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

2022-07-03

【摘要】国外最早出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方法的应用给音乐教学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价值。学前教育中音乐课程教学作为重要一部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在课程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其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增加音乐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 篇1:

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培养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高中音乐教学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中音乐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革新音乐教育,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本文将着重探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创意思维培养,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学;创意思维;培养

近年來,教育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使得高中音乐教学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不少音乐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创意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推动高中生朝向良好、积极的方向前进,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过程中促进个性的发展。

1.我国高中音乐教学的现状

(1)教学理论过于单调

现阶段,我国高中音乐教学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例如,音乐教学理论过于单调,致使课堂氛围生硬、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降低了高中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高中音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仍然使用着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十分单一,课堂效率和课堂质量不高,无法为学生营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致使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没有被全面调动起来,严重阻碍了高中音乐教学活动的创新。并且,我国高中音乐教学还没有脱离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确立,导致教学活动中“满堂灌”的现象十分常见,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互动,从而不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造成音乐教学只是一门普通的理论课程,无法发挥出音乐教学的价值,继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校不够重视音乐教学的创意培养

目前,我国多数高中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高中音乐教学不够重视,特别是一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虽然设立了音乐课程,但是音乐教学的实用性不强,没有完善的系统化教学,导致教学模式与教学观念仍停留在过去,没有及时优化高中音乐教学,使得高中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不高。另外,不少学校的音乐教师专业水平不够高,无法提升音乐教学的先进性和专业性,致使高中音乐教学的形式化严重,难以实现音乐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高中音乐教学逐渐陷入困境之中,无法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造成我国高中音乐教育水平的大幅度下降,不利于推动高中音乐教育的长远发展。

(3)高中音乐教学内容较为单一

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的问题,对于教学素材的应用不够全面,致使音乐课堂教学的氛围过于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实现高中音乐教学创意思维的培养。相较于其他学科而言,音乐课较为灵活,教师可以使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例如开展音乐欣赏活动、演唱比赛等,这些都能够丰富高中音乐教学的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找到学习音乐的灵感,使学生可以更加主动地去进行音乐学习。但目前,不少高中存在不重视音乐教学的情况,导致高中音乐教学的内容、形式、理念等无法得到创新,学生在理解一些音乐理论时较为困难,不能有效激发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造成高中生音乐素养不高的问题。

2.高中音乐教学中创意思维的价值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于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根据《音乐课程标准》文件中的:“高中音乐教学要有更加全面的指导”,推动高中音乐教育朝向全新的方向发展是时代趋势,因此,要重视高中音乐教学的必要性,不断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从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高中生的个性发展,使得高中生可以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同时,高中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由于高中时期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心理和身体都有着较大的变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进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要注重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不断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享受教学活动,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长远发展。

3.高中音乐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

(1)丰富高中音乐教材

要想保证高中音乐教学的效果,就要及时优化、丰富高中音乐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首先,学校要认识到高中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不断优化高中音乐教材的内容,制定出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可以掌握充足的音乐知识,继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对此,学校管理部门及教师要认真分析目前音乐教学的情况,组织专业教师来开发教材内容,选择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价值观的音乐教学素材,避免高中音乐教学内容水平不高的问题。同时,还要遵循教材开发的标准,充分考虑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下,适当增加一些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

例如,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当下流行的音乐歌曲,将学生喜爱的歌曲作为教学素材,让学生能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进而实现高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对古典、流行等音乐类型的感受,逐渐转变学生对音乐文化的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继而增强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中。

(2)运用多样化的音乐教育模式

在进行高中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音乐教学观念,及时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积极、良好的教学气氛,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高中音乐教学形式的创新。并且,要创新高中音乐教学的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整合音樂教学的资源,拓展高中生的视野,加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音乐教学,为学生展示一些视频、音乐及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发散自身的思维,然后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对于学生歌唱技巧及音色训练等方面的教学,可以利用电脑软件来辅助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可以享受积极、良好的教学活动,继而放松身心,实现自身音乐素养和文化修养的双重提升。

例如,高中音乐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美、理解美、享受美,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为学生建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高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利用舞蹈、美术、文学等形式来进行整合,创设出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促使更多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了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求,制定出符合高中生实际学习情况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音乐教学的质量。同时,高中音乐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及时做好辅助工作,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音乐知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可以主动地去探索音乐知识,继而提升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融入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案例,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形象化,通过教学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可以更加容易地去理解音乐理论,打破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局限,实现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提升。

