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论文

2022-04-27

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论文 篇1:

加强宪法教育,增强制度自信

摘 要: 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宪法教育,本文探讨了如何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

关键词: 宪法教育 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宪法是加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教育的重点。制度至关重要,邓小平说过,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干坏事,制度好可以使坏人干好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优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好制度,没有使中国像西方国家那样频繁爆发经济金融危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加强宪法教育,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是本门课的重大使命。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教育

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教育学生既要防“左”,又要防“右”,在所有制方面既要防搞单一公有制的“左”的错误,又要防公有制太少“右”的错误。目前,我国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30%,明显有“右”的错误,这会带来非公有制经济中工人工资严重偏低无法带动消费的恶果;在分配方面搞单一的按劳分配是“左”的错误,按劳分配太少是“右”的错误。目前我国经济中按劳分配太少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邓小平说,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目前,要靠当中央坚决果断解决“右”的错误。

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教育

我国现行宪法中规定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基本政治制度。要教育学生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制度,否则会犯“右”的错误,使中国重新回到军阀混战一盘散沙的局面,也要教育学生中国不可能回到“文化大革命”的制度,否则会犯“左”的错误,造成动乱局面。

总之,社会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支撑。在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和激烈国际竞争中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一社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发展规律。

增强制度自信,就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有许多条,其中最重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正是在这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与现实相统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管长期的,具有普遍性;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是分阶段的,具有特殊性。正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实现了坚持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长期性与阶段性的有机统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

增强制度自信,就要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具体制度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是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体现和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坚定不移地发展人民民主,切实保证广大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

增强制度自信,就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社会主义制度是“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改革的过程是社会主义制度“变”与“不变”辩证统一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鲜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这种内在规律。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基本的方面不动摇,又对制约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的制度与体制弊端进行改革。同时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有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定型。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彻底相信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使中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但同时要向学生说明当前我国还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并说明腐败的根源和中央的反腐败决心。

作者:邓崇国

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论文 篇2:

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把握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科学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系,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

遵循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实践证明,作为党和人民97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能够有效维护国家独立自主,有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必须对其巨大的优越性,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最大优势保持足够的自信。

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丝毫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有加强自身建設、推进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的必要,恰恰相反,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而不能有丝毫的僵化保守和故步自封,要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制度建设,以更好地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彰显其巨大的优越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不断改革创新的产物,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改革完善,它的优越性,不仅在于它符合我国实际,更在于它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在于它能够不断与时俱进地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正是基于此,邓小平同志坚信:“我们的制度将一天天完善起来,它将吸收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吸收的进步因素,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可见,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内在要求不断改革创新。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基本确立起,经过制度建设和改革创新的长期探索实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已经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相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各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和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这影响和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充分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角度考虑,坚持和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及其优越性,必然要求深入激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事实上,我们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就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一步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就要切实遵循十八届三中全会描绘的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牢牢把握六个“紧紧围绕”的全面深化改革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指向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作为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题中应有之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指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必须始终牢记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不以彰显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为目标指向,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搞那种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的所谓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这一目标指向,也就规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要求。

首先,要坚持正确的改革立场。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最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有利的,应该改又能够改的坚决改,应该改而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改,该快的一定要快、不能快的则循序渐进,不应该改的则坚决守住。坚持这一立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发展,扩大我们制度的优势,就是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对由于制度安排不健全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要抓紧解决,使我们的制度安排更好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原则,更加有利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改革、清理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其次,要坚持正确的改革原则。要始终坚持以我为主,坚决反对一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的主张和图谋,绝不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我们要从我国国情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不求轰动效应,不做表面文章。

再次,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法。要以问题为导向,多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稳步推进制度改革创新,积小胜为大胜。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要坚持制度设计务实管用,着力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着力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清除妨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

