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传专业字体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要求,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并对其中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展开分析,提出了多媒介运用、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强调跨专业整合等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视传专业字体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视传专业字体设计论文 篇1:

浅论数字时代视觉传达设计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出路

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和多媒体的飞速发展,视觉传达设计的内涵也随之发生转变。传统纸质广告媒介现在已经突破二维,转变为网络、移动通信、LED等多维平台。针对媒体的转变,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换,应在原有视传专业课程中,增加部分关于网络商业化和多媒体、移动媒体等媒介下的视觉传达设计,即UI界面设计,将数字多媒体技术与平面设计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数字时代 UI界面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前言

21世纪以来,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视觉设计也渐渐地超越了其原先的范畴,走向愈来愈广阔的领域。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中国从3G时代到即将进入的4G时代不过5年左右的时间。人们对这一变化的主要回应就是在生活中更多依赖于智能手机功能随时上网完成工作或娱乐需求;市场对这一需求的反应是越来越多的厂商加入到智能手机的生产,而与之相匹配的是大量的应用软件为智能手机的功能化和趣味化、娱乐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今各类智能手机,无论是苹果系统,Android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都会普遍地使用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除去严密的计算机程序语言的使用,各类软件设计的趣味性,界面的友好性,视觉的美好性,操作体验的舒适性都离不开视觉传达设计。其他的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码产品,如平板电脑、在线商务,游戏产品以及其他触屏移动技术产品的盛行,都离不开一种被称之为UI界面设计的新的视觉传达设计手段的广泛运用。

一、UI界面设计概述

(一)何为UI界面设计

UI是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的简称,是指人通过敲击键盘、滑动鼠标、碰触触摸屏等方式向计算机输入指令,而计算机通过画面、声音或震动等方式进行反馈信息,实现这样一个功能的系统即为UI。UI界面设计是主要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操作界面的整体设计,是专门研究、规划和设计让人与计算机充分协同工作,高效率发挥计算机功能,满足人们工作和娱乐需要的新兴的交叉学科。

(二)UI界面设计的组成

UI设计由用户需求调研、交互设计、界面设计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要对用户需求进行调研。通过调查了解用户对产品的使用要求、过程、环境和习惯,为界面设计提供正确的方向。其次,是进行人机之间的交互程序设计。这个部分通常由软件程序员来承但软件设计,目的在于加强软件的易学、易用和易理解。最后,需要进行界面设计。这是屏幕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成千上万的、色彩纷呈的视觉信息,是一个复杂的由不同学科参与的工程,需要将认知心理学、设计美学、设计手段等融合,实现软件产品视觉效果的艺术化。

(三)UI界面设计的演化

UI最初是由软件程序员根据个人艺术功底和喜好来完成,通常只有比较专业的大型程序才有条件请专业设计师参与软件界面的美化。长期以来,UI界面设计在软件开发中都是附属地位。在今天这个资讯庞杂的时代,仅靠水平先进的硬件和功能繁复的软件并不能更有效地帮助人们便捷地提取和处理信息,高水平的UI界面设计才是有效手段。UI界面设计并非单纯的绘图美工,而是综合了用户需求、软件功能、硬件配置和使用环境等多种因素后的复合化艺术设计,是科技和艺术紧密结合的成果。美观舒适的UI不仅给人带来舒适的视觉享受,更可以提高设备操作的友好度和便利度,最终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四)优秀UI界面设计产生的巨大作用

今天,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领域,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电子科技产品,以及三星公司推出的银河系类手机与平板电脑,都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这些产品也被誉为革命性的科技产品。究其原因,除去软硬件的独具特色和水平领先,其优异的UI界面设计也是对消费者产生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以苹果手机为例,多达50万个应用程序通过卓越的软硬件设计,为用户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快捷、方便、生动的操作体验,开启了广泛使用人机交互的新时代。而国产品牌诸如小米、联想、华为以及成千上万的应用软件设计公司同样也在移动互联时代尝到了交互设计的甜头。由此可以看出,优秀的UI界面设计对产品和企业产生的作用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五)UI界面设计的市场及就业前景