(4)重视教学实践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对于高中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培养创意思维,还要重视高中音乐教学实践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由于音乐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如果忽略了实践教学的开展,就会导致高中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差,继而无法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最终无法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对实践教学和多元化教学评价的探究,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促使高中音乐教学的理论可以和实践相融合,以此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同时,实践教学还可以起到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作,不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有助于促进学生未来的良好发展。另外,教师要对学生展开多元化的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高中音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各个层面来展开综合性的评价,包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合作意识及演唱细节等,给予表现优异的学生一定的赞扬,同时也要鼓励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为他们提出适当、合理的建议,帮助他们提升学习音乐的自信心,进而打消对音乐学习的负面情绪。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等学习形式,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营造出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到高中音乐教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提高音乐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推动高中音乐教学的长远发展。

4.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优化高中音乐教学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现阶段,高中音乐教学存在不重视创意思维培养的问题,致使高中音乐教学的整体质量不高,无法真正实现高中音乐教学的创新。因此,音乐教师要加强对高中音乐教学的探索,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佟贺.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徐耘春.视觉艺术教育的新动向:数字时代背景下的中学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3]张莉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D].苏州大学,2016.

作者:张筱璐

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 篇2: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的运用思考

【摘要】国外最早出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该方法的应用给音乐教学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价值。学前教育中音乐课程教学作为重要一部分,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音乐教学能力。在课程教育改革全面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传统音乐课程教学模式已经很难满足其教学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重视其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而增加音乐教学质量。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不足,发挥该方法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未来教学能力的培养作用。本文主要分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征与价值、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并提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方式,为此增强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水平。

【关键词】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学前教育  音乐课程  运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特征与价值

(一)特性

国际音乐教育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强化音乐教育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理念,目前被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音乐教育课堂中。奥尔夫认为教师在培养学生或者开展音乐课程教学活动时,应该将音乐原特性体现出来,运用即兴创作、歌曲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潜力进行全面开发,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学习自信,增强学生社会交际能力。在音乐学习和歌唱的过程中,也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十分自然的体现。在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可以让语言、律动等教学内容独立成为一种体系,教师在该方法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很多图谱,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二)价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方法也在国内经过30多年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不断受到更多教育前辈的推行。学校和相关音乐学院都在积极挖掘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开展工作的对策,而且其研究工作在音乐专业教学方面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效。在学前音乐课程教学中,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优化教师传统教学理念、方法。新时期背景下,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该方法对于学前音乐教育音乐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教学法可以增强课程教学质量,还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由于学前教育属于幼儿启蒙教育,因此,该教育对儿童未来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的运用问题

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其依然存在传统观念落后的问题,而且教学中忽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使用。在课程教学方面,部分教师对创新性音乐教学法的使用意识不足,还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的问题。加上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师存在比较传统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所以在课程教学讲解和内容安排方面,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学生音乐学习的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率较少。在选择音乐教材的过程中,部分学校以艺术院校音乐模式为借鉴标准,详细划分学科教育内容。并在目标设置方面注重学生技能、技巧培养。由于部分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对教材知识的有效更新和优化,进而在教学中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也未能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加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进而给其课堂教学发展造成一定影响。部分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在探究创新性音乐课程教学方法中存在不足,未能了解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也并未引入更多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有关的创新性教学法,导致学生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学习中的效果不理想。音乐教育课程开展中,未能加强乐理和视唱课程教学的应用,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挖掘和应用力度不足。在培养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素养中,所采用的方法比较单一,通常运用唱歌等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将任课教师教学的功能发挥出来,还会导致学生在知识学习和接收等方面处于被动状态,造成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主动性受到影响。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中,其音乐课程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特点,加强乐理和视唱课程教学的应用,对该音乐教学法的应用停留在表面化,未能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和意义。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缺乏丰富的文化基础,所以难以适应教师单一化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主动性下降,甚至对传统音乐课堂教学法失去兴趣。另外,如果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应用存在不足,则不利于将学生对音乐创作的兴趣激发出来,也会使其教学面临很多问题,降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与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结合育人中,依然存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形式单一等问题。部分学校对音乐教学存在误区,认为音乐课程教学比较单纯,所以教师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使用中,更加注重学生节奏、乐理准确性,未能结合该音乐教学法的本质内涵,给予学生更多创作和突出学习潜力的机会。部分教师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的认知程度有限,进而在该音乐教学法的使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学前教育音乐课程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使用效果不佳。

