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9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园持之以恒的通力合作。小班阶段是核心,因为它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的五大领域把健康排在了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在小班,第一学期的健康生活重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以及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 篇1:

挖掘乡土资源,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多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提到了对乡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如《九年义务教育思品课程标准》中提到“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建议学生分组搜集不同国家、民族和区域的独特文化,认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美术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沙湾古镇保存的留耕堂、宝墨园、南粤苑、鳌山古庙群等堪称岭南建筑的杰作,广东音乐发源地,广东省“民间雕塑之乡”,许多如北帝诞、飘色、沙坑龙狮、舞龙、鳌鱼舞、扒龙舟、粤剧等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都成为我镇开展以“和美”岭南文化引领特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取之不竭的活水之源。在区教育局“上品教化”教育理念引领下,立足于本土文化,以“办人民满意的优质均衡教育”为宗旨,以“和美教育”作为实现学校品牌提升的核心理念,积极推进体现沙湾岭南文化精髓、蕴含沙湾民俗文化色彩的“和美校园”文化建设。

一、“和美教育”理念的确立

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没有活动的教育是虚拟的教育,只有将两者巧妙的结合起来,教育才更有价值与活力。

经过对本区域的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详细摸查,并反复论证,确立了“和美教育”理念。“和”即和而不同,“美”即各美其美,“和美教育”即以沙湾民俗文化为底色,各学校因地制宜、寻找切入点,既彰显个性,各美其美,又和谐地统一在沙湾文化之根里。正如南朝沈约所说:“群才竞爽,以致和美。”“和美教育”既是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的教育,又是源于沙湾,服务沙湾,让沙湾人民满意的教育。

和美教育理念主要体现为:

1.管理理念——和衷共济、和谐至善、和合臻美

即以“和”为管理核心,以“善”为管理方式,以“美”为管理目标,实行人文管理、民主管理、情感管理,同心协力、追求美好、共同成长。

2.教学理念——和而不同、和而以进、和而共美

即根据番禺区“研学后教”教学理念,区域内学校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创新进取,互促互补,实现教学的和谐发展。

3.德育理念——以美启真、以美导善、各美其美

以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追求美好的生活情趣,奠基幸福人生。

“和美教育”最终目标是:让学校有特色、让校长有思想、让教师有追求、让学生有发展、让教育有合力。从而达至和而不同,各美其美。

二、聚焦传统文化,找准沙湾教育新定位

1.把脉辨析,切合沙湾教育发展现状

沙湾教育从创建广州市首个广东省教育强镇起,经过并校、迁建学校、改造办学条件等多种努力,至2009年,90%学校为市规范化学校,基本达到优质均衡,且60%的学校有自己特色项目,初步形成“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

实践中,作为主管一方教育的指导中心,是全镇教育启航的核心,不仅要依靠行政领导,更要善于运用理念去领导布局发力,具体做法:

(1)立足国情、区情、镇情,准确把握当今教育发展主旋律,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进行科学谋划、描绘愿景、明确目标;

(2)破解教育重点难点问题;

(3)对本区域教育进行分类指导、整体推进;

(4)尊重校长主体地位,为其成长搭建平台,促其对区域教育理念形成共识,从而快乐、幸福、理性,并锲而不舍地为此目标努力。

基于此职责和使命,我们从国家“立德树人”的方针,番禺区“上品教化”理念要求及沙湾教育发展现状去把脉辨析,把“和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沙湾教育的新定位,从而发挥“一棋走准,全盘皆活”的效果。

2.传承汲取,聚合岭南文化精气神韵

沙湾,始建于南宋,八百多年来孕育了独具广府乡土韵味的岭南文化,是目前广州市唯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兰花名镇”“中国鱼灯之乡”“广东音乐之乡”“广东醒狮之乡”“广东飘色之乡”等称号。面对区域内如此丰富厚重且绚丽多彩的“文化宝库”,紧抓住文化传承必会让沙湾教育具有独特的精气神韵。因为沙湾民俗文化蕴含着三个能转化为学校文化的支撑点。

(1)“优”,即优秀。沙湾民俗文化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丰厚遗产,它既然经过历史“大浪淘沙”般的严格筛选,仍然能够保存下来,那它肯定有着优秀的“细胞”。

(2)“特”,即独特。有明显的沙湾特色、岭南特色。如沙湾乡土文化中的“广东音乐”,它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中西古今结合,自成一格。而沙湾就是它的发源地,这是独一无二的。

