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的设计类专业学科,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考虑新的发展因素的影响,客观上需要对专业发展做建设性意见表达。采用理论论述和案例说明来论证模块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合理性,并分别从师资情况、发展趋势、核心课程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论文 篇1:

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APP的设计探究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网络技术强势崛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技术都已经开始向教育行业迈出了步伐。APP由于本身具有许多优点,在教育行业也运用的十分广泛。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作为新时代新兴起来的专业,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紧跟时代发展的主题,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在该专业的学习效率。而APP作为新时代教育模式中的新星,就是一种非常好的选择。本文先提出APP对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意义所在,然后从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对APP的功能需求出发,提出APP的具体设计方案。

关键词: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APP设计

APP作为具有不限于时间和空间特点的一款新时代教学神器,在教育领域已经运用十分广泛。而设计一款APP则需要设计者考虑众多因素,包括APP的功能设计、页面设计、组织架构,都需要设计者进行探究,最终不断改进设计为成品,为教育教学带来便捷。

一、APP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学的意义

APP对视觉传达专业教学有许多的意义,可以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第一,由于APP本身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像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只有在上课时间内传授知识,APP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内容,这就提升了学生的时间利用效率。第二,让教学资源最大化共享。APP教学解决了传统教学教学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以往学生只能接触到自己身边教师或者同学的教育资源,但是APP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APP可以将教师的教学资源上传到云端,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第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学生能够通过APP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他人互相交流学习,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第四,APP教学潜藏着更多的可能。APP教学设计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教师与学生的需求来对APP进行改进,使之拥有更多的功能,这也就意味着在教育教学中会有更多创新的机会。

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对APP设计的需求和APP设计的方案思路

(一)注重学生差异,设计多模块项目

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学生人数多,学生质量参差不齐,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教学任务不能够一刀切,而是要将学习任务进行分模块分组安排。这就要求APP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要注意设计分模块分组功能,使得教师能够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可以将教学任务由易到难进行。此外,分模块分组、由易到难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找到成就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动力。而且在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还可以尝试将游戏元素融入APP当中,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学习起来就有些枯燥乏味,所以设计者在设计时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起来时更不觉得乏力。

(二)构建优质素材库,收集优质作品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身就属于设计专业,学生在进行设计创造时需要的灵感大部分还是得靠日常的生活积累,所以APP设计时可以搭建优质素材库,将优质的设计成果展示在平台上面以供学生参考学习其中的设计理念。教师也可以将学生最优秀的作品上传到优质素材库当中,鼓励学生在平时的设计创作,并且能够让学生之间形成竞争力,让学生在竞争中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不断地开拓创新。

(三)提供实践设计渠道,增加锻炼机会

设计类专业离不开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也是如此,需要回到现实生活当中去。许多的设计灵感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和现实联系起来。在APP设计中,可以提供实践设计渠道,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比如APP可以搭建学校于企业之间联系的平台,让学生能够有机会亲身参与到市场设计当中,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明白自身与达到市场设计水平之间的差距,找准自身的定位。

(四)建立交流平台,有效促进探讨学习

有效的沟通交流可以让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在学生遇到学习问题困难无法结局的时候,应当提供学生一个可以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平台。在设计APP时,设计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沟通交流模块,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有地方表达自己的见解与看法。模块的功能除了可以交流外,还可以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集中上传到交流平台,让学生之间在空余时刻便可以到相应模块上进行讨论。

(五)成立反馈平台,优化APP功能

在APP内成立反馈平台,以及将教师和学生在使用APP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建议意见收集,然后开发人员进一步的优化升级APP的相关功能,及时地查漏补缺,让APP在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成立发聩平台收集意见也是APP未来做大做强走远的重要保证。

结语

APP在教学中带来的益处必将超乎想象,要想把APP做成教师在教学中的利器、学生学习的法宝,则需要开发人员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相关模块与平台,并在后期用户的使用过程中通过用户反馈来收集意见建议,然后逐步完善,并将APP优化升级,以此让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助力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任冠楠.高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8(19):32-33.

[2]张骥.基于“双创”背景下高职視觉传达专业“APP”设计创新研究[J].西部皮革,2018,40(19):40.