随着手机技术革新,全球3G热潮势不可挡,同时也引爆了各大企业对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的争夺战。全国数字及多媒体设计教育权威“火星时代”的互动媒体课程研发团队在调研了3000多家企业的3G人才需求时,了解到在设计人才招聘市场上,UI界面设计师处于很有竞争力的一种岗位。以北京地区为例,仅2011年8月8日一天之内发布在智联招聘上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需求岗位就达到4000个以上,而现有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这么多企业的需求。从薪酬上看,北京地区的3G移动产品的UI界面设计相关岗位薪资普遍在5000元到16000元之间。同样根据“火星时代”的行业调研,从全国来看,对既懂得UI界面设计又会运用到客户端的复合型人才,缺口高达65%,一些欠发达地区这个数字甚至更高,所以UI界面设计的就业前景是乐观的。

二、当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长期以来,视觉传达专业都是以二维设计为主,在广告业与经济发展共同繁荣的时代,曾是主要的传播推广手段。但是由于数字新媒介的产生和快速蔓延,今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和相关的人才培养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一)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不能满足数字媒体时代信息传达的要求

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常常以“填鸭式”的方法来传递信息,但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这已经不适应市场的要求。传统信息主要更加关注形式,而新媒体艺术更注重的是设计的内涵和参与互动的体验。所以,视觉传达设计也应该以交互式信息传递方式来传递设计信息,使受众愉悦地接受并体验信息。在新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下,交互方式和各式各样的新产品层出不穷,人们对交互体验的感觉越来越重视,因此,视觉传达设计应该满足受众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信息传递方式。

(二)新媒体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现状

现阶段,在国内只有少数专业院校针对这些新型的媒介开展视觉传达设计下的专门的UI界面设计教育,如广州美术学院和北京电影学院、吉林动画学院等院校在其视觉传达专业下开设了针对网络和移动平台的广告、界面设计等课程;江南大学也在其工业设计及视觉传达设计两个专业中,增设了UI界面设计等课程。在笔者所在的四川地区,除了四川美院和川音美院开设了界面设计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都属于传统平面设计的培养模式。因此,UI界面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的新领域,专业院校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改革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思路和课程设置,培养更多除了精通传统平面设计外还具有UI界面设计专长的创新型、复合型设计人才。

(三)招生的困境

今天,国内的各类设计院校都感觉到了一种困境,即学习平面设计的人数相较以前有了大幅下滑。虽然这几年“艺考热”温度不减,但学生报考专业却呈现冷热不均的情况。从2010年开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招生开始普遍萎缩,许多家长和考生更倾向于选择当前比较火热的环境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专业、动漫设计专业等。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人们对视觉传达设计的需求减少了,或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师资力量不够,教学质量不高,而主要是因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思路的规划中规中矩,没有与时俱进,自然不具备很强的吸引力。反观其他专业,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因为具有房地产业和装饰、建筑等火爆的行业背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因此才会出现近年来环艺等专业火爆而视传专业招生萎缩的现象。动漫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后,动漫设计专业也从过去无人问津变得炙手可热。因此,视觉传达设计急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可持续发展上的思考和探索。

(四)课程设计的传统化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

根据对多所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研究发现,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以三段式为主:即艺术设计基础、专业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部分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其现阶段的核心专业课程主要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计算机辅助设计、手绘、插画、字体设计、图形创意、广告策划、版式设计、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VI设计等课程。对于视觉传达设计类的专业课程设置和规划,上述的核心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无可厚非,但是基于现阶段视觉传达设计呈现的普遍问题,为求让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应抓住专业和行业的特点,结合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其进行适当地调整,并进行具有特色化的专业课程设计。

