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4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篇1:

“一带一路”倡议对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影响及对策

摘 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顺应了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舞台,并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通知,提出教育的重要地位,是沿线国家紧密相连的重要牵线,用互联互通方式,推动人文领域的合作、促进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高校教育作为支撑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应当随时代潮流作出相应改革,应用型高校中视觉传达专业涉及的相关行业内涵也必然发生转变。本文就“一带一路”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分析国家战略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在改革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及思考相应的教育对策。

关键词:“一带一路”;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9.087

国家的经济、物质、文化发展,得益于各领域的携头并进与相互配合,视觉传达设计作为“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一直在信息传播方面起到了重中之重的作用,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以网络为媒体的各种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革命性的视觉体验,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桥梁般的促进作用,同时作为跨越地域、时空、国家屏障的艺术,又对我国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视觉载体。在“一带一路”新时代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也面临新的改革,需要培养具有新时代内涵与技能的设计人才,不断构建中国特色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体系。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

“一带一路”是在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的简称,目的在于延续中国古代贸易之精神,与沿线国家强化合作关系,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该倡议秉承着共建的原则,以国际大通道为依托,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重点产业园区为平台,扩大合作范围,拓宽合作领域,正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世界发展潮流。正如一位英国历史学者所言:“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过去的世界,甚至塑造了当今的世界,也將塑造未来的世界”,“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影响中国的发展,将会产生世界范围的颤动。作为国家之本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如何解读“一带一路”倡议在教育领域的影响,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首要任务。

2 “一带一路”倡议对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影响

2.1 “一带一路”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机遇

视觉传达设计是以视觉调动为主要目的,进而引发消费者其他感官参与的设计,起到沟通企业—商品—消费者的作用。代理、设计、制作、发布作为广告行业中的门类,在《2016年我国广告业市场前景展望》中的收入展现出增长的势头,尤其以视觉传达设计与传播为主要内容的设计与制作增长幅度至两位数,可见视觉传达在社会发展中不容小觑的作用。“一带一路”构想在提出后,就立刻引起国际社会中热烈回应,我国将加强与“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势必会促进经济、旅游、文化等不同层面的发展,其所涉及到的设计内容也将不断丰富与特色化。“一带一路”给视觉传达专业带来的机遇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的形象设计、旅游行业中数码影像、标志、展示设计及商品贸易包装设计等行业领域中显得尤为显著。

2.2 “一带一路”的传统文化底蕴

“一带一路”的构想源于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可分为西汉开始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魏晋时期得到发展,隋唐时期达到繁荣,宋元时期处于鼎盛阶段,明清开始由盛转衰。中国传统手工艺产品丝绸、陶瓷、茶叶、铜铁器等出口数量惊人,并且一运到国外便身价倍增,尽管出口量大,但仍不能满足海外市场。在宋朝时期,除商品不断的出口,传统工艺产品的制作技艺也成为了海外国家竞相学习的对象,依赖于深厚的传统物质文化,古中国成为了西方世界口中的亚洲强国和东方大国。从物质材料层面到文化精神层面,丝绸之路都在不断地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借鉴。

当今的“一带一路”更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升级版,基于数千年的文化根基,新的时代将输出新的中国文化精神,诗书棋茶画等淡雅高远的文化气息需要依附于新时代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传递中国文化元素,将中国生活习惯、审美观念、道德修养等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示,向世界各国传播。同时也要求视觉传达设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梳理与导入。

2.3 “一带一路”的交流精神层面

创新合作是“一带一路”倡议的一条核心精神,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中国将以开放性包容性战略眼光,与周边国家进行互利互惠的合作交流,并且将不断拓宽这一模式,深入发展交通、能源以及网络等基础设施方面建设,大力发展沿线国家层面多方位立体人才、文化、信息等方面交流互信。积极推动我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综合实力影响。这无疑在强调高校人才培养方面上需由内化内销的教学模式向互动交流的开放型模式转变,就笔者认为,交流不限于各国历史文化的学习,国际院校的合作,同样也应当关注于各专业学科之间的互动交流,将各学科优势汇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建新时代人才培养方式。

