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字技术全面取代铅字印刷,促进了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的发展。本文论述了汉字字库设计制作方法与汉字字库创新设计,显示出汉字字库设计提高了印刷排版的速度;探讨了纸质印刷品中采用字库字体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性缺陷,而视频媒体由于受到浏览器限制,字库字体的应用主要是常见的黑体和宋体字体。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计算机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论文 篇1:

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摘要: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问题在“方正”诉“宝洁”案后成为著作权领域乃至整个知识产权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成为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关注点之一。文章将通过相关范畴的学理分析,以明晰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著作权保护的对象、其是否具有“独创性”及创作手段是否影响其可著作权。除此之外,文章还将从司法实践中分析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包括其著作权类别归类和实践中可能存在的保护困难。

关键词: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著作权;独创性;保护

一、前言

“北大方正电子公司”诉“宝洁”公司侵犯其计算机单字“飘柔”一案,将计算机中文字体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推到了学者和公众的面前,引起学界的注意和讨论。该案所触及的著作权问题非常深刻,对我国著作权学理研究和实践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事实上,近年来计算机中文字体的侵权现象频频发生,计算机中文字体行业也出现萎缩的趋势。可以预知的是,如果这种计算机中文字体受不到应有的著作权保护的话,那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种现象将更加严重。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也是我国《著作权法》第三次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对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著作权保护进行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基本范畴学理分析

(一)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著作权保护的对象

著作权法所保护的对象,即著作权客体,是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艺术、科学和文学领域中,具备独创性且能够以某种形式复制的智力创作成果。对于绘画、书法等作品而言,辨别其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并不困难。然而,对于计算机中文字体及单字而言,要辨别其是否属于著作权法的保护对象并非易事。中国汉字博大精深,既有写作沟通的作用,也有书写美化的功能。比如“方正”公司的倩体字是齐立在国标印刷字体的基础上设计出来的,它是设计者依市场的需求而对字体外观进行艺术化的成果。然而,对于齐立等中文字体的设计者来说,著作权保护的并不是他们书写汉字的规则,著作权人所垄断的是经过高度抽象和艺术化处理后所展示出的中文字体的外观和风格。因此,如果人们在利用字体原本的涵义进行表达沟通,或者根据自身的书写习惯对汉字进行书写的话,并不会侵犯到齐立等著作权人的权利。由此可知,著作权保护的不是计算机字体中单字的字形结构和自身涵义,它保护的是经过人工美化抽象修饰后的外观,保护的是字体的“形”,而非“神”。

(二)“独创性”分析

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是具有独创性的智力创作成果,因此要判断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是否受著作权法保护,“独创性”就成为判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价指标。以“方正”诉“宝洁”案中涉及的“倩体字”为例,该字体并非根据已有的中文字体逻辑推演出来的,也不是对现有字体的机械模仿和抄袭,而是设计者齐立在国标印刷字体的基础上,对字体外观进行重新描绘和设计的成果,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艺术取向和美观创造,应该属于一种新的创造,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有人提出,中文字体由于笔画、顺序、结构等限制,其可以发挥创造性的空间很小,很难有“独创性”。在判断一件作品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时候,人们倾向于集中讨论作品“独创性”的“高低”,而不是作品“独创性”的有无。事实上,我国《著作权法》在“独创性”的问题上,关注的是“有无”“独创性”,而不是“独创性”的高低。不同的作品,其“独创性”势必有所差异,比如电影的“独创性”可能要高于绘画作品,而计算机软件的“独创性”要低于“文学作品”,这是受作者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的影响的。因此,我们在认定计算机中文字体中的单字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时候,不应关注“独创性”的“高低”,不能觉得计算机中文字体中单字的“独创性”没有文学作品等高而否认其可以是著作权保护的作品。

固然,计算机中文字由于自身结构和笔画顺序的限制,其设计空间较小,“独创性”也不如其他作品明显,但是对于不同作品其本身的创作空间就存在不同。比如文学作品的创作空间比较大,而地图、词典等创作空间要小得多。然而,创作空间大小和创作机会多少,涉及的是“独创性”高低的问题,而不是“独创性”有无的问题。尽管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由于笔画顺序、字形结构等限制而难以有广阔的创作空间,但是设计者们仍有可能利用有限的创作空间,向人们展示中文字体的独特视觉感观。不然,人们不可能从“倩体”、“静蕾体”、“卡通体”等中文字体中看出不同的计算中文字体类型来。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设计也是有其独特之处,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的。