三、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运用策略

(一)合理应用音乐技巧与教学理论

在有效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增强学生音乐技巧培养力度,引导学生在该教学法学习中体会音乐情感,为学生的音乐学习和掌握音樂律动提供帮助。例如,教师在呼吸技巧教学中,可以结合该音乐教学法组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教学活动,运用游戏活动锻炼专业学生呼吸方式,使学生在良好的情境教学环境中感受自由呼吸感觉,掌握如何吐气和深呼吸等,提高学生呼吸技巧。在音乐课程教学的敛声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学生熟悉身边和周围的事物,然后掌握发声技巧。为合理应用该音乐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需要重视学生音乐认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正确欣赏音乐作品,进而为学生将来使用该音乐教学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教师在该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可以结合相关教学理论优化和完善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结构,在课程教学中,将音乐综合性和原本性格特征体现出来。比如,教师在声乐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先充分了解学生职业特征,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首先接受乐理知识,根据语言和节奏的学习,提升音乐课程学习能力和效果。在音符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运用图案表示音符的方式,令音符和图案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认知。

(二)加强乐理与视唱课程教学应用

为培养学前教育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能力,教师应该结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做好乐理和视唱课程教学的应用。该音乐教学法在应用中重视学生课程参与,所以在应用期间必须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通过教师鼓励、引导等形式,使学生可以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中,通过活动感受音乐魅力,使学生对音乐知识点的了解更加深刻。在乐理与视唱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其节拍和节奏属于重要音乐元素的特征,对传统枯燥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进而让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状态,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效果。在奥尔夫教学法的实际运用中,教师可以综合考虑和分析学生的音乐能力、学情,并运用该方法将学生学习音乐的潜力和能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点理解能力。在该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可以根据语言节奏和乐理知识,增强学生在儿童、诗歌等歌曲编配中融入语言节奏的意识,让学生更好地对儿歌进行创作和改变。教师需要组织丰富多样的主题教学活动,通过活动突出语言结构特征,并运用多样化的手法带领学生体会各种音乐节奏。总之,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组织游戏活动或者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创新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

在培养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创新型人才中,学校和教师需要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为出发点,综合研究音乐课程教学内容,并按照学生职业特点,激发学生运用该方法进行创作的创造力。在创新应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并合理改革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实际运用方式。该教学法中包含实践、创造、原本三种特征,教师需要结合音乐本身的特征,将动作、音乐、语言之间结合起来,创建成完善的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在将来的教育教学中,其幼儿教师需要拥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在音乐课程讲授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职业修养、艺术教学能力的培育。特别是在该音乐教学法的应用中,要融入美术和舞蹈等艺术,要求学生结合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课程内容进行学习。

四、结语

音乐课程教学中,音乐技巧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点内容,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会带来很大影响。在奥尔夫音樂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可以合理应用音乐技巧与教学理论、加强乐理和与视唱课程教学应用,并及时改革和创新现有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运用方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一琴.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20(8):128-129.

[2]梁琼.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高职学前音乐教学法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8):254-255.

[3]王漫青.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中的应用实践[J].福建茶叶,2019,41(8):164.

[4]李飞飞.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学前专业学生的价值浅探[J].艺术研究,2017(1):198-199.

[5]陈昊婷.奥尔夫音乐教学进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的必要性——以新联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0):37-38.

作者:张钰岚 黄文婷

创新思维下音乐教学论文 篇3:

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对策研究

[摘要]众所周知,学校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镇。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共识,因此,在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大力开展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与研究,无疑是从根本上夯实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基础之举动。在多元文化已成为时代潮流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首先应围绕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原则三个维度全面展开并深入推进。

[关键词]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理念;目标;原则

一、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理念

(一)确立学生的民族音乐教学主体意识

在我国教育界,有关教学主体的认识一直存在着不少分歧。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居于主导和支配地位。而现代的教师教学观则秉承“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念,将学生视为音乐教学的主体。我们认为,在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传统意义上作为教学的受众和客体的学生,其个体主观意识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他们在选择听何种音乐,参加何处的音乐活动,以及用何种方式来学习音乐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自主权。基于此,我们在实施民族音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因势利导,培养和发展学生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主体意识,从而促成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民族音乐教学的目标可以细分为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和素养目标三大阶段性目标,因此,从加强民族音乐教学主体意识的层面来说,我们也应该相应地将学生在音乐教学当中的意识参与、行为参与和综合参与落到实处,从而确保培养民族精神这一总体目标得以最终实现。

