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结构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

摘要:自哲学发生语言转向之后,对语词概念的反身性认识及语义探究成为语言哲学的首要任务。模态是语言哲学的核心,逻辑学的新进展,与语言学也密切相关。本文以汉语典型模态词的语义本体为探讨对象,通过哲学问题分析廓清并归纳各类模态词的内容实质及本体特征。分类描写基础上,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进行量化和质性描写。层次维度上,同一语义范畴内模态词的语义比较进一步揭示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属性。模态词是传达模态的主要语言手段,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对汉语模态逻辑、语用调节及对外汉语教学都有积极意义。当前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尚不系统。模态词的多义性和语义动态演化特性使得该类词特别重要,却又特别让人困惑。综述表明,当前研究主要集中探讨个别或某一语义域内模态词的句法-语义表现,多采用数理逻辑方法刻画其模态语义特征,鲜有研究将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上升到语用层面以实现模态逻辑和模态自然语言的互动互补。汉语模态系统的次级范畴以松散的方式勾连共现,各语义范畴的语义属性并不一致。同时,模态还面临信念与辩护之间的融贯、理由与认识判断之间的蕴涵、道义连贯、罗斯困惑以及预设失灵等诸多哲学难题,无法通过认识论角度分析达成一致认识。后维特根斯坦哲学和新描写主义思潮强调语言的语义描写,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是阐明模态逻辑语义进而澄明上述哲学难题的可能出路。鉴于此,本文综合采用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和规范语用学理论,基于自然语言语料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特征、语义要素、逻辑语义结构和模态源等成分展开研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聚焦汉语模态词的分类描写、分层描写和特征描写以实现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1)根据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性质,汉语模态系统包括哪些模态语义范畴?每一模态语义范畴内所包括的典型模态词又有哪些?(2)基于自然语例分析,每一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分布和语义特征是什么?(3)面对单义观和多义观的争论,我们应该如何解读汉语模态词的意义?分类描写发现,完整汉语模态系统包括五个模态语义范畴,分别为真势模态、认识模态、道义模态、动力模态和评价模态。除公认的认识模态和道义模态外,本文论证并确立了汉语中真势、动力和评价模态的语义范畴地位。这三种模态和认识、道义模态共同构成了严密的语义自然类。真势、认识和评价模态是对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道义模态兼具说话者导向和情景导向,其语义辖域处于屈折层。动力模态受主语意识节制,其语义辖域则处于词汇层。分层描写采用比较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现模态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或命题成真的主观态度或看法,其确定性程度不是“是”或者“不是”,而是体现为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统(0~1)。依据模态词的词频和三元划分框架,本文认定的典型汉语模态词包括“必然”“偶然”“可能1”“一定”“应该”“可能2”“必须”“应当”“可以”“要”“能”“会”“敢”“果然”“竟然”“幸亏”“偏偏”和“配”等共计18个。基于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本文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法和语义结构分析法,分别从语义分布、语义内容及语义结构特征等维度对典型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特征展开定性和定量研究。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真势模态语义域内,真势模态词是对基本命题真值的调节,处于补语层面。“必然”的语义指向说话者,属命题外成分,充当句子副词。其语义结构包括行为主体的判定前提条件(A),行为主体对命题为真的确定性判断(B),和命题引发的后续结果(C)等三个语义成分。其中,语义成分B是“必然”语义结构中最为核心的成分。最常见的“必然”语义结构是“A+B”(58.82%),表明依据在前而确定性判定在后的语义结构最常见。“可能”的语义中预设了说话者在说话当时并不知道命题的真值,基本命题的真值为真或为假,“可能1”的语义内涵体现为两者的强合取,即(?)。“偶然”的语义中编码有时间变元。现在和过去语境中,“偶然”的语义体现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和逻辑上可能不发生的合取;将来语境中,“偶然”的语义本体则为可能发生或可能不发生与意外的合取。第二,认识模态传达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观点或态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结构中包括证据成分或认识成分,是说话者借以形成主观认识的条件。“一定”侧重证据义,其语义中的证据成分是基于推理产生的间接证据,认识成分则是对证据的主观评估则具有私有性质。“应该”也侧重证据义,多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作用于命题真值。现在和将来语境中,“应该”暗含说话者期待,过去时语境中则隐含对命题的否定。“可能2”侧重认识成分而非证据成分,表达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推测和估计,其语义确定性非常低,隐含说话者对命题真值的否定。“可能2”的语义指向将来,不能出现在现在时和过去时语境中。第三,道义模态是说话者依据道义规则使得命题成真的观点或态度,具有施动属性。道义规则是道义模态词的核心语义成分,有客观和主观之分,产生的规范强制力介于义务性和授权性。“必须”的客观道义源多于内在主观道义源,语义色彩偏客观。“必须”多出现于未然态语境中(96%),72%的用例表达规范义或准规范义,传达说话者的企望义,具有显著规范功能,引申为祈使用法。“应当”以规范义和准规范义用法为主(75.13%),表建议或忠告语气。当说话者为施动对象时,“应当”反映说话者对命题为真的承诺。“可以”的语义结构中涉及说话者和受话者,87.10%的语例表达说话者的授权性规范其强制力趋于零;而12.90%的用例表达法律或机构对机构或个体的授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第四,动力模态关乎主语-参与者对事件成真的能力或意愿,是说话者对主语-参与者自身特性使得事件为真的可能性判断。“要”的动力模态用法包括表意愿的“想、希望”和表意志的“欲求”,传达主语对自身施加正向的力。“能”的核心语义是具备使某事成真的条件,有表能力和表意愿两种用法。表能力义时又可划分为生理能力或心智能力,具有低稳定性和非持久性。此外,“能”不能出现在完成体语境中,不与着、了、过连用。“会”表能力用法最为突出(98.11%),其核心语义是懂得怎么做或有能力做某事。“会”的物性用法(1.89%)指“能力义”是由事物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会”的共存限制分析发现,该词不具备时间指向性。“敢”主要出现在否定语境中(81.37%),其语义具有非断言性,受话者或相关行为主体在意识层面经验到风险或危险,相关行为或事件没有被执行或实现的可能性。第五,评价模态是行为主体基于预设对已知命题的主观评估。“果然”的核心语义是主体对所述命题的主观料定,表示事情的发展与预料、期待相一致,传达意料之中的语气。“果然”的关系类别有五种:解说关系(71.05%);因果关系(17.54%);承接关系(8.77%);条件关系(1.75%)和转折关系(0.88%)。“果然”的语义特征包括[+预设]、[+结果]和[+料定]。“竟然”的核心语义是反预期,表达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间的语义不兼容(66.32%)或同一事件中事态之间存在反差(33.68%),其语义特征包括[-常理]、[+结果]。“幸亏”的语义结构包括基础小句、前提小句和结果小句。其中,82.05%的语例中基础小句表原因,17.95%的基础小句表条件。其中,基础小句表原因或条件,前提小句不利,结果小句却正面的占比最大(84.62%)。但也存在前提小句有利或无法判定,结果小句不利的情况。“偏偏”的前后相邻命题间语义关系分析发现其核心语义表偏离(77.05%),此外还可表增益(占21.86%)和范围义(占1.09%)。表偏离义时,57.39%的“偏偏”语例中后续命题偏离“希望”,表遗憾语气;42.61%的语例偏离“预期”,表吃惊、惊讶语气。“配”后接“V+N”结构,依据评价标准的客观性和明晰性,表达模糊义、准规则义或推测义。词语搭配分析表明,“配”的语义色彩为中性偏积极。本文兼顾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类别、分层和特征三个维度展开汉语模态词的语义本体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和方法论意义。实践上,深化了汉语模态词的语义理解,为对外汉语教学、言语交际和汉语模态逻辑提供有益启示。理论上,通过探索模态词的语用/语义界面互动,文本论证了多维度描写对词义中弱规范性的外显作用,夯实了新描写主义的理论根基。方法论上,多层次的词义精细描写是解决语言哲学问题的有效路径。然而,模态词的语义演化和复杂语境意味着研究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待学者们通力合作,推动汉语模态逻辑更加系统与全面。