在判断计算机中文字体中的单字是否具有“独创性”的时候,还需要清楚认识作品的“审美性”不应成为判断“独创性”的指标,更不能够取代“独创性”而成为判断作品是否受著作权保护的标准。有人提出,计算机中文字体的单字是遵循一定的规律重复设计出来的,不具有审美性,也就不具有作品性。在该观点中,可重复性成为否定作品美感和艺术价值的关键因素。然而,该观点是片面的,有规律可以重复创作的东西并不代表没有审美性,更不应该从审美性出发去判断作品是否应该受著作权保护。计算机中文字体体现的美是有规律并且可以重复再现的特征,它是人类用审美观点和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产物,从而使得它具有大量生产和重复制造的性质。这种性质并不影响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独创性”,因为其背后所涉及的仅仅是“原件”与“复制品”是否都具有艺术价值的问题而已。而一件文学作品或者“美术作品”的复制品,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和“独创性”并不会因为它是一件复制品而消失,因此人们也不能由于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可重复性而判断其不具有“独创性”。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独创性”与“审美性”是两个相关但是不同的概念,在著作权保护的问题上,应该以“独创性”为要件,而不是以“审美性”为要件。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法官在审理和裁判案件的时候,依据的不是作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确保著作权的保护不会受到个别法官的审美和偏好的影响。因此,即便计算机中文字体中的单字不具备审美性和较高的艺术价值,也不妨碍它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

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与其他作品在“独创性”上存在较大的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创作空间较小导致的。因此,在判断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独创性时,不应该停留在字体的内部结构,而应该将重点放在不同中文字体之间的比较上。仍以“方正”诉“宝洁”案中的“倩体字”为例,由于笔画、顺序等设计特点,人们可以看出该字体犹如亭亭玉立之少女的气质与特征。又如圆趣卡通体,人们可以通过该圆润可爱的特色看出该字体天真活泼、自然浪漫的特点。再如华文行楷体,人们可以通过其抑扬顿挫的特征看出它端庄规整的特点。如果人们将这三种不同的字体放在一起,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三者之间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反差,可以初步断定其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综上所述,计算机中文字体中的单字具有著作权法保护所需要的的“独创性”。

(三)创作手段是否影响单字著作权

在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的著作权保护问题上,除“独创性”之外,还有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环节,那就是创作手段是否影响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对象。在著作权理论中,著作权法所保护的作品是人类的智力劳动成果,指的是能够展现作者思维的作品。然而,计算机中文字体的创作是基于计算机技术而完成的,整个中文字体的设计和美化过程都离不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参与。因此有观点认为,利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参与作品的创作违背了著作权法保护的原意,不应该获得著作权保护。此种观点实际上是曲解了著作权的一般理论。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对于计算机中文字体的创作来说,就类似于人们在画画作、写书法时所用的笔,都只是一种工具,充其量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是比笔更加高级和高效的创作工具罢了,并不妨碍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举一个更为直观的例子,比如漫画家利用计算机创作漫画,难道说漫画家借助了计算机,其所创作的漫画就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吗?显然,这是一个谬论。对于计算机中文字体而言,其设计过程虽然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介入,但是计算机中文字体可能产生的风格、外观等都是在设计者的掌控范围之内的。尽管在设计过程中,计算机都有参与,但是它没有办法自主影响字体的外观和设计构思,既不可能产生艺术风格不同的单字也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单字。因此,借助于计算机完成中文字体的行为并没有改变作品的属性,其仍然应该属于人类智慧的劳动成果,体现出了作品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刘春田教授认为“创造不同于劳动,知识产权保护的是创造而不是作为技艺的劳动”。从此观点出发,包括“倩体字”在内的计算机中文字体都是设计者从最初的字稿开始逐字输入计算机,再利用计算机进行修正和拟合的,这一切行为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该过程是设计者在手稿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对字体进行美化修正的过程,是独特的。在此过程中,尽管中文字体转移到相关的成品软件上,但是软件只是计算机中文字体的一个载体,并未也不可能改变原始作品的创造价值和独特属性。至于普通民众在使用相应的输入程序拼装单字的过程,已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只能属于有规律的“劳动”。此种劳动,既不包含任何智力创造,也不会增加计算机中文字体的创造属性。这就好比雕塑模具浇注厂里的劳动者,无论怎么样努力去浇注模具,也不可能浇注出“作品”,因为模具的著作权是属于模具的雕塑者的。因此,决定某一物品能否成其为作品,应该从其原始的性质去判断,而不是从后续人们的重复性劳动去评判。所以,生产手段并不影响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因为著作权法对作品的保护取决于作品是否具有创造性的劳动。