2.4 “一带一路”的国际化发展视野

有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国际化发展,涵盖范围更广,除经济领域外、文化、政治、教育、建设等方面的合作也受到各国的热烈欢迎,在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局面下,深度挖掘并满足“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发展水平层次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需求,要求各领域站在国际化的高度展示中国风范,理念与行动也更具国际视野,高校理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除语言方面的学习外,民族审美之间的差异,文化背景上的间隔都是学习改革的方向,以适应不同文化下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要求。

3 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

3.1 目标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高度决定视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应着眼于在全球发挥积极作用。视觉传达专业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并且交叉融合多学科,与国际化教学对接的教学路径可规划为知识传授—素养提升—能力塑造—造就国际化人才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包括本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第二环节可以包括专业素养、科学素养和人才素养;第三环节可以包括动手执行力、创新思维力、沟通合作力。用传统“走出去”和把经验“引进来”是人才培养的两种有效方式。

3.2 融古贯今,改造课程体系

在规划教学内容时遵循确保学生牢固掌握专业知识并不断完善国际素养以及加强实操能力的原则。课程设置围绕艺术专业课、外语课、人文素养、新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规划。协调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创造机会,使他們最大限度接受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的教育教学,增加相关的中国历史文化的通识课,培养年轻一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关注度。设计训练中,设立中国文化主题相关的设计训练,使学生能够对传统元素进行现代化设计、本土元素进行国际化设计。扎根本土文化,创造特色作品,走向国际社会。

3.3 因材施教,改革教学模式

在高等教育体系下稳中求进的同时,也要积极解决教与学之间的基本关系,应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视觉传达中的“一带一路”相关教学工作,应积极应用与国际接轨的方式,有效引导学生的关切点,聘请高级学者进行交流讲座、网络互动论坛等三方模式,促进学生与国际社会的高阶学术交流。并开展相关项目实训,针对性教学。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将知识切实落到位,学到点。时刻保持先进性,更新理论研究成果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提倡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将教学过程和职业素养培训融会贯通,使每名学生的特质、禀赋、兴趣与志向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3.4 优化升级,推进国际接轨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促进经济一体化,建设开放型经济,培养一流人才。”在这一指示精神下,实践应用型视传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突出。只有在与国际接轨的教育评价体制下,才能有效培养适合新环境的全方位带动性人才,才能有效的让中国的人才应用于世界的前端。因此,在“一带一路”大方向的引导下,人才队伍的培养就必须严格按照国际化标准进行严格打造,有效建设其相关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除课程外,关键还在于教师团队的建设,需要有具有理论兼实践能力,国际视野,高强教学能力的师资力量来作为学生的引领,这些不但需要依靠教师自身力量,更需要学校提供国际化平台,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评价模式、实务经验、优秀案例,结合学校自身的条件进行吸收再创新,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以适应全球化下的人才需求。同时还可以搭建中外大学校际间艺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完善教学合作机制,开发合作项目,将学生带入到实战当中提升国际化视野与能力。

4 结语

伴随着“一带一路”国家策略的深入推行,全球一体化时代的到来,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发展正在科学、艺术与国际交流三者共同影响的背景下发生深刻的变化,既有机遇又充满挑战。高校应抓紧时代变革之浪潮,深究国家策略之影响,为国家输出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先艺.设计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72.

[2]本刊编辑部.做好发展和服务两大文章[J].当代兵团,2017,(12).

[3]周秀琼.“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8,(3).

[4]黄如.“一带一路”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研究[J].大众文艺,2018,(6).

[5]邬红波.“一带一路”战略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中英时尚设计学院为例[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

作者:韩佩妘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篇2:

跨界设计视域下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摘 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整体产业结构地深度转型,跨界设计已经成为当下艺术设计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以培养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作为高职类艺术设计学科传统专业之一的视觉传达设计,其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符合新时期发展趋势地切实要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应打破专业壁垒,引入多领域、跨专业的综合资源,对固有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以及校企合作进行改革,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设计人才。

