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

2022-07-03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创业不仅带动了就业,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面临自身素质、政策、公共服务等众多制约,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支持体系,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 篇1:

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实证分析

【摘 要】 文章以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为研究对象,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了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体系及设计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在对陕西省三个县(区)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进行了评价,得到评价结果: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总体创业环境较好。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环境支撑处于很好水平;市场环境支撑、经济环境支撑和文化环境支撑都处于较好水平;政府政策支撑处于一般水平;融资环境支撑、政府项目支撑、科技环境支撑都较差。最后提出改善建议:加强政府政策支持、拓展融资渠道、完善政府项目支持和提升科技环境。

【关键词】 小城镇; 返乡农民工; 创业环境; 评价; 陕西省

小城镇量大、面广、距农村近,具有投资风险小和资本成本低的优势,而且小城镇是农业产业向城市延伸和城市产业向农村延伸的结合点,进入小城镇创业门槛明显低于大中城市。受经济形势影响大量返乡农民工抓住机遇选择在小城镇创业,由于西部地区小城镇正在逐步发展,而且潜力较大,西部小城镇创业环境研究成为必然,而陕西省是西部一个重要地区,研究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目前很多专家学者对创业环境进行了研究(陈兴淋,2007;池仁勇、朱非白,2010;周丽,2006;杨晔、俞艳,2002;姚晓芳、陈汝超,2009;陈忠卫、唐根丽、钱丽,2009;郭晓丹,2009;张立柱、褚红雷等,2008),这些研究集中在对特定城市和中小企业创业环境的研究,主要是运用指数框架体系、综合评价模型、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创业环境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发现创业环境的优势与需要改进的方面,并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普遍在五维度或GEM(全球创业观察)模型基础上设计自己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选取方法进行评价分析,得到相关的结论。但是对于城镇创业环境,尤其是西部小城镇创业环境研究较缺乏,关于西部典型省份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的研究很少涉及,本文对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展开研究,根据陕西省小城镇实际调查,构建创业环境的评价体系,依据陕西省542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调查数据进行综合评价,并为改善当地创业环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一、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模糊评价模型建立

创业环境包括内部创业环境和外部创业环境。内部创业环境主要包括创业精神、创业组织、创业团队文化等,外部创业主要包括市场环境、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本文主要是基于返乡农民工对陕西省小城镇创业环境进行评价,所以只研究外部创业环境。《GEM中国报告(2005)》提出从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支持、教育与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和专业基础设施、进入壁垒、有形基础设施、文化与社会规范九个方面来评价创业环境。本文以GEM九个方面为基础,总结相关学者观点并结合陕西省小城镇特点,得出了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影响要素:经济环境支撑、融资环境支撑、政府项目支撑、政府政策支撑、服务环境支撑、市场环境支撑、科技环境支撑、文化环境支撑和自然环境支撑。

模糊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是:给出备择对象集:X,这里为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给出指标集:U={U1,U2,…,Un},整个指标体系分成一级和二级指标;建立权重集:A,由于各指标对当地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重要程度不同,所以需对各指标赋予相应权数;确定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找出评判矩阵R,选取返乡农民工对评价指标体系二级指标进行单因素评价,根据调查确定U对V的隶属函数,然后计算创业环境评价指标对各等级隶属度,即得出Rij;给出综合评价:B,通过得到的权重和评判矩阵,进行综合评价:二级指标评价Bi=Ai·Ri(i=1,2,3,4,5),一级指标评价B=A·R;给评语集各等级赋值并量化结果。

二、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本文采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先通过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成功典型和专家构造两两比较矩阵,再求最大特征值和其对应特征向量,最后进行归一化处理,进行一致性检验。返乡农民工小城镇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权重见表1。

三、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评价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根据表1创业环境指标体系形成调查问卷,将表1中34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对象,使调查对象在李克特5点量表上填写对34个二级指标的满意程度。

本次调查对象是陕西省小城镇创业典型地区兴平市、杨凌区、武功县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者。主要采取发放问卷和访谈的方法,集中调研了560位返乡农民工创业者,走访了10个比较成功的创业典型和当地的政府部门。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70份。回收552份,有效问卷为542份:兴平市271份,杨凌区156份,武功县11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各为96.84%和95.09%。调查样本的具体情况见表2。

(二)模糊综合运算

1.确定评判矩阵

采用隶属度统计法计算各个指标评测值,即统计陕西省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对小城镇创业环境指标现状评价归属于各评价等级Vk(k=1,2,3,4,5)的频数m,记作:qij=mij/n,qij为指标Uij隶属于Vk的隶属度。计算二级指标模糊评判矩阵R1,R2,R3,R4,R5,R6,R7,R8,R9。

2.模糊综合评判

本文模糊综合评判分为两个步骤:

