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论文

2022-04-20

[摘要]人力资本供给曲线和其它资本、商品供给曲线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它表达着这样一个规律: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随人力资本价格提高而增长,价格降低而减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论文 篇1:

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联合内生结构与经济增长研究

摘要:中国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供给的联合内生结构表现为,人力资本积累对物质资本积累有正的外部性,但物质资本积累当期对人力资本积累的外部性为负,这制约了人力资本积累增长。在此基础上对产出增长过程的分析表明,物质资本积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远大于人力资本,而中国物质资本积累过度扩张引致的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积累非均衡是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因此,优化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积累结构是今后实现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经济增长

作者:张小雪 陈万明

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论文 篇2:

对高等教育需求背离市场价格规律现象的分析

[摘要]人力资本供给曲线和其它资本、商品供给曲线一样向右上方倾斜,它表达着这样一个规律: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随人力资本价格提高而增长,价格降低而减少。从当前我国人力资本供给的现实情况看,并没有遵循这样的规律,背离供给规律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表达;2.高等教育投资的机会成本约束;3.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对人力资本需求在长期内的发展分析;4.超市场规律因素对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

[关键词]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就业

[作者简介]邹国防(1966—),女, 湖南长沙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劳动经济学。

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现象发生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比例还十分低的阶段,令不少人费解。

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使大学生初次就业签约难问题在2003年被骤然放大,随后连续几年大学生就业率维持在70%左右,明显偏低,起薪水平也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个人和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高需求状态仍旧持续(未来的人力资本供给)。这种背离市场价格规律的现象应当怎样理解?人们行为背后的理性依据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人力资本价格与人力资本供给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本与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力市场表达

1.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概念辨析。本文从人力资本、人力资源、劳动力这三个概念的区分展开,着重对比人力资本和普通劳动力之间的区别。从受教育的年限、劳动生产率水平、完成知识结构更新速度、掌握高精技术的能力等方面来看,一般来说,大学生与普通劳动力存在质量上的差别,在经济生活中他们对增长的意义不一样,在劳动力市场上他们有不同的供给与需求的表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他们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从概念上来认识,人力资本与劳动力或人力资源存在三点重要不同:第一,人力资本是一个质量概念, 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或一个人口群体的生产能力和收入能力的水平;而劳动力或人力资源则是一个数量概念,即以人头来计算。第二,人力资本反映的是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劳动力或人力资源是以劳动力同质为前提,因而无法反映出劳动力质量的差别,对这种差别的反映是人力资本概念特殊的意义所在。第三,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源上位概念,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已开发的人力资源。

2.劳动力市场的“两分”法。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普通劳动力的供给是充分的,甚至是无限的(W.A.刘易斯,1954),而人力资本却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其稀缺性甚至超过物质资本。

普通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劳动参与分属不同的劳动力市场。虽然,不曾有理论清晰给出普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区分标准,但高等教育在人们心中是一个被默认的分水岭,它实际上在普通劳动力和人力资本所有者间划出了一道分界线。国内、外有学者为便于分析,也根据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将劳动力市场分为高级劳动力市场,即具有高等教育背景的劳动力参与市场,和低级劳动力市场,即高等教育程度以下劳动力投入市场。普通劳动力聚集在低端技术产业区,即低级劳动力市场,而人力资本所有者则相反,处于中高端技术产业区,在高级劳动力市场占有着更广阔和自由的领域。

3.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的优势。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本所有者既可以进入高级劳动力市场,一般而言他们同时又具有提供普通劳动力的能力,因此,他们拥有跨两个市场提供劳动的可能性。而普通劳动力不具备向中高端市场提供服务的基本条件。其次,人力资本在劳动力市场供给过程中,表达着资本的赢利性特征,即要求其投资获得相应的收益和回报。而普通劳动力的供给不是在这样的原则下谋划,尤其在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下,普通劳动力供给已然使低端产业劳动力市场处于拥挤而发生过度竞争的状况,迫使普通劳动力在市场供给中几乎没有原则和条件可言。再次,一旦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的供给——需求偏离均衡,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改变人力资本投资方向或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变被动为主动,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来说并不是难事。反过来,普通劳动力面对市场出现这样的状态时,他们的就业选择就面临很大的局限性,无法表现出相同的择业弹性,对他们来说,主动扭转失业或不充分就业的局面十分困难。

