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学习计算机应用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关键点,然后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从而实现职高相应课程内容的教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问题驱动学习计算机应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问题驱动学习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1:

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摘 要】本文以问题式学习含义为基础,着重分析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开展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选择适用于问题学习的内容,探索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对包括教学目标、学生特征、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教师活动,学习资源和学习评价等八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设计。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 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

(一)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含义。基于问题式学习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中,此后60多年中它得到了更多院校的推广和修正。关于问题式学习的定义有关学者这样认为:迈克马斯特大学的伍兹教授认为,问题式学习是任何以问题驱动学习的学习环境。白罗斯教授和凯尔逊教授下的定义则是问题式学习是一种课程也是一个过程。而我国汤丰林等学者给出的阐释为,问题式学习将是学习“抛锚”于具体问题情景之中的一种情景化了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本文研究的基于问题式学习是在问题情境中,以问题为核心,以学习为中心,围绕问题开展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创设一个有意义的、真实的情境,从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与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基于问题式学习的必要性。中等职业学校旨在培养未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选取适用于问题式学习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取、加工、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内化学生的信息道德规范。根据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应用性强、操作性强的知识内容较适用于问题式学习。比如选择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管理文件,连接Internet,格式化文档,图文表混合排版,计算机与处理数据等内容做问题式学习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

我们尝试性的提出一种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式,它以问题为核心,建立学习“定向点”,然后围绕这个“定向点”,通过“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学习活动”“学习资源”“学习评价”而展开,他们共同服务于由教学目标、学习者、学习内容而决定的学习任务这一核心。

(一)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导向,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分析教学目标是要明确学习的基本概念、方法、原理、过程等有关知识内容。在编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学科特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考虑怎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这些内容提取出来,从知识的连贯性和整体性角度出发,强调知识在真实情况中的展现,同时编写教学目标是可采用布鲁姆认知领域的六层次教学目标(识记、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来分类,避免过度抽象过分细化教学目标。

(二)学生特征分析。通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能了解到,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应届初中毕业生,缺乏接触电脑的机会,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操作能力差,仅能进行基本的打字练习和鼠标操作,学生对于计算机的了解仅限于上网、聊天、玩游戏等,不懂得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与实际生活有密切关联,但大部分的学生对计算机仍有极大的热情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是通过自主学习建构起来的。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吸引到预设情境中,在模拟情境设定一定的学习困难,这困难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产生冲突,学生现有知识是无法解决问题的,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计算机知识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将教学情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结合起来,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认识微型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节创设情境:某中职学生小丽想买一台电脑,小丽需要你的帮助,你该如何帮助她购买?我们需要学习哪些计算机硬件知识,在这堂课情境的设计与生活密切相关,对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很有吸引力,学习领会知识内容就能解决问题。

2.运用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情境。为使学生对新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创设情境。例如讲到“连接Internet”这一节课时创设情境:某天小丽同学的电脑不能上网了,你能帮助她吗?同学们都喜欢上网,但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吗?你知道我们平时使用的电脑是如何联上互联网的吗?你知道什么是网线吗?学生对电脑是如何联网充满了好奇心,有了学习积极性便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四)问题的设计。基于问题式学习的核心就是问题,以问题为起点开始学习,围绕解决问题引导学习的全过程,因此问题的设计对整个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在教学知识技能目标和操作技能目标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现有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动机及态度等因素,设计与学生知识及能力相应用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2.设计问题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复杂一点的问题,这个复杂性是可以吸引学生的,让学生感到困难是可以克服的,有成功的希望,通过小组集体努力最终能完成挑战解决问题。例如在格式化文档这节课中,以校团委名义为篮球比赛拟一则通知,本节旨在学习字体格式和段落格式操作技能,在明确撰写通知基本格式情况下,学生灵活运用字体和段落格式,自主设计出多彩、鲜艳的通知,完成的作品各不相同,别具特色,在作品展示的时候同学们相互交流运用了哪些字体和段落格式。