一是二级指标综合评价Bi=Ai·Ri(i=1,2,3,4,5,6,7,8,9)。计算结果如下:

B1=(0.05,0.27,0.49,0,16,0.04)

B2=(0.01,0.16,0.18,0.32,0.29)

B3=(0.01,0.10,0.30,0.31,0.23)

B4=(0.07,0.17,0.41,0.25,0.11)

B5=(0.17,0.34,0.35,0.18,0.04)

B6=(0.05,0.30,0.46,0.18,0.03)

B7=(0.01,0.09,0.30,0.28,0.27)

B8=(0.06,0.26,0.49,0.15,0.04)

B9=(0.15,0.30,0.43,0.18,0.03)

二是一级指标综合评价B=A·R=

A·(B1,B2,B3,B4,B5,B6,B6,B7,B8,B9)T,其中A是一级指标权重集,R是单因素评判矩阵,计算结果为B=(0.08,0.24,

0.41,0.20,0.08)

3.结果量化处理

把评语集V={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量化,“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分别量化为100分、90分、80分、70分、60分,将量化值用向量Q=(100,90,80,70,60)T表示。量化结果为Z=B·Q。最后量化分值越高说明创业环境越好(见表3)。

四、结论分析及建议

(一)结论分析

从表3可见陕西省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总体得分为81.2,处于较好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1.自然环境支撑最好,处于第一位的水平,得分为90.8。区位优势与自然资源两项都被利用得很好,评价得分都较高,便利的交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2.服务环境支撑处于很好水平,得分90.6。虽然陕西地区服务环境与东部地区难以比较,但是近年来陕西地区的服务环境日益改善,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者纵向对比感受强烈。

3.市场环境支撑处于较好水平,得分83.2。调查发现创业者认为近年来行业壁垒减少,竞争更加公平和规范,产业集群也带来一系列的发展机会。

4.经济环境支撑水平较好,得分为82.1。调查显示由于近年来收入增长很快,投资有所改善,经济发展较快,创业者对于当地经济环境都比较满意。

5.文化环境支撑也处于较好水平,得分为81.5。陕西地区价值观念与态度取向的正面效应较大,在舆论宣传上西部大开发的深入为创业者提供很多机会。

6.政府政策支撑处在一般水平,得分为79.2。政府政策支撑包括的二级指标最多而且复杂,工商部门手续简化情况、税收政策优惠、用地政策优惠、注册资本、登记费用、其他管理费用得分属于较好,而创业园区设立、产业政策优惠、政策落实这三项情况较差。主要原因为:在创业园区进入方面不利于小企业发展,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企业才能进入,返乡农民工创业者难以享受创业园区带来的效应;虽然关于创业方面的产业政策日益完善,但执行较差;政策落实方面,部分政策落实有一定难度,缺少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7.融资环境支撑较差,得分为69.6。金融机构数量、政府信贷扶持力度、自筹资金几项得分较高,主要是政府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银行贷款、民间贷款这几项得分很低,从而影响了总体融资环境。调查显示,政府设立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的行业相对较少,返乡农民工创业者难以享受政策的实惠;银行由于担心风险问题,加之受经济形势影响,对小城镇创业者审核手续较多,发放金额较少;民间贷款比较分散,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贷款模式。小城镇创业资金一般是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后续资金跟不上。如果政府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银行贷款和民间贷款都不能解决问题,创业活动很难顺利进行,融资环境亟待改善。

8.政府项目支撑处于较差水平,得分为69.5。政府对项目支持和工作人员服务质量两项得分较高,但是创业的引导成为了主要的制约方面。调查显示,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对政府对项目的支撑和工作人员服务质量较满意,但是对创业的引导多为不满。创业的引导应存在于整个创业中,这就要求对于创业的引导要系统、动态、具体。

9.科技环境支撑较差,得分最低,仅为68.9。主要原因是专家支持程度不够。调查中发现,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对于技术的取得较满意,但是普遍觉得专家支持在创业开始阶段很好,而在以后的整个过程中持续性差。

(二)改善的建议

根据以上结论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向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者开放已有创业园区,设立新创业园区;设立专门的创业园区、行业市场等,逐步贯彻产业政策;政府应积极落实各项政策并进行监督。2.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启动资金和扶持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拓展银行贷款新形式;规范民间贷款,探索民间融资新途径。3.完善政府项目支持。在创业各阶段抓好创业引导,细化创业引导工作,将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按照行业、年龄等特征分类进行引导,把系统、动态的创业引导具体到每一个工作环节。4.提升科技环境。积极引进新技术,将专家讲座经常化,提高小城镇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技术取得,建设高素质技术员队伍,做到全程动态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兴淋.南京创业环境现状评价:一项基于专家问卷的实证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7):135-140.