与普通劳动力供给市场相比,人力资本供给市场条件更为有利,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的人失业率水平低、收入水平提高快。如美国总体个人收入分配差距在减小,但是,普通劳动力与具有一定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扩大。

二、人力资本市场价格与人力资本供给

当前,扩招后的高等教育依然供不应求。2006年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当年全国高考报考人数为950万,而全国各类高校招生计划530万,升学率55.8%;预计到2009年之前普通高校报考人数将继续上升,而高校招生计划增长将趋缓,因此,在今后两年内,保守估计全国考生中平均约有40%左右的高等教育需求缺口得不到满足。

1.人力资本市场价格与人力资本市场供给关系规律。如果将提供高等教育的大学看作人力资本的生产部门,产品供给曲线即人力資本供给曲线应当与其他资本、商品一样是向右上方倾斜,即人力资本的供给数量(Q)随人力资本价格(P)提高而增长,价格降低而减少。如图1:

但是,当前我国人力资本市场供给状况并不遵循这样的规律。如图2:

从理论上来说,某个人群的失业率上升时,该人群的总体平均工资水平下降。大学生就业率水平下降,同时,为数不少的地区大学生就业起薪跌破千元,广东省出现500元起薪,被疑为新的“脑体倒挂”时代的到来。然而,现实中,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在目前就业情势下不降反升。图2是目前大学生市场供给表达(拟做人力资本供给),大学生的市场供给并没有受到连续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和起薪水平持续走低的影响而降低。

从长期来看,受教育程度越高薪酬越高依然是劳动力市场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看到,高等教育近十年来一路扩招,大学生就业局势逐年吃紧,起薪水平一跌再跌都没能平抑高等教育需求(未来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供给)。

究其原因,可以有这样几种分析,一是机会成本约束。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在人的一生中有较强的时间约束,一旦错过最佳投资阶段,追加投资的可能性会逐年减小,而机会成本却逐年增大;二是回报决定供给。从不同人群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失业率水平比较分析,具有高等教育背景者平均工资高于一般人群,失业率低于其他人群。三是需求促进供给,从国家发展来看,摆脱国际竞争市场中低技术产业结构状况,提升产业结构需要大量相宜的人力资本,另外,科技创新能力是当今世界的核心竞争力,它更需要高端人力资本存量的人,高等教育是这样的人力资本生产难以跨越的阶段。四是经历了赤贫和停滞的年代后,在快速的经济转型和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对大多数人来讲高等教育是实现阶层流动最重要的先决条件之一。

2.超市场规律因素对人力资本供给的影响。更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还可能发生在某些先赋性的制度安排上。比如说,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人为地造成行政上的地区分割,长期的流动障碍和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人们心中默认的某种地区优越和地区歧视。因此,大学生不愿意走进一些不发达地区。再比如,高考招生制度使大量有能力并且有愿望完成高等教育的人被阻挡在大学门外。如果放开高考政策,我国未来劳动力市场上人力资本供给水平和质量水平、劳动力流动情况和观念改变的速度可能都会发生激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依然有很浓的计划性特征,这可能是造成无法使用一般规律和理论来分析当前一些具体问题的根本原因。

大学生已进入“低起薪”就业时代是事实。每一个用人单位都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市场要求他们理性,他们需要通过对雇员的真实能力考察来定位工资成本,以低起薪方式向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既满足用人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以低成本对“文凭符号”的再识别。但起薪水平并不约束和限制人力资本所有者以后的工资水平发展,而普通劳动力在竞争中工资水平发展不具有与人力资本所有者相同的弹性空间。

三、高等教育扩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高等教育扩张对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追赶和经济腾飞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尤其是50、60年代,发展经济学理论普遍认同的观点是:物质资本的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障碍,即所谓“这些国家之所以穷是因为穷”。持这种观点的西方知名学者不少,如:刘易斯,1954、1955;H.莱宾斯坦,1958;W.W罗斯,1971等。在他们的理论中,物质资本被视为增长的引擎、发展的动力、现代部门发展的前提。

根据这样的判断,我们可以提出两个问题来进一步延伸对发展的思考,一是如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本?二是如何有效使用物质资本?

