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法计算机应用论文

2022-04-26

摘要: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点。Excel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Excel教学为例,研究了“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项目驱动法计算机应用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项目驱动法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1:

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从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出发,将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过程分为模仿期、熟练应用期和创新期三个阶段,提出了针对不同的阶段分别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型教学模式。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软件;研究型教学;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

文献标识码:B

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是指在计算机硬件和系统软件的支持下为解决各类实际问题而设计的软件。在高职教学中开设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软件类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的PhotoShop、CorelDRAW、Illuatrator;动画制作的Flash、3DS MAX、MAYA;制图方面的AutoCAD、Protel以及其它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和其它课程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是集知识和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要学好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熟练操技能及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应用软件课程自身的特点,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

1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现状

高职应用软件课程教学的形式和手段,普遍采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作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计算机上机实践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一般而言,应用软件教学主要采用两种教学模式:一种是“讲授+学生上机练习巩固”;另一种是“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练习”。虽然教学形式和手段发生了改变,但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和一本教材转的旧有教学模式,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了解工具的操作方法、菜单命令的执行、简单任务的练习为教学目的,常常侧重于把应用软件中的所有工具、菜单命令依照顺序罗列一遍。而在这种被动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往往不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工具和菜单命令,使完成的设计任务缺乏新颖的创意。

2高职应用软件课程的教学要求与教学方法

高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生产一线从事制造、施工等技术应用工作的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学校开设应用软件类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为今后的就业打基础。因此,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把握下列要求:一是实用性要求。计算机应用软件是为解决、处理专业领域内的具体问题而提供的环境和工具。因此,所选应用软件应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广泛使用的软件。二是发展性要求。由于各专业领域的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而且对处理同一专业问题的应用软件也会不断更新。因此,在教学中要考虑到应用软件的发展性特点,着重于对学生自学、自用软件能力的培养。三是技能性要求。利用应用软件解决专业领域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对应用软件工具、按钮的操作。问题的最终解决必须依赖于人对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操作。因此,在应用软件的学习中,学生的操作是关键。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探索性实践能力。

近年来,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广泛采用研究型教学法。所谓研究型教学,就是将课内讲授与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与阅读有机结合并达到完整、和谐、统一的教学。研究型教学强调引导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实践与体验,侧重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主要目标是激发创新情感、培养创造能力。

通过对研究型教学和高职应用软件教学要求的特点分析,“研究型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探索性”。在教师的指引下,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完成任务,由此更深刻地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

3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型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法是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任务、案例等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其基本特征是以问题、案例、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然而,在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改革中,教师在使用这些教学模式时,要么容易忽视计算机应用软件使用的基础,在学生还不具备该应用软件的操作技能和整体认识之前,就盲目地布置具体活动;要么就是限于学生的操作技能而布置一些类似于“练习”的任务(问题、案例),把教学变成主题活动和任务(问题、案例)包装下的技术操作教学,无暇顾及技术操作下隐含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彰显;要么就是没有把课堂教学、上机实践操作形成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在上机实践操作中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教学误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任务(问题、案例)流于形式,学生无法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专业领域的情境当中,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要求教师在授课前应从学生的能力、兴趣出发,认真地设计各个知识点的任务(问题、案例)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将各项任务(问题、案例)紧密地同知识点以及专业领域结合起来。同时要注意各个任务(问题、案例)的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既要激发学生对任务(问题、案例)的热情,又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顺利完成对这些知识点的消化吸收。因此,任务(问题、案例)的设计非常关键,设计的科学性和巧妙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教学效果。