三、数字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特色化”改革

(一)课程改革思想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下有很多设计方向,如VI、包装、海报、书籍设计等,广而泛之地进行传统教育不可或缺,但是如果能将服务于网络、移动媒体等平台的视觉形象上的设计纳入到专业课程中,无疑可以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一个新的教学改革方向。在这个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的时代,传统的视觉传达设计与网络化的视觉设计正在进行着飞速的融合。例如,标识设计既可以应用于VI设计中,也可以应用于UI界面设计中。更广泛来说,UI界面设计还可以应用于各类网站设计、手机交互和电子商务之中。所以,将这些新颖的设计形式引入到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是有效的特色化教学改革尝试。但是,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实施而固定下来的,必然有其学科特点、内在关系和连续性。所以,UI界面设计作为丰富视觉传达设计的新的尝试,必然要稳步推行,以便留出实验和改进空间。

(二)以UI界面设计模块课程作为改革创新突破口

具体的实施方案因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笔者所在的院系即尝试进行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改革:第一阶段的具体措施是在现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上进行调整,例如:

1.增设基础性的计算机课程,如在一系列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加入FLASH课程以及电子杂志设计课程、Axure RP Pro(交互原型设计工具)原型设计基础以及Flex(用于构建具有表现力的 Web应用程序)等移动媒体交互方式设计课程,拓宽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面。

2.增加UI界面设计课程模块。较为简单的做法是,先在原网页设计课程基础上,加入网店设计、电子杂志设计等内容。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加入包括用户体验设计、移动产品界面设计等在内的UI界面设计基础性课程模块。最后再考虑增设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资源设计课程和图形、图标、动画等移动媒体用户界面风格与整体架构的规划设计等更接近于项目开发式的课程,将项目中设计端和开发端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用更贴近业界的实战和实例结合相关软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独立平台、移动媒体界面设计的高级技巧和技法,并正确认识业界中所谓的高保真原型的意义,从而较为完整地掌握UI界面设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在第一阶段结束后,应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如学生的兴趣,教学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成果等反馈意见进行总结和调整。对某些院校来说,如果时机成熟则可以考虑开设视觉传达下面的数字艺术设计方向,增加学生的专业选择面和就业竞争力。

结语

艺术与科技的结合是当代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UI界面设计这个新的领域,更需要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深度结合。所以,同时具有一定软件编程能力,艺术理论知识和良好艺术素养的设计师在未来必然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UI界面设计随着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便携科技产品的兴起有了大量的需求,UI界面设计属于创意创新产业,是有着高附加值特点的第三产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长期接受着美学教育,具有较高的艺术涵养和创造创新意识,若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等相关课程,便可较好地满足UI界面设计工作的相关需要。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像UI界面设计这种跨学科、复合型的专业人才将越来越受到欢迎,因此从加深新兴产业之间的紧密结合这一思路出发,对传统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刘文彦:《UI界面设计——艺术设计专业的又一个发展方向》,《剑南文学》,2012(6)。

2 何洁:《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趋势》,《装饰》,2002(3)。

3 高娴:《新媒体时代下视觉传达设计发展趋势研究》,《中国传媒科技》,2010(10)。

4 苏毅:《当代中国视觉传达设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第8卷,《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

5 周大鹏:《发散与变异—新媒介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脉络》,11卷,《广东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作者:李文波 谢鑫辉

视传专业字体设计论文 篇2:

基于“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的创新培养分析

摘要: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本文在分析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征以及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要求,探索了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并对其中的培养模式实施路径展开分析,提出了多媒介运用、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强调跨专业整合等策略。从教育效果来看,“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狭窄等问题,符合人才培养要求,值得推广。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学科融合

基金项目院本文系2020年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视传专业对地方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创新研究”(项目编号:XJ2020RS002);2020年度江阴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高职院校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应用研究”(项目编号:XJ2020JG001);2020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校园传承与创新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13137004Y)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视觉传达设计被认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兼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探索一条新的教学路径。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特征分析