1.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的获取途径。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获得物质资本的途径来分析,一般来说有下列四种:通过国内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物质资本的积累率是为其一;在国际贸易市场中,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换取发展所需的资本是其二;通过外向型经济,以本国的劳动力换取发展资本为其三;向其他国家或国际型金融机构直接贷款是其四。

2.如何有效使用和节约物质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是实现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关键。根据上述分析,第一和第三种资本积累途径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依赖和采用的方法。20多年来我们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客观地说,目前在全球经济技术分工中我们依然处于较低的层次,输出了大量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要摆脱这种状态,就必须加速产业结构升级和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附加值产业;防止资源低价外流和浪费使用。通过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稀缺资源替代品的研发,人力资本可以帮助资源匮乏的国家克服自然资源的不足;帮助发展中国家摆脱低层次经济技术状态。

据此,提出的两个问题就不难回答,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提高物质资本的积累率;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都赖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即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包括个体人力资本存量和国家总体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实现人力资本的规模生产,加速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人力资本推向每一个领域和每一片土地,这也正是发展中国家扩张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之所在。

四、结论

不断下降的起薪和就业的困扰并没能平抑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渴望,行动背后必然有内在的、不易直接反映的理性根据的支撑。

1.与普通劳动力供给市场相比,人力资本供给市场条件更为有利,人力资本流向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利润产业和专业技术领域。人力资本所有者同时具备向高级和低级劳动力市场提供劳动的能力,而普通劳动力无法向人力资本市场提供服务。即使是在就业困难时期,人力资本所有者也可以有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改变人力资本投资方向、暂时退出劳动力市场追加人力资本投资;或暂时进入低级劳动力市场。长期来看,受教育的程度越高薪酬越高,失业风险越低。

2.引起当前这种人力资本价格与人力资本供给的关系背离一般规律的原因:一是机会成本约束;二是回报对供给的决定;三是需求对供给的促进;四是经历赤贫和停滞的年代后,在快速的经济转型和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对绝大多数人来讲高等教育几乎是唯一通向中产阶层或更高阶层的通道;五是先赋性制度约束。高考招生制度是众多学生前期获得高等教育机会影响最大的制度约束,这种计划性极强的制度障碍可能导致高等教育的需求脱离人力资本理论所揭示的规律,刺激需求層次上移。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区域分割,则是后期大学生在寻求工作机会时使他们产生心理成本和影响他们未来预期的重要因素。

3.与以文凭为根据定价相比,以人力资本真实存量水平定价是市场理性的表达和社会进步的表现。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期内,无论大学生就业起薪水平怎样、就业局势如何发展,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还将继续扩大。因为,对大多数人而言,接受高等教育是个人处在整体社会阶层分化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符号”资本,没有它,难于实现有效的阶层流动。

4.当前大学生就业困境不是一个“真”问题。系统的改善和进化需要有足够多的引起变化的因子而产生余量,这些余量是系统自行优化的基础。大学生目前就业的困境多发生于他们择业区定向问题上,而非真正的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微观上,传统择业区的拥挤和低迷的起薪,一方面必然引起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被迫调整,同时警醒大学对教育目标的修正和教学质量的重视,另一方面,将迫使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思考和学习如何在未来接受市场的考验。宏观上,也提醒国家和各地方政府需要抓住机遇、在不同的层面上调整政策引导传统就业区人力资本余量的向外流动。

[参考文献]

[1]李建民.人力资本通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P56,146,41

[2]朱镜德.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签约率低的实证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 2004,(1).

[3]萨缪尔森. 经济学[M]. 潘功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P34-38

[4][美]伊兰伯格. 现代劳动经济学[M]. 萧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P157

[5][美]伊兰伯格. 现代劳动经济学[M]. 萧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P157

[6]蔡日方.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P35-39

作者:邹国防

人力资本供给结构论文 篇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校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体校发展困境及内因、供需关系、供给结构进行剖析,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探讨突破发展困境的新出路。分析认为,当前体校招生难、就业难存在“需求分化”和“供需错位”等结构性失衡问题;供给结构存在要素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失衡等结构性问题。认为体校改革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体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关系;供给结构;供给方式;要素驱动;创新驱动