[3]朱良,何旭.高职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多样化教学改革研究报告[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9(06):81.

[4]江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计算机软件课程的实践教学研究[J].电子世界,2016(22):42.

作者:赵洁?丁雨萌?陈玉婧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论文 篇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设计模块化应用研究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发展相对成熟的设计类专业学科,在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考虑新的发展因素的影响,客观上需要对专业发展做建设性意见表达。采用理论论述和案例说明来论证模块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的合理性,并分别从师资情况、发展趋势、核心课程等方面进行论述。教学设计模块化建设有利于专业建设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发展,为未来视觉专业发展提供可以参考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 课程建设 模块化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点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利用视觉符号来传递各种信息的设计。设计师是信息的发送者,传达对象是信息的接受者,简称为视觉设计。在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设计学科发展中客观上存在分布广泛发展稳定的专业建设特点,部分院校成立设计专业发展初期都会将视觉传达及相关专业作为首批创办的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内容简而言之是“给人看的设计,告知的设计”,作为现代设计词汇和设计术语流行于1960年在日本东京举行的世界设计大会。2010年日本作家白石出版的《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9世纪的讽刺漫画,后期经历了招贴广告,战争宣传图像,信息社会的平面设计等多个阶段。在我国2014年由王文广、钱安明、杨永波、陈昊编著《视觉传达设计史》将视觉传达设计研究追溯到了史前文明时期,将早期部落图腾定义为早期的视觉传达艺术。指出古代中国,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罗马,古希腊等地区以独特的文化发展形成了风格迥异的人文主义诗句传达艺术。直到近代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到來,视觉设计才成为一门教育课程。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在现代设计史的发展来研究,还是考虑传统文化中的视觉因素的关联,都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研究对象和应用上都有着基础性、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特点。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发展变化

视觉传达设计史无论是在人文历史研究角度,还是从现代设计角度来看都是一门发展成熟、研究基础广泛的设计学科。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视觉传单设计专业的教学,其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仍是以“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等。客观上对社会需求认知不足,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等情况。

早在2002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何洁教授指出,20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静态的媒体时代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新世纪的需求。视觉传达设计在新概念、新科技不断冲击下,展现出令人吃惊的设计作品形式。

特别是我国目前的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目前处于世界前列。视觉传达设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愈发重要。以阿里巴巴和腾讯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不断的以各种形式输出一种价值观,那就是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的设计实践与互联网应用的交叉结合。例如,2017年淘宝造物节(如图1),整个活动无论是在前期概念设计,早期宣传造势,现场展示设计,活动传播方式等各个环节都展示出极具科技感、设计感和未来感的画风,因此也就能够吸引大批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同样,2017腾讯创新大赛“XT IDEAx未来想象”(如图2),大赛设计命题充分结合了市场前沿发展概念,极力主张创意与技术的结合,鼓励让每个年轻人的奇思妙想得到肆意生长。

三、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化设计

大量的互联网应用案例告诉我们,设计传达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面向未来的教学设计,应该强调和鼓励新科技新技术和视觉设计的交叉融通。在具体教学计划的制订中应该通过一系列核心课程的教学设计来训练学生运用视觉元素进行综合性能力表达,特别是新媒体技术的大量结合与应用,并应用于设计实践。

在常规教学中各院校教学计划的制订要包含若干个课程单元,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以及通识教育课程等。我们可以把这些课程单元理解为独立的模块。具体是指“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及考核内容的透明度,从而提高整个学习的灵活度。具有实用性、能动性、情景性、开放性等教学特点。在这里每个课程模块都有具体的学分分布要求和相应的约束规则。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对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专业课程相关模块。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体课程的名称在教学计划制订中客观上会有所区别,但是也会出现课程名称相同或者相近等情况,这用情况就适合用模块来进行划分。具体包括,基础训练模块。如,图形、色彩、插画、形态构成、综合材料等;平面设计模块。如,品牌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标志设计、版式设计等;综合设计模块。如,交互设计、影像设计、动画设计、展示设计等。设计实践模块。如,竞赛、快题设计、毕业实习等。我们可以看到模块化实际上是简化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理解,便于快速理解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在学习中学生面临最直接的问题就是上什么课?学什么内容?具体课程内容设置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用一门课程学习内容来判断未来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还是用系列的课程模块来判断?很显然在专业规划的引导性上,不以课程为中心的点出发,而是以模块化课程为单位的面出发,那么模块化的设置就更具有导向性意义。所以在教学中对不同的课程模块进行组合授课,对老师和学生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内容感受,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专业学习内容和方向的判断。模块化的课程设计是有助于学生明晰学习目标,合理规划学习思路。