[2] 池仁勇,朱非白.城市创业环境指数研究——基于长江三角洲实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9):110-114.

[3] 周丽.中小企业创业环境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6(10):42-45.

[4] 杨晔,俞艳.上海创业环境的GEM模型分析和政策建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2-89.

[5] 姚晓芳,陈汝超.北京、合肥、广州三地创业环境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2):70-73.

[6] 陈忠卫,唐根丽,钱丽.安徽省城市创业环境评价及其优化政策设计——基于GEM框架的实证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9(2):9-14.

[7] 郭晓丹.基于GEM模型框架的辽宁省创业环境解析与评价[J].财经问题研究,2009(11):24-31.

[8] 张立柱,褚红雷,等.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区域创业环境评价方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448.

[9] 朱燕空,郑炳章,等.基于系统理论的创业环境研究框架构建[J].商业时代,2008(12):57.

[10] 蔡壮华,杨旭辉,等.创业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8(34):51-52.

作者:魏凤 爱军

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 篇2: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步伐明显加快,创业不仅带动了就业,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仍然面临自身素质、政策、公共服务等众多制约,地方政府必须加大力度,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政府支持体系,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农民工是中国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社会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也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农民工大量外出的态势。08 年的金融危机,大量农民工返乡,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和返乡潮,使回乡创业为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道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城乡统筹战略为指针,思考构建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并且有针对性地解决与创业有关的金融、管理、培训、土地、社会服务等问题,从理论上和实践构建上合理地制定农民工回乡创业政策支持体系,促进农民工创业成功。

一.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现状

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许多地县已形成一股热潮,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的一支“主力军”。2011年7月新华网报道,安徽省至今建设了300个农民工创业园,厂房面积达158.5万平方米,934户企业入园创业,吸纳就业6.6万人。综观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的案例大多数农民工创业属于生存推动型,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发现和把握能力机会相对不足,可利用的资源缺乏使得他们创业目的不明确,项目具有单一性,国家的政策扶持不足,因此缺乏发展的后劲与潜力,从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相当一大部分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的例子,基本上属于机会牵动行传创业。创业这首先要有明确的动机,创业的农民工大多数是因为在外地积累了一些经验、技术、创业资金和社会资源等。然后对当地的市场等情况做了了解后便回乡创业。虽然创业者的情况不尽相同,但是对于这种机会拉动性创业都在技术、资金、经验上作了充分的准备。各国各地都对创业成功的案例比较关注。这种农民返乡创业对于拉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的收入,解决农村人口就业问题方面作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的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推波助澜。

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因素

1.农民工返乡创业自身能力不足制约创业活动

农民工管理能力差、市场经验不足,生产技能有限,导致农民工创业项目选择能力不足,创业项目单一,因此易产生恶性竞争。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虽然经过多年城市生活的历练,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开阔了眼界,善于发现机会,并有强烈的创业动机。但返乡创业农民工由于知识和技能有限,对发现和把握机会能力相对不足,以致他们对创业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低。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全国100个劳务输出示范县的调查显示,自1990年以来,近80%的乡镇都发生过农民工回乡创办企业倒闭的情况。[6]导致企业倒闭的原因主要是创业者管理不善,对市场趋势和走向预期出现偏误。农民工产业意识不强,很难适应角色的转变。产业意识,是指人们在长期从事某种产业活动的过程中养成和积累积淀下来的,与这种产业的性质和操作相适应的理性认知、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心理体验、日常习惯。农民工外出打工,从事的一般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而能走上管理岗位得少之又少。这使得他们管理经验相对缺乏。“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匮乏导致农民工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农民工创业无法应对当今社会创业的考验,在这个工程中号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企业管理的问题、技术创新、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产品研发等一系列问题。

2.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意识差,政策体系不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差

(1)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识差

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公共服务意识差:对农民工回乡创业认识不到位, 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特别对待, 缺乏优惠政策。根据百县3026位回乡创业农民工的调查统计,认为“优惠政策缺乏、不落实”的占60%。各地在创业政策落实上还存在不平衡性,尤其是在经营领域、融资渠道和税收优惠等关键问题上,政策执行不规范,随意性大,该减的税费还没有减,该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还没有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准备创业者的积极性。二是行政审批程序繁复:要返乡创业的话,需要辗转与多个部门,办理包括资金证明、场地证明、消防的安全许可证明、环保证明、卫生证明、工商登记等诸多手续,并且有些部门的服务意识差,经常会出现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地方投资环境的形象,从而制约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很多农民工都缺少创业的后劲,对此持观望态度。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基础设施构成了创业环境的硬件条件。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及其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形式发展需要,如道路不畅、路况不良;水管、电线规格达不到企业运营要求;创业园区消防、排污等相关配套设施差。这些不但增加了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投资成本,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 。四是治安环境差,市场不规范:乡镇市场秩序不规范,很多的假冒伪劣、侵权行为存在;工商、卫生、治安、城管等部门乱收费,村霸、乡霸横行,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2) 地方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识差