Key words:sports schools;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supply-demand relationship; supply structure; supply way; factor-driven; innovation-driven

体校作为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产物,在体育大国砥砺奋进和提高人民体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基础作用。2000年以前,体校在为国家竞技体育事业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同时,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群众体育骨干,具有体育专长的体校毕业生深受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在悄然发生改变,高学历、专业化、复合型人才成为经济和社会创新发展的主力军,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除对竞技体育的关注、欣赏外,需求差异化、多元化和多层次化,人們更多地参与体验和享受其中。而当前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仍然相对滞后,体育供给还不能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和多层次体育需求。体校作为冠军摇篮,为国家培养了许海峰、郎平和姚明等众多精英人才,但是全国绝大部分体校向省市专业队输送的优秀运动员仅占学生总数的不到10% ,绝大多数毕业生因学历层次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和技能单一而失去了社会竞争力,体校招生规模逐年萎缩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对时代需求的变化和体育改革的呼唤,唯改革才能为体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源泉。本文拟从体校供给侧改革探索体校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省辖市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为研究对象,以下简称体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互联网及官方资料查阅体校现状与发展对策和供给侧改革相关论文或文章,为研究提供材料支撑。

1.2.2 专家访谈法

以体校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如何从供给侧改革提高办学效率为切入点,访谈山东省体育局和青岛、济南、淄博等市体育局及市体校领导,一线教练员、教师和山东体育学院等高校专家学者,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然后对获得的有价值信息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1.2.3 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分析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和整理,剖析我国体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内因、体校供需关系、供给结构,从而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可行性建议。

2 当前我国体校面临的发展困境和内因剖析

2.1 当前我国体校面临的发展困境

2.1.1 招生困难,规模萎缩,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

1955年,我国体校初建,文革时期遭受严重破坏后迅速恢复发展,1978年,全国业余体校已经达到2 458所,在校学生225 977人。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顶峰期,1993年,全国共有体育运动学校3 700多所,其中业余体校有3 236所,在训学生70万人以上。受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并轨扩招和中专并轨及不包分配和自主择业政策的冲击,体校在新世纪进入萎缩与困难时期。2003年,全国体育运动学校2 762所,在训学生不足30万,2010年全国各级体校数量骤减为1 933所,“十二五”期间,体校发展呈现“复苏”,2013年底上升为2 187所,截至2015年底,全国公办体校数量达到2 197所,比2010年增加了264所,在训人数达到36.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8万余人。“十三五”时期,体校发展规模又呈现萎缩状态,2018年,全国体校2 196所,在训学生24万人。可见我国体校无论学校总数还是招生总数都呈现逐步缩减趋势。显示80%以上的体校存在招生困难问题,稳定和扩大招生成为体校头等大事。

2.1.2 学生出口面临困境,尤其是就业难

据2016年调查统计,仅有8.9%的体校学生被输送入省队或国家队继续从事竞技体育训练,49.1%的毕业生通过单招考试进入高校继续深造,42%的体校毕业生自谋职业。体校毕业生高校入学率大幅提升,但是近半数体校中专毕业生仍面临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即使拿到高校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证书的体校毕业生也不具备竞争实力,受访者对体校毕业生就业前景普遍表示担忧。

2.2 当前我国体校面临发展困境的内因剖析

2.2.1 办学模式单一问题是制约体校发展的根本瓶颈

从1955年体校初建到20世纪末,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晚和高学历人才匮乏,包括体校在内的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宠儿,入学即端铁饭碗,毕业国家包分配,如同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因此体校招生和学生就业不存在困难问题。1997年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生并轨,2000年基本取消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分配制度,自主择业成为新的就业制度。1999年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由此进入了教育高等大众化的历史时期。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中专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大专或并入高等院校,陆续实现了升级改造和转型发展,中专学校发展出现分化。体校坚持了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方向,第一次错失了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机遇。从2006年开始实行事业单位进人逢进必考制度以来,我国国家公务员考试和企事业单位招考学历条件鲜有放宽到中专学历,中专人才市场需求严重退化,体校培养的中专生自然就没有了社会竞争力。体校仍然坚守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宗旨。体校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办学宗旨,这是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但是,中专学历的体校毕业生已经不适应社会对高端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体校中专层次的竞技体育单轨办学模式没有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学历层次低及输出人才的低端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高端化相背离,学校规模萎缩、招生难和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