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特定的设计目的,对信息进行归纳与分析、整理之后,通过造型、色彩、文字等要素的设计,最终将可视化信息传递给受众,并引起受众共鸣的过程[1]。与其他学科相比,视觉传达设计存在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视觉传达设计能够与多个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包括摄影、绘画、书法等,并且在设计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主观感受,体现在听觉、视觉、嗅觉等多个方面。(2)视觉传达设计具有鲜明的复合型特征,按照相关学者的分类,可归纳为独立性与综合性两个方面,其中独立性主要集中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平面设计等方面;而综合设计主要包括展示设计、标志设计等。在此基础上,也可以从其他方面对视觉传达设计做进一步识别,从技术手段与设计元素的角度入手,将其归纳为板式设计、插图设计与字体设计等几方面。

二、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视野狭窄,不利于综合技能的培养

从教学大环境来看,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具有复杂性,学生不仅要具有高超的艺术设计能力,也要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为了能够实现该目标,教师需进一步探索跨学科培养的新路径。但是当前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过程依然受到学科限制,一般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会开设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画、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而忽视了数字化媒体课程建设;拥有数字媒体课程的多为理工科院校,此类院校很少开设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在这种教学现状下,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狭窄,很多学生接触不到先进的数字媒体知识点,最终导致学生对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也是片面的、浅显的,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

受现代化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高校为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纷纷创新教学模式,例如实现社会实践与视觉传达设计结合等,有效改变了单一理论教学的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爱好选择成立工作室,部分学生甚至可以直接为企业提供服务等。高校的这一系列操作提高了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水平。但是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尤其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过于封闭,视觉传达设计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结合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过程被生硬地“分割”,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拓展。(2)虽然当前高校推广的“工作室模式”較为成功,但是“工作室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成熟,尤其是相关操作方法的可行性缺乏论证,教师难以有效识别学生在工作室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难度[2]。

三、基于“多学科、多媒介、跨专业”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一)实现多学科融合,打造现代化教育体系

广大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在强调多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培养人文内涵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手段并存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就需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融合不同学科,并由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语言学科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

视觉传达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所涉及的艺术知识点繁杂,在人才培养中,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知识点的运用,这样在未来工作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该遵循多学科融合的要求,加快语言学科与课程的有效融合。例如,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英语语言文化入手,带领学生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的文化特征,从英语入手进行文化交流,并根据自己的实践结果探索视觉传达设计的新路径。例如圣保罗大教堂是英国宗教的中心,建筑采用了巴洛克风格,视觉传达设计课程可适当借鉴圣保罗大教堂的形状与艺术特征,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更能够得到英国等外国友人的认可。除此之外,学生了解不同国家语言文化后,可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进行展示,例如“V”在英国文化代表“victory(胜利)”的意思,通过将“V”体现在作品中,可以简化作品的文字内容叙述,使作品更加简洁、易懂。

2.计算机学科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

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握视觉传达设计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在学习视觉传达设计的同时,进一步探索新的学习内容,而计算机学科就是其中的代表[3]。

教师在融合计算机学科时,应确保学生具备以下技能:一是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可以利用计算机完成复杂的视觉传达设计,基本无操作障碍。二是了解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内涵,能够积极探索视觉传达设计与大数据、云计算中的融合,不断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的技术水平,最终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在与计算机学科融合过程中,教师可与学校的计算机教室取得联系,在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上机操作的机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与具备大数据数字化媒体课程的理科兄弟院校合作,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接触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感受现代化信息技术对视觉传达设计效果的影响,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重视多媒介的运用,优化人才培养路径

多媒介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效果,推动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样化媒介的作用,为实现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1.依托微信公众号的人才培养

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依托微信进行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模式,教师将教学方案上传到微信公众号平台上,学生在线上能够浏览与视觉传达设计相关的知识点,并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在微信平台上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形成头脑风暴,有助于学生设计思维的转变。

2.依托云盘媒介的人才培养

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本身十分复杂,涉及较多的知识点,教师需要运用大量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知识点。对于学生而言,视觉传达设计的相关素材数量多、所占内存大,日常管理难度高,会影响学生使用的积极性。针对该问题,教师可运用云盘媒介,将学生在视觉传达设计学习中所需要使用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等上传到云盘上,这样学生在设计练习中可直接到云盘上下载相关资源,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4]。