在农民工返乡调查中普遍发现,资金短缺和贷款困难是农民工创业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在创业的初期,购买设备、租用厂房、雇佣员工、购买材料、开辟市场等都需要很大的一部分流动资金,如果仅仅只依靠劳动民工的积累,那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创业,就必须要贷款,不论是银行贷款还是民间贷款。由于农村的信贷业务体系很不成熟,担保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了农民工创业缺乏了抵押和担保。由于风险和收益的考虑,明间的贷款对农民工的贷款还是需要非常谨慎和态度。贷款门槛过高、约束变硬、手续繁琐,增加了信贷的难度民间借贷组织不规范,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增加了创业风险。融资难成为制约农民工创业的最大问题。

(3) 税费负担偏重,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

地方政府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根据梁平县127个有效数据显示享受到政府优惠税收政策的不到5%,且税费名目繁多标准不一。工商、质监、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纷至沓来。除国税、地税、工商管理费、水利资源费、污染治理费、技术监督费等税费之外,税费外的乱摊派现象也比较普遍。[2]返乡创业企业没有享受到与招商引资同样的税费优惠政策。在厂房购建和水电使用等资源方面,政府重管理轻服务,不提供产业配套信息,更看重税收,税费负担重、不公平、不合理。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对回乡创业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严重制约了农民工创业活动。

(4)土地政策不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有待完善

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一般是租用厂房或者民房,或在自家宅基地进行生产运营。当企业生产经营到一定规模时,扩大再生产就直接涉及到用地的问题。《土地管理法》对农村土地的用途和审批有严格要求,再者《土地承包法》强调土地承包经营权三十年不变,这些都制约了土地的流转。“批地难”问题成为制约着企业发展扩大的又一因素。

(5)培训制度不完善,培训体系不健全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很多文化水平不高,企业管理经验有限,难以适应现代化企业要求。返乡创业者迫切需要创业相关知识的培训。但农民工创业培训机制存在很多问题。缺乏针对性、适应性,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指导功能不强。我国缺乏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机构和培训体系。现在各地技能培训班很多,但由于不是专门的农民工创业培训机构,而且最关键的管理和经营能力培训欠缺,以至于农民工创业培训没有取得预期成果。

三.构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1. 重视理念创新,增强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意识

为了更好的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地方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明确角色与定位,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组织引导工作,为创业者提供咨询与服务。一是由政府成立一个专门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服务的部门。该部门为创业者提供咨询与服务,提供专业化的帮助,包括前期的政策咨询、项目选择、融资渠道与场地设施。中期的市场调研、资源供给、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员培训、法律咨询、乃至后期组织管理的规范化以及资本运作等各个方面。开辟农民工创业“绿色通道”等优化服务环境的相关制度、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相关的优化制度,并在实际的操作中解决问题和探索提高效率的方法。第二则是要简化审批的程序,优化创业的政府环境地方政府适当的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为农民工创业提供优质的服务清理和规范收费项目。三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优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要突出抓好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民工创业园区建设,不断增强小城镇和农村的创业项目承载能力,减轻农民工创业的额外投资压力。四是整治乡镇治安环境,规范市场行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整顿要加强,严厉打击偷盗企业机械设备的行为,打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为农民工的创业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 创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和技能培训制度

农民工返乡创业这个大工程,不尽需要激情,更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理想的农民工。因此要对农民工进行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可以采取招标或资质认定等办法,确定一批培训质量高、社会认可的教育培训机构为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根据创业人员的需求,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为创业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创业培训涵盖创业意识、市场意识、风险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也包括创业所需要的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人才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综合性能力,以及搜索知识和信息及时准确做出市场判断的能力。可以根据当地农民工创业实际情况,将各种实用技术纳入创业培训范围,提升创业项目的生命力。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以正式的培训为主,还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案例相结合、指导与市场调查相结合。在传授知识这方面,可以请相关的专家来进行讲授,也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实验模拟等方式进行。另外,还可以请具有实践经验的成功者来分享、学习,他们不仅能够提供一些创业的经验,还可以提供一些方法啦回避创业中出现的风险和困难。 培训信息可以通过市县乡镇政府网站、电视专栏、张贴栏等多渠道传递。