4高职应用软件教学的教学实践

一个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也是一门新知识的掌握过程,虽然不讲深奥的理论,但同样反映了学习的一般规律。按照一般的学习规律,可以将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模仿期、熟练应用期和创新期。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三个阶段分别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1应用软件学习的模仿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模仿期,主要介绍各单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我们采用“问题驱动法”教学模式。“问题驱动法”要求教师引导、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问题由教师提出,并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需要使用的命令、方法和技巧。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但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而且不断的提出新问题,使学生进入一个积极思考的活跃状态。这个阶段的教学目的主要是掌握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例如在3DS MAX建模单元的“放样”教学中,由教师设计问题,选择学生身边的实物,如子弹、牙膏、窗帘、盘子、勺子等,并把它们布置在事前建好的场景里,使死板单调的操作“活”起来。当学生看到场景中这些栩栩如生的模型时,非常迫切地想一显身手。此时,教师可以提出如子弹、牙膏的放样变形问题;窗帘的上下不同的波浪、左右的收拢等问题。将放样、变形、路径、缩放、扭曲等比较繁杂、琐碎难记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基本技能贯穿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思考它们是如何构思的,采用哪些方法哪些步骤完成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达到掌握应用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目的。

4.2应用软件学习的熟练应用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熟练应用期是在完成单元基本原理和基本操作的知识点后,对各具体单元各知识点的综合。本阶段我们采用“案例驱动法”教学模式,当一个单元的教学完成后,创作或选择一些较简单的综合性案例,综合运用前面已讲过的知识,使学生在反复运用中复习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熟练应用。

“案例驱动法”的特点是运用案例的个性来说明、展示共性,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和操作技术的教学方法。案例的构建与实现是应用软件一次完整的使用过程,制作案例的全过程就是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点通过一系列的操作引出,体现了案例教学注重应用效果,使知识运用结果可视化和直观化。

案例教学方式具有生动、形象、具体、实效性强的潜在优势。为了把案例教学的优势,变为实实在在的教学效果,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在备课时把制作案例的全过程用屏幕录像软件进行录制作,并对关键操作步骤加入文字说明,说明该操作步骤的目的,以及实现相同目的可用的其它方法。将该屏幕录像文件通过网络提供给每个学生,学生在制作案例时,可边观察边制作,特别是关键步骤可反复观察,或通过操作说明,采用其它不同的方法,实现相同的案例效果。

屏幕录像文件把实在的事物或情景(案例)通过技术的手段转移到屏幕上,给人以感觉上的体验。它可以根据教育目标和教学意图选用典型材料,使学生能集中且可重复地观察一些重要的操作。同时,它更能超越时空的局限,把物质世界中人的感观所能直接感受到的现象,通过“屏幕方式”传回到人的感观世界之中,从而产生出用语言或文字描述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4.3应用软件学习的创新期

计算机应用软件学习的创新期是在完成各单元的学习后,对整个应用软件的综合性操作和探索性实践。本阶段我们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模式。在这个阶段中,具有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点。例如在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应用软件教学中,可以找一些精美的杂志封面、图片,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制作出来,或以学生自我设计的任务为主,让学生自己构思,进行“创作”;在Protel应用软件教学中,可以给出某些工业项目中需要的电路板参数进行设计制作。随着任务的完成,既使学生熟练和巩固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又可以将学生设计的智慧融入到完成专业领域任务的创作过程中。这种综合性任务,能将一本书的内容高度概括,使学生通过学习将厚书消化变成薄书,又能通过思考,加入自己的理解,变薄书为厚书,最后熟练地运用应用软件。经过综合任务的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水平、设计能力都会有明显提高。

总之,在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时,学生对过程、方法的掌握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复杂问题的解决需要扎实的知识、技能。忽略了基础,过程和方法成为纸上谈兵;而忽略了真实应用情境和完整的问题解决经验,知识、技能也不具备迁移性,过程和方法也不能得到巩固发展和灵活运用。“问题驱动法”、“案例驱动法”、“任务驱动法”等研究性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充满成就感和探索精神。通过“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学习;运用“案例驱动法”引导学生操作完成案例,培养学生自学、自用软件能力;“任务驱动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将知识、技能迁移到专业领域的情境中。

参考文献:

[1] 祝轩,李岩,彭进业. 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软件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J]. 高等理科教育,2004,(4):94-97.

[2] 胡小桃. 关于高职培养目标的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2007,(5):120-121.