(三)强调跨专业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师应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积极推广“艺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长远发展。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关注艺术知识与其他专业科学知识之间的有效搭配,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学习阶段与课程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水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有效锻炼[5]。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正确处理艺术与学科之间的“合与分”的问题,其中,“分”体现在基础课程上,要求教师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能够清晰划分不同学科之间的差异,正视不同学科的特征;而在专业课程上,教师更应该强调其中的“合”,将不同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将不同学科的内容体现在视觉传达设计中。

总体而言,在视觉传达设计的跨专业整合中,教师需要利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在强调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基础上,完善与优化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郑伟.新文科理念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设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84-85.

[2]張冰冰.融合项目参与的视觉传达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评《视觉传达的语言及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10):143.

[3]张冰冰.基于创新思维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评《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创意表现及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20(09):121.

[4]刘一峰.跨学科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南方论刊,2017(06):94-95,112.

[5]赵一鹤,谢莹莹.新媒体时代视觉传达设计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6):89-90.

(责任编辑:陈华康)

作者:杨晓红

视传专业字体设计论文 篇3:

动画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教学

摘 要:动画专业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放在三维、动画等方面,对视觉传达相关课程有所忽略。当前,视觉传达设计已成为动画设计不可或缺部分和设计师的必备素质。,视觉传达意识的加强,能使作品更注重内容传播的准确性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动画;视觉传达;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影视、网络等新媒体更多地进入设计师的视野。视觉和影像已作为独立的传达手段而存在。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动画相关专业。以培养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能在各种领域熟练应用现代媒介手段,从事信息、影象、广告及视觉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级人才。但在课程设置和具体专业实践中,许多学校立足于影视、网络等二维三维运动传播媒介只注重影视媒体的特点及技术要求,把重点放在动画、影像编辑等专业课程内容上,而对视觉传达课程有所忽视。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且快速适应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设计人才已成当务之急。然而“动画设计”一路走来,虽然产生了很多优秀的设计师,但很大一部分年轻设计师不能沉下心对待设计,为了谋生也在思考全新职场的发展。刚熟悉市场动向的这批人因缺乏坚强的意志等原因离开了设计市场,设计行业迎来的也是一批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他们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经历从“学院派”到“商业派”的转型。针对这些问题,对设计教学模式以及思维模式进行重新审视,以及构建科技化、市场化且具有现代形态的设计教育体系,是我们每个热爱设计的人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动画设计作品中的不可或缺因素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以“读图”为标志的“图像化生存”时代,当代主流文化形态也正在向视觉文化嬗变。作为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重要组成部分的视觉传达设计,成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表现形式。

动画作品借助动态方式向人们传递大量的视觉信息,带来平面媒体未有的视觉感受。但影视作品都是由平面来组合的,每一帧精美的界面设计造就了精彩的整体完美影像。所以说,视觉传达已渗入了影视设计作品的整个全过程。动画设计作品不仅要满足动画、技术、传播等方面的需要,还要满足视觉审美和品牌宣传需要。对每个画面进行组合设计,视觉形象会更加整体。对影片色彩的组合把握,使流行设计被带入整体设计环境。这些设计内涵,与字体设计、版面设计以及构成等课程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增强作品内容传播的准确性

信息传达准确度已成为衡量影视设计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将产品或企业商业活动抽象信息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语言 ,进行形象的 ,艺术的描绘 ,通过传播感染大众情绪 ,影响他们的心理 ,完成商业运作及宣传。设计中的信息传达已经成为一种包容性极广的文化现象 ,涉及的范围不仅包括造型、美学、传播学 ,还有语言、市场、社会、生理和心理等诸多因素。设计者通过作品向受众传达自身的思维过程与结论 ,达到指导或劝说目的 ,而受众也正是通过设计作品 ,与自身经验印证 ,最终了解设计者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感情。