(3)“新”,即创新。唯有不断创新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沙湾的民俗文化是不断创新的,如沙湾鱼灯,随着时代的变迁,它有了新的生命力,由显赫的大户人家进入到寻常的百姓之家,尤其是后期百姓对鱼灯形状的不断创新,更让这一传统手艺衍生了传承与发展的意义。

基于沙湾民俗文化“优”“特”“新”的特点,我们将其作为区域教育理念之根,作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底色。

三、坚持多元策略,力促沙湾教育新发展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沙湾岭南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持续、稳健的成长过程,必须有时间的沉淀,为此,我们不急不躁、持之以恒地做了五年。五年内,运用多元策略,全面推动沙湾各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发展。

1.顶层设计,高位发展

2010年起,一方面邀请教育专家和上级领导定期指导沙湾区域教育特色建设工作。专家以调查研究、专题讲座、文化沙龙等方式为区域特色文化建设“问诊”“把脉”。另一方面,我镇全体校长加入了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委员会,随着改革的推进,分别前往济南、武汉、深圳、贵阳、成都等地的名校学习整体改革经验,對名校先进的办学理念、管理经验学以致用,迁移创新。在此基础上,面对不同阶段,我指导中心适时制定实施指导方案,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2.分层推进,梯度发展

我镇学校在2009年已有60%的学校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但是学校发展遇到了瓶颈——如何将特色项目发展为学校文化的品牌;而40%的学校还没有自己的特色项目,他们的难点是如何挖掘资源,培育特色。为此,我们采取了“分层推进”策略启动岭南校园文化建设。

(1)“从无到有”,即引导还没有特色项目的学校,采取先挖掘乡土资源项目,培育特色,再提升文化品牌的策略。如兴贤小学,原来是涌口小学,是我镇当时唯一一所未达广州市规范校标准的学校,2011年9月选址重建后,改名为兴贤小学。他们根据所在村曾是番禺用竹篾编织虾笼的产地以及沙湾镇的鱼灯文化两大特点,确立了以鱼灯作为特色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们学生作品获全国灯彩展山花奖金奖并成为广东省广府鱼灯传承基地后,他们再对鱼灯的寓意深入剖析,把学校文化定位为“明心教育”,既点亮了学生的生命之灯,同时也点亮了教师职业生涯之“灯”,学校亦找到了发展之“启明灯”。

(2)“从有到优”,即引导已有特色项目的学校,实现从“项目”到“品牌”的提升。如实验小学由最初的全员习武的武術教育特色,提炼出 “武德育人”的办学理念,最后抓住武德中的核心——义,提升为“弘义教育”理念。

(3)“从优到特”,即引导学校在提炼了办学理念后,通过特色课程建设的方式将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以“两整合、三融入、四层面”策略推进特色课程的建设,如中心小学的“和美课程”、实验小学的“弘义课程”、育才小学的“风雅课程”已取得初步的效果。

3.科研引领,创新发展

2012年,我指导中心申报立项了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推进区域德育特色” 的行动研究》,目的是把各校特色建设作为整体项目以行动研究的形式进行区域推进。2016年6月,我指导中心又申报立项了省教科研课题《区域文化传承活动课程实施的研究》,目的是指导特色活动课程化的落实,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推进,为促进学校特色活动课程建设做出了有效和科学的引领。

在研究的过程中,指导学校从“三个层次”积极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并结合学校发展历史和传统活动文化,从中发现适合学校文化更深层次发展的“闪光点”,为学校文化建设找准“底色”。

(1)岭南文化思想,让学校文化找准新定位

沙湾民俗文化是岭南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我镇各校从中提炼、融合,找到学校文化的定位。如中心小学从“和衷共济”的沙湾宗族文化提炼出“和美教育”理念;京兆小学,学校原是黎氏祠堂,内立古牌坊,上书“文学流风,凌江报最”。牌坊原为表彰先贤,激励后人。学校对其内涵赋予了新的诠释,确立了“报最教育”理念,教育孩子秉承先祖勤奋读书、报效社会的懿范美德,做最好的自己报效父母、家乡、报效国家。