事实上,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意识参与、行为参与和综合参与既是三大阶段性目标(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能力和素养目标)的一般要求,也与学生在不同学龄阶段主体意识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就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而论,民族音乐文化认知目标是所有学龄阶段都共有的最低目标,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意识参与来实现。表现在《音乐课程标准》中,无论是哪个学龄阶段的学生,在其演唱、演奏和表演等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意识参与来实现的。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重视我国的民族音乐传统,自觉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获得知识与信息的途径也随之增多,行为参与到民族音乐教学过程的能力也会随之加强,他们在感知民族音乐魅力的过程中所积聚起来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也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行动参与的动力,并且能够以自觉、主动且富于情感的方式来积极参与演唱、演奏及创造民族音乐的实践。一旦教师适时地激发出了学生对于民族音乐重要性的认识,并且通过他们的音乐实践不断强化这种意识的话,那么,假以时日,深受民族音乐教育熏陶的学生就会具备良好的欣赏习惯与能力,从而以综合参与的形式投身到民族音乐继承与传播的行列中来。

板俊荣在其主编的《音乐教学论》中列举了两位教师设计的《东北好》一课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民族音乐教学主体定位的差别所带来的两种教学目标的差别:

“甲教师从教师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充分感受东北音乐的风格特点,并通过听唱、自学等形式学习《东北好》,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东北音乐的兴趣。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有创造性地参与实践活动。

3.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特点的东北音乐,根据《东北好》音调创编《沈阳好》,提高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乙教师从学生出发制定的教学目标:

1.感受东北音乐热情奔放、活泼风趣、热烈红火等风格特点,并有进一步了解东北音乐的愿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聆听和演唱歌曲《东北好》,表达出歌曲热烈欢快的情绪。探索、体验不同风格的东北音乐,根据《东北好》创编《沈阳好》,体会创编成功的快乐。(过程与方法目标)

3.能清晰正确地演唱歌曲,并能边拍节奏或边扭秧歌边唱歌曲。在浓郁的音乐情境中知道东北的地理位置、语言特点、风土人情及东北二人转、东北秧歌等知识。(知识与技巧目标)

第一种设计目标笼统、宏大,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是教师想使学生充分感受,是教师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想引导学生探索、体验与创编,充分体现了传授者的良好愿望与主观想象,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期盼,但这一目标的后期效果则不在考虑之内。

第二种设计目标明确、清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设置了学生在45分钟的教学中能够达到的短期学习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具体目标,也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做了铺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兴趣与情感主线在与知识技能这条暗线紧紧缠绕交织呈现的时候,价值观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1]

由此可见,虽然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已然证明,学生是民族音乐教学的主体,但是,身为民族音乐教学主体的学生,其参与民族音乐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增长,都离不开一线音乐教师的艰苦努力。

(二)继承融合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以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来面对人类音乐文化的优秀成果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这一点,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早已为我们做出了理论指引:

“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从此时此地的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原料创造作品时候的借鉴。有这个借鉴和没有这个借鉴是不同的,这里有文野之分,粗细之分,高低之分,快慢之分。所以我们决不可拒绝继承和借鉴古人和外国人,哪怕是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东西。但是继承和借鉴决不可以变成替代自己的创造,这是决不能替代的。”

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推崇和弘扬,并非要泥古不变,抱残守缺,而要在继承传统民族音乐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使我们当下的民族音乐教学在延续既往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又鲜活地再现今天的现实生活。

因此,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弘扬民族音乐教学,并非是僵守狭隘民族主义的信条,并非是对外国音乐教学模式,尤其是现有的欧美音乐教学模式加以全盘否定和抵制,而应当根据中国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适时地借鉴和吸收其成功经验,使之为我所用,并力求将其民族化。