作者:王真富 毛玉青

项目驱动法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2:

高校“任务驱动法教学”研究

摘 要: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点。Excel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本文以Excel教学为例,研究了“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教学设计。对“任务驱动法”的应用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了总结。

關键词: 任务驱动法 计算机教学 教学设计

“Excel教学”是大学计算机教学中的难点,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它具有操作性较强、实用性高的特点,并且版本升级较快,内容更新很快,如果要学好这门课就必须让学生多多上机实践操作,并且要和日常身边的实际应用结合,灵活运用,不断跟上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课堂上学到的课后遇到日常实际问题还是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到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Excel软件教学中的任务驱动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软件操作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地完成这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他们利用Excel软件处理问题的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使得他们获得成就感,以激发他们更强烈的求知欲,逐步形成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一、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和“Excel教学”

尽管中学普及计算机教育已经很长时间,但由于应试教育等客观原因在中学中计算机教育基本上属于“兴趣班”状态,可有可无。加之学生来自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就造成高校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普遍来讲较为薄弱,而且基础差异较大。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Excel是捆绑在大部分的计算机操作系统中的软件,学生对Excel软件比较熟悉,但对具体的操作掌握度不高。课堂教学照本宣科,提不起学生兴趣,他们看不到具体应用,学习热情低。(2)教学中存在应试教育倾向。用人单位对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要求是证书。而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考核,与Excel掌握的关系不大。这样就促使学生踊跃积极报名证书考试,而部分教师在资格证书过关率和经济报酬的驱使下而采用应试教育,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工作中,对Excel教学造成严重影响。(3)Excel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Excel软件应用已经渗入许多学科领域,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存在不同层次需求。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因为作为一门公共课,各个专业的教材内容基本上都是雷同的,教学重点也基本上是在对Excel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的学习和掌握上,与专业结合极少,这就导致学生对Excel的认识不足,觉得与专业没有必然联系、关系不大,缺乏学习动力。(4)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目前高校的教学条件都有较大改善,大部分院校的Excel教学采用多媒体课堂讲授和机房上机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模式下教师依然处在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及地位,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任务驱动法”研究现状及其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完成若干个“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点,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摆脱被动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特别适合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任务驱动法在大学Excel软件教学中的应用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这种共识多为理论层面的,缺乏具体的可以操作方法指导,存在实施的许多问题。

周碧璇(2004)较早地研究了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1]。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了Excel 2000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实施问题,他认为任务驱动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计。梁小晓(2009)则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任务驱动法[2]。它将Excel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Excel入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学生主要是模仿操作,较为简单。第二阶段是应用提高,让学生利用已学的Excel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此阶段则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较多。众多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者结合自身实践分析了Excel教学中他们是如何利用任务驱动法组合教学的,以及自己的看法与体会,比如:许建平(2011)与以往学者的研究不同,强调要对学生特征进行分析[3]。他在Excel2003的教学实践中,讨论了对于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自觉性较差,需要的不仅仅是管教式的、强加式教学的中职学生,并以他们的期末成绩作为分析处理对象,利用任务驱动法进行了具体教学实施。他通过实证分析提出了一种观点:班级不一样,学生也不一样,任务驱动法的应用也不一样,效果也不同,不能盲目地采用任务驱动法,要因材而异,因班而异,因人而异。罗春红(2013)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任务驱动法[4]。认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对任务设计进行调整。同时她坚持不让任何一个学生落后的原则,在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到学生生源区域之间的差别,教师可以设计出不同的Excel学习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总之,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认为任务驱动法运用到Excel教学中是有必要的,并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尝试运用这一方法,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也有不足,比如大多数相关研究看似是支离破碎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的指导,具体体现在:对于任务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没有形成有机的系统性思维,采取规范步骤对任务进行分析也没有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方法如何选择及如何具体实施等都研究不够。

三、“任务驱动法”实施步骤

“任务驱动法”是教学过程围绕任务而展开,它适用于学习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传统的任务驱动法主要有四步组成,分别是:

