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2022-04-16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连续三年成功举办,2009年首次向全世界发出“绿色宣言”,逐渐形成“绿色共识”,进而向世人倡导“绿色行动”。贵阳国家高新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跨越的后发赶超路径,也越发清晰明了。2011年,全区火炬口径实现营业总收入928.55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789.1亿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篇1:

生态文明视域下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贵州省第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推进绿色工业化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大力提高工业生产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工业化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绿色工业化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以高水平项目为载体,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这充分体现了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为新时期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现代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绿色工业化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传统的工业化是由技术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带动,建立在资源高投入的基础之上的,是粗放型或资源消耗型的,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西方国家根据传统工业化模式开发欠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工业化进程带来丰硕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枯竭等严重问题。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许多地方纷纷采取赶超式的传统工业化战略,当地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基本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以土地换资金,以空间求发展,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确实换取了GDP快速增长,却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大量未来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环境污染积重难返,生态承载力基本达到饱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绿色工业化是全面总结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深刻洞察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绿色工业化是对传统工业进行整合、协调、控制等以推动工业系统的演进,使之达到由低级工业系统向高效、循环、可持续的三级工业生态系统转化的目的,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循环可持续之路。传统的工业化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创造了无比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以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工业化则是秉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还人类以蓝天绿地碧水”的美好理想的发展方式。绿色工业化和传统工业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力求把工业生产过程纳入生态化的轨道中来,把生态环境的优化作为衡量工业发展质量的标志,综合地考虑产品从“摇篮”、“坟墓”到“再生”的全过程。其特点为:其一,工业生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由单纯追求利润目标,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相统一的绿色经济目标转变,工业生产经营由外部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向内部经济性与外部经济性相统一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其二,绿色工业化在工艺设计上十分重视废物资源化、废物产品化、废热和废气能源化,形成多层次闭路循环、无废物、无污染的工业体系;其三,绿色工业化要求把生态文明纳入工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要素之中,重视研究工業的环境对策,并将现代工业的生产和管理转换到严格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办事的轨道上来,按照生态文明的宗旨来规划、组织、管理工业区的生产和生活;其四,绿色工业化是一种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工业生产模式。

二、绿色工业化是新时期“两欠”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两欠”地区的贵州面临着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两大艰巨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为我们新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面对“两欠”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采取何种路径来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可持续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对于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省份而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仍然处于工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我省现代化指数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一。面对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现状,加快推进工业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始终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如果没有工业的充分发展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贵州经济就不可能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贵州经济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就难以缩小,贵州经济在全国的落后地位也无法改变。同时,我省自然资源丰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依据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产业,进而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事实却并非如此,与东部相比贵州经济发展还相当缓慢。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寻找一条既能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优良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我省在工业化进程中绝不能再“走老路、走弯路”,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构建起适合“两欠”地区发展实际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优的绿色工业化发展模式。选择绿色工业化道路,是当前贵州工业化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工业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大力推进绿色工业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省

为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必须从建立绿色考核体系、培育绿色企业文化、构建循环产业集群、完善绿色保障机制等方面突破,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建立绿色考核体系

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正确的政绩观,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绿色工业化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任用制度,把对干部的基本考察和政绩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通过制定相关的污染治理、环境税收、生态补偿、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制度等环境经济管理政策,努力探索和建立符合“两欠”地区发展实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加快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绿色文化是企业未来生存和提高竞争力的关键。随着环境问题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消费者已逐步进入追求生活品质的阶段,随着绿色消费的兴起,企业传统的生产和营销方式受到了挑战,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采用绿色企业管理策略,把建立绿色企业,建设生态文明作为提升企业文化内涵、创新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面对当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较大压力和严峻挑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增强社会责任,企业目标从单一追

求利润最大化,向追求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的方向转变,做到生产发展与资源节约统筹兼顾、生产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生产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赢,积极树立“绿色企业”的良好形象,打造良好的品牌经济。企业的竞争模式应从单一的市场竞争模式向市场竞争与生态竞争的双重竞争模式转变。将企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联系在一起,使企业在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同时取得经济价值的增值,拥有绿色竞争力的企业会因为具有独特竞争力而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使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全面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构建循环产业集群