3.设计问题具有劣构性。即结构不良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情境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过去学习的知识是有冲突的。过去以良构问题为主,知识指向明确,按部就班就可以完成任务,步骤清晰,学生缺乏思维能力,能力不能充分发展,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显得能力不足,缺乏探究精神,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劣构性往往有多种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管理文件这节课中,课前给学生准备学习资源包括一些文件及文件夹,要求学生整理这些文件及文件夹。整理文件与文件夹没有唯一的标准,学生首先要认识文件和文件夹功能和作用,认识文件的扩展名和类型,能区别文件与文件夹,熟悉资源管理器的构成及其功能,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后,按照自己的想法运用创建、删除与恢复、重命名、剪切与粘贴、移动或复制、查找等基本操作去管理文件,或以文件扩展名整理,或以文件类型整理,或以文件名首字母整理,或建立二、三级子文件夹管理文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想法不同能得到不同的整理方案。

(五)学习活动的设计。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问题式学习过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条线索开展,学习过程以小组活动为主,学习过程设计如下:1.发现问题。先划分小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习思考,找到学习问题。2.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结点所在,梳理知识点和难点,列举已知内容和未知内容,形成学习要点后开始学习。3.探究问题。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利用如互联网、文本、图像、动画、教案等数字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以小组为学习单位通力合作,相互交流配合。4.解决问题。学习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运用作品报告和口头报告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包括小组的分工、任务的安排,作品设计的思路,如何协作完成任务的,运用了哪些知识?其他小组对该组汇报给予点评,说说优缺点有哪些。

(六)教师活动设计。在基于问题式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创设情境,制定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学习活动,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最后对学生学习成果给予点评和归纳总结。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水平不同能力也不一样,学生学习思路不同遇到的困难各异,需要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及时反馈,有利于学生反思、升华知识,保证课堂学习有序高效进行。

(七)学习资源的设计。学习资源是指与问题解决有关的各种资源,包括教材、课件、文本、图像、动画、视频以及通过Internet获取的与问题有关的资源。在做学习资源设计时要考虑到让学生了解与问题有关的详细信息,学习过程中需要哪方面的知识,可能查阅哪些信息,将这些内容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形式为学生准备好。Internet有大量信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百度、360等搜索引擎搜索信息。

(八)学习评价的设计。评价是评定学生学习结果的重要手段,基于问题式学习应采用多元化多维化多样化评价。1.评价主体不局限于是教师一人,还可以同学和学生本人。2.评价内容除了评价学习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和熟练情况以外,还要对学生学习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进行评价。3.评价方法可以采用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两种,量化评价主要就是学习成果(作品)和考试,质性评价有课堂观察、访谈、口头评价等。质性评价学习活动的评价指标有,如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吗?积极认真地参与课堂学习了吗?对这节课的要求和内容理解了吗,哪些不清楚?对这节课要求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如何?4.评价标准不能过于细化,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制订评价标准时要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基础上给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保留发展空间。

问题式学习是一个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先分析解决问题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利用各种资源或手段获取相关知识和技能,最终目标是要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有别于过去灌输式教学、机械化技术训练或是按部就班的学习。问题式学习通过模拟情境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运用计算机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能力,形成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晓娟,何克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0(12)

[2]汤云飞.问题式学习在高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3]陈爱萍,黄甫全.问题式学习的内涵、特征与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8(1)

[4]裴新宁.现代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05(2)

[5]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作者简介】吴金桁(1983— ),女,瑶族,广西昭平人,桂东卫生学校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与教学。

(责编 罗汝君)

作者:吴金桁

问题驱动学习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2: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任务驱动法的概念和关键点,然后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阐述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流程,从而实现职高相应课程内容的教学。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计算机应用基础;引导;自我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0.158