3.创新农村金融制度,规范民间融资行为

政府需加快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扩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探索引导民间融资,用以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首先要加大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增加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增加县级支行贷款额度的授权。金融机构应创新支农产品,改进农业贷款模式,将回乡农民工纳入小额贷款发放范围,给农民工提供期限长、利息低、数额大、覆盖面广的贷款,推行返乡创业贷款贴息制度,重点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贷款给予贴息。其次要建立返乡创业的信贷担保机制,可以设立专门的金融贷款担保机构,创建多层次的融资担保模式。各级政府财政可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与信贷支持。大力推行信用贷款制度、降低反担保门槛和放宽贷款抵(质)押范围。再次要发展和规范民间金融机构。政府可以逐步放宽政策,允许民营金融机构进入民间融资领域,促进资金信贷的市场竞争,激活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政府也要加大相应的监管力度,规范其行为。最重要的是要改善工作态度,改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银行和信用社在借贷过程的不正之风,这是农民工反映最强烈的,也是最为不满的方面。因此,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领导者一定要淡化乃至消除人情风、关系风,切实改善工作态度,改变工作作风,对待有贷款需要者一视同仁,强化服务意识,树立良好风气。

4.改革税费制度,落实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在税收方面,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让农民工返乡创业企业享受一定的税收减免优惠,并且要明文规定,避免税务、工商、质检、卫生防疫、环保等部门以各种名目乱收税费。在政策执行方面,地方政府要严格落实国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在减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增加农民工创业的积极性,zai8财政方面,通过申请贷款,设立扶持创业基金,用于农民工创业中的贷款贴息、创业培训和担保资金等。

5.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区

政府应该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要把农民工返乡创业需要的土地纳入总体规划,做到应地制宜,妥善解决农民工创业用地问题,为农民工建立创业园。国家对农民工的市场政策应该倾向于土地使用补贴的政策,为返乡的农民工提供低于市场价的土地资源,然后有国家予以补贴。严格返乡创业者的认定程序,防止其他人员利用关系或职务之便侵占返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和资源,同时要防止借农民工返乡创业之名,乱圈地搞返乡创业发展期。减少对经营场地的限制,允许返乡的农民工只要持有合法有效的房地产文件和租房协议,其家庭住所、租借房只要符合安全、环保的条件,有可以作为经营场所进行登记。允许在相应的规定范围内建设生产用房,引导农民工利用闲置土地、镇村地和厂房、农村的荒山、荒滩等作为创业的基地。建立健全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转让、买卖、承租的交易市场,试行“土地交易所”和县级“土地置换”,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灵活多变地处理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鼓励土地向有资金、懂技术的返乡创业农民工手中流转。(作者单位:重庆大学,行政管理)

参考文献:

[1]崔传义.进入21世纪的农民工返乡创业[J].经济研究参考, 2008,(31).

[2]韩俊,崔传义我国农民工回乡创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 经济纵横,2008,11

[3]王丽慧,万柯.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扶持体系研究 [J].商业时代,2010(01).

[4]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管理世界》,2003 ,(7)

[5]姚永康创业环境建设的对策和建议——以镇江市返乡农民工创业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 2011,(4)

[6]田松青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府支持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7]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183, 206, 201.

作者:李文娟

农民工创业税收政策论文 篇3:

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政府支持体系建设

摘 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应用TPB理论发现,家乡的创业氛围、自身能力和创业资源的可获得性、先前返乡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分别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以及主观态度。政府机构应当相应地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完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强化创业宣传体系,推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政府支持体系

作者简介:张秀娥,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创业管理研究;孙中博,女,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创业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210;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八大重点项目)“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及其市民化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13A05; 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吉林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 20130420067FG

创业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证明,创业型企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新农村建设,国家大力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农民工的大军中出现了代际分化的特征。与传统农民工相比,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直接从学校走入社会和工厂,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这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主体,已经达到农民工总数的61.6%。[1]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将先进的技术、管理方法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引进农村及城镇地区,带动微型、小型企业的发展,延伸农业产业化链条,提高农民收入。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学者和行政管理者关注的焦点。

在心理学中,意愿被认为是预测行为的客观指标,创业意愿是个体开始创业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将经过深思熟虑的创业计划和决定付诸实践的动机,能够预测个体的创业行为。[2]众多学者作了大量研究来寻找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Johnson(1990)的研究表明个体的成就需求、冒险倾向等个人特征对创业意愿有显著影响[3];Raijman (2001)指出,个体的社会网络影响其创业意愿的高低[4];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 GEM)认为创业环境与个体的创业意愿相关。在众多研究成果之中,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被认为是解释创业意愿最强有力的模型之一,它在个体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最大程度地解释了创业意愿变异(variance)。然而,纵观当前的研究,很少有学者运用TPB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很多学者直观地认为影响个体创业意愿的因素大致相同,从而忽视了农民工群体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本文立足于新生代农民工的特殊性,基于TPB理论分析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寻找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路径。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及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