关键词:跨界设计;高职视觉传达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0 引言

当前,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模式与整体产业结构地深度转型,中央专门制定了十三五规划的相关政策,作为四大指标之一的“创新驱动”首次出现在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在设计艺术学领域作为协同创新的“跨界创新”应时代发展孕育而出。“跨界”,词义为交叉,指的是元素构成不同、适用领域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联系,是一种全新事物演变的过程或结果。[1]跨界现象如今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各界之中,并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活态度、一种经济方式、一种文化载体。[1]而跨界设计,则是指在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设计与其他行业在形式、工艺、材料上的有效结合,[2]以获得全新的设计语汇,实现更好的设计创意;而今,跨界设计已然成为当下创意设计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并代表着一种新锐的设计态度和多元化的表现方式,让原本不相关的专业相互融合、渗透,交叉、叠加,进而表现出全新的艺术设计形态和强劲的特质。跨界设计所具有的综合性、交叉性的创新特质,恰恰吻合于当前商业发展与设计变革之间的契合关系,跨界设计的发展对于当前新型经济产业结构转型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和社会价值。

1 设计艺术学科引入跨界设计的实用价值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得艺术设计学科不断拓展出新的领域,社会分工的细化亦使得各专业领域形逐步成自己的专业边界,然而,专业界限的藩篱却让艺术设计在形式和内涵地发展上走向了单一化的局面,阻碍了其在创意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无法迎合当下社会整体发展地需求。

“跨界设计教父”安迪·沃霍尔的启蒙老师——安东尼奥曾预言:“将来会有一天,跨界艺术就是真正的艺术”,[3]而今,在国内新型商业模式影响下,大众审美趣味趋向多元化,现代企业对品牌形象的创新需求日益迫切,此外,随着一批新科技、新材料地普及应用,传统艺术设计在工艺技术、文化内涵、专业知识等方面都呈现出多元化和交叉化的现象,各专业领域的边界也变得模糊,跨界设计的引入令传统艺术设计学科的内涵得以进一步延展,并产生新的社会价值。同样,作为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对这种新的发展趋势时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适应新的发展。

2 新发展趋势下传统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职业能力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其培养目标是依据市场行业需求,培养企业一线岗位实用型人才为主。同样,作为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制定的科学依据就在于必须紧紧以培养目标为核心来展开。然而,面对跨界设计这一新的发展趋势,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已经很难跟上新的发展要求,笔者以为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 专业设置专而失全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应用型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具备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面和技术组合应用能力,但是,在当下依旧占据主导地位的传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专业人才培养范围、教学内容等方面设置相对过窄,专业方向划分过细,使得学生所学内容仅局限在平面专业领域当中,缺少多元化、多方位、多领域知识交叉地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在今后地就业中存在竞争能力同质化,能力层次单一化的现象,甚至还有不少毕业生选择转行从业。所以,这种专而失全、自筑藩篱、僵化孤立的培养模式,最终导致学生实际专业能力无法达到行业的实际需求。

2.2 教学模僵化式单一

当下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存在过于偏重纯粹操作技能培养,教学模式单一化的弊端。在项目导入式的教学中依旧以技术灌输方式为主,教学内容局限在本专业的技术领域以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加之传统课程教学往往都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地认知上趋于同质化,导致学生在问题发现、分析、归纳、设计概念扩展与表达、综合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同能力等方面都非常欠缺,而这些能力地缺失,致使学生在面对跨界设计这一发展趋势时,缺少多元学习和整合知识的能力,进而使其能力背离了新形势下的行业发展要求。

2.3 专业基础课时比例失衡、内容陈旧

专业基础课程对于整个专业教学而言,由于教学内容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十分宽泛,对学生多元化、开放式、创造性思维地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诸多高职院校片面理解了艺术设计行业职业能力的内涵,忽视了其自身的教育规律,使得许多特色鲜明的专业基础课程被大范围合并,课程学时被大量压缩,致使教学学时不足,教学内容粗浅,加之部分教师存在观点老旧的现象,轻视了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课程讲授内容陈旧、知识范围单一,缺乏将专业基础知识与多领域知识相结合地意识,导致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缺乏广泛汲取多元领域知识的能力、造型创新意识与表现能力,从而影响了其跨界设计思维的培养。

3 基于跨界设计高职视觉传达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诸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中的传统专业,近十年来在人才培养模式地设置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例如“订单式培养”“学做合一、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2+1”等,这些模式的建立对专业的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国内整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对传统高职类人才培养模式亦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这一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突破现有教育模式,实现教育方法和理念的“跨界”,进而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跨界设计人才。