2014年10月2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发布,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变革需求,能否在坚持竞技体育特色的同时为全民体育培养合格人才,实现转型发展,面临着突破竞技体育主导下的计划资源配置方式,向全民体育延伸的市场资源配置方式转变,面临着打破竞技体育利益藩篱,重构体校发展新格局的挑战。改革需要勇气、智慧和坚定的信心,体校不能再错失转型升级的发展良机。

2.2.2 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是制约体校发展的核心瓶颈

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说,相当多的体校招生困难,出现萎缩,究其原因,就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薄弱。长期以来,体校把“以训练为中心”作为办学思想,学训矛盾突出,文化教育长期投入不足,教学条件简陋,设施设备落后,体教结合一直停留在表面,无法实现体教利益融合和实质上的体教结合,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始终得不到有效解决,这是造成体校招生难、出路难的根本原因,成为制约体校发展的核心瓶颈问题。2016年开始,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成绩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不低于总分(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各150分,满分600分)的30%,即不低于180分,足見体校毕业生文化基础之薄弱。2015年以前,文化考试最低录取控制分数线由各招生院校根据当年招生计划及生源情况确定,报院校所在地省级招办批准后执行,个别生源紧张的院校录取分数线可能要低于180分。“决不能只为培养10%左右的优秀运动员,就牺牲掉90%孩子的文化教育。更重要的是,90%的 ‘塔基’和‘塔身’萎缩了、坍塌了,何来‘塔尖’,10%的优秀运动员也就不复存在了。”可见,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2.2.3 训练效能不高的问题是制约体校发展的关键瓶颈

当前,体校训练效能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选材靠经验,科学选材落实不到位。当前,基层教练员缺乏科学选材的理念,选材中缺乏对生理生化指标的应用,选材不精、不准。图1反映超过三分之二的体校教练员靠经验选材,受访者反映,即使通过测试选材,也仅仅停留在对部分形态、素质和技能指标的测试,缺乏针对机能、智能和心理等指标全面系统的科学测试和评估。

二是训练过程粗放,科学化程度低。有学者用向墙壁抛鸡蛋的方式比喻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方式,形象揭示了我国竞技体育训练的不科学性和高投入低产出的巨大人力资源浪费。当前,基层教练员主动学习新的训练理论不够,知识更新缓慢,对训练计划的科学研究少,制定不系统、执行不认真,训练方法、手段落后,针对性不足,不能认真按照训练教学大纲的要求和青少年成才规律进行全面的基本技术训练,过早成人化、专业化训练,造成淘汰率高和成材率低等问题。刘建国就在校运动员对其教练员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不满意占7%、一般占69%、满意占19.4%和很满意占4.7%。数据提示,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并不能满足运动员的体育需求。74%的体校自评训练科学化程度“一般”以下水平。由于体校教练员大多是由退役运动员转型而来,对体育、教育和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学习,执教理念、理论亟待丰富和更新,执教能力亟待提高。

三是科技保障缺失或保障质量低端化,科技对训练的支撑不足。20世纪90年代以来,竞技体育科技进步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巨大成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国竞技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从1991—1996年期间的21.74% 提高到2001—2008年期间的47.60%,再提高到2008—2012年期间的52.27%,这充分说明依靠科技进步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途径是切实可行的。然而,体校作为竞技体育人才摇篮,其内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全国71%的体校没有专兼职科研教练或科研人员,受访者反映,在设置科研科室的体校中,科研人员大多为非专业人员兼职,专业化能力较低,尤其缺乏科研师、体能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师等科技人才对训练的有益支撑。

总之,体校面临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还是自身问题没有解决好,根本问题是办学模式或功能定位单一,核心问题是文化教育功能弱化和缺失,关键问题是训练效能不高,归根结底还是体校办学供给质量、效率不高,致使人才产出低端化和高端人才供给不足,严重不适应新时代需要和人民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