三、计算机字体单字著作权保护归类

如果说计算机字体单字具备受著作权法保护的要件,那么将其归为何种类型进行保护更为科学则成为一个实践中的新问题。

(一)从我国法律规定的角度

我国《著作权法》和其实施条例中规定,“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由此规定可以看出,一个物品要成为“美术作品”需要具备三个要件:第一,该物品必须是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第二,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最后它必须是一个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品。首先,计算机中文字体,它是由竖、横、撇、捺等线条构成的,自然符合“美术作品”的第一个要件。其次,计算机中文字体,比如“倩字体”、“圆趣卡通体”的目的就是创作出一些区别于其他中文字体,更具特点、更美观、更有艺术价值的字体,因此它也符合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要求。最后,计算机中文字体是通过线条,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结构来展现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因此,从法律规定的角度而言,计算机中文字体应该属于“美术作品”。“美术作品”有绘画、书法、雕塑和其他形式,那么计算机中文字体应该属于何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呢?本文倾向于认为计算机中文字体应该属于书法作品。以“倩体字”、“圆趣卡通体”等中文字体为例,它们都是运用书法的形式,利用线条、依据新的外观和形式来展现字体字形结构的运动规律,从而使公众感受到这些中文字体单字的韵味和审美性。因此,计算机中文字体实际上是书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只不过借助的工具不是笔而是电子计算机罢了。它与书法一样,同样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充分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观,将视觉和空间完美地整合在一起。综上所述,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视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是完全符合“美术作品”的特征要求的。

(二)从实践的角度

尽管对于计算机字体作为何种作品进行保护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从国内外的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比如,美国将字体上有装饰图案的计算机字体作为类似于“绘画、雕塑作品”进行保护。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存在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当作“美术作品”进行保护的案例。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视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并非无资可鉴。然而,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作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在实践中可能面临两个问题,那就是“展览权”和“署名权”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美术作品”享有“展览权”,而如果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归位“美术作品”的范畴的话,那么当使用者将印有该字体的商品上架销售的话,是否侵犯了作者的展览权而需要额外授权。另外,如果将计算机中文字体视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的话,著作权人署名权的行使也是一个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每个商标或者产品包装上的中文字体都需标明著作权人。幸而,这两个问题并非难题,在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八条中规定“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转移,原件的展览权由原件所有人享有”。此规定可以用来排除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展览权的适用。对于署名权的问题,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该规定明确地提出了两种解决署名权的方式,一种是著作权人约定,另一种是使用方式特殊,比如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用于商标的时候,可以因使用情形特殊无法指明作者而不指明。因此,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展览权”和“署名权”的疑虑都有相应的规定可以避免,不妨碍将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作为“美术作品”进行保护。

四、结语

计算机中文字体单字与书法作品类似,都是汉字书写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当字体具有一定程度的“独创性”的时候,并且能够让人们从观念上与字形、字义相分离的情况下,能反映作者的创造性和审美性,就应当受到著作权的保护。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市场结构将会发生重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势必会给产业造成意义非凡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计算机中文字体提供更加有力的、更加实际的著作权保护,以维护和促进计算机中文字体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从而也为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营造更加健康的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雷炳德.著作权法[M].张恩民,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索来军.方正告宝洁侵权:字体与字库著作权保护?[EB/OL].http://www.ppsj.com.cn.,2012-07-28.

[3]李明德,许超.著作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4]韦之.著作权法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海淀区人民法院.北京市海淀区(2008)海民初字第27047号民事判决书 [EB/OL].http://www.law-lib.com/cpws/cpws_view.asp?id=200401522153,2014-06-15.

[6]陶鑫良,袁真富.知识产权法总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刘春田.知识产权制度是创造者获取经济独立的权力宪章[J].知识产权,2010(06).

[8]丁丽英.实用艺术品纳入著作权对象的原则[J].厦门大学学报,2004(06).

[9]郑成思.知识产权——应用法学与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0]Jacqueline D. Lipton. To @ or not to @? Copy-right and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Typeface Industry[J].U.C. Davis L. Rev.2009 (43).