传统的“任务驱动法”在现实的实施当中存在一些问题:(1)任务的设置过于简单,不针对具体教学对象,对不同基础和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不区别对待设置不同任务。(2)任务设置不具体,不具备操作性。比如在教学中常常有“建立一张学生成绩表”或“制作个人简历”等诸如此类的教学任务。任务开放性强,但是要求不明确,对现在自主能力差的教学群体而言,常常有学生敷衍了事或者虽然有心完成任务但是自己不知从何处入手,任务完成效果差。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教学任务进行分解。使教学任务可操作性强,能够对教学效果可靠有效地进行评价。(3)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到效果评价为止,缺少总结的过程。一个教学任务结束之后,大量信息被传输给学生,不管个人的记忆力多么好,缺少整理和复习,这些知识和能力也不会百分百成为自己的。这样就需要老师进行整理和总结,把知识变成体系性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4)知识和能力的掌握,复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传统的“任务驱动”缺少复习过程,我们可以通过做同类型的任务对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巩固。练习的过程不仅是应用的过程,巩固的过程,同时发现学习当中存在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纠正。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对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过程进行改进,增加相应的准备资料、分解任务、总结分析和复习巩固几个相应的过程。经过改进教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四、任务驱动法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

Excel教学是一种实践性教学,要针对具体的应用对象和实施环境进行。实施步骤大体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总结巩固阶段。

1.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准备材料,分析教学对象,进行筹备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办法是针对特定的情境而设置的任务,我们首先应该进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进行分析。其次明确任务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有明确任务,任务要有可操作性和可计量性。任务没有固定格式和要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出发设计任务。任务的类型分类角度有很多,一般按教学内容的开放程度将任务分为封闭型任务和开放型任务。在这里我们使用封闭性任务,封闭性任务要求明确,考核标准统一,过程简单。

2.接着进行作品的展示,激发学生兴趣。布置具体的任务,进行讨论,完成任务。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起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尝试,自己进行操作,加深印象,把知识能力变成自己的。

3.考核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重要,然而外在评价和约束同样必不可少,传统任务驱动,缺少了任务考核,缺少了外在约束,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没有强制约束力,任务完成情况不理想。我们加上了考核,使学习更有效力。任务考核以后,对任务进行总结,加深印象,熟悉操作。任务完成以后要对任务加以总结、分析和研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得出经验教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知其所以然,灵活应用,掌握方法,熟悉步骤,形成自己的能力。

五、结论

1.正确看待任务驱动法。

Excel课程包含很多知识点,既有理论知识,更多的是具有操作性很强的技能。任务驱动法固然有其优点,但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任务驱动法有其局限性,需要和其他教学方法搭配使用。同时,任务驱动法在不断向前发展,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它,让它发挥更大作用。

2.恰当把握教师角色。

教师在任务驱动法中扮演主导角色:情境的创设者,任务的设计者,是学生任务完成的引导者,同时是课堂的监控者和任务评价者之一。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构建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接受。

3.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强调过程性评价。

课题已经尝试任务评价的多元化及利用现代综合评价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但仍有缺陷,尤其是操作过程较难评价,而Excel课程中的任务很多情况是需要过程性评价。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应该由一元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化,由总结性定性评价向形成性定量评价转化,重视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评价。

参考文献:

[1]周碧旋.“任务驱动法”在《Excel2000及其应用》教学中的运用案例[J].職业教育研究,2004,(12).

[2]梁小晓.Excel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09).

[3]徐建平.Excel中尝试运用任务驱动法教学[J].新课程学习,2011,(06).

[4]罗春红.基于任务驱动视角计算机Excel教学创新性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04).

