完成了。宫崎骏在其《红猪》《平成狸合战》《再见,萤火虫》等作品中,都通过战争为背景,深刻地贯穿了他对战争的厌倦、对日本在20世纪初期好战思潮的反思和对人类和平的呼吁。

四、结束语

对传统文化的推崇和传承,使大和民族一直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独有的民族性格。而日本动漫的高度发达使之成为世界动漫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崇尚传统文化的日本人,将动漫产业和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于一体,创造出了很多体现出浓厚传统文化背景的动漫作品。宫崎骏就是这样一位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的动漫界人物。在他的许多动漫作品中,有的体现了对环保的推崇,有的体现了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有的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呼吁。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土壤滋养了宫崎骏的动漫创作灵感,使他妙笔生花,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动漫作品。日本社会通过动漫为载体来传承传统文化的做法,对中国在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殷俊,冯夏楠.论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人文思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10):102-106.

[2]吕汝泉.略论中国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5):112-115.

[3]骆浩.浅析宫崎骏动漫电影艺术之美[J].电影文学,2015(20):98-101.

作者简介:于飞,男,汉族,辽宁大连人,大连外国语大學,副教授,博士,言语教育学。

作者:于飞

上一篇:英国文化英语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