自从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每十年甚至每几年就会出现新的变革,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新的发展,例如教育改革、学校扩招带来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市场经济的确立带来了劳务市场、金融市场以及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身上也出现了传统农民工所没有的特征。要想探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首先要了解他们的新特征。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新特征

何军(2011)和李建华等(2011)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但是缺乏务农技能;他们更加追求物质和精神享受,但是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兼具城市工人与农村农民的双重身份,但是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的边缘。[5] [6]与此同时,在其他价值观念上,新生代农民工也发生了转变。第一,在身份上,他们更倾向于将自己定位于“工人”而非“农民”,更加期待在城市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生活。因而更加在意他人的评价,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穿着打扮上都会刻意与城市大众保持一致,以期待获得更多人的认可。第二,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上,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自身能力的不足具有清醒的认识,因而更加重视和期待得到技能培训和教育。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的调查显示,89.7%的传统农民工认为自己是城市的过客,无所谓再进行培训,更倾向于“候鸟式迁徙”的打工方式。55.9%的新生代农民工期待通过“学习和掌握一门手艺”弥补自己在技能上的不足,留在城市定居。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二元结构导致的资源在城乡分配不公有更深的体会,因此他们更加渴望与城市居民拥有同等的教育、医疗、保险、公共服务等资源。在面对不公平对待时,他们会有意识地运用法律来维权,渴望参与政治,渴望表达。第三,在心理需求上,他们具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机。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像阶梯一样分布,由低层到高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传统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目的在于“生存”和“改善生活”,处于基层的需求阶梯。而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目的更多的是“见识”和“体验生活”,在这种“发展型务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否定自己是“廉价的劳动力”,而认为自己属于“有尊严的劳动者”,他们对成就、财富有着更加强烈的追求和欲望。根据2010年全国总工会的调查,27%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创业当老板是他们的理想,这个比例比传统农民工高10%。[1]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之外,新生代农民工还渴望交朋友,渴望被尊重,渴望像城市居民一样拥有自己的关系网络。

然而摆在新生代农民工面前的事实是:制度障碍、资金障碍、法律障碍、素质障碍和观念障碍使他们难以获得身份认同,融入城市[7];知识、技术的匮乏使他们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成为难题;居高不下的房价令他们望而生畏;户籍等制度的限制使他们不能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医疗、教育、保险等资源;各种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得朋友、尊重、理想遥不可及。多种因素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徘徊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与城市居民相比,他们文化水平不高,见识不广,资金不足,但是即便受诸多条框的限制,他们仍渴望融入城市。与农村居民相比,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在城市务工中开拓了视野,积累了资金、技术、经验,是农民中的佼佼者,然而他们却极力要摆脱“农民”身份的束缚。

(二)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

具有较高素质的现代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因而,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各级政府积极“引凤还巢”的对象。各级政府要想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必须了解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措施。在众多从个人特质、网络资源、创业环境等角度研究影响个人意愿的因素中,TPB理论从主观视角更加透彻地分析了个体的自愿性行为。Ajzen(1991)指出,个体开展某项活动的意愿越强,那么采取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大,而且在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及主观态度的共同作用下,个体的行为意愿强度会发生改变。[8]主观规范是来自于周围人群的舆论影响和压力,用于描述外界对于所要实施行为的看法;感知行为的控制力是个体对要实施的行为及其所需资源是否在自己控制和驾驭范围内的判断,涉及对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控制力包含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体对于自身能力、知识、经验的掌握程度的判断,另一部分是对于外部信息、合作、资金等可获得性的判断;主观态度是个体对所要开展活动的综合评价,有正面和负面之分,这部分很大程度上受先前实践者示范作用的影响。运用TPB理论分析发现,能够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意愿的因素有如下几个。

其一,整体氛围影响下的家乡人对创业的看法和态度。我国农村仍处于“乡土社会”中,是熟人的社会,农村居民更加重视和寻求相似的想法、习俗、价值观。[9]因此,农村的创业文化氛围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有很大影响。另外,由于难以融入城市获得身份认同,新生代农民工在感情上更期待在家乡获得认可和支持。如果家乡人对于返乡创业有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对创业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失败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就会更愿意回到家乡,利用所积累的资金、技术、经验创办新事业。其二,对自身能力不足和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期间视野有所开拓,见识有所增长,能够更加客观、批判地看待事物,对自身沟通、协调、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不足有很深刻的认识。这种清醒的自我认知一方面给予新生代农民工前进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他们对返乡创业所创造价值的预期,削弱其返乡创业的意愿。另外,创业过程中涉及诸多的外部资源,包括土地、资金、信息等,但是这些资源很难通过市场或者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人网络获得,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中的压力。其三,先前返乡创业者的生存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获得独立、财富、成就和地位,然而却游走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身边有案例证明返乡创业能够实现梦想,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我实现的期望就会转化成为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不断增强其返乡创业的意愿。