[11]吴伟光.中文字体的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国际公约、产业政策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影响与选择[J].清华法学,2011(05).

[12]崔国斌.单字字体作品和字库软件可能收著作权保护[J].法学,2011(07).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作者:陈心渠

计算机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论文 篇2:

计算机汉字字库字体设计与出版应用综述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计算机字技术全面取代铅字印刷,促进了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的发展。本文论述了汉字字库设计制作方法与汉字字库创新设计,显示出汉字字库设计提高了印刷排版的速度;探讨了纸质印刷品中采用字库字体方便快捷,但也存在一定的艺术性缺陷,而视频媒体由于受到浏览器限制,字库字体的应用主要是常见的黑体和宋体字体。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汉字字库;字体设计;印刷

● 计算机汉字输入与字库字体设计

1.汉字输入与计算机排版字体

第一代汉字输入技术的特点是20世纪80年代初基于键盘汉字编码的输入方法,一开始主要集中在键盘编码输入上(五笔字型、声韵部型、CCDOS拼音提示选择汉字输入法、电报码、区位码);第二代汉字输入技术是词输入法,主要集中在拼音为主的输入形式上(键盘编码输入系统:全拼音词输入、双拼词输入、“声母+形词”输入);第三代汉字输入技术是语句输入法,其特点是以短语或句子为基本输入单位(键盘语句输入法(以短句为基本输入单位)。[1] 在汉字输入法的第三代语句输入基础上,先后开发出语音输入、笔输入。2006年以后又涌现出新的输入法,如谷歌拼音输入法、搜狗拼音输入法(拼音)、QQ拼音输入法等,输入技术越来越先进。尤其是智能中文输入的开发成功,更为广大用户开辟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计算机汉字的输入导致了汉字书写的削弱,促进了计算机字库的开发设计。字库制作最早是把已有铅字印刷字体经过处理,录入计算机,编成字库,字体类型主要是宋体、黑体、楷体、仿宋,也出现了少量从黑体结构中创新设计的圆体,但在总体风格上是没有太大变化的。由于计算机排版印刷技术的全面推进,应用计算机造字的技术不断完善,逐渐发展为可直接在电脑中印刷编排和设计字体。

2.字库字体的设计制作

计算机字库的作用是实现文字显示与排版印刷,即“造出一种字”,字库中单字的设计是载体本形的设计。计算机字库产品通常以“某某体”命名,如果把“字体”理解为“汉字本形”而非“抽象风格”,这种命名是基本准确的。[2]计算机字库设计不在于单字的独创性,而在于一整套字的规范、统一与实用。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原伟民指出:“印刷字体的设计过程是比较复杂的,从设计铅笔稿到划线、勾描、填墨、描白、修正、最后统一定稿,各道工序都有其严格的工艺要求。[3]”字体设计从开始的笔画塑造,建立部首库,规范统一字体风格到大批量的字体设计,均需要严格的设计程序审核。字库制作技术主要包括了三方面,一是字库的技术格式,二是字形,三是做字库的技术和工具。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字库的格式和工具。一套精美的汉字字库从设计到最后成型,一般需要2~3年时间。字库设计除新字体设计外,还有对现有字体改良和补字(即对原有的字库进行加字),这其中不管是创新还是改良旧有字体设计,均需要依据市场变化进行分析解决。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逐渐涌现出了一批电脑字体开发商家,像文鼎、方正、汉仪、华文、华康等商家的字体设计规模都在百种以上,其中方正字体以其雄厚的资金实力,技术能力和系统捆绑销售的优势,占领了报刊出版业市场的“大片疆土”。汉仪则大举进军广告用字市场,华康字库在日本市场曾创下年销售10万片软磁盘(每片软盘装一套字库)的记录。20世纪90年代初期,激光照排机的研制成功促进了印刷字体开发,汉文字库产品快速发展到100多种风格的400多款,这个领域在最短时间内走进了“光与电”的印刷领域,为中国印刷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 印刷字体字库的创新