四、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思路

(一)依据师资背景差异划分

设计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在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中也会有相对应的倾向,但是如果是过于强调保护教师个体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势必会牺牲团队的力量。可能存在有利点是可以强化研究深度和个人创作,但是这不利于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引入。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师资固化,概念保守,思维模式单一,教学管理片面化。

各个专业学校教师在客观上存在来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专业知识结构,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设计实践经验历练,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存在客观上的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在追求不同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教师不仅仅因材施教的执行者,而应该知己知彼,要更清楚地了解教师自身特点,这些特点要素可能包括: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工作经历、科研经历、设计实践经历等。

(二)依据专业发展方向划分

不同的专业发展思路往往在核心课程设置中表现为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建设中一直存在多种发展思路和方向选择,在专业发展中具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表现是不一样的,在今天所处的网络社会,主要表现是受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水平的蓬勃发展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从设计载体上对设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即线上设计和线下设计;类似的划分方式还包括:杂志排版设计与电子书设计、移动端设计与PC端设计等(如图3),直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虽然在基础知识和理论规律要求上相同,但是在设计应用中就直接转换为了职业选择和岗位选择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在完成对专业发展方向的判断后,应该明确教师积极的对相关课程发展方向的判断,并及时对课程内容进行消化。避免出现一套教学课件常年不变的情况。

(三)依据课程内容体系划分

这里说的授课内容不是指具体的某一门具体的课程的内容,而是指课程老师所担任的主干课程,以及围绕主要的研究方向延生的相关课程。在鼓励交叉融合的时代环境中,教师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思路不能过于单一到一个点,而是应该形成一个面,也就是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果老师个体储备不具备相对构架完整的体系时,就应该采取相关教师组成课程模块的形式,以解决知识结构和实践教学能力完整性的问题。例如:图像编辑与设计、矢量图形和插画、用户界面设计设计和排版、视频编辑和制作等,研究对象都是图形、图像和文字,但是设计作品侧重点根据应用环境各有不同,相应的課程编排及授课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就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五、专业课程模块化设计的改革措施

课程模块化建设目标是以使用能力和必备素质为培养目标的,采用模块化的课程设置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改变原有教学内容的组合方式,从而让学生明确课程知识结构之间的继承、改变、发展及未来的关系。

(一)专业概念场景化

场景化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展示的设计案例、设计场景来认知和传达专业课程内容,将文字概念转化为场景概念,提升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代入感,明晰学业目标。场景化也包括虚拟化场景,就是利用信息技术通过虚拟展示的方式来呈现对未来发展状况的预判。场景化也应该包括专业考察和实地调研、走访等,主要是要明确学生对知识转化到具体应用环节和环境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清晰学习目标和明确职业规划。

(二)教学内容可视化

视觉传达专业在专业特点上是强调视觉上的直观性的。对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设置可视化处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视觉感受,强化本专业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可视化可以具体的表现为通过平面视图、思维导图、动态数据展示、语音播报、虚拟演示、动画展示、视频演示等方式来实现信息展示(如图4)。相对实物的场景化体验,可视化更多的是感受设计案例等带来的榜样的力量,在设计落实环节为学生设计能力培养和目标的树立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标杆和示范作用。

在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专业概念以及部分课程内容的了解经常会停留在名称上,主观上存在以偏概全,主观想象的情况。对传统文字宣传信息缺乏准确性可视化判断,缺乏真实有效的可视化获取途径。为此多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高校招生宣传中禁止使用效果图等合成图片。所以专业教学内容的可视化研究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三)课程设置专业化