3.1 打破专业壁垒,形成开放式教学新模式

过分细化的专业分类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发展趋势需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传统教学模式理应打破自身专业壁垒,加大专业开放程度,授课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纳入多种学科专业参与,允许不同专业之间互认学分,实现不同专业之间合中存异、异中求合的开放式教学。

首先,学科建设要致力于不断完善更为全面的专业知识领域和研究方向,以供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如果本校不具备开设多种类型课程的条件,则可考虑在同类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互认学分,方便学生学习研究相关专业知识;这样不仅避免了院校之间没有特色专业、教学内容雷同的现象,还有效抑制了教学资源地浪费。

其次,立足原有 “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以跨界设计概念为核心,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企业类型,鼓励进行跨界合作教育,让处在一线岗位的设计师、工程师和企业管理者参与到教学当中。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理应与时俱进,以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培养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性,向社会输送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再则,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宽口径培养的优势,为学生今后多向发展提供了优质条件,但这种宽口径培养较之一般的通识教育又有区别。通识教育一般是指不分专业的普及性通才教育,但在艺术设计学科,则提倡在兴趣的前提下进行泛专业教育,融入交叉学科、注重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更为细化的相关专业的学习,这种学习提倡“兴趣为大、专业为重、鼓励适度跨界、视野重于专长。”不论学生将来如何发展,培养具备宽广视野的知识体系则更为有用,毕竟,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也需要在不断地接触和学习中探索、验证和培养,学校不能像车间流水线生产一样,把不同的学生变成同质化、单一化的工作机器。

3.2 提倡以问题为导向,创新设计教育方式

提出解决多元信息元素视觉化为问题的设计理念,我们称之为“以问题为本的学习”。问题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跨界设计教育是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活跃,将问题引向深入, [4]在更深层面地思考和分析中往往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优选方案。跨界设计教育正是基于问题的发现到合理解决而着重培养这种专业能力,并提升提学生在“跨界”设计教育中形成的创意能力和专业技能。

首先,要求针对设计项目的核心需求提出问题,在思考过程中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剖析,并通过分析结果得出见解,同时让个人意见与多人建议进行碰撞融合,让创意思维打破各自的局限。其一般可以采用三个途径:一是让多个专业领域的教师参与项目教学(包括商业类、工学类、信息类等非艺术类专业教师参与项目前期调研、后期技术加工等内容的教学),通过教师利用不同领域的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与思路,奠定跨界学习和思维多元化的基础能力;二是打破现有班级制度,采用开放式教学模式,将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混合成立工作团队,利用团队成员之间的专业差异和个人优势进行分组提议,而后再汇总提议进行研讨;三是集中运用头脑风暴构思方法,在建立互不评价、互不质疑的前提下,力争获取广泛的建议和观点;当意见偏少时可采用“接龙”的方式讨论,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在于通过问题分析的递进与补充,使最终讨论方案能在广度和深度上触及问题核心与本质,为集体参与讨论人员提供更为有价值有意义的创意思路。

其次,问题评价。在整体设计作业中,跨界设计创意的程序是以隐形形式存在着,而设计的结果却是显性的,因此,采用何种评估体系是直接决定着创意过程与结果能否保持一致的关键所在,据于此,评估体系可以采用分阶段性评价和角色评价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并视项目的实际情况对两种评价体系进行比例划分。教学中需根据项目运行过程,对各阶段设立独立分值,鼓励学生在各环节都全力投入,在实训过程中激发学生自身特质,避免将最终作业最为唯一评价标准,以过程完美驱动结果完美。

再次,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解决能力就是通过概念定位、概念扩展、数据集中分析,进一步使有交叉的工作流程彼此衔接,通过一体化的举措进而实现信息系统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分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最后形成一个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案。[5]学生则在综合分析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视觉语言和形式语汇,并结合这一学习过程通过对一些基本的形式要素、视觉表现策略地研究,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3.3 以专业技能和跨界设计思维并重指导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跨界设计基础能力

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造型、色彩、构成三大基础,以及图案图形、字体形态与结构等诸多内容,具有教学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宽泛、基础知识交叉性强、创意思路方向多元的特点,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汲取多元领域知识的能力方面得以有效培养,可见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具备跨界设计意识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故此,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禁锢,对基础课程学时、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调整与改革。