铅字时代由于受字号的局限,文字不可能印刷得很大,初号字就已经是印刷的最大数值了;过细的铅字印刷会出现断笔现象,特小或纤细笔画的字体比较受限;加上铅字只能使用一次,所以铅字的需求和铸造是循环不断的。计算机汉字字体可以自由缩放,字距、行距更加自由,拓展了汉字排版的视觉层次。但是,平面设计依赖字库的惰性,导致了汉字艺术造型创新步伐的发展缓慢,直接从字库调用字体,已经成为大多数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简易方法。针对汉字设计中的这一缺陷,受日本字体设计影响,2000年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研发出“胖娃体”,实际上是模仿勘亭流体的笔形,去掉了笔画间多余的动作感与连笔的流气而已。[4]这是中文字体创新过程中的尝试,由于字体造型并不适应出版行业,没有得以在书刊中应用。

2003年,方正开始了新报版正文字体的开发设计,在分析正文字体利弊基础上,专题研讨开发出融黑体和宋体基本特点的新艺体,这是中国字体设计史上第一次做字人与用字人共同参与的字体创新。之后不断开发了正黑、兰亭特黑、邢体隶、大草、特细等印刷字体。2007年,微软公司在其新发布的Vista操作系统中使用了方正专门设计的黑体字作为新的系统字库。微软雅黑是由微软公司委托方正公司设计的一种黑体,它具有个性独特、结体优美、识别性强、块状效果好、显示清晰等优点。由于字体中宫放开,比较适合视频屏幕文字显示。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时尚杂志与广告中,主要用于副标题和正文文字。引人注目的时尚传媒集团于2009年6月,自主设计开发了“时尚中黑简体”,这一新字体的诞生,从设计发展的意义上来看,打破了字体设计领域由专业设计公司垄断的格局,“时尚中黑简体”也成为国内首家以企业名称命名的规范字体。

字体在信息传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平面出版物上的字体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也体现着一家报刊社对读者视力与受众无障碍阅读的关怀与实践。铃木功认为“中国字体设计水平很高,但是字体设计者对字体的商业转化做得不够,字体设计一定要关注它的商业可转化性,在日本字体设计者不但要做好创作,还要去找应用市场”。字库设计的市场化道路将会是汉文字库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需要政府、艺术教育、印刷字体开发商共同努力。

● 字库字体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特征

我国出版业在字体应用上,无论是报刊还是网络,多选用“老报宋”和“黑体”作为正文视觉识别的字体。多数报纸正文排印使用的“老报宋”,其基本字型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进的计算机排版印刷字体,方正开发的第三代印刷宋体字得到出版行业认可,并迅速得到采用。报刊的标题与正文,书籍装帧、广告设计中依赖字库设计,有很多实践案例,是了解汉字字库字体应用设计的重要参照。

1.报刊的正文与标题

目前我国报刊应用最多的印刷字体是方正兰亭宋、博雅宋、报宋、书宋。在特殊评论类的文章中会采用楷体、粗黑体、细圆体来增强视觉效果。方正第一代报宋字体一直是国内纸媒内文的主打字体,该字体笔画偏细,结构不够严谨,而且在笔形塑造上不够精致,笔画不厚实,缺乏韵味,阅读过程中会造成视觉重心偏离,文字跳跃,有不稳定的感觉。为了适应报业版式设计的需要,方正公司2004年开发了第三代宋体字——博雅宋。博雅宋字体缩小了老报宋体的横竖比例关系,减少了对眼睛的不良刺激,字体醒目易读,降低了读者的视觉疲劳度。老报宋由于笔画细,在套色和反白印刷时横画往往被糊掉,“博雅宋”笔画加粗的设计提高了字体的印刷适性,在套色和反白印刷时大大减少了笔画被糊掉的现象。博雅宋开发研制以来,已被国内的《每日经济新闻》、《北京日报》、《上海证券报》、《华商报》、《北京青年报》等100多家报社作为报纸正文排印。

“报刊字体的混排应用会对整体的视觉传播造成一定的影响,会影响传媒的品质。在一种报纸或杂志的标题字体的应用中,主流规范字体要占整个传媒产品的80%标题字。辅助字体要根据传媒的个性、传媒的产品特性来决定辅助字体的配合与应用。”这说明报刊正文字体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对要求,正文一般使用宋体类,字号设为五号或小五号。另外,版面正文之间的行距应当选择适当,行距过大显得版面稀疏,行距过小阅读困难。

标题对报刊而言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出于不同的考虑,标题字体一般根据级别的划分来选择字号大小和字体变化,一级标题选用的字号最大,而后依次递减排列,由大到小。例如,报纸标题字的大小可根据文章的内容、版面位置、篇幅长短进行设计,字体可多样化。期刊标题具有修饰作用,其字号普遍要比图书标题大,字体、字号的选择可多样。