0 引 言

现在各个职高学校为了培养社会的复合型人才,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相应课程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和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这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相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生自我动手实践的能力,而后在实践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理论知识。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也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很多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都不能熟练掌握。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以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后自我感知和体验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进,是提升职高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知识掌握程度和应用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的主要学习方法,这对于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来讲,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1 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是以构建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各种实际任务为教学主线,以完成实际任务、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处在一种自主主动的状态下,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通过自己实践和探究,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整个过程中完成新的教学知识的学习,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任务驱动法的具体实现,是教师在将整个教学内容细化成相应的若干个教学任务,而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实践,来完成相关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进而在整个过程中使自己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新的教学内容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就是要设计整个教学的主线,在课前准备环节,完成当前教学内容的实际任务的分配与设计。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必须充分研究与分析下次课程的教学内容,通过整理和分析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问点,设计相关的教学任务。此外,设计任务时,还要考虑不同学生的层次水平问题,设计的任务要难易分清,从而保障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任务完成来学习新的知识,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最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减少教师干预性,教师要转变个人的传统观念,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核心和主体来开展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在个人体验、个人感知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2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 创建教学场景,引入教学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首先要引入教学任务,教师可以考虑情景教学法,在课程任务设计时,通过对当前教学内容的分析,设计相应的教学场景,从而将设计的任务融入到教学场景中。例如:在“PPT演示文档”课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首先为学生播放一个精美的、动态效果绚丽的、声文并茂的、载入动画视频的PPT。通过新颖的文档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而后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并分析制作出PPT的步骤,并以此为基础细分成一个个简单的任务。

2.2 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加强教师引导

在实际任务提出之后,教师就要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根本,开展教学过程。在整个过程中,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题,让学生将自己以前掌握的知识与当前课堂的知识相结合,通过个人回顾和课前预习的方式,来积极地完成实际的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要时刻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分析当前的任务的主要应用技术,通过查阅资料、查找相似的解决方法,通过个人实践、探索及创新来完成整个任务。当然,学生在整个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那么教师的作用则是以引导者、辅助者的角色,通过点拨式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教师要注重个人的引导,切勿由于新的教学方式而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情绪,要时刻引导、鼓励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查阅相关资料,自己来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认真提升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的方式,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帮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建立团队合作的桥梁,让学生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

针对“PPT演示文档”的具体任务,可以让小组成员相互协作,从简单的文字插入与编辑、PPT文档页面排版等内容入手,然后到字体颜色设置、动态效果设计、音频视频插入等逐个完成相关任务。

2.3 任务总体评价,总结与反思

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学生的思考与总结,在学生完成任务之后,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思自己整个任务完成的过程,并且通过分享的方式来展示任务完成的方式,自己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在总结、分享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提升空间,最终实现相应课程内容的学习。

3 结 语

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要通过设计专门的任务、实施相应的任务教学以及最后的评价、总结与反思整个过程来完成整个教学,从而提升职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啸.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13(1).

[2]王婧.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1(8).

作者:郑丽娟

问题驱动学习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3:

浅探PBL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

摘 要:问题式学习(PBL)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本文首先分析了问题式学习(PBL)的涵义、特点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然后将PBL模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进行了PBL模式的应用探究。

关键词:问题式学习(PBL) 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学科本身的特点,课程知识点多,实践性强。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体验,很容易造成“学而不会用”或“学而不能用”的不正常现象。这就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也带来了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学习方式的巨大变化。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正好是建构主义指导下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将学习过程置于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将问题的解决作为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或者所学习的信息技术去获取信息,在“学中用”或在“用中学”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体现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价值。

而目前国内对于PBL的理论研究还较多地停留在介绍水平,缺乏系统性。实践应用研究又多局限于医学或管理、工程等其他专业教育领域。虽然不少研究者认为此方法对基础教育有借鉴意义,但却缺乏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实践中的行动探索,更鲜见相应的成果。

因此,本文对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于计算机教学进行了探讨和初步的实践。

一、分析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

(一)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于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集中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与教的理念。它是一种以问题为驱动力和以培养学习者问题意识、批判性的思维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学习。

我们可以简要地说,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指的是,由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学习单元,要求学生充当复杂问题的解决者。学生通过调查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对某些主题、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养成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能,从而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本质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评性思维的习惯、生成新知识的能力为目标以及成为自主的学习者与有效的合作者,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主体性的参与,同时整个学习的过程都是在问题情景中进行,突出强调学习过程的组织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它所采用的问题要与系统的学科知识相平衡,并且学习评价的内容多元化、形式多样化。