3 体校发展的供需关系分析

当前,体校毕业生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需求分化”和“供需错位”已经成为阻挡体校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方面,社会需求发生分化,由体育大国路上对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的单一需求,分化为体育强国路上对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和复合型全民体育人才的双轨需求。另一方面,体校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体校毕业生文化基础薄弱、技能单一,社会竞争力低下,不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总体上是中低端人才过剩,高端人才供给不足,过剩的低端产能已经成为制约体校和竞技体育转型发展的一大包袱。此外,体校供给侧办学效率低,人海战术的高投入低产出造成人才浪费,严重制约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成长,逐渐无法提供社会满意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体校办学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提高毕业生质量,打造体校发展新动力。

4 体校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分析

体校发展的内部结构性问题主要是要素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失衡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4.1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

这里的要素是指生产要素。要素投入结构不合理,是我国体校粗放型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的重要原因。要素投入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体校发展过度依赖训练时间、资金、器材等一般性要素投入上,而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偏低,即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和投入不足,导致中低端人才产出偏多、资源浪费过多等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体校生源出现“刘易斯拐点”,生源由充足逐步走向短缺,人海战术的红利不再。前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曾表示“体校的定位首先是学校,其次才是培养体育人才”。长期以来,训练时间挤占学习时间导致学训失衡和文化教育缺失,资金重点投入竞技体育,文化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体校教育经费始终未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经费预算,致使体校文化教育边缘化和发展严重滞后。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体校依靠教练员经验训练的粗放管理模式严重忽视了科技对训练的引领作用,致使科技投入不足和發展严重滞后。有研究表明,我国竞技体育的科研投资不足竞技体育投资的1%,导致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水平不高,严重制约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要转变体校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优化生产要素投入结构,即学校发展要由当前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简单劳动的投入逐步转变为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教师教练员管理员素质和管理创新,要更多地依靠改革、转型和创新来激活全要素活力,提升全要素效率,形成新的发展动力。为此,必须要优化和升级教育、科技等高级要素投入结构,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充分调动教育科研积极性和发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的助推作用,更好地实现高级要素的创新驱动。

4.2 分配结构问题

分配结构问题是指收入分配结构问题,主要表现为比赛奖励和荣誉表彰奖励分配不公,忽视了除教练员和运动员外的广大幕后服务保障人员(行政管理、后勤服务、教师和科研人员等)的贡献,严重挫伤工作积极性和影响工作合力的形成。以运动员文化教育为例,本来学生入学文化基础就差,学习时间又被训练挤占,再加上分配不公平,致使教师找不到成就感和归属感,更看不到努力后得到肯定的希望,久而久之,工作锐气渐渐失去,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打了折扣。尽管有的体校教学工作接受地方教育局的业务指导,但也仅仅停留在表面,近几年,有学者不断呼吁将体校教学工作交由教育系统来办,也有地方在试点探索此模式,但效果并不理想,仍然未能解决体校学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这种通过外因解决体校内部矛盾的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校内部利益分配结构问题,也就不可能解决体校学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受访者普遍反映,教育和体育是两个不同利益系统,教育系统的文化教育是快车,而体育系统的文化教育是慢车,两列车乘载学生的起点和终点都不一样,其结果可能是快车拉不动慢车或最终拒载。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快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收入差距,以调动全要素积极性,下大力气解决供给侧教育要素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体校文化教育面临的发展困境问题。

5 体校供给侧改革对策分析

以上对体校现实困境的反思及内因剖析和供需关系及内部供给结构性问题分析集中呈现了体校有效供给不足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体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推进体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革和矫正办学要素配置,减少无效供给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着力提高办学供给结构对人才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体校系统内全要素办学效率和质量,推动体校走出困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5.1 改革供给方式

当前,我国体育事业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改革体校供给方式实质上是改革体校办学模式或办学体制,也就是办学模式的产生、执行和调整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要与市场导向相协调或者说相向而行。离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谈体校供给侧改革无助于体校发展模式的调整,可能还会损害现有的发展成果。新时代既需要高精尖的体育后备人才,又需要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体育人才。体校应与时俱进地推动形成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大体育观”,跳出体育看体校改革,用时代视角审视以往的办学模式和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因此,办学模式就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而发生变化,即办学政策、办学方向或目标要发生转变,应由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单轨办学模式向既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又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双轨办学模式转变。