2.依赖字库字体的书刊封面、视频媒体

当印刷字体不断丰富起来以后,再加上电脑出版输出系统的广泛应用,书刊刊名直接选用电脑字库中的粗黑、粗宋、楷书、行书、隶书字体,作为书刊书名设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设计与复制,输出与打样的快捷,彻底改变了缓慢的手绘方法,依赖字库字体进行书籍书(刊)名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虽然提高了设计与印刷的出版时间,但是阻碍了书籍装帧书名的艺术性设计。例如,一些书籍装帧书名直接采用字库字体,仅把字体进行了拉长处理。期刊装帧的刊名也只是对字库字体进行了一定处理,这种直接采用印刷字体于书籍、期刊名称设计上,显然无法体现书刊的个性特点,而且看起来呆板单薄,缺乏设计创意,更不能展现书刊的装帧设计艺术特征。

电脑字库给视频媒体艺术提供了大量可选择的字体,丰富了影视、网页等界面视觉表现的语言。相对于静态视觉来讲,视频媒体界面字体设计具有动态效果,字库字体应用于视频媒体传达的信息量更大,视觉冲击力更强。视频媒体界面的字体设计可以是灵活的,上一秒字体所处的位置,可以在下一秒发生位移或转变。加上字体设计是由丰富的色彩而构成,所以不用考虑印刷后的颜色误差。它所应用的色彩模式为RGB色彩模式,这要比印刷中CMYK色彩模式的色彩丰富的多。色彩通过RGB三种色彩光线混合而成,可以把印刷字体变换成一定的动态效果,如渐变、投影立体、光感效果等。

电脑字库字体直接应用于视频媒体艺术以来,黑体应用所占比例较大,字体的应用一般不超过三种,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视频媒体界面的视觉整洁性。例如,1998年11月9日央视的《朝闻天下》视频栏目,全部采用了黑体字,利用色彩效果加以区分显示,信息传达清晰明确。又如,2012年12月的当当网购物广告页面,广告语采用黑体字体,在以文字为主的网页界面中(通过色彩和光的作用更加突出文字信息),加入了有趣的图形,以达到帮助用户理解和记忆界面信息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龙.新一代汉字输入技术的研究和发展[J].上海微型计算机,1997(1).

[2]李琛.计算机字库中单字著作权之证伪[J].中国印刷,2011(5).

[3]原伟民.印刷字体的设计步入了计算机时代[J].中国印刷,1998(7).

[4]刘钊.汉字印刷字体发展、设计与应用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07:114.

作者:柳林 白玉洁

计算机中文印刷字体设计论文 篇3:

传统印版文字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借鉴应用

摘要:以对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及无锡铜活字印刷文化的研究为基础,进行继承与创新,复兴活字文化。研究无锡铜活字的字体特点,采用复刻创新设计的方法,进行现代字体设计。完成既具有原始韵味又适应现代环境使用的字体设计。传统印版文字的优美和其内涵特点对现代字体设计的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关键词:传统印版文字 字体设计

引言

汉字文化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自雕版印刷以来,便出现了印刷意义上的传统印版文字,并随着活字印刷、照相排版与平版印刷等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尤其是近几十年,变化更是急剧。数位字型的普及化完全改变了印刷的面貌。字体设计不断出现新的概念与新的形态。在现代设计中,字体设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无锡民间活字铜版与印刷字体发展的关系,选择优秀的铜活字版本文字,分析其字体形式、笔画特征、结体风格,对研究设计开发现代印刷字库字体具有积极的借鉴、启示作用。

一、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

伴随着雕版印刷技术到活字印刷技术的革新,传统印版文字的发展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北宋初期为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没有专用的印刷字体。印刷书本都是由书写者所书写的书体来定。书写者的文化修养、艺术水平高低不同。字体随意性大,艺术价值也不同。宋初后很长一段时期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印版文字逐渐形成具有欧、刘笔法,但又不同于欧、刘的楷书字体,还出现粗中细三种风格,出现了仿宋字体的雏形。第三阶段为明初期开始,宋体字(又称明体字)开始成熟,宋体字出现,为刻制活字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字体,奠定了现代印刷字体发展的基础。因为在使用活字印刷各种书籍时,与雕版印刷存在明显不同,需要印刷字体更加规范化,便于排版。而宋体字横平竖直,字形方正,非常适合规范化排版印刷。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明中期的无锡民间刊刻书坊所使用的金属活字字体,与印刷字体的发展成型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无锡铜活字印刷文化