关键词: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模态语义分类;分层描写;语义特征分析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2 术语界定及研究对象

1.2.1 术语界定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问题

1.4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1 语料来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5.1 理论意义

1.5.2 实践意义

1.6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模态和模态词

2.2 模态词的语义本体地位

2.2.1 词义本质及其内容

2.2.2 模态词的语义性质

2.2.3 模态词的释义路径争论

2.3 模态逻辑史视域中模态词研究

2.3.1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模态逻辑

2.3.2 中世纪时期的模态逻辑

2.3.3 近代时期的模态逻辑

2.3.4 现当代的模态逻辑

2.4 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2.4.1 模态次级语义范畴

2.4.2 典型模态词认定

2.5 模态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

3.1.1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内容

3.1.2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

3.2.1 可能世界概念

3.2.2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内容

3.2.3 可能世界语义理论的价值与不足

3.3 规范语用学理论

3.3.1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提出

3.3.2 规范语用学理论内容

3.3.3 规范语用学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3.4 理论的综合与分析对象的确定

3.4.1 理论综合的三个维度

3.4.2 汉语模态词的本体特征与语义范畴

3.4.3 五类模态语词的本体典型性

3.5 小结

第4章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4.1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4.1.1 真势模态简评

4.1.2 信念与辩护的融贯问题

4.1.3 真势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4.2 典型真势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4.2.1 “必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2.2 “可能_1”的语义特征分析

4.2.3 “偶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4.3 层级维度真势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4.4 小结

第5章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5.1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5.1.1 认识模态、事实性和言据性

5.1.2 认识模态简评

5.1.3 理由与认识判断的蕴涵问题

5.1.4 认识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5.2 典型认识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5.2.1 “一定”的语义特征分析

5.2.2 “应该”的语义特征分析

5.2.3 “可能_2”的语义特征分析

5.3 层级维度认识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6.1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6.1.1 道义模态简评

6.1.2 道义连贯和罗斯困惑

6.1.3 道义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6.2 典型道义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6.2.1 “必须”的语义特征分析

6.2.2 “应当”的语义特征分析

6.2.3 “可以”的语义特征分析

6.3 层级维度道义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7.1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7.1.1 动力模态简评

7.1.2 动力模态词的语义不确定性

7.1.3 动力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7.2 典型动力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7.2.1 “要”的语义特征分析

7.2.2 “能”的语义特征分析

7.2.3 “会”的语义特征分析

7.2.4 “敢”的语义特征分析

7.3 层级维度动力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7.4 小结

第8章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及语义描写

8.1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

8.1.1 评价模态简评

8.1.2 预设失灵问题

8.1.3 评价模态词的本体特征归纳

8.2 典型评价模态词的语义研究

8.2.1 “果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2 “竟然”的语义特征分析

8.2.3 “幸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4 “偏偏”的语义特征分析

8.2.5 “配”的语义特征分析

8.3 层级维度评价模态词的语义比较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

9.1 主要发现

9.1.1 汉语模态词的语义范畴以及典型模态词

9.1.2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性质

9.1.3 汉语模态词语义本体的释解方式

9.2 研究贡献与启示

9.2.1 研究贡献

9.2.2 研究启示

9.3 问题与展望

9.3.1 研究不足

9.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上一篇:酒店财务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绿色施工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