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一个最主要原因就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呈现出“小,散,全”的特征,产业组织效率低下,没有形成高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组织结构,没有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和集聚经济优势,也没有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网络,不能担负起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双重任务。因此,寻找一个既能促进经济高速增长,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又能保护资源生态环境,产生优良的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是重中之重。构建循环产业集群组织模式,则能够有效地破解这一难题。循环产业集群模式是将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结合起来,形成两者优势互补的有机统一体。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产业集群以“零排放”为思路,所有投入都尽量能够在最终产品中用掉,或者转化为其他产业或流程的投入,大大降低副产品处理成本,具备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可助推“两欠”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模拟自然生态系统,以适于环境容量的规模组织生产,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消除生态和环境的污染,具备显著的资源效率和生态效益,可实现“两欠”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循环产业集群能不断提高“两欠”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为人类创造一个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具备良好的社会效益,可促进“两欠”地区的和谐发展。循环产业集群是“两欠”地区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最佳产业组织模式,必将成为“两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增长极”。

四是完善绿色保障机制

在工业生产内部推行绿色生产,可能会产生外部正效益,而企业却无法从中获取任何好处,从而使企业失去绿色生产的动力。为此,政府要合理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建立健全发展绿色产业的制度保障体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财政、税收、信贷、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经济活动的绿色化,防止和解决污染问题,推进绿色产业的发展。如减免绿色产品的税收、开征污染税,按比例征收排污费,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变资源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政府对企业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的行为,如开展环境领域的研究与开发,废弃物再利用,投资于污染的设备和设施或针对企业废物排放量的减少等,以税收减免的间接方式给予一种正面的税收鼓励,或以货币的直接方式给予财政援助。设立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投入,增加对绿色产业的信贷规模,给予利率优惠,支持绿色环保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为其筹措资金创造各种便利。

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绿色工业化,建设生态文明为贵州带来了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生态立省战略,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全力突破“两欠”困境。进一步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治理同举,遵循自然规律,形成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山水共融、生态共享、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体系,努力实现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快速发展和可持续和谐发展,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

责任编辑:郭渐翔

作者:蔡绍洪 和思月

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篇2:

贵阳高新区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经济社会跨越迈步绿色发展前沿

生态文明贵阳会议连续三年成功举办,2009年首次向全世界发出“绿色宣言”,逐渐形成“绿色共识”,进而向世人倡导“绿色行动”。贵阳国家高新区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绿色跨越的后发赶超路径,也越发清晰明了。2011年,全区火炬口径实现营业总收入928.55亿元,工业总产值完成789.1亿元。今年上半年,贵阳国家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3%;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89.4%;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54.3%。在践行生态文明行动中,逐渐实现了绿色转身。

建设生态科技新城打造绿色发展高地

在贵阳国家高新区金阳科技产业园区内,既看不到林立的烟囱,也听不到机器的轰鸣,行走在现代化标准厂房之间的道路上,让人觉得是在生活小区内漫步。

“建设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是贵阳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战略目标。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白云区委书记宗文说:“生态科技新城以‘生态’的理念颠覆传统工业城市的发展模式,打造集产业、商务、生活三位一体的‘生态城’;是对原有的‘产业园区’思维的突破;同时,以‘科技’的定位指引园区产业发展方向,打造聚集高新、高端、高智、高定位产业的‘科技城’。”

近年来,“绿色发展”逐渐成为我省、贵阳市发展的主题。2011年7月,以“通向生态文明的绿色变革—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生态文明会议在贵阳召开;去年年底,贵阳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发展必须绿色、绿色推动发展”,今年召开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再次强调“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紧密结合”的重

要性。

“贵阳国家高新区就是要紧紧抓住绿色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打造绿色发展高地,走一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后发赶超之路。”宗文说。“让每个企业成为一个景点,使每一个企业成为一个科技展示园,实现由产业园区到生态科技新城的华丽转身。”