(2)岭南民俗活动,让学校文化找到新载体

沙湾民俗活动具有本土性、娱乐性、趣味性。民俗活动走进校园,不但创新了学校文化载体,也让抽象的教育理念变得鲜活。如地处沙湾古镇“心脏”地带的西村育才小学。离学校不到500米的半径范围内,就有着丰富的岭南文化资源:沙湾大族何氏宗祠——留耕堂;广东音乐发源地——三稔厅;广东音乐及粤曲著名作家、“何氏三杰”之——何少霞故居;清末民初的私塾居所——古镇书斋;原为乡中儿童“开冬学”必来叩拜之处——文峰塔等等。学校立足岭南民俗活动,打出了四张文化名片,即民乐文化、狮艺文化、兰花文化、诗书文化,从而奠定了“风雅文化”的核心教育理念。

(3)岭南民俗工艺,让学校文化迸发新力量

传统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我镇把沙湾民俗工艺与学校文化相结合,以一种新颖的方式,为学校文化增加一份活力与厚重。如红基学校毗邻蕴含岭南建筑文化精华的殿堂——宝墨园,学校充分挖掘“宝墨文化”,以灰塑为抓手,以“塑雅文化”引领着学校文化纵深发展。

4.课程推动,特色发展

课程是落实办学理念,形成学校文化的主要途径。在开好国家课程的同时,我们着重引导学校重点开发校本课程,积极发展活动课程。目前,大部分学校都开发了自己的特色校本课程。如中心小学的《沙湾民俗文化》,实验小学的《“武”动的旋律》,红基学校的《板上灰塑艺术》等。中心小学还申请加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子课题,开始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研究。我们还以“三融入”方式推进学校文化在活动课程的开展:一是融入“体艺2+1”活动,创新载体,让学生“身”在文化、“动”在文化、“乐”在文化、“悟”在文化。二是融入学生社团活动,民乐社团、灰塑社团、版画社团、鱼灯社团……三是融入学校的经典活动,如京兆小学的“开笔礼”、中心小学的“和美文化艺术节”等等。

5.互动对接,生态发展

(1)学校内部的中、小、幼全面对接。2014年,我镇学前教育全面启动了一园一品创建工作,中心幼的艺术操、育才幼的飘色、新洲幼的衍纸、涌口幼的鱼灯等都与所在地的小学进行有效的对接。同时,象达中学为延续沙湾各小学的特色项目,在“象达文化”理念下,通过招收艺术特长生等方式,使民乐、武术、剪纸、版画等特色项目得到有效的延伸。

(2)校外与校内的互动对接。一批名家走进校园传经送宝,如番禺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何志丰、番禺民间文艺家梁谋、番禺民俗文化专家屈九、广东音乐传承人何滋浦、番禺区文化馆的油画大师孟科、沙湾灰雕传承人梁棉、沙湾资深鱼灯艺人张镇生等多名民间艺人走进校园,热心指导孩子们学习技艺。学生积极参与沙湾文化活动:走进沙湾的粤剧私伙局;元宵节,提着鱼灯唱着童谣在古镇里穿行;三月三,他们是飘色队伍中最亮丽的风景,拿出作品义卖募捐,筹得善款帮助有需要的人;中心小学的版画、福涌小学的油画、京兆小学的剪纸作品纷纷走向社会,分别在番禺区博物馆、沙湾古镇时思堂等地展出。

四、凝聚和美共识,绽放沙湾教育新魅力

“和”生合力,“美”怡人心。在“和美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全镇各校以沙湾乡土文化为切入点,创建本校特色,逐步形成区域教育特色,在区、市享有一定的知名度,赢得了社会的赞誉。2014年,沙湾镇作为“广州市好教育进行时——走进番禺”的唯一代表接受了《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30余家国家、省、市、区媒体的深入采访。

目前,我镇11所义务教育公办校中,有全国级传统项目校、实验基地3所,省级特色项目校、民间文化传承校2所,市特色学校3所,区特色学校8所,市区级特色项目校、民间艺术传承基地、“非遗”传承校15所。

我单位的《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构建区域文化育人德育特色》项目于2015年获市第四届中小学德育创新一等奖。

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整体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让魅力沙湾为“和美”校园特色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岭南文化又在“和美”理念的践行中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作者:黄艳珠

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基于小班幼儿年龄特点,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家园持之以恒的通力合作。小班阶段是核心,因为它是幼儿跨入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的五大领域把健康排在了首位,足见其重要性。在小班,第一学期的健康生活重点: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以及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不断努力,带领着孩子们朝着这一目标前行。以下是具体案例及我们的做法与收获。

案例1:今天你喝水了么?