二、构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政府支持体系

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从农业来看,当前最基本的问题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后利用掌握的技术和经验,创办农产品加工、养殖等相关企业,进而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带动了当地农产品营销网络的创建和拓展,延伸了农业产业化的链条,带动农业向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对文化、技术有更高的追求,返乡创业要求他们不断学习新的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知识,因此也就推进了区域内利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科学方法管理农业、先进机械装备农业的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从农村问题来看,最棘手的是农业劳动力过剩与限制劳动力向上流动的户籍制度之间的矛盾。虽然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从现实来看却是缓解矛盾的途径之一。返乡创业的“乡”,已经不仅仅限制在祖祖辈辈生活的村屯老家,还包含其户籍所属的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这种人口由城市回流到小城市(县城)或者小镇地区的模式,也符合我国城镇化建设的整体目标,既解决了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又降低了户籍的门槛。最后,从农民问题来看,最突出的就是农民收入低。返乡创业使农民“城市难留下、农村不想回”,进而徘徊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新生代农民工成为自主经营者,拥有了体现自身价值的事业,收入也随之提高。同时,创业也促进了就业。由此可见,各地区都应当积极努力引导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是主要助推者,针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相关因素,政府机构必须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一)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按照《辞海》的解释,理念是对事务的理解、观点和信念。构建农村创业理念就是要在农民追求财富、创造财富、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将创业作为一个职业选项,认可创业、鼓励创业、争取创业,而且个别农民具有创业理念还远远不够,还要在农村地区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引起全体民众对创业的共鸣,产生创业热情,将农村的“打工经济”转变为“创业经济”。当前很多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农民的创业理念以及农村的创业氛围越强,越能够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

认知失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认为,为了保持与组织内部成员言行的一致,个体会服从组织的规范,也会刻意、主动地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劝说理论(persuasion theory)也指出,一个组织内其他人的建议和想法会影响到需要做决定的个体的态度。这两个理论尤其适用于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已经在城市务工多年,但是他们的“根”仍然在农村,不可避免地受农村的“乡土社会”的影响,他们的返乡创业需要勇气,需要来自于家乡人对创业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还需要家乡人对创业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失败给予宽容和理解。这种积极的、正向的创业氛围会大大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的支持体系首先要从引导农民解放思想开始。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农村居民大多思想守旧,安于现状,很多收入低的农民认为贫穷是命运,富裕只是梦想,而另外一些收入偏高的农民又小富即安、小成即满。[10]政府机构要批评农民守旧、僵化、畏苦怕难、重官轻商的思想,一方面要培育和激发农民的商业意识,使创业光荣、致富光荣的观点深入人心,公开表明政府对创业的支持态度。另一方面要以创业典型强化农民的致富欲望,使农民认可创业。其次,在社会中树立宽容、理解创业挫折和失败的态度。创业活动如同大浪淘沙,大量创业企业被无情地淘汰。如果社会舆论对于创业失败持消极、鄙视的态度,新生代农民工会承担更多的压力,进而降低返乡创业的意愿。因此,政府要在社会中建立允许失败、承认失败、理解失败、鼓励从失败中崛起的舆论导向。最后,营造创新、和谐、竞争、合作的氛围。关注创业中的“创”,政府要引领当地农民认清经济形势和本地区经济运作特点,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开展创业活动;倡导农民摆脱束缚,勇于创新,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想前人不敢想,做前人不敢做;保护农民的创业热情并提升其不断学习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鼓励创业者要从小项目做起,并具有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品格;鼓励创业者相互竞争,更要相互合作,提倡创业者之间的团队精神,进而创建一个公平竞争、合理竞争的创业环境。

(二)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

感知行为的控制力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内涵相似,都用于描述完成行为和任务的信心。而新生代农民工的信心受其对自身能力和外部资源获取能力的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因此对自身能力不足和难以获取外部资源产生担忧,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感知返乡创业的控制力,这就需要政府完善创业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培训指导、政策服务和行政服务。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较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大多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中专、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但是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对创业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政府的培训服务能够打消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能力不足的顾虑,培训形式上可以与当地的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联合设立“返乡创业班”,并采取案例、试验等较为灵活、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讲授内容应当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创业精神。创业精神是创业者开拓进取、敢于冒险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风险的承担性和责任感。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是来自于对财富、成就的期待,关注创业的收益远远大于创业的风险和社会责任。创业精神培训的目的就是除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敏于发现、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意识,更重要的在于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创业的风险性,以及在创业中有可能遭遇挫折甚至失败,而且要承担服务社会、保护环境、维护公众利益的责任。第二,专门知识。创业前期需要对机会进行识别、评价环境、选择创业项目、组建创业团队、整合创业资源,创建新事业后要管理员工、财务、生产、设备、营销等,这些都需要专门的知识。专门知识的培训可以聘请专家教授或者通过举办创业论坛、研讨会的形式为新生代农民工讲授相关知识,保证新生代农民工能够顺利地创办和发展新事业。第三,技术能力。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立的新事业要求创业者具备一定的业务能力,尤其是涉农产业,例如养殖业就要求创业者掌握家禽、牲畜的疾病防治、农牧保险等相关技术。政府的技术能力的培训需要发挥职业院校以及培训组织的力量,创建技能培训班,并且在实践中指导新生代农民工,在培训后发放合格证书,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心。