第一,调整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构建基础课程之间紧密衔接关系。首先,要改变课程和学时过分整合与压缩的不合理现象,确立造型基础、色彩基础、图形图案和构成基础四门课程不可动摇的地位,以确保学时满足教学要求;其次,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并建构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譬如,造型基础作为学生解决物象形态造型表现能力的课程,应排在所有基础课程首位;待实现教学目标后,将图形图案与色彩基础平行展开,逐步实现其形式表现手法由写实过渡到装饰,由明暗关系过渡到色彩对比关系;最后,通过构成基础整合之前所学内容,实现形式表现由装饰走向抽象,使学生熟练掌握构成基本法则、抽象形态的形式语汇以及具备造型的抽象概括能力。

第二,打破专业门类壁垒,变革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跨界创新思维。其一,提倡专业主课教师参与基础课程教学,通过纵向师资力量地贯穿,实现在教学内容上突破自身局限,让学生在一年级就建立起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架构的整体认知;其二,打破专业藩篱,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由多个专业门类的教师组成,通过横向师资力量地贯穿,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多方位地接触到各设计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的观察视角,促进其突破课程教学内容,利用所学知识拓展创意思维,令其实现多角度、多层面化,最终形成跳跃性的创意思维。

第三,破除传统教学禁锢,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跨界设计基础能力与习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形式语汇、表现风格与手法、多介质材料应用等方面作以创新尝试,譬如,在形态表现方面,可将形态的二维空间延展至三维空间,多维度、立体化的空间表现手法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思考维度;又如,将研究对象从静物延伸到多样形态,包括有机形态、人工形态、几何形态等,以此丰富学生对形态类型的认知和理解,为后续的解构重组奠定基础;再如,引入多样材质,如木、竹、石、纸、金属、玻璃等材质进行创新表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仅认识了各类材质与肌理的基本特征,更给予了学生丰富的创意灵感和素材;最后,再通过诸如手绘、拼贴、焊接、雕刻等多样工艺手法,结合多种风格形式进行综合创意表现;在这种多层次、多角度、多领域知识地交叠下,最终培养学生在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就逐步具备了跨界设计的基础能力、思维习惯和学习延续力,为后续以问题为导入的跨界设计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4 结语

高职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地设置上,必须立足于经济整体发展和艺术设计学科发展趋势的需要,深度理解跨界设计的内涵与社会价值,在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方面打破传统认知的禁锢与专业壁垒,引入多领域、跨专业的各项资源;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引领的开放式教学;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上以注重专业技能与创新思维双轨并重为指导思想,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方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在多领域、多行业学习与创新能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跨界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宋江超.跨界设计思维研究[D].南昌大学,2014.

[2] 刘霁虹,万萱.平面广告跨界设计[J].装饰,2009.

[3] 王娟.跨界设计视域下的艺术专业教学模式[J].艺术教育,2015.

[4] 张瑞.跨界设计教育——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教育方式[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0(4):49-50.

[5] 张瑞.跨界——以包装设计新思维[J].包装世界,2010.

作者简介:许海(1978—),男,江苏南京人,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艺术学院艺术硕士,讲师,从事品牌视觉形象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研究。

作者:许海

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论文 篇3: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 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其重要的价值意义。为推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本文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紧迫性入手,对其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而深入地探究了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给出了笔者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建议。

关键词 产教深度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1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构建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人对事物鉴赏的能力和評价标准越来越高,这就意味着教育教学领域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型人才时要充分考虑人才市场的变化,保障人才质量,提高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而言,其不仅要掌握很多的理论知识,甚至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对周围设计作品的鉴赏能力,为更好地将那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奠定基础。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时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将更多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投入到理论教学环节,但是却并没有保障实践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已经成为很多学校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时所应用的培养模式,但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比如,有些学校会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但企业并不会根据学生的优势、特点和未来发展目标而将他们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而只是根据企业的需要将他们随意性地进行“处理”,降低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性,同时还不利于学生对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的提升。