每一次孩子们进入厕所小便时,我总是发现他们的小便又黄又臭。当他们坐在小椅子上时,我问孩子们:“你们今天喝过水了吗?都喝了几杯水呀?”孩子们支支吾吾,有的说我喝过了,有的说没喝过,有的说喝了很多,有的说只喝了一点点。

为了让我们班级的幼儿养成喝水的好习惯,我们在教室里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水杯”的排列图,每一个杯子上都有小朋友的照片,并且在上方蓝色盒子中有很多吸管。我们告诉小朋友,每次喝完水后就要拿一根吸管插在属于你的水杯中,一根吸管代表喝了一杯水,两根吸管代表喝了两杯水,等放学时我们再一起看看,哪个小朋友会照顾自己。同时我们和孩子们一起看图讲述了“为什么要多喝水?”、“多喝水有什么好处?”,幼儿明白了“多喝水皮肤会很漂亮;多喝水不容易生病”等道理。

收获:

每次我们班级小朋友喝完水都迫不及待地去给水杯插吸管,没有一个孩子会忘记做这件事情。几天下来,我发现小朋友的小便清澈了许多,由此幼儿也养成了自觉喝水的好习惯。这既是习惯的培养,又是保育工作的开展。给水杯插吸管,这样的形式孩子们很喜欢。在插吸管的过程中,锻炼的不仅是孩子们的手眼协调能力,更是小班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

案例2:我是午餐好宝宝

我们班级在午餐方面存在着不少的现象及问题。有的孩子不会拿调羹;有的孩子挑食;有的孩子喜欢含饭……刚开始,我们会用语言进行提示,但我们发现用语言提示的效果不是很好。于是我们便动手开始喂饭了,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孩子也得不到发展。我们就在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孩子们愿意吃完属于自己的那份饭菜呢?

我们在教室里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动物光盘”的拍拍灯墙面,每一个光盘都围绕着一些拍拍灯,每一个拍拍灯对应了一个小朋友的照片。

我们告诉小朋友,每次自己吃完全部的饭、菜和汤,都可以来到“动物光盘”的拍拍灯墙面前,亮起属于自己的那盏灯。

收获:

一面小小的光盘互动墙,竟然让孩子们爱上吃午饭。这面墙就像有魔力一般,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午饭后,自己吃完饭的孩子总是第一时间来这里拍亮自己的灯!当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灯亮起,小朋友心里的那份自豪和满足也被点亮。

富有游戏性的光盘墙激励着孩子们参与自己吃午饭并且光盘的行动,而当孩子们成功光盘时,这面“动物光盘”拍拍灯墙面就如同是一个肯定幼儿的无声老师,让幼儿体会到自己的力量,享受成就感!

案例3:我会擦鼻涕

冬天到了,经常可以看见孩子们的鼻子下面挂着两行透明的鼻涕。这时,我们通常会提醒孩子去擦鼻涕,孩子们就拿纸巾轻轻地抹一下鼻子,不知道要将鼻涕全部擤出来,我们则一直帮助孩子们擤鼻涕。前段时间,发生了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在一节集体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都坐在了座位上,只听见“阿嚏”一声,淘宝打了一个喷嚏,两道透明的鼻涕流了下来,“淘宝,快去擦鼻涕。”淘宝走出座位拿纸巾抹了一下鼻子又坐了回来。没过一会儿,坐在淘宝旁边的小唐,从座位上走了出来,换了一个座位坐了下来。我看着小唐,问道:“小唐,你怎么了?怎么换了一个位置?”小唐看了看淘宝,又看看我回答道:“他鼻涕没擦干净,还拿衣袖擦鼻涕,所以换了一个座位。”

我看了看淘宝的鼻子及衣袖,确实如同小唐所说的那样。鼻涕没有擦干净,衣袖上也残留着一点鼻涕。于是,我和全班小朋友一起再次分享了擦鼻涕的正确方式。另外,我们在教室里的垃圾桶前也做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擦鼻涕”的提示图:当小朋友流鼻涕了就来抽一张纸巾,对折好之后放在鼻子上,用手捏住鼻子的两边用力擤鼻涕,然后将用好的纸巾扔进垃圾桶里。在班级里,我们还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许多有关鼻涕的绘本故事,例如:《鼻涕村出事了!》、《公主怎么挖鼻屎》、《不要挖鼻孔》、《脏兮兮,臭烘烘》等等,通過各种有趣的绘本故事内容,帮助孩子们学会照顾自己,提高独立能力。同时,我们也和班级里的家长们进行了沟通交流,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对于许多家长来说,“擦鼻涕”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事情了。孩子鼻涕流出来了就拿纸巾帮他随手一擦,多么省心,如果提醒孩子擦鼻涕,孩子会用手或袖口一擦,这样家长还需要洗衣服,家长们觉得这是一件麻烦的事情,所以导致了大部分的孩子不会自主地用正确的方式擦鼻涕。于是,针对“擦鼻涕”这个问题,我们和家长们进行了再次沟通,让家长们重新重视这个生活中已经习惯的小动作、小问题。