基金项目:2015—QN—163

作者:茹秀娟

项目驱动法计算机应用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探究

摘 要:任务驱动法更能体现计算机教学的特色,更适合运用于高职人才的培养。文章介绍任务驱动法,分析任务驱动法的优势、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运用,指出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做与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他们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法;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號:G712 文献标志码:A

一、任务驱动法概述

任务驱动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理念,转变为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的多维互动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以任务为驱动,以实例为先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做与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法的优势

1.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不用一味通过口述传授知识,而会寻找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例子,布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找到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才能让学生真正放下畏难情绪,投入学习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法,更能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个个具体任务,如“新建一个空白文档”“编写一个通知”“制作一张海报”“绘制一个故事绘本”“制作一个幻灯片”等,让学生通过上机动手实践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锻炼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3.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比传统教学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布置一个个由易到难的任务,让学生通过逐步完成这些由易到难的任务,掌握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知识点,直到完成整门课程的学习。

三、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教学实施原则

(1)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往往是空中楼阁,经不起风吹雨打。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对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学情分析,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的学情分析,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教师在完成合理学情分析后,才能“精准施教”。(2)明确教学目标。首先,以课程标准为导向,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岗位需求、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总教学目标。然后,将教学总目标细分为一个个教学小目标。最后,将这些教学小目标具体制定成易于学生完成并感兴趣的小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学习小任务,从而完成总教学目标。(3)精心设计教学任务。教师设计教学任务不仅要用心,更要精心,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二是教学任务设计要区分重、难点知识,根据前后知识的关联程度,将重、难点知识分散到具体任务中去。三是教学任务设计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4)任务设计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因为单打独斗永远比不过团队协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不仅要考虑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关注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5)及时总结。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一要向学生讲清楚分析问题的思路,二要归纳总结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后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备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有效完成类似的任务。

2.教学实施步骤

(1)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精心隐藏在任务主题中,并提出问题、布置任务,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布置任务后,不要急于讲解,可让学生在协作小组内自行讨论、分析问题,思考怎么做才能完成任务,以及协作小组内的分工安排。教师还可将任务进一步总结、归纳,确认协作小组内每个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3)学生上机实践。学生根据所在协作小组内的分工安排,领取自己的任务,上机动手实践。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体会、领悟和掌握知识,并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统一解决。(4)评价总结。完成任务后,学生先在协作小组内进行自评和组内互评,接着由教师进行总体评价,然后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课堂知识点进行回顾总结,让操作中有疏漏的学生和接受能力欠佳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回顾总结跟上教学进度,全面掌握知识点。(5)优化提升。学生根据协作组内互评结果和教师总评结果,优化任务作品,提升任务作品,从而强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教学实例设计

任务设计是任务驱动法的关键,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部分章节内容所设计的教学案例进行说明(教学对象为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的学生)。

教学以Word 2010软件为载体,选取“Word 2010的创建和编辑”“格式化Word 2010文档”“Word 2010的图文混排”三部分内容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以制作“最美逆行者”Word文档为任务,布置设计和制作Word文档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设计、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来完成任务。这能增强学生的防控责任感,强化其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任务二以格式化“最美教师”电子小报为任务,布置设计和制作电子小报的任务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设计、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来完成任务。这能增强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培养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任务三以制作“龟兔赛跑”故事绘本为任务,布置设计和制作绘本的任务,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设计、资料搜集、小组协作来完成任务。这能增强学生对幼儿的关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强化其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

以上所列举的案例,只是笔者在教学任务设计中所使用的例子。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教学任务设计还需要逐步与实际工作岗位相匹配,进而真正达到高职教育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完美衔接。

四、任务驱动法在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是教师要明白任务驱动法并不是唯一的最优教学方法,要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使其达到“1+1>2”的效果。二是教师要明白任务驱动法并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性较强而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强行使用任务驱动法,并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三是教师使用任务驱动法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计算机类的学科有着普遍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求异性等特点。因此,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完成任务的不同情况,采用与之相应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肇杰.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教育与职业,2008(11).

[3]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2(05).

[4]王晓玲,单贵,贾建国.谈“任务驱动法”及其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08(05).

[5]赵颖.任务驱动法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8).

[6]王昊欣,姜学东.计算机教学中任务驱动法的运用分析[J].电子世界,2017(11).

作者:彭茜

上一篇:学生技能竞赛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