(一)无锡铜活字文化概述

中国的活字文化历史悠久,所记载存留的铜活字有清时期官方铸制,也有明及以前的私人或书坊所制作。明中期无锡地区的铜活字最具代表性。明代中期江南无锡地区发达的经济为制作成本颇高的铜活字印刷提供了物质基础。崇文重教的氛围,藏书风尚,推动印书群体的形成,促使了活字铜版印刷业的快速发展。其中,会通馆华燧用铜活字排印的《宋诸臣奏议》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铜活字印书。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刊刻书坊有兰雪堂、尚古斋、桂坡馆等。它们在弘治正德年间采用铜活字印制了大量的书籍,制作精美、各具特色,对活字印刷的发展起到了巨大贡献。

(二)无锡铜活字特点

无锡活字铜版印刷文字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由于制作活字使用的材料以铜为主,铜质较软,便于铸造和雕刻,但比起铅字而言,长期使用后,铜模较易磨损,因此,铜模的部分笔画边角钝角较多,翻印出的文字显得古朴、淳厚,如《蔡中郎集》《颜鲁公文集》中的文字均有这样的体现。其次,活字制作多由字工先手写样字,再翻模铸刻。当时的字工多有书法基础,因此,铜活字上往往也有体现个性的笔法,更有人的心情品格的表现。再次,铜活字字体毕竟是从传统书法演变而来,汉字书法特有的线条美同样体现在铜活字字体中,具备书法线条特有的情感之美。

三、对现代字库字体设计的借鉴

(一)现代字库字体的发展概况

随着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发展,印刷业走向数字化排版和多媒介出版。一些传统的经典印刷字体,通过计算机技术,数位化成为印刷字体字库,供使用者设计排版时随时调用。形成字库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字库产业开始发展。目前,国内规模字库企业主要形成以方正、汉仪等为代表的5家,集中化发展有利进—步提升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的转好,根植于创意设计产业的字库产业正发展成为一个朝阳行业。

数位化字型的兴起受到了现代设计的洗礼,使得印刷字体发展出丰富的美学样貌。从中国香港的设计师柯炽坚设计的“俪宋体”开始,印刷字库字体的设计就随着技术与使用环境的发展不断创新。而傳统的古籍印本文字也在现代字库字体的设计过程中,不断提供养分,成为设计者灵感的源泉。如日本欣喜堂借鉴古籍本《南齐书》开发的“金陵”字体。万向晨、应永会等设计开发的《浙江民间书刻体》《康熙字典字》等,都成为备受欢迎的字体被大量使用。

(二)通过复刻继承与创新传统印版文字

字体从古书或铅字样本一代代传下来,后世的设计师把古老的字体轮廓重新描绘,做成适用于新媒介的字形产品。这种过程方式就叫作“复刻”。以西文字体为例,现在电脑字库中所用的字体如Times New Roman、Arial(即Helvetica)等字体在铅字时代就已经诞生了。Garamond、Caslon、Palatino等字体,更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代。数字化技术发展以来,早期较大规模的汉字复刻案例是秀英体的复刻。秀英体产生于1910年。原来的秀英体是不能自由放大缩小的。在尊重原始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复刻创新,形成了既能用于正文排版,又能满足标题使用要求,适用现代环境载体的字体,兼顾印刷与屏幕的显示,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之后,欣喜堂复刻了“金陵体”,如图1。中国台湾复刻了“日星字体”,方正字库也推出了“清刻本悦宋”字型等。这些复刻字体,既继承了传统印版文字的精髓,也带来了各具特色具有现代风貌的字体字型。

复刻不是机械的照样描绘原有的古版文字,而是一个富合创造力的过程。古籍版本大多存在或多或少的残缺、破损情况,依照古书残存的字体痕迹描绘,制作者常常只能根据自己的诠释来重建笔画曲线形态。在重建过程中,每个人诠释不同,审美取向不同,取舍就不一样。这种取舍就是创造,也使得每次复刻都会让字体面貌有所改变。