收获:

在小班初期,这种图形并茂、互动性强的操作方式幼儿很喜欢!通过这样的环境提示来帮助孩子养成各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非常有用且有成效。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每时每刻的不断坚持,学校家庭的共同合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途径。经过了家园共育的配合,我们班级大部分的孩子已经会自己主动地运用正确的方式擦鼻涕了,效果显著。这既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又是保育工作的开展。

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我们班级在一件件有关健康的小事中不断努力,帮助幼儿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配合,需要我们有长久的耐性、坚实的态度、和蔼的言语,还要有一颗爱孩子、包容孩子的心。小班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更需要我们教师科学的引导。同时,我们更不能够忽视家庭的作用,家庭中的所有成员都是形成幼儿好习惯的老师,家园同步化教育,能使幼儿更快、更有效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者:朱悦婷

民间文艺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创新家园合作模式 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摘要】家园活动的开展往往不能长期坚持,而在为数不多的家园活动中,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常处于被动状态。这样一来,活动质量自然得不到保证,最终导致一些家长教育观念滞后,家园沟通不畅,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幼儿的成长,高质量的家园关系应是双向互惠的。如何有效利用家长资源,构建合作型家园模式,促进家长教养态度的转变,成为幼儿园教育工作者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家长义工联;家园合作;资源库; 共生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专项课题(课题立项号:TY-b/2020/06)的阶段研究成果。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观点,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他认为,学校要与社会生活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幼儿园应借助社会的力量,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为幼儿园可持续发展献策献计,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一、组建义工联,创新合作模式

我园以幼儿发展为立足点,注重发挥家园合力,定期邀请家长来园,鼓励家长志愿者以“义工”身份参与幼儿园的各项活动,充分调动家长参与幼儿园事务的积极性。随着家长义工队伍的壮大,我们发现,只有建立家长义工组织,才能让家长义工更清楚地了解参与家园活动的意义与目标,才能提升义工组织的凝聚力与行动力。由此,我园提出以“家长义工”这一新型家园合作模式为切入点,组建家长义工联,促使义工在组织内实现自身价值最大化。

我园重点从安全导护、家长助教、活动帮手、爱心支持四个方面组建家长义工联,邀请家长义工参与幼儿园(班级)的事务管理,为幼儿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为幼儿园的环境改造出谋划策,为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添砖加瓦,在丰富多彩的家园活动中共享快乐,共同成长。与此同时,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核心的家长义工联领导小组,组织各班教师与家长推荐一位擅长管理的家长代表作为幼儿园义工联领导小组成员,主要负责传达幼儿园家长义工联的会议精神和定期活动开展的相关要求,并将家长的建议与想法及时传递给幼儿园管理者,有效协调幼儿园与家长义工各项活动的开展。

二、建立义工制,规范常态工作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规章制度。只有建立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有章可循,照章办事,才能更好地规范每位家长义工的行为,才能保障家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才能促进家长义工联的良性发展。我园认识到建立家长义工相关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在不断实践、总结提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家长义工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工作管理制度、学习研修方案及评价反馈体系等。

我园制订了人性化的义工管理制度,明确家长义工的职责,提出其参与活动的注意事项及要求,并制订活动章程及具体的、可操作的活动方案,方便家长义工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设身处地为家长义工考虑,尽可能地减轻家长负担。比如,安全导护团需要家长义工时刻绷紧“安全弦”,按时到岗协助上学、放学时交通疏导,了解各年级组家长的来回路线,维护幼儿园及周边治安秩序。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学前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指出,幼儿园要主动与家庭对话、合作,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向家庭和大众传播现代儿童教育理念和知识,提升家庭科学育儿的能力[1]。我园制订了详细且灵活的家长义工研修方案,每月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家长开展分层指导,邀请家长定期参加“育儿经验大讲坛”“课程建设学堂”“游戏组织与指导”等学习交流活动,使家长学习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具体的实践操作方法。