同样,大汉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利于我们对于少数民族优秀音乐文化成果的吸收与借鉴。正如《爱我中华》歌中所唱的那样:“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音乐发展的历史表明,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对于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许多在新中国建立后创作的音乐作品,如《瑶族舞曲》、《丰收锣鼓》、《长城随想曲》、《黄土情》、《西域驼铃》等优秀曲目,往往都是融汇了各民族音乐传统的精华后创作出来的结果,最终以更具时代感的民族音乐语言,更为广泛的视域再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和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

(三)吸纳现代民族音乐精华

民族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豪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之根。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深厚文化积淀孕育了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卓越的聪明才智,他们各自用歌声传达出丰富多样的内心情感,表现手段迥异,韵味独特。在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中,不同的音乐形式展现出了不同的民族风范,因此理应被纳入到民族音乐教学的范围之列。

对此,《音乐课程标准》予以了明文规定:“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近现代和当代社会生活的优秀中国音乐作品,也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内容。”

由此可见,在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我们对于民族音乐的弘扬,不应该拘泥于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部分,对于那些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优秀民族音乐曲目,同样应该加以大力推广。例如,由乔羽作词,徐沛东谱曲的优秀歌曲《爱我中华》原本是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会歌,1994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将其定为永久的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会歌。“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族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歌词激情洋溢,曲调热烈欢快,传达出56个民族在20世纪90年代最强烈的心声——爱我中华!歌曲融汇了广西、云南等地多个少数民族的音调,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这种极富时代感的音乐语言堪称民族音乐曲目中的翘楚。

我国民族音乐作为中华民族母语文化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方式更为直接地表现了民族思想情感和民族精神。就其在音乐教育当中的地位而言,对于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理应摆在首屈一指的位置,然而在现实中的情况却往往相反。许多大学里的西洋乐团(如交响乐团、管乐团、合唱团等)得到校方在政策和资金上更多的关注与支持。一些学习西洋乐器演奏的学生不仅享受着招生政策方面的优遇,在一些校内和面向社会的演出活动也得到了更多表现的机会。而那些热爱民族音乐、具有民族乐器演奏技能的学生则渐渐沦为校园文化中的弱势群体,能够参与组织、排练和演出的机会极少。长此以往,这种现实上的冷遇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他们潜心修习和弘扬民族音乐的信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待西洋音乐文化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厚此薄彼现象,也对于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产生了极为严重的“马太效应”:对西洋音乐关注的程度和相关成果的社会美誉度越高,研究和修习者越受重视,受众就会越广;相形之下,民族音乐愈受冷落,就愈发为研究和修习者所忽略与摒弃,群众基础就会日趋薄弱,弘扬民族音乐的任务就会愈发艰巨。因此,从传道授受的角度来说,肩负培养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的各级各类音乐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音乐院校,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有根本性的改变,切实把弘扬民族音乐的举措落到实处。

以民族器乐为例。民族器乐文化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琴更是被人们视为诸多绚烂的民族器乐文化中的瑰宝,我国的古琴音乐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作为这样一种有着悠久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我们在从事相关教学实践时,应该将其本身的弹奏技法同其包蕴丰富的文化内涵相结合。吴钊先生在谈到古琴的演奏技法时曾经提出如下原则:

“(一)琴器以九德为贵。(二)琴弦以丝弦为尚。(三)坐姿端庄,目视左侧,头不乱动。(四)手势要合乎规范,譬如右中指要鹤立鸡群;拨刺如游鱼摆尾等等。(五)运指以简静有力为贵。右指要弹欲断弦,左指要按欲入木,但贵在用力不觉。(六)妙在吟猱。吟猱要有法度,有圆有方,既能变化,又有各派的特点。(七) 旋律繁简适宜,以简为尚。(八)速度以中庸为宜,有快有慢,富于变化。(九)虚实结合,变化合度。(十)以静为美。”

然而,如果将吴钊先生提出的这些演奏原则作一深入分析的话,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些演奏原则的背后,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对于虚实、中和、含蓄、韵味等审美理想的推崇,而且几乎涵盖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全部精华,无论是《周易》,还是儒、道、释思想中的阴阳,中庸、大音希声、禅悟等等,无不毕集于此。因此,我们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讲,即是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接续。音乐学家黄翔鹏曾经指出:“传统是一个发展的范畴,不能在凝固状态中延续生命。我们现代人有古人所无的条件,可以变自流的保存为自觉的保存,为了更好地发展而做好保存工作”。 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弘扬,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讲,为的是要与时俱进地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