(三)复刻无锡铜活字,设计“文苑”字体

无锡活字铜版印书刊本众多,印本字体的变化也相当丰富,经历了从书法体到印刷体演变的过程,字型的差异化较大。并且由于印本质量的问题,有的文字清晰、特征明显,有的则比较模糊合混,本文选择以活字铜版印本《文苑英华篆要》为例,提取其中的笔画和结体特征要素,进行复刻创新字体设计。

在复刻之前,要思考以下问题:首先,从现代字体设计的角度出发,用今日的观点去诠释过去的文字。一方面要对原作负责,尊重原始精神;另一方面,要对古老的东西赋予新的价值,做出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字体。因此在复刻时,是原样复刻还是改造再现;是表现古朴的墨韵感还是表现数位环境下的精确感,是要塑造干净明确的了型还是具有质朴、淳厚感的字型,都要进行判断取舍。这决定了字体复刻创新设计的风格及使用功能定位。其次,现代中文字型的造字流程,多是先将笔画造型设计出来,接着拼成各种偏旁,最后再系统化将笔画拼装成字、调整细节。所有的字体笔画酚之百细节相同。这样的字体虽然精致、完美、平稳,协调,适合工具性使用,但是太统一了,很机械,很速成。这是数位复制的力量,人几乎无法做到。手工的东西不可能如此精致无缺,部分残缺反而带来了种种细微的差异,从而产生不一样的质感。因此,是“逐字复刻”照样扫描下来,利用数字绘图技术形成字型,还是采用现代造字技术方法来设计全新的字体,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最終选择以提炼《文苑英华篆要》章目部分文字的笔画特征,先复刻设计笔画造型,再研究其特殊的斜体结构构架,进行笔画组合结体成字的方法,进行风格相对统一的整体设计不采用“逐字复刻”的模式。以基本复原铜活字原貌为出发点。一方面要体现出铜活字的质朴感,保留原始韵味,另一方面,以新的使用环境为基础,创造一种既富合原字精神的又适用现代环境的全新字体。首先在处理笔画细节时,如横画、竖画的起笔及收笔处,有意识地减少电脑曲线尖锐感,增加几个曲线节点调节,使线条不至于太过圆滑。其次,在结构上,印本章目字体有个特殊的现象,就是字形呈扁方,这一般是隶书的形态,且在结体上,并不是横平竖直,而是略带斜势。因此,在复刻创新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对部分笔画形态及构架进行了重新设计。

以横笔画的借鉴复刻设计为例,如图2,原作中横画行笔是略微向右上倾斜的,具有书法运笔的特点。但笔画的起头和收笔两端是具有印刷字体特征的,笔画尾端向上的三角形较为明显,而书法中横画的尾部收笔、顿笔则偏向下的居多。这二点均在复刻时有意识地保留了下来。具体在横笔画设计时,笔画行笔的样条线取斜势,但笔画末端的收笔处底部样条线处理为水平。这样当横画底部线条由略微倾斜过渡到水平后,一方面保持了横画的平衡感,另一方面把书法运笔中横画扛肩的势态隐约表现出来。笔画起始部分上翘,且上翘的较为明显,这一点与原版书有所不同,是为了与斜的横画取得平衡,以适应现在字体排版较为方正的需求。收边处采用切角而不是圆角过渡,以体现原作较为质朴,淳厚的些许感觉。同时尾部的三角形态稍扁,左边线较斜,右边线较平缓,以与字形整体稍扁方相适应。

可以看出,经过复刻再造所设计的这——字体显得非常新颖,又很传统。它具有及佳的可读性,带有宋体字的笔画特点,同时保有楷书的布局与优美,如图3。偏旁的高低部分延续书法的构架,中宫放大,又切合现代印刷体的视觉设计。栩栩如生地重现了书法楷书演变到印刷体的那一刻,再现了活字铜版印书文字的优美,证明了古印本字体的精致优雅。

结语

字体设计顿循着因新受众、新媒体与新技术的产生而发生着不可避免的变革需求。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从雕版到活字、从照排到数位印刷,字体的应用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符合技术与审美的要求,探索更适用的字型形态,成为汉文字体设计发展的新课题。对传统印版文字借鉴为现代字体设计提供了大量的新思路。从古版文字中深刻理解其字体的基本特点及审美内涵,促使设计者从设计思维意识的最深层思考字体具体的形态。创造出富有审美特色的字体字型,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陆斐然

上一篇:高校就业指导专业化发展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