幼儿园家园活动的开展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是思想和智慧聚集、建构的过程,也是家长义工联不断完善的过程。家长义工的教育观念、指导水平等都在实践中不断发生改变,需要评价者树立动态的评价观。我园组织报道员对家园活动及义工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向社会各界展示我园家长义工联的工作成果,通过表彰优秀家长义工、评选优秀家园活动等调动家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发放证书,感谢家长义工的奉献精神,对家长义工的付出加以肯定。

三、构建资源库,吸纳优质资源

家长资源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自身的职业、才艺、兴趣、特长、智慧等都是潜在的教育资源,也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能源,彰显着独特的魅力。我园本着“吸纳家长资源,实现同生共长”的宗旨,动员并组织幼儿对家庭成员展开调查,重点了解家长的职业专长与优势所在,充分挖掘每个家庭存在的教育資源,不断梳理、整合家长资源,形成多样化的幼儿园人力资源库,为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施提供重要保障。

家长成员来自各行各业,不乏知识型的家长,如教师、医务人员、公检法工作者、技术人员、设计师等,他们是开展专业知识探究及实地参观学习的最佳助教。比如,幼儿园可以和在周边小学当老师的妈妈合作,带领幼儿参观小学,熟悉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的一日学习活动安排,从而帮助大班幼儿提前了解小学生活。幼儿园还可以邀请手艺精湛的木匠、篾匠、绣工等来园对年轻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结合民俗文化,邀请身怀绝技的面包师、厨师、美食爱好者带幼儿开展生活体验,加深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金龙定期来我园指导教师“灯彩扎艺”的技能,在民俗工作坊中指导幼儿制作舞龙、舞狮、面具等;一位大班幼儿的家长是中医,多次带领幼儿参观中医诊所,现场诊治、授课,让幼儿直观感受针灸、把脉、拔罐等中医医术的博大精深。

四、互动多样化,实现共生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乡”中,为了让幼儿了解“丝绸之乡”“禽蛋之乡”“文化之乡”“建筑之乡”,教师将视角面向全社会,充分挖掘周边的社会资源,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元化的家园互动活动。

游戏志愿者带领幼儿来到红学公园,在悦梦广场内玩爸爸妈妈童年时的游戏,增进了亲子间的情感。亲子共游红学园,一幅幅金钗的透光玻璃绣像,一盏盏古色古香的宫廷灯笼,一卷卷才华横溢的诗词歌赋,浸润着浓厚的红学文化;亲子诵读经典,培养阅读习惯,在创意游览中追寻着中华文化的印记。

安全导护团带领幼儿走在石板街,感受老街的魅力;参观联抗桥、联抗纪念碑,听抗战老兵讲联抗历史;到文化站观看花鼓、莲花落、龙舞演出,听讲解员阿姨介绍它们的故事,认识各种各样的鼓,在敲一敲、摇一摇、舞一舞、说一说中加深对民间文艺的了解;在养蚕专业户家里采摘桑叶、喂蚕、织茧,了解蚕丝的用途,参观服装制造的各个工艺流程;在养殖场参观,认识各种各样的蛋,了解蛋从哪里来,并尝试设计“五彩蛋”。

在参观的过程中,幼儿了解了不同职业的工作人员,展开“爸爸妈妈的工作”“我知道的工作”“我还发现”等调查活动。于是,医生爸爸、护士妈妈、厨师爷爷、警察叔叔等助教团走进幼儿园,带领幼儿在各行各业的知识海洋中快乐遨游。设计师助教鼓励幼儿大胆设计“我心中的房子”“美丽的亭子”“各种各样的桥”,布置成图片展,并与同伴谈谈自己所住的社区,加深对社区的了解。

幼儿了解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拓宽了眼界,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幼儿园真正成为自由呼吸、自主创造、快乐成长的幸福家园。

家长义工以合作者、支持者、实施者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近距离地与幼儿和教师接触、交流,向幼儿展示不同的自己,提升自身实践水平与组织活动的能力,体验参与家园活动的快乐,提高了家园教育的实效性。教师在与家长义工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的沟通能力及指导家长开展活动的能力,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养,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发展。家长义工联的建立,拓宽了家园活动的途径,实现了幼儿园管理方式的创新,加强了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联系,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实现了幼儿、教师、家庭的共生发展,架起家园有效沟通的桥梁。

【参考文献】

赵改霞.家园共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山西教育(幼教),2021(05):71-73.

作者:王丽

上一篇:传输维护有线电视论文下一篇:双语语言生态环境论文