绿色发展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发动机”,贵阳国家高新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道路上做了很多探索,如皓天光电LED蓝宝石衬底材料项目仅用6个月时间完成厂房建设,2个月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并成功试生产出亚洲最大重量单颗LED蓝宝石晶锭;中航凯阳航空发动机102试车台提前6个月点火,创造了国内试车台建设时间最短记录,相关技术指标超过俄罗斯和欧盟水平;振华年产2万吨锂离子正极材料项目仅用4个月建成投产……

“我们引进的项目,均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贵阳国家高新区招商合作局副局长肖鲁介绍,在这一标准指导下,贵阳国家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中,始终把握“高新产业”这一定位,把目光紧紧盯住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大新型行业,目标锁定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100强及省内大企业。

目前,在贵阳国家高新区引进的1?800家企业中,外资企业19家,上市公司10家,占全省上市公司的58.8%,高新技术企业30家,占全省的54%。

科技创新助推绿色崛起

在把好“绿色招商”门槛的同时,贵阳国家高新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壮大绿色产业。先后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重点支持振华新材料、皓天光电、兰亭高科、景峰药业、航宇科技等20多个技改提升项目,投产达产后预计新增产值100亿元左右。

世纪恒通是一家从事移动增值业务开发和手机信息服务的企业,在贵阳国家高新区的支持下,当年公司把目光投向了当时崭新的手机报业务上,目前已成为我省最大的手机报业务运营单位,去年通过国家双软企业认证。“省党代会期间,我们就为上百万的贵州移动用户提供新闻资讯服务。”该公司总经理杨兴荣说。

“要想创新,首先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贵阳国家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黄贵华说,目前高新区已建成了8个院士工作站,引进了张泽、孔祥复等8名院士,引进了以留美博士高潮为核心的共聚焦高分辨率显微镜研发团队等20余个创新团队。

从贵阳电子元件产业园获批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到贵阳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获批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到贵阳火炬软件园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火炬软件产业基地”,再到贵阳国家高新区跻身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一项项成果见证着贵阳国家高新区凭借科技创新。(责任编辑:胡瑜)

(来源:贵州日报)

经济社会生态文明论文 篇3: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对贵州殷切期望的重大任务。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蕴藏了丰富的特色优势资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巨大潜力。应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党的十七大以来,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对贵州而言,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发展与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意义十分重大,我们应当抢抓机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对贵州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即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重视人的生存状态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和对贵州殷切期望的重大任务。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一重要论断界定了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准则和目标,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质就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强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抓好的战略任务”。早在1988年,胡锦涛同志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时就建立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是我国贫困地区对生态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早期探索与实践。2001年,胡锦涛同志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指出:“要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2005年2月,他在视察我省时又进一步强调:“贵州资源丰富、环境优美,但总体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受到破坏而很难修复,因此,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要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和指示,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贵州生态与环境建设一以贯之的高度关切,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我们一定要不负重托,高举科学发展旗帜,扎实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加快发展与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要实现历史性跨越,就要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是指全省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省是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780元,只相当于全国的58.3%;按新的贫困标准计算,农村还有604万贫困人口,占全省农村人口的18.4%,占全国同类人口的七分之一。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但比全国平均水平晚了8年左右,是最后一个跨过1000美元的省份。因此,要实现历史性跨越,不发展不行,发展慢了也不行,必须千方百计加快发展。

科学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快将我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目标任务之一,也是重要的要求和保障,必须与实现加快发展的其他目标任务协同推进。贵州“欠发达、欠开发”的省情,蕴藏了丰富的特色优势资原、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具有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巨大潜力。应在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加快发展生态富民产业作为全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面临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机遇。近年来,中央出台了加强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退耕还林的后续政策,作出了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推进农村生活污染治理、节能减排等生态建设的安排部署。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央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采取了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重点是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这样的宏观环境,对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是事关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跨越发展的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省增强环境竞争力,实现“后来居上”的根本保证。