5.2 改革供给结构

改革体校供给结构,就是要改革和完善体校发展要素的供给效率和质量,削减供给结构失衡,尤其是要素投入结构的不平衡和不协调,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人才、技术、知识和信息等高级要素的结构改善和提升上,实现由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转变。创新范畴对应的是学习模仿这个范畴,从学习模仿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正是体校现阶段发展要素所需调整的。创新驱动与要素投入之间并不对立,创新驱动并不是不需要固定资本和大量资金资本的投入,主要是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和信息资本的投入为主要动力源,意味着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和信息资本的投入强度的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领体校发展新常态,关键是要依靠创新转换发展动力,在确保资金投入的基础上,让高级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的投入成为体校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当前,体校实施创新驱动需要克服的瓶颈问题主要是教练员知识结构不适应人才培养需求,文化教育的边缘化和科技支撑的缺失或低端化不适应人才培养的需求。体校发展要突破瓶颈,根本出路在创新,关键是要靠科技创新,核心在于高级人力资本、技术资本、知识资本和信息资本的创新,通过创新,实现选材的集约化、训练的科学化、输送的精准化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高端化。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体校面临招生难、就业难和逐步萎缩的发展困境。内因有三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主导的单一中专办学模式问题是根本瓶颈,二是学生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是核心瓶颈,三是竞技体育训练效能不高问题是关键瓶颈。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

6.1.2 当前体校存在“需求分化”和“供需错位”等供需关系结构性失衡问题和要素投入结构和分配结构等供给结构性失衡问题。体校改革应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推动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6.1.3 体校办学模式应向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全民体育人才的双轨办学模式转型,既要旗帜鲜明地办好竞技体育教育,又要大张旗鼓地开拓全民体育教育,以適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6.2 建议

6.2.1 大胆改革供给方式,激发体校发展新活力。一是转型升级办学平台,拓宽办学路径。将中专教育升格为大专教育或与大学教育融合,并将职业技能教育引入体校,为走不到竞技体育金字塔尖的学生找到生存出路。二是省辖市的体育和教育系统合并,实现利益一体化,从体制上解决体校生源不足和文化教育落后问题。三是构建运动员培养复合型团队,打造竞技体育新引擎。政府编制支持和校内编制优化相结合,逐步构建由管理员、教练员、教师、医生、体能师、康复师、科研师、心理师、营养师等组成的多学科支撑的复合型专业团队,充分发挥人才综合优势,实现运动员集约化培养,切实提高办学效率和质量。

6.2.2 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激发体校创新发展新动力。将体校教育经费纳入政府教育经费预算,在保持对竞技体育投入的基础上,加大教育和科技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例,建立国家、省市执业技能专项培训计划,借智借力,多措并举,大力加强教师、科研人员和教练员等的知识更新和创新能力培养,强化体校发展智力支撑,真正实现学训并举和科训融合。

6.2.3 改革收入分配结构,激发全员活力。打破竞技体育利益分配格局,逐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充分调动教育、科研和管理服务等人员工作积极性,优化办学效能。

6.2.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体校发展新动能。鼓励市场资本注入体校发展,推动计划和市场两个体制的有机融合。例如,可引入市场科研团队,既规避了体校编制难解决、人才难引进的困难,又帮助体校补齐了科研短板,提高了供给质量和效率。

6.2.5 开展体校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研究,为体校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参考文献:

[1]史悦红.我国业余体校训练及评估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20(7):90-92.

[2]杨克新.我国业余体校发展历程及现状的研究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9(2):44-46.

[3]郭建军.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青少年体育,2014(11):1-5.

[4]冯建中.在2016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会议上的讲话[N].2016-03-30.

[5]赵勇.在国家体育总局单板滑雪项目全国跨界跨项跨季选材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2018-06-29.

[6]赵杨.忧虑与出路——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 2017.

[7]刘建国.我国基层体育运动学校历程回顾与发展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3):91-95.

[8]郭建军.在2014年全国业余训练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2014-12-18.

[9]董海军,秦曼.竞技体育科技进步贡献跟踪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7,38(5):8-13.

[10]邵桂华,满江虹.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1):36-43.

作者:王佃江 陈雪燕 蔡成法

上一篇:实践教学蔬菜栽培论文下一篇:油田管理网络安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