传达(communication )一词源于拉丁语 ,基本意思是“给予”和“沟通”,是以不同个体之间进行传达与联系为基本宗旨的。但我们常忽视其“沟通”的含义,只注重“传”而未注重“达”。随着时代发展 ,人们对于“传达”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今天的“传达”,除单方告知信息外 ,更重视“沟通”与“互动”的潜在内涵。已非传统意义上视觉设计 ,而是沟通人-产品-环境-社会-自然的中介。通过对信息的搜集、整理、设计、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鉴于此,注重传达意识的加强,对作品内容的准确传递至关重要。

三、设计师的必备素养

视觉传达在动画设计应用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影视媒体设计师理应掌握很好的设计技巧,并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操作形成自己的视觉经验。在作品设计过程中,这些经验有助于设计师构思出完美的产品形态,并表达自我的创意思维。

四、关于课程的开设构想

动画专业的课程重点不在视觉传达方面,而视觉传达包含的课程量多面广,究竟哪些是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必须或需要开设的呢?

为培养学生将构成原理运用于实践设计能力。版面设计、文字设计、形态分析等专业基础课是必须的,这些课程占用课时不多又与以前的知识不脱节。而包装设计、CI设计等综合性课程,占用课时量大,可安排为欣赏选修课程。

通常本专业学生三维、立体的感觉很好,有良好的构思。但涉及到每一个面的文字图形编排时,对文字、色彩、图形、位置等把握就明显有所欠缺了。经常遇到学生精心制做的作品,从创意构思到制作技术都很完美。但因为没有经过版式、文字的设计训练,没有将构成课程应用到界面设计的实际操作经验,或者根本未意识到这也是整个设计主题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关键帧没有传达出作者思想意识,导致造成画面视觉混乱,使观者误解创意者意图。在对作品整体制作过程中,对作品整体感觉把握不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为避免配色失误,有的作品仅以单调原色表现。有的平面语意表现较弱,引不起观者注意。所以,引导学生重视传达设计训练,使他们的作品趋于更加完美,是设置这些课程的宗旨。

五、视觉传达设计学习的重要性

现代设计发展至今,分类越来越细致,但由于社会与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与挑战,综合型的设计人才已成为这个时代的需要,除了要求设计师要有横跨诸多设计领域、门类的专业特长,还要有能够将不同设计领域细分又能系统地加以综合思考的能力。而就目前的设计教育看,重视觉表现,轻文化内涵和专业实践,课程之间仍然处于被束缚的孤立尴尬状态之中,各个专业互不联系,只局限于自己领域内,缺乏有机的衔接和交流。于是在就业中弱点逐渐被暴露,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适应能力差,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学生就像盲人摸象,只看到了局部,从而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其次,理论与实践失衡,出现“学难致用”的局面,大量不切实际、天马行空的设计作品普遍出现,部分毕业生进入社会还要接受企业的“二次回炉”,浪费了时间,也为企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外行内行人士误认为人人都可以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目前市场上有很多景观、动画、民艺的学生纷纷加入“视觉传达设计”的队伍,也因此出现了“人人可以搞视传”的错误理念,阻碍着创新能力的发挥。诸如此类情况的出现,直接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设计教育提出了一个现实的命题,如何在共性中寻找个性,形成自己的學科特色并在有限的专业课程下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势在必行,且刻不容缓。

设计师作为引导新生活风尚的人群要灵敏地捕捉时代的瞬息万变,在设计和作品推广过程中,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所以,在课程中让学生了解相关设计形态的设计过程,并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优秀视觉传达作品。为他们今后在专业领域更加深入发展学习提供正确思路和方向。

加强视觉传达设计的学习和教学是作品本身的需求,也是培养一专多能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是学生本身快速适应工作和社会对设计师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赵 燕.视觉传达设计概论纲要[J] .包装世界 1996,(01).

[2] 何丽萍. 浅析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信息的传递[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6,(04).

[3] 喻琛. 工业设计专业中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J].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02).

[4] 朱建华. 视觉文化引起的审美嬗变与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审视[J]. 装饰 , 2006,(06).

作者:王静一

上一篇:企业知识信息管理论文下一篇:石油化工环保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