环境是生产力、生命力,也是核心竞争力。从全球发展的趋势看,以绿色竞争力指数为例,2008年与2006年相比,世界经济大国日本、美国分别从第14位、28位下降到第21位和39位,我国从第94位下降到第105位,排名在前10位的大多是北欧国家。这说明,生态环境在区域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时指出:“贵州山川秀丽,气候宜人,资源丰富,人民勤劳……必将后来居上,大有希望。”贵州历史上没有台风,没有沙尘暴,没有大地震,是一个生态安全的省份。从贵州长远发展来看,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瑞士、新西兰、美国的夏威夷,以及我国的海南三亚、云南丽江、福建三明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依靠生态环境取得高速发展的成功实践,为贵州提供了成功的借鉴。依托生态优势,挖掘生态产业潜力,不断增强生态综合竞争力,正是实现贵州实现“后来居上”的希望所在。

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生态基础较为脆弱。我省的生态区位重要,但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森林覆盖率总体上呈东高西低的特点,东部地区在40%以上,黔东南州为62.78%,最高的榕江县达到68%;西部的毕节地区、安顺市、黔西南自治州部分县市森林覆盖率不足30%。我省是全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等级最齐、程度最深、危害最严重的省份,喀斯特岩溶出露面积10.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1.92%,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31万平方公里,占贵州岩溶面积30%,而且还在以每年2--3%的速度扩展。

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单位在建设中未落实水土保持工程设计和施工组织工作,一些建设单位将水土保持方案只作为项目立项的通行证,一旦方案通过审批、获得开工许可后就将其束之高阁,施工中乱挖乱弃、随意占压和破坏植被的现象依然普遍。小型矿山乱开乱挖时有发生,未实行生态补偿的矿区较为普遍。

环境保护面临较大压力。我省是国家西电东送和发展煤炭重化工的基地,火电项目的投入运行将会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开始超过工业废水排放量,水污染情况仍较严重,乌江干流、支流和一些主要湖泊的水质基本呈V类或劣V类水体,远未达到功能水体标准的要求。

产业结构性问题导致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我省能源、原材料工业产值比重大,产业结构重型化,电力、高耗能及相关产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增长较大,特别是目前电力和高耗能产业相对集中的黔西北地区污染强度进一步增加。2006至2008年全省仅完成“十一五”节能总目标进度的48.05%。

传统思想意识仍影响较大。传统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方式,以及传统的工作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干部的思想,缺乏对发展生态产业的重视和推动。有的认为我省还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首要的目标是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为时尚早。有的地方在招商引资中,注重招商,缺乏选商,较少考虑对当地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难度。

体制机制性障碍较为突出。制度缺失和体制机制不合理,是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当前我省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一是林权制度改革亟待深化。林木采伐管理政策不够完善,林农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有效开展经营活动。二是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亟待完善。目前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上,而在区域的决策机制基本上还未建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管理和分工协作。三是多元化环保投入机制亟待建立。环保重点工程和重点区域工程项目资金投入不足,缺口较大,导致工程进展缓慢,部分重点流域治理工程项目还处于启动阶段,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污染治理欠账较多,现行政策难以支持企业防污治污。

贵州建设生态文明的潜在优势

气候资源得天独厚。贵帅l的气候资原孕育着旅游生态的比较优势:一是温度适宜。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cC~6℃,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是22℃~25℃,比同纬度其他地区低,适宜旅游的天数长达240天。二是湿度适中。年平均降雨量1100至1400毫米,常年相对湿度在70%以上。三是风速适度。夏季平均2—3米/秒的风速,适合人体散热,对旅游者出行和活动十分有利,使旅游舒适性大大提高。四是紫外线少。贵州的紫外线辐射属全国乃至全球最少的地区之一。五是空气清新。降雨丰富、夜雨多,大气悬浮物少。六是海拔适宜。据生理卫生实验研究表明,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是500~2000米,我省主要旅游景区的海拔在600~2000米,处于最佳位置。