1.设计思维训与养成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之前都接受过大量基础绘画教育训练,在要求绘画逼真和考试高分标准的过程中,统一和模仿的思维概念被固化,多元思考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思维转变和新思维形成往往需要一定的学习周期才能完成。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史习平等指出,在设计思维中主要有三个训练步骤:表象、概念和联想。固化的训练方式直接导致在大学教学设计中应该考虑如何跨过“表象”,引导学生建立新的设计思维方式。所以,课程设置应改变单一的主观印象和感性思维,强化逻辑性,科学性,严谨性。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维和创新思维意识,有益于在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作效率。

在视觉传达专业课程教学中《用户界面设计》课程是一门具有代表性的课程。通过模块化概念的导入,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教学训练过程分解为思维方式讨论、概念导入、逆向解析、任务分解、逻辑推理、设计制图、展示设计等多个环节。之所以将思维训练作为第一考虑要素,就是因为课程的应用设计特点需要充分考虑除了视觉关系以外的后台开发人员的程序语言逻辑,为原本可能天马行空的视觉想象设定一个必须遵守的思维规则。

2.强化核心课程设置

确定核心课程的主导作用,强调核心课程对目标方向实现的影响,明确前后课程设置因果关系。可以借鉴和采用“鱼骨式”和“时间轴式”的课程结构设计(如图4),枝干课程应服务核心课程建设思路,分阶段为专业学习目标服务。同时,要强调课程知识点分布循序渐进,合理推进。教师应当是引导学生关注课程内容,而不是教导或者训话。学生应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完成学科体系系统训练和知识能力的积累。

3.课程内容精细化

明确课程内容特别是核心课程内容,有利于支持专业发展定位;明确知识点,更能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在了解课程细节的情况下提前规划,有的放矢,精益求精。同时,依据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趋势现象等定期调整和优化知识点分布。及时调整选修课程等枝干课程内容,可以为主干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发展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四)师资队伍合理化

以核心课程为中心,对教师分工进行组合优化。主要是指从教师研究的方向出发,依据工作经验,科研能力,实践能力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并通过集体备课,团队科研创新,项目实践交流等方式开展教师授课和业务能力培养建设。

在主要考虑教师研究和发展方向同时,可以从考虑年龄结构特点、科研能力等方面来调整课程师资配置。在最受欢迎教师调查中发现,受欢迎的教师往往是青年教师居多。主要原因还是青年教师在语言表达,仪表及身体语言等方面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具有工匠精神老师也能影响和感动学生。所以具体到教师队伍建设中个体表现各不相同,有重视技能技巧,有重视工作方式方法,有重视理论研究,有重视项目流程设计等。教师自身的管理和团队建设往往能有效地提高办公协作和教学水平。

笔者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深刻意识到教师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教学方式方法也会伴随一次次的教学感悟和知识地更进一步的积累而改变。真切感受到教学研究中经常提及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所以“合理化”是相对的,贵在教师对教学的专注与投入。

结论

模块化设计直接作用就是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将模块化设计应用于专业教学设计有利于统一教学思路,简化教学单元设置,明确课程内容知识点,优化师资团队资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虽然是一个发展成熟的艺术设计学科,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面临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合理引入课程模块化设计有利于清晰教学发展思路,适时调整和解决教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观点新技术新挑战,时刻准备着为教学为设计注入鲜活思想和态度。

作者:李勇 熊丹

视觉传达设计教学论文 篇3:

民办本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 要: 通过对毕业设计课程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分析,在毕业设计教学方式中进行了初步探索,提出“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以“项目式”教学为例,围绕巩固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两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就业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校企互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一、当前毕业设计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设计选题单一、脱离实际。常规题目偏多,指导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以至于假题居多,题目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适岗就业。

(二)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整体能力有待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具有典型的多学科交叉涉的特点,因此也要求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队伍专业背景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有本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也应该包括与其相关专业背景教师,不仅需要指导教师的理论指导能力,也应该具备相应的工作实践经验。

(三)完成毕业设计与找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毕业设计课程安排在本科的最后一学期进行,然而在这一时期,大多数学生都在外实习或找工作,为毕业后的上岗提前作准备,大部分同学很难集中极力完成毕业设计这一过程。加之集中授课时间有限,中间环节过于宽松,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形同虚设,影响了毕业生的设计水平和正常教学环节的实施,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校企互动”教学模式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中的应用