政策服务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建立土地、财政、金融、税收等保护性政策。在土地方面,政府一方面要保证农业耕种用地,另一方面还要保障城镇化进程中的征地,因此,用地难使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陷入瓶颈。为解决这一难题,政府要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纳入村镇发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适当开发荒山荒地,建设一定比例的廉租厂房,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生产经营的场地。在财政方面,要加大投入,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建良好的硬件环境,尤其是交通运输、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积极建立“工业园”、“创业园”等基地,增强创业项目的承载能力,减轻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压力。在金融政策方面,为了减轻融资对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制约,要大力发展乡村金融机构,鼓励其他的商业性银行在农村设立营业网点,并将农村的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的目标客户,提供贷款等服务;鼓励创业扶持基金等其他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融资难题;同时,还要建立健全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信用体系。这需要政府一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建立信用体系档案,开展信用等级评价,并以此作为信用贷款额度、期限的依据。另一方面还要普及相关金融常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对信用贷款、信用消费有一定的了解,返乡创业后还要使他们有意识地建立和维护自己以及企业的信用等级, 严格履约。在税收方面,参照招商引资以及城市下岗职工创业的标准给予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同等的税收政策,对处于创立阶段的中小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税收优惠,待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再征收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的税费。

行政服务是将政府支持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落到具体工作中,保证政策的持续性、稳定性,并接受民众监督的过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从项目选择到创办企业,再到企业管理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借助于行政部门的服务才能实现。行政机构应当创建一条龙的创业服务平台,创业初期为创业者提供创业信息,帮助选择创业项目,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审批费用,创业企业成立后提供技术指导和法律服务,解答创业难题,定期组织创业交流讲座,引领创业企业间的合作。

(三)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

从心理学来讲,创业的内驱力来源于经济性需求和社会性需求。经济性需求是对于物质的需求,社会性需求则涉及对于地位、理想等精神方面的追求。也就是说,如果返乡创业所带来的经济收益能够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并且能够获得社会地位、尊重和成就,免于在城市中遭遇排挤和轻视,新生代农民工就会对返乡创业持更加积极和肯定的主观态度。新生代农民工这种主观态度的建立需要借助于政府机构的宣传体系。这就需要政府机构在新闻媒体中不断进行宣传,让评选出的“创业之星”、“创业典范”现身说法,展示其创业的成果。这种具体化、形象化的教育使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返乡创业能够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求,了解到成功的创业者并不是掌握社会特殊资源的人,而是身边熟悉的人,那么这种宣传就会点燃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梦想的火种,加快其从农民和工人向商人的转变。

三、基本结论

创业型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所追逐的一种经济类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了新的路径和机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也成为各级政府主要推行的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成长环境等的变化提醒我们,要关注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因此也要将影响其返乡创业意愿的因素与传统农民工区分开来。通过结合TPB理论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农村整体创业氛围、对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外部资源获取的担忧、先前创业者的生存状态分别影响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主观规范、感知行为的控制力和主观态度。相应的,政府机构应当建立支持体系以吸引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首先,创建农村创业理念体系,营造良好创业氛围;其次,完善培训和服务体系,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创业资源;最后,强化创业宣传体系,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驱力。从总体上看,政府机构承担着引导员、培训员和服务员、宣传员的责任。

参 考 文 献

[1] 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 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报告[N]. 工人日报,2010-06-21.

[2] 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8,(13).

[3] Johnson B R. Toward a Multidimensional Model of Entrepreneurship:The Case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and the Entrepreneur[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0,(3).

[4] Raijman R. Determina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Mexican Immigrants in Chicago[J]. Journal of Socio-Economies,2001,(5).

[5] 何军.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分位数回归方法[J]. 中国农村经济,2011,(6).

[6] 李建华. 新生代农民工特点分析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11,(3).

[7] 简新华.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碍与对策[J]. 求是学刊,2011,(1).

[8]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2).

[9]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0] 王志国. 加快推进全民创业[J]. 中国商界,2009,(2).

[责任编辑 国胜铁]

作者:张秀娥 孙中博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论文下一篇:工学结合视野下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