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全省有野生动物资源1000余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等14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中药资源丰富,多达3940余种,优势突出,素有“黔地无闲草,夜郎多灵药”的美誉。我省土壤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富含硒、锌、锶等有益微量元素,是优质茶叶的重要产地,全省现有各种类型的茶树600余种。

山水风光神奇秀美。贵州作为世界上发育最典型、最完整、最集中、规模最大的“喀斯特地貌王国”,山水景色千姿百态,溶洞景观绚丽多彩;山、水、洞、林、石交相辉映,浑然一体。全省现有1个世界自然遗产、4个国际性生态博物馆、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级地质公园、59个省级风景名胜区。

原生态文化丰富多彩。我省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都相当丰富。17个世居少数民族蕴藏着古朴淳厚的历史传统和绚丽多姿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各民族建筑、服饰、语言、节日、习俗、饮食、婚俗、祭祀、歌舞等,加上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了多彩独特的“文化大观园”。全省有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7座古城、1.8万个民族村寨。

交通区位优势正在形成。贵广快速铁路开工建设,上海经贵阳至昆明铁路客运专线、贵阳至成都、贵阳至重庆、贵阳至南宁等快速铁路已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并已启动前期工作;厦蓉高速贵州段、沪昆高速贵州段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县县通高速”的宏大工程已经启动;六盘水机场、毕节机场、黄平机场、遵义机场及扩建贵阳龙洞堡机场的有关工作已经开展,正在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贵州正在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20年的改革探索,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成功的实践。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

“生态立省”向“环境立省”的战略转变,环境保护与治理日趋加强。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全省自然保护区已达到130个,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比1979年提高了23.5个百分点。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生态建设的重要决策,促进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一些地方和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已取得明显成效,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生态服务业蓬勃发展,2008年旅游人数已达812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53亿元。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更好地强国富民、更好地富民兴黔。从近期来看,应着重解决制约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央要求又符合贵州实际的又好又快发展之路。要使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转化成为领导干部普遍的自觉行动。能源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重点区域和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富民产业的发展加快推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进一步协调。从长远来看,要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人民群众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能源资原节约成效显著,产业布局符合生态文明的要求,生态产业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生态优势显著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努力使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的前列。

夯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以最大的力度抓好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着重对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进行监管,特别要加强对煤、磷、铝等矿产资源开发中的生态环境

保护。二是加强水污染防治。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环境,着重加强对县城以上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建立和完善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部门联动机制和重大事项会商机制。三是严格规划环保政策。强化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提高环保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重点流域、开发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建设中,要先期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

大力强化生态整治。一是加强生态修复,增强生态涵养能力。抓好我省55个县全国石漠化治理试点工作,有效治理石漠化,扎实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加快推进城区周边山体绿化和高速公路沿线山地森林植被改造;加大对大中型水库、重要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地带的生态修复力度。二是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深入推进“整脏冶乱”活动,加强城镇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和饮食业油烟污染监控管理。三是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的村寨整治应率先推进、创造经验;推广遵义“四在农家”的经验,发展生态农业示范村,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推进农村能源问题的有效解决。

努力完善生态基础设施。一是全力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为重点,加快实施重点城市和中心城镇能源改造和清洁能源建设工程,提高城镇使用清洁能源的比例,降低城镇居民的煤炭消耗量。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能源利用的改造,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力新建沼气池,减少薪材、煤炭的用量。三是鼓励发展生态建筑,发展节地、节水、节能、无污染的建筑物,积极探索各种生态型居住方式,扎实推进生态农居建设。

抓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以最大的决心抓好能源资源节约。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适度集中、合理集聚、集约高效的原则,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产业集中布局、配套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条件。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延长产业链,加强对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一是强化节能管理,挖掘节能潜力。通过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节能,推广应用节能降耗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装备,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管。二是紧密结合省情实际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势,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扶持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加快发展,使工业结构逐步“减重增轻”,切实降低全省总的能耗水平。三是促进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配置,依靠发展规模经济,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综合能耗对环境污染大、资源消耗多、技术水平低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