视觉传达,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来帮助人们传递信息。人在评价一个事物时首先会对其外观特征进行评价,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所设计出的作品根本就没有美的元素融入其中,那么就很难得到他人的认可。所谓“传达”,是指信息发送者利用符号向接受者传递信息的过程,它可以是个体内的传达,也可能是个体之间的传达,如所有的生物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以及人体内的信息传达等。它包括谁、把什么、向谁传达、效果、影响如何这四个程序。在培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过程中,教师一般首先会让学生鉴赏一些比较成功的设计作品,然后通过讲解其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他们产生进行美学设计的意识。企业作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其不仅能够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发挥出效能,弥补传统人才培养工作的不足。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比较特殊,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创新创造能力甚至已经成为很多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创造能力已经成为提高他们未来发展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不断的实践和应用,而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优越的学习环境,保障教育质量,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有用的知识,促进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但不幸的是,虽然很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条件,积极地与企业进行交流与合作,但是由于合作层面比较浅显,不满足深度融合的要求,所以仍然有很大的提升和优化空间。

2 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策略

针对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其必须在原有的教育教学基础上设计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教学目标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产教创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除此以外,教师还应该加强与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对基于“产教创一体化”协同育人模式进行重新梳理和分解知识点,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相关的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课程体系探讨,校企共建课程体系。以应用性高素质设计类人才为培养目标,分析课程核心能力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共同设计和重组课程内容,解决教学内容与企业针对性的相互衔接问题,在课程目标设定基础上,纳入职业导向项目学习,在不同纬度融入创新创造的具体要求,并以项目驱动融入专业学习模块形成立体化课程体系。只有以这些要求为总目标,我们才能保证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符合产教深度融合的标准,学生才能享受到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服务。

2.1 提高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教师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主体,他们在人才培养活动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事实上,传统的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之所以未能体现出其优势和特点,是因为很多教师对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缺乏认识,不能及时使自己的教育思想发生转化。为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应该提高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认识,既要学会组织教育的方式,同时还要从细节入手,把握好教学方向,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模式的育人活动中。除此以外,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也是制约校企深度合作教学模式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其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对校企深度合作的意识,更应该不断地学习和探索,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比如,教师之间不仅要经常地交流,相互交流工作经验,并针对目前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出相应的策略,发展创新教育,促进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持续性发展。教师要充分利用校园教育资源的优势,提高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纠正人才培养方向,规范教学思想和行为。

2.2 保证企业的根本利益

企业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主要参与者之一,所以企业在培养高质量、高素养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与那些有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相比,让这些毫无实践经验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不仅会降低企业生产效率,同时还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这就会导致很大一部分企业根本就不愿意投入到校企合作教学环节,总是会用一些各种各样的理由婉言谢绝学校的邀请。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鉴于此,国家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那些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教学工作的企业提供政策保护,比如降低税收、降低贷款门槛和利息等,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让学校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为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目标奠定基础。当然,在过去,校企合作基本上都流于形式,所有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考核制度、考核内容的选择都是学校一家独大,企业很难真正地参与其中,导致企业的作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为此,学校必须将企业放到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并赋予它们同等的权利,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企业有更多的话语权。

2.3 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

从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育体系来看,主要以传统的教育形式为主,学生的课堂主体身份很难得到保障。创新教育应该以“引导式”教育为主,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来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应该以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为前提,既要保证教学内容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还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意识。事实上,无论是从学校的角度来看还是从企业的层面来论述,其都有着独属于自身的人才培养优势,而它们所需要做的就是优势互补,保障教育质量。对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而言,他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立体化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出谋划策、积极献言。教育工作必须要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基本原则,所以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同样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根据需求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构建立体化课程体系,提高社会对现代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学校和企业还应该积极举办一些学术交流课外活动,使教师学生能够在与企业工作人员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成长,实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目标。

3 结束语

一言以蔽之,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还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创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JGB281);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产品设计专业;2019年度;发文号:桂教高教[2018]52号)

参考文献

[1] 王晴.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极光,2019(06):149-150.

[2] 李玲.民辦本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7(20):132,134.

[3] 高瑞利,孔维宏.基于创客思维与创客空间的“电视编导与策划”课程改革[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8(01):88-91.

[4] 朱建平.“校企协同,学训交替,双导师培育卓越工匠”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24):78.

作者:李帅

上一篇:室内设计发展趋势管理论文下一篇:二次组合设备设计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