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一个正確确立改革的重点并发挥其重大牵引作用问题,以便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挺进,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断取得进展,优越性更加得到彰显。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探索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获得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任务出发,把改革的重点确定为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这一重要经验不仅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了举世瞩目的巨大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总量实现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飞跃,7亿人民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党和国家生机活力不断增强,这些无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彰显巨大优越性的明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珍视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发展,不断彰显优越性。而且,现在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如市场体系不完善,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利益固化的藩篱还存在等,这表明,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最根本的,就是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在这里,我们有必要重温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深刻论断,即“如果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国家慢,还谈什么优越性?”事实上,也只有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或者说,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会有一个坚实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不坚实,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其改革发展就难以顺利推进。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而不是各自为政、分散用力;就是要使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进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从而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转自《光明日报》2018年5月31日6版)

责任编辑:李 妍

作者:邓纯东

社会主义制度生态文明论文 篇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思想探析

摘 要:习近平同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内容丰富,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特点、历史地位,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等方面,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理论指导。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5.01.0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道路、理论和社会制度,还包括生产力及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等。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1他还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有坚如磐石的精神和信仰力量,也要有支撑这种精神和信仰的物质力量”[1]18。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决于改革开放的程度,取决于制度创新的物质基础。从制度建设视角考察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我们增强制度自信的重要手段。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论述,是全党和全国人民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指导。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和特点

经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群众持之以恒的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起来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1]24。“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来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地系统地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1]27。习近平讲这段话意在说明,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全面深化改革能够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和动态的发展体系,需要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对现实问题给出现实的、可靠的、富于操作性的方案,才能更好地保障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才能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三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朝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前进,使之与中国现代化的整体进程相适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2]8。习近平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2]391,“我们要通过创新制度安排,努力克服人为因素造成的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2]97。习近平强调,在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利益方面,制度的作用更为稳定和长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2]9。这些论述清晰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第一,描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和人民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这种战略意义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保障作用。第三,加强制度建设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可靠的保障作用。用制度来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地发展自我、奉献社会的权利,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意义。第四,提出了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制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路线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活水,制度是对已经经过实践检验收到成效的党的方针政策的升华和确认。

三、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正因为制度具有强大功能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根本性保障意义,必须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2]70。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目标之一。

关于如何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习近平指出:“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2]92我们要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第一,要继续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第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深化司法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责权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通过健全反腐败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整合相关机构职能,形成从技术到内容、从日常安全到打击犯罪的互联网管理合力,确保网络正确运行和安全[2]74—85。第三,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习近平指出,“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1]85,“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来做好工作,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90。第四,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要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长期任务来抓,各级党组织和干部要带领群众一起干,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1]92—93。第五,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和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要按所有者和管理者分开和一件事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落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建立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职责的体制[2]85。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并使之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进程相适应。

四、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整体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党提出要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履职能力能够适应国家现代化总体进程的发展要求;同时,全力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进一步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要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基础。

习近平指出:“对‘三个自信’要刻骨铭心。这恰恰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好,而是要使它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故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1]22他还指出,“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坚持和完善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2]10。习近平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所以必须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1]1。他还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在总目标统领下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这是改革进程本身向前拓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改革认识的深化和系统化”,要“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以“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2]104。关于怎样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习近平指出:“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发挥、党和国家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2]29这充分说明,科学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是提高管理国家效能的决定性力量。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关系我们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我们要实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实步伐。”[3] 当前,我们按照习近平的指示精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应对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注意。第一,要进一步强化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意识,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实现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提高管理国家效能提供保障。第二,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着力提高各级干部、管理者的能力,增强广大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执行力,提高管理国家和自身事务的能力。要创造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效能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实践精神,注重实践效果。第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以上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论述中,可以全面、清晰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根本保障作用。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奋斗,特别是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已经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我们党正领导人民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致力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效,使之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需要;在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要注重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思想,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制度建设的思想智慧,是我们更好地发挥制度保障优势、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科学指南。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4.

[3]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EB/OL]. (2014-10-28)[2014-11-1]. 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0/28/ c-1113015372.htm.

责任编辑:顾榕昌

作者:李新市

上一篇:我国电力工程造价管理论文下一篇: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