二、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确保教学双方能够按照预先设定好的方向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使教学结果的最终评估达到相应的标准,人们常常会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就做出相应的规划,以对教学的过程予以掌控,是为教学目标的设定。

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而言,教学目标的设定俨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教学目标决定着音乐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影响着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评价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基础教育领域,作为注重文化素养培养的学科,音乐课程有着鲜明而特殊的教学目标。音乐课程充满人文性、情感性的目标,激励着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心理活动和审美倾向,使之转化为实现自我的心理需要。为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便显出较强的综合性、灵活性和探究性。音乐课程突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注重过程与体验的学科目标,使得教学评价强调导向性、整体性和过程性,使音乐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测量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和突出的学科特征。”[2]

既然音乐教学的目标如此重要,那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们又如何来设定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目标呢?我们曾对多元文化与民族 音乐教学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正确地处理好倡导音乐发展的多元化、国际化同彰显音乐教育的民族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且在全面考量、慎重取舍的基础上,我们方能为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制定出顺应国际音乐教育发展趋势,又合乎中国国情与当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来。

具体来说,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价值目标、情感目标和传承目标三个层面。

(一)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目标

在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这一目标往往被称为音乐教育的人文目标,虽然其具体表述各有千秋:

“3.雅克·达尔克洛兹教学法关于目标的表述

让学生把对身体的音乐感转换为音乐表现(歌唱、器乐)或音乐知识(视唱、节奏和即兴),并通过动作发展表现音乐。

4.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过歌唱,使学生有机会成为有音乐素养的人,能够有意识地根据乐谱想象到其音乐的音响或听着音响去想象乐谱;能够了解和热爱世界的和本民族的音乐遗产和伟大的音乐艺术。

5.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表述

所有的学生都应该通过音乐以多种方式表现自我,不论是独立完成还是以乐队或合唱队的形式。音乐实践和所获得的经验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

6.综合音乐感音乐教育体系教学目标的表述

通过不同的声响和音乐的声源去探索、发现和体验音乐,使学生对所有风格、时期和文化背景的音乐及音乐知识获得理解;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们成为作曲家、欣赏家和表演家。”[3]

与之相较,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存在着对音乐课程价值与目标的偏颇理解,从而使音乐教育存在滑入非艺术化的危险。

为摆脱这一认识上的误区,我们在制定民族音乐教学的价值目标时,必须真正做到以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兴趣的培养,贯彻“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 (以下简称为《音乐课程标准》)中对音乐课程的审美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在多元文化的趋势以迅猛之势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学所选用的材料或是介质是否具有美感,能否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并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学的效果,也是关系到“以美育人”教育思想能否落到实处的重要标准。

在我国现行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价值目标又可以细分为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两类。其中民族音乐教学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为:“通过训练学生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学生音乐的欣赏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其在真善美的艺术世界里感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而素养目标则主要体现为,“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音乐艺术的习惯”。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目标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作为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音乐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为审美体验价值。音乐的审美体验价值表现有多样,其中,“最基本、最直观的美就是形态美。音乐形态美是由音乐中的各种表现因素构成的音响动态结构。音乐旋律的千姿百态、和声的丰富多彩、节奏的各种律动、音色的变化无穷以及把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的均衡、匀称、和谐、对比、变化和统一的自然美,给人听觉审美需要以满足,使人在体验这种审美形态时,获得更充分的审美愉悦。除此之外,音乐更深层次的美则体现在作曲家寄托于形态美中的各种情思。它包括:可使世界相互沟通的、有着无比丰富的内涵的音乐情态美;内蕴于音乐形态深层可使人获得精神超越、灵魂净化的意境、意韵、意味的意态美;还有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时代与文化群体或个体的丰富多彩而具有典型特征和独创性的风格美。”[4]

《音乐课程标准》中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情感目标主要表现为普遍性情感和特殊性情感两种:

其中普遍性情感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上,具体来说,“音乐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更到潜移默化的感集和熏陶,建立且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而特殊性情感主要表现在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方面,即“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增强集体主义精神。”

(三)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标

《音乐课程标准》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的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各学段目标两类。其中,《音乐课程标准》的总目标被设定为: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

结合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现状与《音乐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我们从当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看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就其实质而论,在于优秀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换言之,我国中小学民族音乐的传承目标在于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实践,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传承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熏陶的每一位学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必须从细节入手,将这一宏大的传承目标进行细化。譬如,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目标,从认知的层面上讲,主要表现为:“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