(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 PBL 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在PBL中,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内容的“专家”,而是引导者,监控者。而学习者才是问题的解决者和意义的建构者,只有学生才是负有责任的自我发展的活动主体,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是学生本位的。

2. 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在PBL中,学习是基于散乱的复杂的问题的,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现实世界或真实情景。建构主义选取的问题通常是真实的任务和学习领域内的一些日常活动或实践,具有实际问题所包含的多重境脉。

3. PBL 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

在PBL中,问题是学习的载体,问题是开放的、结构不良的。即问题存在多个答案,从初始条件到目标状态可以有多条路径,或问题本身的目标状态就不是唯一的,可以选择不同的侧面作为解决的方向。这就要求学生把握概念之间的复杂联系并广泛灵活地应用到具体的问题情景中去。

二、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PBL作为一种蕴涵着先进教学理念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支持课堂教学。综合分析其学习模式,PBL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可将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大致归纳为以下环节:设计问题、自主学习、分组合作、提交成果、总结评价。

三、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案例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展示PBL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过程:

本次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FrontPage的相关知识其操作技能。本节课试图采用PBL教学模式,以学生“动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使学生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解决问题,同时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知识。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浏览多个网站,欣赏不同的网页作品。提出问题,要学生比较网页的不同之处及优缺点。然后在FrontPage中打开某一网页(如本校校园网),逐一删除页面元素并继续提问:留在页面上的是什么?从而引入表格布局的方法,布置学习任务:①要求学生学会表的使用,并能完成例题的表格制作。②问学生能否在布局的基础上插入图片、文字等,完成一个简单网页制作。③进一步提问学生是否能通过属性设计美化网页。这样就能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并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2.自主学习,适当引导。

指导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利用学习资源网和教科书自主学习,探索交流,小组互助互教,主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引导学生将Word2000的相关知识有效迁移至新知识的学习。如表格的应用,网页中文字的字体、颜色、字号、对齐方式的基本设置;图片大小、位置基本设置等。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进度,以指导者的身份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交流、指导;允许并鼓励学习者之间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对大多数学生的共性问题,教师给予广播式指导解决。如以“表格线互扰问题”为切入点,讲述重点表中表的使用;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各部分表格线的差异等。

3.自组合作,完成任务。

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自组合作,并明确好各组长任务。各组可自定义主题设计网页,小组各成员分配如资源的搜集、整理、编辑、文字录入、整体设计等不同的任务,教师可以适当对小组的活动加以指导,以便更有效的实现问题的解决。

最后,各小组将所获取的信息加工处理后,用FrontPage网页的形式有效地表述出来。依照预先所制定的评价量规,每个小组成员对形成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足的地方,再进行探究改进。

4、总结评价

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成果。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网页、PowerPoint等。小组间互相展示作品,互相评价,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共享学习成果;教师再对学习中的不足及学习重点内容加以归纳补充;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最后,教师提出小组讨论问题:①用表格布局有什么优缺点,还有好方法吗②在网络资源中是否有其他的方法呢?让学生学会反思,自由发挥,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在教学时要提倡结合应用提出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同时采用问题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网络教学也引入到课程当中。这些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兼顾了不同起点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了本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的矛盾。

当然,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以“问题”为核心的高水平的学习,强调在问题解决过程的知识探究和构建,所以它不一定适合所有的课程,而且PBL也似乎并不适合所有的学习者。此外,基于问题学习与信息技术教学上常用的“任务驱动法”既有区别也有联系,还有WebQuest也被列为利用网络的基于问题学习特例。

总的来说,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提高学习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强调协作学习、自主探究和创新发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内涵。要将PBL更好地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尝试。我们将继续不断研究和探索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3]冯桂尔,刘名卓. 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探究. 全国首届教育技术学博士学术论坛2005.(12).

[4]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高中新课程信息技术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5]高鹭,周李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8.(3).

[6]魏海新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8). □

作者:谢仁恩 陈曙光

上一篇:电力企业新员工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