(一)“校企互动”教学模式

对于应用性极强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校企互动”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极好选择。“校企互动”主要表现形式是高校主动派学生和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企业主动参与高校的课程建设、教学计划的制订乃至人才培养方案的设定。一方面,方便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交流,便于从企业掌握行业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调整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避免“教”、“学”与社会脱节,有利于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并弥补学校教师实际项目少,课题来源不足的问题,同时,根据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向院方推荐一名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监督和关键问题的指导弥补毕业设计指导不得力的情况。

(二)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教学改革思路

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尝试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单位加强交流,开放毕业设计教学环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聘请公司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毕业设计校外指导教师,与校内专业教师配合,形成携手企业优势互补的“双导师” 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双向指导,并以“项目式”教学来统筹毕业设计教学,联合有经验的教师和企业设计师双向指导,以实际项目为依托,使学生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思维一直保持在实战状态,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不同职能,缓解校内实践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需要企业提供实践性及时效性强的设计项目,企业也需要项目式教学的工作成果,因此,“项目式”教学是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形式,也是 “校企互动” 的载体。毕业设计课程具有周期长、灵活性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这个环境下“项目式”教学模式也容易实现。

三、具体改革技术路线

(一)项目的选择与制定是做好毕业设计的关键

项目作为此教学模式的核心,其优劣程度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败。对于“校企互动”下的毕业设计来说,项目要满足毕业设计内容要求同时也要关系企业的实际需求。因此在项目的选择上应该注意:①代表性与可操作性。不是说企业的任意一个实际项目都适合用于毕业设计教学,如果太容易,达不到毕业设计的工作量,太难,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又不能很好的完成项目,容易产生挫败感。项目在具有明确的目的或有形的任务目标下,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且在1或3人左右团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也给学生带来了成就感。②综合性。毕业设计是对之前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因此项目应该能够较全面地锻炼学生的整体能力,能将之前所有课程的内容、原理得到运用,并能够全面考察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实际分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和社会的能力,并能够拓展专业知识面。

(二)项目的展开与实施是高质量毕业设计的程序保障

除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课题外,教师有效的组织和引导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校企互动模式下,“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共同担当,即明确校内、外双向指导的“双导师”制度。校外实习指导老师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在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适应当下社会的能力上有优势,弥补校内指导教师实践不足的缺点,避免理论脱离实际,有利于毕业设计的全面提高。同时,院方按照毕业设计要求向企业提供学生实习考核表,希望校外实习指导老师完成对学生实习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工作态度、实地调研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完成项目程度以及任务量等方面的考核,并将表格按时提交给校内指导教师并由其汇总,再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过程资料收集情况、设计构思、创新点研究等方面给予理论指导并完成校内平时成绩考核。其中,校方组织对毕业设计进行期中检查,检查采取学生汇报、“双导师”评价和领导小组成员审阅相结合的方式,检查重点在于毕业设计的进度、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督促学生的工作进度,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生毕业设计最终成绩由校内、外指导教师考核成绩、中期成果、最终答辩成绩组成,分别按照60%(校外指导教师评分25%、校内指导教师评分35%)、20%、20%的比率分配。这一评分标准体现了“校企互动”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性、过程性,强调对资料收集、场地勘查、理论研究、方案设计完稿这一过程的综合性考核,既加强了校内外对学生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管理,确保毕业设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就业的机会,实现毕业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就业的“双赢”。

四、毕业设计“校企互动”教学改革将取得的成效

“校企互动”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方式是合理的、有效的。①主要表现为:“校企互动”强调毕业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生产实践,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业主沟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就业竞争提供了能力上的保障。②“校企互动”拓展了毕业设计范畴,每个企业的工作重点各有不同,从而使得毕业设计的课题丰富多彩,出现企业形象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设计、宣传品设计、环保材料等课题的研究。③实现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的双赢。即提升了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专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学云.“校企互动”教学模式:民办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市场,2011(27)

[2]霍珺、韩荣.初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J].美术大观,2009(10).

作者:刘丽坤 梁姗 张瑜

上一篇:高职学校旅游管理论文下一篇:中职思想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