倘若我们原封不动地以此来作为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指南,则往往会因其过大而失去实际操作的意义和价值。例如,以下教学目标的设计就是一个失败的例子:

“《如今家乡山连山》的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聆听、学唱爱家乡、爱祖国的歌,激发少年儿童对家乡山村的热爱,从而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启发、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参与体验音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并用欢快热烈的情绪准确演唱、表现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

3.感受顿音记号在歌曲中的应用,准确演唱二声部。

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目标设计比比皆是,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许多教师都觉得这样的目标设计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因为教师的意图就是想通过这样的歌曲的学习达到让学生喜欢家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的目的。但是可能我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课堂教学目标是仅仅指这一节课的,而学生能否喜欢自己的家乡,能否热爱自己的祖国,却有一个世界观的形成过程,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每节课都是一小步,那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让学生行千里路。但别忘了,我们不能总是在每节课上都把最终目标写在教案上,而应该把‘这一步’的目标设计好,保证学生走好每一步,这样才能最终保证学生走好千里路而不至于偏出轨道。”[5]

三、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原则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自然也会深受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大趋势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确立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内容编排和教学环境的设置上,就应该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要把那些流传至今的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也要站在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必须适应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的高度,适时地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涌现出来的优秀音乐作品,以及在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过程中被引入到我国的其他各国和国外各民族的那些极具民族风格的优秀音乐作品吸纳进来,不断更新我们民族音乐教学的内容与形式,使民族音乐教学在内容选择和教学环节设置方面实现教育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结合。

(一)民族性与多元性结合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上看,那种一度被启蒙思想家们推崇备至的普世主义文明观早已被证实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世界各国文化的民族性和多元性并未也不可能被它消解。因此,经济全球化发展所带来的文化全球化现象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文化的差异性与多元性。在包容万千的世界音乐文化之林中,具有独特民族性和多元性特征的各国各民族音乐文化的长期存在与并行发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大背景下,我们在从事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一个明智而务实的做法,就是坚持民族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不断丰富学生对于多样化的民族音乐形式的感受与领悟,同时努力拓展他们理解与接收来自异域和其他民族音乐文化的视野。

(二)文化性与知识性结合

许多来自中小学音乐教学一线的事例清楚地表明,我国民族音乐教学必须坚持“文化性”与“知识性”两手同时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因为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有关民族音乐基本知识的传授是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只有在知晓并理解有关我国民族音乐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形成他们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因此,这也对我们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提了一个醒,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包括相关教具的使用和一些视频音频材料等),首先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能为他们所认识和把握。其次,我们也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将那些融汇了知识性与文化性的民族音乐教学素材作为他们认知民族音乐文化的起点,引导他们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

从普遍意义上的教育理念角度看,文化性与知识性的并重是素质教育观念的体现。从音乐教学改革的内容上看,文化性与知识性并重是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的一项新突破,而从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趋势下我国民族音乐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上看,文化性与知识性的结合则是解决现阶段民族音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一个可能和现实的突破口。

(三)传承性与开放性结合

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主要适用于我们在从事民族音乐教学实践中地方性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开发。

我们一般所说的课程资源,往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6]

笔者在此探讨民族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所使用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资源概念。我们都知道,教材是学校教育中最为主要的课程资源,但它绝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就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的实践而言,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民族音乐课长期遭受教师与学生冷落的大背景下,能够抵挡西洋音乐的冲击,就必须下大力气狠抓地方性课程资源和校本课程的建设。

传承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也同样应该成为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一线教师的实践指南。我们在从事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继承我国民族音乐传统,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艺术,同时要有开放性的教学视野,注重学习和借鉴各方资源,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通过向学生传授民族音乐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感受传统音乐文化,实现培养学生高尚思想情操和高雅审美情趣的目的。

(该论文系作者博士论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的节选)

[参 考 文 献]

[1]板俊荣.音乐教学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83-84.

[2]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出版社,2009:142.

[3]赵岩.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概论[M].西安:陕西出版社,2009:144页。

[4]朱名燕,彭志修.音乐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26.

[5]尹爱青.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74.

[6]余文森,吴刚平,刘良华.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

(责任编辑:刘申五)

作者:张黎红

上一篇:恩格斯哲学思想研究论文下一篇:经济伦理与经济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