着力培育绿色消费模式。引导、规范生产和消费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倡导节约资原、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形成保护环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生态产品,使用资源节约型产品,全面治理“白色污染”。

寻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依托生态优势加快发展生态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绿色、高效农业。要积极探索适合区域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使我省成为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基地。一是狠抓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实现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的基础上,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茶则茶、宜药则药、宜果则果,靠7.5%的平地“饱肚子”、92.5%的山地“挣票子”。二是着重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发展的产业,选准主导产品,建设一批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高效生态农产品基地。三是大力培育重点龙头企业。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突出“扶优扶强”原则,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努力打造有贵州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装备制造业要形成发展合力。充分利用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资源消耗较少、环境污染较轻的优势,按照“靠军工科研生产提高水平,靠市场竞争壮大实力”的发展思路,以贵航集团等军工企业为龙头,对全省机械行业进行优化组合。二是资源型产业要提高发展水平。着重抓好煤化工、磷化工、铝加工、煤磷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大力延伸产业增值链和劳动就业链,有序发展利用效率高、规模效益好的能源原材料产业。三是传统优势产业要巩固提升。调整卷烟产品结构,提高中高档品种比重,使卷烟工业的整体实力和效益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从烟草大省向烟草强省的转变。进一步提升和巩固茅台酒的“国酒地位”,整合白酒生产资源,全力打造“贵州白酒”品牌,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外市场,提升贵州白酒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四是民族制药要通过资源整合和技术创新,实行农工一体,推进中药现代化产业发展步伐,重点培育和发展依托中心城市的医药产业集群。加快推出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发展潜力广阔的优势产品。

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一是抓好旅游与文化融合。充分利用我省文化资源所具有的鲜明民族特色和悠久历史渊源,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努力挖掘文化优势,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切实增强文化表现力和旅游吸引力。二是抓好软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满意在贵州”主题活动,搞好景区景点、公厕、宾馆、酒店、加油站、车站、码头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不断提升我省旅游景区的品质和形象。三是抓好产品多元化。大力开发配套的旅游商品、演艺、娱乐等配套项目,不断拓展新型旅游业,按照国际标准开发一批高水平的度假旅游区,利用冬暖夏凉的气候条件开展避暑旅游,利用地热资源开展温泉度假,使我省旅游由观光型旅游向休闲度假型旅游转变。四是抓好市场营销。发展好“注意力经济”,搞好各类旅游宣传促销活动,扩大贵州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宣传推介的针对性、实效性。

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共识,抓好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要提高各级党政领导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水平。要积极发掘和建设生态文化。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炼传统的生态文化,通过发扬茶文化、酒文化、竹文化、石文化等,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强化组织领导和科学决策。各级党委、政府应对本地生态文明建设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部门、地区之间的行动。及时出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作出部署。要在正确政绩观的引导下推进科学决策,推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决策咨询和听证制度。加强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使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贯穿于区域发展各项规划之中。

建立健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一是健全干部考核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实绩作为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将资源科学合理开发、环境建设与保护、民生的改善等纳入考核内容,并实行严格的问责制。二是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对区域生态功能重要、生态保护建设任务重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地区给予扶持和补偿。杜绝“少数人发财,多数人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出现。三是完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发挥公共财政的导向作用,制定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政策,落实资金投入。鼓励银行贷款向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倾斜,引导和激励民间资金、外来资本投入生态产业。

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立足于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以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在推进贵州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着重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以及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关系。

加强生态法治。进一步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执法主体地位,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标准、技术体系,严肃查处各种环境违法和生态破坏行为。各地应结合实际,借鉴推广贵阳市的做法,制定建设生态文明地方性法规,成立环境保护审判庭,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决不允许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

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把生态文明建设宣传作为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定宣传规划,运用广播、报纸、电视、网站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活动。要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科普知识,适时发布环境质量、环境管理、企业环境行为等信息,维护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和监督权。

作者:王富玉

上一篇:建设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下一篇:中亚地区经济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